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釋迦文佛之聖跡之一
──菩提伽耶四七禪修記(1~10)
張玄祥 居士
二、阿育王對於佛教的貢獻─認識佛教聖地考證文獻
(三)、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因緣
尊者優波毱多示阿育王各聖處(續)
(15)菩薩坐金剛座處
遂與尊者向菩提樹,尊者舉手而示王言:此處是菩薩以慈悲心為伴力處,壞破魔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處。王乃於此起塔,以百千兩金而布施之。
(註:經曰:「爾時菩薩,當向菩提樹下行時,有一夜叉,名曰『香獸』,守護於彼,菩提之樹,去樹不遠,停止其中。見菩薩來,得急即告更一同伴,名為『赤眼』,別夜叉言:「仁者汝來,我今語汝,汝須知覺,汝速為我,往欲界主魔王邊,諮道如斯語:『昔拘留孫(Krakucchanda-buddha),及拘那含(Kanakamuni),并迦葉(K20yapa Buddha)等,諸大仙聖,於此地中所居之處,成大等覺;今復更有精進之人,功德圓滿,菩提行備以具足,得三十二相,侵於魔王境界所住,是彼釋種淨飯王子,名「悉達多」,已捨苦行,得於正念,來至於此最勝地處,而欲居停,願大王知時。』」赤眼聞香獸夜叉如此語已,速往詣於魔波旬所。既到彼已,如上所語,悉具說之。」
(註:拘留孫佛Krakucchanda-buddha,乃過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佛。意譯領持、滅累、所應斷已斷、成就美妙。)
(註:拘那含Kanakamuni,乃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賢劫千佛之第二佛。意譯金色仙、金儒、金寂。)
(註:迦葉佛K20yapa Buddha,意譯作飲光佛。乃釋尊以前之佛,為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為現在賢劫千佛中之第三佛。傳說為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定成佛。)
爾時欲界魔王波旬(Pāpīyas),從彼赤眼夜叉邊,聞如此語已,即便召喚他化自在(Para-nirmita-va0a-vartin)一切諸天、化樂(Nirm25arati-deva)兜率(Tu=ita)、三十三天(Tr2yastri30at-deva)、四天王(Caturmah2r2jika-deva)等;并地居天(Bh9my-avacara-deva),諸龍夜叉、諸乾闥婆,及阿修羅、緊陀羅、摩睺羅伽、鳩槃茶、羅剎毘舍遮等,一切大眾,而勅之言:「汝等悉集,聽我處分!有一釋迦種姓之
子,欲取菩提,我等相共至於彼處,斷其如此
勇猛之心,勿令取證。」(註:他化自在Para-nirmita-va0a-vartin,單稱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樂事以成己樂,故稱他化自在天。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Maheśvara),皆為嬈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中之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稱。此天有三事勝於閻浮提,即:長壽、端正、多樂。天眾之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其一晝夜約為人間一千六百年,但亦有中夭者。其身長十六由旬或一拘盧舍半,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然重僅半銖。食自然之食。男女相視成婬,欲求子時,隨念而忽化生於膝上。初生時,如人間十歲之孩童,色貌圓滿,衣服自備。)
(註:化樂天Nirm25arati-deva,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不憍樂天、樂無慢天、無貢高天、樂變化天。乃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為他化自在天,下為兜率天。此天之人,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稱化自樂。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日夜,壽長八千歲,身長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視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甫生即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
(註:兜率Tu=ita,又作都率天、兜術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師陀天、睹史多天、兜駛多天。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與夜摩天合稱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於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關於此天之名,立世阿毘曇論卷六謂,歡樂飽滿,於其資具滿足,於八聖道不生知足,故稱為兜率陀天。)
