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 中医药在免疫学理简介(下)


参、人体经络简介

经络是人或动物血气运行的基础通路,任何一脉长久不通,人或动物即有发病可能。以人为例,五脏六腑正经十二脉,其中手足各六脉,六脉中再分阴阳两类经络,另有奇经共有八脉等,正经与奇经在全身是纵横相络通的,与头、肢均相贯通的。例如手叁阴从胸腹走到手,手叁阳从手走到头;足叁阴从足走到腹,足叁阳从头走到足;手足叁阴经脉均与五内脏有关联,其名如下: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手足叁阳经脉均与生理功能性相关之六腑有关,诸如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叁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等。

其经络联结次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叁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肆、中草药特性简介

一、中草药的药性

中医用药须知药性,而研究开发中草药药方者,要知药性。每种药均有其药性、药味、药材颜色、质的轻重等,此在中医药上均有所表,故学用中草药於人体与动物体上,宜有所认知,以便能灵活运用。

凡药材具有酸性者属木入肝,酸性在药理上能 能收;若苦者属火入心,苦味能泻下能燥 能坚实;若甘甜者属土入脾,甘味能补虚能平和能缓寒;辛者属金入肺,辛味能散发能润燥能横行;咸者属水入肾,咸味能上升能使软成坚实,淡味者能利通窍能渗泄,各味性所述中,前者为五味之义,後者属五味之用。另药材有各种颜色,凡青色者属木入肝,赤红色者属火入心,黄色者属土入脾,白色者属金入肺,黑色者属水入肾,此所谓五色之义。故学者可依其药材颜色稍能略知其所属经脉及脏器也。

学中草药用药又须知其气与味,气者为阳,味者为阴,凡具有寒热温凉者属气属阳,凡具有酸苦甘辛咸淡者属味属阴。气厚者为纯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在用药上,气薄者能发泄,气厚者能发热;味厚者则泄,味薄者能通。辛甘者能发散,故归於阳;酸苦者能涌泄,故归於阴。咸味能涌泄,故归於阴;淡味能渗泄,故归於阳。药性中具有轻清升浮者属阳,因其有出上窍之功;具有重浊沉降者属阴,因其有出下窍之功。上述清阳之药发於肌表,浊阴之药走入五脏,清阳之药通实四肢,浊阴归入六腑,此是药性阴阳学说之大略意义。

二、中草药药性的运用

凡药材质轻者能上行,故入心肺。药材质重者能下达,故入肝肾。药材质中空者益发於表,内实者益攻於里。药材材质是枝者可达四肢,药材材质为皮者可达皮肤。药材用其心、茎干者,可内行入脏腑。药材枯燥者归入气分,润泽者归入血分,故知药材有此等上下内外不同功用,因各以其类似形象而相宜也。

(一)、凡药材色青味酸气燥者其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表),肝为乙木(里)。

(二)、凡药材色赤味苦气焦者其性属火,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表),心为丁火(里)。

(叁)、凡药材色黄味甘气香者性属土,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戍土(表),脾为己土(里)。

(四)、凡药材色白味辛气腥者其性属金,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表),肺为辛金(里)。

 

伍、中药与人体机体免疫

一、免疫功能概说

近代医学认为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发生失调,将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引起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导致各种病理损害,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是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之作用发起调节功能,并通过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来维持相对的稳定。脑下垂体是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环节,它通过分泌亲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发起减少与抑制过高的免疫反应。同时,脑下垂体通过生长激素的作用,激发免疫作用,增强过低的免疫反应,从而做到调整免疫平衡,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

在中医学所称,肾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用。故中西医学均称”肾”在调整和维持免疫平衡及其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肾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整体方面的调节,同时与细胞内的调节也有关。近年生物学上发现许多神经递质、激素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靶细胞发挥生理效能是通过细胞内的介质──环核甘酸(cAMP、cGMP),环核甘酸又称第二递质信使,而一般激素是第一信使。美国Nelson Goldberg首先发现cAMP与cGMP对细胞双向调节作用,且指出此二种物质是一对拮抗物质,故其在细胞中的浓度是相反的,正好成一对,所以又称cAMP/cGMP为双向控制系统。1973年Goldberg把上述自成系统的双向控制现象和中医的”阴阳学说”作了联系,认为cAMP和cGMP的双向控制系统是统一许多不同生物调节现象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所在,此是阴阳学说的基础。

二、中药与免疫

骆和生在其中医免疫学中指出中草药之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等某些药材,对低下的免疫反应有促进作用,能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免疫反应向着有利於机体的方面进行,达到治愈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凡具有上述作用的中药,都可称为中药免疫促进剂。

