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经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转载(1-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以免犯戒。)  


四、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并释真言义卷下

 

【尔时佛告帝释,此呪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破一切秽恶道苦】者

述曰:第五重显神功也。此大节中有八段经文:第一显名示德;第二多佛受持;第三如来智印;第四能破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第五救生死难;第六转报受乐;第七灭恶业苦;第八标功总结。是即第一显名示德。文中有其三意:一标名,二除障,三坏苦,此即总显陀罗尼威也。

【天帝!此陀罗尼八十八殑伽沙俱低百千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者

述曰:第二多佛受持。言殑伽(恒河)者是河神名。依俱舍说,略而论之。从赡部洲北,度九重黑山,北有大雪山,二十五由旬,积雪所成故名雪山。雪山直北复有香醉山(Gandhamādana,为现在 Kail2sa ),山高五十由旬,众生闻香惛醉,故名香醉山也

(注:殑伽Ga{g2,又作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四二○○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国国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二七○○公里,两岸约一五○○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印度教视为圣河,传说由仙人之祈求,恒河水自毘湿奴之脚尖流出,自天而降。佛教亦视为福水,佛陀常至此宣说妙法。

(注:香醉Gandha-m2dana。音译作干陀摩诃术、犍陀摩罗。又作香水山、香积山、香山。于佛教世界观须弥山说中,此山为阎浮提洲最北端之山,其南有大雪山(即须弥山),阿耨达池即在此两山之间。此山中因有诸香气,嗅之能令人醉,故称香醉。据起世因本经卷一、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记载,香山之中,有无量紧那罗居之。历来,印度婆罗门教徒相信此山之巅乃湿婆神(0iva)之天界,其间有宫毘罗之神宫。今之印度人亦视之为灵山。据经典所记载之位置、形状等,此山或即今喜马拉雅山(Himalayas)山脉中,马纳沙湖(M2nasa)北岸耸出之开拉斯山(Kail2sa)。)

《立世阿毘昙论》曰:有七种畜生王,于中止住香山南、雪山北,有阿耨达池(Anavatapta,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纵广正等五十踰缮那(近代说800里),八功德水遍满其中。云何名八功德水:一者轻;二清;三濡;四冷;五香;六美;七饮时不损喉;八者腹不成病。其水有此八功德故,故名八功德水,亦云最胜也。自非常得道之人,余者不得到此池中。池中有大龙王,名曰阿那婆达多龙王,止住其中,此云无热恼池也。《大智度论》曰:是七地菩萨也。

(注:阿耨达,Anavatap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略称阿耨。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周围凡八百里,以金、银、琉璃、颇梨等四宝装饰岸边,其池金沙弥漫,清波皎镜,有龙王居之。

《俱舍论》曰:此池四面流出四种大河:一者殑伽河,二者信度河,三者博叉河,四者徙多河。初殑伽河(Ga{g2)者,从池东面有金象口流出二者信度河(Sindhu)者,从池南面有银牛口流出三者博叉河(Vak=a),从池西面有吠瑠璃马口流出四者徙多河(01t2)从池北面有颇胝迦师子口流出其四面水各右绕其池一匝,当面入海

真谛三藏曰:此四大河初出口如肘,方一由旬。满中细沙与水同流。凡夫二乘不知其数,慧知其量,诸佛菩萨乃知其数。大唐三藏曰:多举殑河谕者,有其五义: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为福水,入中洗浴灭罪生天;三者虽经劫不坏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侧,宣说妙法;五者众人共委知。是故经中多引为谕,故言殑伽河也。言俱低(ko6i,为千万)者,是西方之数也。《俱舍论》云,有六十大数是也,今略述之论云:始无初故名为一,从一至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lak=a)十洛叉为度洛叉(atilak=a百万)十度洛叉为一俱低(ko6i,印度称为亿,此与震旦中土称为千万,两者亿者差十倍,读经要知道此差别)此是西方大数名,无量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

 

【如来大智印印之,为破一切众生秽恶道义故】者

述曰:第三如来智印(J#2na-mudr2,有时称慧印),此彰决定之德。(注:《法华玄赞》以般若之智为印,则能入于实相之理;又以智为印,勘定是非真妄,故称为智印。)

