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夢想起飛(之 四)  
                                             
   優婆塞戒子 劉果明 居士


毘舍離城(毘耶離城):「世尊迴顧最後微笑處」-天無雲而淚如雨。

1月17日

毘舍離城 ( Vaiśāli) (RELIC  STUPA)

《大般涅槃經卷上》:「爾時世尊既至明旦著衣持。而與阿難入城乞食。既得食已。即便還歸重閣講堂。食訖澡漱與諸比丘。往乾荼村。路經毘耶離城世尊迴顧。向城而。阿難即便頭頂禮足。而問佛言。無上大尊。非無因緣而妄笑也。佛即答言。阿難。我今所以向城笑者。正為最後見此城故。當於如來說此言時。虛空之中。無雲而雨。於是阿難復白佛言。世尊。甚為奇特。虛空清淨。無有氣翳。忽然而降如此密雨。佛告阿難。汝知之不。虛空諸天。聞我說言最後見於毘耶離城。心大懊憹。悲感涕泣。此是天淚。非為雨也。

此地「毘耶離城」(舊譯:廣嚴城),世尊最後迴顧向城而笑,「世尊的因緣甚深,或許是內心為眾生失怙而苦笑,但阿難尊者亦不知何故?

此時,虛空無雲而下雨,是天涙,天神會意世尊最後迴顧向毘耶離城而笑的緣由(最後一別),故情不自禁流下天淚(一般有雲才會下雨),此情此「天若有情,天亦老;佛子有淚,淚涕飆」,每次看到這段經文,不禁讓人淚下。若一位讓您終日依託的聖者,因緣盡了,突然入滅,誰不傷心、誰不涕泣

在經典上另有一處描述「虛空無雲自然而雨」,依《佛本行集經卷第十》:「復次大師,童子生時,虛空無雲,而下細雨,清淨妙水,八味具足。」世尊出生時,虛空無雲,自然而雨,因沸星下現,侍太子生。故「虛空無雲,自然而雨」非喜則悲,一喜「世尊出生」天神喜極而泣;一悲「世尊入滅」天神失怙而悲。 
 

1月17日清晨我們至毘舍離(舊譯廣嚴城),此處是「佛思量壽處」,在印度或西域的佛塔大多為覆缽式;而中國或台灣佛塔為多樣式,但以樓閣為主。晨曦霧氣朦朧,霧色遮蔽了穹蒼的蒞臨,晨風吹破曉霧迷惘,覆缽式「佛思量壽紀念塔」處,我照相照了三次才成功,接著繞過覆缽式紀念塔,往入口左邊約三十公尺處參觀一口古井,是世尊以前汲水處,井內有刻古印度梵文,大家輪流照相留念。另毘舍離城有浄名菩薩(維摩詰居士)居住遺址,還有《佛說藥師經》遺址,可惜也是緣慳一面。

 

毘舍離-「完整石柱表法輪常轉」-完整石柱與尊者聖塔相輝映

1月17日 (ANCIENT  BUDDHA  STUPA  AND  ASHOKAN)

全印度據說:五十根阿育王石柱(現僅有七支),只留下這支最完整的石柱與阿難尊者舍利塔相輝映,應該不是巧合吧!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代表佛法的延續與傳承;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之佇立,代表者有形佛法的屹立與標的。這不正是佛法仍存的代表嗎?

古色的阿難尊者舍利塔(無形佛法的烙印)與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有形佛法的標的),睥睨四方昂然矗立,歷經二千多年的歲月摧殘及外道的蹂躪,仍然屹立不搖,坐落於此,兩相輝映,徵著法輪常轉、佛法尚存。畢竟「有情終會死;無情終有滅。」或許這支剩下碩果僅存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倒下之時,正是佛法末法的盡頭啊!

據說:這支最完整的「阿育王石柱」方向正好向著拘施那羅「世尊涅槃塔」,似乎代表著佛法「法輪常轉的石柱(有形的),由石獅向「世尊」表跡;而拘施那羅「世尊涅槃塔」旁天眼(無形的)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涅槃塔」正以天眼「注視」著「阿育王石柱」,「鑑照」著佛法的興衰,這不又是出自哪位聰明絕頂的傑作,這是多麼令人讚嘆的巧妙安排啊!我想只有佛菩薩或尊者才有此先知卓見。

接著車子開了很久,約過午後二點,才到一家「The Zen Restaurant」(禪餐廳)用餐,原想這裡的菜,應該與其他地方不同,沒想到又端出「全國統一的菜色」來對待我們這些朝聖觀光客,很多人看了差點沒胃口,或許「禪餐廳」是要我們「禪悅為食」省了吧!大家隨便糊弄吃完,繼續趕路。