(一)、单味中草药

促进免疫常用的中药,补气药类有黄耆、人参、云芝、菌类、白术、茯苓等;补血药类有当归、鸡血藤、阿胶、熟地黄、白芍等;补阳药类淫羊霍、菟丝子、肉苁蓉、肉桂、巴戟天、锁阳、补骨脂等;补阴药类有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女贞子、黄精等。

中医免疫学说认为肺、脾、肾对免疫系统都在发挥调节作用,但肾是主导作用的,其次是脾、肺。肺、脾、肾叁脏,无论何脏虚弱,其免疫学指标都比正常为低,此显示肺、脾、肾与机体免疫功能确实有密切相关。叁脏之虚,其影响免疫功能的程度是肾>脾>肺,此现象发生不管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上全是一致的。

中草药免疫有效成分主要有多醣、生物硷、皂甘、有机酸及挥发性成分物质。多醣类是许多中草药的免疫活性物质,如党参多醣、黄耆多醣、茯苓多醣、猪苓多醣、枸杞多醣、淫羊霍多醣、刺五加多醣及甘草多醣等等。在皂甘类化合物中被研究得较多的有人参皂甘、黄耆皂甘、党参皂甘,此类中药均能强化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能促进抗体生成、促进抗原抗体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又如苦豆根含有生物硷成分苦参硷,能增强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低浓度的氧化苦参硷即能加强小鼠的T、B细胞的增殖。

近年美国Solvay动物保健公司曾用芦荟提取物作为马立克氏病疫苗佐剂,结果得出良好的佐剂效应。北京农业大学陆钢等(1996)以花粉多糖水溶液直接稀释猪瘟疫苗,对20日龄免疫仔猪的血清抗体力价有显着的提升。陆等以猪血清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OD值,首次免疫後7天,高剂量组即有显着的提高,14天时高、低剂量组均较对照组提高,35天时高剂量组还是显着地高於对照组。此研究结果显示30 mg的花粉成分含量,就对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预防有良好的增强作用。

(二)、有免疫功能的复方制剂

中医理论讲经络气脉、五行相生相克,若单味药并不能达到此目的。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中草药复方制剂的免疫增强药理研究取得重大的发展,美国时代杂志推崇鸡尾酒式的疗法,其实是中草药复方的理念,所有中草药以君臣佐使的理念在调配方剂,可将使用药量减少外,还眷顾着全身生理机能的协调作用,达到增强身体免疫机制功能。

中国古代方剂的四君子汤(补气─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经研究有促进萎缩胸腺恢复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内非核酸物质的储存,有利於发挥细胞的正常功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外围血中T淋巴细胞数,进而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其他四物汤(补血─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六味地黄汤(补阴─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参附汤(补阳─人参、附子)等方剂,亦经研究有促进淋巴细胞发生转化之功能,促进活性玫瑰花结形成率和抑制淋巴细胞游走,同时对抗 细胞形成均有提高与促进作用。另黄黄建中汤经研究亦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功能,可明显的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对体液免疫力有一定的影响。另补中益气汤是强化胃脾器官者,服用後对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患者有下降之功效。张克家(1993)方剂大全中指出由杨贵远(1988)所研制的主治马虚劳的加减七补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炙黄耆、炒酸枣仁、当归、秦艽、川楝子、陈皮、醋香附、麦芽等),是中兽医能诱发免疫功能的方剂,经实验证明小鼠摄食此散10天後,提高体内T细胞的转化率,增强血清中溶血素的含量,此结果说明此方对小鼠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能促进。

吕车凤(1994)以生化汤复方(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来探讨其药理学时,由免疫调节试验得知,生化汤抽出物能增进小白鼠末梢血中对绵羊红血球(SRBC)的抗体力价及增加脾细胞中对SRBC的血清中细胞数,亦能增加Th/Ts细胞的比值。生化汤原是对妇女产後促进子宫收缩之方剂,但吕车凤博士则发现其对免疫增进,有其一定的效果。

 

陆、结语

对中医药在免疫上的一些理念,虽研究已有数十年,但在台湾似刚起步,随着免疫学与中医药学的互相参研,必将会诞生免疫中医学、免疫中药学的学理。身体虚弱者,服食中医补益类药物,以提高吾人机体的素质,防止发病。预防重於治疗,若我们能以中医药学识,来预防时下最困扰的癌症,使大家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品质得以提高。此还须中草药专家、学者、同业的合力研究与开发。对中草药的研究与利用,若能与大陆学者专家合作,取其数十年经验及研究成果,用之於台湾中医药业,当能有事半功倍之效。希有兴趣的同好,均能支持并加入此研究的行列。

 


[ 中医药介绍 ] [ 健康教室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