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 四
──八大聖地瞻仰參訪(2~3)
張玄祥 居士
二、苦行林與菩提伽耶證道
(三)苦行林苦修與後受供養情形
尼連禪河有水時的景況,右邊是苦行林與蘇嘉達村
苦行林勝地入口處
於是世尊於苦行林Uruvilvā坐娑羅樹下,便為一切志求無上正真之道。其中有甚多修苦行者,所謂苦行如下:有唯空飲於水而以活命,或有隨宜所得多少即以活命,或復有學野獸食草以活於命,或時立地卓然而住,或復有坐一定不移,或復四支柱著於地以口受食,或有唯著純草之衣;或有唯著塚間弊衣,或復有著種種草衣,或復有著憍奢耶衣,或以白桃皮作衣者,或以龍鬚而作衣者,或復有用諸畜生皮而作衣者,或復有用故畜生皮而作衣者,或有以諸毛作衣,或有破諸畜生之皮為條作衣,或復有以糞掃作衣。或有躶形,或臥棘上,或臥板上,或復有臥摩尼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塚間,或蟻垤內,猶如蛇居,或露地臥。或復事水,或復事火,或逐日轉。或有舉其兩臂而住,或有蹲坐。或復有用沙土烟塵以塗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髮如螺髻,拳攣而住。或復拔髮,或拔髭鬚。
苦行林處眾小孩排隊等分發食物
或復有事泉池井河渠源,諸神如地神、樹神、林神、山神、石神、夜叉、羅剎、羅睺(隋言語)阿修羅王、婆梨(隋言鉤)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隋言妙機)睒婆利等阿修羅王。或事歲星,或有事醫藥王仙人,或事婆羅墮仙人者,或復有事瞿曇仙人,或事毘沙門天王者,或復有事童子之天,或自在天。或復事日,或復事月,或復有事那羅延天,或帝釋天,或事梵天,或事護世四大諸天。
剛到苦行林的世尊法相
如是各事,令歡喜已,從乞求願,稱願得已,各求解脫。菩薩既觀彼等如是邪求解脫,見已發心,欲行可畏極苦之行。而有偈說:菩薩既至尼連河,以清淨心岸邊坐,為諸求道不真故,欲行大苦化彼耶。
苦行六年後的世尊法相
爾時菩薩,如是觀察專正思惟,坐訖合口,以齒相柱,舌築上腭。一念攝心,如是繫念,調伏身意,以齒舌腭,攝心繫念。修習之時,腋下汗流。菩薩既見汗如是流,更復重發勇猛精進,心無所著,不錯不亂,住寂靜心,一定不動。如是最上苦身意口,悉皆不動。是時復作如是念言,我今可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口喘息及以鼻氣,悉皆除滅,口鼻滅已,即時便從兩耳孔中,出大風聲,其風聲氣,猶如攢酥在大甕裏,搖攪於酪,出大音聲。如是如是,菩薩閉其口鼻之氣不使出。時於兩耳孔,出風氣聲,亦復如是。菩薩復念,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捨於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難行。重復思惟,我可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既寂定身及口意已,還止口鼻及耳喘息,一切皆杜,既口鼻耳,悉寂定已。內風壯大,不得出故,氣衝於頂,譬如勇健,最大力人,取好利斧,打棒他腦。如是如是。菩薩從其口鼻及耳閉氣不出,內風壯故,打腦之聲,亦復如是。菩薩復念,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捨於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苦行。思惟是已,即便更入不動三昧。
苦行林中的菩提樹
爾時菩薩,從口鼻耳及頂喘息,一切皆停,不令其出,乃至遮止。不得出故,內風強盛,在兩肋間,迴轉鼓動。譬如屠兒,或屠兒子,善解殺牛。而彼屠等,或執利劍,或捉利刀,而破牛肚,或復破肋。如是如是。菩薩乃至內風強故,兩肋間轉穿破之聲,亦復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最勝苦行,我今還入不動三昧。