(註:三十三天Tr2yastri30at-deva,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上,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為三十三天城。據正法念經卷二十五載,佛母摩耶夫人命終後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
(註:四天王Caturmah2r2jika-deva,係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處之最初。又稱四大王眾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眾天。佛教之世界觀中,於須彌山之第四層,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天王及其部眾各居其一,各鎮護一天下,故稱護世四天王、四鎮,其居所則稱「四王天」。四天王即東面之持國天(Dh4tar2=6ra)、南面之增長天(Vir97haka)、西面之廣目天(Vir9p2k=a)、北面之多聞天(Dhanada 或 Vai0rava5a)。四王天與忉利天合稱為四王忉利。)
(註:地居天Bh9my-avacara-deva,為「空居天」之對稱,指欲界六天中之四天王天、忉利天。此二天依止須彌山中,故對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等四天之居於空中而言,此二天稱為地居天。)
爾時魔王長子商主,白其父王魔波旬言:「父王如是,子心不樂,何以故?而今父王,欲共悉達菩薩大士而作怨讎,唯恐後時,父王內心,悔無所及!」作是語已,時魔波旬,告子商主,作如是言:「咄汝小兒!愚暗淺短未曾知我變化神通,未曾覩我自在威力。」
爾時商主,白其父言:「父王當知,我非父王愚癡之兒,亦非不知父王神通威力自在;但父王今未知悉達菩薩神通,未見悉達菩薩德力,其事雖然,但願父王,至於彼邊,應當自見應當自知彼之神通。」爾時欲界魔王波旬,不取其子商主之言,聞已忽然裝束四種精銳兵眾,悉令聚集,帶甲持仗,譬如大力最猛健將,率領可畏雜種軍眾人,覩之時能令毛竪,世未曾見,又未曾聞。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天神鬼兵,所謂一身能現多種百千面孔,其一一面,能出無量種種蛇身,手脚繚戾,形容可畏,皆執弓箭、槊矛、槌棒、斧鑿、刀劍、最勝金剛諸器仗等;或復身體頭目手足,眾雜異形;或復頂上大火熾然;或於肚邊,出極猛火;或復語言麤澁叫喚,或執犁木,或持杵等。
如是諸物,眼孔可畏,或眼睛睞,視眄高低;或口喎斜,而復多齒,其舌廣大,現多種形;或舌下垂,或舌拳縮,猶如礓石;或眼放光,猶如黑蛇其中毒滿;或有頸項纏繞諸蛇;或有手執蟒蛇而食,猶金翅鳥從海取龍而噉食之;或復手執人肉骨血頭目支節而噉食之;或手執人五臟腸肚糞穢而食;或有青眼如師子王,喧張可畏,或眼凹凸,開合放光;或復騎於猛火大山,乘空而來;或兩肩頭擎於焰火,熾燃如山;或於地上,兩手拔樹合根,擔來其中;或有耳如羖羊;或如簸箕,或如蚌蛤,或如象耳,或如猪耳,或垂朵耳;或復有肚如病水人,脚脛細弱,身體羸瘦;或鼻匾蒙;或腹如甕,足如覆鉢,身體皮乾,猶如曝脯,其肉枯燥,血脈乾竭;或復割截手足而懸;或復斫頭而手中執;或身出血,更互相飲,飲已復吐;或吐白沫;或飲融銅;或吞鐵丸;或刖手足肘膝而行;或唯骨身無有皮肉;或作猪形;或驢騾形、象形、馬形、駱馳、牛羊、羖羝、礎兜、水牛、狐兔、竄牛、駏驉、摩竭、鯨鷁、師子、虎狼、熊羆、禽幢、獼猴、豺豹、野干、狸狗,諸如是等,種種形容,作大恐怖,作大可畏。如是軍眾悉皆整備,儼然承奉,待命即行。
爾時魔王,即告赤眼夜叉之使,作如是言:「謂汝赤眼,汝今見此軍眾以不,有誰輙欲侵我境界?」是時赤眼夜叉之使,即白其王魔波旬言:「大王,當知此是釋種淨飯王子,名『悉達多』,從彼善生村主女前,猶如牛王,作大音聲,向於吉利刈草人邊,乞得一把,有一樹名羖羊多羅尼拘陀樹(nyagrodha),漸漸而來;復有五百青雀圍遶,以初春月所出可愛一切樹木,悉著花果,枝柯自垂,無識諸樹,猶尚傾頭,低而供養,震動大地,欲向於彼菩提樹下。」
(註:尼拘律nyagrodha,意譯為無節、縱廣、多根。學名 Ficus indica。屬桑科,形狀類似榕樹。產於印度、錫蘭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樹葉呈長橢圓形,葉端為尖狀。由枝生出下垂氣根,達地復生根;枝葉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種子甚小,故佛典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或為覆物之譬喻。)
爾時波旬,既見菩薩欲向於彼菩提樹下,作是思惟:「願此釋種,向餘樹下,鋪草而坐,莫向於此菩提樹坐。」其心如是思惟念已,告彼一切夜叉眾言:「汝等一切諸夜叉輩,宜減少許夜叉之眾,速往詣彼菩提樹下,伏藏而住,慎莫使此釋種之子趣向於彼菩提樹間。」其夜叉等,白魔王言:「謹依大王嚴命所勅。」是時夜叉,即便抽減少許人眾,去彼菩提樹下不遠,伏藏而住。其彼魔家諸夜叉眾,遙見菩薩欲來向於菩提樹時,身體赫奕,猶如金山照耀放光,不可譬喻,其夜叉眾,既覩見已,即說偈言:
此必千光新日出,威德照耀如金山;憐愍一切諸天人,漸到樹王如師子。
時彼樹林所守護神,即以偈頌報答於彼諸夜叉言:
世尊千劫功德圓,備滿六度施戒忍;精進禪定及智慧,具足一切諸莊嚴。
今漸來至向樹王,欲證無上菩提道;諸天及人八部眾 ,思惟如是悉隨行。
爾時彼諸魔家眷屬夜叉眾等,聞此偈已,皆悉離彼菩提樹側,星散而走;是時菩薩漸漸來到十六種相,功德具滿地分之處。何等名為十六種相,所謂
(1)彼地劫燒之時,最後燃盡,劫初立時,最在先成;
(2)又復彼地,所出諸草,最勝最妙,所謂優波羅(utpala)、波頭摩(padma)、拘勿頭(kumuda)、分陀利(pu57ar1ka),充足不少;
