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 中药理念--补益类中药简介(30) 
        
补血类中药---附子(2-1)


一、产地

  主产于中国四川、陜西、湖北、湖南等地。

 

二、原物状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入药用其子根。块根(母根)呈圆锥形为乌头。拉丁文名: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英文名: Common Monkshood Root。呈横切片,有生附子,黑附子,白附子,姜附子。其母名曰乌头。

形状为块根圆锥形,长约 1.5~5cm,直径 1.5~ 3.5 cm。表面灰棕色,有微细纵皱纹,上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多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俗称 "钉角 "。侧面留有自母根摘离的痕、质坚实。断面灰白色、粉性。横切面可见 5~7角形或不规则形的形成层环纹。

多年生草本,茎高60-150cm。主根纺锤形至倒卵形,周围常生有数根侧根。茎直立,上部散生帖服柔毛。叶互生呈三角形,革质,深3裂达基部,中央裂片宽菱形或菱形,近羽状分裂。总状花序狭长,花序轴贴伏反曲柔毛,萼片5,高圆盔形,蓝紫色,花瓣2,有长爪,距拳卷。果长1.5-1.8cm,种子有膜质翅。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0.5c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者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cm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习称“白附片”。依性状可分:

1.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品质以身干个大、肥壮、质坚实、粉性足、无泥沙、去残茎及须根少者为佳。

附子的规格名称

商品形成一套很复杂的、数十种,现只保留盐附子、附片两类。附片又有白片、黑顺片、挂片、熟片、黄片五种规格。

盐附子以根大、体重、饱满灰黑色、表面光滑起盐霜者为佳。又分为:

一等:肥大,体质沉重,附有结昌盐粒,味咸而麻、刺舌。每kg16个以内。

二等:每kg24个以内,余同一等。

三等:每kg80个以内,余同一等

附片以片大、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者为佳。

黑顺片以片大、厚薄均匀、棕黄色、切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

 

三、附子名称来源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但现在上海地区种植乌头,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取自:www.chownet.com.tw

  

取自: www.cdutcm.edu.cn

 

取自:www.cdutcm.edu.cn

 

 

四、化学成分

生品含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 ( aconitine )、中乌头碱 ( mesaconitine )和次乌头碱 ( hypaconitine )、卡米查林(Camichaclinc)、川乌碱乙、次乌头碱、新乌头碱(Mcsaconiinc)、猪毛菜酚、准噶尔乌头碱、塔拉乌头胺、尿嘧啶棍掌碱、钙等,另日本产附子尚含有强心作用的去甲乌药碱(国产者有无此成分未见报导),和有升压作用的仙影掌碱 ( coryneine chloride )、去甲猪毛菜乌药碱 (salsolinol)。

 

五、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纯阳。归肾、脾、心经。其性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六、药理作用

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强心兴奋、补火助阳、袪寒止痛,发汗利尿的作用。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温暖药,达三焦→以袪在里之寒热。

1.古代药理

三阴伤寒、中风、中寒、寒厥、膈噎、通经、堕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肾阳不足,脚气,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四肢厥逆,霍乱转筋,阳虚畏寒自汗,脾泄久痢,拘挛疼痛,等沉寒痐冷之症。

()陈修园曰:

[1]《素问》谓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养等法是模棱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

[2]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3]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

[4]大观本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

()陈修园又曰:

[1]又曰:附子主寒湿,诸家俱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则化而不可知之谓神。且夫人所以生者,阳也,亡阳则死。亡字分二字,一无方切,音忘,逃也,即春秋传出亡之义也;一微夫切,音无,无也,论语亡而为有,孟子问有余曰亡矣之义也。

[2]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如唐之辛蜀,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如周之守府,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元妙不能尽述。按其立法,与本经之说不同,岂仲景之创见欤﹖

[3]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温得东方风木之气,而温之至则为热,内经所谓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也。辛为西方燥金之味,而辛之至则反润,内经所谓辛以润之是也。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于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

[4]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

(1)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

(2)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袪除风湿也;

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藏也;

