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 四
──八大聖地瞻仰參訪(2~7)
張玄祥 居士
三、菩提伽耶證道
(六)於金剛座成正覺
1.初夜分先證世間四禪得天眼通
《成正覺品第二十二》云:佛告諸比丘:爾時菩薩降伏魔怨,滅其毒刺建立法幢。初離欲惡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內靜一心滅覺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受聖人說住於捨,有念有想身受樂入第三禪。離憂喜捨苦樂,念清淨入第四禪。
Ku57ala博士導遊在比畫世尊的說法印
爾時菩薩住於正定,其心清白光明無染,離隨煩惱,柔軟調和無有搖動。至初夜分得智得明攝持一心獲天眼通,菩薩即以天眼觀察一切眾生死此生彼,好色惡色,勝劣貴賤,隨業而往,皆悉了知。是諸眾生緣身語意,造諸惡業誹謗聖人,邪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惡趣。菩薩復觀見諸眾生,緣身語意造諸善業,正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天上。
大塔東北角的觀世音菩薩像(在10公尺前閉目前行能摸到佛像者大吉)
2.中夜分證宿命智通悟十二因緣離果報
於中夜分攝持一心,證得憶念過去宿命智,通觀過去自他所受生事,皆悉了知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萬生、億生,百億生、千億生,乃至照過無量百千那由他、拘胝數生,乃至成劫壞劫,無量無邊成劫壞劫,皆悉憶知。一一住處若名若姓,若色相、若飲食、若苦樂、若受生、若死沒,所有色相住處事業,若自、若他,皆悉了知。
上演下成師於金剛座菩提樹前圓石上許願
菩薩作是念言:一切眾生住於生老病死,險惡趣中不能覺悟。云何令彼了知生老病死苦蘊邊際。作是思惟,此老病死從何而有,即時能知因生故有。以有生故老病死有。如是生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有故有。如是有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取故有。如是取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愛故有。如是愛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受故有。如是受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觸故有。如是觸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六處有。如是六處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名色有。如是名色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識故有。如是識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行故有。如是行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無明有。
爾時菩薩既知無明因行,行因識。識因名色,名色因六處。六處因觸,觸因受。受因愛,愛因取。取因有,有因生。生因老死憂悲苦惱,相因而生。
3.觀十二因緣、四聖諦離生死果報
復更思惟:因何無故老死無,因何滅故老死滅。即時能知:無明滅故即行滅,行滅故即識滅,識滅故即名色滅,名色滅故即六處滅,六處滅故即觸滅,觸滅故即受滅,受滅故即愛滅,愛滅故即取滅,取滅故即有滅,有滅故即生滅,生滅故即老死滅,老死滅故即憂悲苦惱滅。
菩提樹後的供龕中的佛像隨時再更換
復更思惟:此是無明,此是無明因,此是無明滅。此是滅無明道,更無有餘。此是行,此是行因,此是行滅,此是滅行道。此是識,此是識因,此是識滅,此是滅識道。此是名色,此是名色因,此是名色滅,此是滅名色道。此是六處,此是六處因,此是六處滅,此是滅六處道。此是觸,此是觸因,此是觸滅,此是滅觸道。此是受,此是受因,此是受滅,此是滅受道。此是愛,此是愛因,此是愛滅,此是滅愛道。此是取,此是取因,此是取滅,此是滅取道。此是有,此是有因,此是有滅,此是滅有道。此是生,此是生因,此是生滅,此是滅生道。此是老死,此是老死因,此是老死滅,此是滅老死之道。此是憂悲苦惱,如是大苦蘊生乃至滅。如是應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集滅,此是滅苦集道,應如是知。
巧遇駐在菩提伽耶修行已半年的上立下融師
4.後夜分已證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三明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佛世尊調御丈夫聖智,所應知,所應得,所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具足三明。諸比丘,是時諸天眾中無量天子作如是言:我等應散香花供養如來。復有天子,曾見先佛成正覺時即作是言:汝等未可散花,如來當現瑞相。往昔諸佛成正覺時皆現瑞相。諸比丘,如來知彼天子思見瑞相,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如佛所證以偈頌曰:
煩惱悉已斷 諸漏皆空竭 更不復受生 是名盡苦際
世尊告訴她明年再來真的又去一次了
爾時彼諸天子心生歡喜,以微妙天花遍散佛上,當於是時香花彌布積至于膝。如來遠離無明黑暗及愛見網,竭煩惱河拔除毒刺解諸纏縛,摧壞魔幢建立勝幡能善安處。諸眾生界記莂眾生,觀察根性知其病本,施甘露藥為大醫王,令諸眾生皆得度脫,安置涅槃寂靜之樂,住如來藏結解脫繒入智慧城,同諸如來清淨法界。
供佛三衣及做法會情形(2008.10.)
