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选读--
             
金刚经四句偈解脱法进道功程(4)

                 ---悟得法空(续)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法空之修证

大乘金刚经论》云:「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回过来讲法空,世尊讲了,你有何病世尊给你何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现今有几人能有此能耐与魄力?所以我等各个都需要服药。

这个药是用来治人之心病,你现在心生什么病了,就给你什么法药,然后你只要认真吃过药后,心病就会好的。若心病好了,就要把药丢掉,不要继续吃,继续吃的话,就会中毒的,佛法也是一样,服用了以后就要舍。我们要服什么药?贪瞋痴三毒之疗药,当淫欲之火,去瞋恚之毒,拔愚痴之刺。

修行过程中就像行旅度河,譬如说你从这小河用竹筏渡过去了,就要下竹筏,总不能老呆在竹筏上。接着又碰到一条大河,你一样要依筏度过,渡了过去之后,就要把小船舍弃。接着又碰到一更大的河时,就要换大船才渡得过去,大船走到对岸,要不要下船呢?当然要舍(法)船,到最后终归是无所得。

一般我们会学到名相─五停心观,为息止惑障,佛陀教导我们此五种观心法。初学者从五停心观起,得能入处内凡位中。未见道意前我们都是凡夫,不要说身体有何气机,要谈离习气,却一点智慧都没有,也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贪瞋痴。修行佛道而未证见正理者,处世间禅中,故还称为凡夫。其对正理发相似之智解者则可称为内凡,若有人能对正理发相,得智慧解脱世间诸情见者,可称为称为内凡,未发相似之智解者称为外凡。所谓内凡位者是真见道以前之阶位,要经五停心观,再入别相念处。

所谓别相念住,即是分别修身、受、心、法四念住观;亦即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以此四观对治众生执于常、乐、我、净之四颠倒想。有所成后再入总相念处,即是总观身、受、心、法,而总修非常、苦、空、非我之总行相。然后始能入暖法位、顶法位、忍法位、世第一法位,这样能具观三界四谛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间最胜之善根之位,即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等法,如此就能得内凡位之四善根。

(1)不净观─「多贪欲」之众生,要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噉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但佛世时,有诸比丘修此法后,得不净观惟无慧自持,故多要他比丘断其生命,以求解脱。故世尊依此而结戒,不得有人要求断其生命,就帮他断其命。后来世尊乃改教比丘众安那般那数息观,此是五停心观之数息观,属北传大乘人善用的入手法门。

(2)慈悲观─是慈心观、慈愍观,「多瞋」之众生,不观众生过错,而慈悲以对,给众生得真正快乐,拔除苦难,以对治「瞋恚」烦恼。经文言,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3)缘起观─以对治「愚痴烦恼」,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当佛世时马胜比丘对尚在修外道法的舍利弗尊者说世尊所教的法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舍利弗尊者一听即证初二果。《大智度论》翻译为:「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若用于四谛观时,于诸缘起观现见智,于诸谛法观通达智,于一切苦观无生智,于一切集观无加行智,于一切灭观离相智,于一切道观拔济智。有些人仅修不善观,故对于悟得解脱之道理总是无法契入。当观缘起后当善思惟,不思惟不能深悟其理,故有人出家一日夜即证阿罗汉果,如天须菩提是。故思惟其理,断自己的执着是很重要的修行事。

(4)界分别观─以对治「我执」深重之障,得无我观。界者十八界,以六根、入六尘、成六识,为十八界法。若能善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和合而生,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能观无我法,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法相宗就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建立无相、异相、自相等三无我观。

(a)无相无我,谓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我之体相本无,故称无相。

(b)异相无我,谓依他所起之诸法系因缘所生,而无我之体相;然其相并非全无,而仅异于遍计所执之我相,故称异相。

(c)自相无我,谓圆成实性乃以无我所显之真如为自相,故称自相无我。

(5)数息观─为治「散乱」之众生所修者。修此观要配合跏趺坐。数息观又作安那般那观、持息念。即计数自己之入息、出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心,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数息观ānāpā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观,安般守意法,意译作观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简称安般、数息法。此虽是北传法,但现在南传亦有此修法。开始修习此法时,系心于鼻头。若观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六)意头顶上,此即是修习不净观。若不习不净观,就要注心于眉间,观数息。

