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遊文化簡介(15)   
                                                                               張玄祥  居士


廿八、印度景點(INDIAN VIEW POINTS)

12.紅堡RED FORT

蒙兀兒朝代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漢(Shâh Jahân)建立了紅堡,是為珍珠清真寺,1638 年動工,1647年完成。紅堡花了9千萬盧比,南北長95米,東西寬548米,高33米。

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圓頂兩旁有若干美觀大方的涼亭。宮內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孔雀王座,長約兩米、寬一米,用11萬克黃金製成,上面鑲嵌鑽石,和其它寶石,下部鑲嵌著黃玉,背部有一根用各種寶石雕成的樹,樹上站著彩色寶石嵌成的孔雀。皇帝每天太陽落山以後會在這裡祈禱。 

珍珠清真寺全堡一共有五座門,二大三小,西邊的拉哈爾門口12公尺高,門上建有八角形圖、樓房、望樓。紅堡牆上也寫著「如果說天上有天堂,天堂就在這裡」。樞密宮北邊有國王寢室,祈禱室和談話室,堡內宮中央的娛樂宮,被稱為沙賈漢後宮的天上寶石,宮中有一個專為國王消暑,聆聽流水聲而修建的白色大理石噴水池。 

堡內最豪華的白大理石宮殿叫樞密宮,是國王與大臣商量國家大事之地,有「人間天堂之稱」,全部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三面是方形組成的拱門,一面為透雕方形窗戶。其景點為德里門口、皇后宮、拉哈爾門日、樞密宮、僕人住的地方、浴室、人間天堂、高塔、話劇場、雨天休息處、珍珠宮、夏天休息處、臥室等。

 

13.迦瑪清真寺Jama Masjid

坐落在德里東北邊,1656(一說1958)年完成的迦瑪清真寺,原來這裡有一個小清真寺,但是蒙兀兒王朝的皇帝們將它進行擴建,成為是全印最大的清真寺。從德里紅堡即可遠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兩根39公尺高的尖塔,可以說是全德里最顯眼的地標,也是蒙兀兒時代德里的象徵。每到回教祭典時,各地的回教徒皆會前來膜拜,寺院的周圍總是人馬雜沓、水洩不通。這是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漢(Shâh Jahân)繼泰姬瑪哈陵之後又一鉅作,同時也是蒙兀兒王朝建築顛峰時期的大作。

迦瑪清真寺地面都採用了精工細雕的白石,用鉛灌縫,十分堅固,全寺沒有用一點木料,寺裡有13個石頭壁龕,講經台也是石頭做的,寺中央有一根高約15米的巨大的金屬柱,由7種金屬合金製成。迦瑪清真寺周圍有4個庭院,塔頂為雪白大理石,上面的蘋果形裝飾是純金打製而成,大寺坐落在一片高大的平台上。入口和禮拜大殿之間有一寬的庭院,這座大寺採用了紅砂石、白色和黑色大理石石料。迦瑪清真寺同時可容納兩萬多個人在這裡祈禱,月光明媚的晚上,玉色殿宇沉浸,在銀色月光之中,顯得格外寧靜、柔和、美麗。

 

14.蓮花廟LOTUS TEMPLE

蓮花廟位於新德里的南面,本來叫巴海寺(Bahai House of Workshop)建於1986年,它的設計造型是一朵浮在水面,周圍有荷葉襯托,含苞欲放的荷花,故有人叫蓮花廟。此廟是印度一個新興宗教叫巴海(Bahai)的,巴海教徒每天來這裡祈禱、打坐,裡面沒有任何宗教聖哲形像、圖樣,空曠一覽無遺。 

全堂共分四層,上面三層為荷花形,由二十七個朵花瓣組成,第一層花瓣開放,在建物裡面沒有辦公室,更沒有管理員(管理員在大門入口處有),所以沒有人會理您,要幹什麼,自己請便,每個觀光客也可以在這裡面打坐一整天。第二層半開,也還修建了一個橢圓形水池,注滿清水,用於調節溫度,花了一千萬美元,就是建立了這座通體雪白,純潔無瑕的蓮花廟宇,每天有不少各種膚色的教徒來參謁,世界著名的伊朗設計大師法里布,設計了蓮花廟宇,荷花也是印度的國花。

