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五
              ──
八大聖地瞻仰參訪(5~1-2)

                                                                               
善祥 比丘


七、天下第二經─無我相經

鹿野苑得第二個達美克記念塔僅留下基部的地蹟,從小圈塔形往外擴展,每一個王朝似將記念塔再整修加大一點,故有數圈的地蹟遺存,就如第一達美克塔那麼大。所以此第二達美克記念塔遺蹟處是世尊講無我相經(Anattalakkhana Sutta)的地方。南傳的《無我相經》是在講五蘊─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非我,於北傳佛典翻譯成佛說五蘊皆空經》。現將巴利文的《無我相經》列出如下。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2862.JPG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1393.JPG

   準備做法會前的禮師           達美克塔前法會進行中

《無我相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波羅奈城附近古仙人降落處的鹿野苑。那時,世尊對五比丘說:「諸比丘,色不是我。諸比丘,如果色是我,那麼色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制色,說道:『讓色成為這樣,不要讓色成為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為色不是我,所以色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制色,說道:『讓色成為這樣,不要讓色成為那樣。』

   諸比丘,受不是我。如果受是我,那麼受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制受,說道:『讓受成為這樣,不要讓受成為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為受不是我,所以受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制受,說道:『讓受成為這樣,不要讓受成為那樣。』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6年11月\PIC00176.JPG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6年11月\阿育王石柱1.JPG

阿育王石柱說明牌與圍起來的石柱

諸比丘,想不是我。如果想是我,那麼想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制想,說道:『讓想成為這樣,不要讓想成為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為想不是我,所以想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制想,說道:『讓想成為這樣,不要讓想成為那樣。』

   諸比丘,行不是我。如果行是我,那麼行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制行,說道:『讓行成為這樣,不要讓行成為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為行不是我,所以行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制行,說道:『讓行成為這樣,不要讓行成為那樣。』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6年11月\PIC00175.JPG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6年11月\阿育王石柱2.JPG

寺廟後面的阿育王石柱總共有六隻代表世尊與五比丘

諸比丘,識不是我。如果識是我,那麼識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制識,說道:『讓識成為這樣,不要讓識成為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為識不是我,所以識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制識,說道:『讓識成為這樣,不要讓識成為那樣。』」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色是常的或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色是苦的還是樂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色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色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受是常的或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受是苦的還是樂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受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受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1388.JPG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1387.JPG

一個失落的小孩

一個入定的僧人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想是常的或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想是苦的還是樂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想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想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行是常的或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行是苦的還是樂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行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行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識是常的或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識是苦的還是樂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識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識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DSCN3592.JPG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DSCN3580.JPG

達美克塔的表壁雕刻圖像

「因此,諸比丘,對於一切的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看待一切的色:『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諸比丘,對於一切的受,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看待一切的受:『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自我;』」

「諸比丘,對於一切的想,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看待一切的想:『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自我;』」

「諸比丘,對於一切的行,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看待一切的行:『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自我;』」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DSCN3585.JPG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Photo2.jpg

誦完經咒後正繞塔而行2009.11.11

「諸比丘,對於一切的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看待一切的識:『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的自我;』」

「諸比丘,具備如此的認知之後,善學的聖弟子對色厭患、對受厭患、對想厭患、對行厭患、對識厭患,如此厭患之後,他遠離欲染,遠離欲染之後,他得到解脫,得到解脫之後,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經得到解脫。』他了解:『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

 世尊如此開示時,五比丘對世尊的話感到欣悅與歡喜。此經說完之後,五比丘的心解脫諸漏,了無執著。此時世間有六位阿羅漢聖人了。」

      一無 我 相 經一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2883.JPG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2875.JPG

鹿野苑聖地後面林間的鹿群

《過去現在因果經》云:「爾時世尊,觀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語之言:『憍陳如!汝等當知,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憍陳如!有形、無形、無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眾生,無不悉有如此苦者;譬如以灰覆於火上,若遇乾草,還復燒燃。如是諸苦,由我為本;若有眾生,起微我想,還復更受如此之苦。貪欲瞋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迴三有。若滅我想及貪瞋癡,諸苦亦皆從此而斷。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澆於盛火。一切眾生不知諸苦之根本者,皆悉輪迴,在於生死。憍陳如!苦應知,習當斷,滅應證,道當修。憍陳如!我以知苦,以斷習,以證滅,以修道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汝今應當知苦,斷習,證滅,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當知是人不得解脫。四聖諦者,是真是實;苦實是苦,習實是習,滅實是滅,道實是道。憍陳如!汝等解未?』憍陳如言:『解已,世尊!知已,世尊!』以於四諦得解知故,故名阿若憍陳如。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2876.JPG Y:\20 照片檔-2009-11-03 india\主題匯整\30 鹿野苑_981111\IMG_2880.JPG

落單的長角鹿

請不要照”我”?

