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遊文化簡介(13)   
                                                                               張玄祥  居士


廿八、印度景點INDIAN VIEW POINTS

1. 德里DELHI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德里位於恒支流邊,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個部份,以位於康諾廣場Connaught Place以北的Desh Bandhu Gupta Road Asaf Ali Road為分隔線,將德里劃分為以北的舊德里和以南的新德里兩區。1947年新德里即為印度的政治中心,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宛如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舊德里的街道狹窄,建築殘舊,多數是二至三層樓,最繁榮的街道是舊市街。 

城市包括新、舊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總共為1,483平方公里,德里總人口約有1,385萬。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也是全印度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關於德里一名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德里是根據孔雀王朝的一位國王「德魯」的名字演變而來。英國人統治印度時,西孟加拉省(West Bengel)的加爾各(Kolkata/Calcutta)是印度的首都,但是19111212日,英國殖民政府將首都遷到德里。德里正在發展變化中,城市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和紀念碑,德里路上兩旁有各式各樣的小吃,大大小小的書店和五光十色的電影院。

 

2.舊德里OLD DELHI

舊德里是1648年由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漢興建,占地11平方公里,街道縱橫交錯,彎曲狹窄,寺廟、清真寺到處可見,這座城市是印度歷史的縮影,歷代有許多擴建,沙賈漢當皇帝時他不住在德里,住在距德里200多公里之外的阿格拉城,1631年他妻子去世後,他悲痛至極,為了擺脫對愛情的懷念之情,又選中了德里為首府,舊德里沒有新德里那麼美麗、壯觀,也缺少新德里的高樓,街頭小商販十分擁擠,隨處可看到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有氣無力的婦女、兒童佇立路旁行乞,有些人住在車站,在舊德里全人口的百分八十是回教人,印度教的數目很少,在舊德里每個建築都有伊斯蘭教的風格。

 

3.總統府

原為英國殖民時代的總督府,後改為總統府,它融合了印度傳統式樣與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築式樣,面積約兩萬平方公尺,裡邊有340宮室、225根畫柱、30個噴泉、35個涼亭和三千多公尺長的長廊,前邊也有蒙兀兒式樣的大庭園。 

總統府每年一月對外開放,每年一月26日國慶日有閱兵和民俗技術表演,國會大廈位於總統府的東邊,圓形的列柱成排,呈現優雅的格調,從總統府到印度門這條路叫國會街,行道很整齊,而且道路雙邊還在迅速擴展中,幾十層的高樓,到處可見,住宅區和商業區的佈局井然有序。

 

4.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

康諾特廣場是新德里的中心,各式商店,航空公司及各邦政府經營的物產經銷處都設在這裡,非常熱鬧,這個地方的西藏市場很有名,生活在這裡如同沉浸在鳥語花香的大花園中。 

1921年康諾特公爵(Connaught)參觀印度首都德里,此時新德里的「首長建築設計師中心公共工程部門」正好完成一個令人興奮的計劃案,所以這項目以Connaught公爵為名,稱為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康諾特廣場是為歐洲人和富有的印度人所設立的購物中心,形狀像一個巨大的甜甜圈,中央花園為中心。廣場的特徵是廣大有列柱陽臺,整個建築物裡外互通,並且有8條馬路從廣場散發開去。康諾特廣場座落於新德里北邊,廣場中央為噴泉水池,夏季時有照明設備。噴泉周圍林木扶疏,地下建有公共廁所,是市民日常休憩的公園。  

康諾特廣場內環的建築物,分別以A-F編成6 區,外環則分別以G-N編成6區。廣場周遭林立著銀行、航空公司、飯店、電影院、觀光局、郵局、各省物產經銷中心、書店、巴士,以及各式各樣的餐廳和商店。康諾特廣場附近的餐廳,包括有Cafe 100 、Keventer's 、Potpourri、Amber、 Glory、Ginza...等印度式、中國式和日本料理餐廳。

 

5.印度門INDIA GATE

印度門位於拉加帕特街(Raj Path)東邊道路中央,印度門樣式模仿凱旋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政府為了紀念烈士們,建立了這座門,用來紀念大戰死亡的9萬名軍人,牆壁上刻有13,500名陣亡將士名字。印度門高48公尺、寬21公尺,這座門頂端有一個直徑3.5米的圓石盆,是一盞大油燈,晚上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

