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遊文化簡介(4)
張玄祥 居士
八、歷史History(續)
(七)亞歷山大(Alexandros)東征,入侵印度西北:
西元前326年入侵印度,征服其西北地區。亞歷山大東征,「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正當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諸城邦大傷元氣時,北方近鄰馬其頓國家卻逐漸強大起來,其國王腓力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趁希臘各城邦混亂不堪、無力外禦時,先後奪取了一個個衰落的希臘城邦。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隊大敗希臘聯軍于喀羅尼亞城下,確立了在全希臘的霸主地位。下一步侵略目標,便是東方的波斯及其他文明世界。然而,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受軍隊的擁戴登上王位,時年20歲。他決心繼承父業,實現其稱霸世界的目的。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和希臘各邦聯軍,包括步兵3萬人,騎兵5000人和160艘戰艦,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波斯進軍。當時波斯帝國已極度衰弱,大流士三世昏庸無能,政治腐敗,內部矛盾重重。亞歷山大以快速的攻勢輕易地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伊甦斯大敗波斯軍隊,波斯國王大流士(Darius)三世落荒而逃。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輜重全部丟失。此役後,聯軍獲得戰爭主動權,打開了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揮軍南下,沿地中海東岸前進,攻佔敘利亞,順利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之子」(國王),他自封為法老。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作為他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又率軍從埃及回師亞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尋波斯軍主力決戰。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東岸的高加米拉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大流士此時已組織了較強的新軍,集結來自24個的軍隊部族,號稱百萬,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隻。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騎兵戰和肉搏戰。聯軍騎兵主力縱隊利用缺口迅速入敵陣,直逼大流士大營。大流士逃遁,波斯軍慘敗。聯軍乘勝南下奪取巴比倫,佔領波斯都城甦薩和波斯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毀了大流士政權,擄掠金銀和其他戰利品無數。據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記錄,馱運財寶的騾子大約有2萬頭,駱駝約5,000隻。公元前330年春,亞歷山大引兵北上追擊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馬其頓軍隊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建立起來。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軍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安息(帕提亞)、阿里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佔領印度河流域,他還企圖征服恆河流域,但是經過多年遠途苦戰,兵士疲憊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之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傷害,兵士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歷山大不得不放棄東進計劃,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陸軍回到波斯利斯和甦薩,艦隊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歷時10年,行程逾萬里,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
(八)悉蘇那伽王朝
公元前三百多年,摩揭陀國建立了悉蘇那伽王朝,但不久被難陀王朝所滅,引起諸侯紛爭、社會動亂。公元前4世紀(327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ros)遠征印度,佔據了北印度,其時,摩揭陀國(Magadha)之難陀王朝(Nanda)稱霸北印度恆河平原一帶。
(九)孔雀王朝(maurya)
