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 & 朝聖之旅 (1-2)
撰文者:朱果淨 居士
指導師父:羅侯羅師父
成員:張老師、師母、 邱師姐、張師姐、朱師姐
時間:2006年8月4 ~ 22日
第七天 (八月11日 星期五 晴天) 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Budhgaya),位於印度比哈爾省(Bihar)境內,在首府巴特那東南130公里及距離迦耶城(Gaya)約10公里左右之處,是佛陀(Buddha,意為覺悟的人)成道的聖地,為了感念佛陀的教化恩澤,人們在這裡建了許多佛塔紀念,並將優樓頻螺村(uruvila,意為瓜樹,亦為苦行林),後尊稱為菩提迦耶,意為「覺悟的迦耶」,讓後世的人們能永遠緬懷在這小村落中曾發生過的偉大覺醒。如今菩提伽耶儼若聖城,各國寺廟、精舍、禪修中心、旅社如眾星拱月般環繞著,有中華寺、緬甸寺、越南寺、不丹寺、日本寺、西藏寺、泰國寺、…,都相距不遠,建築風格更具各國風情色彩,一一朝禮各國寺廟,彷彿在環遊世界一般。
懷著無比興奮與期待的心情,清晨4:40,老師領著我們往大覺寺方向出發,雖然外面還是一片漆黑,可是我們已經被一群當地小孩簇擁著並爭相推銷鮮花(蓮花),緊跟在身旁直到大覺寺入口才一一散去‧當大覺寺映入眼簾的剎那,心裡又是一陣激盪,終於我來了!
大覺寺(Mahabodhi Temple)在菩提樹的東面,由阿育王於西元前3世紀(佛陀悟道後250年)所建造,高約52公尺,基座約有15x15平方公尺,是座方錐形九層之印度教神殿風格之建築,雄偉壯觀,四周有四個小石塔圍繞; 大塔由硬質砂岩雕造,較特別之處是塔頂有層層漸小的傘蓋。佛塔三面有60多根高2米的石製圍欄柱,柱上雕有各種不同的花鳥動物圖案,縱樑上更刻有佛祖一生事蹟。進入佛殿,金剛座上佛陀身手持降魔手印(觸地印),披著信徒供養的橙黃色大袍,極其莊嚴。大覺寺曾歷經幾次修建,現存寺廟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5至6世紀的笈多王朝(Gupta),也是印度現存最早的磚建佛寺。
然而,大覺寺在十三世紀初回教軍團入侵印度,大肆掠奪蹂躪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聖地。當時的佛教徒用土把塔寺一帶掩埋起來,偽裝成小山丘矇蔽回教軍團,雖然免於一場被破壞、掠奪的浩劫,但大覺寺也因此埋沒在大地達600年之久。直到十九世紀末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Alex. Cunningham)根據玄奘之 『大唐西域記 』調查及挖掘後,才得以重新出土。
除此,可能大家會有疑問,大覺寺明明是佛教聖地,為什麼有當地印度教徒來禮拜,理由是:印度教徒將佛祖當成是印度教神祇毗濕奴的第9個化身,因此認為佛教只是印度教的一個旁系而已,並非獨立宗教所致。若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在大覺寺四周都豎有其他印度神祇雕像。
如往常一樣,進寺廟禮佛前,老師必定先領我們繞佛塔,事前還特別叮嚀我們,要一步一字誠心地唸: 「請」「釋」「迦」「牟」「尼」「佛」「協」「助」「弟」「子」「去」「除」「貪」「瞋」「癡」「慢」「疑」「邪見」,並唸咒語「嗡依地律尼莎訶」(om itte lune svaha)(超度那些因天黑看不清楚而被踩到的往生小動物),如此循序繞塔七匝後才進入寺廟禮佛、禪坐或再繼續繞佛寺。由於老師一再開示: 繞塔功德不可思量及滅無量罪並開智慧。所以靜坐一會後,我們(師母、邱師姐、張師姐與我)都選擇繼續繞塔。
補充說明: 繞塔功德--
[提謂經]中說:旋塔(又名繞塔)有五種功德:1.得端正美好姿色.2.得聲音妙好.3.得生天上.4.得生王侯家.5.得泥洹道. .