(3)又復彼地,於閻浮提(Jambu-dv1pa),最在於中;
(4)又復彼地,不居頑鈍愚癡眾生,唯住聖種大福德人之所行坐;
(5)又復彼地,無諸坑坎,四面空寬,平整之處;
(6)又復彼地,不下不高,清淨洪滿,猶如手掌;
(7)又復彼地,多有諸花,優波羅,波頭摩,拘勿頭,分陀利,自然生長;
(8)又復彼地,悉為一切聖人通知;
(9)又復彼地,自然顯現;
(10)又復彼地,於一切時,恒居聖人,不曾空闕;
(11)又復彼地,終無有人能得降伏;
(12)又復彼地,名稱遠聞,所謂師子最高之座;
(13)又復彼地,其有心覓,過不能得,所謂若魔魔家眷屬;
(14)又復彼地,於一切地,最在中齊;
(15)又復彼地,金剛所成;
(16)又復彼地,所生諸草,正高四指,柔軟青綠,如孔雀項;觸時猶如迦尸迦衣,顏色微妙,可憙端正,香氣芬芳,頭悉右旋。往昔有諸轉輪聖王,悉皆知聞此可愛樂希有之事,是故恒來往彼觀看此之地處。
(註:優鉢羅utpala,即睡蓮,學名 Nymphaea tetragona,屬睡蓮科。意譯作青蓮花。若冠青色(n1la)之形容詞,則作泥廬鉢羅花(n1lotpala)。法華玄贊卷一載,殟鉢羅華為青蓮華。玄應音義卷三稱之為黛花。大日經疏卷十五謂優况羅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廬鉢羅花。依之,或係優鉢羅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為殊勝,故通常稱為青色。)
(註:鉢頭摩padma,意譯作赤蓮華、紅蓮華。其學名為 Nelumbium speciosum,係產於東印度、波斯、西藏、中國內地、緬甸、北澳大利亞及日本沼澤區之睡蓮科植物。其根莖肥大,可供食用,柄內之細絲可作燈心。印度自古以來,視此花為水生植物中最高貴之花,於諸佛典中,亦每譽之為七寶中之一寶。又於諸經論中,常與拘物頭華、優鉢羅華、芬陀利華並舉,此外亦為佛、菩薩之寶座‧或觀世音等手中所執之嚴身之具。)
(註:拘物頭kumuda,屬睡蓮科。花莖有刺,色白或赤,葉稍短。其白色者,學名 Nymphaea esculenta,莖細滑,可供食用;其赤色者,學名 Nymphaea rudra。慧琳音義卷三謂,拘物頭華即赤蓮華,呈深朱色,甚具香味,非人間所有。於續高僧傳卷二、翻譯名義集卷八等,皆譯作黃蓮華。)
(註:芬陀利華pu57ar1ka。又作奔荼利迦化、分荼利花、分陀利花。意譯白蓮華。屬白色睡蓮之一,又為五種蓮華之一。據大日經疏卷十五載,此花雪白如銀,光亮奪目,甚香甚大,多生於阿耨達池,人間少見,莖長一尺餘,花色、形狀極類睡蓮。此花生於泥中而不為泥所污染,故經論中每以之比喻佛性、法性之於煩惱而不為煩惱所污染。另據妙法蓮華經後序之說,此花未開敷時,稱為屈摩羅;將凋謝時,稱為迦摩羅;正開放時,稱為芬陀利。)
(註:閻浮提Jambu-dv1pa。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閻浮,梵語 jambu,乃樹之名;提,梵語 dv1pa,洲之意。略稱閻浮。舊譯為穢洲、穢樹城,乃盛產閻浮樹之國土。又出產閻浮檀金,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此洲為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稱南閻浮提(Dak=i5a-jambu-dv1pa)、南閻浮洲、南贍部洲。長阿含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載,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俱舍論卷十一載,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原本係指印度之地,後則泛指人間世界。)
爾時菩薩,臨欲至彼菩提樹側,是時其地,自然掃除,清淨嚴麗,香汁塗灑,可憙端正,令心樂觀,又無一切砂礫、瓦石、蒺睨、棘刺、諸惡草等。是時菩薩,初執草行,用於左手;後至樹下,即以右手柔軟五指,羅網莊嚴,赤色猶如燕脂所塗;從左手取彼一把草,安穩欲置菩提樹下,東面持草,擲於地上,根即向樹。菩薩心發如是之願,我今於此處所坐已,越煩惱海,度至彼岸;時菩薩擲彼一把草至地,猶如紕中置華,或如河旋,或如「萬」字。
爾時菩薩,見自所執草漫擲地自然不亂,有如是等吉祥之相,口作是言:「如我今日所擲之草,應亂不亂,此吉祥相表,我在於亂世間中,必定當證不亂之法。」菩薩如是擲草鋪已,是時彼地六種震動。
時欲界主魔王波旬,至菩薩所,而作是言:「謂剎利子,汝今不合在此樹下鋪草而坐,何以故?其此樹下,於夜半中,多有無量毘舍遮鬼及富多那夜叉羅剎,數數恒來噉食人肉;今此樹北,別有一林,是大仙人所居停處,彼之處所,名曰優婁頻螺聚落,可憙端正,人所樂觀,汝釋子宜至於彼地隨意而坐。」
爾時菩薩,報彼魔王,作如是言:「汝魔波旬,可不知耶?我在於山阿蘭若(ara5ya)處空閑澤中,或在樹下,或在塚間,或居林內,夜半安然,心無所畏;又復我今亦非無智,亦復非是,無方便力,非如凡人至於此地;但我久知,往昔諸佛,在此樹下無畏之處,得成聖道,以如是義,我故來此。」
(註:阿蘭若ara5ya。略稱蘭若、練若。譯為山林、荒野。指適合於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又譯為遠離處、寂靜處、最閑處、無諍處。即距離聚落一俱盧舍而適於修行之空閒處。其住處或居住者,即稱阿蘭若迦(ara5yaka)。)
爾時別更有一夜叉,在於魔王波旬右立,時彼夜叉,語菩薩言:「汝釋種子,今何苦用此樹下坐?自外四邊,大有餘樹,汝可速疾移他處去。時菩薩報彼夜叉言:「我有心願,於餘樹下,不能得成所願;唯在於此樹下,決定當成,餘處不得。」
時彼夜叉,白其魔王,作如是言:「大王,今聞彼言以不,更作何事能得彼去?」魔波旬,報彼夜叉言:「我今唯應種種方便,作勤劬心,斷彼不聽於此處坐!」
