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夢想起飛(之 三)  
                                             
   優婆塞戒子 劉果明 居士


1月13日

今天早上打坐時,以持咒方式用功,因大塔後面西藏虔誠僧眾很用功的作法會,法器聲響徹雲霄,熱鬧非凡,故較難專心,需將心專注於持咒,氣聚頭部,腳很痛(定力不夠,很慚愧)。下午打坐時,閉眼面對大塔坐,依 老師所教的「觀音法門」來修行(詳見 老師編著:「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之「修行法門篇第三篇」本書內容介紹多種修行法門,甚為精采詳盡,將世尊《楞嚴經》中「觀音法門」畫龍點睛地徹底闡述,圓滿地表露無遺,只有真正的過來人才能透理地描述出世尊經典的原貌;不像一般講「觀音法門」的書,都是依文解字較多,可惜未入精隨。),以耳根去聞「西藏虔誠僧莊嚴的法會」聲音,一段時間後,有奇妙的共鳴回響,效果不錯,腦內佈滿氣,法會暫停時,仍能定住一境;傍晚「莊嚴的法會」結束後,突然從大塔中示現出一朵清浄的蓮花,接著蓮花不見,再示現一堆五彩繽紛的舍利子,當下內心有點高興(但馬上覺悟,我又著相,真慚愧!)。晚上換繞塔用功,有一次繞到大塔前,向「世尊」問訊,看裡面沒人,進去請示「世尊」問題,內心連問三次,突然出現「佛像背影」(心眼未開,不知原因?),但還是很感恩「世尊」慈悲開示。一直到晚上9點才從大塔回飯店休息。

 

目犍連尊者舎利塔「拜謁廢墟中的尊者」-千古空寂的聖者

1月14日

前往Karyan Shit「目犍連尊者入涅槃紀念塔」朝聖,自古以來聖者(佛菩薩或尊者)內心永遠是寂寞的(所謂:千山我獨行),東方的孔子、西方的蘇格拉底亦復如是。當年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碩果僅存,以一百二十歲的老人家,拖著老命承擔如來家業,遇到佛滅後佛弟子不依佛法奉行,又想到佛在世時諸大弟子都入滅了,只剩下他一人,自己想我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想入涅槃,但摩竭陀國王與毗舍離國王搶著要他,準備打仗,只好到摩竭陀與毗舍離兩國底界處的恆河上空踊身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色身分成兩半,均分兩國,進入涅槃,化解兩國戰事,使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從經典上,到處可以看出阿難尊者是十大弟子中最具大乘菩薩精神的一位。

    阿難尊者晚年,對於舊友們皆般泥洹、正法難傳的感嘆之語,依經論上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四十:「時尊者阿難陀。覆來聽察見依謬說。報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說。時彼苾芻悉以師語白尊者知。尊者聞已作如是念。今此苾芻我親教授。既不用語。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利子大目乾連摩訶迦攝波事亦同此。彼諸大德並已涅槃。如來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傷歎曰:尊宿已過去,新者不齊行;寂慮我一身,猶如殼中鳥;過去親皆散,知識亦隨亡;於諸知識中,無過定中念;所有世間燈,明照除眾闇;能破愚癡惑,此等亦皆無;所化者無邊,能導者但一;如野孤制底,殘林唯一樹」這真是尊者壯志難酬的心語啊!

朝拜「目犍連尊者舎利塔」的因緣很特殊,112日那天從大塔回來,好像是導遊孔老師向老師推薦(聽說是Sujata Hotel飯店隔壁緬甸寺的師父提出來),在飯店大廳中,老師提出來明天是否要去「目犍連尊者舎利塔」瞻仰,當下我很想去,但手舉不起來(不知何因?),那時只有三位舉手,但我看老師很想去的樣子,一定有特殊因緣;隔天(113日)可能操的太累了,大家才想去(可能因緣成熟了)。