佛告諸比丘:一切如來見我成道皆悉讚言:善哉!善哉!咸以寶蓋而覆於我,其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於寶蓋中出妙光明,其光明網遍照無量無邊世界。彼世界中,諸菩薩眾讚佛功德而說偈言:
如彼波頭摩 從地而踊出 開敷甚清淨 不為淤泥染
起大慈悲心 如雲遍充滿 當雨大法雨 潤洽於眾生
能令諸善芽 一切皆增長 堪受教法者 成就解脫果爾時諸天,以偈頌曰:
人中師子降眾魔 諸定現前證甘露 獲得三明及十力 威神震動遍十方
在昔諸來菩薩眾 為愛法故供養佛 即從坐起禮佛足 讚歎如來作是言
世尊得無疲勞耶 我等親見摧魔眾 善哉丈夫三界尊 當雨無邊大法雨
十方諸佛皆施蓋 復出迦陵微妙音 如我所得淨菩提 仁者所證亦如是
王俊榮師姐頂禮金剛座後菩提樹與圓石
佛告諸比丘:欲界諸天女等,見於如來坐菩提座,獲一切智大願滿足,降伏魔怨建立勝幢,為大醫王善療眾病,如師子王無諸怖畏,清淨離垢得一切智,具足三明超越四流,持一法蓋覆護三界稱婆羅門,遠離諸垢稱為比丘,除無明藏稱為沙門,離諸不善稱知足者,斷煩惱故稱勇猛者,能壞魔幢稱大力者。猶如寶洲,一切法寶充滿其中。時諸天女即說偈言:
於此菩提樹王下 降伏一切大魔軍 安住不動如須彌 身心堅固無驚畏
尊於多劫修布施 故得一切皆圓滿 尊於多劫修戒行 暎蔽釋梵諸天眾
尊於多劫行忍辱 故得身相真金色 尊於多劫勤精進 故能降伏諸魔怨
尊於多劫修禪定 故獲如斯勝供養 尊於歷劫習多聞 速證無上大菩提
尊能降伏於蘊魔 死魔煩惱及天魔 一切諸魔皆斷滅 是故今者無憂惱
天中之天為最尊 三界人天所供養 由是有種福田者 所得之福無失壞
眉間毫相極光明 普照十方諸國土 掩蔽世間諸日月 一切眾生蒙饒益
如來身色甚端嚴 相好顏容極清淨 堪為三界應供者 普利一切諸群生
目淨遍觀於十方 普見眾生身業事 耳淨遍聞於一切 天人言音佛法聲
廣長舌相演妙音 求解脫者聞甘露 魔軍興害不驚懼 天人供養無喜慍
摧壞魔怨不加力 但以慈心降伏之 無染無著無諸過 身心安隱不傾動
今有無上天人師 一切眾生蒙善利 逮聞正法當信受 願速如尊成正覺佛告諸比丘:如來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現佛神通,遊戲自在不可勝載。若欲說者窮劫不盡。爾時世尊,略說偈言:
普變一切地 平正猶如掌 涌出妙蓮花 一一皆千葉
無量諸天眾 各雨眾妙花 復於世尊前 合掌而瞻仰
世尊初成佛 作種種神通 須彌諸山王 草木叢林等
一切皆稽首 頂禮菩提座 此是佛世尊 現神通遊戲
身放百千種 光明照十方 逮三惡眾生 息苦獲安樂
是時八難處 無有一眾生 懷貪瞋癡等 一切諸煩惱
此是師子王 大神通遊戲 日月摩尼火 電等諸光明
由佛放光明 蔽之皆不現 諸天人世間 無能見佛頂
坐於師子座 作遊戲神通 佛以指按地 即時六種動
降伏魔軍眾 如制兜羅綿 魔王懷憂惱 以杖而畵地
此是佛世尊 遊戲大神通
世尊佛像處早晨供養花、油、食物的圓石磐
另《普曜經行道禪思品第十九》云:佛告比丘:「菩薩坐佛樹下,以降魔怨成正真覺。消荊蕀根三毒之源,無諸緣起陰蓋衰種;永無微曀,眾想以定淨如虛空;勇猛無難,竪其大幢顯示一切,招來十方度脫三界。默坐樹下示現四禪,為將來學顯道徑路;以縛諸我神通微妙,棄欲惡法無復五蓋,不受五欲眾惡自滅,念計分明;思視無為,譬如健人得勝怨家,意以清淨成一禪行。心自開解却情欲意,無惡可攻不復計觀,寂然惔怕如聖賢行念思以滅,譬如山頂之泉水自在中出盈流於外,谿谷雨潦無緣得入,靜然守一專心不移成二禪行。又棄喜意見無欲,外諸好惡一不得入,內亦不起,心正體安,譬如蓮華根在土中華合未開,根莖華葉潤漬水中,以淨見真成三禪行。棄苦樂意無憂樂想,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苦樂志正在其中,如人沐浴潔淨覆以鮮好白繒,中外俱淨表裏無垢,喘息自滅寂然無變,成四禪行。
「譬如陶家,和埴調軟中無砂礫,在作何器。精進開發無所不能,已得定意建立大慈不捨大悲,智慧善權究暢要妙。通三十七道品之行,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1]禪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終而復始。以曉三脫得三達智,去來今事無所罣礙。變化現法所欲如意,不復用思身能飛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億萬無數,復令為一。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俯沒仰出如出入水,能身中出水火,履水行虛身不陷墜;坐臥空中如鳥飛翔,坐能及天手捫日月,其身平立能至梵天,出沒自在;眼能徹視,耳能洞聽,豫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言。念於所念悉見聞知,諸有貪婬無貪婬者,有瞋恚無瞋恚者,有愚癡無愚癡者,有愛欲無愛欲者,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有內外行無內外行者,有念善無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一切悉知。