爾時菩薩,見魔波旬作如是言,鋪草而坐,內心思惟,發如是願:「我今坐彼往昔過去諸佛所坐金剛之處,坐已當伏魔王波旬;我今此處坐已,斷滅欲瞋恚癡諸煩惱等;我今此處坐已,當證微妙甘露清涼之法。」
爾時菩薩,所鋪之草,其根向內、頭皆向外,鋪已右遶彼菩提樹三匝訖竟,加趺而坐,身心端直,如蛇纏身,卓然不動,口三唱言:「我證甘露,我證甘露,我今定當證得甘露。而菩薩心,發於如是弘誓之願,我坐此處,一切諸漏,若不除盡,若一切心,不得解脫,我終不從此坐而起。」有偈說言:
菩薩樹下加趺坐,如以大蛇自纏身。發於如是弘誓心,事若不成不起坐。
爾時魔王波旬,從彼地所,隱身不現。經少時間,即化其身,頭髮解亂、塵土滿身、著麤褐衣、口脣乾燥、狀若飢渴,手中執持一大束書,速疾而來,向菩薩所。立菩薩前,將所持書,擲與菩薩,口如是言:「此一封書是汝釋種摩那摩(Mah2n2ma)許,遣我送來;此一封是尼婁馱;此一封是尼婁馱(nirodha)許,此一封是難提迦(Nad1-k20yapa)許,此一封是拔提伽許,此一封書是難陀(Nanda)許,此一封是阿難陀(2nanda)許;自外諸書各各是彼諸釋種子,寄與汝來。」時一書上,偽抄不實虛妄言辭,作如是語:「提婆達多(Devadatta),今在於此迦毘羅城,以受王位,入汝宮內,盡皆納受汝之妃后,取於汝父淨飯大王,繫牢獄中;自餘叔父白飯斛飯,并甘露飯,一切宿老諸釋種王,盡皆驅逐,遣出城外。汝見此書,速疾須來,汝用住彼阿蘭若為。」
(註:摩訶男Mah2n2ma。(1)為佛陀最初所度化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訶南、摩訶那摩。意譯大號、大名。在中本起經作摩男拘利(Mah2n2ma-ko8iya),佛所行讚經中作十力迦葉。乃釋迦牟尼踰城出家之際,其父淨飯王於族中所選五隨侍之一;佛陀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彼即為最初聞法得道之弟子之一,後並護持佛陀之化導。(2)又稱釋種摩訶男(Sakkamah2n2ma)、摩呵南釋、釋摩男。屬中印度迦毘羅衛城釋迦種。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載,當舍衛城之流離王討伐迦毘羅衛城釋迦族時,摩訶男為救釋種族,自願捨命於水中。或謂此人與五比丘中之摩訶男為同一人。)
(註:那提迦葉Nad1-k20yapa,略稱那提。那提,意譯江、河、治恆。故或梵漢並舉為江迦葉、河迦葉、治恆迦葉。乃三迦葉之一。即優樓頻螺迦葉之弟,伽耶迦葉之兄。初為事火外道,領三百弟子住尼連禪河(梵 Naira#jan2)下游。時,佛陀成道,遊化苦行林,度其長兄,那提遂與其弟共率弟子歸佛入道。)
(註:難陀Nanda。意譯作歡喜、嘉樂。(1)釋尊之異母弟,娶妻孫陀利(Sundar1),為別於牧牛難陀,而稱之為孫陀羅難陀(Sundara-nanda)。佛陀於尼拘律園度其出家,然出家後猶難忘其妻,屢歸妻處。後以佛陀之方便教誡,始斷除愛欲,證阿羅漢果。於佛弟子中,被譽為調和諸根第一者。)
(註:阿難陀2nand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係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後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心發如是三種思惟:「因婇女故,發於欲心,而我妃后,提婆達多(Devadatta),實能納也;因提婆達,起鬪諍心,彼實能奪我之國土父王位乎?因釋種故,生殺害心,彼等何故,各自惜身,不護我父?」菩薩復更如是思惟:「世間境界,悉皆無常,穢污不淨,念念生滅,無暫住時;思惟一切,皆悉是於破壞之法,生已即滅。如是思惟,便斷欲心,發出家心;息諍鬪心,起慈愍心;斷殺害心,生悲哀心;如是等事,我久棄吐。」思惟是已,即發捨心。
(註:提婆達多Devadatta,作提婆達兜、揥婆達多、地婆達多。或作調達。略稱提婆、達多。意譯作天熱、天授、天與。為佛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為釋尊叔父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弟。幼時與釋尊、難陀共習諸藝,其技優異,常與釋尊競爭。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於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能得聖果而退轉其心,漸生惡念,欲學神通而得利養,佛陀不許,遂至十力迦葉處習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國阿闍世太子之供養。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領導僧團,亦未得佛陀允許。此後提婆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制定五法,以此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諸書記載不一,據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載,五法為不食乳酪、不食魚肉、不食鹽、受用衣時不截其縷績(即用長布)、住村舍而不住阿蘭若處。又據十誦律等載,五法為盡形壽受著衲衣、盡形壽受乞食之法、盡形壽受一食之法、盡形壽受露地坐法、盡形壽受斷肉法。其他有關法義解釋等,提婆亦倡其異說。提婆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擁有獨立教團,受阿闍世之禮遇,勢力漸大,佛陀曾屢次告誡比丘眾,勿貪提婆之利養。