[右繞塔功德經]則揭示:繞塔可遠離八難具足妙色相.獲得福命財寶.乃至得為天人師等. ( 註: 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天剛破曉不久,羅侯羅師父也特別為我們解說世尊證悟與證悟真理後,在菩提迦耶的七週聖事 :
第一週 : 佛陀悟道處所 (Bodhi Pallanka – The place of Enlightenment)
石碑記載: 悉達多太子(Siddharth)在西元前623年Vaisakha(印度二月)滿月之日坐在畢缽羅樹(Pipala Tree,後稱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真理.金剛座(Vajrasana或Diamond Throne)就在菩提樹正下方中央。
補充說明1: 菩提樹原名是「畢缽羅樹」即是「無花果樹」,佛陀成道之後,才叫「菩提樹」。
印度修行人尊稱其為靈樹,認為是神明的住所;又稱「不死甘露樹。」過去未來諸佛之證悟成道,皆如同釋尊,各自有其「菩提樹」。冸
「大唐西域記」卷八對於菩提樹周圍環境的記載︰「前正覺山(佛陀苦行之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周垣疊磚,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週五百餘步。奇樹名花,連陰接影;細沙異草,彌漫緣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垣內地聖跡相鄰,或窣堵波,或復精舍,南贍部洲諸國君王、大臣、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
關於菩提迦耶的菩提樹,傳說很多,如是我聞︰阿育王繼位之初,信奉外道並毀壞佛的遺跡,發兵親臨砍伐,將根莖葉分段斬截,再堆積起來命事火的婆羅門教徒一把火燒了祭天。火正在燃燒時,煙火尚未熄滅,突然從火中生出新樹且樹葉茂盛翠綠,阿育王看了之後很驚訝,並悔過所作所為,立刻以香乳灌溉餘根,到了天明,樹便長得如同原來的一般。然而,王妃篤信外道,又祕密派人砍樹。翌晨,阿育王要禮敬時,發現樹木被砍倒下,但倒下之處長出新芽,阿育王趕緊派人又以香乳灌溉,經一夜之後,便長高許多。阿育王害怕菩提樹又被砍,因此建十餘尺高的石垣圍牆保護。緊接著的幾世紀裡,其實菩提迦耶的菩提樹命運也是多乖舛,經常遭遇到外道一遍又一遍的摧殘。總之,目前的這棵並非世尊當時的原樹,而是反移植至錫蘭有直系命脈的菩提樹。錫蘭的那棵菩提樹正是當年「摩哂陀」赴錫蘭傳戒時,特請其妹妹─僧伽密多尼,將菩提迦耶的菩提樹枝移植至錫蘭的。現今大塔的菩提樹已是從錫蘭移植的第四代了。冸
補充說明2: 金剛座,亦稱金剛齊。指佛陀成道時所坐之座,位於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之菩提樹下。以其猶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故稱金剛座。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時,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稱金剛座。
佛陀離開苦行林,走到尼連禪河(Nairan~jana)的清流之中,洗淨了六年來的身垢,並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粥,恢復體力後,來到畢缽羅樹下,用帝釋天王所化割草人供養的吉祥草(即香茅草)敷成一個座位上面加一塊石板,面向東方,雙腿結成跏趺,平穩地坐了下來,並且發出大誓願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經載:賢劫千佛皆坐於此而入金剛喻定,為諸佛證道所在,又稱金剛道場。如今這塊長約2.3公尺、寬約1.47公尺、高約90公分的紅砂岩厚石板,據說是阿育王所安置,以紀念佛陀悟道之處。
第二週 : 目不轉睛地注視 (Animesa Locana – The Place of Unwinking Gazing)
石碑記載: 證悟後的第二週佛陀就在此入定並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菩提樹。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 無厭精舍在散步牆基以北。如來為了報答菩提樹的恩惠,在這裡觀望菩提樹,七天內目不轉睛。
第三週 : 尊貴的經行步道 (Cankamana – Cloister Walk)
石碑記載: 證悟後的第三週佛陀就在此上、下經行中入定,平臺上的蓮花就是佛陀走過的腳印。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該步道在菩提樹的北面是佛散步的地方。在東西之間十多步的距離內往來行走,留下了十八處奇異花紋,後人在這裡用磚疊起一座3尺多高的牆基。據說這座標誌聖跡的牆基能顯示人壽長短,先發一個誠願,然後去測量,數目便會隨發願者的壽命長短而有不同。
第四週 : 七寶座 (Ratanaghara – The Place of Basic Contemplation)
石碑記載: 證悟後的第四週佛陀在這裡入定成就了形而上學的深入思維和理論,以及十二因緣觀的道理。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從菩提樹往西不遠的大精舍中有尊黃銅佛像,以稀世珍寶裝飾著。佛像向東而立,前面有塊青石,石上有奇異的紋路和色彩。如來剛成佛時,大梵王為祂修七寶堂,天帝釋建起七寶座,佛坐在七寶座上禪定七天,從祂身體中發出紅、白、黃、藍、橘紅色等五種光芒,照映著菩提樹。如今珍寶已變成了石頭。
補充說明: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 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第五週 : 白楊樹 (Ajapala Nigrodha Tree (Banyan Tree))
石碑記載: 證悟後的第五週佛陀在這白楊樹下禪定,佛陀開示一位婆羅門教徒:「婆羅門不是決定於他的出生家世,而是在於行為」
補充說明:古印度人民分成四種階級,(1)婆羅門(Brahman),從事宗教的祭司。(2)剎帝利 (Ksatriya),從事戰爭的武士,世尊屬這階級。(3)吠舍 (Vaisya),從事工商業者。(4)首陀羅(Sudra),從事農耕的奴隸們。當時階級是世襲制度,所以世尊主張: 四姓平等,人人有信仰宗教自由.