 

15.庫杜布城Qutub Minor

這是新德里最高的建築物,庫杜布塔有世界摩天塔之稱,1199年興建,1230年落成,塔高75米。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建築風格是典型的伊斯蘭式,塔下面幾層的外表還刻著《古蘭經》,還有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高塔裡有很好的通風和採光設備。 

這裡原來有座印度教的寺廟,此塔石壁上的刻文,還可看出此塔是德里最後一個印度教統治者所建造。在1199年伊斯蘭將軍入侵德里,印度的第一位伊斯蘭皇帝庫杜布,為了紀念伊斯蘭教擊敗印度教的最終勝利,將其改建為伊斯蘭風格,現在這座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交融相匯的建築物。 

全塔共分五層,下面的三層用紅沙石砌成,上面的兩層用大理石和紅沙石混合砌成。在高塔附近,還有很有名的鐵柱,此鐵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據科學家們研究,它約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鐵柱是鑄造而成,儘管長年累月雨淋日晒,但是到今天它的外表不鏽且毫無損壞,這表明印度古代冶金技術水平之高。

 

16.德里購物街SHOPPING IN DELHI

在新德里公路兩旁的商店,貨物琳琅滿目,顧客絡繹不絕,市場繁榮,你只要從店前經過,店主主動向你打招呼,如果你進去看看,主人會設法叫你看個沒完,讓你眼花繚亂的一家家首飾商店,不由得使你停住腳步,德里的金銀首飾業非常發達,新德里的特產是木雕品、浮雕、皮製品,金銀刺繡的皮包,價格不貴,也有青銅製品。

 

17.阿格拉AGRA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定世界文化遺產,在阿格拉地區多達3處,(1) Taj Mahal:泰姬瑪哈陵(1983)(2) Agra Fort:阿格拉堡(1983)(3) Fatehpur Sikri :法第西克里大城 (1986) 

阿格拉距離德里南方約200公里,築落在亞穆納河(Yamuna)岸邊,在阿格拉回教人數較多,一向是印度北方的重要城市,人口約110多萬,全城建於海拔約170米高處,全年最高氣溫在六月分,達攝氏40度,最低氣溫在一月份,約22度,前往旅遊的最佳時間應是每年的十月至三月。阿格拉本是蒙兀兒帝國的首都,整個城市都是蒙兀兒帝國時代的建築,十六、七世紀時極為繁榮興盛。公元1857年,東印度公司推翻蒙兀兒帝國,自1858年至1947年間,印度淪為英國統治的殖民地,至此阿格拉已經不再是印度的政治重地。 

阿格拉成為數百年來印度建築風格代表的蒙兀兒建築形式,是融合波斯及印度傳統建築的特色。典型的蒙兀兒式清真寺或陵墓,其地基台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四角豎立對稱的尖塔。今日此城的街道狹窄,但仍保有印度中世紀的風貌,遺留了許多古建築和城垣,特別是近郊的泰姬瑪哈陵。阿格拉最著名的景點泰姬瑪哈陵正是蒙兀兒建築的典型。今日泰姬瑪哈陵的聲名,為現代的阿格拉帶來無盡財富。傳承自泰姬陵的大理石拼花鑲嵌技術,變成阿格拉傳統手工藝的主流。

所有建築地基台上建有狀似洋蔥的巨型圓頂,建築材料多用紅砂岩或大理石,建築大量採用細格花紋或幾何圖形的雕刻,牆壁上的拼花雕嵌主要是精美的花草圖案或是伊斯蘭教經文。此外,在清真寺或陵墓前面,會設計有一座呈對稱式的花園,並於花園中央有水道和噴泉。

阿格拉是座歷史性建築物林立的城市,較著名的景點是阿格拉城堡、迦馬清真寺、火車站、基督教墓地、約漢學院。

 

