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9)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师父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前介绍七圣,包含(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慧解脱、(7)俱解脱。现解说(3)信解。

 

(3)信解(adhimukti)adhi 是介系词prép,在……上。mukti被解放、被释放的、退伍的、被免除债务等,也有消失的、隐没的、失踪的、遗失的等义,也有死亡的、消灭的、消亡的等义,故adhimukti依信而得胜解致解脱者,又作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俱舍论》云:「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则称信解。《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

我们在讲七圣位,讲好久了。前两个是「随信行」与「随法行」。现在再来讲第三个「信解」。我们第一个讲信法,有信才能相信、去做,因为一切法都是从信心起的,信心起不来你就不想修。信解的梵文是adhimuktiadhi是在……上之意,等于说是介系词prépmukti则是解脱。这个解不是了解的解,是解脱的解。mukti就是解脱,这个字你常常在咒语上会看到。那mukti解脱在哪里呢?在adhiadhi就是在……上,所以整个词是表示--在解脱的法上你已经起了信心、也能够了解、也能够做到。

进一步讲,mukti被解放、被释放,或者当兵的退伍、被免除债务等等,都一样是用mukti表示。它也有消失的、隐没的、失踪的、遗失的等义。好比说,如果你不在意肉身,它就等于消失掉了。至于隐没、失踪,如果你证到解脱,黑无常、白无常要抓你也抓不到,因为你心都不动、解脱了,犹如隐没、没有影像、失踪了、抓不到、遗失了。但这个词主要还是用在解放、解脱上,偶尔也有死亡、消灭等等的意思,这里把解释全部列出来,是为了要让各位能多知道一点。

adhimukti依信而得胜解证得解脱,叫做信解。你由信仰、由了解,像刚讲的已知、已证、已断,由这些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你就起了信心,然后也去做了,得到胜解然后也证得解脱,这便叫做adhimukti,亦即信胜解。乃钝根者修行阶位的名称之一,七圣之一,或者十八有学位之一。这圣人总共有二十七个贤圣,那后面的九个是阿罗汉的位置,有九种;前面的是有学,已经向阿罗汉、阿那含了等等的,但还是要学习断内在的习气、学习佛法、消除自己的毛病,所以这总共还有十八位。这里专指钝根的修行者,因其根钝要加倍用功;利根的,一句话他就了解了。所以才特别说是钝根的,要按部就班的这么去熬。换言之,修行就是没有什么快捷方式,要按部就班这么去加紧用功,才能够学习到的信解,进入十八有学位之一。那我们在讲七圣,现在是在讲第三圣者,越往后是越高段。

与「见至」相对,信解再进一步是见至,下面会再介绍见至。这些都是在讲修行的境界。信解再修下去,下一位就有见至的位阶。《俱舍论》里面这么说:「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表示已经走到可以舍得两种的果位名称,哪两种呢?叫做随信跟法行。这两者上面我们讲过。已经舍掉这两个或者超越这两个位阶,那么你就可以证得第三圣人信解的位阶。最后一阶法行之中有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做到了你就会转入信解的圣位,然后再进入见至,所以舍掉随信、法行,就能继续得到信解、见至这两种圣位。

此亦由根钝利差别。如果你是钝根的,就要这么一步一步来,从随信、法行,经过暖、顶、忍、世第一,然后再证得信解,一步一步来;利根的,他可能一天就会突破随信、法行,然后进到信解。所以古代我们看经典在讲,有人是利根的,一听闻佛法他就懂,然后他就在里面把习气毛病都控制了,就这么一转,他马上就证果位了。

海比丘就是这种利根的人。以前阿育王曾建造了一座监狱,命名为快乐地狱,找了一个大恶人来当狱卒,任何犯法的人一进入这个活地狱就出不来。当时有一个出家比丘海大德,(因为他是父母亲在海上生的,所以给他取名叫做海),因为托钵误闯,像小兔子误闯丛林一样,跑进快乐地狱去,他要出来,坏人不让他出来,宣言:「你进来了就出不去!」海比丘只好央求恶人说:「不然你给我七天,我在这里只七天。」恶人同意:「好,反正你都要死,给你七天。」海比丘在这七天之间就一直思惟,认真思惟。