114日早晨天色仍暗,大眾及搭便車的緬甸寺師父共搭六部吉普車朝聖地出發,印度的秋冬晨曦很美也很冷,每人披著厚重的外套或「披風」縮在車上養精蓄銳,準備下一個聖地的體力考驗,太陽出來瞬間顯得格外神秘,駕駛先生一陣狂飆後,登山口已到,兩三間米黃色破屋旁正好停車,大眾背著行囊依各組次序朝山上走去,我們第六組總是走在最後,故照相、看風景的時間特別多;但聽孔老師講解的時間就少多了。「尊者舎利塔」這座山,由下往上眺望像駱駝,聖地的每座山均有其代表性,且每座聖山巨石均亙古默默地矗立著,或成孔雀大迦葉尊者入滅盡定處-雞足山遠看像孔雀)、或成駱駝形目犍連尊者入滅處遠看像駱駝)、或成靈鷲(靈鷲山像鷲),每種代表性的動物好像是聖地守護神。在這裡,只要與「聖」字有關的一切,都會令人雀躍;在這裡,或許常與「聖者」擦身而過,我們仍不自知。

邊走邊照像,經過約一個多小時的爬山,終於到了「尊者舎利塔」的入口處,過牌匾山門後,一個幽靜的村莊呈現眼前,在印度此地如同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比其他聖地或風景區乾淨多了(可能很少人來),經過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後,前面是一個池塘,外表不是很乾淨,但水質還蠻清澈,可算是湖光山色一片綠意盎然,同修們不忍錯過此景,相機快門按個不停,沿邊走至盡頭,眼前呈現一座約十幾公尺的塔,我以為是尊者舎利塔」歡呼了一下,但讓我失望了,這是耆那教的寺廟(當地人的信仰),在爬上大岩石看到尊者舎利塔,已遭異教徒破壞殆盡剩下小土丘上,石質塔基已塌陷,塔高不及膝,我內心湧起一陣心酸,昔日神通第一的尊者舎利塔,落至此景,怎不讓人悲由心起。

緬甸寺的老師父不忍尊者舎利塔遭人踐踏,費力的要把大石頭搬起來堆齊,我看了內心很感動,趕緊找班長幫忙,三人合力抬起來才堆好,後來同修都來幫忙堆石頭成小塔形。接著大家把佛像供上、供品呈上、點蠟燭、供香,開始進行法會,程序是「禮佛三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誦「三皈依」,接著應該由老師起腔唱著「法身緣起偈」(念三唱四)、我再起腔唱「清淨法身佛」(七遍);結果 老師叫我先起腔「清淨法身佛」(七遍),最後老師再唱「法身緣起偈」(念三唱七遍)這次唱得特別感人,內心很感傷(或許因為此處獨留尊者一位,而不捨),這兩個程序對調,最後「繞佛七匝、唱「三皈依」、「回向」後結束;當下我心裡有點納悶,就請問楊師兄,我是否程序搞錯了,楊師兄說我沒錯,是 老師臨時變更程序。

事後我請教 老師「兩個程序對調」的問題,老師說:是尊者要跟我們合唱「法身緣起偈」,所以 老師叫我先唱「清淨法身佛」,我當下聽了內心一陣感動良久,能至此窮鄉闢野與尊者合唱二千多年前,尊者證得法眼浄的「法身緣起偈」更是別具意義「法身緣起偈」正是當時世尊在世時所流行的「偈語」;也就是當時馬勝尊者唱出此讓舍利弗尊者,證得浄法眼。而舍利弗尊者衝著回去告訴目犍連尊者,亦證得浄法眼,本團每次唱著「法身緣起偈」梵文彷彿讓時光往前推移了二千五百年,再重回歷史的原貌,連尊者都感動啊!「法爾金剛道場」朝聖團,可說近代最殊勝的一團。

今日本團有幸至此聖地與尊者合唱,當年馬勝尊者對舍利弗尊者誦此偈「法身緣起偈」(又稱「十二因緣偈」偈語,何其榮幸!目睹神通第一尊者的舎利塔毀壞盡,何其感傷!(或許尊者也同樣感傷,只是我是凡夫,心眼未開與尊者是緣慳一面,真是鬱卒啊!)。

每次唱「法身緣起偈」,同修們都會號啕大哭了起來,好像哭的越傷心表示越虔誠(據說:我們當家蔡師姐好像每場法會必哭,勇奪第一)。有時我唱誦「法身緣起偈」,也會眼眶不知不覺帶著淚水,悲傷感動在心裡,但又不能太傷心,以免落入「受陰」魔相中,而無法唱誦;本團在聖地每場法會進行中,後面隨時會傳來陣陣地啜泣聲,感覺每場都是最莊嚴及悲壯的法會。

 