【为破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众生得解脱故】者

述曰:第四能破三途。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狱,二破阎罗王界,三破畜生。阎摩路伽(Yama-loka,谓诸鬼本处)者,准楼炭经述,此阎浮提下有阎罗王大城,纵广正等二十四万里,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树,门户堂殿皆以七宝庄严。其阎罗王每日三度受苦,时于其中有大猛火柱赫奕自然化出,王即恐怖闷绝躃地,狱卒罗剎以钳开口,灌以洋铜,五脏燋烂。如是日夜三时受罪,余时依法治罚罪人。死至彼王前,五度勘问,问已讫方始受苦。言此陀罗尼,悉能破故,等皆解脱。

【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众生得解脱故】者

述曰:第五救生死难。《俱舍论》曰:生死者譬之于海,由彼众生沈溺于中,是故如海。

【短命、薄福、无救护众生】者

述曰:第六转报受乐。言此陀罗尼能转现世之苦。

【乐造、杂染、恶业众生故说】者

述曰:第七灭恶业苦也。

【又此陀罗尼于赡部洲任持力,故能令地狱、恶道众生,种种流转生死薄福众生,不信善恶业失正道众生等,得解脱义故。】

述曰:第八标功总结。上来虽有八段不同。总是第五重显神功竟。

【佛告天帝:我说此陀罗尼付嘱于汝,汝当授与善住天子。】者

述曰:第六专念授与。此大节中有五段经文,第一付嘱传授,第二重诫令持,第三广传瞻部,第四宣示诸天,第五殷懃付嘱。此第一付嘱传授,文中有二意:初付嘱天帝,后付嘱善住。

【复当受持读诵,思惟爱乐,忆念供养。】者

述曰:此第二重诫令持,勅令修学。有其六意:一受持,二读诵,三思惟,四爱乐,五忆念,六供养。受是从他闻,持是自力读诵书写,齐一系心名为思惟,不舍恋著名之为爱乐,在心不忘名之为忆念,此五种能具五相应消息之。言供养者,依《地持论》说,有其三种:一者财供养,二者恭敬供养,三者行供养也。

【于瞻部洲一切众生,广为宣说此陀罗尼。】者

述曰:第三广传瞻部。

【亦为一切诸天子故,说此陀罗尼印,付嘱于汝。】者

述曰:第四宣示诸天。

【天帝!汝当善持守护,勿令忘失。】者

述曰:第五殷懃付嘱,诫令不忘也。上来虽有五段不同,总是第六专令授与天帝竟。

【佛告天帝:若人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者

述曰:第七广陈多福,此大节文中,有其十七段经文。第一闻呪灭罪,第二不堕三途,第三舍鬼神身,第四转畜生身,第五得生胜处,第六倍胜前生,第七举后证果,第八重显胜名,第九摩尼赞德,第十净金为谕,第十一广显流通,第十二能破恶趣,第十三安置处所,第十四显能敬人,第十五尘影沾身,第十六广除多苦,第十七总结授记。此即第一闻呪灭罪。

【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者

述曰:第二能破三途。文中有四意:一破生死,二破地狱,三破饿鬼,四破畜生。显陀罗尼神力,能破此三途苦也。
 

阿修罗身、夜叉、罗剎鬼神、布单那、羯咤布单那、阿婆娑摩罗,】者

述曰:第三舍鬼神身文有六意一阿素洛(Asura),二夜叉(yak=a,译为勇健,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三罗剎(r2k=asa,译为速疾鬼,又称可畏),四布单那(P9tan2,译为臭饿鬼或热病鬼,乃主热之病鬼),五羯咤布单那(ka6a-p9tana,译为奇臭布单那),六阿跋娑摩罗(Apasm2ra,恼乱童子十五鬼神之一)言阿素洛者经文所说多有不同瑜伽论及佛地论说天趣所摄正法念经有二种一鬼,二畜生如罗睺师子种也依婆娑论言修罗者(此云不端正也)为男则丑为女则端正以就男为名也故名阿修罗也

今依《伽陀楼炭经》述之,《伽陀经》曰:有天,有鬼,有畜,三种不同,其修罗有五处:一在其地上诸山于中势力最下,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华鬘,华鬘向下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毘摩质多罗,各各统领无量阿修罗也。

