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1Forest.gif (27539 bytes) 以悉昙字义探讨「阇那-智」
         与「般若-慧」二字的差异

                                             优婆塞戒子   果明


一、前言

以往吾等均认为「智慧」是「一合相」词,但依佛经悉昙密教中,「般若」()与「阇那」()却各明显阐述不同意义与凡圣修持的描述,在古德的译注中多所见闻。此二词亦译出于不同年代,「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后汉)高僧(于公元179年)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8 No. 0224)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一词,较后期出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9 No. 1788更译于隋朝。

 

二、般若与阇那的意义与唐朝汉字译音

般若、阇那二字依悉昙梵咒翻为唐朝河洛音应如何念?般若(praj#a)是慧,而阇那j#2na)是智。依义净大师的《梵语千字文》(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4 No. 2133B)云:「(二合) 惹拏 (二合) pra jñā,聪」、「惹拏 (二合)()āna,智」。「般若」应读为「罗惹拏prajñā」;阇那」则读为「惹拏曩ā na」。《悉昙要诀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84 No. 2706)云:「常云般若praj#a;常云若j#2na)」。「罗惹拏」简化变成「般若praj#a)」;再省略成「#2)」,此「字音」的河洛音读法,如「若是」的「若」(#2)已隐藏掉「ja)」音,现今的发音更省为「那」(na),连「ja)」音都不见了,而且「若」原有的「#a」鼻音(若#a字义为「一切法智不可得义」含有法智义)现已变只有「na」的喉音(那na的字义为「一切法名不可得义」,变成法名义),已失去原有字义,这是末法语音省略的悲哀啊!而唐义净大师翻的「惹拏曩(āna)」简化变成后来的阇那ā,原有的「nang)为具足大空义,省略掉变成「那(na)」,只剩阇那(2)」,已失原有真义。

《悉昙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84 No. 2702)云:「梵云:若那,此云智。」也是省略变成「若那(j#2)」后面的nang)大空音(鼻音)也不见了,这也是末法语音省略的失真啊!

 

三、阇那般若(的区别?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3 No. 1709)云:「准大品经若之一字通目智慧。二字界故。般那两字别目慧智。二字缘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惹即目智。由是经论六度十度开合不同。」

若言六度,即智慧二者,合为第六般若(智与慧合而为一,故合起来说明。若言十度,慧为第六;智为第十,各别说明智与慧分开阐明。《悉昙藏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84 No. 2702)云:「良贲疏云:梵云:般啰贤若,此翻为惠;梵云:那,此翻为智。西方梵字有界有缘,准大品经:jhe)若之一字通目智惠二,字界故。那两字别目智惠二,字缘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惠;以那助若,若即目智。由是经论六度十度开合不同。若言六度,即智惠二,总为第六,以合明故。若言十度,惠为第六;智为第十,各别明故。智之与惠,为同为异,但别境惠,二体实同,但择法决断,二用别故」(目:列举名称、称呼)(合明:合起来说明)

在大乘经论中,虽未说明「十度」,但文中所言「般若」均已意涵了「智与慧」,如《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第577」,可谓大部头经典浓缩版,其中所讲「般若已含「智与慧」,因经文中,「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经文中已明「菩萨行深般若」。另在一些古德所译虽未详说明,但其中的六度「智」已含「智与慧」。

另由经论中知,「智与慧」已明显界分,故古德翻「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而不翻为「四慧」,是有其道理,「慧」者,通众生之智慧。「四智」惟佛教圣者能证得,故称「四智」而不名「四慧」,此为古德翻译经文「字字珠玑」精妙之处。

 

四、般若(慧)的种类?

《悉昙要诀卷第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84 No. 2706)云:「涅盘经云鉢罗若praj#a涅盘经二十八中,般若,一切众生慧也;阇那,诸佛菩萨慧也。」故智慧细分三种,阇那者,诸佛菩萨智慧;毘婆舍那者,一切圣人智慧;般若者,名一切众生智慧。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2 No. 0374)云:「慧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复有三种,一者般若。二者毘婆舍那。三者阇那。般若者,名一切众生。毘婆舍那vipaśyanā者,一切圣人。阇那者,诸佛菩萨。又般若者名为别相。毘婆舍那者,名为总相。阇那者,名为破相。」般若别相,知世谛法;毘婆总相,知第一义;阇那破相,知一实谛。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8 No. 0231)云:「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阇那门,能入众生诸根利钝;得般若门,分别句义;陀罗尼门,总知一切语言音声;得无碍门,说法不尽。大王!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是诸门。」菩萨入般若门,分别句义;得阇那门,分别根性。若细分十度,则第十度阇那j#2na,诸佛菩萨慧也;第六度般若praj#a),一切众生慧也。

 

五、「古德不将「般若」翻为「智慧」之原因?」

《大智度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No. 1509)云:「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如同《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3 No. 1716)云:「涅盘含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故不可用灭度为翻。」于佛法常说「妙智慧」「妙吉祥」「妙有」「妙法」「妙乐」「妙音」「妙行」等,其深奥妙意,诸佛菩萨在「空」中生种种「妙」有,非一般浅薄智慧所能及,故古德不翻。夫般若者,自二种:一实、二权,权即可翻,实则不可。古德勉强(权-方便说)翻为「妙智慧」。故菩萨的「真空」生「妙有」。故此「妙」是表示无法形容的出世间智超越世间智,这是圣者才能由「空」所表现的「妙境界」。

