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二

              ──菩提伽耶四七禪修記(2~1)

   
                                                                               張玄祥  居士


今天第一次來報告法爾禪修中心,於2003年11月8日本師父的帶領下,到印度菩提伽耶做一個月的禪修以及十四天的八聖地裡面的七個聖地的朝拜。我們從今天開始分了三次,如果講不完可能要延長,因為希望給各位一個完全的概念,我們也不是只有看風景、看一些圖片,我們希望給你一個完整的概念,也就增加很多的資料,做為一個佛教徒,如何來認識印度現在的佛教是什麼樣子?以及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弘化的地點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一共分了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介紹宗教與菩提伽耶這個大覺寺,現在的環境以及過去是什麼樣子?然後我們從這些報告之間,也可以了解那邊的建築物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單元是報告我們二十位,後來加兩位總共二十二位,在那邊一個月禪修的情形,把我們打坐之間與生活之間種種的點滴,會在第二次報告的時候來向各位展示。第三個單元是七大聖地的朝聖,以及我們在尼泊爾、泰國方面一些旅遊的情形,所以我想分三次藉這三個題目跟各位報告。

 

今天是第一次的演講,我們先從宗教開始,第一次的演講包括古印度的宗教以及大覺 寺的情形,然後講現在菩提伽耶大塔全景的介紹,你們還沒有去過先認識一下,我們有位置圖、有相關圖,去過的人再把它組織一下,不然你從照片上看的都是片段、片段;我也會介紹金剛座,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還沒有開悟以前,用吉祥草,後來覺得不夠穩重,再加一個大的石板塊在上面,變成金剛座,在那裡祂坐了六天,那天晚上就證悟了,在這些我們看的不是過去的事情、東西,但是有什麼資料,我們就來介紹給各位認識一下相關圖,這中間我們可能在三點多的時候有個休息。 

現在正式來報告古印度的宗教,為什麼要談到宗教,因為比佛教還要早的宗教已經存在於印度,後來佛教在釋迦牟尼佛創立以後,陸續後面宗教又出現,然後又侵入到印度去,就發生一些異教徒之間的爭戰,所以佛教遺蹟被毀壞了很多,在第一部份講古印度的宗教,就是要說明佛教在印度本土,各個教派對自己唯我獨尊的那種觀念,不能容納異己,也就被摧毀的很嚴重,所以我們先認識古印度的各個教派。 

我們開始講印度的宗教,印度的主要宗教有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還有外面移進來的伊斯蘭教,是我們所謂的回教。當然,後來的這些基督教或什麼教比較不被提起,因為這是後來才出現的。印度政府已經開始建立制度以後要保護大覺寺,所以就沒有再被破壞的情形發生,對於後面的這些宗教我們就不去講它。 

古代印度的宗教,最早是吠陀教,它從公元前兩千年就存在,等於是現在四千多年的歷史,以中國的歷史來講,從盤古開天、神農氏、伏羲氏,當然是比這個還早,但是那還不成為一個宗教,只是我們民間有盤古開天闢地這樣的一種說法,沒有真正的形成一個宗教,但是在印度等於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吠陀教,所謂吠陀教跟我們現在的道教有點相像,什麼神都拜,關公也拜、土地公也拜,神格化的這些古代偉人都拜,所以混合各神格演變成後來的印度教。 

公元前一千年,從印度教又演化出一派,這一派當然有改革,改變古印度的教義,然後又演變成現在婆羅門教,我們常常在經典上看到的梵志,婆羅門教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就叫做梵志(brāhmana),婆羅門教跟吠陀教都是稱為印度教,也可以說印度教概括婆羅門教在裡面,印度教比較早一點,從吠陀教演變成印度教,印度教又分出婆羅門教,你問印度人他是信什麼教?他們大概都說:「我們都信仰印度教」。

 

吠陀教

吠陀教是公元前二十世紀出現,佛教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誕生,然後證悟成佛,到現在佛曆已經兩千五百五十幾年,所以佛教的歷史有兩千五百五十幾年,佛教就因為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有僧團的出現就開始弘揚佛教! 

