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五
──八大聖地瞻仰參訪(5~5)
善祥 比丘
世尊大轉法輪(續)
(十)度舍利弗與目犍連兩尊者(續)
古代那爛陀寺,現代大家都稱古蹟為那爛陀大學,爛陀寺Nālandā,全稱那爛陀僧伽藍(Nālandā-sajghārāma),意譯施無厭寺。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王舍城Rājagrha)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Baragaon)。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Śakrāditya)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Rājavajśa)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
大唐西域記卷九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菴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寺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菴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樂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伽藍亦以名之。同書並舉出附近有如來三月說法之精舍、髮爪塔、雀離浮圖、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蹟。
那爛陀大學入口門
全寺分八大院,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本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後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人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之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陽智弘,及新羅之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又當時由印度來華之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剌若等諸師亦曾修學於本寺。
Nalanda大學入口右邊處挖掘出丈六長屍骨處
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本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然據傳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爛陀寺僧人律賢(Vinaya-bhadra)出家之提納薄陀(即指空)比丘來華,可知本寺於十四世紀時尚存。
兩排無憂樹的小路導至已挖掘出的古蹟
提納薄陀(1289~1363)Dhyāna-bhadra,意譯禪賢。係印度摩竭提國王子,八歲出家,依那爛陀寺律賢披剃,傳南印度楞伽國吉祥山普明之法,為迦葉後第一百零八祖。元泰定年間來華,受帝室供養,又教化雲南、貴州等處。於泰定四年(1327)至高麗,住金剛山法起道場弘法,後被元帝召回,順帝皇后及太子迎入延華閣請問佛法,甚受厚遇。後又赴高麗,於寶鳳山創華藏寺,營建十二年始成,將其自印度請來之祖師像、貝葉經等安置寺內,遠近道俗風從,蔚成一大叢林,高麗禪觀,因其再興,被譽為梵僧中之臨濟、德山。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寺作有系統之發掘工作,從遺蹟中陸續出土許多石製及金屬製(青銅)之雕刻品,現保存於印度那爛陀博物館。
入口處不遠的標幟下行字為nalanda
經云:時俱哩多(Kolita─天抱目犍連)告眾人曰:我宗高貴,今欲出家,豈得隨宜,共往王舍城,問諸淨梵。于時六師外道,在彼城中,皆悉自謂,俱得神通,自在無礙。其鄔波底沙(Upatisya─舍利弗)、俱哩多等,即問六師脯刺拏(Pūrana富蘭那)曰:行何法眼,習何教法,復得何果。若持梵行,獲何殊勝。彼師答曰:我如是見,我如是說。無與、無愛、無見、無祭祀,無善行、無惡行,無善惡業報、異熟果,無今世,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阿羅漢,正行正成就。若見此世後世者,於此自法,證明神通,說得圓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唯受此生,斷後世有,命終即壞。四大共成,假為人身,是命斷時,四大各歸本處,第五空界,諸根即轉。將此死屍,於林間焚燒,既變為灰,骸骨鴿色,即無人也。乃知了已,智者行施及受施者,所是說有之人,悉空妄說,虛叫之言,並皆愚夫。若是智者,了俱斷壞,知無後身。
已挖掘出土十分之一那爛陀大學入口前圓環
出土那爛陀大學入口處外面與裡面一景
(註:富蘭那迦葉 Pūrana-kāśyapa,巴利 Pūrana-kassapa。佛世時六師外道之一,住於中印度,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脯剌拏、富蘭那為其字,Pūrana意譯作滿、究竟;kāśyapa「迦葉」為其母姓,意譯作龜、飲光、護光。據法句譬喻經載,富蘭那迦葉為舍衛國婆羅門師,有五百弟子,曾與佛陀較量道力,落敗後投水而死;或說其為奴隸之子,常為裸形。其人主張無因論、無道德論,認為眾生之迷悟等皆無因緣,善惡諸業亦無果報。)
那爛陀大學宿舍臥床之大小(右圖師徒制的雙鋪床)
爾時俱哩多,及鄔波底沙,作如是念:此師住於非道,行於非智。仁者不應隨彼而學,修行嶮道。說伽他曰。
邪解非善說,情樂下劣法。善教若如是,非法當云何。
說是語已,當知彼是如擊空器,擊已而去。
那爛陀大學上層樓層
次詣末羯利瞿闍離子處(Maskarī-gośāliputra),白言:仁者行何法眼,習何教法,復得何果。若持梵行,獲何殊勝。答曰:我如是說,如是見。無因無緣有情受苦。無因無緣得淨,不由因緣自然得淨。無因無緣有情無智慧無見,無因無緣有情自然智慧有見。無力,無精進,無丈夫無世力,無我形,無他形,無我作,無他作,一切有情,一切有命,一切有類,無處無居無觀,決定正道,有情歸依,苦樂覺悟,所謂六道眾生。
禁閉室入口(受罰者人不能直立) 下層的圖書館藏書間(圖書被焚燒六個月始化盡)
(註:末伽棃拘賒棃子 Maskarī-gośāliputra,巴利名 Makkhali-gosālaputta。為古印度六師外道之一。為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而惟為自然產生。係阿耆毘伽派之主導者主張眾生之苦樂不由因緣,惟為自然產生者。)
左圖穀倉出口
右圖房間入口有照明火小洞
時俱哩多,及鄔波底沙,作如是念:此師住於非道,乘於邪道,智者遠離,此是嶮道,如是知已,說伽他曰:
邪解非善說,情樂下劣法。正法若如此,非法當云何。
作是語已,如擊空器,知非而去。
浴室之一角有良好的排水系統
次往珊逝移毘刺知子處,白言:仁者行何法眼,習何教法。復得何果,有何殊勝,修何梵行。答言:摩納婆(mānava─儒淨者),我於此處,作如是見,作如是說。汝應如是,為殺命故,應如是作,及教他作。應以自燒,及命他燒斫截害等,亦如是作。不與應取,於欲應行。妄語應作,酒等應飲,多積人山,利刀應殺,應剉為聚。如是種種殺害,無有罪業,亦無有報。於恒河南岸,種種殺生,於北種種設會祭祀,無罪無福,若行布施持戒精進等法,及以四攝,如不作者,得大果報。
水井還存在 井旁邊就是灶出火洞上放鍋(燒牛糞) (註:刪闍耶毘羅胝子(Sañjayavairattiputra)(巴 Sañjaya Belatthiputta),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出家學道,僅七日七夜即貫通其教旨,會眾二百五十人皆奉之為上首,然舍利弗猶深憾未能盡得解脫。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爾時俱哩多,鄔波底沙,共相謂曰:此說非理,並是邪教,應當恐怖,智者遠離。作是語已,說伽他曰:
邪解非善說,情樂下劣法。正法既如是,非法當云何。
作是語已。如擊空器。捨之而去。
是幾點了?怎還沒上菜?累了該用餐了!2006.08.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