阿嬤、錦煥師姊與常住大塔處來自台灣的上多下羅比丘
「菩薩觀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億無數世事,至于天地成敗空荒之時,還復成時。能知一劫十劫至千億劫無數劫中,內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展轉所趣,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形色好醜賢愚苦樂,一切三界皆分別知。見人魂神各自隨行生於五趣中,或墮餓鬼,或墮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貴富樂家者,或生卑鄙貧賤家者;知眾生惑五陰自蔽色痛想行識皆習五欲,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受心法為愛欲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
台灣人在菩提伽耶佔一角之地的迦葉尊者佛像
「從是生諸惡本,從惡致苦。能斷愛習,不隨婬心大如毛髮,受行八道則眾苦滅。何謂為八?正見、正念、正言、正業、正治、正方便、正意、正定。譬如無薪無火不然不滅,是謂無為度世之道。
「菩薩自知以棄惡本,無婬怒癡,生死以除,種根以斷,無餘災厄,所作以成,智慧以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
記得此處是何處?現此樹已被他、她們坐倒了!不見了!
「爾時得佛十種神力,四無所畏,十八之法。佛十神力者:「佛悉見知深微隱遠是處非處有限無限,明審如有。一力也。佛悉明知來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報處。二力也。佛能現化禪定脫門正受。三力也。佛悉分別天人眾生彼彼異念。四力也。佛知眾生若干種語及度世語。五力也。佛悉了知世間雜種無量情態。六力也。佛知欲縛知縛解要在所宜行。七力也。佛智如海善言無量,追識一切宿命所更。八力也。佛天眼淨,見人初死神所出生,善惡殃福隨行受報。九力也。佛漏已盡無復縛著,神真叡智自知見證,究暢道行所作能作,無餘生死其智明審。是為佛十神力也。
世尊第二週時目不轉睛地注視菩提樹之東北角處佛像
「佛四無所畏者:佛神智正無不知見。愚人惑言,佛未悉知;至諸梵魔眾聖,莫能論佛之智故,獨步不懼。一無畏也。佛漏盡智悉知。愚惑相言,佛漏未盡;至于梵魔眾聖,莫能論佛之智故,獨步不懼。二無畏也。佛說經戒天下誦習。愚惑相言,佛經可遍;至于梵魔眾聖,莫能論毀佛之正經故,獨步不懼。三無畏也。佛現道義言真而要能度苦厄。愚惑相言,不能度苦;至于梵魔眾聖,莫能論佛正真故,周行不懼。四無畏也。
「佛十八不共:從得佛至于泥洹,一、無失道。二、無空言。三、無忘志。四、無不靜意。五、無若干想。六、無不省視。七、志達無損。八、精進無損。九、定意無損。十、智慧無損。十一、解脫無損。十二、度知見無損。十三、古世之事悉知見。十四、未來之事悉知見。十五、今世之事悉知見。十六、攬眾身行化以本際。十七、攬眾言行化以本際。十八、攬眾意行化以本際。是為十八不共之法。
「佛得道意一切知見,坐自念言:『是實微妙難知難明,甚難得也。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苞天地,細入無間。昔錠光佛時莂我為佛,名釋迦文。今果得之,從無數劫勤苦所求,適今成耳。自念宿命諸所施為,道德慈孝仁義禮信,忠正守真虛心學聖,柔弱淨意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四思隨時,養育眾生如愛赤子,承事諸佛積德無量,累劫勤苦功不唐捐,今悉獲之。』喜自歎曰:
『今覺佛極尊,棄婬淨無漏;一切能將導,從者必歡豫。
天福之報快,妙願皆以成;敏疾得上寂,吾將逝泥洹。』(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