《大品经游意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3 No. 1696)云:「论云。波若深重。智慧轻薄。故不可翻。故正法波若。不得以一义翻译。而三代法师说此文者。一者云。不得以下地智慧翻上地波若也。一云。此说无文。不足为依所。」故古德不将下地的「智慧」翻为上地的「波若」(般若),因「般若」只是不坏假名而能演实相,毕竟「般若唯名」罢!故有些古德不翻。

 

六、般若波罗蜜与阇那波罗蜜之区别?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云: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修学一法通达一切法者,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则能通达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优波憍舍罗(upāya方便)波罗蜜、尼坻(pranidhāna)波罗蜜、婆罗(bala)波罗蜜、阇那(jñāna)波罗蜜。」

故知「般若」为第六波罗蜜,「阇那」为第十波罗蜜。第六波罗「般若」是前五波罗蜜的眼目;前五波罗蜜则依「般若」的真智而行,故摄六度归般若。第十波罗蜜「阇那」则是延续前六度,是大乘菩萨利他的行法,也是圆满佛果的极致。吾 师(善祥比丘)于讲解《大般若经》时,依经文旨意曾说「地前菩萨行六度;地上菩萨行十度」,故六度是成就菩萨的因;十度为圆满佛果的因。凡夫依前六度的「般若船而到入圣的彼岸;菩萨依十度的「阇那船而到成佛的目标。

 

七、般若波罗蜜多为修学菩萨之所当学?

 在此所言的「般若波罗蜜」是指含十度的行深般若」。《放光般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8 No. 0221)云:「如来身者从般若波罗蜜中出。大士三十二之相。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大慈大悲。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若可打开涅盘城,度生死大海,登安隐彼岸,故「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所当学。

    《翻译名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4 No. 2131)云:「因名般若prajñā。果名萨婆若sarvajña。」「般若」是佛菩萨及小乘之所同证;但「般若波罗蜜多」却是唯菩萨所具有的般若,因菩萨依「般若」而「波罗蜜多」,故菩萨依此而所导入萨婆若海,具足一切智,证得究竟清净无上菩提,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因小乘只具「般若」,而不具度众悲心,无法「波罗蜜多」;而佛已具足萨婆若(一切智),已圆满一切,而「般若」是船,只是度河的筏,佛已到佛岸,无须再依「般若船」,故并无佛般若,而称萨婆若sarva j#2,故《净名玄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8 No. 1780)云:「什公云:萨婆若则老般若。

 

八、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

「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pāramitā)」以般若智慧到彼岸(解脱)。

般若波罗蜜多(praj#aparamit2)有二种意义,一用于解释六波罗蜜时,称为「般若的波罗蜜」,此为持业释或称同依释,持谓任持,业者业用。将用显体,体(波罗蜜)能持用(般若),名持业释,用「般若能「波罗蜜」(到彼岸),即持「般若」之法,所到之彼岸「波罗蜜」,故称能到彼岸的般若,此二者般若与波罗蜜同依,此为修持菩萨道行者。另一种「般若的波罗蜜」是指「智慧的完成」,诸佛菩萨均达此境界,此为依主释,依谓能依,主谓法体,依他(般若)主法,以立自(波罗蜜)名,即依彼(般若)而能波罗蜜(到彼岸)。般若而波罗蜜(到彼岸即完成智慧)。

 

九、「为何称为「波罗蜜」不称「波罗蜜多」?」

《悉昙藏卷第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84 No. 2702)云:「或隐下字只呼上字,且如鉢罗若波罗弭多直呼般若波罗蜜。」《悉昙十二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84 No. 2703)云:「没首腹,如般若波罗蜜」(盲渮盲亦凹)。「般罗蜜多(paramit2)」为「到彼岸」。paramit2(到彼岸)=param(彼岸)+it2(到达)。it2i(动词语根、去)+t2(多)(过去受动分词之阴性形)(状态,抽象名词语尾)。因「般若波罗蜜多」表「到彼岸」的「状态或相」,故古德常省略「多(t2)」字,直呼「般若波罗蜜」。

 

十、结论

末法时期,吾等业力深重,修行甚难契入诸佛性海,唯赖具足佛三身的「悉昙密咒」当般若船」导入「萨婆若海」而「波罗蜜」,故将「悉昙咒语」的正确译出以利益众生是佛教徒当务之急,但因现今很难找到真正懂得唐音「悉昙密咒」的人,吾等只能依古德所译《大藏经密教部》学得一点「悉昙密咒」的发音技巧、转音诀窍及梵汉对译等方法。近年来有一些非常努力的梵咒佛子、学者或研究者想要复兴唐代「悉昙原音」,花了很多时间著作「梵文及梵咒书籍」,可惜未依《大藏经密教部》深入研读、理解,并加以融会贯通,未能把握「密咒」的发音及梵汉对译技巧,对于弘法利生的助益有限,真是可惜!就怕翻错咒语或咒音,误导佛子,那罪过可大了。近来「法尔禅修中心」在  吾 师(善祥比丘)含辛茹苦的带领下依《大藏经密教部》内各项发音、转音及对译技巧,试图将「咒语」还原成千古「悉昙原音」,虽人力及时间不足之下,也只能尽力恢复一点「梵咒」的原貌,来利益有缘。(本文完结)

 


[ 我的这一班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