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遊文化簡介(12)   
                                                                               張玄祥  居士


廿五、印度服裝(INDIAN DRESS)

北印度與南印度人在穿著上有很大的區別,北方比南方氣溫低,因而,北方人比南方人穿著比較多,同時服裝顏色也比較深,高級服裝有裙子、紗麗(Sarees),紗麗長度一般六米,質地從普通棉布到閃光的絲綢等,刺繡圖案獨樹一格,變化無窮,從肩膀上纒著全身披戴及拉折。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者用一塊布圍住上身。在印度把男子留鬍鬚看成光榮的象徵,所以印度錫克教徒,終生不刮鬍鬚、不理髮,把頭髮梳好之後,蛇型盤在頭頂,然後用幾米長的一塊頭巾纒繞;印度婦女脖子上戴項鍊,耳朵上戴耳環,腕上戴手鐲。參加節日時,一個個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美麗動人。

近年印度經濟的不斷擴張,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在印度,收入增加對於許多中產階級人士來說意味著腰圍日漸增加,這促使時裝界開始滿足這部份消費者的需要。調查顯示,印度人口中居然有百分之30到百分之40屬於肥胖型,可是,這些人卻沒有選擇成衣的權力,唯一的選擇就是路邊裁縫店,或者有人可以到國外買適合自己體型的服裝。此種現象來自於他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當然造成肥胖的結果,做成衣者會發現這是個巨大的好市場。

 

廿六、印度婚喪習俗(INDIAN MARRAGE SYSTEM)

在印度教的結婚也有出嫁妝、送彩禮、設宴會,招待來人和迎親隊等等,人們結婚往往像比賽一樣看誰花的錢多,一般窮人盡管經濟困難,為辦婚事,也得花成千上萬的盧比。印度有四分之三的人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若給女兒辦理婚事,偌大一筆錢從何而來?父母為此愁眉深鎖。

印度女子的地位最低,在訂婚時,男方顯得高貴,女方顯得低賤,在相互交往中,男方態度傲慢,趾高氣揚,女方只好忍受對方的歧視和欺侮,像乞丐一樣,最後誰家給的嫁妝多,男子就答應跟誰家的女子結婚,男子像被拍賣的商品一樣,誰多出錢,就被誰拿走。

女兒年齡已大,父親每每抱著很大的希望外出尋找合適的女婿,當聽到男方提出的種種苛刻要求,心就冷了,只好賣家裡珍貴的東西,可是這一點錢有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只好到處借貸,由於出的嫁妝少,嫁出去的女兒在男方家只好忍氣吞聲,有些還會被摘下身上首飾,或者被扒下身上的衣服,痛打一頓,然後把她趕回娘家。女兒害怕父母聽到自己的苦楚心裡難過,再為自己去設法弄錢,無法忍受痛苦,寧可自殺身亡,這樣的事情很多,印度女子慘死的情況十分嚴重。

(一)訂婚

印度教把結婚視為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印度教徒認為婚姻關係,是由天神確定的。男女雙方談妥以後,女方給男方衣服、糖果,這一工作大都由姑娘的父親來承擔。讓男青年坐在一條木板凳上,給他穿上新衣服,這時候婦女仍在屋內唱歌,通過這種儀式,雙方算是訂了婚。

訂婚以後,男方的父母選一個日子,帶上一、兩個親戚來到女方家裡,給女子新紗麗,在她懷裡放一些糖果,這種儀式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使雙方關係更加密切,第二個婚姻關係更加牢固,第三個將來會使姑娘多生孩子。

女方提出結婚日期,用書信形式寄出,在信封上塗有黃色,黃色象徵快樂,男方收到信以後,要唱歌跳舞。結婚前七天進行薑黃儀侙,將結婚的男女用薑黃或者芥子油的混合物每天擦身,據說這種儀式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身體變美,第二個是能增加性欲,準備結婚。

以後男方把親戚朋友請來,請他們大吃一頓,熱鬧一番,結婚前二天,男女雙方都舉行騎馬儀式,新郎每天晚上騎著馬,由一群男女和樂隊陪同,新娘坐在馬車,通過這種儀式,使人們知道某就要結婚了。

(二)結婚

以後就舉行耿雅丹儀式,這是新娘的父親把新娘交給新郎的一種儀式,新郎和新娘坐在人堆旁,新娘的父親向新郎問道:「你同意做她的丈夫嗎?」新郎聽後回答說:「同意」。新娘的父親就再問:「你能盡到做丈夫的所有責任嗎?」這時新郎當眾保證:「能做到!」

然後新郎向新娘說道:「你同我白頭到老,我給你吃穿,保護你,願你健康長壽,多子多福!」接著新郎和新娘共同說道:「我倆今後相互幫助和睦共處,咱二人心淨如水,同如一人!」通過這種儀式,老婆就成了丈夫的終身伴侶。新娘的父親把女兒的手放到新郎手裡,新郎握著新娘的手說:「我握著你的手,祝你快樂,養活你是我的責任。」