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5]后世虞天民、张景岳,亦极赞其功;然不能从本经中细绎其义,以阐发经方之妙,徒逞臆说以极赞之,反为蛇足矣。

() 黄煌:

[1]仲景所用的附子有生、炮的不同。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等。炮附子用于温经止痛,方如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用生附子,仲景必去皮,现代研究发现附子皮中有毒成分乌头碱的含量较大,所以去皮有利于解毒。仲景时代的炮附子的加工工艺,笔者无考。但根据目前临床所用的制附子,多采用高浓度盐水腌制的办法,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

()《本草思辨录卷二:

乌头与附子同为少阴药,而补益以附子为优,发散以乌头为胜。故肾气丸有附子无乌头,大乌头煎有乌头无附子。因乌头气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内蜜、更煮以节其性。

()《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

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治命?

()《本经逢原卷之二:

[1]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

[2]暖脾胃而通膈噎,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

[3]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沈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沈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

[4]《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豕之谬。详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血出不止之金疮也。

[5]附子乃退阴回阳必用之药,近世疑而不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以迟矣。且夹阴头痛,足冷,上热下寒,阴邪内盛,阳气外衰,急需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救之?

此病人出现不知口渴,这才是主要症状,这代表里极寒,所以不知道口渴,此时就是生附可治的时机,炮附子是用于固表虚时用的,当病人出现大汗不止时,仲景使用桂枝汤加附子,这时他就是使用炮附子,原因就在此。

《本草备要》课“补臀命火,逐风寒湿”。温肾壮阳,回阳救逆,祛寒止痛。
 

2.近代药理

附子有(l)镇痛、镇静。(2)强心、消炎。(3)有抗寒冷作用

(1)对肾上腺皮质的影响:(1)熟附子不论口服、皮下注射或肌注均能显著降低大白鼠内维生素丙的含量,其作用不被戊巴比妥钠及氯丙秦所阻断,但能被考的松部分阻断;乌头碱亦有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丙的作用,但非生物碱部分则无效。(2)熟附片煎剂尚能增加大白鼠尿中17-酮皮质类固醇的含量,减少末稍血液中嗜酸细胞数。(3)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一侧灼伤形成的肾上腺皮质高血压的大白鼠有降压作用(参阅肉桂)。(4)又用组织化学方法亦证明,附子煎剂可使小白鼠肾上腺的胆固醇含量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旺盛),磷酸脢活性增强(说明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强了糖、蛋白、脂肪的代谢)并促进肝糖原的增加。以上说明附子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进作用。现证明肾阳虚有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故本品的“补肾命火”这一功能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相似之处。动物实验证明,用其复方对“阳虚”证有效(见淫羊藿)。

(2)抗炎作用:熟附子及其一些有效成分如乌头碱、中乌头碱、苯甲先乌头碱(由乌头碱在煎煮加热时生成)等,对实验性炎症如蛋清性关节炎或是角叉菜胶性足跖浮肿有抑制作用。其中中乌碱对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多种致炎物质引起的足跖浮肿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是中枢性的。

(3)对平滑肌的作用:消旋去甲基乌头碱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贵州乌头所含的生物碱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有抑制作用。

此外,消旋去甲基乌头碱能使小鼠血浆中环磷酸腺甘量增加,这有助于对变态反应的抑制。

毒副作用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未炮制前有大量很毒得乌头碱。大量的乌头碱会使心脏痲痹,进而造成死亡,应愼用。经加工过的附子则毒性较小。如经120℃处理40分钟的加工附子,其毒性仅为生附子的1/51/350。乌头碱给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295毫克/公斤。附子中毒时有心率改变及心律紊乱。

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煮可降低其中毒性,附子亦可因久煎而减轻毒性。解附子之毒有防风、远志、黄连。为了降低其毒性,让其入药必须炮制减毒,作成可以使用的药材。炮制方法先清水进漂,再用柳木灰火煨制法或谷壳灰火煨制法。煨附子经漂、煨、姜汁制后,毒性小,副作用小,其性温和,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补精髓、温肾阳补脑化虚痰的作用。