自西元前317年至前180年頃,計歷137年。西元前327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ros)遠征印度,其時,摩揭陀國(Magadha)難陀王朝(Nanda)據有北印度恆河平原一帶。旃陀羅笈多王(Chandragupta)趁機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於摩揭陀國巴連弗城(Pātaliputra),創建孔雀王朝(Maurya),此時疆土幾達整個印度及中亞一部分,建立印度史上中央集權統一之大帝國。
公元前273年,至其孫阿育王(Aśoka意無憂王) 當皇帝時,為該王朝之鼎盛時期,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知名的君主,期間征服許多鄰近部落,擴大領域,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後第九年,率軍遠征羯陵加(galinka),征服了全東印度,殺人10萬,俘15萬,整個戰爭中死者不計其數。這場戰爭改變了阿育王,受到佛教教義中戒殺生的影響,他誓言不再戰爭,並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國的資源奉獻於宣揚佛陀的教誨,成了著名的仁君。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企圖把全印度佛教化,他大力宣傳佛教,還派佛僧前往埃及、錫蘭、緬甸等國家傳教。對外,與埃及、希臘諸國建交,對內,則以「法」為治國之政治理想,並於國內建設各種福利事業。
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其保護獎勵之下,佛教普及全印度,並傳播至叟那世界(中央亞細亞之希臘人殖民地)、楞伽國(錫蘭島)、金地國(緬甸)等地。他組織一個宣傳佛教的團體,此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及錫蘭,可能也傳到東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希臘城邦的貴族曾接見這些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僅只是印度的地區性宗教,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他從不厭倦對改善百姓物質和精神上的努力,也實踐宗教寬容的精神。對於發展印度的建築和藝術有卓越貢獻。孔雀王朝末年,王權衰落,阿育王歿後,孔雀王朝亦因而失勢。西元前180年頃,將軍弗沙蜜多羅(Pusyamitra)叛上弒君,印度旋又陷於分裂狀態,重新分裂為許多國家。
阿育王時代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Theravāda)與大眾部(Mahāsavghika)。阿育王雖厚護佛教,然亦未排斥其他宗教,故耆那教與婆羅門教在其寬容政策下,亦逐漸興盛發展。前者又分裂成白衣派、空衣派;後者則整備教學,完成作為吠陀聖典補助文獻之諸經。
(十)貴霜王朝(黃金時代)
貴霜王朝梵名Kusāna,為興盛於一世紀末至三世紀中葉之西北印度統一王朝。約在西元120年,中亞的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即為貴霜王朝,自320年到500年為笈多(gupta)王朝,是梵語再生的時代,成為學術藝術及醫學中心,同一時期南印度也發展出另一文明,南印度人遨遊海上,建立不少殖民地。
先來認識月氏族(Kusana),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五世紀頃,活動於中國西北地方、西域、中印之間、印度西北、恆河流域、五河流域等地之種族名。又作月支、月氐。其族屬,有藏族、蒙古族、突厥族、印度西提亞(Indo-Scythians)、氐、羌等數說,習俗與匈奴相同。據史記、漢書等載,月氏原居中國西北地方敦煌、祁連山之間,漢初避北匈奴而西移,後奪塞族(Saka)、烏孫(Wusun)之地,降服大夏(Bactria),據有媯水(今阿姆河)以北,稱大月氏。其留止敦煌之餘眾保有南山(即祁連山),稱小月氏,又稱湟中月氏(湟中即今西寧附近)、湟中月氏胡。另有數百戶居張掖者,則稱為義從胡。
大月氏定住後,都於媯水之南面的藍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諸侯五翕侯分別鎮撫舊地,休密翕侯統理和墨域(Sarik-chaupan),雙靡翕侯統理雙靡城(Mastoj),貴霜翕侯統理護澡城(Wakhan 之西部),肸頓翕侯統理薄茅城(Badaxshan),都密(高附)翕侯統理高附城(Jamgan),五翕侯皆隸屬大月氏。
然其後百餘年中,貴霜翕侯丘就卻(Kujura Kadphises I )攻滅其餘四翕侯,取大月氏之地位而代之,自立為王,國號貴霜(Kushān),又征伐安息(安息國位於波斯地方(今之伊朗)之古王國,西洋史上稱為 Parthia,今之但干(Damghan)即其王都。於西元前二五○年左右,由阿爾薩克斯王(Arsakes)所建,故稱此王朝為阿爾薩克斯王朝。「安息」為其音譯,中國史書中多用此譯名,阿爾薩克斯王朝極盛時,自印度河畔至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波斯國皆為其領土。後與古羅馬帝國發生激戰,加上內亂頻仍,遂於西元二二六年,為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所滅),併吞高附(Kabul)之地,並滅濮達、罽賓(Dardisthan),取天竺旁遮普(Panjab)之地。故此後應稱貴霜王朝,然中國仍稱之為大月氏。