18.阿格拉城堡---紅堡AGRA FORT

城堡當初主要功能是為了防禦敵人,後來才變成皇室住所,為蒙兀兒王朝五代皇帝之宮殿,皇宮內處處可見各色寶石點綴。本堡歷經蒙兀兒王朝三代皇帝建造才完成的阿格拉堡,是位於亞穆納河岸,於1565年第三代王阿克巴大帝繼續建造,終於在1573年建成了這座古堡。其中高大的城門和城牆,是阿克巴大帝所建,樣式融合印度及中亞風格,洋溢著粗獷氣質。

阿格拉城堡是用紅沙石砌成的,占地1.5平方公里,城牆高20米,阿格拉堡周圍,環繞著護城河以及長約2.5公里、高約10公尺的城牆,由紅色硬質砂岩所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堡內有著名的「竭見之廳」是蒙兀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使節的地方。阿格拉堡是印度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漢基爾宮是城堡中的重要建築物,宮內大院四周有二層小樓環繞,宮牆金碧輝煌,彩畫似錦。

八角塔(Musamman Burj)是石塔小樓,登臨塔頂,極目遠眺,可以看到泰姬瑪哈陵,當年沙賈罕王晚年被兒子歐朗傑伯(Aurangzeb)囚禁在阿格拉堡時,就是從這座八角塔樓遠眺泰姬瑪哈陵,經常默默地坐在小樓中,懷著無限的思念之情,望向泰姬瑪哈陵,似乎傾聽他那一顆孤寂哀傷的心,憑弔泰姬陵墓。歐朗傑伯是蒙兀兒帝國最暴戾的君王,對於當時的精緻藝術成完全不屑一顧,只想建立一個純粹的伊斯教王國。歐朗傑伯死後,蒙兀兒帝國的光芒也逐漸黯淡了。

位於格拉堡內西邊的公眾大廳(Diwan-i-Am),原本是座木造建築,後來才改為大理石結構。是過去帝王聆聽臣民諫言的地方,中央有一個寶座,鑲嵌著美麗裝飾,廊柱設計及天花板的弧形雕刻豪華細膩。

 

19.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 Ghat

已列入世界遺產的泰姬瑪哈陵,是值得參觀的古蹟。泰姬是沙賈漢的皇后,Taj是皇冠之意,mahal是宮殿之意,Ghat是壇場、墓園之意,Taj源於Mamtaz「慕塔芝」是皇后頭銜。蒙兀兒王朝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漢興建立了泰姬陵,他的皇后生了第十四個孩子時就去世了,總共有八個兒子存活,她死時她只是36歲,臨終前,國王問她有什麼遺願,她說:我有三個要求,就是你要好好教養孩子,終身不再娶,為了紀念我們的愛情,請你造一座陵墓,陵寢要能看到大門入口。

他聽後同意了,為了實現她生前的要求,就開始徵求設設圖,後來採用阿富汗著名的設計師所設計的圖樣,然後選一靠倚亞穆那河邊修建了世界無雙,規模宏大的建築,他從國內、外請來兩萬多個好工人,從中亞、西藏等外地選來最好的大理石,花了22年,五百多萬盧比建成此陵寢。

泰姬瑪哈陵建於西元1631年,四週都是用紅沙石砌成的高大圍牆,泰姬陵占地17萬平方米,高有74米,東西長575米,南北寬300米。未進大門前,可看到門頂上有兩排各11顆圓型物,總共有22顆,一顆代表每一年工程時間流過去了,故此建物花了22年時間完成的。

從大門到陵墓約有一百米長,一入大門口人面對著陵寢主體往前走,會覺得陵寢主體再往後移動,若人做左右移動,主陵亦在移動,這種錯覺來自於主陵四週的四隻塔柱上(詳下)。越過大門主結構走下來,有兩旁筆直的人行道直通陵寢主體,在兩走道中間是清澈透明的水池,站在大門處可以看到主陵全景的水中倒影,讓人覺得更有立體感。

泰姬瑪哈陵主體正前方,是一座蒙兀兒式花園,中央有水道噴泉,將花園隔成四角形,然後再以兩行並排的樹木,將長方形水道劃為四等分。這是波斯式花園最主要的特色。任何時間觀看泰姬瑪哈陵主體建築都呈現不同光影和色澤,約30分鐘變換一次。人行道兩旁和水池四周竹子濃蔭,行人、樹木藍天白雲倒映水池之中,一靠近來池塘邊,好像又出現了一座虛空雲、奇樹、小橋、流水等奇景。白天陵墓主體白色大理石在陽光下發反射光,晚上皓月當空,又是一番景色。