第六週 : 目支陀龍王池 (Mucalinda Lake – The Abode of Snake King)
石碑記載: 證悟後的第六週佛陀在Mucalinda Lake禪定時,突然閃電大作又狂風暴雨,佛陀不為所動,感動湖中眼鏡蛇蛇王,用牠的身體保護佛陀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該池位於菩提樹牆南門外,池水清澈味道甜美,龍池西岸有間精舍。
第七週 : 最早的俗家弟子(Rajayatana – A Kind of Forest Tree)
石碑記載: 證悟後的第七週佛陀在Rajayatang樹下出禪定時,接受兩位緬甸商人Tapussu和Ballika供養米糕和蜂蜜,兩位商人並自發性地唱出「皈依佛」「皈依法」(當時還沒有僧)成為最早皈依佛陀的兩位俗家弟子。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佛在樹下禪定,七天後才起身。有兩位商主經過林外,林神告訴他們釋迦族太子在這林中修得正果,但已有四十九天未進食,奉食的人將會得到很大好處。於是兩位商主便把路上充飢的米糕和蜂蜜獻給如來,如來欣然接受。
補充說明: Tapussu和Ballika成為佛陀的俗家弟子後,即向佛陀請了一束頭髮,帶回自己的國家當聖物禮拜,這就是髮舍利的由來。據說髮舍利,現在還存放在緬甸著名的Shodogon Pogoda寺中,接受世人的膜拜。
參訪完大覺寺附近七個聖地景觀,雖然才八點多,接下來是自由活動時間。由於我們在菩提迦耶只有停留3天,時間寶貴,於是個人選擇繼續留下來繞塔。還是照老師指導,一步一字的唸,幾圈之後,雖然嘴巴還在唸,可是心裡卻起個念頭,聽老師或來過這裡的師兄姐表示,這裡的磁場很與佛近,每每可接上線,怎麼我一點感應都沒有? 心想:完了!八成是不如法或信心不足所致。倒是,另外一個心就跳出來安慰自己: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專心繞塔。又幾圈之後,突然又冒出「慈悲心」三個字。奇怪,這是自己的念頭,還是…?? 佛呀! 那麼「慈悲心」該怎麼修?? 此時,日正當中,大覺寺四周圍樹的陰影幾乎都已不見了,就只有菩提樹那邊的地面是涼的,但樹蔭下早就坐滿斯里蘭卡來的信眾,而沒有樹蔭的大理石地面,已被8月天火熱的太陽曬得發燙,赤腳走在上面,真是進退兩難。也許是注意力轉移到腳的關係,才將剛閃過腦子「慈悲心」的問題給擱到一旁;中間喝水休息時,寺內師父,更以英文關切地詢問:「我預計繞幾圈?」回之:「108遍,已完成88遍」。師父馬上報以微笑,妳就快達成了! 繞到106圈時,一片菩提葉從樹上飄下來,順手將它檢起來。在11:20am左右總算順利完成繞塔108遍,向寺內師父一頂禮後,才法喜充滿地回飯店休息。
用完餐,經師母幫我刮痧及稍事休息後,在傍晚太陽下山時,才得以又生龍活虎般回到大覺寺繞塔,嘿~嘿~,這次可是有備而來,我在腳上貼疼痛貼布,主要是要減少腳底磨擦,雖然走起路還是會痛,起碼尚可接受及忍耐。在印度,通常進寺廟都要脫鞋,所以建議將來來印度朝聖的師兄姐,應該考慮穿襪子及容易穿脫的便鞋或拖鞋為主。
第八天 (八月12日 星期日 晴天) 菩提迦耶→前正覺山→苦行林→蘇佳達村
今天的行程主要參訪大覺寺外,佛陀在悟道前後曾停留過的幾個聖地:《龍洞》─前正覺山(pragboddhi),(當地人稱Durgeshawari,梵文durga是煩惱、困難意,iwvari是自在意)。從山頂上可看到摩亨河(Mohane)和尼連禪河,山上並有幾座阿育王所立的佛塔遺跡,但難以辨識。據玄奘記載,當悉達多自覺到苦行對身心無益,即離開苦行林,來到這座山作為探求真理的下一地點。但地神告訴他,此處非證道處,不久悉達多又離開這裡,前往菩提樹下證得聖道。關於龍洞,一則傳說是未成道前的悉達多,為了不讓住在洞中的龍王失望,留下了他的身影以作為紀念,又稱「留影窟」。但根據經典,『增壹阿含經』卷十四中記敘:佛陀得道不久,獨往尼連禪河附近,欲度化事火外道優樓頻螺迦葉,這個外道有五百個弟子和兩個弟弟,也都各有二百五十個弟子。大迦葉招待佛陀住在石窟中,並告知佛陀窟中有一條噴火的毒龍,結果佛陀以神通降伏毒龍,又展示種種超越大迦葉的神通力,徹底拆穿老迦葉自以為已得阿羅漢的假相,使大迦葉及他的二位弟弟和所有弟子,都一同皈依佛陀,出家修道。
《苦行林》位置就在摩亨河(Mohane)與尼連禪河中間,靠近摩亨河的樹林地附近;即今印度菩提迦耶大塔南側五百餘公尺之處,目支鄰陀村之東。
《蘇佳達村(Sujata Valley)、蘇佳達塔寺(Sujata Temple)》:蘇佳達村現稱巴卡羅村(Bakraur);從蘇佳達之丘(Sujata Kuti)沿著田埂小徑,約步行1、2公里左右才到達。蘇佳達是個婆羅門的女兒,為了想要獲得男孩,每天到某大樹下奉上牛奶祈願。有一天,看到樹下的修苦行的悉達多太子,以為是樹神的化身,趕緊獻上乳粥供養。悉達多太子開始進食後,身體才慢慢恢復活力。然而,一同修苦行的五位同伴卻誤解悉達多捨棄苦行、墮落了,對悉達多十分失望,便離開他而前往迦濕國(即鹿野苑)繼續他們的修行。
我們回程經過緬甸寺,老師提議順道拜訪一下住持及Jimmy的長兄,可是Jimmy哥哥有事外出,只有Jimmy的兄嫂及姪兒過來這裡幫忙打齋,因為該寺今日有午齋供養菩提伽耶地區各國寺廟主持及十方來的比丘; 因此住持邀我們一起用午餐。用完道地風味的午餐後,徵得住持(Jimmy叔公)的首肯,破例在非開放時段,讓我們觀賞該寺所珍藏的佛陀七彩舍利(從緬甸帶來的)。雖然與Jimmy的兄嫂是初次見面,但在我們要離開緬甸寺時,卻熱情地邀我們下午到她家喝下午茶。下午主要參訪各國寺院,有不丹寺、日本寺、泰國寺、西藏寺、…,以及羅侯羅師父的未來道場地點。雖然師父道場的預定地還是一片綠草,尚未挖土動工,但以師父的寬大悲心及願力,可預見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會是法輪常轉的大小乘十方叢林。