再下來摧毀佛教最多文物遺蹟,是外來侵入的宗教,就是伊斯蘭教也就是回教,佛教也是在印度本土。雖然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尼泊爾(古代還屬於印度),但是祂逃離皇宮,到印度北部的時候開始修行,再慢慢南移到南印度部份,講起來佛教也是印度的本土宗教,但是因為比較古老的吠陀教、印度教、或是婆羅門教,比佛教誕生得早,他們的教義雖然不究竟,都是天神的境界,譬如做色界天的禪修、無色界天的禪修,雖然出現的早,但還是在世間禪裡面的,這兩個宗教都是比較高深的禪定才有的宗教,為什麼所有世界裡面的宗教,比較高層次的一定要講靈修、禪修的,這些都是在東方,也就是在印度。佛教是因釋迦牟尼佛的誕生、證道,才從印度教裡面脫離而出。婆羅門教建立四個不平等的種姓,佛陀認為這樣是不對的,然後開始去思索這些人生的痛苦,七日中建立了如何脫離三界輪迴的觀念,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是來推翻所有印度教裡面的一些理論,破壞階級、得平等,所以幫時不管是印度教、婆羅門教,都容不下佛教、排斥佛教,這是必然的現象。 

但是佛教的被摧毀,是受外來伊斯蘭教的影響最大,因為阿拉伯方面猶太教與回教爭戰不停,不是真正在修行的宗教,這個宗教好像狂熱點,來摧毀對方的信仰為主要的目的一樣,所以常常在戰爭,這是很不好的一個宗教信仰。那這個伊斯蘭教在佛教之後,差不多一千多年後,佛教是公元前五世紀,伊斯蘭教在公元六世紀創立,西元前五百年加後六百年等於一千一百多年以後,這個伊斯蘭教就創立了,又稱為回教,源自於阿拉伯國家,慢慢就傳到印度去了,因為這些國家其實非常地靠近,而且都是在一塊大陸板塊上,還是屬於東方。 

最後印度錫克教是後來在第十五世紀出現的,它是從婆羅門教裡面的激進份子分裂出來的,台灣有一些傳道者也是錫克教的一份子,把他們教義也弄到台灣來。所以大略來講,印度的主要宗教大概從吠陀教開始,包括印度教、婆羅門教歸為一類,再來是佛教、伊斯蘭教、再來是錫克教。現在佛教在印度,都是外國和尚比較多,當地人大概都是信仰印度教,他們稱為印度教徒,其實就是婆羅門教或是吠陀教混合而成。 

再進一步我們認識一下,常常在講的印度教、婆羅門教,他們到底在拜一些什麼神?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外道師父,兩位都是婆羅門教的教徒,他們修的都是世間禪定,色界天的禪定或是無色界天的禪定,後來世尊發覺不能夠究竟、以及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根本,也不喜歡往生天上,因為天上還是有天壽限制,所以祂還是再轉一個方向,開始到印度大覺寺附近去禪修,後來才證悟解脫道理的,這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 

我們現在先來了解一下印度教,剛才已經講了,在公元前兩千年的時候產生吠陀教演化而成,是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Aryans)民族,西北就比較靠近外國了,這雅利安民族是從中亞遷徙進入印度的,定居於印度河上游五河的地方,當時都是自然神的崇拜者,信仰經由多神的恩惠而得到幸福。這個宗教它是混合信仰,崇拜各種神話的自然力量、祖先、英雄人物。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時候,吠陀教裡面演化成有一教派叫做婆羅門教,四世紀前後開始吸收回教的教義,以及印度各地民間的信仰就形成印度教,所以吠陀就變成印度教,然後印度教又慢慢地演化出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

我們常常在講的婆羅門教Brahmanism,它有一些主張都是影響到印度社會結構很深的一個宗派、宗教,婆羅門教階級是以婆羅門為中心,我們知道它分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還有首陀羅這四個等級,等一下我們可以看到,婆羅門源於亙古之吠陀信仰,約形成於公元前七世紀,比佛教早了兩百年,他們崇信吠陀。吠陀(Veda)是古典籍,四部吠陀經叫做四吠陀,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之總稱。