苦行林中的小廟一景
爾時菩薩,從口鼻耳閉氣不出,內風強故,令身熱惱。譬如最大二壯力士,取一弱人,各執一臂,將其向彼大火聚上,或惱或炙。如是如是。菩薩以內氣不出故,身受熱惱,亦復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一切無著,已捨懈怠,得於正念,心不散亂,一切寂靜,身口及意,並得正受。如是勝妙,最上苦行。
苦行林中的印度教廟宇
爾時上界有諸天來,見於菩薩如是苦行。各相謂言:今此悉達大智太子,已取命終。而彼眾中,復更別有其餘天子,共相謂言:此之悉達太子,現今其命未終始欲取盡。或復更有諸天子言:此之悉達大聖太子,現亦不死,後亦不終。何以故?此之太子,是阿羅漢。凡羅漢者,有如是行,不須怪之。
上悟下本師解說此洞是世尊在裡禪修情形
爾時菩薩,在彼蘭若,所用心處,作苦行時,即得成於最大苦行。是時菩薩坐處,四面周匝,所有隣比,聚落諸人,皆來見於菩薩如是苦行。作如是言:此沙門既行大苦行,是故立名言大沙門。大沙門名,起於彼唱。以是義故,有此名稱。
阿滿師姐成佛的祈願
爾時菩薩,復更如是思惟,世間或有沙門或婆羅門,制限食故,而建立行,各守清淨。彼等或復唯食於麥,或食煑麥或食麥屑,或以麥作種種諸食,而以活命。如是更復或食烏麻,或食粳米,或食小豆,或食大豆,乃至或食純大豆飯,或大豆汁,或大豆屑,或以大豆作種種食,持用活命。或有沙門及婆羅門,斷一切食,建立淨行。我今亦可斷一切食而行苦行,菩薩如是內心思惟。
法爾禪修中心的世尊法相(1)
爾時彼處,忽有諸天隱身不現,來菩薩所,白菩薩言:大聖仁者,願莫如是思惟此念,欲得全斷一切不食。所以者何?仁今若欲斷一切食而行行者,我等諸天,各將一切天味,下來入於仁者毛孔之中,而令仁者得存活命。又復仁者,不損害身。
法爾禪修中心的世尊法相(2)
爾時菩薩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今既語一切人言,我全不噉一切諸食。而今諸天自隱其身,將天味來入我毛孔,令我活命,此則是我最大妄語,誑惑一切。如是念已,告彼天言,汝等諸天,雖有此心,是事不然。
爾時菩薩,斷彼諸天如是意已,日別止食一粒烏麻,或一粳米,小豆大豆,菉豆赤豆,大麥小麥,如是日日各別一粒。是時菩薩,復更思惟,我今可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於命,或小豆臛,赤豆豌豆綠豆臛等。
(三)牧羊女蘇佳達供養世尊勝地
回程前往蘇佳達村住處
蘇佳達村稻草堆景色
遇到兩批人馬就要讓路等待
進入蘇佳達村了─現在的蘇佳達村落
古代蘇佳達家就在此土丘上的位置(之1)
古代蘇佳達家就在此土丘上的位置(之2)
蘇佳達供養世尊紀念小塔(1)
牧羊女供乳處上自下在師解說情形
蘇佳達乳供女麋處旁的耆那廟
爾時去彼聚落不遠,其中有一最大種姓婆羅門,名斯那耶那senayana(隋言將兵將),彼婆羅門,從摩伽國magadha頻婆娑羅Bimbisāra王邊,得一聚落,以為封邑,其邑即與優婁頻蠡Uruvilvā聚落相近。彼婆羅門,得封邑已,還立字名斯那耶那senayana。
復更別有一婆羅門,名曰提婆deva(隋言天),彼婆羅門生地,在彼迦毘羅城Kapila-vastu,經營一事,漸漸行至斯那耶那村邑而住,少日為客,是時提婆婆羅門,更經營別事。因行漸至菩薩住林,時其提婆婆羅門,見菩薩在林行大苦行。見已即識作如是言,此是我國悉達太子,乃能如是行大苦行,彼見菩薩,如是苦行,心大歡喜。
蘇佳達供養世尊紀念小塔(2)
爾時菩薩,見彼提婆婆羅門,心向於菩薩,生歡喜已,即告提婆婆羅門言:大婆羅門,汝能為我辦少許食,活我已不?若小豆臛,大豆、菉豆、赤豆等羹,而我食之,持用活命。彼婆羅門,心狹劣故,少見少知,無廣大意,欲行布施。述可此語,報菩薩言:大聖太子!如是之食,我能辦之。彼婆羅門,於六年中,日別如上所須之食,以供菩薩。菩薩日日受取此食,依法而食,以活身命。
苦行林中的菩提樹(現就讀台大研究所的羅睺羅比丘)