贪欲心是人类难证道之根本障碍,贪欲心有厚重与淡薄,厚重者无境亦乱思惟,当要一念觉醒而入数息、调息,让心安静下来后,再用通常修持之法门,如念佛、持咒、…,终能让淫欲心灭没不现。另有一自造孽者,无缘找缘,当面境缘即生起淫心,如见黄色广告、报刊,或不良网站而诱发起淫欲心。修行者若智慧不具足时,常迷失本心正觉入淫欲念中,即陷入热恼中者,可以平时常修不净观。观身体不净,九孔常流不净,九孔者二眼、二耳、二鼻、口、大小便道。

经典说,修习不净观者,先在面上修此观法,为除贪欲心。若是欲心生,要从面起故,先观于面。也要用结跏趺坐,所以要用结跏趺坐,是因为要正身故。所以为要正心故,就先要正身者。是故要正于心,必先正身。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皆不结跏趺坐。世尊欲要有别于道故,故提倡此种坐法。若是要止睡眠,也要用跏趺坐。又经典说,欲让生人、前人起信敬心,所以野外禅坐要用跏趺坐。经典举例,说有一时,从异国来罚罽宾国地方者,入其比丘界内,见诸比丘在山林树下结跏趺坐正身正意,即生信敬寻归本国。佛陀坐道树下时都是结跏趺坐,利根辟支佛亦结跏趺坐,以是诸缘故,故要结跏趺坐。

此外,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buddhānusmrti)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为五门禅。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沈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害。当然五停心观我们较熟悉,但思惟四圣谛、十二因缘观,或是从四念处、八正道、卅七道品入也是可以的。

学佛法学到最后,你说有得到什么,那你不是真正的在学佛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的人,是无一法可得。如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甚至于妙觉位,但无一法可得,这才是真正的得到佛法,故能无一心于一切,祂始能知天澈地,观尽宇宙之世界与其中之一切有情、无情众生。所以我们修行过程之间,自性功用所现的一些变化或魔相,虽能知其神通妙用,但却不能去用它,一有执着即入世间禅中,不能得根本解脱。

那佛为什么有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呢?因祂是最清净觉者,所以起心动念都可以成就利益众生事。就是说用身口意三密亦可,如咒语、手印、观想,就能成办一切化导众生事,成佛如来者只有一件事要作,即是度尽一切众生。但众生根基差者,只有透过某些菩萨等来现身化导。

刚刚讲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的上一层是什么法呢?是陀罗尼门!悟到空的人才可以去学密法,所持这个咒语,就不是普通消业障的咒语,像心中心法的一咒六印、大随求陀罗尼的咒、...很多的大神咒,这些都是有大神通妙用的。

譬如说你结了心中心法的第四印,这边可以通到另一国土那边,这边可以通到其他菩萨净土,甚至可以通到十方界国土,不必用自性心力。所以修此心时,都是一直往上走,不能稍有满足,除非你真的成佛,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下一位佛是弥勒佛,所以不要以得少为满足。我常常跟你们讲,你自己要跳几步,你踏一步也学佛法,跳十步也是在学佛法,跳了二、三十步也是学佛法,就是不要以得少为满足。如何去找对人学法,最重要。若找对人的话,一路上都可以一直指导你,然后你可以从这边跳过到那边,一直往前跳;如果找到不对人的话,即使仅跳一步,跳一步之后就卡死在那里。这些可以从经典里面学到,你看了就要会用,记得在禅三时也告诉过你们。

老师问了什么是结界?不是结界,是结戒,我说是善恶的护持与止非,结成戒律而护持之,即是佛陀制定的戒法,叫结戒。修心是本来要修的,但不要光说修心,第一个要忏悔,忏悔方法要对,大随求陀罗尼忏悔印及忏悔咒,你弄对的话,就可以缩短你修行的时间。如果你开悟自心性了,依据经典讲的,若持大悲咒,可以从初地直接跳到八地,心可以不动,虽然你没有神通,有神通才是真的八地菩萨,十方国土来去自如。虽不能如此,即是心非真净,但内心里面有点定力了,智慧也有点了。