結束所有附近的寺廟巡禮後,我們依約去拜訪Jimmy兄長的家,我們終於見到Jimmy哥哥,並品嚐到香郁的咖啡及印度風味的阿薩姆紅茶,真是不虛此行! 傍晚,我們還是照例到大覺寺禪修或繞塔,直到晚上8:30~9:00左右關塔時才離開。最讓我們興奮的是,今晚共請到三尊一尺二高的銅鑄佛像。
第九天 (八月13日 星期日 晴天/午:短暫陣雨) 菩提迦耶→雞足山 约65公里
旅館沒有morning call服務,清晨3:30是仰賴老師一一敲房門叫我們起床的,4:00準時出發前往「雞足山」。「雞足山(kukuta pada)」,因避諱大迦葉尊者於此山中入受想滅定,所以又稱「尊足山(guru pada)」,因山勢後出一趾.形似雞足而得名。六、七十公里路程(玄奘大師說大塔往東行百里處是雞足山),我們坐車卻足足花了兩個半鐘頭(4:00~6:20am)才到達山腳下的臨近村莊,由於大半的道路是斑駁坑洞的柏油路、碎石子路及一部車身寬的產業鄉村道路,所以車子根本無法加速馬力前進,否則車內的人都會彈跳起來。
可能是很少有外來訪客到此景點的緣故,所以當我們的車子停妥後,就被一群當地人好奇地圍觀著,直到一列火車鳴笛進站,或許有人要趕搭火車,人群才慢慢散去,火車站名:Gurpa.為了安全起見,我們請了一位當地導遊與他的小姪子帶我們上山,從村莊走到雞足山的山腳下,還需20分鐘的腳程(6:40~7:00am),由於當地沒有地標標示,所以無法切確知道雞足山的實際高度,根據目測,應該與台灣八里觀音山的高度差不多,不同的是上山沿途許多大、小岩石,縱橫交錯豎立,更突顯山路艱險難行。也或許是平常大家各自忙碌自己的工作,疏於戶外運動的緣故,每每只爬個十來分鐘就氣喘如牛,汗流浹背。我們的小導遊,不知是沒有吃早餐,還是爬得太急,在半路上居然臉色泛白並嘔吐,好在休息片刻就恢復正常。爬爬停停,約莫過了80分鐘(8:20am),終於到達往山頂頂端的入口--「一線天」處。
對於「一線天」的地形,就只能用神奇瑰麗、天造地化來形容,一條僅容納一個人通過的步道就夾在兩座大岩壁間,抬頭往上看就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天,紛紛拿出相機拍照留念,見證這鬼斧神工自然的壯觀。這時,羅侯羅師父也不忘以幽默口吻對印心法師(ven.boddhiratna)說:「您的身材不知道能不能過去?」,引得大家一陣哄堂大笑。入口處的一線天,雖然不是置高點,可是山下的景色盡收眼底,讓人心胸豁然開朗,又陣陣涼風迎面吹來,也一掃剛才大家爬山的辛勞。乾脆在這裡享用我們從旅館帶來的早餐,一來補充養份和體力,二來可減輕包袱重量。
若用「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一線天步道,實在是再恰當不過,黑漆漆的一片,根本看不到前面,只能憑著直覺慢慢移動身體,待一腳踏穩後再跨出另一腳;眼看前方好像已經是盡頭,才一轉彎,突然左方又出現另一條通道,當光線隱隱約約透進來時,知道離出口已不遠了! 建議將來要參加朝山的師兄姐,要記得攜帶簡易型手電筒。
原以為出了步道就到達山頂,結果是個天然巨型石門洞穴,這裡有個小蓄水池,風勢也比剛才一線天入口處還要強勁,要再攀岩一塊大岩石後才能到達山頂端。山頂上,只有豎小小佛塔以茲紀念聖蹟,然而自然景觀所流露出來的莊嚴氣勢,非筆墨所能形容,讓人由衷地肅然起敬。俗話說得好: 廟不在大,有仙則靈; 換言之,山不在高,有尊者住世,法輪必定常轉。
在山頂上,老師領我們面向東方,向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摩訶薩行三跪拜禮後,就地靜坐禪思。雖然是9點出頭,根據我們過去一星期在印度的炎熱經驗,這時段的太陽曬到人也是會炙熱及讓人頭昏,可是說也奇妙,當我們在閉目禪坐的20多分鐘裡,居然大部份的時間,太陽是被雲給遮蔽住的;否則在山頂上沒有任何遮陽蓬,若被當地太陽曬個十來多分鐘,就算皮膚可抗UV不會黑,恐怕在臉上烙塊黑斑是一定逃不掉的。
下山的時候,遇到一位隱居山上穿著苦行打扮的修行者,老人家領我們參觀他所住山洞的環境,其實也沒有什麼傢俱設備,只有一可軀身的石洞和一個小土坑當作取暖或烹調之具,可以想像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可是老修行者卻那麼和悅和安 祥,大家不約而同地產生敬佩之心,因此或供養、或徵得老人家同意紛紛與他拍照合影留念。下山,不知是冥冥之中受到迦葉尊者的加持或已爬出心得的關係,只花了50分鐘就到達山腳,沿途遇到三三兩兩才剛開始要朝山的信徒(大部份都是歐美外國人),我們也不吝地給予對方加油鼓勵。當回頭再望山上時,會發現山頂的十幾片巨石宛如是人工有秩序拼排上去的,根本不像是地表運動後所留下錯綜交織的自然景觀,這與經書上的記載: 迦葉尊者直入石頭大定後,而石頭自然閉合的說法簡直是不謀而合。
隔幾天後,當大家茶餘飯後還津津樂道地在談論著朝雞足山那天的點點滴滴時,老師才鬆口告訴我們:在朝山的時候,聽到虛空中有招請諸雲護法的梵咒聲,讓我們那天沒有遭遇到酷熱煎熬,得以在最佳的氣溫下圓滿完成朝山之旅。哎~真是讚嘆諸佛菩薩的慈悲心 ! 另外,根據經驗,像我們平常都是長期坐辦公室及缺乏運動的人,若突然做劇烈運動的話,如爬山或跑步,隔天起床後一定會全身酸痛,可是說也奇怪,居然沒有一個人有肌肉酸痛的徵兆。而原先我最擔心的,就是左、右腳上各有一個破皮的大水泡(繞大塔的成就),會因為爬山過度磨擦,引起傷口紅腫或再發炎,結果都沒有發生,這難道不是諸佛菩薩在加持嗎 ?