負責設計印度門的建築師是愛德溫‧紐恩(Edwin Lutyens )和赫伯特‧彼卡(Herbert Baker)。印度門到總理官邸之間是條筆直寬敞的道路,每年1月26日,印度國慶閱兵都在這條道路舉行。印度門周邊,還有兒童公園、國立現代美術館、國家運動場...等等。

 

6.比爾拉廟BIRLA MANDIR

新德里最有錢的人叫比爾拉(Birla),他1938年建立了這座廟宇,寺廟內牆上鑲嵌鑽石、紅寶石,金碧輝煌,燦爛奪目,現在這裡每天香火興旺,香客絡繹不絕,非常熱鬧。

 

7.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這是印度的第二大博物館,在這裡保持著印度織品、服裝、銀器,印度與波斯的精緻繪畫。博物館內保持著印度文化遺產,分為考古學、藝術、民族學、地質學、物產、動物學等六大部門,其中考古學部門陳列豐富,從印度的古文明時代到回教時代的物品,佛教和印度教優美的藝術品保持在這裡,藝術部門展示著印度各地方的紡織品,金屬及象牙製的藝術品,地質學部門稱亞洲最大的地質學展覽館。佛陀的舍利與阿育王石柱,在此館中也收藏。

 

8.胡馬元陵寢Humayun's Mausoleum

印度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之一,蒙兀兒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馬元死於1555年,在死後10年-1565年才由其妻下令興建完成此陵墓。整個陵寢猶如庭園,呈不規則八角形,建材是由紅色砂岩配上白色大理石,相當沉穩典雅,成為日後回教陵墓建築的典範,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同樣位於印度北部的泰姬瑪哈陵,就是以胡馬元陵墓為藍本建造的。 

陵寢坐落在一個有佈局適中的花園裡,牆四面各開一個高大的門,陵墓所在的寢宮形如四瓣開放的花朵,宏麗壯觀,寢宮上方有低矮的穹頂,這座陵園的設計與建造充分體現出交融在一起的印度、波斯建築風格。據說泰姬瑪哈陵也吸取了它的某些設計式樣。陵寢上面有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圓屋頂。高塔壁上雕刻著幾何圖形裝飾。柱基(ZHUJI)是用紅沙石砌成的。胡馬鳥陵墓是用白色的和黑色的大理石建成的。

 

9.德里紅堡 Lai Qila

德里古紅堡位於亞穆納(Yamuna)河西岸, Lai Qila即為紅色城堡之意,是由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漢(Shah Jahan)所建,為象徵蒙兀兒帝國強大勢力一個指標性建築。自1639開始建造,耗費了近10年的時間才完成,整座城堡都是用紅色砂岩所建,周圍城牆高聳,氣勢非凡,在設計時同時兼顧到美學及戰略因素。可從德里門或拉合爾門進堡,拉合爾門面朝向曾為蒙兀兒王朝國都的拉合爾(現位於巴基斯坦國境)。城堡內的建築包括明珠清真寺、公眾廳與私人廳以及專供皇帝使用的冉瑪哈勒宮等。

 

10.老堡PURANA QILA

purana是古老之意,QILA是堡,老堡是莫爾卧王朝的二代帝王胡馬元命令修建,現在內部清真寺與圖書館保留完整,這裡是當年胡馬元失足受傷而死的地方,老堡建於1540年。

 

11.甘地紀念碑RAJ GHAT

甘地(Mahatma Gandhi)的紀念碑建在德里,甘地是印度的國父,1869年10月2日出生,1948130日他被一個印度教徒所槍殺,享年約80歲,他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著名領袖,為印度的獨立貢獻了一生。17世紀時,英國政府透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龐大勢力,間接統治印度。1857-58年印度北部發生動亂,英國藉此取得統治權,印度遂成為英國殖民地。甘地倡導不流血獨立運動,與師瓦米先生(Svami vivekananda) 倡導武力獨立不同調,印度終於在1947年正式脫離英國政府,成立印度共和國,但從此印度大陸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二國,部份國土亦歸還尼泊爾,就像藍比尼園(佛陀出生地)本是印度殖民地國土,也因此而歸還尼泊爾。 

觀閱甘地先生的一生,就可以了解印度的近代史,一百多年被英國殖民統治(1815年起),從殖民、獨立、國家分裂,使印度因宗教不同而成為兩個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且兩國並成為宿敵,各以核子彈天天相互威脅對方。以下是甘地聖哲的一生: 