再来说要怎么开悟自心性?依《楞严经》就可以开悟自性了,这一次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跟你们讲《楞严经》的咒心,看是船运过来或是林大德带回来,有机会再讲。其实咒心很短,只有十几句,加上头、尾,重复相同的句子多,每一天要念,念那个也可以成佛。

一到如来地时是无相、无相密,有相还是在有为法里面,不能跟佛心相应,那是比较浅基的,所以有些人修有相法,他们是每修一个观想之后就要化空;而元音老上师讲的恒河大手印是已到直接要去化空了。智慧比较高一点,智慧种性高的人就直接修进去无相密,无相密不必坛城,有坛城就不能说是无相密,你念个咒自然结成一个无形的坛城,自然就跟佛心想应,要学这种法,可以帮你缩短未来成佛的路。

所以比较简单、简洁一点就是说,如来所说的法,都依你有什么病才给你说什么法,前面的这些都是方便法,引导你进去往前走的法门,你要声闻乘,祂就给你讲小乘的《阿含经》,要守戒律,到心柔和习断,就会有成就。如果你要成菩萨道,祂就给你讲六度波罗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你是已开悟自心的话,就要加修四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个在禅三已经讲过了,这些是你修到什么境界,需要什么药,就能用得上。现在世尊应化身不在了,但是经典还是在,你要去找你所需要的、相应的,用了以后呢?就要舍掉。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是地前菩萨在修的;开悟后地上菩萨再加修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为十波罗蜜,最后一定要「智」波罗蜜,用智来解脱一切法,用智可以产生一切神通变化。你是什么料子,修到那一段,如来就给你什么药,药吃了法证得就要舍掉。譬如说这是小乘法证到了,你就要转大乘法,小乘法要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然后转大乘除了修六度之外,还要加上四度,变成十度波罗蜜。《佛地经》里面有讲十度,外面很少人讲十度,只有法尔的讲义里面才有讲,这些是你走到那里、是什么料子,世尊就给你讲什么法,你就要去用,证得了之后就要把它舍掉,再往前走。

走到最后,所学的都放下了,为什么呢?因为心自性本来就具足一切佛的功用,你有兴趣再学如来的金刚乘,如果是小乘或是比较低阶菩萨会害怕,为什么会害怕呢?因为如来的金刚乘是那种状况呢?是十方虚空的实相都现,不是我们人的境界,有的人心想就害怕,所以你不跨入这个界限,就没有境界,一跨入就要有心理准备,一进入那个世界,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末法时期众生不大可能走到此境界。

譬如说你修守戒、修菩萨道、修金刚乘,有分阶段,佛都留下经典给你看,这些用完就要舍了,像讲解脱的话,心空法了,根本不用讲它,心空法了,以前你用什么方法去掉你的什么毛病,你都忘记了,不记得了,除非要再请教你,你才会再想出来,不然你从来不去想什么心空法了,这样的话,一切都空了,什么因果,什么压力,以前被什么欺负了,以前练了什么功夫,都要忘记,这样的话,就是心空法了,悟得法空,法空可以得到阿罗汉,其实法空是法空,阿罗汉有六神通,因为他证得六神通具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阿那含只是证得五神通,未得漏尽。

小乘证到这里,除了解脱之外,漏尽就解脱了,祂还要有六通,如果你没有六通的话,你不要说你得阿罗汉果;没有五通,你就不要说你得阿那含果,你说我心清净见性了,那你有没有五通,没有五通就不是阿那含果,更不是阿罗汉,心地的清净是跟神通连在一起的,你不能说有这个心清净,而没有那个六通,然后自己说他成活佛了?这是大妄语。

若是活佛,你会不会十方世界来来去去自如呢?你会不会变一个真人在我面前,若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能停止修心,因没有究竟。末法时期的现在,我们知见太贫乏了,好像外来的和尚都是佛一样,都无量供养,要教您什么法却提不出什么东西。我们学佛的要有智慧分辨,道德行为、神通变化都要去探探他,甚至于骗骗他表现表现。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知己知彼,不会任意被人欺骗。祂修到什么程度,不是依他讲得天花乱墬,就认为是真的,但观此心却不清净,贪着于玩一些怪力乱神的,就不对,这些都是我们学佛要有的正知见。世尊在法空这一部份讲得比较少,真正法空你起码要证到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