近黃昏時,車子開至kesharya世尊跟從第一個外道師父(阿羅邏仙人2r27a  k2lāma)學法的紀念塔處,這裡的覆缽式磚塔(最上層),外面供奉著五層各式各樣的佛像,可悲的是已遭外道破壞殆盡(斷頭、斷手或斷腳),還好禮法師與我在照相時,發現從「毀壞佛像」的主像與背景光暈到座台上,隱約可看到二千多年前各種佛像的完整姿勢及手印,其中「定心手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經典所述的正確姿勢(除非太陽光都不動,永遠從佛像正面照射,才會形成此景;否則就是奇蹟出現)。我們不忍錯過任何一尊法像,大家不斷的照相,祈望能留下這寶貴的一幕,唯恐下次再來時,無緣目睹此聖像,畢竟一切都是無常啊!天逐漸黑,大眾坐車回飯店(Lotus Nikko Hotel)享用晚餐。

此飯店房間超大間,晚上老師集合大家要我們做心得報告,直到11點多,大家才回住房休息。飯店房間內沒被子只有底被,今晚睡的特別冷,還好有自備二條蓋巾禦寒。

 

拘施那羅:「世尊於此北首般泥洹」-佛子最傷心處(金剛躄地

1月18日 拘施那羅世尊涅槃地

世尊晚年時,在僧團中,內有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外有智慧第一的舎利弗尊者(提婆達多最怕他)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佛陀分擔弘法大業(四分律:止息僧團內紛諍);當世尊臨涅槃前,舎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相約請准入滅,大迦葉尊者,頭陀行,獨來獨往,領眾至鐸叉那耆利國弘法;優波離尊者持律第一,生活嚴謹,類似頭陀行,行蹤成謎;羅羅尊者密行第一,修忍辱法,默默修持,很早就入滅(又有說:到處現身弘化)。論議第一迦旃延,一席話都會令人茅塞頓開,也是到處開演。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為了弘法,像行雲流水那樣,到處飄泊,到處為家。解空第一須菩提尊者,無諍三昧無人出其左右,如同「虛空」不知遁跡何處。故重責大任落在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身上。

世尊涅槃後,阿那律尊者與阿難尊者扛起佛法重任,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處理的相當圓融,因阿難尊者只證初果,不具神通,故僅能處理世間實務(有形);阿那律尊者,已證大阿羅漢天眼第一,負責非人間事務(無形)及安頓突失依怙的僧團。

大唐西域記卷第六》:「執金剛神密迹力士見佛滅度悲慟唱言:如來捨我入大涅槃,無歸依,無覆護,毒箭深入,愁火熾盛!捨金剛杵,悶絕躄地。久而又起,悲哀戀慕。互相謂曰:生死大海,誰作舟檝,無明長夜,誰為燈炬,金剛躄地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寂滅已七日供養之處。如來之將寂滅也,光明普照,人天畢會,莫不悲感。更相謂曰:大覺世尊今將寂滅,眾生福盡世間無依。如來右脇臥師子床,告諸大眾:勿謂如來畢竟寂滅,法身常住,離諸變易,當棄懈怠,早求解脫。諸苾芻等歔欷悲慟。時阿泥撝陀(舊曰阿那律)告諸苾芻:止,止,勿悲!諸天譏怪。時末羅眾供養已訖,欲舉金棺,詣涅疊般那所。時阿泥撝陀告言:且止!諸天欲留七日供養。於是天眾持妙天華,遊虛空,讚聖德,各竭誠心,共興供養。」連金剛神密力士都悶躄地,更何況其他菩薩、護法及弟子。

大唐西域記卷第六》:「如來寂滅,棺斂已畢,時阿泥撝陀(阿那律尊者)上昇天宮。告摩耶夫人曰:大聖法王今已寂滅。摩耶聞已,悲哽悶絕,與諸天眾至雙樹間,見僧伽胝鉢及錫杖,拊之號慟絕而復聲曰:人天福盡,世間眼滅!今此諸物,空無有主。如來聖力,金棺自開,放光明,合掌坐,慰問慈母:遠來下降!諸行法爾,願勿深悲。