1869年10月2日,生於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Kathiawar)的波爾班達邦蘇達瑪普裏地方的婆羅門教徒家中。1876年隨父遷入拉奇科特邦,在此就讀小學與中學。1882年13歲的甘地與同齡女孩嘉斯杜白結婚。1885年父親逝世。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夭折。1887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巴納迦爾城的薩瑪爾達斯學院就讀。1888年9月,甘地隻身赴英深造。通過入學考試進入倫敦大學攻讀法律。1891年6月10日,甘地完成倫敦大學學業,通過考試取得律師資格;11日在倫敦高等法院註冊,12日啟程回國。回國之初,甘地先去孟買當律師,歷經挫折。半年後重返拉奇科特,依靠其兄的幫助,勉強維持律師業務,沒多久又輾轉到波爾班達王公手下任職,為其爭權奪利,深感苦悶、壓抑。1893年5月底,應聘抵達南非處理一宗40,000英鎊的債務糾紛,在從德班到比勒托利亞途中,遭受了一連串的歧視而開始關注南非印僑的處境,並力圖予以改善。

1894年甘地打贏了第一場官司。在南非印僑為之舉行的餞別會上,偶然得知納塔耳立法議會,正討論一個旨在剝奪南非印度人選舉權的法案,決定延遲歸期,領導南非印僑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並在納塔耳高等法院登記為第一個有色人種律師。5月22日,發起成立了南非印僑第一個政治團體—納塔耳印度人大會。下半年,為一個可憐的泰米爾人聲張正義,因而在南非契約工人中聲名遠揚。

1896年夏,甘地回國,先後赴加爾各答、阿拉哈巴德、孟買、浦那、馬德拉斯、拉奇科特等地廣泛結交新聞界人士與印度國大黨領袖,宣傳南非印僑的疾苦,爭取他們的同情與支持。11月,攜家眷返抵南非。繼續從事律師業務,為南非印僑謀取正當權益。1899年10月,英布戰爭爆發,甘地組織印度救護隊為英軍效勞,直到1900年2月印度救護隊解散。

1901年12月,攜妻兒返回印度,參加國大黨的加爾各答年會,向大會提出一個有關南非問題的議案,獲得通過。與溫和派領袖戈卡利過從甚密,隨後開始坐三等車旅行各地,在拉奇科特、孟買重操律師業務。1902年12月,被南非急電召回,準備向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遞交請願書,請求給予印僑平等待遇,沒有結果。他決定定居約翰尼斯堡,堅持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1904年在南非創辦《印度輿論報》(週刊)。受哲學家魯斯金《給那最後的》一書啟示,在一塊人跡罕至的地方創辦鳳凰村,奉行沒有階級壓迫、種族歧視、人人自食其力的「烏托邦」理想國。

1906年4—6月,南非發生「祖魯人叛亂」,甘地解散約翰尼斯堡的大家庭,前往德班組織了一個20多人的救護隊,開赴前線。「祖魯人叛亂」平息後,甘地立下絕慾誓言。8月22日,德蘭士瓦(Transvaal)政府公佈亞細亞法草案,其中印僑管理法規定:所有年滿8歲的印度人必須在警察局登記並領取蓋個人手印的身份證,隨時接受檢察,否則要被處以重罰或驅逐出境。甘地組織了請願團和抗議集會;11月,甘地赴倫敦請願遊說,試圖通過合法途徑實施補救。英國殖民大臣額爾金先生宣佈:亞細亞法暫緩實施,該法的附屬法規也應停止執行。

1907年德蘭士瓦(Transvaal)與奧倫(Oren)次殖民地獲得自治權。德蘭士瓦第一屆國會又通過了亞細亞法,甘地發動非暴力抵抗,反歧視性立法。12月27日,政府傳訊甘地及其他24名領袖,28日,甘地及其同志以無證居留罪被判驅逐出境。  1908年1月10日,對甘地的判決開始執行。甘地發表聲明,要求改判重刑,政府改判甘地2個月徒刑,將其押往約翰尼斯堡監獄。甘地入獄,反政府情緒激化,史末資將軍屈於壓力與甘地秘密談判,達成協議。31日,甘地獲釋。5月9日,印僑完成自願登記,但政府背信棄義,甘地決定再次發動反擊。9月29日,甘地被捕,被關押在伏克斯洛斯監獄。10月16日,轉到約翰尼斯堡監獄。12月初,甘地刑滿出獄後恢復律師業務與政治活動。10日因夫人病重回到德班。