補充說明1:佛經典故-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四卷的記載:「世尊以金縷僧衣付囑摩訶迦葉,以待慈氏佛下生。」金縷僧衣是用金線織成的袈裟,慈氏佛即彌勒佛。後來的迦葉尊者,就依照佛世尊的咐囑,並發大願:「願我身不壞,彌勒成佛後,我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言畢,與衣缽俱直入雞足山石頭中,如入軟泥。入已,山還合。由此可知,在釋迦牟尼佛涅盤二千六百年後的今天,世尊的弟子大迦葉還住在世間,只是進入「那伽大定」之中,在雞足山守護著這件法衣。
補充說明2: 彌勒,亦名彌帝隸,或梅旦麗藥,或梅達唎曳,皆是梵文Maitreya的譯音。意譯慈氏,又名阿逸多,譯無能勝。因其慈心廣大,無人能勝故。因其自初發學佛,歷劫修慈,故以慈為姓名,待五十六億萬年(此處千萬為億)後成佛,亦名慈氏。
補充說明3: 摩訶迦葉,譯大龜氏,族姓,其名畢缽羅,樹名,因父母禱此樹而生,故以此樹立名。摩訶迦葉本身財富,千倍多於瓶沙王,是福大;能頓捨財富而出家是捨大;身光熾盛,映蔽諸天,是光明大;樂修苦行,為佛所讚,在祇樹給孤獨園,讓半座與坐,是讚歎大;能入一萬三昧,是定大;佛將入滅,在靈鷲山法會上拈花示眾當時百萬人天,悉皆茫然。唯迦葉破顏微笑,悟佛拈花之旨,是智慧大;佛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迦葉,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是付矚大;佛滅度後,倡導結集佛經,護持流通正法,是護法大;為僧眾之首,是位大;悲湣貧窮,專化貧人,是悲大;受佛命持袈裟,於印度雞足山石壁入定,待彌勒佛出世授衣後,將顯大神通,入火光三昧,是神通大;尊者入滅前,上天禮佛髮塔,為諸天說法,是德大;《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光明如來,是果大。因具足以上種種大功德,故名大迦葉。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葉」的,稱呼他為大迦葉,以別於其他五位。
這次朝聖之旅的行程其實很緊湊,在菩提迦耶只停留3天,含外出參訪附近的聖地,所以在大覺寺禪修打坐的時間,實在很少。因此我們大部份都是利用傍晚的時間,到大覺寺禮佛或繞塔,很快地明天就要離開,更要把握機會將該做的事完成。連同前兩天繞塔的次數完成兩輪108遍後,進入寺內禮佛並跪唸一部《地藏經》,將功德回向給正在受病魔折磨的三姐。當然,也沒有忘記同事們的請託,在佛前幫他們及自家親人,祈求平安。
一般菩提迦耶的金剛座處菩提樹園是不對外開放,但經由羅侯羅師父的安排,利用晚上快關塔前,我們順利地進入園內,在金剛座前禮拜並拍照。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菩提樹下的金剛座是一直延伸至大覺寺殿內,也就是說寺內大佛所坐的金剛座是與菩提樹下的金剛座是同一大石塊。最後,就在大覺寺菩提樹的西北角處一隅石臺上,點上蠟燭─供火,唱誦『清淨法身佛』七遍,禮拜聖地後,圓滿結束我們在菩提迦耶的參訪活動。
第十天 (八月14日 星期一 晴天) 菩提迦耶(Bodhgaya)→王舍城(Rajair)→那爛陀(Nalanda)→拘尸那羅(Kushinagara) 約500公里
幸虧有羅侯羅師父在當地幫忙張羅一些瑣事,以及老師細心周詳的思維,天剛破曉,在離開菩提迦耶前,在大塔內我們得以如願供養世尊三衣袈裟,並請託師父九月返台讀書時(就讀南華大學),能順道幫我們帶回道場,以茲永久紀念及保存。
今天的路程很長,所以在各個聖地間,都不敢拖延太久的時間。
《王舍城(Rājagrha)》:原意為「王之居所」,位於菩提迦耶東北約九十公里,巴特那(Patna)東南一 O 三公里處,是佛陀時代恆河以南摩揭陀國(Magadha)的首都。悉達多王子捨棄華美生活,為了求道,出了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拘利國通過摩菟羅的國境,到跋耆國的首都吠舍離,從阿蘭迦蘭仙人座下,修行不執著、無一物狀態的「無所有處」禪定境界。然後再向西渡過恆河,於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依鬱陀羅羅摩子仙人座下,學習藉由無念無想的精神統一的「非想非非想處」禪定境界,修行自輪迴中解脫的相關課題,在禪定三昧(定及觀)方面達到極致,鑽研瑜伽行法的真髓。因此摩竭陀國的頻毘娑羅王(Bimbisara)十分敬佩年輕的求道者悉達多的不平凡,前去拜訪時,誠摯地希望他成就正覺時,再來王舍城宣說正法。因此,當佛陀證得正覺後,率領千餘僧人重回到王舍城時,即受到盛大的歡迎;當時的王舍城就成為北印度革新宗教的新興之地和南方的傳教中心。
