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简介--

       悉昙意义之简介(之5)

         宇宙万有之声音---阿字声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以免犯戒。)  


一、前言

要学悉昙,先要学习宇宙原始声音,此声音是一切现象界之表相,不懂得此声,不知圣意,更不能入如来真言门殿堂。宇宙本自空寂,依因缘而现诸器世界及一切有情、无情类众生,有情执迷有深浅,始成凡、成贤圣,皆取各自因缘。然宇宙本源因具有空有二境界,有相境界依于宇宙共有原始之声音,此声音唯是「阿a」字声,有基本声音「阿a」字声,再转增加其它韵母总共十四音,均离不开声中有「阿a」字声韵。基本韵母「阿a」有后,有情依声制字形,以代表其声,于是宇宙万有各种声音始现起,各种语言变成思想沟通之工具。虽然依时依地,各个皆有其声、其字形,唯依经论曰,宇宙万有仅是一「阿a」声字门。所以大日如来以「阿a」五点画为种子字,代表此世界相与空、无之德相,如下字所示,念成23`

所以行者要入悉昙殿堂,还是要从认识「阿a」字声开始,由「阿a」字声衍译出无量无边声与字相字形组合。凡夫执此世间相,圣人实相观世间声与相形,但能无所黏着,因「阿a」字义,理本无所生故,何有万象可得。悉昙密教行者懂得此道理,始能开始修「阿a」字观,世尊说六日六夜不停地观「阿a」字诀,即能证入悉昙殿堂之门,建立修持密法基础。若一个密教行者不懂「阿a」字声、字义、字相,是无所能成就,故知「阿a」声字之重要性。

于密教经典中,世尊指出「阿a」字本不生义,但由「阿a」字生六大(地、水、火、风、识、空),空是为体大,故能现一切世间相。是故此「阿a」字乃诸法能生之本源,故称第一、为最;惟「阿a」字根本能泯灭差别之相,亦即远离一切相,然亦有「无离相」之相,此故称寂灭。所谓寂灭,是能以如实空之体,寂然面对如实不空之世间境界,这是圣人如如境界。又因「阿字本不生」义,系谓万法由众缘而生,若辗转推究众因缘之本源起始,则诸法之根本,于最初之际,乃属「三无自性」之业缘新生、创造,基本上言亦即「本不生」之义。 「三无自性」者是指唯识中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等三。由上知悉,「阿a」字有二相,即空、有等二相,空是能生,依缘应缘而生;相是所生,所生之相即因缘所生故,当缘灭,法即灭,终归还是无生义。

能体悟「阿a」字本不生道理并证得者,即能入字轮观、陀罗尼门殿堂,若不能悟得「阿a」字本不生义,则不得入陀罗尼门殿堂。此修证与显教修习廿年空理与证相当,显教行者能悟得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正定),或真得三解脱门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入陀罗尼门。不然直修悉昙密教行者,还是要从观「阿a」字观、五门观(a、嚩va、啰ra、诃ha、佉kha),文殊五字咒观(阿a、罗ra、波pa、左ca、那na),或阿迦那狣一巧三言教义方便观、…,如此做前加行(prayoga),始能入纯密坛场修习密法,这是密法修习者最后的目标。

所以显教行者欲入陀罗尼门行菩萨道,当得三三昧门,当已能懂得「阿a」字义。而始从密教悉昙入手者,也更要懂得「阿a」字声韵与义理,知空有不二之「阿a」字义。显密二教行者,要入密咒修持殿堂,首先要把「阿a」字之字形、字义、字声搞清楚,才能于发各悉昙字音声时,能自在无碍地运用自如。不要说「阿a」字声谁不会发,婴儿一出生即能发阿a字声。非也!宇宙万有一声韵是男声音,男声音发自深沉、厚浊、雄伟之声,能自在发「阿a」字者,始能入各字声门、各句义门,才能有如鱼得水之势。

 

二、悉昙声字实相义

日本中川上人者,引《声字实相义(空海撰)》云,内外有风有气纔发心响,此响名曰声也。而声发不虚,有发必表物之名号,是曰字也。有名相必招体,体遇因缘而发声响,故此体名之实相也。

世间相中,声之字、声有字相,有字相则有声响,声音字形二者异如次,依主、有财、持业、相违等四种组合辞来解释,立声与字名也。声音、字相之实相。声音字相实相是属于互有,声与字则实相,声与字实相极近,声字与实相异如次,依主、有财、持业、邻近、相违等五种组合辞来解释,如此可得声字实相名。而五名中相违合辞释,约列为浅略,持业、邻近等二合辞释,依据较为深秘,依主、有财等二者,通上述二种合辞释也。有关此等合辞释字组合,悉昙初学者当学习六合释义,六合释=a6-sam2s2`,又作六离合释、六释,是指解释梵语复合词(二语或二语以上之合成语)之六种方法。其作法为先将复合词加以分别解释(离释),次再总合解释(合释)其义,故称六离合释、六合释。此系源自梵语之文典,传入中国后,内容则多少有所变化。因非本文内涵,仅于上咒语班课 程所解释,因与本文较无关系,故不再此述。