大唐西域記卷第六》:「故如來寂滅三從棺出。初出臂問阿難治路。次起坐為母說法。後現雙足示大迦葉波。

拘施那羅的清晨霧氣更濃,久久不散,我們如霧裡看花般,進入能見度不到五公尺的拘施那羅「世尊涅槃紀念塔」公園內,隨著孔老師的解說慢慢推進,朦朧中看見路兩旁的娑羅雙樹,這就是傳說中「哀傷」的樹,再往前約十公尺,兩座乳白色的「紀念塔」呈現眼前,在「世尊法身紀念塔」前,大家趕緊請出佛像及供品,作法會。

在莊嚴的法會唱誦過程中,我不知不覺,涙已成行,強忍著悲傷,繼續唱誦,後面不時傳來一陣陣的啜泣聲,淚水外加晨朝的霧氣,在繞塔時,眼鏡逐漸模糊,回向完、收拾供品後,看很多同修眼框都泛紅,大家心照不宣,此時「無聲勝有聲」感動之情,點滴在心頭。這裡是「法身塔」代表著無形無相的象徵,故理應「無所見」。

接著,我們往旁邊的「世尊報身紀念塔」內,世尊臥姿涅槃像前,再舉辦一次法會,大家賣力唱誦後,開始繞佛,其他朝聖信徒自動退至旁邊,讓我們唱誦繞佛,結束後,老師帶我們逐一至世尊底頂禮,以頭面禮佛足(頂禮佛足,應頭面作禮,有人不知,手摸佛足,汙如來足,甚不恭敬),我迷迷糊糊地跟在老師後面,學老師用頭去頂禮佛足底,閉眼往頭前看,突然看見一顆很大的圓形金色舍利子,一回神(第六意識分別心起)就不見了,很神奇!接著大眾合照或個別照,沒人肯錯過,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據說:涅槃像金身長6.1公尺,從三角度可看世尊不同的臉龐,從世尊涅槃像的足側看去,眼睛有點微開著,口中似乎在殷切地叮嚀著「佛法重擔要承擔」;從從前方頭頂往腳望去,眼睛是閉著的,睡姿安詳,彷彿訴說著:「一切已究竟圓滿」。由最初至最後,所應作者已訖(應度已度訖),故究竟圓滿,依《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從佛像的中間看,顯示人生是痛苦的,有最後的憶念痛苦的方式。

接著再前往距此約1.5公里的「世尊荼毘紀念塔」參拜,我們仍舊面向東方舉辦莊嚴的法會,這裡的法會中仍舊有人感動的痛哭流涕,連續三場感人肺腑的法會,激情之後,感覺心胸開朗多了,壓力似乎減輕不少。想起這裡的三個紀念塔,讓人感覺一陣憂傷之情湧起,經中所述:「此地乃是三世諸佛茶毘之處」,原來「離鄉幾萬里,這裡是故鄉」。依《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下》:「其地乃是三世諸佛茶毘之處。大覺世尊乘本願力亦於是處茶毘。是處有諸往古諸佛無量寶塔。金剛不壞堅固之處。爾時如來大聖寶棺。漸漸空行至茶毘所。」所以我們已頂禮了過去「諸佛無量寶塔」。

此處拘施那羅另二個感人故事是:

往昔佛心鐵匠的誓願「如願以償」:供養世尊「最後的午餐」

憍慢五通仙人須跋陀羅「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最後得度的尊者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善男子。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純陀。是人先於迦葉佛所發大誓願釋迦如來入涅槃時我當最後奉施飲食。是故我於毘舍離國顧命比丘優婆摩那。善男子,過三月已吾當於彼拘尸那竭娑羅雙樹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純陀令知。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名須跋陀,年百二十,常自稱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已於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亦為欲調伏彼故告阿難言。過三月已吾當涅槃。須跋聞已當來我所生信敬心,我當為彼說種種法,其人聞已當得盡漏。

《蓮華面經》卷下:「佛告阿難,如來應供正遍知,舍利及鉢有大威德,阿難,汝以給侍如來生身,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爾時佛為阿難說未來事已。復告阿難:吾當與汝往諸國土,如來不久後七日當入涅槃。阿難白佛言:唯然受教。爾時佛與阿難;次第至諸國土城邑,度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眾生已,往鐵師純陀之家,此是如來最後食處爾時世尊受其食已,而說偈言:我今最後食,在於純陀家;如是五眾身,不久當滅度。爾時佛與阿難,至拘尸那城,種種方便教化拘尸那力士已,從拘尸那城出,至優波跋多那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北首而臥,時須跋陀羅來至佛所,頂禮如來向佛而坐,佛為說法得阿羅漢果。

《大般涅槃經卷下》: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當知。我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初說法。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今日在於娑羅林中。臨般涅槃。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