心没有欲望就无愿,没有丝毫私自愿望;无相就是空有不二,对境不粘,不是用觉知去压那个境,而空的修证是去压那个境,因为我还没得到解脱知见具足,所以我会去压那个境。等到功夫好了,脚根站稳了,我就不再用绝对空,就回到相对的空,但这是无相空,无相不要看成没有个相,无相是有法无执,有相但是能不即不离。

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心就清净了,你做什么,你做你的,我看我的,家里的事情,国家的事情,整个地球的事情,都一样的!超然的去看它,心平气和的去看它,这种无相观,你自然就没有什么烦恼,这样你就解脱了。所以小乘的解脱是自我的解脱,菩萨是不一样,菩萨自我的解脱之外,还要负责众生的解脱,他不好我要让他解脱,他生病了我来替他生病,让他不要生病,这种解脱层次更高了,因为我在病中我不认为生病,这叫平等观诸法,有的怕生病,菩萨不害怕生病,就怕众生苦恼。

就像这次我喉咙哑了,讲不出声来,该讲经时照样会讲,应说话时照常会说话。有的人预知自己会碰到什么障碍时,就闭关!闭关修行避难!躲避这个危险,真正的菩萨不必这样,照样做该做的事,死就死吧!不会死的!死刚好是解脱,走完一段的因缘,有一天你真的不能行菩萨道时,就要入灭了,那个人不死?

你看看大师手术过两三次,过不久又看他出现了,坐着轮椅也要去弘法,这种就是真的菩萨精神,这种人有时候他应该死时,但他就是不会死,若身体不能用了,自己就说不行!不行了!那就赶快入灭了,去投胎再来,所以菩萨的境界跟四句偈讲的又不一样,那是另一套的说法,心地是不一样,清净度也不一样,智慧更是不一样,知见更不一样。

所以小乘的自我解脱,你要叫他讲一些道理,他讲得不是很好,但是祂心是清净的,有的真能现神通的。但是菩萨是让你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然后你要这样做或那样做,让你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完全了解了,如果还不去照做求解脱,那是你的事情。要对佛有信心,家里有佛堂的人,每个护法神都会督促你用功、用功,你懂了,知见就正了,方向就拿对了,我说今生你要跳几步就赶快跳。进道功程全部讲完,圆满结束。

问:请问空的感觉是什么?

答:昨天讲的要达到二禅的境界,你进去二禅时,色身会失去知觉了,那是色身的空身;如果你开悟自心以后,会觉这个肉体是假的,不是真我,然后你会感觉它不是我,但我要去用它,甚至于保护它,它随时都会死的,要死就死了,感觉就是这样。若是谈心地的空,就能悟知自性功能,证知因缘来去起法之过程,但您又能不着一丝一毫的微尘。我们今生能这样子已算不错了,不要去想菩萨的境界,或是大菩萨的境界,更不要去思惟如来证空的境界,因这些都太遥远了,我们知见不够,能力也不能构得到。就譬如说如何才是入四禅空境,居士居家修是不大可能得。但出家入深山里修,只要修到息止,即能破无明,这还不是破根本无明。那时空相自然就现起,即能知境而不黏,此境又是大者三千大千世界,小者百千世界,这不是我们能体会的。若要强说,一些神通变化,都是从悟空而起的,阿罗汉现起六通也是因悟空而起的,或是八地菩萨悟空后,所起神变的能力都必需要具足。那是什么感觉,我们无从知悉。

问:今天我用老师讲的不随妄想流转的方法练习,那种心理的感觉,本来脚很酸痛,后来没有什么感觉,不觉得酸痛,很舒服,这样是不是有一点摸到空身的边了?