爾時菩薩,但以手掌,日別從受,隨得少許,而食活命,或小豆臛及赤豆等。是時菩薩,受食既少,隨掌所容,如上所說,諸豆汁食。菩薩如是食彼食已,身體羸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氣力,手脚不隨。如是如是。菩薩支節連骸亦然,菩薩如斯,減少食飲,精勤苦行,身體皮膚,皆悉皺赧。譬如苦瓠,未好成熟,割斷其蔕,置於日中,被炙萎黃,其色以熟,肌枯皮皺,片片自離,如枯頭骨。如是如是。菩薩髑髏,猶是無異。菩薩既以少進食故,其兩眼睛深遠陷入,猶井底水,望見星宿。如是如是。菩薩兩眼,覩之纔現,亦復如是。又復菩薩,以少食故,其兩脅肋,離離相遠,唯有皮裹,譬如牛舍,或復羊舍,上著椽木。時彼聚落,所有羊子,牛子馬子,行於彼林,見於菩薩如是苦行,見已各各生大歡喜發希有心,恒常承事供養菩薩。
天帝釋意念言:『菩薩坐樹下,六年已滿,形體羸瘦,今當使世間人,奉轉輪王食,補六年之飢虛。』便感斯那sena二女,使於夢中見天下盡成為水,中有一花七寶光色,須臾便萎,失其本色。見有一人,以水灑上,更生如故。水中眾花,始生萌芽,覆水而出。二女夢寤,怪未曾有,即啟語父。其父不解,盡問耆年,皆不能說。天帝復下化作梵志,為女解夢言:『汝見天下水中生一花者,是白淨王太子初生時;今在樹下六年,身羸形瘦,是花萎時;見一人水灑更生者,是能獻食者;小花萠芽欲出者,是五道生死人也。』
女言:『獻食者其法云何?』梵志答言:『當取五百牛乳,展轉相飲至于一牛,持用作糜,乳糜涌沸,出高七仞,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斟糜入鉢,釜杓不污。』二女恭肅,奉獻菩薩。菩薩意念,欲先沐浴然後受糜,行詣流水側,洗浴身形。
又云,時女聞喜欲取糜往,糜跳出釜高一丈餘不可得取,女甚怪之。時八百梵志中師見之謂女:『今此乳糜非凡夫所應服者,唯臨成佛,服食此飯乃消化耳。』天於虛空而出聲曰:『今日女欲興立大祠,有大菩薩在於精思勤修苦行,已從坐起,汝本有願當先飯之。食之充滿,爾乃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便說此意勿違本願。』時長者女聞天神言,即取乳糜盛滿金鉢,手執賓乾與八百梵志,俱往尼連水邊。
佛言比丘:「菩薩知之,即以神通慧力,還江水邊,忽然而度,隨其習俗示現入水而自洗浴。時八萬天子各按樹枝供養菩薩,菩薩牽枝出在岸邊,其身輕便清淨無垢。菩薩適住,時兜術天子號離垢光,尋取天衣袈裟僧迦梨,化沙門形奉上菩薩,於時菩薩即取著之,靜然而住。時尼連江水中龍妻從地化出,以微妙床貢進菩薩,菩薩即坐。
發願紀念亭(世尊說,若能成佛此鉢將逆水流而上)
浴訖欲出水,天神按樹枝,二女奉乳糜。得色氣力充,呪願福無量,令女歸三尊。食畢洗手漱口,澡鉢已還擲水中,逆流未至七里,天化作金翅鳥飛來捧鉢去,并髮一處,供養起塔。菩薩愍哀女故輙受食之,氣力得充心無所戀,持金鉢投之江水,具足千龍即攝取之而供養鉢,於時奉床龍妻得之,用立神寺勤心供養。諸天百千億載,悉取香水和泥起寺,其欲供養菩薩鉢者,各現宮殿咸共奉事。於時村落長者女等,佛與髮爪得之起塔供養。
大家於牧羊女供糜乳處觀看發願亭(右前方)
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禪河(梵 Nairañjanā)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鉢羅樹(梵 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由此因緣,乃稱畢鉢羅樹為菩提樹(梵 bodhivrksa)。釋尊降魔、成道之經過,載於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修行本起經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尼連禪河邊發願亭近距離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