看了經典才知能供養世尊「最後的午餐」(世尊過午不食)的鐵匠純陀,絕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湊巧碰到世尊,而是過去所種殊勝的因緣(要先發大誓願才能「搶頭香」);連最後得度的尊者「須跋陀羅」也是種無量諸善根,才有此「殊榮」,看到經典的描述,我們只有讚嘆及羨慕的份。接著我們來到世尊入滅前最後喝水的地方,水泥砌成的小平房,裡面供奉著一尊「觸地印」金色的佛像,門口用鐵欄杆圍住,可能是怕異教徒破壞,參拜完照相後,繼續趕路,通過印度與尼泊爾邊界(在邊界辦入境手續很麻煩且費時),到世尊出生的「藍毘尼」朝拜。夜宿Lumbini Garden Hotel。

 

藍毘尼園:佛陀的出生地

1月19日

清晨霧色矇矓中,我們從尼泊爾藍毘尼(Lumbini)園後面公路,前往通臂城瞻仰摩耶夫人出生地,一般說此為尼泊爾的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唯近代考據,印度的迦毗羅衛城擁有世尊舍利子記念塔出土,所以印度人說那裡才是真的迦毗羅衛國。一入通臂城城區右邊,有斷垣牆壁一區,據說:這裡是通臂城皇宮遺跡所在地,在一片霧茫茫中,前面只見幾顆大樹旁有幾間高不及膝的磚房,其餘都是斷垣殘壁,我們走到東門憑弔古跡,這就是世間的無常啊!

回城接著參觀一小摩耶夫人廟,是一間沒門沒屋頂的磚房,門口立著一隻泥塑小象,樣子是取抽象派雕塑,不是好像實體象,兩根白象牙已毀,象鼻被圖成紅色,頭上被圍著一條繡巾,把象左眼遮住,看起來不是很好看,難怪沒人要合照,接著回飯店用早餐。

餐後,大家搭三輪車至藍毘尼園(古稱為“論民園”或龍彌儞園,是釋尊誕生的地方,園內遺跡旁有世尊出生時,向四方走七步的腳印,蓮花朵朵開,進入世尊出生遺址的紀念館,有世尊的小腳印及石刻的摩耶夫人右脅誕生菩薩圖,紀念館旁有半截的阿育王石柱,柱上有刻敕文,我們在此舉辦法會及繞阿育王石柱七匝,法會結束後,瞻仰摩耶夫人洗身池並在百年菩提樹旁合照留念。

 

見證「印度令人感動莫名的四種樹」-陪伴聖者一生四種樹。

無憂樹(藍毘尼園)-歡喜之樹。它孕育著聖者的誕生。

菩提樹(菩提迦耶)-智慧之樹。它喚醒著聖者的覺悟。

娑羅樹(拘尸那羅)-傷心之樹。它哀傷著聖者的涅槃。

另有一種在印度我沒見過的樹,它不隨著太陽的位置變化而移影,它叫「閻浮樹」。

閻浮樹(閻浮提界)-不移之樹。它蔭世尊身不忍移影。

依《中阿含經卷第八.未曾有法品第四》:「我聞世尊一時在父白淨王家。晝監田作。坐閻浮樹下。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釋白淨往觀田作。至作人所。問曰。作人。童子何處。作人答曰。天童子今在閻浮樹下。於是釋白淨往詣閻浮樹。時。釋白淨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今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閻浮樹其影不移。

依《方廣大莊嚴經卷第四》:「時有外五通仙人,乘虛而行,從南往北,至閻浮樹不能飛過。仙人無法飛過閻浮樹,因閻浮樹蔭過世尊身,所以我猜!這位倒楣仙人若有色身而沒繞道,肯定摔下來!

同樣地,娑羅樹蔭世尊身,亦不忍移影,於羅摩園中,日漸轉移,娑羅樹王,樹影不移,蔭世尊身,依《中阿含經卷第八》云:「我聞世尊一時遊跋耆中。在溫泉林娑羅樹王下坐。爾時中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於是羅摩園主行視園時。日中後。見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便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沙門瞿曇身。若世尊日中之後。一切餘樹影皆轉移。唯娑羅樹王其影不移。蔭世尊身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這就是聖人偉大之處,連無情的樹都受祂大威德的感召。