1909年1月15日,返回德蘭士瓦,因無身份證被驅逐出境,幾次違抗,被判刑3個月。5月24日刑滿出獄。6月23日,甘地率團赴倫敦請願,徒勞無獲。11月13日,離開倫敦。回南非途中,完成《印度自治》一書,宣揚獨立理念。1910年5月,甘地接受德國建築師巴赫卡倫的捐獻,創建了托爾斯泰農場,並開始和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通訊,深受其影響。1910年停止了年收入6,000英鎊的律師業務,每月領取3英鎊生活費,全部積蓄捐獻於南非公益事業。

1911年2月,由於甘地領導的南非印僑鬥爭,南非政府公佈新移民法,對亞洲人入境不再採取直接拒絕,而代以嚴格的教育考試。甘地同史末資將軍達成臨時協議。南非政府不再通過歧視性立法,印僑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6月1日,在押的非暴力抵抗犯全部獲釋。1912年10月22日,印度國大黨溫和派領袖戈卡利訪問南非。11月15日,戈卡利與南非政府達成諒解,南非當局廢止「黑法」,修改移民法中種族歧視的內容,取消3英鎊人頭稅。但南非政府口是心非,一如既往推行舊制。

1913年9月13日,甘地再度組織印僑進行非暴力抵抗,以抗議歧視印度僑民的立法。10月28日,甘地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示威長征。途中,甘地幾度被抓,幾度具保外釋,11月10日上午,示威長征者全體被捕,11日上午,甘地被判刑9月或罰金60英鎊,甘地選擇入獄。甘地入獄引起納塔耳(Natal)印僑更大的反抗,政府高壓亦無效。

1914年1月,史末資將軍與甘地取得協議,取消3英鎊人頭稅,承認印度人婚姻的合法性,同意印度人持有按手印的移民證即可進入南非。7月,甘地離南非前往倫敦。適值「第一次大戰」爆發,甘地組織印度救護隊,準備開赴前線,自己因病於12月啟程回國。

1915年1月,甘地回國。受到隆重歡迎。回國之初,甘地在國內旅行,以瞭解印度的實際情況,5月在阿赫米達巴德創立了真理學院。1916年甘地繼續旅行各地,開始發表一系列民族主義重要演講。1917年甘地採取實際行動,嘗試非暴力抵抗鬥爭。2月9日開始,鼓動廢除契約勞工制,接著奔赴三巴朗,調查佃農受剝削的情況,迫使政府廢除了對靛青工人的契約制,並開始在那裏從事建設性工作。

1918年2月,甘地應紡織工人代表之邀,前往阿赫米達巴德處理勞資糾紛。他支持工人罷工,並以絕食鼓舞工人士氣,迫使資方讓步。後又前往凱達地區,組織農民非暴力抗稅,迫使政府免征歉收農民的田賦。4月,應印度總督之邀,參加作戰會議,在總督答應考慮自治領地位和哈理發問題後,支持募兵決議案。7月,「孟太古—蔡姆斯福特」法案公佈後,國大黨內出現分裂,溫和派主張全盤接收,激進派表示拒絕,甘地主張有條件的接受方案。

1919年3月,剝奪人民民主的「羅拉特法案(Rowlatt Bills)」公佈。甘地抱病發動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4月6日,全國總罷市。政府血腥鎮壓釀成阿姆利慘案與旁遮普(Panjab)暴行。18日,甘地要求暫緩非暴力運動。同一時期,甘地接辦《青年印度》與《新生活》兩刊物,宣傳非暴力主義。10月17日,得到政府許可後赴旁遮普調查旁遮普事件真相。11月24日,應回教穆斯林(muslin)領袖之邀赴德里主持召開了全印哈理發印穆聯席會議,會上甘地首次提出「不合作」一詞。12月,出席國大黨旁遮普省阿姆利則(意花蜜池塘)年會,提出譴責人民暴力案及主張對正式頒行的孟太古—蔡姆斯福特改革法案予以接受,因此與國大黨元老提拉克、達斯等意見分歧。會上甘地受命調查旁遮普事件,負責修改黨章和為紀念阿姆利則慘案募捐。

1920年3月19日,甘地在哈理發運動中提出不合作運動計劃。5月14日,印度政府公佈的協約國瓜分土耳其條款,及5月28日亨特委員會調查,使甘地放棄了對大英帝國的幻想,堅決走上了不合作之路。8月1日,甘地在未取得國大黨大會通過之前,率先退還英皇授予他的勳章,發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經過激烈爭議,通過了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提案。12月,國大黨那普爾年會確認了加爾各答特別會議精神,還通過了甘地起草的新黨章及其建設性綱領。自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路線成為指導國大黨活動的總路線,從而開始了國大黨的「甘地時代」。

(待續)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