我们没有碰上生死关头,当然就悠哉悠哉、要修不修、要听不听的,今天来听课了,明天就休息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果说你知道明天就要死了,看你要不要认真思惟!海比丘当时就很认真修,思惟:「我是怎么样?为什么我会执着?要怎么放下?」结果七天内真的让他悟道了,悟道以后不得了,这个恶人先说:「时间到了!第七天了!」就把水煮滚,将他丢到滚水中,他却如如不动的端坐其中,无论水如何烧滚、沸腾,他丝毫都不受影响。这就是他七天里面悟道了。我们凡夫才有差别相,认为这个水热的,会烫死人;证道的人,暸知这些法都是虚幻的,所以如如不动、不受影响。

倒过来是这个坏人吓死了:「怎么这个烧不死、烫不死?」所以赶快去叫阿育王来看。那时候海比丘他已经有宿命通了,所以他对阿育王开示:「你不要忘记当初供养佛陀沙塔的因果,你现在会作王,是你用沙塔供养过佛。」「过去世有两个小孩子在路旁堆沙、作塔,刚好有佛经过,佛身发光,小孩看了就非常的欢喜,把所造的沙塔供养佛,佛当场接受了。」但沙是很粗糙的,此因果的业报便是后世阿育王出生时,皮肤很粗糙、很难看,连他的父王都很不喜欢他,比较喜欢他哥哥。

这个海比丘就跟阿育王点醒这桩往事,告诉他:「你过去供养过佛,所以你才能成转轮圣王统领四分之一。转轮圣王领四天下,你是领四分之一。等于世界里面的四分之一都是你的。所以你也不要忘记你过去发的愿,要护持佛法!」从那时起,阿育王就把过去不好的恶念、杀念转过来,就开始弘扬佛法,这些都是有因有果的,阿育王是这么被海比丘所度化的。所以海比丘是利根的人,七天里面他就悟道了,这也是过去有因缘。然而钝根的人,就要这么由随信、法行到现在的信解,这么步步去修行。

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你知道什么道理了、见道了,要走正确的路已经了解了,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时,住就是住在那个位置上,七圣里面,你知道随信、或者是法行、或者信解等等,到道住果时,则称信解。到第三圣位、圣人的位,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通常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碰到不好的、恐怖的,就会害怕,所以不恐怖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重点。恐怖什么?惧畏亲人或者自己要死了、或者害怕财产没有了、恐惧工作保不住了……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害怕。就心理状态来讲,你知道究竟第一法的话,就能心不动,这个很重要!

面对因果报应时也是这样。能够安住,你的心就OK了;就怕你一起心动念害怕、一起恐怖心,就完了。但这个容易做吗?要是能做到就是阿罗汉了,哪有那么简单!再以以前讲好几次的故事为例,圣人在印证徒弟时,都很巧妙。弟子如果说他得到阿罗汉了,以为什么都不怕、没有恐怖了,师父就说:「好,你出去留学。」徒弟外出,途经荒野,然后师父就来考验他了。师父已经证到阿罗汉,当然有神通会幻化,先化出五、六个商人,然后后面就化有百来个强盗骑着马追杀。

普通修行人都很慈悲心,看到人家打打杀杀,会起鸡皮疙瘩不忍看,有时候连残暴的电视镜头也看不下去,会把头转过去说不要看了,尤其有一些被枪杀、被杀砍的画面如果播出来,你心里会觉得这个好残忍,不敢看。我们有位小朋友,看电视如果看到这种状况,就赶快跑,跑到门旁边,但是一边想看一边又不敢看,因为喜欢看电视,但碰到杀杀打打的又不敢看。我们一般人差不多也是这样。刚讲,弟子说已经证得阿罗汉,所以他的师父就用这招考他。当然那些场景是幻化的,可是已能测试对方有无恐怖之心。所以你对自己的事情也好、对外在的事情也好,看都看了,不要动心。像这样不感恐怖是很难的。《心经》你背了多少遍?念过多少次「无有恐怖」?你要注意「恐怖」这两个字。为何会恐怖?会怕死、怕怎么样的…,每个人恐怖的事项不一样。而阿罗汉到最重要的关头,连恐怖心都没有了。

所以你如果是利根的话,就很容易这么悟入上来,进展很快很快;而钝根的,就按部就班这么去修,有三阶段,三阶段里面又插了四善根,所以我们讲了三个圣位其实里面已经有七个了。这样利根的得到修证的道理,见法以后要能够得理,得理就是究竟解脱、不恐怖,这么样才是「见得」。见道没有什么究竟,但是有的人根本连见道都没有,还自以为修得很好了。因为他根本没听佛法,也不知道真正要怎么修。也许一生之中打坐、做什么,轰轰烈烈搞了半天,却连四善根之暖、顶、忍、世第一都没听过、没经历过,苦集灭道也没听过,这就是没有见到道。