依經典上說:「有五種樹,比丘不得斫伐」因過去諸佛於此樹下成佛、曾蔭世尊身或有鬼神附之樹,出家人不能砍伐。毘尼母經卷第五有五種樹。比丘不得斫伐。一菩提樹。二鬼神樹。三閻浮樹。四阿私陀樹。五尼陀樹。」(尼屈陀樹:又稱尼拘陀樹園,毘婆尸佛於尼俱陀樹下成道。)(阿私陀樹:又稱阿尸娑多樹、阿說他樹、阿濕波他樹,毘舍如來阿尸娑多樹下成道)(詳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六)。

接著我們搭車通過尼泊爾與印度邊界(再辦出境手續),趕往印度的迦毘羅衛國,此與摩耶夫人故鄉長臂城直線距離僅約30公里,藍毘尼園是在兩地中間點,但我們花了約7小時始到達,因是外國籍遊客,不能走直路越過邊界,所以再由關卡辦入境印度手續,然後轉往印度的迦毘羅衛國,參觀世尊出生地的皇宮及世尊舍利子考古出土的記念塔,我們此行初入印度在德里博物館所拜謁的佛陀舍利是由此地出土,由日本與印度考古學家所合力出土的。英國殖民時期考古所得聖跡物品,都已被帶回英國博物館,僅此舍利子有幸存留在印度,供佛弟子瞻仰、禮拜。

到達目的地後,先參觀迦毘羅衛城邊的佛陀舍利塔,並於此地尋找古代所留下的焦米。然後轉往不遠處的印度迦毘羅衛城,大眾爬上大城建物結構上,往下看一間間的隔間,唯目前出土者僅一小部份,周遭多是未出土的城區輪廓,可見此城實是不小。參觀完後已近黃昏,夜幕低垂矣!我們趕到舍衛國,當晚夜宿Lotus Nikko Hotel

 

馬赫特聚落兩座遺跡:蘇達多長者故居、殃崛摩羅尊者塔

1月20日

清晨從Lotus Nikko Hotel搭車約5分鐘車程進入舍衛城範圍,就到馬赫特聚落兩座遺跡,蘇達多長者故居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指鬘尊者」紀念塔瞻仰。

蘇達多長者(又稱給孤獨長者),是供養世尊「祇園精舍」的善施富者,參觀「給孤獨長者」的家,以長者的財力,「這個家」看起來不是很華麗,令人有點懷疑,或許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長者故居旁邊是「指鬘尊者-殃崛摩羅尊者」紀念塔,此地是尊者捨邪之處,殃崛摩羅尊者「誤信邪師」想以剁千人拇指為花冠而得解脫,聰明的殃崛摩羅尊者殺人甚多後,為了逃避追殺而蓋的磚房,入口高,越裡面越矮又窄小,敵人不易攻進來,而易於防守,可謂聰明絕頂的創作。

指鬘尊者受世尊感化的公案,常為人所津津樂道,經云:尊徐行,殃崛急趕不上,乃高聲叫曰:住住。世尊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殃崛忽然感悟,投佛出家。世尊身心俱不動,尊者跑再快也追不上。

接著參觀附近的泰國寺,從入口處看,有一尊很大且極為莊嚴的金色南傳泰國式的巨高佛像,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我們只在門口遠處照相留念,孔老師說:這裡每年固定有段時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借用場地禪修。接著前往「阿彌陀經的故鄉」祇園精舍。

 

祇園精舍:「黃金鋪地的祇樹給孤獨園」-阿彌陀經的故鄉

《佛說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這是佛經的開頭常說的「祇樹給孤獨園」。

我們來到曾是黃金鋪地的祇樹給孤獨園,如今滄海桑田,變成一座收費的觀光園;雖然風景仍優美,綠草如茵,但已缺少當年聖地的風采。進入園內約二十公尺,右邊有棵樹是阿難尊者菩提樹,再往前幾分鐘路程,道路西側特別高起的基壇,是世尊香室的遺跡(世尊寮房遺跡又稱犍陀俱提精舍),世尊於此度過24個寒暑,當時是七層塔的建築,現只剩磚塊基石,我們在此虔誠地作一場莊嚴的法會,精舍附近是佛經行處,前面有磚塊砌成七層圓錐柱塔約55公分,連底下磚基總高約145公分,虔誠的信徒在上面貼滿金薄,法會結束後,游博士與我跑到精舍左前方《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遺址(長約20公尺,寬約15公尺平整磚地)照相。