吠陀(Veda)原義為知識,即婆羅門教基本文獻之神聖知識寶庫。裡面有一個梨俱吠陀Rg-veda)即有關讚歌(4c)之吠陀,梨俱的意思就是光輝、光明的意思,所載多為雅利安族頌神之讚歌,就像是讚嘆佛的一些詩歌之類的。吠陀教、婆羅門教他們信仰多神以外,還制定了四姓的制度,最高的是婆羅門,婆羅門就是祭司,等於是我們現在一些搞宗教拜拜的人物,都屬於婆羅門教裡面的,他們重視祭祀,以及能夠升天、涅盤,當然他們的涅盤,不像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永恆的涅盤,他們認為天上那種禪定所獲得的安祥就是涅盤,其實以佛教的解脫知見來講,那還不是涅盤境界,但是他們也是在講涅盤,後來演變為印度教,融合婆羅門教和吠陀教慢慢都是統稱為印度教。

 

印度四大種姓

再來要講到四大種姓如何產生?這就像基督教一樣,講的上帝是創造我們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一樣的,他們也弄一套教理,吠陀原始創教的這些人,說婆羅門的濕婆神的頭化成婆羅門種姓,祂的肩膀就生出剎帝利種姓,祂的腿生出吠舍種姓,祂的腳就生出首陀羅種姓。這四種姓如果以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講,婆羅門是當祭司,第二個剎帝利就是皇帝、武士、貴族這一類的官員,再下來這個吠舍都是工商界人士,首陀羅是最低賤的,就是做一些端茶、掃地、煮飯、除糞的,這方面的奴隸工作。這種從婆羅門衍生的四種姓就根深蒂固的影響印度的階級,在每一個階級之間,不是今生這樣就這樣,是代代世世這樣傳遞下去。 

 

 

現在情況呢?我們問導遊現在這種情形怎麼樣?他說在鄉下還有這些觀念,但是在大城市已經漸漸沒有這些觀念,即使沒有這些觀念,但是總離不開這種陰影,如果有一個高階的,譬如有一個剎帝利種姓,他跟工商人士吠舍種姓結婚了,那他就要降一級變成吠舍,他不能稱他是剎帝利,他的這種高優越感可能就會沒有,但是為了愛情,有時候你娶到或嫁到另一半是比較低階的話,他就會變成降一階層的種姓。

再來他們婆羅門教就是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因為他們控制所有的神,來導引一切的人間生活起居一樣,或是社會制度或法律等等的,都是由他們來控制。確立四種姓以後,規定各個種姓的地位與義務,四姓之中以婆羅門為神聖的優越感,吠陀的傳授、教授是他們的特權,所謂的吠陀是吠陀經,剛剛我講有四部經,只能由他們來傳授,要研讀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剎帝利的這些高官顯貴,才可以去學習吠陀經,但他也不能做祭司的工作,只能學習那些經義,所以婆羅門教最高級的這些人,由他們來祭祀禮儀,來支配整個世界宇宙一樣。 

剛剛講了梨俱吠陀這一部經,是讚嘆諸神光明的一面,他們這一部經就有提及把這個天分為三個部分,天、空、地這三界,四部裡面還有一部經是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這一部經是祭儀之始,具足息災、增益本領,並總兼全盤祭式,阿闥婆其實就是祭師、巫術、經咒等類,都是列在這裡面,他們要學的巫術、咒語都是在阿闥婆吠陀這部經裡面。這一部經裡面列三界之上還有一個光界,但是還是以三界為基礎,三界天各分成十一天、有三十三天,就與釋迦牟尼佛的佛眼所看的就不一樣,譬如基督教認為耶和華天主是創造這個世界,其實我們知道耶和華只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而已,是在欲界最高天。婆羅門教的這個天,會比基督教還高,因為他們修行打坐的境界,都是進入了色界天,但是他們所說的天界,還沒有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麼完整。 

釋迦牟尼佛講欲界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總共有二十八天;不管這些天怎麼樣,修行到此還是世間凡夫,為什麼?天壽久遠但是最後還是要再輪迴,世尊才認為這樣不究竟。祂在雪山六年,我們講雪山,其實叫做苦行林,苦行林是怎麼樣子,祂在那裡怎麼修行,下次會講到;之後認為這樣不究竟,才走另外一條路,佛本來下生來人間就是要成佛、要覺悟、要講出無上的解脫道理的,也是因為這樣,才推翻以前所有印度教的概念。 

