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圣者之光选读--二十亿耳圣者
              ─修行要如琴弦善调出美音!


一、前言

世尊云:「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所以正精进是修行者必需,故有精进波罗蜜之法。精进梵语 vīrya,音译作毘梨耶、毘离耶。又作精勤、勤精进、进、勤。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盖精进为修道之根本,精进为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一。另精进亦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

关于精进与精进波罗蜜之别,诸经论中说法不一,据《优婆塞戒经》毘梨耶波罗蜜品、《大智度论》等所举,精进乃指世间及三十七道品中之精进;精进波罗蜜则指菩萨为证佛道之精进。

我们来理解精进是何义,就诸经论中亦有不同义理,兹列举如下:

(1)《大乘庄严经论》举出有六种精进,即:增减、增上、舍障、入真、转依、大利。此三乘之精进各配以─上、中、下三品,即:声闻之精进为下品,缘觉之精进为中品,菩萨之精进则属上品;又以声闻、缘觉二乘小利之精进为下觉,菩萨大利之精进为上觉。《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弘誓、发行、无下、不动、无厌等五种精进。《旧华严经》举出不转、不舍、不染、不坏、不厌倦、广大、无边、猛利、无等等、救一切众生等十种精进。《瑜伽师地论》精进品亦举出自性、一切、难行、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此世他世乐、清净等九种精进。

(2)《大智度论》将菩萨之精进分为「身精进」与「心精进」二种:精进虽为心数法,然由身力而出,故称身精进,如行布施、持戒是为身精进,而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勤修外事为身精进,内自专精为心精进;粗之精进为身精进,细之精进为心精进;为福德之精进为身精进,为智慧之精进为心精进等。

(3)《大方广十轮经》精进相品举出有两种精进─世间、出世间二种精进。世间精进乃勤修布施、持戒等诸有漏业;出世间精进则勤修灭一切烦恼、惑障等诸无漏业。

此外,成唯识论卷九举出被甲(被甲则勇)、摄善(修行善法)、利乐(利益众生)等三种精进。梁译摄大乘论卷中举出勤勇、加行、不下难坏无足等三种精进。

佛住世时,有比丘名为二十亿耳 (Śronakotīvijśa,译作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又称亿耳罗汉、闻二百亿。)乃中印度伊烂拏鉢伐多国(Īrana-parvata,位于摩揭陀国东,殑伽河南岸之国。)长者之子。彼受佛陀教化出家后,居舍卫国独住安静,刻苦精勤,日夜不寝,修习道品。以不能尽除诸漏、烦恼,乃还俗罢道归家。佛知后召之,问在俗时有何嗜好?答以好弹琴。于是佛对彼云:琴弦若急,则不可得和音爱乐;若琴弦缓,亦无和音爱乐。调弦惟在不急不缓时,始能得其中和。同此道理,修行若过分精进,能扰乱此心之调和。若不够精进,也易使心懈怠。二十亿耳聆训之后,遂复其志,再次出家,心无放逸,修行精勤,遂证阿罗汉果。其后,亿耳游化南印度,寂于为南印度古国名─恭建那补罗国(Kovkana-pura)。师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佛弟子中精进第一。

 

二、《杂阿含经》(二五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Rājagrha)迦兰陀竹园(Venuvana-kalandakanivāsa)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Śronakotīvijśa)住耆阇崛山(Grdhrakūta),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

 (注:七菩提saptabodhyavgā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觉支、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1)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2)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3)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4)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5)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6)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7)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时,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注:族姓子梵语 kula-putra,音译矩罗补怛罗,又作族姓男。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亿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诣二十亿耳所,语言:「世尊呼汝。」

二十亿耳闻彼比丘称大师命,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注:大师 śāstr,初果以上诸修者,始能称为大师,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本事经作三种大师:(1)如来,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2)阿罗汉,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3)有学弟子,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瑜伽师地论》云:「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

 尔时,世尊告二十亿耳:汝实独静禅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学声闻中,我在其数,而今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受五欲乐,广施作福耶?」

时,二十亿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惊怖毛,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复问:「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尊者二十亿耳常念世尊说弹琴譬,独静禅思。如上所说,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得阿罗汉,内觉解脱喜乐,作是念:「我今应往问讯世尊。」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当于尔时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

(注:阿罗汉成道说四句成道,此依无生智而诵出之四句偈,较常见者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或杂阿含经最常用之「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其中,「生已尽」与「诸漏已尽」同义,意指烦恼业缚已尽,可证阿罗汉果,「梵行已立」,即脱离爱欲而过清净之生活,唯有正行、正精进而无邪行,「所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义务职守,「不受后有」,即已得解脱,将来再不受束缚,不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1])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离欲解脱,此非所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离欲解脱。

「若复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离恚解脱,此亦不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解脱。

「若复有人依于修习利养远离而言远离解脱,是亦不应,贪、恚、痴尽,是真实远离解脱。

「贪、恚、痴尽,亦名离爱,亦名离取,亦名离忘念解脱。如是,世尊!若诸比丘未得罗汉,未尽诸漏,于此六处不得解脱。

「若复比丘在于学地,未得增上乐,涅盘习向心住,尔时成就学戒,成就学根,后时当得漏尽、无漏心解脱,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当于尔时得无学戒,得无学诸根。譬如婴童愚小仰卧,尔时成就童子诸根,彼于后时渐渐增长,诸根成就,当于尔时成就长者诸根,在学地者亦复如是。未得增上安乐,乃至成就无学戒、无学诸根。

「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尔时,二十亿耳重说偈言:

「离欲心解脱,  无恚脱亦然,
 远离心解脱,  贪爱永无余。
 诸取心解脱,  及意不忘念,
 晓了入处生,  于彼心解脱。
 彼心解脱者,  比丘意止息,
 诸所作已作,  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  四风不能动。
 色声香味触,  及法之好恶,
 六入处常对,  不能动其心。
 心常住坚固,  谛观法生灭。」

尊者二十亿耳说是法时,大师心悦,诸多闻梵行者闻尊者二十亿耳所说,皆大欢喜。尔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去不久,告诸比丘:「善心解脱者,应如是记说,如二十亿耳以智记说,亦不自举,亦不下他,正说其义;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义,而自称叹得过人法,自取损减。」()

 


[ 圣者之光》 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