跑回來時,看大眾依序排隊向世尊寮房遺址問訊後,以頭輕觸圓錐塔祈願,我是迷迷糊糊地學前面師姐的方式,問訊後頭抵貼金七層圓錐磚塔,閉眼中,突然看到前面冒出一座莊嚴高聳的尖狀金色塔,呈現世尊寮房遺址,趕緊張開眼睛一看,沒有了,也不像我眼前的磚塔,分別心一起馬上不見了。後來大家到中央道路的東側,有世尊汲水的井,大家洗手、洗臉,祈願能增智慧。另園中一隅,中央部分較低的草坪上,據說是蓮花池的遺跡,現已看不到。

出「祇園精舍」幾分鐘車程,前往世尊上天為佛母摩耶夫人講經說法之處,逝多林(祇陀林)當地人稱為「佛陀機場buddha airport」,在一座小山丘上,「世尊上天處」是以磚蓋遺跡,室宇傾圮,唯餘故基,孔老師解說後,照完相就下來,回飯店。

午餐後,開車趕路至拉克腦(Lucknow),約5~6小時,路經集市稍微塞車,看到路旁小攤販,賣炸圓餅「普里」(Poori)疊了半人高,上面可精彩,蒼蠅幾千隻、蜜蜂幾十隻爭相嚐甜,還是有人敢吃(外國人吃了,鐵定讓人拉到腿軟),趕緊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留下歷史鏡頭。雖然司機一路狂飆,還是很晚才到飯店用晚餐,此地雖熱鬧,但據說晚上出門很危險,晚餐後大家在餐桌上聊天此飯店(Clarks Awadh Hotel)「羅提」(Roti)(以旋圈式做成的麵團,輕薄而脆的印度餅),口感很好。夜宿Lucknow Clarks Awadh Hotel。

 

:世尊從忉利天下降處,菩薩尊者爭相迎。

1月21日

清晨4morning call,04:30用完早餐,繼續趕路,開了約二個多小時,才到尚卡西亞(舊譯:)「世尊從忉利天下降處」施遺跡入口處有阿育王石柱的大象柱頭,可惜象頭已遭毀,底下蓮花造型很美,基座仍完好,鼻子也被異教徒敲不見了,此六牙白象代表六波羅蜜,《佛說普曜經卷第一》:「六牙白象頭首微妙,威神巍巍形像姝好。」已不在,世尊從忉利天下來的三道寶階亦不復見(帝釋天驅使鬼神造)。爬上一座小山丘,有一間供奉世尊的小廟,看起來不怎麼起眼,旁邊是佛母摩耶夫人廟,我們請出佛像、香燭等供品,開始進行印度的最後一場法會,場地不是很好,僅能克難式的禮佛、繞佛,完成一場圓滿的法會,並做此行朝聖的總回向。

回想此處,二千多年前,百萬人天齊聚於此迎接世尊回凡,菩薩尊者爭相迎佛,蓮花色比丘尼化轉輪聖王,七寶導從,何等壯觀,已不復見,如今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今日此地,除了少數朝聖者及當地一群乞丐,幾乎無人問津,人世之無常,可見一般。

依《高僧法顯傳一卷:「有國名僧迦施。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來下處。佛上忉利天。以神通力都不使諸弟子知來。滿七日乃放神足。阿那律以天眼遙見世尊。即語尊者大目連。汝可往問訊世尊。目連即往頭面禮足共相問訊。佛上忉利天三為母說法不放神足,連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遍觀大千世界亦不得見。

放光般經卷第一:是時世尊於師子座三昧。其三昧者名師子遊戲。身放神足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三昧威神令此三千大千國土地」佛放神足可感三千大千世界。

法會後,照完相,下來參觀阿育王象柱頭,旁邊供奉著一間白色塔內有「世尊從忉利天回凡圖」,世尊居中,足踩黃金階,起善法堂將諸天眾躡中階而下,大梵天王執白拂履銀階處右,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居左,非常壯觀。往遊覽車方向走,一群乞丐已恭候多時,大家把食物及台灣(或美國)預備的筆交請孔老師去發放,大家上車等候,只見乞丐為了一支筆爭相插隊乞討,才知自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之後,孔老師帶我們去附近的緬甸寺用午餐,跟住持法師合照(住持法師是導遊孔達拉老師以前出家時的師兄),順便供養住持法師,最後師父還送我們一雙南傳「世尊的足印」,具各種法輪及各種神奇圖像,非常莊嚴(現已供於法爾金剛道場佛堂中)。飯後向住持法師告假,準備趕路。

印度人似乎早把時間遺忘,生活節奏慢了半拍,看似完全不受時間的束縛,但我們這些過客是趕場湊熱鬧,此聖地趕往另一聖地;總覺得「光陰似箭」。不知不覺中,朝聖之行至此已圓滿畫下句點,老師的壓力似乎卸下不少,同修們的心情也特別high,但有點不捨,緬甸寺用完豐盛的午餐,我們繼續趕路至回教區域的亞格拉(Agra)。