當初世尊在時,佛法是有很大影響力,但是後來經過了五百年正法時期,再一千年的像法時期,佛教還是慢慢地在印度消失掉了,反而是在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方面發展,印度本土越來越沒有真正的佛教,佛教徒也僅剩1%//只是菩提伽耶的這大覺寺,當做是一個佛教的代表,剩下來的這些古蹟,若有阿育王石柱是錯不了,不然只能當做一個朝聖追憶的地方而已,其實那些古蹟也多半是後來的人,把這個地點考據以後,大概是什麼、什麼,然後用一些磚塊把它砌起來的,也不是真正以前留下來的,兩千五百多年了,這個地質的變化是很大的。 

「天」在婆羅門教,乃至佛教都指天神,有時候講空神或地神,有一些佛教的密教裡面,這些神或這些法,很多還是從婆羅門教那邊引用過來的,因為釋迦牟尼佛還沒證悟以前,祂所處的環境及師父都是婆羅門教,所學的當然很多都是那方面的法或者是所謂婆羅門教的法。

 

婆羅門教的神

我們大略了解一下婆羅門教在拜的是哪一些神?在天神界裡面,較有名的就是:

1)特尤斯 (Dyaus):這發音我們一般的英文很難打出來,雅利安民族中最具原始的型態的神就是特尤斯,約在印度與歐洲民族共住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這個神,他們認為這是代表光明的神格化的神,就是特尤斯。對於地母而言,此神被稱為是天父,地母、天父這兩個是對稱的。在我們中國來講就好像一陰一陽一樣的,此神之形象為牡牛狀,乃與稱降雨之雲為牡牛者有關。所以你要了解既然那麼高的、光明的神,牠是牡牛狀,所以牛在印度被尊稱為聖牛,牛在伽耶那個城市晃來晃去你都不能趕牠,在那邊大小便也一樣,要把牠看成很神聖,都不能去打牠或趕牠,牠可以慢吞吞地走,車子都要讓牠。 

2)婆樓那 ( Varuna):為吠陀神界最有力量的神,這起源也是很早,乃威信之司法神、審判之神一樣,也是蒼穹之神格化,以天為座,以火神為面,以太陽女神為眼,以風神為呼吸,是他們的觀念,講起來這神就是宇宙之大王一樣,也是婆羅門教的規律生活、戒律、儀式的保護者。佛教也因為這樣,可能產生一個思想就是轉輪聖王,在經典如《金剛經》裡面常常提到轉輪聖王,根據某些經典講,轉輪聖王不是永遠存在的,在我們人壽八萬歲的時候,人類德行很不錯,最高人壽是八萬四千歲,每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歲的時候,轉輪聖王就會出現,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跟佛一樣的,在《金剛經》裡面講,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本來須菩提尊者說可以,後來釋迦牟尼佛說不可以,若是可以的話,轉輪聖王也就是如來了,不能以三十二好相來看如來,祂是不是佛?不能以這樣來看!在佛教裡面有轉輪聖王,就跟婆樓那這個神有點相像。

3)婆羅門教代表太陽恩惠的密特羅 ( Mitra),代表太陽具體示現之女神蘇利耶 (Surya),代表太陽活動之沙維特利 ( Savitr),代表太陽養育之布咸 (Pusan),代表太陽出於東,經於中間,沒於西之毘修奴婆 ( Vaisnava)。 

4)烏舍 ( Atri) 之妹、日神蘇利耶之母,年紀雖已老,而日日新生,永如少女,為吠陀中最美之女神。 

5)阿須雲 (Asvin) 為海路之神及醫藥之神,對人類做廣泛之救濟,若人漂流於黑暗的海洋,即得大船來救渡,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漂流到黑暗的海洋,你就唸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救渡一樣。復能給盲者以眼,給折脛者以腳,給鰥者以妻,給寡者以夫。好像無所不能的神,其實有時候講歸講,在現實的人生可能不是這樣子,這樣對婆羅門教應該已有一個概念了。

 