《声字实相义》又云,四大(地、水、火、风)相触,音响必会应缘而发,此名为声也。固知一切音声不离五大(地、水、火、风、空),五大中之空大即是声之本体。《大日经疏》第十九云,依喉、颚、舌、()、唇、鼻等众缘相触而有声生。《智度论》第六云,若深山夹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人语声,若打击声,从声有声,名之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缘发起故名为响,仅观是响而已,不加以执着。不然,有响之事本空,但无智之人能诳自己耳根。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ud2na)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而转退,是名语言,如说偈时,风名忧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顶及颚龂、齿、唇、舌、咽及胸(连脐是为七处),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或着起瞋痴中。中有智慧,不瞋亦不着,亦复不愚痴,但说随诸法相,无着、无黏、无分别是。

风在身体上有六种,称为身风据《显宗论》载,风者指人体内之六种气息:

(1)入息风,谓诸众生处胎卵位时,先于脐中有业风起,穿身成穴,复有外风渐从口鼻相续而入。

(2)出息风,谓入息风方至身内,复有风续出。

(3)发语风,谓风从脐中生,流转冲喉,鼓动唇舌,由此势力而能发出声。

(4)除弃风,谓有别风以除去体内之秽物,因心生痛苦之感受,欲除弃之,以风引出,此风力能令身安稳,故称除弃风。

(5)随转风,谓有别风遍随身体诸毛孔转。

(6)动身风,谓身动、转,皆属于风。

而据《金七十论》说,人体内五种气息五风乃诸根共通者,五风即:

(1)波那风(pr25a),此风由口、鼻摄取外尘,动十三根(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受忧、喜、苦、乐、舍及四根男、女、意、命等十四根中除命根,又称呼吸风。

(2)阿波那风(ap2na),此风见可畏之事物即缩避之,致人怯弱,又称缩避风。

(3)优陀那风(ud2na),此风令人高慢,以己独胜,他人皆不及我,又称胜他风。

(4)婆那风(vy2na),此风遍满全身,其极至则渐离人体,离尽而卒,又称遍满风。

(5)娑摩那风(sam2na),此风住于心处,摄持身心,又称摄持风。

此五风之消长,能左右人之行动作为乃至其一生之荣枯,修行者善知风大能得驾御,始能成就道业。

现回归阿字声字义,法身如来说偈颂曰:「等正觉真言,言名成立相;若作深秘释者,平等正觉者。」平等法身之「身密」是也,此是身密其数无量,如即身义中释,此身密则实相也。次提及真言者,则是声,声则「语密」。再次言名者,即是字相也,因名显字相,名即「字相」故,观佛密意字相,即是「意密」也。是则一偈中声字实相而已。若要在一部经中显此义理,就以《大日经释》来说,此中经所说诸尊真言即是声也,阿字门等诸字门及字轮品等即是字,无相品及说诸尊相文并是实相。

复次,再以一字中释此义者,以目及梵本初「阿字」开口呼时,有阿声即是声,阿声呼何名?表法身名字,即是声字也。法身何义?所谓法身者,诸法本不生义,即是实相也。故颂曰:「五大皆有响,十界具言语,六尘悉文字,法身是实相」。释曰:颂文分四,初一句竭声体,次颂极真妄文字,三尽内外文字,四穷实相即谓五大悉具一切音响,十界皆具言语,六尘悉有文字,法身即是实相,故声字实相乃表「法佛平等」之三密,亦为众生本具之曼荼罗(ma57ala)

总之,声字实相义,谓声字即实相之体;亦即一切音声文字之自体不外是实相。自如来之三密而言,身、语、意三业原本平等,遍满宇宙全体,即森罗万象悉具如来之三密,此乃本有之佛,唯因众生不自觉,故如来以音声说教,以文字悟教。故知声字为如来之语密,与如来之身密(实相)全然平等,故声字即其本来实相。此谓「声字即实相」,乃三密中之语密,故进一步说明语密之实相。故欲入真言门者,不对于基本阿字发声加以体会,不得入真言门殿堂也。

 

三、阿字之字声

万言离阿字无声,也就是说发不出声音,所以说阿a字是宇宙根本声。《大日经疏》开题云:一切字门以初阿字为本体故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一般而言,声字实相,俱有法然、随缘二义。所谓声字实相之法然义 ,是指实相法然如常,应知声字法然略释有二义,以声为形之声,以形为声之形,自然道理而无能作,是即法然义,五大常故其色声常,色声常故其表亦常,声字本有而无能生,此亦法然义