答:那是你的意念,你心里想脚痛,脚就痛,想它不痛,它就真的不痛;你这样讲也可以把身空掉,有的人说这个身体是假的,这痛不是我,也可以控制他的痛,这还不是空身,真正空身的话,那身体不是你的,随时识神都会脱离,像居士可以倒着死掉,你现在如果入世间禅定中就不会觉得有身体的存在,但可以用心来觉受,你要讲觉受,身来讲是苦乐,色身我们第一关要破的是苦,色身打坐会痛,也要克服它。

禅二时训练你们四念处的观念,如何空身,如何空受,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是阶段性的,在两天的时间内每柱香给你们一个主题,如果我喉咙还好的话,我跟你们讲多一点,我尽量讲,让你们一边打坐一边用功,你可以打开色身的痛,就像你讲的这色身不是我,你痛你的,我觉知的心是我,这样的话,痛就减少,所以微微的痛不是很痛,这个你能忍受。有的稍为痛就换脚,换脚还是痛,所以干脆不换。可以慢慢空掉你的身和你心的障碍,那是空身的一种方法,真正空身的境界,空身那是实际开悟的人,色身是借用它来活下去,五阴身照用,随时说走就走了,因肉体是假的。

你现在还有色身的痛觉,当然要学空观,心是可以骗的,你执着色身,就觉得痛,你越爱惜它,它就越爱痛。你说你痛死好了,然后它就不痛了,那是你的妄心跟你的心相对的,你越爱它,它就天天跟你撒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气」通,如果气通的话,从苦进入乐,是入三禅的境界,未到地禅是初禅之前,初禅之前才会痛,到了二禅以后苦减少了,所以心产生喜悦。

禅三时已经讲过了,到三禅境界的话,全身充满了气,那种的快感,我们也不要去执着它,那是身体的快乐,如果执着身体的气机,所产生的快乐,那就进不了四禅,最主要先去掉苦乐。

问: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会有神通吗?

答:有!明心见性的人要有五神通。若起不了五通,那是骗人的明心见性。我们连明心都有问题,何能见性。心明才能真见性,见性必起通,这些知见要知道,但今生做不到,至少也不会入魔。

问:我认识很多外国人多少有点神通,那是不是叫做部份明心见性了?

答:明心见性就明心见性,没有什么部份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就要有五神通,不是看到鬼神那种鬼通,而是要看到一千个世界,也就是可看到1x109的世界才是天眼通,不是你看到玉皇大帝、地狱就说我有神通了,那不是神通。

天耳通是所有的小蚂蚁讲的话你都要懂得它的意思,你要懂得这些的话,要去看《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不是只有听到鬼神讲话就是有天耳通了,不管距离多长、多远或是动物,它们讲的话,你都要懂得它的意思。

他心通我刚刚讲的已开悟的话,心可以跟他心沟通,没有开悟的话,心也可以知道他起什么念,要知道所有世界众生的心,是好心或是坏心,是卑劣的心、是下心、智慧高的心、...这些都要知道,也不是普通的,我说我知道他的心就他心通,这只是一种。你刚刚讲的境界是五蕴魔相里面的一种魔相,是有点修行的善境界,若心真清净时到最后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才有五神通跟漏尽通,阿那含还没有漏尽通哩。

再来是神足通,这不是像大愚法师在空中飞而已,你要十方国土来来去去自如。宿命通,如果你想阴尽时,你应该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上一世是什么,下一世会去那里,那是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境界,这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只有知道一世的因果是小通,非真宿命通。真正的宿命通是八万劫内外的过去、未来,就等于十六万劫你都要知道每一个有情、无情众生的因果报应,那才是宿命通。

所以你刚刚讲的是一种的魔相,你懂得神通的话,你就知道那是修行过程之间的一个过程及现象,经典里面不是讲得很清楚了吗?

问:修行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明心见性,那没有明心见性的心,将来何去何从呢?