後提婆教唆阿闍世弒父(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並謀藉新王之威勢,為教法之王,阿闍世遂幽禁其父頻婆沙羅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擊殺佛陀而未果。又於耆闍崛山投下大石,雖為金毘羅神接阻,然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時,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歸服,事亦不成。其時,舍利弗及目犍連勸諭提婆之徒眾復歸佛陀之僧團,阿闍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懺悔歸依。提婆仍不捨惡念,撲打蓮華色比丘尼至死,又於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禮佛足而傷佛陀,但佛足堅固如巖,提婆反自破手指,乃於其地命終。古來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殺蓮華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為提婆之五逆,又特稱破僧、傷佛、殺比丘尼三事為三逆。經典中多載提婆所為,謂提婆於命終之後墮地獄中。據《大唐西域記》室羅伐悉底國條載,玄奘曾於祇園精舍廢址之東,得見提婆生身墮於地獄之大坑。又據《大唐西域記》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條、高僧法顯傳所載,法顯、玄奘遊學印度之時,印度尚有遵行提婆達多之遺訓者。另據《增一阿含經》載,提婆墮地獄後,佛陀謂其將歷經一劫地獄之苦,並為授辟支佛記莂。後世對提婆與釋尊之關係,產生許多本生談,如薩曇分陀利經及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等,即記載提婆過去世為善知識,曾為釋尊宣說大乘經典,釋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經中又載,提婆將於當來無量劫後成佛,號曰天王如來。)
爾時菩薩,在於菩提樹下坐已,時菩提樹所守護神,生大歡喜,心意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即解其身所有瓔珞,并散頭髻,速疾而向於菩薩所,以最勝妙吉祥之事,讚美菩薩,內心殷重,發大希奇;悉命諸親及其眷屬,守護菩薩,恭敬儼然。
爾時彼處,四面林木,無問大小,所有樹神,各從其樹出身,來到護菩提樹神邊問言:「大善樹神,今在於汝樹下坐者,此是何人?我等由來,未曾聞見,最妙最勝身,為一切諸相莊嚴,如天中天!」作是語已,其護菩提樹神,告彼諸樹神言:「汝諸神輩當知,此是淨飯王子,甘蔗種姓,往昔劫初,大眾推舉,所置立王,世世相承,至今已來,此是其胤。」時諸樹神,復語菩提守護神言:「菩薩樹神,汝今真得最大利益大善福業,令汝居處,得有如是勝上眾生三界之尊勝妙眾生,此之眾生,如優曇花(u7umbara)難現於世。」
(註:優曇跋羅u7umbara 或 udumbara。又作烏曇盋羅花、憂曇波花、鄔曇鉢羅花、優曇花、鬱曇花。略稱曇花。意譯作靈瑞花、空起花、起空花。據慧琳音義卷八記載,此為祥瑞靈異之所感,乃天花,為世間所無,若如來下生,以大福德力故,能感得此花出現。又以其希有難遇,佛教諸經中以此花比喻難值佛出世之處極多,如《無量壽經》:「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又在佛教,過去七佛成道之菩提樹各有不同,優曇跋羅樹為第五佛拘那含牟尼如來成道之菩提樹。)
爾時彼等一切樹神,各將沈水、牛頭栴檀、諸末香等,又復種種妙好香花,散菩薩上,散已復散,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舉手低頭,合十指掌,向菩薩禮,口中各復如是唱言:「眾生最首,唯願仁者早成此誓速證菩提;次復四天所居諸天,及四天王;次有無量三十三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等,無量無邊,一切諸天,及諸梵天,各將種種天上妙花,曼陀羅花(m2nd2ra)、摩訶曼陀羅花(mah2-m2nd2ra)、曼殊沙花(ma#j9=aka)、摩訶曼殊沙花(mah2- ma#j9=aka)、天拘勿頭(kumuda),及波頭摩(padma)、分陀利(pu57ar1ka)等,復持種種末香塗香,如雨而散菩提樹上。其菩提樹,猶如車輪,周匝遍滿一由旬內,種種香花,積至于膝。」
(註:曼陀羅m2nd2ra, m2nd2rava, mand2raka,意譯天妙、悅意、適意、雜色、圓、柔軟聲、闃、白。其花大者,稱為摩訶曼陀羅華(mah2-m2nd2ra)。曼陀羅華為四種天華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花色似赤而美,見者心悅。亦稱曼陀羅,係獻供濕婆神之花。)
(註:曼殊沙ma#j9=aka,又譯作柔軟華、白圓華、如意華、檻花、曼殊顏華。其花大者,稱為摩訶曼殊沙華(mah2- ma#j9=aka)。曼殊沙華為四種天華之一,乃天界之花名。其花鮮白柔軟,諸天可隨意降落此花,以莊嚴說法道場,見之者可斷離惡業。又南朝梁代法雲所著法華義記卷一載,曼殊沙華譯為赤團花。學名 Lycoris radiata,Herb。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爾時菩薩,坐彼菩提樹下之時,無一蚍蜉蟻子作聲;況復大獸,一切諸鳥,亦不作聲;假使有風,一切諸樹,亦不傾動。當於菩薩坐彼菩提樹下之時,淨居諸天,心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頂禮菩薩,心內各作如是願言:「眾生最首,願仁此心,早得圓滿,速成菩提。」