總之,頻毘娑羅王在物質上的護持,是佛教僧團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而出生在那爛陀地方的舍利弗(Sariputra)、目犍連(Moggallana),與先前世尊度五比丘後即皈依的大迦葉等三大弟子都在王舍城附近,則是使佛法廣宣流布的強大助力。
《靈鷲山(Griddhakuta)》 靈鷲山又稱靈山,因山石狀似鷲而得名,在經典中常以「耆闍崛山」稱呼。亦是在佛典中被記載最多次的山,大乘經典中,尤其是《妙法蓮華經》、《楞嚴經》、《法華經》、《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等,根據經典所述都是在靈鷲山宣說的。
靈鷲山,是佛陀在王舍城結夏安居期間,除了竹林精舍外,較經常居住及弘法的地方。東北聳立著第一峰,山頂有阿育王建立的第一號佛塔遺跡,以前此峰也稱為象頭山,是供奉鎮守王舍城的蛟龍神─-金畀羅神的地方。靈鷲山西側聳立五山之一的雷特納山,傳說是釋尊宣說《法華經》時,多寶如來出現之處,也稱多寶山(Ratnagiri)。
據老師描述,三年前他們是步行登山,當時道路還是石子路,有些師兄姐就必須借助拐杖幫助行進。這次師父帶我們從多寶山下坐纜車先至法華寺和平塔後,再沿山路走到「說法台」。世界和平塔(Vishwa Shanti Stupa)是一九六九年日本山妙法寺藤井日達上人所建,並架設長達五百公尺的纜車,有114個座位,方便信徒上山參拜。往「說法台」途中,也參訪在奇巖下的洞窟群,這些洞窟分別是世尊(香室Saptaparni Cave),阿難及舍利弗等弟子們禪坐修行的地方,而唐朝高僧玄奘大師也曾在這裡閉關過1年。傳說叛教的提婆達多(Devadatta),有一次就是躲在山中的某處,趁佛陀不注意時丟下大石並砸傷了佛足。「說法台」位在半山腰處,被四周群山所環抱,是典型笈多王朝的僧院遺跡,應是為紀念佛陀而建。
《法華文句》卷一:「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由經典可以得知,靈山就是聖靈所居,到了靈山,就是進入佛的淨土。我們在「說法台」點上蠟燭及唱誦『清淨法身佛』,禮拜靈山會上諸佛菩薩摩訶薩。
《竹林精舍(Venuvana Vihara)》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僧團安居淨住的僧院。它的起緣,有兩種說法:一是當佛陀帶了三迦葉兄弟和徒眾千人到摩竭陀國,國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恭敬迎接並虔誠皈依,建築了竹林精舍,獻給佛陀與比丘們,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說法的根據地。另一說法是,當時王舍城中,有一位經常護持各宗教修行人的富豪,人稱「迦蘭陀長者」(Kalandaka),在偶然聽聞到佛陀的正法,歡喜皈依三寶後,將原本布施給外道沙門的林園收回,轉而奉獻給佛教僧團安居之用,所以竹林精舍又被稱為「迦蘭陀竹園」。當時,王舍城內的著名異教徒,舍利弗因聞佛陀所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真理後,頓斷見惑而證初果,並偕同目犍連共率弟子二百人,跟佛出家。兩人日後也都分別成為佛陀十大第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
補充說明: 佛陀十大第子 –
頭陀第一大迦葉(Mahakasyapa),拈花微笑、正法眼藏傳人。
議論第一迦旃延(Katyayana),感化惡生王,是正法永傳的一大功臣。
說法第一富樓那(Purna),有著與佛陀類似的修行經歷,終生弘法護教。
天眼第一阿那律(Anuruddha),是貴族子弟中,深獲讚歎的模範生。
持律第一優婆離(Upali),由剃頭童子變成大阿羅漢。
多聞第一阿難陀(Ananda),熱心助人,協助成立女性教團。
密行第一羅侯羅(Rahula),是佛陀的獨子,與世人同享偉大父愛。
智慧第一舍利弗(Sariputta),弟子中說法第一,先於佛陀入涅槃。
神通第一目犍連(Moggallana)上天下地、降龍救母。
解空第一須菩提(Subhuti),化除壞脾氣的習氣、盡脫煩惱。
目前精舍是經過規劃整修的公園,由印度政府管理,需買門票方可進入,放眼望去,有幾十叢翠竹,這些竹子是二十七年前日本人前田行貴教授所重新種植的,離入口處不遠的左邊有一座房舍,裡面供奉有佛陀坐像;繼續往內走有一長方形水池,池邊還有日本妙法寺出資建造的新塑佛像和一間小小的紀念堂。