言毘摩质多罗王者:母是二禅中光音天种,为劫初之时,与诸天女于大海中洗浴,水触其身遂失精气,入于海中成一肉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头,头有千眼,有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猛焰,有二十四手,有九百九十脚,号为劣天。此游于浮水精入腹生肉卵,经八千岁生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唯有六脚,其形四倍大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根,多共诸天鬪诤。

《华严经》曰:如其不如,即入藕丝孔中以避其难,若据此说,即在大海之下。若依《楼炭经》曰:在须弥山北海深四万里,有阿修罗王,名沙多尸利。其城纵广三百三十万里,城有四门,一一门边有三百阿修罗国,一一国亦有四门,一一门边复有三十阿修罗小国,一切城壁七宝所成。有四种风持之:一者不可坏风,二者坚风,三者树风,四者上风。此四种风持于城壁寄于水上,由如浮囊,此小不同,可更释之。言夜叉者:此云轻捷,亦名勇健。言罗剎者,此云可畏,亦云暴恶,若是男名罗剎婆,若是女名罗剎儞。布单那者,此云臭恶,亦云热病鬼。羯咤布单那者,此云奇臭。言阿跋娑摩罗者,此云颠病鬼,亦名形影,亦云转筋。鬼神等身者总结其类也,言此陀罗尼者,有如是业皆悉消灭。

(注:阿素洛Asura,略称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据《增一阿含经》阿须伦品载,其身形广长八万四千由旬,口纵广千由旬。另于《长阿含经》阿须伦品、《大楼炭经》阿须伦品、《起世因本经》,均详载其住处与事迹。有关阿修罗之业因,诸经多举出瞋、慢、疑等三种生因,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则列举十种阿修罗之生因:(1)身行微恶,(2)口行微恶,(3)意行微恶,(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回诸善根。此外,阿修罗所持有之琴,特称为阿修罗琴。阿修罗欲听闻何种曲调,则曲音自然弹出。此亦阿修罗所具有之褔德。)

(注:夜叉yak=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剎」(r2k=asa)并称。意译轻捷、勇健、能噉、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i51)。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夜叉yak=a,语根为 yak=,有尊敬、祭祀、躁动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类。故《 注维摩诘经》将夜叉译作贵人;《慧琳音义》称夜叉为祠祭鬼,谓印度民间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话中,夜叉则为一种半神之小神灵。有谓其父为补罗娑底耶(Praj2patiya,生主、造物主之义),或迦叶波(K20yap),或补罗诃(Pulaha),或谓系由梵天脚中生出者;其母系财神俱毘罗(Kubera,意译作不好身,乃毘沙门天王之别名,原为印度教之财神)之随从,或为毘湿奴之随从。(毘湿奴Visnu,意译遍人天、遍净天等。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于吠陀(veda)神话时期被视为太阳神之一。)于密教中,据《大日经疏》载,密迹力士(Guhyap2da vajra,即守护佛法之夜叉神)夜叉王,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

(注:梵语 r2k=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剎娑、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剎女、罗叉私(r2k=as1,又作罗剎斯)。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4g-veda)。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剎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剎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

(注:布单那P9tan2,意译为臭饿鬼、热病鬼、灾怪鬼。系饿鬼中福报最胜者,其身形极臭秽(或谓其形如鹦鹉),能作祟人畜。)

(注:羯咤布单那ka6a-p9tana,意译作奇臭鬼、极丑鬼。古印度认为剎帝利种若有劣行时,则死后成为此种鬼形,住于下界,受饿鬼之苦。羯咤(ka6a),为尸体、火葬场之意,故或指住于葬地之鬼神。)

(注:阿波悉魔罗Apasm2ra十五鬼神之一,常游行于世间,惊吓孩童。对治此十五鬼神之法,据《守护大千国土经》载,若有人结五色之綖,口诵干闼婆神王之陀罗尼,每诵念一遍,手编一结,如是作一百零八结,则干闼婆神王可前往缚之,以守护童子。)