                                    

「當佛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阿若憍陳如,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虛空中,八萬那由他諸天,亦離塵垢,得法眼淨。爾時地神,見於如來,在其境界,而轉法輪,心大歡喜。高聲唱言:『如來於此,轉妙法輪。』虛空天神,既聞此言,又生踊躍,展轉唱聲,乃至阿迦膩吒天,諸天聞已,欣悅無量,高聲唱言:『如來今日於婆羅[木*奈]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轉大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能轉。』爾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龍八部,於虛空中,作眾伎樂,天鼓自鳴;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寶幢幡蓋,歌唄讚歎。世界之中,自然大明。阿若憍陳如,於弟子中,以始悟故,為第一弟子。時彼摩訶那摩等四人,聞佛轉法輪已,阿若憍陳如,獨悟道跡,心自念言:『世尊若更為我說法,我等亦當復悟道跡。』作此念已,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8年10月\DSC02776.JPG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8年10月\88870018.jpg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8年10月\88870020.jpg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8年10月\DSC02775.JPG

於達美克塔法會及繞塔2008.10.

「爾時世尊,知四人念,即便重為廣說四諦。于時四人,於諸法中,亦離塵垢,得法眼淨。時彼五人,見道跡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五人,已見道跡,已證道跡,我等今者欲於佛法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聽許。』於時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耶?為是苦為非苦耶?為是空為非空耶?為有我為無我耶?』時五比丘,聞佛說是五陰法已,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佛阿羅漢,是為佛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為諸天人,第一福田。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6年11月\PIC00151.JPG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達美克塔與遺跡 2006年11月\DSC03616.JPG

於達美克塔前法會2006.11.23

Ku57ala博士導遊說明

 

八、憍陳如尊者先悟道因緣

1.歌利王之世

《新婆沙論》云:「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歌利王)。時有仙人,號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羯利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作諸伎樂,游戲林間縱意娛樂,經久疲厭而便睡眠。內宮諸女為華果故游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淨臭穢之法,是可呵責,是可厭患,誰有智者當習近之,諸姊皆應生厭捨離。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摩訶菩提協會 2007年01月\CIMG2211.JPG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摩訶菩提協會 2007年01月\IMG_0283.JPG

斯里蘭卡所建摩訶菩提協會全景   鹿野苑出土的說法印佛像

圖片取自THE HUNTINGTON ARCHIVE網站

王從睡覺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利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之,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試之。即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時王復命申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責問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釋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是故憍陳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時,使便自見為羯利王佛為仙人,自以利劍斷佛七支作七瘡孔。佛不瞋恨反以誓願欲饒益之,佛豈違背昔願。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DSCN1205.JPG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DSCN1203.JPG

本師解說此協會此處下有佛舍利每年11月滿月時遊行

 

2.須闡提太子之世

割肉供父母命六─毘婆尸佛像法時,波羅奈國王,名羅闍,唯有三子,各任小國。時王聰叡正法為治不人民,王有德力風雨以時五穀豐熟,王所重臣名羅羅,心生惡逆忽起四兵伐波羅柰國,斷大王命,續伐第一第二王子,次討第三,第三王子形體姝大端正殊美任性調善語,常含笑發言利益不傷人意,正法治民土地豐樂,國計充盈四方歎美,虛空諸天一切神鬼亦皆敬愛。有一太子名須闡提,聰明慈仁好喜布施,身黃金色七處平滿人相具足,年始七歲其父愛念心不暫捨。時守宮神語王言,羅惡逆謀奪國位欲殺父王,尋起師眾伺捕二兄亦已斷命,軍馬不久當復至此。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摩訶菩提協會 2007年01月\CIMG2216.JPG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DSCN1226.JPG

摩訶菩提協會所造佛陀對五比丘說法雕像(左夜晚所照)

王聞是語,憂愁懊惱不能自持,心肝崩裂婉轉躄地,良久乃蘇,微聲報虛空中言,卿是何人,但聞其聲,不見其形,向者所宣審實爾不?即報王言:吾是守宮神以王聰明正直不人民以是相告,王宜速出其至不久。王思投國而有兩道,一道七日行,一道十四日行,即盛一人七日糧食,入宮呼須闡提抱著膝上。夫人前問:大王今者似有恐狀?王言:非卿所知。夫人白言:我身與王如鳥兩翅,云何而言不相關預。王報如上,即抱太子便出進路,夫人隨後。迷荒失心,誤入十四日道,其路險難無有水草。前行數日,三人共資糧粒已盡。道路猶遠,王及夫人舉聲大哭。怪哉,苦哉,從生迄今未曾聞有如是之苦。如何今日身自更之,深自悔責。飢渴所迫命在呼吸,思設方便,不欲三人併死,殺婦活我及兒。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Photo35.jpg

 佛陀對五比丘說法雕像處的轉法輪經

須闡提見王異相,前捉父手啟言:欲作何等?父悲淚滿目微聲語子:欲殺汝母取其肉血,以續汝命。須闡提銜泣啟父:何處有子噉於母肉?既不噉肉子母俱死,願但殺子濟父母命。王聞子言:即便悶絕微聲語子:子如吾目,何處有人自挑目,而還自食。吾寧喪命,終不殺子,噉子肉也。