《松班達石窟(Son Bandar Cave)》原本以為這裡就是七葉窟,經查證相關資料後,才知道這裡其實是「松班達石窟」。根據資料顯示,這座石窟是耆那教的苦行者所雕鑿,構造非常簡潔,這裡是他們的苦修道場。雖然石窟的裝飾很單調,也突顯古印度修行者刻苦耐勞的操守。
註:《七葉窟(Saptaparni)》位於白跋羅山(Vaibhara Hill),由大自然的岩窟所形成,前方形成長三六公尺,東邊寬十公尺,西邊寬三、六公尺的臺地,為經典第一結集地。阿闍世王(Ajatashatru)因悔改造成雙親不幸的殘忍行為,歸依釋尊;並在釋尊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後的九十天後)初次雨夏安居,以摩訶迦葉為首,結集五百名證悟的大阿羅漢(Arhat),並推選長年伺候釋尊的阿難朗誦佛陀對大眾曾說過的教誨,編集經藏;並以世稱持戒第一的優婆離為中心,編集律藏經文。用鋼鐵製的鐵筆摘要式刻在王舍城一帶生長繁茂的棕櫚葉上,這就是傳於後世的貝多羅葉經。恆河流域的方言-巴利語,成為第一結集後的佛教用語。這次的聚會結集出原始經典,《阿含經》與《律藏》等。
《那爛陀(Nalanda)》那爛陀大學是在五世紀初由笈多王朝的戒日王所創建,爾後歷經七個國王屢次增建,那爛陀大學被列為世界上最古老大學的代表之一。此城名原意「賜蓮之地」或「神知之地」。在五至十二世紀之間,尤其以東方藝術和佛教教學的最高學府而享有盛名。玄奘大師曾在此留學15年之久,興盛時期,最多有老師1,500名之多及學僧1萬多名,在此研習中觀、瑜伽、密教等各派的義理,弘揚大乘佛法。玄奘大師曾跟隨當時的校長,被尊稱為唯識學派正法藏的--戒賢法師參學,最先譯出的是《瑜伽師地論》。受玄奘大師積極求道精神影響,義淨三藏也經由南海的航路到此留學。
十三世紀初,蒙兀兒王朝的回教軍團(Bakhtiyar Khalji),攻略比哈爾地區時,不能倖免地那爛陀大學也遭到火攻,建築物、經典、書籍等延燒了六個月之久後,就從此埋藏於地下七百年。直到 1915~37年及1974-1982才陸續再出土。
中午時分,我們到達那爛陀。當地資深解說員帶領著我們登上殘留的紅磚建築物基臺上, 一一介紹該宏偉建築,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目前開挖出來有6座寺廟及12座僧院,建材一律是紅磚; 最大的特色是100英呎寬南北走向的走道連結東邊僧院和座落西邊寺廟; 其中東西南北高低大小不同的建築物間,排列整齊且彼此相連,頗有一氣呵成之勢。每棟僧院的外觀和格局也幾乎是相同的,中間是天井,四周環繞走廊及僧房,有單人床(長老住)、有雙人床(學長制),密室可放貴重的物品,有樓梯可通往閣樓,廚房,天井,儲藏室。另外每一群僧院建築都有一座主要的聖殿,是供聚會佈薩(誦戒)的處所。西側的寺廟,則以位在南端的編號第三座的舍利弗紀念塔遺跡為最雄偉和壯觀的建築。這座塔的起源是紀念舍利弗尊者在此地誕生並入滅,為阿育王所建以示懷念;之後,經繼任國王護持擴建,才成為今日的大塔規模。一列列的壁龕,是笈多王朝典型藝術的表徵。而第二佛塔與其他佛塔所不同的是,在護牆基座上有二百一十一雕刻飾物鑲嵌在上面。
那爛陀大學的宏偉擘局,確實讓人讚嘆不已!無奈,日正當中,我們雖然撐陽傘,還是難抵擋8月天烈陽的熱浪衝擊,快速環顧建築物的主要基台一圈後,接著轉往對街的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雖然規範不大,可是卻收藏一些從遺跡出土的古文物,有各式各樣的石雕或青銅佛像,壁畫,銅器皿,磁器,印章..等,值得一看。
由於今天要趕將近500公里的路程,所以路上都不敢有所耽擱或停留太久。路經羅侯羅師父的小學(Pureland High School,可收學歷到高中程度的學生),也只能做短暫的拜訪,在捐出吳師姐、師母遠從台灣帶來的糖果餅乾,老師和賴師姐所委託的文具用品以及我們團員誠意的捐款後,就結束在王舍城的所有參訪行程。離開前,我們實在無法抵擋不與這群天真無邪的小天使合影留念。尤其難忘他們的熱情,當我們的車子一到達,才剛開車門腳未落地,我還搞不清楚方位,小朋友就蜂擁而至,用印度最古老的敬禮--吻腳禮來歡迎我們,這突如其來的禮節,讓我們著實有些意外及不知所措。
從巴特那(Patnar,佛典中譯為”華氏城”,為阿育王時期的首都)到吠舍離,必須經過世界最長的甘地大橋(Mahatma Gandhi),全長約6公里,橫越滔滔恆河,車行在橋上,才知道恆河是這麼遼闊壯觀。無怪乎在世尊的說法中,常以恆河為譬喻來引導化育渾沌眾生,真是用心良苦。到達吠舍離(Vaishali)時,天候已經不早,所以只能做重點參訪。