【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者

述曰:第四转畜生报也。

【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菩萨,同会处生,或得大姓婆罗门家生,或得大姓剎利种家生,或得豪贵最胜家生。】者

述曰:第五得生胜处。文中有三意:一明同受生,二明胜族生,三显生因力。日照三藏翻曰:恒与诸佛俱,或生菩萨胜族,或生婆罗门大姓,剎利大姓。剎利婆罗门称为上族,剎利贵姓,婆罗门净行姓也,不食辛秽,旃陀罗不得亲近。

【天帝!此人身,得如上贵处生者,皆由闻此陀罗尼故,转所生处,皆得清净。】者

述曰:第六倍胜前生,十方净妙佛国土也。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场之处,皆由赞美此陀罗尼功德如是。】者

述曰:第七举后证果,言菩提道场者,即摩竭提国,寂灭道场。《俱舍论》曰:于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皆于此座起金刚定。

【天帝!此陀罗尼名为吉祥,能净一切恶道。】者

述曰:第八重显胜名,美其德也。

【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犹如日藏摩尼之宝,净无瑕秽,净等虚空,光焰照彻,无不周遍,若诸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者

述曰:第九摩尼赞德也。言日藏摩尼之宝者,亦云摩尼珠,亦云无价神珠。真谛三藏曰:宝珠有其三种:一者如意珠,二者水精珠,三者吐金珠。一言如意珠者,所求皆得谕于佛宝。二水精珠者,谕于法宝。三吐金珠者,谕于僧宝。就此吐金谕又有三品,上、中、下也,下者投一两得千倍,中者投一两得万倍,上者投一两金得无量倍,谕声闻、缘觉、菩萨僧也。言日藏摩尼之珠者,有其三品:复下、中、上,下者能雨宝满半阎浮提,中者能雨宝满一阎浮提,上者能雨宝满一四天下。今用日藏摩尼之宝以为谕,为更无过上也。言宝者有六义:一难得,二清净,三威德,四庄严,五最胜,六不变。又大智度论曰:宝又有三种,一者人宝,二者天宝,三者菩萨宝。言人宝者,得清净光,得除毒、除病、除渴、除饥、除寒、除热、除种种之苦。言天宝者,常逐天身轻而不重,与身不舍离,常与法语。言菩萨宝者,胜于天宝,今所说是菩萨之宝也,能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由如明镜,见其面像,故以此宝为喻焉。

【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憙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天帝!若有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乘斯善净,得生善道。】者

述曰:第十净金为谕。言阎浮檀金者,大智度论曰:金有多种,一切现在金不如佛在世金,一切佛在世金不如阎浮檀金,故以此金赞其德也。又说,其金在于水底,光彻于外,轮王出世,此金方现。

【天帝!此陀罗尼所在之处,若能书写、流通、受持、读诵、听闻、供养,能如是者,一切恶觉,皆得清净,】者

述曰:第十一广显流通。文中有六意,一书写,二流通,三受持,四读诵,五听闻,六供养。又依无上依经曰:有十种受持,一书写,二供养,三流传,四谛听,五自读,六忆持,七自诵,八广说,九思惟,十修行。前七得文,后两得义,第八广说通得文义。此有三人,前七是能持人,第八是能说人,后二能行人。能行但自利,能说但利他。能持通二种,前八是福德道,第九加行道,第十治障道也。

【一切地狱诸苦,悉皆消灭。】者

述曰:第十二能破恶趣也,言能如是书写流通者,一切恶趣悉皆消灭。

【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者

述曰:第十三安置处所。有其四处:一幢上,二山上,三楼上,四窣堵波(塔)中。安置此四处,有其二意,一高显,二清净。

【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者

述曰:第十四显能敬人。有其六种: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五族姓男,六族姓女,有此六种,修行陀罗尼。