万一中毒,民间验方用生姜、甘草各15g,金银花 18g 煎服;或以绿豆 120g 甘草 30g,煎汤频服;生白蜜也有一定解毒作用。

 

七、比较

附子回阳气,通行十二经,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肾阳)。肉桂助肾阳,暖下焦,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元)。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制子、淡附片、黑(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

白附子是另一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白附子。性偏上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白附子无助肾阳的作用。

治疗作用:

附子有生、炮的不同。生附片毒较大,性猛力宏,祛寒回阳之力最强,用于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等。炮附子用于温经止痛,方如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

《各种附子的作用》

1.炮附子:最常用,效果快捷,长于温阳祛寒。

2.盐附子专能人肾温阳。

3.淡附子效力较缓和。

4.黑附于与炮附子效力差不多。

5.白附片药力最差。

6.川乌与附子是同一植物,性味功用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不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用川乌。

《附子的配伍》

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

配熟地、当归,能助生血之力。

配肉桂,能补助肾阳。

配桂枝、白芍、黄耆皮,治阳虚自汗。

 

八、临床应用

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效用;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朮,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朮,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1.少阴寒化证与附子的临床应用

少阴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生命之本。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的主要病变,其病机多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疾病的转归、预后,皆取决于阳气的存亡。因此,时刻固护阳气是治疗少阴寒化证的重要原则。

少阴寒化证在《伤寒论》少阴篇中共提出 9 个汤证, 都是为温里回阳而设。

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太阳与少阴表里同病,其少阴阳虚,故表现“脉沉”;附子汤证中提到“背恶寒”是少阴阳虚不护,“身痛”、“骨节痛”等症则是阴寒盛所致;桃花汤证属下焦虚寒,肾阳虚衰;吴茱萸汤证也是因为少阴阳虚寒盛,寒邪伤及脾胃,脾胃受伤所以吐利并作;太阳篇中用真武汤(第 82 条,宋本条文号)是太阳病发汗太过伤了肾之阳气, 少阴病篇之用真武汤(第 316 条),则因肾阳虚水气不化,取其温散而利肾水。共同点是着眼于肾阳不足。

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更是温阳祛寒之剂无疑。通脉四逆汤证从病机和临床症状看,均较四逆汤证严重,于是方中加重附子、干姜用量,以力挽狂澜,通脉救逆。加葱白者,也是为了破阴祛寒纳阳。于此我们不难看到《伤寒论》所论详于寒而略于温之一斑,治疗处处不忘温阳以祛寒,却寒以回阳,给人们以“阳气太宝贵,阴寒真可怕”的启示。因此,救治少阴寒化证,若不抓紧时间救阳,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临床上欲求回阳祛寒,首推附子,上述少阴寒化证诸方除吴茱萸汤、桃花汤之外,都选用了附子作主药,实践证明,附子确是一味偏性较大,而功专力着之品,用之得当诚能起大症。但不少人苦于对附子的用法、用量不好掌握,或谓其有毒,未能发挥附子的应有作用。其实,遣用附子只要能把握要领,临证就会得心应手,万无一失。

首先,必须掌握应用附子的适应症。《伤寒论》之用附子者甚众,主要功用是取其回阳救逆、温阳祛寒、通阳止痛、助阳除湿、扶阳固表等几个方面,究其病机恒与“阳虚寒盛”有关,这就是用附子的原则。倘阴虚内热,断不可用附子。经验认为,明辨附子之宜忌,以脉象和舌象为根据比较客观准确,凡舌质淡而多津者,可以大胆用附子;凡脉数而有力,或舌质红苔少而少津皆应当慎用附子。

其次,是考虑附子的品种和剂量。

2.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本草纲目》用治“风湿麻痹”,张元请谓“附子以白朮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伤寒论》用附子配甘草、白朮、桂枝(附子甘草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之证。附子用于风寒湿痹或阳虚者较宜。现有人用附子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收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3.支气管哮喘:

属肾阳虚者可配肉桂、地黄等用,如附桂八味丸等。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用本品治“风寒咳逆”(包括了部份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炎在内)。用人用贵州穿心莲生物碱治疗慢性气管炎50例,显效29例,总有效45例。对喘息型疗效较好。