 

1月22日

亞格拉紅堡:空碉堡,防禦敵人護城牆,徒留空餘恨

「亞格拉紅堡」位於聖河——雅沐娜(yamuna)河西岸,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高達20多米的城牆是座雄偉的建築,入口處有懸臂式吊橋以防禦敵人攻勢。是以前統一印度的蒙兀兒王朝皇帝的宮殿,全部用超大塊紅色沙石築成,上面佈滿了精美的藝術雕刻至今清晰可見,它標誌著蒙兀兒朝代的興盛發達。但一切無常,現今只剩一座空碉堡,屋頂上到處是鴿子窩,我突然起個念頭:「這些鴿子或許即是當年蒙兀兒王朝家族成員執著於宮殿,不忍離去,累生累世輪迴做鴿子,駐守於此」。

 

泰姬瑪哈陵:「以民脂民膏蓋極盡奢華的陵墓」-皇的印度痴皇夢想

蒙兀兒帝國第五代君主-沙賈汗(Shah Jahan1627~1658)為皇后(Mamtaz Mahal) 於亞穆納河(Yamuna)畔建造極盡奢華的陵墓-泰姬瑪哈陵位。據說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代表作耗時22年大興土木建陵寢,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計其數。惟一的用處是為現代的印度及阿格拉帶來觀光財富;若以藝術評價自然是另當別論。

而我們去見證:號稱世上最偉大愛情(泰姬瑪哈陵)的代價竟是750盧幣(入門票)。

我個人覺得:對於觀光地(亞格拉紅堡、泰姬瑪哈陵等)只要來過一次即可,下次可以取消此行程,把時間挪到其他聖地瞻仰或用功,觀光地對朝聖者而言是「只在乎曾經去過,不需要常常報到。」

我們繼續趕路至德里(Delhi),一路上司機飆車至德里市區時,到處塞車,只好請「德里市區導遊」解困,很晚才到飯店用豐盛的中式晚餐,再趕搭飛機回台,跟印度Say Good-Bye!

 

最後感言:

看著印度到處都有乞丐,牛羊豬在垃圾堆中攪和,翻覓食物,又看到印度人住著一間間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破屋,在這餐風宿露中生活或用一小塊布搭建路邊的帳棚,度過一輩子,自己應感覺我們的福報太好了!要惜福!

有天晚上我跟同修師兄討論誰比較有福報?這是相對問題,在印度的各聖地乞丐很多,不斷地向朝聖者乞討(他們的文化習俗思想認為:朝聖者應當給他們的,不用跟施捨者道謝),表面上他們很貧窮,但實質上,他們生在聖地應該很有福報(至少精神層面應如此),但剛好相反,為了物質生活,卻每天要以十足地毅力與耐心為「五斗米折腰」,根本無心於聖地的一切;而我們物質生活較不匱乏,但須千里前往印度瞻仰聖地遺跡(至少比古人冒著生命跋涉,幸福多了),或許他們與聖地是「有緣而福薄」;而我們是「有福而緣遠」。

此次印度朝聖之旅(19天),比別人12天還價廉,真是「既便宜、大碗又好吃」(便宜:費用比一般朝聖團12~14天便宜;大碗:瞻仰的聖地比別團多好幾個;好吃:內容豐富又可以跟佛菩薩諸聖眾合唱梵偈),吃好睡好,真是物超所值。

現代人常把「朝聖」的聖事當成是一種觀光旅遊的「休閒活動」,這對一個佛弟子而言,是否顯得不夠虔誠?或許也算是一種對「世尊及聖地」的輕慢與不敬!有時得不到朝聖的實質法益與增長淨信,反而是一種造業的行為。朝聖者希望能透過實際至聖地的朝拜,以引發對佛教聖者的崇敬、戀慕與緬懷,真誠地追念佛陀及聖者的遺風,以提昇自己的堅固道心與修行情操,甚而能總持不忘。或許我們凡夫看到只是斷垣殘壁,但在聖人心裡,此處「無處不是聖地」,我們應該以自己心眼未開對聖者的「一無所知」或「一無所見」,而心生慚愧與懺悔(就像我心眼未開,到每一聖地,渾然不知聖者降臨),如此朝聖方能獲得佛法的饒益攝受增長淨信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云:「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故佛子只要誠心禮拜,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此四大聖地,就達到世尊開示的「生天」保證班門檻了。但老師常說:佛子不可「以得少為滿足」,應以此為資糧好好用功,成就菩提道。