爾時菩薩,坐彼菩提樹下之時,發是要誓:「我不成道,不起此座。」是時魔王波旬,內心生大恐怖,即作是言:「應此剎利釋種之子,欲得除滅我之境界,欲得令我出此境界!若彼勝我在於我前,必教諸人令得涅槃,為諸人說涅槃方便,使我境界當成虛空;而彼即今未得淨眼,在我境界,我今須作勤劬方便,令其所行退失起走。」而說偈言:
彼今若得成菩提,便廣為他說正法;即當損耗我境界,眾人既得正路開。
自然使我境界空,境空我則成寡婦;其今未得清淨眼 ,乃復住我境界中。
我應速疾往彼邊,先作障礙破其事;猶如河水來未至,逆須預造作橋梁。
爾時魔王波旬,具足滿一千子,於其中間:助菩薩者,有五百子,商主為首,在魔波旬右邊而坐;其中助魔波旬之者,亦有五百,第一頭首,名為「惡口」,在魔波旬左邊而坐。時魔波旬,告其諸子,作如是言:「汝等諸子,我今共汝,進退籌量,欲取汝等子別意智,共作何計,若為力能降伏菩薩。」爾時右邊長子「商主」,說偈白父魔波旬言:
若人敢觸大睡蛇,復能盤迴狂醉象;曾共嚴熾獸王鬪,是乃能伏彼沙門。
爾時魔王波旬左邊次子「惡口」,復為其父而說偈言:
若人見我心破傷,諸樹拔根即倒地;況彼沙門若覩我,而不一氣遠走藏。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為「妙鳴」,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若人浮渡於大海,還欲飲海悉令乾;父王此事不足驚,若見菩薩面可怪。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為「百鬪」,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身髆上百臂生,一臂能射三百箭;父王但去莫愁惱,我獨能破彼沙門。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為「善覺」,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若其有力如象馬,或復毘紐及金剛;人藏宿業忍辱威,彼等諸力不能及。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曰「嚴威」,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於虛空雨水火,至彼能破比丘身;令彼身如一聚灰,若猛火焰燒乾草。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為「善目」,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若使最勝須彌崩,一切天宮殿盡壞;大海諸水皆枯涸,日月從空悉墜來。
能使日光冷如氷,天宮墮落到於地;菩薩樹下一坐已,未成正覺終不移。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曰「報怨」,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指能執持日月,虛空星宿及諸辰;捉搦彼等一切天,四海水入手掌內。
況此沙門一釋子,即今捻擲海外邊;但速遣此諸軍兵,疾向於彼沙門所。
爾時右邊復一魔子,名為「德信」,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日月運移不求朋,輪王應化無等侶;諸聖菩薩不假眾,獨自能破大魔軍。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求過失」,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戰鬪器仗不過刀,身著鎧甲心無怯;如是兵馬必能殺,父王莫畏彼沙門。
爾時右邊復一魔子,名為「福德瓔珞莊嚴」,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彼身壺如那羅延,難可破壞四諦體;忍辱鎧甲三脫刀,執智慧箭降我等。
爾時右邊復一魔子,名曰「不廻」,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如好乾草火立燃,善解神射箭尅中;霹靂擬山便突過,釋子見我手必降。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曰「法身」,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有人以彩空中畫,作諸眾生同一心;月天風神羅網纏,菩薩道場不能動。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恒作罪」,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飲毒消如人食,指觸器仗悉成灰;若不碎彼身如塵,終不畜於此二手。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為「成利」,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三千世界毒滿中,世尊觀之無怖畏;三毒可畏彼滅盡,我等還宮用鬪為。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曰「貪戲」,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將音聲過萬億,嚴飾玉女數百千;於彼幻惑亂其心,令失寂禪受諸欲。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為「法戲」,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彼以禪定法為戲,常入解脫甘露遊;用諸攝樂拔眾殃,不持五欲以為適。