答:可以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就可以往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净土,兜率天内院也可以去,那是个净土,不需要你有什么大修行,方法很简单,元音老上师鼓励大家去兜率天内院,依据经典讲只要念祖师咒,观想兜率天美丽的景象,死时就可以去那里。但弥勒佛菩萨下生时,你会跟他下生,然后弥勒佛讲经三会,你就悟得无生法忍,你就证得解脱了,这是最简单的门路。

也有人发愿再来人间,人离不开这个生活的世界,人都有感情的,舍不得离开这里,虽然这里有八苦,证得了还要回来。你如果心悟到的话,不一定要去哪个地方,去别的世界也可以,看你自己发的愿,普陀山也是净土,去观世音菩萨那里当护法,也可以去五台山、九华山,这些都有大菩萨在那里,一边受祂教化,一边当护法神,这都是看你的意愿,如果真正要成就,可以再来人间,受菩萨戒以后再来,一生一世的往上去,就怕你还没到十住位时就退转了,十住位的人会退转,十信位也还会退转,所以为什么叫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这是三不退转,这要有实证的功夫是比较困难的。

末法时期 释迦牟尼佛方便说一部《阿弥陀经》,你要离苦得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心中心法第四印也可以去,第四印修满千座要往生时,结第四印、念那个咒,你也可以往西方极乐世界,这两个方法都可以。

问:到二禅天时气充满全身,修行过程之间是不是还会有杂念产生出来?

答:先看你自己有没有空掉身,二禅的境界你的身体要空掉,如果没有空掉的话,那就不是空,那还是在初禅而已,不见得会起妄念。

问:空身时第六意识是不是还在运作?

答:初、二禅是第六意识住,三、四禅是第七意识住,第七意识是妄想更多了,不是越高的妄想越没有,你知道吗?开悟时八识法尘现时,那种妄念像台湾的石门水库泄洪一样,所以不是说打坐妄想没有了,就在这边初基没念头,那是被你气压住,暂时没有妄想而已,越往下修的妄想越多,叫作翻种子,所有的习气都要出来,再实际去修心养性,妄念多你不会去执着它,它慢慢会清净,不经过这一关,你说你开悟那是骗人的,你身体气入脑被压住了,不会胡思乱想而已。你说你已证到空了,那里有空?根本的灰尘(习气毛病)都没有飞起来,那里有空的样子。空是让灰尘飞起来,习气灭了,但是习气已经变成你作恶的原动力,要看着它内心如如不动,这样你观事情才能入空,从内心空,外境就空,外境有,但内心不跟它相应这才是空,所以你的知见对初、二禅一定要深入了解。要能觉知而不黏,那才是真正的入定。一入定就出不来,除非有人叫你出来,不然就是等待气退了,才能离座下来。你没有到那个境界怎么知道是入二禅,所以你不可以自己肯定自己,要问人家,给你讲正确的境界。初禅有觉有观,你有吗?觉知的心可以知道你的妄想起灭,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那初禅的境界都没有。

 

结语:(本段补述)

大乘金刚经论》云:「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

       

《大乘金刚经论》最后做一结论─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如经云,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法镜者即是佛所说之法,能鉴照万物,犹如明镜,一一照显,丝毫不爽),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盘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若有人不依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样子修上来,从凡夫境界而超凡入圣位,那就是走错路了,或是才走一站,您就说已到站了,是已成菩萨,或又是成佛了,这不是犯了大妄语罪?这是要入地狱92亿多万年的。所以修行先要把道路摸清楚,自己才不会走错路。若是别人胡说八道修什么,您也知道他是在骗人的、骗钱的,是要求名闻利养的。

修行当得空身,悟得初句,依义修行,证得空身,五蕴身之六根与色身都不能障碍您心念头,此时即能断身见、禁戒取见、疑心病、瞋恚心,这样子就可以证入预流果,实得须陀洹果。也就是有能力得到入圣之初位,若能继续修行,不要停止而懂得要让自心明,这就可以入空心之第二修行道路。若是不求长进,也不知修般若波罗蜜,见法执法,见异能执异能,可能就这样依六根异能,色身气旺而死掉,这样就是升天后,天上人间还要来回七次才能证阿罗汉。为何要这样浪费时间,因是因果道理,他智慧不够,没有善缘碰到明师,所以到此就不知赶快再修心养性了,等待死亡的来临。