陵墓上部是一個碩大的倒碗圓頂形式建物,最上部雕刻有代表回教的教徽,中間是表是婆羅門教徽,最底下是以蓮花墊底,意有回教高高在上,但佛教的蓮花徽章卻無意中做為此建物的基石,蓮花代表解脫,提倡和平,做為它的基石甚為恰當。

尖塔泰姬瑪哈陵主體的四方角落,各豎立著一座尖塔,每座尖塔高達42公尺。造型仿自回教清真寺的喚禮塔。向外傾斜12度,若遇強震,會向外倒塌而不影響主體。此四隻三層塔柱地基連接陵寢主體,作為預防地震之用,避免地震時破壞陵寢。同時此四塔柱與陵寢主體形成一體,當您遠遠面對陵寢主體左右移動時,會有立體的移動感,真是巧奪天工。

泰姬陵建在一片7米高正方形大理石平台上,總面積九千多平方米,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門口的上面用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著《古蘭經》重要節錄經文,從大門口開始,所有建物有柱子的一面,皆刻有《古蘭經》節錄經文,大門內外各三面(6)、主陵四面大小門各三面(12)、主陵內面八角型門各三(24)、八角型橫樑有八面(8),總共有五十面之多,刻有《古蘭經》節錄經文。

泰姬陵工程最花錢的地方在於主陵的花紋、圖案,陵寢主體內外的壁上裝飾有五彩繽紛的寶石鑲嵌而成的百合花、鬱金香等植物圖案,這些圖案都不是用彩色筆、色彩畫上去的,而是用塊塊天然色澤玉石,依所須圖案、顏色砌形併合而成,這也就是為什麼要花22年來建此陵寢之主因,這項藝術品花錢不說外,真是費工費時之極。

陵寢室裡有一道大理石圍欄,圍欄內有兩具名貴大理石石棺,這就是國王和他妻子的大棺,陵寢主體平面層是真陵的模型,皇帝大棺、泰姬小棺,併排安置,泰姬小棺真的依遺囑,擺放處能直觀看到大門入口處。當然真的陵寢保持在下面底層,從平層通風處稍能一瞄內部實景。

陵寢背後有亞穆納河蜿蜓流過,陵寢左右又建有兩個清真寺建物,由紅砂岩建造而成,中央有白色大小圓頂,前有長方形水池。清真寺建物除陪襯陵寢主體外,右邊清真寺為沙賈漢王帝來居住,以陪伴其愛妃。左邊清真寺為皇族或其他大臣來謁陵所居住。

陵寢修建以後,沙賈漢常常去陵墓前獻花,淚流涔涔。本計劃在泰姬瑪哈陵過亞穆那河東岸對面邊,再蓋一黑色的同樣模式陵寢,並已建了基地及部份工程,但因建白色陵寢所花費金錢無數,又其他政績全無可書之處,人民怨聲載道,其長子奧朗扎布趁機殺了自己的三個兄弟,並將沙賈漢幽禁在阿格拉堡。沙賈漢從此失去了自由,每天坐在阿格拉城堡走廊上,對著泰姬陵,這樣孤獨而懷念中度過了殘生,最後鬱鬱而終。

泰姬瑪哈陵簡潔明快回教風格,以藝術完美而和諧的熔於一爐,成為舉世讚嘆的建築藝術極品,也開啟了印度建築學帕坦風格(Pathan)的先河。為了保持此世界一級古蹟不被暴破,印度政府維持上費很多精神。入門參觀者買門票特貴外,還不准帶有包包物,還要經過搜身,參觀客大排長龍,一個一個搜身,有如要上飛機前的檢查一樣。為了看這一級世界古蹟也是值得的,因除佛教聖地外,印度所有景點中,是很值得看的,參觀客除喜歡歷史古蹟者外,泰姬陵是結合愛情、歷史、建築、宗教於一體的偉大古蹟。

(待續)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