很多网络上所谓的高人,把自己讲的天花乱坠,什么我能心通、能灵通…,怎么样啦,你在美国、我在中国都可以互相通,而一谈到佛法这些就说:「哎呀!这不必讲那么复杂!」他确实无法讲得那么复杂,因为他根本是外道,不是在修佛法的嘛!所以你修佛法,听这个,就一定要听进去,起码你以后讲不会乱讲,不会讲了半天的明心、见性啊,却连到底该怎么是明心、怎么是见性、过程怎么?一阶一阶上来,你都搞不懂!那怎么能叫见道?所以佛学院科班的,也在学这些。但假如读了佛学院,光是懂名相又不去做,那也无用。

那得了以后呢?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你从因进入,然后修行过程之间就慢慢的这么体会,到最后走到了、果现了,你才明白,果真要亲自走过一趟才是自己的。不然光听人家讲半天的怎么开悟、怎么明心、怎么见性、怎么轰轰烈烈,或你把书看的津津有味,听到、看到的都只是别人的东西。你到底有什么好处,没有!所以你到果之见时称为见至。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这不怖畏很重要。

远离诽谤,因为你有正知见,就不会乱毁谤人家,你懂得过程怎么样,你自然懂这个人讲这个话,是在哪一个阶段。你不要说你是开悟,都说别人没开悟,你讲这种话表示你真的没开悟。过来人他就知道,哪个人是小学一年级?是二年级?还是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他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你从信解证得的话,你也应该在过程之间懂得差不多。那又怎会去毁谤人家?不会!同时也知道戒律,不会随便乱毁谤。当因果报应来时,你也不生怖畏。

对于法懂了,你就会远离毁谤,不会去乱批评别人,这样得正知正见的心,不会有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是怎么样?一个文字写的很好的人,不见得真的开悟,因为他行为不是这样,言行不一,这是邪智、邪的智慧,邪智就因邪见、执着偏差法。佛法是方便讲,你在几年级我就讲几年级的法给你听,听了以后你要把它放掉,为什么?修忍法。

法听得懂是最重要,不必要强记录,懂了就「忍」,忍还有什么好记的,懂了就好。但也许刚开始听的人,对于名相没有那么熟悉,是初次听到的名词,很新鲜、怕忘记,当然要抄抄写写,这个难免,但有时候最重要还是听、放下、懂。但往往你又没有那个境界,有听也没有懂。所以总归来讲,上面的随信、法行,暖、顶、忍、世第一,你要是全部通过的话,人家讲什么境界或名相你也懂,佛法到后面讲的你都懂,懂的话,这样见到果时才是见至。能信解故,能够信解,所以能得正知见。

 

(4)见至(d4=6i-pr2pta)随法行之人入修道位d4=6i是视觉、视力、观看、看法,又有幻象、异象、幻影,pr2ptapr2p pp过去分词,有遇到、碰到、够到、触及到之义。所以d4=6i -prāpta译为见至,又作见到、见得。见,指无漏之智慧,意谓以殊胜之智慧,而达至证见真理。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俱舍论》云受教之利根者,人于断情意烦恼位(修道位)时之名称。以利根者自见法而得理,故称见得;以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故称见至。反之,钝根者依信殊胜,而得信解。

再下来讲第四圣人的位「见至」,d4=6i-pr2ptad4=6i是看,prāpta是到。d4=6i这个字是几合字?四合字?没有,这算二合字,d4=6id4=6i是视觉、视力、观看、看法,又有幻象、异象、幻影等等意思,prāptapr2ppp过去分词加一个ta,有遇到、碰到、构到(就是修行能走到)、触及的意思,所以汉文直接翻作见至,见至就是随法行之人入修道位。前面第二个是随法行,随法行要做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法,四善根是四加行,你从密教开始修起就是四加行,四加行里要拜佛,第一阶段拜十一万,第二阶段拜三十万,总共四十一万,拜到你这个身体气通,所以发热、有如启动了心灵稳定状态一样。暖位,气起;顶位,入心,要修忍位,到世第一法,这都是在随法行之间要修的。所以随法行的人,入修道位;见道位只是看到道路,看到过程是这样。搞懂了,你要去修!所以随法行,进入四善根、四加行修之后,你就可以证得见至。