惟阿a声正纽、旁纽(抝音)能转化成十四音(梵天劫初所传唯八音,无有伊长(1)、乌长(9)、爱(ai)、污(au)、四别摩多─纥里(r)、纥梨(f),里(l)、梨(p)等四字),故说韵母皆从阿a字发声。《声字义》亦云:开口呼时有阿声。《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云:世、出世间,凡开口音无非阿字《大日经疏》云:若离阿声则无余字。故阿a字即是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生处也《大日经疏》第十二云:复阿字是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阿阇梨真实智品》云,所谓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大日经疏》第十七释云:所谓一切心者即阿字也,以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若无此阿声则离一切之语无有可说,当知但开口出声即是阿字之声也。

故知五句门及十遍口音,无阿a韵,无有一字能成声。如俄{a、若#a、拏5a、那na、么ma五大空音,无阿a韵亦不能成声,就是连五句门的迦ka字等,但于喉中作短诫k声,未成迦字,何有阿字。《通释》云:假令迦字作喉中短诫k声,不道迦字即迦等体不得成,须要加阿字迦字方得成就。又假令喉中短诫声字亦不离喉中短声阿字,故知一切字因阿字发起也故密教梵语五十字之第一字「阿」字来诠释诸法之体性、万法能生之根源,并谓若能体得阿字本不生之义理,即能了知自心本源,而得如来之一切智。又「六大体大」,系谓地、水、火、风、空、识等六法能周遍法界中之诸法万有,并为诸法体性之本源;此乃密教解释宇宙本体之基本学说。

《大日经疏》云:若无阿声在中即不开口,亦自无有声也故据师承世皆云若无阿声在中,吽不能开口呼之。又引《阿阇梨真实智品》义释意,成吽字有喉中阿声也。《吽字义》云:阿声即是一切字之母,一切声之体又云:又以一切语言中皆带阿声故,一一字门接具一切字门疏第七云:又一切语言中带阿声者,皆阿字门所摄下声虽云离阿声,然阿有内外,若外声虽无,然不得离阿字内声,内声即所谓喉中阿声也此处外者十三转音,内者阿字一音之声也。

 

四、阿字之字义

要学习进入陀罗尼门的人,首先要先了解「阿a」字义,阿字除声入世间一切字相外,阿一字亦有无量、无边、无尽义,《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曰:大声清净陀罗尼门,若有菩萨修习于此陀罗尼门,应以无着清净妙念安住真实,心绝动摇威仪凝静,以决定心说微妙法,令一佛剎所有众生,随其类音普闻其声悉解其义。…。一时听闻总持不忘,深入义理现证相应身心怡畅,一一法中成一境性,一一字句闻无所闻。即于如是听闻法时,而常演说无有障碍。若诸菩萨深入如是一字声门,一切诸法悉入此门,即从此门出生,演说一切诸法。且初第一说婀(上短呼下皆准之)字门,出生无边无数法门