爾時左邊復一魔子,名曰「捷疾」,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力捷疾搦日月,亦能截斷勁火風;撮取沙門置父前,如碎麥芒被吹散。
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師子吼」,即以偈白其父言:
曠澤無量野干鳴,乃未聞大師子吼;諸獸若聞師子吼,四散奔馳走百方。
如是我等一切魔,未聞法王大聲唱;各說其意不肯止 ,至於彼邊當自休。
爾時左邊有一魔子,名曰「惡思」,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今惡思願得彼,其可不見此魔軍;彼心真癡無意懷,云何不走起疾避。爾時右邊有一魔子,名曰「善思」,即復以偈白其父言:
彼亦非是癡無力,汝等自短乏人情;今汝未知彼善權,後當以智降伏汝。
汝等魔子恒沙眾,如是才辯滿三千;不能損彼一毛頭,況復殺害能令起。
汝等淨心向彼處,口言讚歎身曲躬;莫作怨惡殘自兵,彼當必成三界主。
如是乃至一千魔子,於其中間,或有助白,或有助黑,各自隨心,說其意見。
爾時魔王波旬,有一最大兵臣,名曰「賢將」,時魔波旬,語彼兵臣大賢將言:「汝賢將來,隨我而行,今此有一釋種之子,其欲成就無上菩提,我今共汝,至於彼處,斷其道法,勿聽得證無上菩提。」時賢兵將,即便以偈白其大王魔波旬曰:
王所統領四天王,阿修羅王緊陀羅;迦婁羅摩睺羅伽,頭戴十指歸依彼。
況復一切諸梵世,光音廣果及淨居;地住欲界色界天,悉皆向彼頂禮足。
又王諸子智慧勝,勇力世間無比倫;心內恒常禮彼尊,王軍八十由旬滿。
夜叉羅剎并諸鬼,雖住地上在王前;心恒念彼無過人,十指合掌頭頂禮。
魔軍千萬見彼聖,私以香花遙散之;我見此類相分明,菩薩必勝魔軍眾。
魔家兵馬所住處,多有鵂鶹鴝鵒鳴;或復淅鴞烏鵲聲,驢狐諸畜惡聽響。
我見彼菩提樹下,吉祥諸鳥種種音;鳧鴈鴛鴦俱翅羅,鸜鵒鸚鵡孔雀鳥。
圍遶彼聖音微妙,如是勝相彼必強;又魔軍眾所住營,常雨砂石埃塵土。
菩提樹下聖坐處,天降種種妙香花;魔眾住處地不平,高下坑坎多塠埠。
礓石荊棘饒糞穢,菩提樹下地周圍;金銀七寶以莊嚴,見有如是等類相。
智慧人輩若有意,見此相已應迴還;如是莊嚴遍地間,必當成就無上道。
大王若不隨臣諫,如夢所見當不虛;如是仙人不可棖,應迴兵眾向本處。
往昔王觸諸仙故,呪焚國土悉成灰;過去有一梵德王,違犯毘耶婆仙意。
王有妙園雜花果,呪咀出火悉燒燃;多年彼園草不生,況復樹木花果等。
世間所有多苦行,斷諸惡修梵行時;諸王來悉頂禮足,我等今可還歸本。
王昔應聞維陀論,人有三十二相明;彼人求道故出家,必斷諸纏羅網結。
得成無上正真道,眉間即放白豪光;普照十方億剎中,況復此魔軍眾等。
豈可不能降伏得,王若欲鬪不得勝;如彼頭頂至極天,諸天千萬不能覩。
應當成彼微妙果,世間未聞今得聞;猶如須彌及鐵圍,日月帝釋梵天王。
夜叉羅剎諸林木,皆向菩提樹屈身;無疑此大福德聚,施戒忍進禪智力。
歷劫以來修此行,今決退散我魔軍;如象蹹破諸瓦坏,如諸獸王師子吼。
如日翳覆諸螢火,世尊破魔亦復然;師子獨散諸獸虫,毒蛇一螫殺多眾。
菩薩熏修善根力,獨自能破我諸魔。
爾時魔王波旬,從大臣邊,聞此偈已,心生恐怖、熱惱不安、身心憂愁、苦惱不樂、慙恥羞愧,不知所為;然其內心,猶懷我慢,不肯迴還,亦不逃走,復更語餘諸軍眾言:「汝等齊意,莫驚莫怖,莫畏莫走,此乃是我試彼心看,我今美言,更慰喻彼,看其起離菩提樹不,莫使如是眾生之寶,忽值大殃。」
爾時魔王長子商主,白其父言:「魔主大王,我意不願父王共彼釋迦種子作於怨讐,何以故?若有百千萬億魔眾,手執刀劍,來此釋邊,欲作障礙,終不能作;況復父王,獨自一身。父王,但觀此釋種子,在於此間菩提樹下師子座坐,不驚不怖,父王,觀此釋迦種子,不搖不動;如是諸天,頂禮供養讚歎之時,不曾歡悅;其見父王惡心惡意,欲來屠害,亦不瞋怒。父王,當知假使有人,將諸妙色,能畫虛空,設使彼大須彌山王,有一人指能擎,將行此事亦可;或復有人,浮渡大海,得至彼岸亦可;有人最大風神四方吹時,忽然縛著亦可,取彼日月星宿,下置於地亦可;一切諸眾生等,合作一心亦可;一切諸眾生等,移置諸處,終不可得此釋種子降伏於魔。」時魔波旬,以偈告其長子商主,作如是言:
汝真我怨非是子,更莫將面向我看;汝心今既著沙門,汝宜向彼釋子所。
爾時魔王波旬,不取長子商主諮諫,告其諸女,作如是言:「汝等諸女,各各相共聽用我言,汝宜至彼釋種子邊,試觀其心,有欲情不?」其諸魔女,聽父勅已,相與安庠向菩薩所。到彼處已,去離菩薩,不近不遠,示現種種婦女媚惑諂曲之事。
所謂覆頭,或復露頭,或復半面,或出全面,或作微笑,示現白齒,數數顧盻觀瞻菩薩;或復以頭頂禮菩薩,或仰其頭觀菩薩面,或復低頭覆面觀地,或動雙眉,或開閉眼,或解散髻,以手梳髮;或抱兩臂,或舉兩手,示現腋下;或復以手執弄乳房,或露胸背,現腹臆間;或復以手拍於臍上,或復數數解脫衣裳,或復數數還繫衣服,或復數數褰撥內衣,露現尻嘗;或解瓔珞,擲著於地;或解耳璫,或復還著,或弄嬰兒,或弄諸鳥;或復行步,顧盻左右;或復嚬呻長噓歎息,或以脚指傍畫於地,或歌或舞,或動腰身,或作意氣,或復憶念舊時所行恩愛欲事、喜笑眠臥、恣態之時。或復現作童女之身,或時現作婦女之身,或復現作新嫁女身,或現中年婦女之身,作如是等示現婦人諂媚惑著種種之事。復將香花,散菩薩上,復以種種五欲之事,勸請菩薩,觀看其面,觀其心情,為有欲心恣態以不?彼今復以欲心,觀察我等以不?或無欲心觀我以不?
彼等魔女,見於菩薩,深心寂定,本來清淨,無濁無垢,面目清淨,猶如滿月從於羅睺阿修羅王手中所出,清淨無垢;如日初昇,光焰顯赫,如融金鋋;清淨無染,猶如蓮花從水中出而不染著;如火光焰,如須彌山,確然不動;如鐵圍山,峻嶒高峻,善攝諸根,調伏心意。彼等既見菩薩如是,皆生慚愧羞恥之心。
爾時彼等魔諸女輩,善解婦女妖幻之事,更復別為餘誑惑法,媚亂菩薩,而說偈言:
初春佳麗好時節,果木林樹悉開花;如此美景可歡娛,仁色豐盈甚端正。