上面讲有因,种了因然后果至了,就是见至了。梵文drsti-prāpta稍微顺便记一记,译为见至,又作见到、见得。见,指无漏之智慧,什么叫无漏呢?有见没有到就是智慧,有听没有进就是智慧。对我们平时的生活、人事物所面对的,都要用无漏智慧去面对它,然后内心起了种种的习气、毛病、妄想,也要这么去面对它,所以这种能做到了,叫做无漏的智慧。不要有烦恼、不要有恐怖。好的不恐怖,坏的更不要恐怖,这么练、练又炼炼的话,你以后智慧就会现出来。意思就是说以殊胜的智慧来达到证见真理的人叫做见至,我们在讲七圣位这是它的第四圣位,也是十八有学位之一,也是二十七贤圣之一。

《俱舍论》里面讲,受教之利根者人于断情意烦恼位。信解是钝根的人;马上很快就证到果位的、见到修行果的,那这个就是利根的人。比如说感情领纳作用的烦恼,在修道位之中要断。刚刚已经讲了,已知、已证最后才是已断,如果还在修,根本还没断,那还没有一点样子,全部断,还有大断、中断、小断,就是我们习气,我们习气断不可能一下全部断,从大的习气慢慢断,断中的习气,慢慢断,断小的习气,慢慢在那里放下、放下,不起作用,慢慢得断。你嗔心很重,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到最后心情不好不发了,到最后连心情不好的心也没有了,到最后觉得很好笑,觉得发脾气这个动作很好笑,不是那种言语的嘲笑,是觉得你讲这个骂人的话也蛮好笑的、不痛不养,这样的话就断啦。

所以佛法这三转很重要,你见道,见道没有用。你光知道怎么走没用,因为你光是知道却不去走,当然没有用;你要去走,走才会到,所以见道位以后就是修道位,修道位后要证得。利根的人很快。有时候我们看经典,会觉得释迦牟尼佛那种智慧很不可思议。别人练了几十年的功夫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将此讲给祂听,祂马上闭着眼睛想一下、动一下,习气毛病转一下,就到了,证到以后还觉得这样也没有解脱、留一个尾巴,祂也知道!因为祂是累劫修了好久,再来要成佛的,哪个法门有没有根本解脱、对或不对,祂当然都知道。只要是还执着解脱的心就等于是没有解脱。

为什么祂师父跟祂讲:「到最后,心情很愉快、没有罣碍」祂也知道不对?祂师父没有罣碍,是因为天天自己在深山野外这么悠哉悠哉,什么事情都不做,但这种哪里是解脱?应该是要事情照做,进去人群里面照样跟他们搅和、照样可以跟他们生活,然后可以转他们,不被他们转掉,这才是真正解脱,已无住于解脱或不解脱。所以祂想一想,这师父这样讲,表示还不是究竟,还执着那个快乐,也不敢真的放下那个快乐。这样不就是还有执着?我们网络上的朝圣文章,为什么会不厌其烦的把这些对话都列出来呢?你要有心去好好读,他们一问一答之间的对话,「为什么这样对话?」这才是我们要思惟的。现在讲的佛法名相,泰半都是离我们很远,但是你去看这些文章,就会看到祂外道师父这么讲,然后祂怎么回答,这一问一答之间,怎么沟通、怎么解脱出来?你不要小看这个看故事文章,不是光看故事,是看祂脑筋怎么去转。利根的人这么转,就到了,一晓得那些修道位、见道位什么的,他念头转一下,这之间马上就悟道了,利根的人就是像这样。

以利根者自见法而得理,故称见得;以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故称见至。现在回过头来讲见至的道理。见到修行的因?每个人修行都要回想,你过去刚开始是怎么,原来那个因是这么样,所以你会有那种成就,是怎么成就,你自己很清楚。刚开始碰到时,你还不清不楚,然后你碰到事情,用了什么心态去转;或者又碰到某件事情搞不清楚,而佛菩萨教你一下,你就懂了。这些因变为果,果中有因,一路走下来,你就会渐渐清清楚楚,心地上的转变为善境界,这是见至。不是说你中间都不清不楚,然后就说你开悟了、成佛了,那样的话,应该是鬼神在耍你,你着魔了都还不知道,还大言不惭自称是什么佛、什么菩萨、什么几地菩萨的。