大覺寺內的法會:畢生難忘的經歷,千古難逢的機緣

近傍晚時分,我們趕路回到大塔作法會,這是我們離開大塔前最重要的一場法會,因最近很多人進入大塔內打坐或誦經時間都很長,所以大塔管理法師特別規定每人待在大塔內只能十分鐘,但這次的法會因緣殊勝,在大塔管理法師特許下讓我們在此做「臨別前莊嚴肅穆的法會」,在老師的帶領下,二十八位擠進窄小的大塔內,左右各留下一條進出的通道,供其他信徒進入朝拜及方便出去,法會雖不盛大但很隆重開演,大眾賣力演出,心情非常high,老師在此比劃了幾種手印,這是老師與世尊的心靈溝通語言(手印),聖所行處,非我凡夫所能懂,我只感覺莊嚴的唱誦中,內心充滿離別憂愁感,大覺寺內的法會將是我們畢生難忘的體會,這裡是真正的「諸上聖人聚會一處」,只要您夠誠心,讓人感應特別多;結束後,老師帶我們走至對面上方去做回向,夜色中,師兄姊點了一排蠟燭,大眾誠心的最後回向,再回飯店用晚餐(應算是宵夜吧)。在印度朝聖需到處趕場,每次趕車至夜幕低垂時,常會感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聖人」,明天又會是一個充滿神奇的朝聖旅程。

 

靈鷲山(耆闍崛山):眾生心垢劫火;靈鷲淨土永不滅。

1月15日

清晨,天未破曉 老師帶領我們到大塔向世尊告假,正式離開菩提伽耶,老師要我們請示世尊,看對個人有什麼事情要交代?我當下心想:「心眼未開,怎麼問?」還是硬著頭皮去請示,面對莊嚴的世尊,連續請示了三次「我回去該怎麼做?」,第三遍心念還沒動完,馬上飄進來一句話:「好好用功」,很慚愧,回來我也沒用功。離開大塔往上走至入口處,臨別時,老師說:「來!我們向世尊告假吧!」,我當下心一酸,眼角都溼了,不敢看旁邊的師兄一眼,怕他看到我流眼淚,轉過身,淚水已充滿了眼眶。此時內心非常惆悵,不知何年何日才能有幸再來瞻仰聖容啊!我內心吶喊著:奇妙的印度啊!雖然貧窮但她是每位佛子精神的故鄉。

離開菩提伽耶,凹凸的路面,搖晃顛簸的車身震得大家像個醉漢般晃來晃去。突然撞到一個窟窿,車子彈的很高,我手上抱的佛像飛了起來,趕緊用手把祂壓下來,最後一排的師父及袁師兄,頭撞到車頂,痛得扶著頭彎下身,車子被迫停下來,老師問二位是否有腦震盪現象,並用磁能寶讓二位帶在頭上修護,才繼續趕路。接著朝下一個聖地-靈鷲山推進。

依《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如來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由此「法界道場偈」,或許可說:佛入滅是方便說,佛永遠住世才是真實地,故知「聖壽遐長,非界塵之能數;妙境安固,豈劫火之能焚

世尊晚年住錫說法而聞名於世的靈鷲山,聳立在東門外,是由於地質堆積岩受長時間的風化,而顯露出一個鷲狀的岩石,看起來像一隻大鷲,因此得名。

靈鷲山西側聳立五山之一的雷特納山,據說是世尊於此宣說《法華經》時,多寶如來出現之處,也稱多寶山,日本的藤井日達上人在靈山對面蓋了世界和平大寶塔(多寶如來塔),並架設長達五百公尺的纜車,供信徒上山參拜,真是感恩銘心。

上靈鷲山入口有一牌匾,右為「常在靈鷲山」,左為「多寶山佛舍利塔」,是遊客必照相之處,我們也停車駐足留影,再上山搭纜車;或許因「天人常充滿」靈氣特別旺,到此即有「特別的感受」,搭纜車上去,即感覺氣氛殊勝,風景也宜人,空氣清新,不像其他聖地較髒亂。

經典上說: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無量天人的盛況,我們雖無法親自體會當時盛況,但至少能瞻仰聖者所留聖跡。

走過「多寶如來塔」,右彎一段下坡路,至靈山橋前有一對漂亮的像金絲猴在樹旁列隊歡迎我們,照個相後,走幾步路就是「靈山橋」,在古代不論帝釋天(玉皇大帝)、皇帝或國王要去見世尊,據說至此靈山橋前均要下車、脫天冠,走路上山,才能面見世尊,稽首佛足,表示對佛的尊重,依《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爾時帝釋。知諸人等心之所念迴車南旋。向靈鷲山。到諸乘駕所住之處。於中而止。下車前進。往至佛所。頂禮佛足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寶車詣耆闍崛山。到所止處。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畢。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足。敬問慇懃。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王出王舍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到於道口。下車步進。及於內門。除去五飾。脫冠却蓋。除扇去劍刀。脫革屣。到於佛前。整衣服。偏露右肩。為佛作禮。右遶三匝。自稱姓名。白佛言。世尊。我是摩竭提王瓶沙。