伊斯蘭教

現在講伊斯蘭教,是影響我們佛教最大的宗教,在婆羅門教,雖然是對於佛教的理念,大家常常有辯論,被降伏了就信仰佛教,沒有因緣接觸到釋迦牟尼佛或者是接觸到後來的佛教,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有很多徒弟,一代一代到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之間還是有佛教存在,佛教又跟婆羅門教辯論,理論能夠贏過他們,他們才會信佛教,慢慢地因為他們的力量太大了,最後佛教雖然不容於婆羅門教,但是其實摧毀佛教的是外來的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最早是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祂是在公元五百七十年生,活到六百三十二年,是有六十二歲。我們稱為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石室教、天方教、伊斯蘭教,回教是我們稱呼的,因為唐朝時由回紇這位人士傳入中國,這是現在的稱呼回教。 

穆罕默德生於阿拉伯首都麥加,父母早亡,幼年放牧,曾經隨商隊到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方,後來開始經商,因為他跑了很多國家,吸收了很多宗教的教義,所以受到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又看到阿拉伯人信仰多神,沒有像基督教上帝只有一個,是唯一的真神,阿拉伯那麼多的國家,如果要強盛,也要歸於一位神,不要像婆羅門教或吠陀教、印度教有那麼多的神,就像我們中國一樣,道教有那麼多的神,沒有一個中心思想,各信各的,所以他也有一種概念,吸取了基督教的教義,還有獨尊一神耶和華的概念,開始創立一派,唯信一神,這樣才能統一阿拉伯國家。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創立了一位阿拉真神,普通這些宗教徒大概都有一種靈力,不能去否認阿拉的存在與否,一定是有神的存在,他跟祂之間是怎麼修行?在研究歷史上,很少會看到宗教方面的,只是記載他就這樣創立一個宗教,其實這些都是有其背景,不管阿拉真主是哪一個神格,應該有那種事情,不像佛教是由釋迦牟尼佛出生做人,然後證悟,脫離因緣果報的牽扯而能夠超出三界的。其他的宗教都是以天上的神,來當做崇拜的對象,所以他以阿拉真神,像基督教的耶和華一樣,等於是跟他們學習,也就開始建立了伊斯蘭教。 

後來他等於是一個異教徒,於是遭受到迫害,由麥加逃到麥地那,在該地方生存下來,還搞得不錯,就在這地方形成一個政教方面的領袖。當一位領袖人才,要會講、會鼓動,然後他有野心、企圖心,慢慢就會形成一股力量,在他有能力控制一些政商權貴的時候,他就確立各種制度與律例,如廢止崇拜偶像,及廢止殺女嬰的習俗,因為早期他們這些阿拉伯國家有殺女嬰的習慣,限制娶妻數目,禁止離婚、改革繼承權、取締奴隸制度、幫助窮人,這些都是在他的領導之下,建立了這些規律。如果不是為了防衛他們的教派及傳教之目的,不能達到擴展的目的,才發動戰爭,不然也說不要去戰爭。 

但是講歸講,現在回教與猶太教之間是世仇,永遠都是打來打去的;早期打猶太教打的很慘,後來猶太教建立了國家以後,現在回教反而被猶太教打,所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永遠都是打來打去。此後,穆罕默德開始與猶太人及部分信仰多神的阿拉伯人展開戰爭,本來是不主張戰爭的,因為他為了傳教,擴展他的教派,所以發動戰爭,於西元六百三十年攻入麥加城,沒有幾年阿拉伯半島就被歸入信奉伊斯蘭教。

回教主要有三個宗派,我們大略認識一下,因為此教是毀壞佛教最大的一個宗教,所以我們要認識它,它有三派,(1)是正統的,尊重教統之正統派 (Sunnï)。(2)為重視穆罕默德血統之什葉派 (Shïah),好像是嫡系,是他後代。(3)為興起於十八世紀之極端禁欲主義之瓦哈比派 (Wahhãbï),如婆羅門教的梵志,出家修行沒有慾望,以回教的這一教派,應該修行的境界會比其他的這兩教派高的多。不管是哪一個教派裡面,個人的行為,依戒律就可看他的修行境界高低,不是你信什麼教就一定會得到什麼果報,不一定!要看你所受的戒律,若極端禁欲就等於是梵行、清淨行,當然他的果報,生天的話就會高一點。 