所以为什么要深入经藏?如果你知道初地菩萨有什么境界,二地菩萨有什么境界,这些你都清清楚楚,虽然没有走到,你也不至于乱讲自己证到什么境地。不见其因怎么见其果?基础指标都没做到,何来证果?所以为何要深入经藏?就是藉以勘验之用。万一你自己进不了经藏,就要听人家讲;叫你自己去翻这个经典,不见得你可以碰到,守护神都守护着,就算让你看到也让你迷糊看不清楚:明明有正知见的看的是这个意思,你看的是另外一种意思,表示你还不该得之。

所以这是很奇妙的,你要懂得这些见至名相,不是随随便便讲一讲,看到什么幻象、看到什么天、看到什么就是怎么样果位,那些都跟见至无关。是要看到你心里是否清净,有无恐怖心,是否因缘都已转不了你,这才是真的!相对地,你看到鬼神、看到忉利天玉皇大帝、看到另一个世界、或者三千大千世界,那又怎样?跟你的的果位证得清净不清净,一点都没关系,那是副产品。

假如你说已得某果位、得阿罗汉了,你却没有对应的神通变化,那你的阿罗汉这必然是假的!果位与能力这两边一定要相呼应。倘若你说有果位,却没有该有的神通变化,那你是哪门子的果位?你说你阿罗汉,阿罗汉要有六神通啊,你又没有,连一通都没有,怎么算?我们讲过,光是菩萨之肉眼,就可以看百由旬、千由旬,百千由旬了,那你都看不到,还讲自己是菩萨,岂不是大妄语?所以我们懂经典时,可以印证说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功夫,没有就没有,不要自己乱说「我是怎么样、我是怎么样」。最后一句,反之,钝根者依信殊胜,而得信解,这在讲上面的,比较钝根的人依信位而慢慢修,然后证得解脱的信解。

七个圣位讲到第四了,还有另外三个,这些给我们一个关于境界道路的指标。我们要懂。真的要有心成就的话,都要认真去做。现在有一个机会,就是让你用悉昙咒语去观。没有气的,把气诱发起来,起码要身热、要心暖啊,丹田发不起来的要多观。悉昙课讲了那么久、那么多,你们到底有没有认真在观?光是「阿、阿、阿」这样观,丹田它就会发气,你有没有去观?所以不要光听、光理解,没有用!要去做,还有很多法在那里等着你!「阿」观完了,还有「a ra pa ca na」、还有后面四十二字母,都要试着去做。

 

(5)身证(k2ya-s2k=in),虽未以慧尽诸漏,身已证八解脱。k2ya为身,s2k=ins2+k=in,目击者、目睹者、旁观者,观众,转为证得之意;k2ya-s2k=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困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盘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大毘婆沙论》云:「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以无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关于身证之得名有二说,说一切有部以灭尽定为无心定,若于身中生灭尽定之得,即身得寂静之乐,称为身证;经量部则以出定后,缘灭尽定之寂静,以此极似涅盘法,由得及智现前证得身之寂静,称为身证。大乘乃就譬喻以立身证之名。

一切有为法,在有为中不做有为想、不做无为想。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什么叫做身证呢?身证:身者,k2ya;证者,s2k=in。虽未以慧尽诸漏,身已证八解脱,虽然到这个时候的圣人,不能够用般若智慧消灭掉种种不善法、种种习气毛病,但是他的身体已经证得八种解脱(astau vimok=ā`,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也称八背舍),八背舍、八解脱,舍弃八种不如法,得到八种平等性智。所以在三、四禅定时,证得八解脱(八背舍),用身体成就。身体没有成就,心就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身体要先突破,才能让智慧灭尽种种不清净的法。

k2ya-s2k=ink2yas2k=ins2+k=in,就是目击者、目睹者、旁观者,观众的意思。k2ya-s2k=in,目击身,直接亲自看到你的身,或者在旁边看到,旁观、当观众的意思。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困中,身证那含,所以已经快要得到阿那含的境界。三禅进入四禅的境界,那含处还有回,阿那含就不回,所以身证那含、身证不还,最后得到不还果。在阿那含的境界,刚开始没有办法灭掉种种不清净法,到身证得八解脱时,就有五种神通,除了入世间四禅所得到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通以外,又证得漏尽通,虽然漏尽这里还没有尽,阿罗汉才会漏尽,但是总是有一点点消息了。也因为他得八解脱,虽没有完全漏尽,但已有得到五神通,所以是不还果终。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盘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大毘婆沙论》云:「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灭尽定nirodha- sam2patti,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乃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换言之,是灭除你内心的念起念灭,不再让你的心受一切外境所影响,而能得到三昧(sam2)的这种定。你心里面没有习气毛病的话,对于外境的干扰、牵引,便都可以安住。这种有时候叫做受想灭尽。受是感情作用,想是自己内在的心念、或受外界感召的念。受想灭尽,表示受与想都没有,这种定已经是无为法里面倒数第二个,灭受想尽定第五无为,再上去是真如无为。像大迦叶尊者就是处在这受想灭尽定中,在鸡足山中,离现在五亿五千年后把衣钵交给弥勒佛,交接以后祂才入灭。