《吠舍離(Vaishali)》位在恆河北岸為離車族之城,這裡是強壯善良國王吠舍羅(Vishala,”廣大”之意)的領土,而吠舍離之名正是源自於這位神話中的國王而得名。有一年吠舍離地區因持續乾旱,發生瘟疫,全國舉行眾婆羅門的加持祈禱,結果都無效,國王便向止住於王舍城的佛陀求救。佛陀帶著阿難,才一走進跋耆國就開始打雷並下大雨,解除了乾旱。因而佛陀在吠舍離宣說『 寶積經 』,同時,遊行了七天,並以托缽的水灑淨,於是傳染病完全消失。從此這裡便以邀請《 藥師如來 》而聞名。釋尊八十歲在吠舍離度過最後的結夏安居時思念壽量,三問阿難,結果阿難三不知答,也沒有請佛住世。魔即下凡,請佛入滅,佛陀即答應,因此,佛陀宣布三個月後即將捨壽。
補充說明1: 佛涅槃一百年後,耶舍尊者在吠舍離推動第二次結集,集合了七百位高僧,又稱「七百結集」主要討論、編輯與「律戒」相關問題。雖然達成「十事爭議,均為非法」結果,可是卻導致部族對抗,使得原本自佛陀以來都是單一的教團,在佛涅槃後一百年左右,由於對戒律的見解不同,分為保守(上座部,稱南傳或小乘佛教)及自由(大眾部,稱北傳或大乘佛教)兩派。
補充說明2: 佛涅槃二百年後,在阿育王的庇護下,在華氏城的雞園寺第三結集邀請一千位品德高尚的比丘,並以尼鍵子、帝須為主持,花了九個月,再度檢討王舍城七葉窟第一結集,以及在吠舍離第二結集的經、律,進而就釋尊的說法加以討論。而佛教學派由最初的上座部和大眾部,漸漸分為十八部。
《佛陀舍利塔(Relic Stupa or Stupa 1)》佛陀涅槃火化後,將佛舍利分給當時八個大國,而離車族也分得其中一份,於是在這裡建了一座簡約的覆缽式佛塔,安奉供養佛舍利。隨著時代變遷及戰亂,佛塔幾乎已全毀,只剩部分基座,這座佛塔原本是直徑7.2公尺的磚塔,塔上尚留存有歷經四次擴建的痕跡。目前的建築僅是供後人憑弔當時的景況,而當時從殘塔內所挖掘出來的一隻滑石製舍利罐,被收藏在巴特那博物館裡。
補充說明:火化後的佛陀舍利子分給以下之八個國王: 1.拘尸那城 2.摩羯陀國3. 吠舍離國(離車族) 4.迦毗羅衛國(釋迦族) 5.遮羅頗國 6.羅摩伽國 7.毗留提國 8.婆羅國
《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 這是孔雀王朝為了標示佛陀最後一次吠舍離公開說法而建及豎立的,歷經兩千餘年,這根獅柱依然保存完整無缺,實在很難得。然而阿育王石柱,最讓人讚嘆的,就是一體成型的石柱以及雕塑技巧,當時沒有機械吊高機,他們又是如何將石柱立起來? 他們到底動員了多少人力? 太多為什麼,也只能向古代老祖先的智慧致上最誠意的敬禮。
《阿難舍利塔或二號佛塔(Ananda Stupa or Stupa No.2)》是一座紅磚砌成的覆缽式佛塔,與石柱相對而立,也是阿育王所建。二號佛塔又稱阿難舍利塔,關於此佛塔有一則神話般的傳說。據說佛陀涅槃後,阿難尊者繼續大迦葉尊者的腳步,在恆河南北兩岸弘法。有一次,阿難尊者在摩揭陀國的林中散步經行,聽到小沙彌背訟經文,錯誤百出,阿難尊者好意加以糾正,小沙彌不領情反而出言譏諷是尊者年事已高,記錯了。阿難尊者感觸良深,心想:昔日同修都已一一入滅,留下我一人在世,既無法教化新進的比丘僧眾,又無力維繫佛法的純粹正統,獨留又有何用?不如及早入滅。便離開摩揭陀國,想渡過恆河到佛陀最後說法的吠舍離自行入滅。然而,此舉卻引起兩國大軍在恆河兩岸緊張對峙的局面,互不相讓,阿難尊者為了不讓兩國人民為他動干戈,因此尊者以神通力從船中起身,飛升到恆河上空,自行火化身軀並分成兩半,一一落在南、北岸。兩岸軍隊見狀都嚎啕大哭,各自帶著分得的一半舍利回國建塔供養。
由吠舍離到拘尸那羅還有約250公里左右的路程,據司機解釋,原本避開大馬路抄鄉間小路,就是想走捷徑,也許是雨季關係,這些小路卻變成到處坑坑洞洞,道路崎嶇/車子顛簸不說,加上天黑沒有路燈照明,車子行進更是雪上加霜。一路上就這樣搖搖晃晃地,到達拘尸那羅,我們要投宿的飯店已經是11:15pm.。
雖然長途旅程,身體是有些疲憊,可是當我們的車子經過窮鄉僻壤的小村落,沿路人家所住的房子,不是水泥的高樓大廈,而是泥土牆、茅草平房;沒有電燈,只有煤油燈或昏暗的燭光;沒有風扇或冷氣,只能坐在門口乘涼,他們卻是那麼樂天知命及滿足現狀。那麼我們有堅固樓房可住,出門有車代步,有冷氣可吹,有燈可以照明,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抱怨 ? 加上滿天的星星如影隨形地,忽前忽後,忽遠忽近,一路跟著我們夜行,一點兒都不寂寞! 這時才警覺到,我已經好久沒有仔細觀察星星了,原來他們這麼美。雖然沒有世尊的睿智,夜睹明星而悟道,但我終於知道要放慢腳步,欣賞我周邊的人、事、物。其實,佛法不單只是在經書裡面而已,它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實踐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