以後新娘和新郎的中間生一堆火,火被視為神,把火神當做結婚的證人,新郎和新娘以火神為證,繞火連轉七圈,每一圈要說一句誓言,所以又叫七圈或者七步儀式。

轉第一圈時說:「願我倆團結一致,實現共同願望。」

轉第二圈時說:「願我倆團結一致,攜手同努力。」

轉第三圈時說:「願我倆密切合作,搞好家務。」

轉第四圈時說:「願我們永遠作終身伴侶。」

轉第五圈時說:「願我們合作購買和飼養牲畜。」

轉第六圈時說:「願我倆共同努力,保護財產。」

轉第七圈時說:「願我們同甘苦共患難,有難同當。」

完成了這種儀式以後,才算完成了結婚儀式。以後就舉行歡送儀式,新娘要去婆家,娘家的人們要表示歡送,餞別時新娘的母親和新娘往往擁抱,大哭一場,新娘的父親也非常難過,軟心腸的也往往流淚。

(三)喪夫的苦境

在印度教丈夫死了以後,寡婦不能再穿帶花色的衣服,她會被看成家中的負擔,她在生活中就沒有快樂和任何權利,只得過忍耐再忍耐的日子。印度有一個傳統習慣,男子死了妻子可以再娶一個,但是丈夫死了以後,妻子不能改嫁,在印度寡婦生活很慘,她們雖然活著,但是幾乎和死人一樣,在有些地方,她們甚至被剃成光頭,丈夫留下的財產,寡婦無權享受,印度文化落後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印度絕大多數婦女是文盲,她們一方面迷信宗教思想很濃,另一方面受傳統舊思想影響很深,這也阻礙了她們改嫁。

(四)死後安葬儀式

印度教一般實行火葬,人們把屍體抬到焚屍場,用香味的木材焚燒,點火之前,長子先繞屍體連轉三圈,從右至左,按宗教習慣長子才能舉火點柴,從頭部開始引火燒起。焚燒後的骨灰,一般都要撒在河裡,讓河水沖走,這樣可以洗掉死者生前的罪過。

屍體火化以後親屬要先洗澡,否則不能接觸別人或任何東西。回家以後還要請一些人吃飯,根據風俗,一個人死後,親戚朋友們來他的家裡,其中有的是真哭,有的是假哭,因為按習俗,一個人死後,哭的人越多,越說明他的社會威望越高,所以有的人為了擴大影響,也就會出錢買人來哭了。

 

廿七、印度一些傳統習慣(SOME INDIAN TRADITIONS)

1.說名道姓

在印度提到本人姓名,一般先說本人名,再說父親名,最後才是姓。女子結婚以後要隨丈夫名,老婆也不能提出丈夫的真名實姓。

2.飲食習慣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吃飯以後,他們再吃些用米做的布丁,加糖水的煎餅。待飯後印度人常用檳榔子、香料做成的調製品,包在檳榔葉中,招待客人以幫助消化。

3.聖河恆河GANGA

恆河有印度聖河之稱,它有許多大小支流,把廣大的土地創造成肥田沃土,也孕育了五千年來的印度文明。人們認為跳進恆河洗個澡,就可以洗清自己的罪過,在恆河裡洗澡的人擁擠不堪,不少年邁老人和病危男女,都在死前趕到位於恆河岸邊的城市沐浴,甚至等待死亡往生天上。

4.真主阿拉BISMILLAH:

印度伊斯蘭教徒與中亞其他各國教徒一樣,每時每刻都會提到「真主」,做每件事之前要說:「真主保佑」;做事時也說:「願真主保佑」;事情做完以後要說:「感謝真主」;高興時也說:「感謝真主」;當一個死掉,發生不幸事故時要說:「我們都是屬於真主的,我們都會趕到真主那兒去的」;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有什麼痛苦和憂愁時要說:「沒有真主保佑,壞事不可避免,好事不能成就」;他們開始吃飯要說:「真主保佑」,吃完飯要說:「感謝真主」。這樣伊斯蘭教人每時每刻都要提到真主,所以人們說他們是真主不離口。

伊斯蘭教人喜歡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不是男人先吃,女人後吃,吃飯時幾個人合用一個飯盤,吃飯時不分窮富,不像印度教徒那樣有種姓之別和高低之分。

5.五卷書PANCHA TANTRA

印度最有名的民間故事書是《五卷書》,印度的民間故事不但在印度文學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亞洲、非洲和歐洲文學上也有很大的影響。五卷書已經翻譯成15種印度語言,兩種非洲語言,22種歐洲語言和15種其他亞洲語言。

《五卷書》故事有濃厚幻想成分和浪漫主義精神,《五卷書》內有大量動物寓言故事,這些故事中,常常保留著動物原有的性格與特徵,如猴子的機靈,駱駝的憨厚,老虎的殘暴…等等。

印度民間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與統治者進行思想鬥爭的武器,人民把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理想、願望都寄託在民間故事之中。懲惡揚善是民間故事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善良、正直、忠於友誼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受到讚揚。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兄弟二人,一富一窮,有錢的哥哥認為在世界上,人只能顧自己才是正理,窮弟弟認為使自己受苦也應該想到要幫助別人,兩個人爭執不下,便以各自的財產打賭。後來,弟弟窮得被迫把自己的兩隻眼睛都出賣給了哥哥,一個偶然的機會弟弟偷聽了魔鬼的談話,找到了治眼睛的神藥,並且救活了死亡的一城百姓,治好了啞公主,受到了國王的奬賞。哥哥打聽到弟弟發財的原因以後,連忙去偷聽魔鬼談話,卻被魔鬼掐死了。這個故事表現了弟弟的善良,壞心腸的哥哥受到了懲罰。(待續)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