所以你修外道得四禅五神通,不修到身证的话,仍没有解脱、没有成为圣人,不是阿那含,只是四禅天的天神。所以我们学佛法的好处就在这里:能懂得比较透彻,也不易走偏。世间禅跟佛法差在哪里?一定是身、心两边都要超越,不能说光是身体打坐入定几千年都不出定,不出定是不究竟的定,那种定是会退转的,气衰退了就退转了。佛法讲的是用一切智慧转一切不清净法。这里讲,利根的人于灭尽定中,受阴解脱,忧、喜、苦、乐灭掉了,得到舍受平等。所以到了这种阿那含境界的人,虽然并非得到阿罗汉,但感情作用已经受控制,忧、喜、苦、乐的觉受没有了,不只是淡薄,是没有了。

「以无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因为他身气旺所能使心不动,执着这身体气的存在,于是此定从身力所起,身就包括五根可以面对六尘,所以这里会出现五神通,是因为你的身体气旺,三禅、四禅境界时身体气已经很旺,四禅时身、心两边都要能够成就,入一境性。在此之前,心还没有完全到漏尽通,但身已能引起一切力量。所以说阿那含的行者,以身证来体会身体自性有什么功用。至此眼、耳、鼻、舌、身一定有起种种的异相,当然也会起五神通,也有起种种自性,可以导出一般世间禅定行者既有的自性功用,且都能体会。所以起心动念,身体都让它成就,这种叫做身证。

关于身证之得名有二说。为什么叫身证,有两种说法。「说一切有部」的这一派(Sarv2sti-v2din即专弘阿毘昙的行者),认为:「以灭尽定为无心定,称为身证。」不想起心动念去感召一切因缘,所以灭受阴、灭想阴,这样没有心的定,叫做「无心定」--对因缘不应,守住自己,所以称为无心定。「若于身中生灭尽定之得,即身得寂静之乐」,如果说身体上得到灭尽定的话,这个身体就得到寂静、心安,而身体能够安住就很快乐。所以是从身来讲,叫做身证。

「经量部则以出定后,缘灭尽定之寂静,以此极似涅盘法,由得及智现前证得身之寂静,称为身证。」至于「经量部」的这一派(Sautr2ntika,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系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之部派),则从出定后缘灭尽定之寂静来看,因为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在修行中都是长期在打坐,阿罗汉七天出定一次,托钵一次;辟支佛二个礼拜出定一次、托钵一次。都是七天、十四天(半个月)出定一次。到身证的圣人,打坐下座出定以后,心还是很安定,寂灭、寂静,感情作用不在。所以这种样子,心寂静不动,所以很像涅盘法。由于他得到这种灭尽定的寂静,以及他的智慧现前,证得当时身体的寂静,所以叫做身证。总个来讲,身证就是以身体为主,做到身心二者皆能得到初步的安定、寂静。

就大乘佛法而言,「大乘乃就譬喻以立身证之名」,简单讲就是用譬喻以立身证之名。因为要用一个法来说明,所以把它立一个名字,叫做「身证」,这样纵使未证到心的绝对清净,起码已能以身来证得想得到涅盘法的寂静,但总是不究竟。这是五解脱的圣人。

 

(6)慧解脱(praj#2-vimukti),身虽未证八解脱,以慧永尽诸漏。praj#2是认识到、意识到之义,辨认自己所在的地方、判明方向,转向定神、镇静、使自己清醒些之义。亦有区别、辨别、识别之义。此处曰般若慧。vimukti是解放、解救、释放、放出、拯救之义,与上述mukti义都相似。慧解脱指仅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为阿罗汉之一,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