往上走右邊可先看到阿難尊者修行之石洞,爬幾公尺即能看到,再往上走位於說法台之後下方,有舍利尊者修行的石洞,扁長形,不到一個人高。而迦葉尊者修行之石洞,聽說位於世尊說法台另一邊的下方。這裡的奇巖下不少洞窟群,這些洞窟據說是當年阿難及舍利弗等十大弟子禪坐修行的地方。舍利尊者修行石洞往上走幾步的半山腰,有當年玄奘大師下榻的茅篷,現已不存在,但旁邊的指示牌仍刻劃著當年這位傑出的留學生:「玄奘大師至此朝聖」的風貌。再往上轉個彎即可看到風化的靈鷲岩石,果然「靈山鷲鳥」呈現展翅欲飛的姿態,具有雄偉的氣勢,過鷲鳥岩上面是「佛說法台」(朝西),由「說法台」往下俯瞰一片碧綠景象,我看此景「似曾相似」有種熟悉感,好像曾經見過此景(有點感動),但今生未曾來過,或許某一世有見過類似的情景吧!

大眾請出佛像、拿出供品、香、燭等,燃香後禮佛三拜,依照正常法會程序進行,繞「說法台」念佛七匝後,我剛歸位時,原先準備等大眾歸位時要「煞版」,突然從「說法台」右前方飄來一個聲音,告訴我:「來到此聖地,不多念點佛,不是太可惜嗎?」我就繼續唸,後來 老師提醒我,才趕緊「煞版」,然後回向。法會結束後,我向 老師報告,剛剛有聲音(或聖者語)要我多念點佛,老師說:學禪的人不能隨便受人左右,我想我又犯了《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毛病,真是慚愧!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豁然大悟,頓證法華三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我們無此修持可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至少能來到此聖地瞻仰些微佛跡。下山時,回首仰望靈山,內心一陣悽涼,心有所感的思惟著:我們這些遊子何日再歸來。還好我們並不寂寞,因聖地到處有聖者住錫讓我們瞻仰、禮拜,正思念著聖跡,沒想到小販又是一路上窮追不捨,馬上讓人回到現實,忘卻要離開聖地的不捨與惆悵。

接著我們參觀了阿闍世王囚禁其父王──頻毘沙羅王的牢獄遺跡「頻毗娑羅監獄(Bi3bisara Jail)」、阿闍世王藏金洞(Sonbhandar caves),此處常被旅行社人員誤為是「七葉窟」,三年前老師也被帶到此處來參觀、阿闍世王藏舍利塔(Maniyar Math)的遺跡,才回飯店(THE REJGIR RESIDENCY)午餐、休息。下午前往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蘭陀(VENU VAN)遺跡參觀;再往那瀾陀大學遺跡參觀。

 

那爛陀大學:「傳承佛法智慧之聖地」-舍利弗尊者涅槃處(智慧的代表)

那羅聚落(聚落就是我們所謂的村莊),舍利弗(智慧第一)生於此、般泥洹於此,故此地為「智慧之地」。而代表著智慧之重鎮-那爛陀大學,剛好建於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舍利塔旁,以宏揚佛法、傳承佛法之智慧,這種巧妙的佈置,應該不會又是巧合吧!。佛教每個聖地的傳承與聖者的涅槃處,好像安排的「天衣無縫」令人讚嘆!