以信徒百分比來講,正統派佔百分之九十、什葉派佔百分之八、極端禁欲主義的瓦哈比派佔百分之二。教徒分布則以發祥地的阿拉伯為中心,向東到土耳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直到菲律賓,我們台灣也有;西從阿拉伯聯邦起,到蘇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為止之非洲一帶,形成一個伊斯蘭教區域,教徒總數約有四、五億人,現在世界人口大概有六十億,佔了蠻大的一個比例。

回教是如何傳到中國?談到中國,在唐朝徽宗二年 (西元651年) 由回紇(回鶻)傳入我國,所以稱為回教。本是稱斯蘭教,我。伊斯蘭意謂絕對信奉真神阿拉,其經典為教主穆罕默德從「唯一真神阿拉」處獲得之啟示,而編纂成他的經,是謂可蘭經 (Qurãn)。其皈依之信徒,稱為穆斯林 (Muslîn),上次我去大陸開會,他們有一桌素食的人坐的,他寫一個穆斯林,其實穆斯林只是不吃豬肉而已,回教只不吃豬肉,但是我們素食者是什麼肉、魚都不吃,那個牌子在那裡,我們只有坐到那邊去,選可以吃的吃。 

伊斯蘭教的教義以六信五行為中心思想,所謂六信即信仰唯一真神阿拉、天使、可蘭經經典、預言者、死後的世界那一定是天上的世界及天命,你的命是由天來決定,這六種信念;五行是指信徒必須修行的功課是告白,跟基督教一樣每一禮拜天去教堂告解;要禮拜、斷食、喜捨,就像佛教講的歡喜的布施;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一生之間要去朝拜聖地麥加 (Makkah),每一年去麥加朝聖的人非常的多,我們常常可以從報紙上看到在麥加城發生人踩死人的現象。 

對我國來講,回教在文化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我國的造紙術傳到西方去。近代以來,在我國的蒙古、新疆等地,如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大多信仰回教的。在台灣目前之回教徒約有五萬人左右,清真寺共有五座,台北兩座,台中、高雄、中壢 (龍崗) 各一座,這是有關伊斯蘭教。

 

印度錫克教

現在講到錫克教,錫克教是比較激進的一個印度教派。錫克教Sikhism)梵名 Sikha,印度教改革派之一。開祖為那那克(Nānak, 14691538),出生於拉合爾(Lahore)近郊。sikh,即由梵語 śisya(弟子)轉訛而來,意謂開祖那那克之門人。某日,那那克於貝因(Baeen)沐浴時受到感召,遂發心至印度各地遊歷布教,解說哈里(Hari)為世間唯一永遠之神。奉聖典教書(Granth Sāhib)為主要經典,其教義建立於印度教虔誠派之基礎上,並攝取回教蘇非派(Sūfī)之神祕主義因素,主張業報輪迴,提倡修行,而反對化身說、偶像崇拜、繁瑣祭儀、苦行、階級、人種之差別及消極遁世之態度等。認為世上所有現象皆為神力之最高表現,人在神前一律平等,個人靈魂唯有與神結合方能獲得解脫。然非否定古來印度諸神,而係以默想來信仰諸神。

 錫克教歷代祖師,自開祖那那克之後為安格德、阿馬爾達斯、拉姆達斯(Rām Dās, 15341581)、阿爾瓊(Arjan Mal, 15631606)、哈爾哥賓德、哈爾拉伊、哈爾克里香、得格巴哈都爾、哥賓德辛格(Govind Singh, 16661708,一說 16751708),總稱為十祖。

信徒中包括印度教徒與回教徒。四祖拉姆達斯於阿穆利薩(Amritsar)建立本山黃金寺(梵 Darbar Sāhib,一說係第五祖阿爾瓊所建)。阿爾瓊彙集先祖及聖者之讚詠,編纂成根本聖典(Ādi Granth),其後慘遭回教王虐殺。九祖欲將世界予以錫克教化,遂與回教王產生衝突,致遭回教徒之刺殺。凡上述種種皆形成當時反回教政治團體之傾向。