再来还要明心,又要见性!?那就更不是简单的事,若无善因缘就不能得真正佛法,如不真出家就不能得真正佛法,这样哪能得空身无执。末法时期行者空身已不简单了,得了个空身就要知到当要明心。论云,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如何修心,这怎能明心?现在的人修行、练功一有点消息,就喜欢上网去谈论修行事,谈见地、谈光明、谈超能力、大谈明心见性、…等等如何如何,佛说这都是戏论者,天天善于戏论者,或见人见事都要评论一番者,或容不下异己者,这样怎能明心?所以不言、不语、少欲知足、守住空寂,等待过了十几、廿年,此心就死掉了,对于世间一切境事都无执了,这样才有点明心的样子。

就是开悟的人,心不能明者还是凡夫。要明此心是多难呀?六祖开悟后潜入猎人队中埋隐十五年,始明心见性,因缘成熟也才出来弘法。上已说过,一般修行者心明则一切粗习、微习应尽,仅留下微微习、极微习,悟第二句的人当做到淡薄三毒─贪瞋痴。若一个人还想吃香喝辣,口欲不断,还时时想要享受,这样怎能明心?衣食住药四事不能淡薄,怎能真的明心。要明心者当知佛法,依止佛陀制教始可明心,譬如说起心动念,已犯恶作、恶语等罪业,若还不警觉更会犯更深一层的堕罪、偷兰等其他罪业,若是无知犯谤佛、谤法、谤僧等罪,真是欲升还堕。

此时行者最好要能知罪相,如世尊所说犯正法、律,不识罪相,不知除罪。一般居士不知罪相,所以不能把心修好、修明。所以古代人修行能得利,是有善缘依止佛陀,得知如何修心养性之法要。现在人无境界还罢,若有点境界也不知罪相,常喜言谈,难怪会犯没上升反而下堕之罪。大部份的末法众生就卡死在此处,修行到有点境界就不甘寂寞,就想要表现,想要度众,想要利益他人,到最后被众生度走了,被名闻利养埋葬了,那里有明心可得。若这样真能明心,是不可能的,此明心也仅是嘴巴上的明心而已,观其行为却无一点明心的样子。一个真明心者,在明心后当得斯陀含果,即是一来果,生天后再来人间一趟即能证阿罗汉果。

论云,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经云:云何无难、最上无倒?多闻具足根本见性?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尚不有,何况有身?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灭是见性,即入实际。何以故?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到此已是要谈真见性了,如上所说而修,才能真见性。真证性空者即能得阿那含果,这一定要知道定得依止佛教了,若不能入佛道,连明心都不可得,怎可能真见性,更不用讲得悟性空了。若能依止佛教,则于七年中悟阿那含果。

如经云: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年中,或复六年,五四三二一年之中,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阿那含见性者当如何修,若能真修断除内结使,则成阿那含。经云:因内结、外结,佛为诸比丘分别其义:「诸贤!世实有二种人。云何为二?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有外结人非阿那含,还来此间。诸贤!云何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若有一人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彼因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故,复学厌欲、无欲、断欲。因学厌欲、无欲、断欲故,得息、心解脱。得已乐中,爱惜不离,于现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既生彼已,便作是念:『我本为人时,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因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故,复学厌欲、无欲、断欲。因学厌欲、无欲、断欲故,得息、心解脱。得已乐中,爱惜不离,于现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在于此中。』」

论云,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现在是佛灭后2554年,依佛陀所预言,此时真正有实修者,潜寂入山林而修者,还有机会得阿罗汉果。但大部份修行人都不居深山而修,故得阿罗汉果者实不能见也。如何证法空义?观万法为有条件、幻假之存在者,无有实体,称为法空观。

如佛言:「善现!证法空义是菩提义,证真如义是菩提义,证实际义是菩提义,证法性义是菩提义,证法界义是菩提义。复次,善现!假立名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复次,善现!不可破坏,不可分别,故名菩提。复次,善现!法真如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无颠倒性,故名菩提。复次,善现!唯假名相谓为菩提,而无真实名相可得,故名菩提。复次,善现!诸佛所有真净妙觉,故名菩提。复次,善现!诸佛由此现觉诸法一切种相,故名菩提。」

(张玄祥居士 讲于美南 尔湾 2005.06.03. ) 

 


[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