丘就卻(Kujura Kadphises I)歿後,其子閻膏珍(Wema Kadphises II)復滅北天竺,於犍陀羅國留將監守,是為月氏之全盛時期。閻膏珍在位時,極力開發對外交通,尤以與羅馬之通使,取其地之金以鑄造貨幣,經濟發展呈顛峰狀態。又由於東西文化之融合,乃形成希臘式之佛教美術,即犍陀羅美術,對後世亞洲佛教美術有極深遠之影響。
至迦膩色迦王(Kaniska),更大擴疆域,其勢力東至蔥嶺之東,北達媯水,西及安息,南自五河流域至頻陀山脈(Vindhya),定都犍陀羅之布路沙布邏城(Purusapura),保護佛教,建設寺塔,並會集迦溼彌羅國五百阿羅漢纂輯大毘婆沙論。迦膩色迦王之虔誠信仰佛教,於印度佛教史上,貢獻僅次於阿育王(Aśoka)。著名的大論師,如龍樹、馬鳴等,皆生逢迦膩色迦之時代。
迦膩色迦王其年代被認為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關鍵時代。迦膩色迦王繼阿育王之後建設大帝國,支配全北印度。於印度佛教史上,與阿育王並稱為護持佛法之二王。將首都由中亞遷至古印度西北犍陀羅地區之富樓沙城(今巴基斯坦之白夏瓦PESHAWAR),其領土東至瓦拉那西(VARANASI),南至頻陀山脈(Vindhya),北及中亞細亞、伊朗等地。曾與中國、希臘、羅馬文化密切接觸,造成東西文化之融合。王初時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不信罪福,輕侮佛法,據聞,因受馬鳴菩薩之感化始歸依佛教。
另於大唐西域記卷二、雜寶藏經卷七等,載有不同之歸依因緣。後來極力保護佛教,建立說一切有部之寺院,並召集脅尊者、世友、法救、覺天等五百聖眾,於迦濕彌羅結集三藏,而後注釋之;據云,現存之大毘婆沙論兩百卷即其中之論藏釋論,惟此事真偽殊難確定。於其治世,佛教普遍弘傳,高僧輩出,促進了大乘經典之編纂。而自迦膩色迦王至其子富西色迦王(Huviska)時代,深受希臘文化影響,故犍陀羅之佛教美術盛極一時。
其時,東西文化之交流極盛,該朝因而甚受希臘文化之影響,如醫學、天文學、論理學、佛教藝術等皆受希臘、羅馬之影響。又由於黃金之流入,促進經濟繁榮。學術、文藝亦極興盛。宗教則包容攝取希臘之諸神與波斯之宗教,因而亦融和外來異族文化。時值佛教說一切有部教義大成時代,馬鳴菩薩即當時活躍於佛教文學界之不朽人物。並有中亞之學僧陸續至中國從事佛典漢譯。其時,犍馱羅、秣菟羅之佛教美術亦大放異彩。後被興起於三世紀後期之薩珊王朝(Sasan)所滅。
西元前三世紀頃,印度阿育王曾派遣僧侶弘化於大夏,大夏曾為大月氏之本據地,故大月氏與佛教接觸,事屬當然。大月氏領有北印度至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南北之廣大版圖,故不僅成為中國與印度文化交流之媒介,並對佛法之東傳影響至鉅。依牟子理惑論及後漢書卷四十二載,後漢明帝永平年中(58~75),嘗遣蔡愔、秦景等赴大月氏抄寫佛經,齎還洛陽。月氏著名之三藏大德,如支婁迦讖、支曜、支疆梁接等,亦相繼至中國傳法。另如支亮、支謙、竺法護、支法度、支道根、支施崙等支姓者,其先祖概屬月氏族。其中,竺法護素有「月支菩薩」之稱,係敦煌人,乃殘留於南山的小月氏之後裔。另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及新羅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之記錄謂,傳說中妙音、法勝、曇摩難提、浮陀跋摩、彌陀山、達磨末磨等皆出於此地。
古印度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一生以征伐四方,多造殺罪,雖聞馬鳴菩薩說法,歸依佛教,然命終後猶生大海中為千頭魚,受劍斬截其首,隨砍隨生,輪迴不止。時有羅漢為維那,鳴犍椎,王聞其聲,苦痛止息,而請羅漢以木板長打,以減其業。迦膩色迦王之後,瓦西色迦(Vasiska)、弗維色迦(Huviska)、瓦蘇提婆(Vāsudeva)等王先後繼位。至瓦蘇提婆時,由於波斯之薩珊王朝(Sāsan)、中印度之笈多王朝(Gupta)相次崛起,其北方又受到匈奴之壓迫,國勢漸衰。
(十一)笈多王朝(gupta)
笈多梵名 Gupta,興盛於西元三二○年至四七○年之印度統一王朝。貴霜王朝與南印度案達羅王朝(梵 Andhra, Sātavāhana)衰於三世紀中葉,代之而起者乃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一世即位於三二○年,為笈多王朝之創始者。第二世沙姆陀羅笈多(Samudragupta,335~375 在位),文武雙全,統一南北印度,建設自孔雀王朝以來之大國。
沙姆陀羅笈多王於宗教上,既保護佛教徒,又致力於婆羅門教之復興。其子旃陀羅笈多二世為印度文化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之王,係一學問與文藝之推進者,而令華麗的古典印度文化得以大放異彩。
另有庫馬拉笈多(Kumāragupta,414~455在位)與斯坎達笈多(Skandagupta, 455~470 在位),皆為偉大之王。其後,王朝受到勢力逐漸抬頭的匈奴(Hūna)之侵擾,因而四分五裂。此外,有多位笈多王之名散見於碑文等史料之中,然確實情形不詳。上述庫馬拉笈多、斯坎達笈多兩王皆為佛教教團之保護者,然主要則以振興婆羅門教為其國教,因此佛教的社會勢力逐漸衰微(402~411 年頃前往印度的高僧法顯所著佛國記即備載當時印度社會之情形)。後來,王侯勢力逐漸強大,遂形成一極權國家,甚而確立「國王的絕對神聖化」思想。其時佛教對此事之態度,採取包容之傾向。
笈多王朝時,政治比較開明,經濟繁榮,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很大的發展,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時還出現了一些傑出作家,大小各十八部的《往世書》也形成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