至十祖哥賓德辛格將信徒編組成軍,結成卡爾薩(Khalsa)宗教團體,於入團之際,須先行「劍之洗禮」(Khandadi-Pāhul),且予每人命名獅子(Sivgh)。因不論種姓階級之別,即令首陀羅階級亦可入團,故數日內有八萬人受洗。彼等具有強大之團結力,並要求常備五K,即:蓄髮(Keś);隨身攜帶梳子(kvaga);手帶鋼環(kara,腕輪),象徵萬能之神無所不在;穿短袴(kach),象徵節操;佩劍(kirpan),象徵抗拒罪惡。此外,辛格又增編、注釋根本聖典,名為聖典教書,乃本教之最高權威。辛格並遺言廢除教祖(Guru)職位。辛格逝世後,教團分裂為二,即師承十祖之獅子派與師承開祖之易行派(Sahijdhārī)。未久,前者又分成三派;後者則分成六派。

其時反回教運動正值高潮,而以拉合爾為中心建立其教團。此運動一直延續至第二次錫克大戰(1849)為止,於此戰役中教團被英軍侵入而告衰微。然於二十世紀,再度興起改革之風潮。以旁遮普為中心激烈地展開反英運動,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一股重要推動力。

錫克教奉聖典教書 (Granth Sāhib) 為主要經典,其教義建立於印度教虔誠派之基礎上,印度教比較原始,保守派並攝取回教蘇菲派之神秘主義因素,一談到神秘主義就是跟神之間的溝通咒語有關係的,主張業報輪迴、提倡修行,而反對化身說、反對偶像崇拜、反對繁瑣祭祀儀軌、反對苦行、反對階級,所以現在的四個階級慢慢淡化,可能也與錫克教有關,人種的差別及消極遁世的態度等等,其實消極遁世是世間禪定裡面比較會有,因為修自己;在佛教中的大乘佛法,不是消極的,很多人批評佛教是消極的,不是!在自修時我是消極,等到我有成就以後,發菩提心變為積極去化導眾生,所以很多出家和尚,他們後來都很積極的投入社會工作、傳教,都是很積極的,不是消極的。

大多的消極,你可以想像都是世間禪定的人,比較重視自我成就。他們也認為世上所有現象,皆為神力之最高表現,神要讓你怎麼樣、就怎麼樣,人在神前一律平等,這在神格方面這麼講,在法治國家、民主國家是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他們都以神為主,個人靈魂唯有與神結合方能獲得解脫,這跟密教很有關係,現在密教都是這樣,我的本尊是誰?真正的密教是要教人持咒語、結手印,然後由諸佛菩薩垂跡加持身來加持,這樣高水準的加持,對於後學才會真正有幫助。

一位大陸網友寫信來說,他作夢的時候有一位神問他,修密法應該怎麼樣?他說把我的靈、投入到祂的靈裡面,這樣的回答就跟密教一樣,你自己的靈魂思想與上師的靈魂思想結合在一起。我們要解脫的人,就是靠我自力,我自己解脫三界,若是你的上師行就行,那不行怎麼辦?也照樣跟他融合就變不行!

在禪宗、或是大乘佛法,就跟這些觀念比較不一樣,要自我成就、自主,不能把我交給別人,因為我有智慧,可以看經典,走我自己的路,每個人的智慧不一樣。他們是講個人靈魂跟神結合就能獲得解脫,問題是這個神有沒有解脫?要解脫是要像釋迦牟尼佛、阿羅漢、菩薩才能解脫,如果這個神還是天界裡面的神,那怎麼解脫?沒的!他們也是以冥想、默想來信仰諸神。

1699 年,錫克教第十代祖師哥賓德辛格在阿南徳普爾城 (Anandapur,位於今之旁遮普省)召開大會,會中宣佈錫克教完全脫離印度教,建立獨立之軍事宗教組織「卡爾莎」,廢棄祖師世襲制,並對錫克教之儀式與習俗進行改革,不是你的爸爸當教主,就永遠傳襲下來,或是師父傳給徒弟,把這些都改革,所以錫克教在印度是像激進派一樣。(待續)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