第六位圣人,慧解脱(praj#2-vimukti),是用般若空慧来得到一切业的解脱,对身证有一点定,自在在定。慧解脱主控在慧,而最后俱解脱是定慧两者皆圆满,如真正阿罗汉即是俱解脱。praj#2是慧的意思,而vimukti正确要念vimaukiti,(mu中间插一个a),这是解脱之意。以前我们较直接念,不符合梵天所念,所以你如果要上梵天的话,要学习正确的梵音,方与色界天、梵天讲话较能相应。慧解脱是身虽未证八解脱,而以慧永尽诸漏。慧解脱的圣人,虽然身体没有证得八解脱,但是他的智慧永尽诸漏,心里面没有不清净法,习气毛病皆已控制住了。所以一个在身证、一个在慧证。这两个如果都圆满的话,就是后面所说的俱解脱(第七个)。有身证那只是初步,而偏取慧解脱者又得不到身体的五神通,仅证其一者都非究竟,所以应当两边都要证得。

praj#2的一般解释是认识到、意识到之义,我们说智慧认识到因缘果报的法,意识到外境的种种现象,这些叫做praj#2。或者是辨认自己所在的地方、判明方向。当然我们说修行的方向,对于你修到哪个层次、哪个境界,多少都要懂,不要误判,若没有那个境界却自己说证到那个境界,那就会成大妄语。除此之外,还有转向定神、镇静、使自己清醒些之义。假使心不定,或精神恍惚,这些都不竟竟、不好,要把它转成定神,就是神志比较镇定,或者是头脑能够比较清醒一点,不受外面所影响。

praj#2亦有区别、辨别、识别之义。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的话,不知道世间法是什么、出世间法是什么;不知道空有不二的境界是什么。这样就是没有智慧。所以对于修行过程与方法,有能力搞清楚的话,就是具足智慧,连用慧也能解脱。以上讲的只是直接翻译意思过来。通常praj#2就是所谓般若慧,pra就是念「般pan」,这是二合字,「若」又是发中古音,praj#2合起来讲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般若经》、《金刚经》在讲的般若智慧。所以你虽然学了《金刚经》、《大般若经》、《大藏经》,有慧解脱的能力,事情看得清楚、心不动摇,但假若没有后面实际神通变化的基础,那也不行!所以两边不能偏废的。你说佛法讲要慧解脱,要慧解脱你身体也要有成就,不是光练心不练身。

所谓的vimukti ,有解放、解救、释放、放出、拯救之义,与上述mukti义都相似。加vi进去,它是前置词,有「更」的意思、有得到解脱的意思,所以前置词依它的字,有时候有一些语意不是很一致的,就要看字典里面怎么分解。慧解脱指仅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没有烦恼的这种智慧力,来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的阿罗汉。只会用智慧来观内在的因缘法,或者是观内在的妄想、不进入烦恼的这种阿罗汉,叫做「慧解脱阿罗汉」,是九种阿罗汉之一,也是七圣之一,也是九无学(九无学就是九种阿罗汉)之一。七圣是现在在讲的,所以这七圣人阿罗汉道都要经历过,最终才真正得到阿罗汉果。

 

(7)俱解脱(ubhayatobh2ga-v1mukta)ubhaubh变来,意为双数之义,yatyadya变化而来,意为一对,ubhayatas意也是一对、双数,bhāga为行为,令人愉快、惬意、美好、恰当、合适、正确的结果。俱解脱是断烦恼、解脱二障,于定、慧得自在成阿罗汉之谓。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俱解脱有三根,即修四禅定中一至三禅为下根,具四禅为中根,就无漏禅而修观、练、熏、习为上根。故身已证八解脱(八胜处),亦以慧永尽诸漏;即于烦恼障、解脱障俱得解脱。

第七位圣人,俱解脱,是定解脱、慧解脱都得到了,真正是得到灭受想尽定,这里是两边都俱足,就叫做「俱解脱」。

俱解脱ubhayatobh2ga-v1mukta,前面这个ubha,是由ubh变来,乃字根加个a,意思为双数之义,就是得到这定解脱、慧解脱二个,故称为「俱」;再来yatobh2gayata加上ubh2ga,其中auo。而yatyad都是由ya变化而来,意思为一对;或者从前面整个看,ubhayatas意也是一对、双数。可以说,二种拆法都有「双」、「对」的意思。至于bhāga是行为,令人愉快、惬意、美好、恰当、合适、正确的结果。能够令人心安祥、愉快的结果,这种是在讲心的状况。如果后面再加上vīmukta(解放、解救、释放、放出、拯救之义)的话,便是六根解脱了。以上俱解脱义代表二种非常殊胜、愉快的解脱境界。