《大般涅槃經卷中》:「爾時如來告阿難言。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我滅後。能故發心。往我四處。所獲功德不可稱計。所生之處。常在人天。受樂果報。無有窮盡。何等為四。一者如來為菩薩時。在迦比羅斾兜國藍毘尼園所生之處。二者於摩竭提國。我初坐於菩提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三者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仙人所住轉法輪處。四者鳩尸那國力士生地熙連河側娑羅林中雙樹之間般涅槃處。是為四處。」此四處聖地是經典上一在強調的必朝拜處,「能故發心」虔誠禮拜必能獲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云:「又汝等苾芻此地方所有其四處。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乃至盡形常應繫念生恭敬心。云何為四。一謂佛生處。二成正覺處。三轉法輪處。四入大涅槃處。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佛子對四大聖地,若能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不是隨觀光團去逛一下,照幾張相,迷糊地去,渾沌地回,就能命終生天。

印度何處不是過去諸佛、菩薩、羅漢的聖跡,或許我們在大覺寺繞塔時,每天遇見阿羅漢尊者,只是我們凡夫眼拙,不識聖人罷了!只有心眼已開的菩薩才能掌控全局與諸佛菩薩心靈神會,因應當下因緣的變局,使朝聖臻至完備,所以朝聖一定要跟「內行人」(心眼已開的菩薩或聖者)去,既可確保一路順遂,也能得到殊勝感應及獲諸法益,亦能快速成就菩提道增上緣。

「朝聖」即使十天或十二天,都要如法奉行,才能獲得殊勝法益,若是像觀光團「跑馬燈」般「來時歡喜去懊悔,空向聖地走一回」,這是多可惜的憾事啊!「花錢事小,遺憾可悲啊」。另朝聖的同參道友也要特別挑選,至少德行要不錯或氣息相近,才能相處融洽萬事順遂,我們道場平均修行水準都不錯,故遇事能合作無間,齊心齊力完成此「聖事」。

朝聖的「聖事」少一個人即不能成行,今日因緣既殊勝且成熟,大眾在法喜中度過近二十天的日子,每個人的體驗「點滴在心頭」,恐難一一道盡,我當初因未做詳細的筆記,僅能依照片慢慢回憶過往(看照片寫故事),花了一段時間才完成這篇未連貫且不成熟的心得,深感遺憾!朝聖過程中大部分的同修都很辛苦,期望下次還能有機緣與大家「重溫舊夢」,我覺得辛苦的人總是要給點掌聲及鼓勵,故接下來頒發十二個獎項:

最佳主角講:二十六位朝聖佛子(法爾美國及台灣同修)。

最佳配角獎:導遊孔達拉老師、台灣領隊林燕玲師姐、司機、隨車小弟。

勇奪最辛苦的勞心勞力獎:老師、兩地辛苦的菩薩護法。

備齊物品獎:楊師兄、賴師姐、法爾購物團。

得最感動獎:當家蔡師姐。

最佳錄影獎:美國游博士。

最佳攝影獎:袁師兄。

耐操精神獎:八十高齡羅媽媽。

遠渡奔波獎:美國莊教授、游博士、林師姐、王師姐。

最佳演說講:孔達拉老師。

辛苦勞累獎:司機、隨車小弟、順達旅行社台灣領隊林燕玲師姐。

最後一個增額獎頒給我自己,心最放逸獎:我。

 依佛經意:有所感應,即不當說,亦不應寫,有所說寫,即是執著。但身為凡夫的我,有所體會或經驗,為了供養同參網友及尚未有因緣前往聖地巡禮之佛子,故描述感受以饗有緣,分享大眾,倘有言詞不妥或為文不當之處,祈請見諒! 老師講義中云:「智者過目忘,愚者平思量」,我們於「境」理應「來無所黏,過無蹤跡」,切勿像我「百花叢裡過,惹了一身香」。

弟子文內描述純屬個人妄見,內容如有不如法之處,或褻瀆聖地清淨,祈求佛菩薩、諸聖眾及龍天護法原諒弟子的愚癡。阿彌陀佛!

最後,感恩諸佛菩薩、最尊敬 老師、印度菩薩龍天護法、法爾菩薩龍天護法、四位法師、導遊孔達拉老師、順達旅行社、領隊林燕玲師姐及法爾同修(含美國四位同修)的照顧,讓此次朝聖能殊勝圓滿而且「順利到達」家裡。(完結)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