現今幼年情逸蕩,正是丈夫行樂時;欲求菩提道甚難,仁可迴心受世樂。
宜觀我等天女輩,可喜形貌柔軟身;以諸瓔珞自莊嚴,誰今能得如是體。
仁感得已何不受,我身香潔如蓮花;世間如此福德人,何故捨之而不用。
頭髮光明紺青色,恒以雜種香澤熏;奇異摩尼為寶鬘,作花持以插其上。
我等額廣頭圓滿,眉目平正甚脩揚;清淨等彼青蓮花,其鼻皆如鸚鵡鳥。
口脣明曜赤朱色,或如頻婆羅果形;亦似珊瑚及胭脂,齒如珂貝甚白淨。
舌薄猶如蓮花葉,語言歌詠出妙音;猶如緊陀羅女聲,兩乳百媚皆精妙。
又復猶如石榴果,腰軟纖細如弓弝;脊膂寬博潤而平,猶如象王頭頂額。
雙髀軟白洪端直,其狀猶若象鼻傭;兩脛正等纖而圓,清淨猶如鹿王楜。
足下平滿不斜凹,赤白猶彼蓮花輝;我等身體可喜容,如是眾相莊嚴具。
技能一切皆備足,快解作諸種音聲;復巧歌舞悅眾心,諸天見我皆歡喜。
悉各羨我生欲意,我等非是不樂仁;仁今見我何不貪,又如人覩金寶藏。
捨離棄之遠逃走,不知財物是樂因;仁之心意亦復然,不識五欲之快樂。
寂定安禪不取我,或可仁者是大癡;何故不受世樂情,涅槃道路甚懸遠。
爾時菩薩,諦心熟視諸魔女目不暫捨,正念微笑苹攝諸根定,其身體無愧無慚不急不緩,端直安住猶如須彌心意不傾。自餘方便智慧之門,往昔已曾攝伏一切諸煩惱患,哀愍言音過於梵響,猶如迦羅頻伽鳥聲,以偈語彼諸魔女言:
彼諸世間五欲等,多苦多過眾惱纏;由煩惱故失神通,無明陷墜墮黑闇。
眾生受之不知足,我久捨離諸煩牢;如猛火坑毒藥函,往昔已來早辭避。
既飲甘露智慧水,自心覺了欲覺他;當說微密教法門,若今受此穢欲事。
終不可能得此道,若人增長貪愛心;是則名為大愚癡,既自不能得自利。
況復能利於一切,是故我今心不耽;世間五欲燒眾生,猶如劫火災萬物。
五欲猶如水泡沫,亦如幻焰無一真;虛假誑惑於凡夫,智者誰應樂此事。
猶如童蒙小兒輩,戲於自許糞穢中;迷惑愚癡無智人,見著種種諸瓔珞。
觀已便生欲心想,頭髮根本從腦生;臭穢醜陋劇癰瘡,牙齒增長猶飲出。
脣口耳鼻及眼等,一切皆如水上泡;腰髂脊背及尻臀,臭處不淨從血有。
腹肚屎尿之囊袋,不淨諸物滿其間;是業皆從愛所生,譬如造輪為碾磑。
愚癡受樂亦如是,若有一切諸智人;分別是等眾患殃,此處不受如斯樂。
身體日夜常流血,臭處不憙以眼看。兩嘗兩脛雙脚趺,筋骨相縛而立住。
我觀汝等今如此,如幻如化如夢為;一切悉從因緣生,五欲無有真實德。
五欲能失諸聖道,牽人將入惡道中;五欲猶如大火坑,亦如雜毒滿諸器。
如瞋蛇頭不可觸,此處愚癡多被迷;強作淨想橫生貪,五欲如受雇客作。
與諸婦人作奴僕,捨彼淨戒行道心;及離智慧寂定禪,住於憒亂喧鬧裏。
捨諸妙法取欲戲,彼人墮地獄不疑;是等諸幻我見來,以是意中不貪樂。
欲求畢竟自在樂,亦教他人令共同;我以解脫彼世間,如虛空風不可縛。
汝等魔女若滿此,世間一切諸眾生;我心終不分別之,暫共汝等行五欲。
我久已除瞋恚恨,愚癡貪欲一切無;諸佛大智聖世尊,心無有礙如空體。
爾時魔王波旬女等,善解女人幻惑之法,更加情態,益顯嬌姿,莊嚴其身,亦現美妙音辭巧便,來媚菩薩,而有偈說:
魔王波旬有三女,可愛可喜喜見儔;在諸女中最尊豪,魔王教令善嚴飾。
速疾往詣菩薩所,現諸幻惑作嬌姿;使身猶如弱樹枝,婀娜隨風而搖動。
在於菩薩前向立,歌舞口唱如是言;仁善釋子當作王,云何坐彼大樹下。
此盛上春妙時節,男女合會生喜歡;猶如諸鳥自相娛,欲心一發難止息。
時至且可共受樂,何故守心不觀我;我等今者復以來,宜應同行稱心適。
彼聖猶如日初出,億劫行諸行積功;其心不動如須彌,妙音清激猶雷響。
行步安庠若師子,語言利益多所成;世間眾生不思量,恒為諸欲起鬪諍。
既起鬪諍便言訟,如是無智等諸人;常為如此苦惱煎,智人知之不隨順。
捐棄出家而遠離,處於山林以自娛;我今時節已現前,欲證常住甘露法。
先須降伏彼魔眾,然後當成十力尊;其魔波旬諸女等,更白菩薩如是言。
仁者面目如淨花,願聽我等諸語說;但且受於世王位,自在最勝上尊豪。
若臥若坐及起行,作妙音聲無斷絕;菩提極果甚難得,況復諸佛智慧身。
解脫正路行涉難,仁見有誰往能到;是時菩薩復報彼,我當決定作法王。
於天人中自在尊,轉妙法輪無有上;具足十力無所畏,在於三界獨巍巍。
諸學無學弟子群,千億萬數圍繞我;口常作如是讚歎,大聖出興除世疑。
我當為彼說法時,遊行處處隨心意;是故我於世間內,不樂一切五欲歡。
魔女復白菩薩言,仁今少壯甚可惜;衰朽年老時未至,色力強盛且恣情。
必其羸瘦不能堪,乃可捨此身端正;我等華容悉三五,正是仁者好良朋。
五欲嬉戲最洪妍,何故乃然厭離我;仁今若不見容受,我等隨逐終不辭。
菩薩復便為說言,今日既得人身體;努力遠離於諸難,勤求入彼甘露門。
能捨世間苦難時,則離人天一切難;及今老病死未至,諸惡鬪諍復不興。
我等速疾應當行,早離於斯諸難處;常住寂然無畏所,是彼真實涅槃城。
爾時魔女復說偈言:
仁在天中如釋天,左右端正諸天女,焰摩兜率及化樂,他化自在并魔宮,
具足翫好無所虧,但受五欲莫寂滅。爾時菩薩以偈報言:
五欲如霜不久住,亦如秋雲雨暫時,汝女可畏如蛇瞋;帝釋夜摩兜率等,
悉屬魔王不自在,欲事百怨何可貪。
爾時魔女復說偈言:
仁可不見樹木花,諸蜂諸鳥雜音響;地生青色柔軟草,復出種種諸妙林,
緊陀諸天作伎聲,如是妙時可受樂。
爾時菩薩以偈報言:
樹木依時著花果,蜂鳥飢渴取氣香;日炙至時地自乾,昔佛甘露不可盡。
爾時魔女復說偈言:
仁者面色猶初月,觀我顏貌似蓮花;口齒潔白清淨牙,
如此妙女天中少,況復世間仁已得,身心柔順不相違。
爾時菩薩以偈報言:
我觀汝體不淨流,諸虫周匝千萬孔;不牢諸惡遍身滿,生老病死恒相隨。
我求世間最上難,真正不退智人道;彼見六十四種巧,手動瓔珞鏁耳璫。
被欲箭射微笑言,聖子云何不顛倒;諸有見患大仁者,見美五欲猶毒紕。
利刃塗蜜截舌傷,欲如蛇頭火坑穽;如人師子行風動,樹木山壁悉崩傾。
我今威德離欲中,棄捨汝等猶如彼;其諸魔女出百伎,衒惑菩薩不動移。
菩薩如象師子王,猶如須彌住無動;彼等誘誑既不得,心生慚愧各低頭。
恭敬歡喜讚歎言,尊面淨如蓮花潔;亦如醍醐及秋月,巍巍光照若金山。
心所求者願當成,自度度他千萬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