对照梵字字母加以个别分析的话,就能看出表面的浅略意思,或者具体意涵是什么。所以你想知道字的意思怎么合成的,就拿到网页上reader分析一下。我们外行人在学梵文,要能够充份、多方面的去分解它。而且现在从悉昙课学到的六合释很重要,看六种复合词怎么变化,研究什么词加什么词连接起来后,造成什么意义上的变化。像刚才讲的这些词,就是把每个字去拆解,到最后再连接起来解释。不过reader进去后,我们常常看到虽有出现字,但未必是适合的、需要的,所以这礼拜告诉过各位,read read了,但分析出来的可能不是你要的,你要知道如何取舍。

再来看俱解脱是什么意思。就是断烦恼、得解脱。烦恼障、解脱障合起来就是两种障碍,要把它们都断掉。烦恼你知道要断,解脱你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会执着受、想灭尽定,尚非究竟解脱,也容易变成一种空的执着,所以这样也不好,应当连解脱障也要灭。得解脱就解脱了,为什么还要灭?因为不要执着空的境界,佛法是在修空有不二的中道观。所以定、慧得自在成阿罗汉,这叫做俱解脱。定就是上面讲的第五个「身证」,身证所得到的八解脱、八背舍,或者受想灭尽定,成就了五神通的阿罗汉果,再进一步的修正得到慧解脱,那么定、慧二种都可以得到,这叫做真正的阿罗汉。

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如果你灭尽定得了,或者又不能够向前离开解脱的这种执着,也是变成一种障碍。arhat是由慧力来离烦恼障,得定解脱、慧解脱,然后又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这样即由定、慧之力,而将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大阿罗汉。俱解脱有三根,即修四禅定中一至三禅为下根,如果你修禅修到有觉有观,你的心要证心起灭,还要善观外因缘,如果无情观的话,这个心还不起用。要先有觉有观,然后慢慢修有觉无观,再慢慢修无觉无观。从初禅至二禅到三禅都还在解观三昧中。有的不知不觉当然不会入觉观,因为这个要觉观,还要摆脱觉的纠缠,对一切你都不在意。你说自己心有灵通,天天都执着有灵通,那永远没完没了。智不够二禅、三禅,这心还会动,所以还有觉有观。

像有的同学说障碍来了,一来就感应。你为什么会感应?就是这种感受力。如果你身体有觉的话那倒好,心里有准备。有的人是心无觉观,但是也被卡上来,一卡上来身体就不舒服,不舒服时倒真有觉,有东西来了你才有觉,那也认了,这也是有觉。心不知不觉身体就不舒服了,也不知道怎么来的,这是初步之无觉观。那有觉有观者,又慢慢修到对这个障碍不以为障碍的话,就是阿赖耶识已经慢慢清净了、不执着。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过程中都是在修这些。修到最后还是住无觉无观,已能不去黏一切境,就进入四禅。所以你要俱解脱要有三种根基,下根基初禅到三禅,中根基的人具足四禅能力者─一境性。

就无漏禅而修观、练、熏、习为上根。如果你能够直接从心地里面去修观,来练你的心,这是上根基者。心怎么练?用心之有觉观来练这心不动,练这身不去卡这个障碍,这是直接进入四禅天的无漏禅。一般人修没有那么锐利的智慧,都是有漏智法熏无漏智,用有漏的智慧去练心成无漏智,那几分智不一定,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不等。所以你这五分不懂得清净法身,证得戒法身就一分法身(戒法身),证得定法身就得二分法身(定法身),证得慧法身就是三分法身(慧法身),再来四分法身(解脱法身)、五分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这五分法身俱足,才是真正的无漏智圆满,慧解脱、俱解脱。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开悟的话,他直接从心里面修观练心,去掉心习上不好的毛病,这就属上根智慧的。所以有修俱解脱有三种根基,下根基从初禅这么修上来,中根基的从四禅进入,上根基从无漏禅修入。

故身已证八解脱(八背舍、八胜处),就是第五个圣人,亦以慧永尽诸漏第六位圣人;也能够以无漏智来破解你内心的不清净法,即于烦恼障、解脱障俱得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阿罗汉,最高的第七种圣人。

2008.06.25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