《大唐西域記卷第九》:「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制眾咸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僧徒數千,遊學名僧總數將萬,俊才通學,聲馳異域者(德高望重,遠近馳名的外國留學生數百人,相當於世界各國精英全集於)集天下之英才聚會於那爛陀大學。我們在此聽取孔老師詳細解說過去這裡的全盛時期的雄偉及壯麗(一千二百位老師,十萬學生),可悲的回教徒燒燬那爛陀大學四層樓、經典、書籍(三個圖書館)等延燒了六個月之久,可見當時盛況;佛教徒為了滅火,用土覆蓋後逃走,之後整整埋藏了七百年,此地遺跡甚多,已遭回教徒破壞將盡,可說一言難盡,或許「有情終會死;無情終有滅」。接著前往附近參拜一尊「黑佛像」。

 

「毀不掉的黑佛像」一尊迄立不搖的莊嚴黑亮佛像

導遊孔老師帶我們走過一段田野,到一個窮鄉闢壤鄉野間,一尊曾經歷盡百般考驗的黑亮佛像呈現眼前,黑的發亮(信徒以香酥油塗身),莊嚴地迄立於煙稀疏聚落裡據說:五百頭大象都拉不動,給他蓋個屋子,屋頂會飛走,異教徒曾弄斷祂右手指,鼻子也損壞過,祂仍如如不動的坐鎮於此似乎訴說著:「雖窮鄉僻壤亦有佛法,這是什麼因緣,我們凡夫無法臆測,總覺得住這裡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人(賴師姐仔細的貼金泊(薄)、有人虔誠頂禮,一聽說:手摸黑佛像哪個部位,那裏的病就會好,大家開始各忙各的伸出手撫摸佛身,有人從頭摸到腳,一點也不放過任何部位,就怕漏掉一點會深感遺憾巴不得能像祂一樣,健康莊嚴。走回來時,天已漸黑,搭車回飯店(Rajgir Residency)祭五臟廟。

 

七葉窟:開啟「時空之窗」-「法身緣起偈」於「法爾金剛道場」風雲再起

1月16日

 老師於上次(200611)七葉窟朝聖中,於虛空中心聞(欣聞)此「法身緣起偈」,讓我們同學蒙幸得習此偈,大眾在「法爾道場」苦練多時,此次朝聖正好與諸上聖人合唱此偈,真是因緣殊勝!幸哉!快哉!

依佛經:心眼開的菩薩或聖者,才能心聞(欣聞)聖地諸佛菩薩演說「無上的妙法」或聆聽「清淨的妙音」。心眼未開又沒有神通的凡夫(我),或許只能妄想著:像卡通裡的小叮噹,開啟「任意門」的時光之窗,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時空裡,接受世尊或尊者的教誨,即使聽到一偈或一句,也是多麼渴望啊!

「法身緣起偈」彷彿讓時光倒流卡通中小叮噹的「任意門」開啟了「時空之窗」,通往二千五百年前的門戶,讓我們學習讚頌著:當年原始佛教中世尊弟子的流行偈語,「法身緣起偈」千年來一直訴說著「法」的真實語。可惜我們聽到「此語」無法像尊者證法眼浄,而只能「邊唱偈,空流淚」

「法身緣起偈」現今只有 老師學到此梵文語,傳授「法爾道場」(含美國師兄姊們行前不斷練唱、讚頌與薰習,故我稱此為「法身緣起偈」於「法爾金剛道場」風雲再起。

或許當年舍利弗尊者暗中觀察阿說示尊者(馬勝尊者)很久了,驚艷於馬勝尊者的舉止,威儀莊嚴,俱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使舍利弗尊者產生「致命的吸引力」,看得目不暇給,當下折服。依經論上說,《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中》:「佛說此尊者馬勝威儀第一。」故唯除世尊,尊者馬勝,威儀第一,難怪當年,舍利弗被其俱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所懾。

依經論上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第二》:爾時馬勝至明食時。著衣持。入王舍城。次第乞食。威儀庠序。顧若牛王。時鄔波底沙梵志(舍利弗尊者)出遊。乃見尊者馬勝。威儀具足與世希奇。歎未曾有

舍利弗尊者,「便即問曰,誰是汝師,所學何法,誰邊出家。馬勝答言,我之大師,是釋迦種,沙門喬答摩,今證無上正等菩提。」馬勝尊者唱出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舍利弗尊者即便離垢,證得法眼(初果)。尊者(舍利弗)迫不及待,衝回「珊闍耶外道所」告訴目犍連尊者,同享甘露法味(按台語:吃好道相報),如《大唐西域記卷第九》云:「尊者年始八歲。名擅四方。其性淳質其心慈悲。朽壞結縛成就智慧。與沒特伽羅子(目犍連尊者)少而相友。深厭塵俗未有所歸。於是與沒特伽羅子。於珊闍耶外道所而修習焉。乃相謂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窮苦際也。各求明導,先嘗甘露,必同其味」依《法華經藥草喻品》云:「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故知甘露法即如來大法。