須闡提又言:若便斷命血肉臭爛,未經幾日欲求一願,若逆違者非慈父母。時父王語太子言:不逆汝意。須闡提言:唯願日日就兒身上割三斤肉,二分奉供父母,一分自食以續身命。父母泣而從之,得至前路故餘二日,身肉轉盡肢節筋骨故,相連續餘命未斷。父母抱持舉聲大哭:我等無狀,橫噉汝肉使汝苦痛,前路猶遠未達所在,而汝肉盡,今者併命聚屍一處。時須闡提微聲諫言:已噉子肉進路至此,父母今者莫如凡人,併命一處為憐愍故,莫見拒逆,可於身諸節間淨割餘肉,用濟父母可達所在。父母隨言食竟,號叫分別。須闡提起立視父母,父母大哭隨路而去。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Photo26.jpg

邁向摩訶菩提協會2003.11.

父母去遠不見須闡提,太子戀慕父母目不暫捨,良久躄地身體新血肉香於十方,面有蚊虻,聞血肉香來封身上,遍體唼食楚毒苦痛不可復言,餘命未斷發聲立誓,願宿世殃惡從是除盡,自今已往更不敢作。今我此身以供養父母,願我父母常得十一餘福,所殘血肉施諸蚊虻皆得飽滿。

發是願時,天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禽獸散走,大海波動須彌涌沒,六欲諸天皆悉怯怖下閻浮提,化作師子虎狼之屬,張目摑髭咆地大吼振跳騰躑來欲搏齧。時須闡提見諸禽獸作大威勢,微聲語言:汝欲見噉隨意取食,何為見恐。時天王帝釋即復天身,太子見之歡喜無量。時帝釋問太子言:汝難捨能捨,如是功德為願生天作魔王梵王耶?太子報言:我願成無上菩提。天帝釋言:空有此言,誰當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誑,令我身瘡始終莫合。若不爾者令我平復,血反為乳,身體平復,端正倍常。時天王帝釋頭面禮足歎言:善哉!吾不及汝,汝精進勇猛會得菩提願先度我

時天王帝釋,於虛空中即沒不現。時王及夫人得到國,國聞之,遠出奉迎相見具說上事,供給所須甚稱意望。王感念,太子慈孝,即上四兵還與彼王,伐羅隨路而歸,欲至先別太子處,收其骸柩,前望悲哭,轉近遙見太子身體平復,即前抱持悲喜交集。時須闡提具以上事啟其父母,父母歡喜,共載大象還歸本國。太子福深剋旋本國,即立太子以為大王。

時父王者今輸頭檀王是也,時母者今摩耶夫人是,須闡提者今佛身是,時天帝釋者阿若憍陳如是也(出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一卷)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Photo23.jpg

鹿野苑博物館內藏有佛陀說法印出土佛像(內不能照像)

 

九、五比丘先受法之因緣

《菩薩本生鬘論》云:佛告阿難:「乃往古世經于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其名慈力,有大名稱福智深廣,相貌端嚴,威神罕匹,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后妃眷屬其數十千,二萬臣佐共治政事。彼慈力王,久遇先佛植眾善本,樂修慈行仁恕和平,於諸眾生施之快樂,復起悲心矜恤貧窶,有苦眾生皆蒙拯拔;復生喜心崇重賢者,常以愛語普令忻悅;復起捨心不生喜慍,於內外財而無慳,等視眾生如一子想。如是修作四平等行,於多劫中未懈廢。復以十善誘掖臣庶,各各遵承嚴持清潔,國土安泰靡不相慶。有諸疫鬼及五夜叉,常噉血氣觸惱於人,由彼皆修十善之行,淨身、語、意眾殃消殄,諸天善神常為守護,設有邪魅諸惡鬼神,雖懷損害而不得便。

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博物館 2003年\DSCN1204.JPGY:\20 照片檔--法爾印度全\07 初轉法輪--鹿野苑 迎佛塔 達美克 僧院\鹿野苑之斯里蘭卡寺2006年11月\DSC03557.JPG

          只有透過四聖諦才能得徹底的解脫

「時五夜叉來詣王所,咸作是言:『我等徒屬仰人血氣得全軀命,由王教導一切人民皆修十善,我輩從此不得所食,飢渴頓乏求活無路。大王慈德救諸苦惱,獨於我曹不施恩惠。』王聞是說,極傷憫之,即自思惟:『夜叉之徒唯飲人血,作何方計滿其所求?當破我身可能濟彼。』乃刺五處,血即迸流。時五夜叉各持器至取之而飲,既飽且喜。王乃語曰:『我以身血救汝之命,若充足者吾無所希,唯修十善則為報恩,願未來世我成佛時,最初說法先度汝等,以甘露味除汝三毒,諸欲飢渴令得清淨。』」

 佛告阿難:「欲知往昔慈力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五夜叉者,今此會中憍陳如等五比丘是。由我宿昔本願力故,今得成佛,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最先悟解,得盡苦際成阿羅漢,是時始有佛、法、僧寶差別名字出現世間。」(鹿野苑完結)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