4.回阳救逆

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脱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三至五钱)回阳逐寒,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常配合干姜(三钱)、炙草(二钱)(名四逆汤)或人参(三至五钱,甚至一两)(名参附汤)等同用以回阳救逆。一般因内寒所致者用四逆汤;因气血两虚所致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各三钱。常用此药抢救各种休克,一般都配合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同用,效果此较理想,请参考试用,如不能内服时,可用鼻饲法绐药。参看人参干姜二药。

5.逐寒燥湿

因风寒湿三邪侵入身体而致气血凝滞、闭塞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利,阴天下雨则疼痛加重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配合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赤芍、炙山甲、松节、苍朮、当归等同用。脾受寒侵而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絺,手足发凉,腹部不暖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与干姜、白朮、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6.温助肾阳:

肾阳虚衰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男子则阳萎, 女子则宫寒不孕。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强生殖机能。常配合鹿角胶、熟地、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戟天、生艾叶、阳起石、茯苓等同用。

 

九、用量用法

关于附子的用量须据实际情况斟酌而定。《伤寒论》绝大多数用附子的方只用一枚,约相当于现在的 5-15 克。

经验谈是:取其补阳用5克,取其温阳用10克,取其回阳用15克,取其祛寒止痛用15-20克。这是一般而论,临床上还要根据所用附子的品种,病人的体质,心、肝、肾功能等情况而定。

1.煎剂:10 ~ 15克。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2.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每支5毫克。每次5毫克加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

3.乌头碱:每支100微克,每次100 ~ 300微克加510 %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

外用:研末调敷。生品一般只供外用。

 

十、注意事项

附子有毒,必须切记,但其毒性与剂量、炮制方法、煎熬时间和配伍等密切有关,只要掌握其要领,也是安全的。

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依经验用10g者,宜先煎15分钟;20g者,则先煎30分钟;30g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g,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煎煮新法,即将附子捣为细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

煎煮附子经验,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进去,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

现市售经正规炮制后的附片,用量在15克以下者,一般煎熬半小时即可;生附子15克宜先煎2小时,待其不麻口时,方能放入其它药一起熬。用量超过常用量时,煎熬时间还要相应增加,以免发生意外。甘草和蜂蜜可解附子毒,配伍应适当考虑。

用生附子时一定要配伍干姜,经研究证明,原来干姜不仅能解附子之毒,而且能增强附子的强心作用,这也许是“附子无干姜不热”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临床用生附子时配上干姜就更加安全了。

当然,附子也不可滥用。因为附子毕竟不是一味补益药,久用、重用,必须防其涸液。虚损之疾应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这一理虚大法,配伍人参、熟地黄、炙甘草之类,始得标本兼顾、刚柔相济之妙。

《毒性》

1. 神经系统 : 口舌、四肢和全身发麻,并有紧束感,烦躁不安,头晕、头痛、神智不清;痛觉消失或减弱,阵发性抽搐;或双目失明。

2. 消化系统 : 严重呕吐恶心、流涎腹痛、腹泻、肠鸣亢进。

3. 循环系统 : 心慌心悸、血压下降、心律不整,甚至发绀、四肢厥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循环呼吸衰竭,是致命主因。

《解救方法》

下列是一般文献上建议的解毒方法,不一定经过确实的临床验证。

1. 早期洗胃。

2. 静脉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盐水,注意保温与呼吸情况。

3. 使用拮抗剂阿托品 (Atropine) 直至心律恢复正常为止。

4. 民间验方用生姜、甘草各15g、金银花 18g 煎服;或以绿豆 120g、甘草 30g, 煎汤频服。生白蜜也有一定解毒作用。

 

十一、禁忌

1.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忌用(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阴虚内热者)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

2.不宜与半夏、瓜蒌、 贝母、白蔹、白芨同用畏犀角。

3.生品外用,皮肤溃破者忌用。

 

十二、贮藏

盐附子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待续)

 


[ 中医药介绍 ] [ 健康教室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