七葉窟是大迦葉尊者召千羅漢結集法藏處,是佛教一大莊嚴道場聖地。依《廣弘明集卷第二十禪林妙記前集序》:「大迦葉召千羅漢結集法藏。阿難從鎖鬚入。誦出佛經一無遺漏。如瓶瀉水置之異器。」據說:羅閱祇畢波羅山七葉窟內,豁然開朗,廣博嚴淨的大廈,充滿金碧輝煌典冊。無神通是進不了七葉巖窟內,也看不到裡面情形。

依《大唐西域記卷第九》:「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恃群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餘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九百九十九人。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所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復坐。

七葉窟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的地方。要去七葉窟需從現代王舍城的「市集」進入,入口處有婦人嚼楊枝浄口,路中剛好有人在賣「楊枝」,老師亦買了一把,每人分一支練習嚼碎再浄口,味道有點澀,但具有浄口功效,二千年前世尊亦曾用此來淨口,東晉法顯大師《高僧法顯傳》中:「佛曾於沙衹南門嚼楊枝淨漱口」(古印度的牙刷,清淨口腔及牙齒,現仍沿用,清晨路邊到處可見)。

往上走是印度教貴族、平民洗溫泉的地方,再往上爬維依巴拉山曲折的陡坡階梯會看到有一個堅固的碉堡式瞭望台的遺跡,再往上左邊可看到耆那教寺院的遺跡,沿著山脊往西南方前行,再往下走約十幾分鐘(慢慢走),共約一小時路程,就會看到七葉窟,由大自然的岩窟所形成,前方形成長35公尺,東邊寬10公尺,西邊寬3.6公尺的台地,洞岩內是聞名於世七葉窟。若無法爬山可坐轎子(本團羅媽媽八十歲,坐轎子來回費用約600盧幣,抬轎的人很辛苦),我們這組傷兵累累,兩位師姐背重物到處朝聖,腳都扭到,不肯坐轎子,所以爬七葉窟走的很辛苦,但是勇氣可嘉,還是爬到聖地(七葉窟),內心應很有充實感,真讓我敬佩,我有負老師所託,真是慚愧!

一到七葉窟,大眾整理供品等,面向窟內做法會,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誦「三皈依」,唱著「法身緣起偈」(念三唱四)、接著唱完「清淨法身佛」(七遍)後,老師要大眾坐下「止靜」。剛開始打坐幾分鐘,我錯用功夫,閉著眼睛,妄想以見性看「七葉巖窟」內風貌,真是癡人夢想。此時似乎我已完全把《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偈語拋於腦後。後來猛然覺醒,趕緊用功攝心,定住一境,幾分鐘後,旁邊傳來各種聲音;不去執著,繼續住在定境,時光飛逝,不知過了多久,眼前突然現出「七葉窟內景象」,約1秒後,老師同時敲引磬,影像也同時不見,真是神奇啊!可能是尊者可憐我想看「七葉窟內景象」想呆了,又為了不讓我執著,所以在最後一刻才讓我瞻仰一下「千位阿羅漢集結經典之七葉窟內原貌」,裡面真是壯觀,我看到:七葉窟內為環狀銀色光亮石室,沒燈光但自然明亮,從天而下一道亮光,照亮中間位置(沒尊者坐,或許是留給世尊的位置),環狀每一位置均有尊者禪坐於內(坐姿及臉都看不清楚),分成多層,莊嚴極了!雖然是驚鴻瞥,但已刻骨銘心。或許七葉窟內,聖人坐禪迄今猶在,亦如同天台智者大師所謂的「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如今,七葉窟內千聖聚集,儼然未散」。至此聖地能目睹七葉窟內情形(或許是我幻見),還真是幸運啊!真的不虛此行!最後「回向」後,至另一邊洞內參觀禮佛,再向尊者告假下山。後來在車上,禮法師問我七葉窟內情形,我說:七葉窟內為環狀銀色光亮石室壇場,他說:他看到八角形壇場(我只看到環狀,不知是否為八角形)。

接著前往日本寺,這裡供奉大尊的玉佛是臺灣人供養的,大家於此照個團體照才趕路到下一個聖地,途中經過RUINS OF PATALIPUTRA , KUMRAHAR , PATNA聖地,因時間不夠只能在車上對著四角亭遺跡眺望與照相。接著因路途遙遠,再「快馬加鞭,快車加油」趕往巴特那(Patna)。(待續)

 


[ 印度朝聖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