(1)所谓阿者一切法无来,以一切法体无来故。

(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去,以一切法体无去故。

(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体无行故。

(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住,体无住故。

(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性,体本清净故。

(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根本,体初未生故。

(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终,体无初故。

(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尽,体无去处故。

(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生,体无行故。

(1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出,体无作者故。

(1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求,体无相故。

(1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碍,体相涉入故。

(1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灭,体无主宰故。

(1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处,体无愿故。

(1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生死,体离分别无分别故。

(1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言说,体极声入故。

(17)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说,体无声故。

(1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差别,体无处所故。

(1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分别,体清净故。

(2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心意,体不可求故。

(2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高下,体本平等故。

(22)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解,体如虚空故。

(23)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说,体过言道故。

(2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限量,体无处所故。

(2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生,体无生处故。

(2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净,体本无相故。

(2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我,体即我性故。

(2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众生,体本清净故。

(2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寿者,体无命根故。

(3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补特伽罗,体离所取故。

(3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空,体性寂静故。

(3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相,体性实无际故。

(3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和合,体性无生故。

(3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体本无为故。

(3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为,体过行无行故。

(36)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共,体无能解人故。

(3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聚会,体无积集故。

(3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出,体无出处故。

(3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性,体本无身故。

(4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相,体相本净故。

(4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业,体无作者故。

(4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果,体无业道故。

(4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种植,体无种子故。

(4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境界,体不可取故。

(4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地界,体无诸结故。

(4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缚,体本散灭故。

(4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聚散,体本无为故。

(4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漏,体惑不生故。

(4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自生,体初无生故。

(5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浊,体无有对故。

(5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对,体本无作故。

(5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色,体无大种故。

(5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受,体无受者故。

(5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想,体过诸相故。

(5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行,体离有爱故。

(5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识,体无分别故。

(5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界,体空平等故。

(5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入,体过境界门故。

(5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境界,体无去处故。

(6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欲,体离分别故。

(6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色,体无根本故。

(6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无色,体难思见故。

(6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乱,体无可乱故。

(64)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议,体不可得故。

(6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意,体本无二故。

(66)又阿字者一切法不可执受,体过境界道故。

(6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阿赖邪,体无因缘故。

(6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常,体本无因故。

(6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断,体不碍因故。

(7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名,体无相貌故。

(7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离,体不相入故。

(7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住,体无住处故。

(7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热恼,体无烦恼故。

(7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忧恼,体无恶业故。

(7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习气,体本无垢故。

(7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垢,体本清净故。

(7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本清净,体无形质故。

(7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体,体无依止故。

(7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依止,体无动作故。

(8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动,体离执着故。

(8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障碍,体同虚空故。

(82)又阿字者一切法同虚空,体无分别故。

(8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色相,体无境界因故。

(8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显示,体皆相似故。

(8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相似,体无境界故。

(8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境界,体如虚空常平等故。

(8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闇,体无明故。

(8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明,体无对故。

(89)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过,体妙善故。

(90)又阿字者一切法无是,体无妄故。

(91)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开解,体无动故。

(92)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见,体无色故。

(93)又阿字者一切法无闻,体无声故。

(94)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嗅,体无香故。

(95)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尝,体无味故。

(96)又阿字者一切法无触,体无所触故。

(97)又阿字者一切法无知,体本无法故。

(98)又阿字者一切法无念,体离心意识故。

(99)又阿字者一切法不思议,体性菩提平等平等无高下故。

(100)又阿字者一切法寂静,体本不生亦不灭故。

善男子!菩萨如是得此大声清净陀罗尼门,入第一阿字时演说诸法或经一年或复十年,百年、千年或百千年,或一小劫或一大劫,乃至无量无数大劫,说此法时不离阿如说阿字义无有尽,说余诸字亦复如是不可穷尽如是建立开示法眼,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具足清白。」

由上经文,我们学得阿字义有无边义,以如来智慧说无穷劫亦不尽,上经文随意一举即具百句义,阿一字:

有无来、无去、无行、无住、无本性、无根本、无终、无尽、无生;

有无出、无求、无碍、无灭、无行处、无生死、无言说、不可说、无差别、无分别;

有无心意、无高下、不可解、不可说、无限量、无生、无本净、无我、无众生、无寿者;

有无补特伽罗、无本空、无相、无和合、无行、无为、不共、无聚会、无出、无本性;

有无相、无业、无果、无种植、无境界、无地界、无缚、无聚散、无漏、无自生,有无浊、无对、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界、无入、无境界;

有无欲、无色、无无色、无乱、不思议、无意、不可执受、无阿赖耶、无常、无断;

有无名、无离、无住、无热恼、无忧恼、无习气、无垢、无本清净、无体、无依止;

有无动、无障碍、同虚空、无色相、无显示、无相似、无境界、无闇、无明、无过;

有无是、无开解、无见、无闻、无嗅、无尝、无触、无知、无念、不思议、寂静等等。

所以阿字一切法体无来故,体无去、体无行、体无住、体本清净、体初未生、体无初、体无去处、体无行、体无作者;

有体无相、体相涉入、体无主宰、体无愿、体离分别无分别、体极声入、体无声、体无处所、体清净、体不可求;

有体本平等、体如虚空、体过言道、体无处所、体无生处、体本无相、体即我性、体本清净、体无命根、体离所取;

有体性寂静、体性实无际、体性无生、体本无为、体过行无行、体无能解人、体无积集、体无出处、体本无身、体相本净;

有体无作者、体无业道体无种子、体不可取、体无诸结、体本散灭、体本无为、体惑不生、体初无生、体无有对、体本无作;

有体无大种、体无受者、体过诸相、体离有爱、体无分别、体空平等、体过境界门、体无去处、体离分别、体无根本;

有体难思见、体无可乱、体不可得、体本无二、体过境界道、体无因缘、体本无因、体不碍因、体无相貌、体不相入;

有体无住处、体无烦恼、体无恶业、体本无垢、体本清净、体无形质、体无依止、体无动作、体离执着;

有体同虚空、体无分别、体无境界因、体皆相似、体无境界、体如虚空常平等、体无明、体无对、体妙善;

有体无妄、体无动、体无色、体无声、体无香、体无味、体无所触、体本无法、体离心意识、体性菩提平等平等无高下、体本不生亦不灭故,…,是等等义。

(待续)

 


[ 密教简介 ] [ 密教悉昙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