【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者

述曰:第十五尘影沾身。言如是等人乃至影沾身,所有诸罪皆悉消灭也。

【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消灭,不为罪垢之所染污。】者

述曰:第十六广除多苦。所有如此恶业,若彼尘影沾身者,一切罪垢皆悉消灭,不能染污。

【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第十七总明授记。言不退转者,成就深心故名不退,依深心起胜进故名不转。问曰:不退便足,何故更云不转。答曰:不退者,永断胜障,身见等烦恼根本尽,故于修道中灭根本无明。不退者,成就方便;不转者,成就般若。不退者,成就十力;不转者,成就四无畏。不退者,得初地菩提心不失因故;不转者,二地已上修行增长,是名不退转差别。言阿耨多罗者,无上。三者,正。藐者,遍。三菩提者,名觉。长耳三藏曰:菩提有五种:一者发心菩提,二者伏心菩提,三者明心菩提,四者出到菩提,五者无上菩提。言发心菩提者,初发心,于无量生死,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从十信初心乃至十住,名发心菩提。言伏心菩提者,为断分别烦恼,降伏其心,行般若波罗蜜,从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贤位名伏心菩提。言明心菩提者,为观三界平等,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从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名为明心菩提。言出到菩提者,为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灭一切烦恼,见十方诸佛,得无量忍出过到萨般若海,从八地已上乃至十地,名出到菩提。言无上菩提者,为坐道场成等正觉,从十地乃至等觉妙觉,名为无上菩提。长耳三藏曰:习种性已前名发心位,次三十心名伏心位,入初地至七地明心位,入后三地名出到位,无明种除名无上位,诸门分别如玄枢述,上来虽有十七段文不同,总是第七广陈多福竟。

【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宝幢、幡盖、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都波。】者

述曰:第八建塔尊人。此大节中有六段经文,第一持供造塔,第二安置神呪,第三呈恭修供,第四标人显德,第五佛子住持,第六全身宝塔,此即第一持供造塔。文有三种意:一持供,二示处,三造塔。持供者,即华鬘、璎珞、涂香、末香、宝幢、幡盖也。言示处者,即是四衢道中也。尔雅曰:一路谓之道,二路谓之旁,三路谓之逵,四路谓之衢,此即四达之道也。言造塔者,即于此处可建塔也。

【安置陀罗尼。】者

述曰:第二安置神呪也。

【合掌恭敬,旋遶行道,归依礼拜。】者

述曰:第三呈恭修供。文中有六意:一合掌,二恭敬,三旋遶,四行道,五归依,六礼拜。言礼拜者,大智度论曰:有其三种,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言下品礼者但合掌,中品礼者胡跪,上品礼者五体着地,此修敬之至也。

【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埵。】者

述曰,第四标人显德。若人能如是,名摩诃萨埵也,此云大有情也。

【真是佛子,持法栋梁。】者

述曰:第五佛子住持。言真是佛子者,为能绍隆圣种,故名佛子也。梁朝摄论曰:佛子有其五义:一以大乘为种,二以般若为母,三以定为胎,四以大悲为乳,五以诸佛为父。所以名为佛子,真谛三藏曰:成众生身必须五事,一父,二母,三种子,四胎,五乳。若有父无母亦不得,若有父母无种子亦不得,若有父母种子无胎藏亦不得,若有父母种子胎藏无乳母亦不得生,要须具此五缘方始成子,今者佛子亦复如是。

【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者

述曰:第六全身宝塔。言舍利(0ar1ra),此云身也。窣堵波者是真塔。依《涅盘经》曰:造塔有其四种:一轮王,二声闻,三辟支佛,四如来,如此四种人应为起塔。又真谛三藏曰:因缘说,明八种人,应为起塔:一佛,二菩萨,三辟支佛,四阿罗汉,五须陀洹,六斯陀含,七阿那含,八轮王。言轮王塔者,一露盘见之,不得礼拜,何以故?非圣塔故,须陀洹二露盘,斯陀含三露盘,阿那含四露盘,阿罗汉五露盘,辟支佛六露盘,菩萨七露盘,如来八露盘。问曰,何为造塔有此差别?答曰:有三意故,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佛者无上慈父,能生一切众生二种身故,一者肉身,二者法身。肉身形像,法身智慧。言塔者坟墓也,安之在处。言父母者,但是寄生也。梵云设利罗(0ar1ra,即死尸、遗骨之意),此云体也,即是舍利之体。今此塔中不须更安舍利,即是其舍利之塔也,与《法华经》供养塔无异也。上来虽有六段不同,总是第八建塔尊人竟(待续)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 密教经疏 ] [ 密教悉昙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