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8)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师父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前介绍七圣,包含(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慧解脱、(7)俱解脱。

继续介绍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如果你没有这四善根的经历,你根本没有办法成就,没办法进入四禅或者登地菩萨的境界。现在讲到第三个善根「忍」,忍一切法。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以下要谈的是上忍位,到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

 

上忍位,系于一剎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即:(1)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2)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3)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0a57ha无生殖器)、半择迦(pa57aka不能男)等二形。(4)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谓不生见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恶趣),则为六种不生。

在小乘法中有八忍八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各有其所修。在欲界中修「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忍」及「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等「四智」。在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先有法忍,才证法智。在色界、无色界中则是修「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与「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这「四类智」。先修得类忍,后修得类智。所以欲界四忍,色界、无色界四忍,欲界四忍如果通不过的话,就没有办法进入色界四忍得四类忍智,这是很重要的观念。有一些人不懂,喜欢自己肯定自己,说已经到第几地、第几禅。没有经过这些实际的修行境界,就不要打妄语!你有那个境界就要忍,如果能够证到忍位,苦集灭道四法忍,然后苦集灭道四类忍,得了话当然究竟,究竟就是证得类智,已经是进入阿罗汉了。

底下讲到住上忍位时,可以得到五种不生,更后面还会讲你证到暖位、顶位甚至不入三恶道。这边讲,如果证到第三层次的忍位,你就有五种不生--生不生、处不生、身不生、有不生、惑不生。

第一种:「生不生」。你证到忍位,就不生于卵生、湿生,不会堕入「卵、胎、湿、化」里面的卵生跟湿生这两种。卵生就是由卵壳出生者,如鹅、孔雀、鸡、蚁等。湿生就是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沼泽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像蚊虫、飞蚰、蠓蚋等。我们一般说四生包括「卵、胎、湿、化」,那如果不由卵生、湿生所生,而是胎生、化生,那又是另外的类型。胎生又作腹生,指从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这一类是成胎以后再出生。化生是无所托而忽有,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天神、鬼神、地狱皆为化生。所以第一种「生不生」是说不生于卵、湿二生。

第二种:「处不生」。「处」是指地方。处不生,不生于哪些地方呢?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三处。

首先,不生于无想天。无想天,梵名Asa3j#isattv2`,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乃色界四禅天之一。无想天的特点是心不动。修到此处者,认为心不动就是究竟涅盘,其实那个都是假象,气旺压住脑筋法尘不现,这种修持法不是究竟,况且气会依年岁过往而递减,到最后天寿果报尽时,再入轮回,故世尊说不究竟觉。

前几天还在讨论,有人说他不作念,打坐不会起心动念,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其实这个就是无想。佛法之定不是学无想!你的气压到脑细胞令它不想,那是假象之定;你要突破脑部细胞起活,然后让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心清净,让真心现起,然后会感应十方因缘,它还是会起心动念,但起心动念间你不受其影响,住境不生心,那才是究竟。一般人无知,到四禅天时,气很旺,压住心,加上他很讨厌念头,所以就会进入无想定,死后就会出生到无想天。

所以讲来讲去,会出生到无想天者,是他对这个忍功认识不清楚。我们讲忍功,大家比较容易明白,即忍一切法。对欲界忍,如果你都没有办法突破,还存有种种贪嗔痴慢疑的欲望,不管是淫欲心、贪吃、以及祈求要过好日子、吃得好、睡得好……的这些欲界欲望,那就表示这个都度不过,初步的忍都做不到,对于欲界苦集灭道四法忍,皆没有突破,更不用谈更高的修行法了。待突破恶习了,得到四种法忍智,就可以进入色界的境界忍。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在这四个境界中,你对一切自性现起的功用也都要忍、不要执着,否则你执着哪一禅善境界就会生到哪一禅天,但还是在三界中轮回。

很多人对这种境界都搞不清楚,所以常常会自称修到何境界、修到不得了的哪里了。《金刚经》讲,修到哪里都不要有什么境界想,不要去想你是住什么境界。是否真有那个境界,也要有过来人跟你印证!你说你证初果须陀洹,那么当由二果的斯陀含行者来跟你印证,看你身心有没有经历过什么境界、什么变化。要到初果就已很不简单,根据某法师在讲,色身这个气先从表皮进入底下的脂肪层,然后再进入肌肉,再进入骨头,骨头再进入骨髓,整个色身都要有气透进去,把里面的酸痛、业障都逼出来,这样才有一点点希望成须陀洹果。

我们一般在家的修行人,不可能修到这个,为什么?我们无法持续打坐到七天才出来吃饭一次,那要如何得到肉体的苦度过去,不可能!我们打坐到这种境况,通常是对肉体的苦都受不了。连这个痛都受不了的话,哪里有什么苦忍?没有机会去忍,所以光是欲界的四忍--苦忍、集忍、灭忍跟道忍都没有证得!再来讲色界天,如果你修密法或者修念佛,有诸佛菩萨跟你加持,加持到迅速气通,虽未经过长时间打坐,但因气通会绕道而摆脱那种肉体的痛苦,这没有错,但是你一定要有心的灵通--起心动念自己要清清楚楚!

你要到初禅,起码一定要有觉观,一定心眼要能开,心不开就没有进去初禅。如果连有觉有观都做不到,你色界初禅都没有到,哪里还有什么二禅、三禅、四禅?且不管是世间禅或者佛禅,跟心的清净程度都不能互相违背的。先有世间禅定的解脱能力,虽然不究竟,但也是一种解脱。四禅天的人不得了了,祂最高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可以得到五神通,你都没有这些功夫,怎么可以讲自己已证四禅?会笑死人!所以不能乱讲。

刚刚讲无想天,就是度过初禅、二禅、三禅的境界,然后心不想动,很怕一些「通」,心不想动者就不会有通。那为什么到菩萨境界者心敢动?因为祂已经知道,空有都是假相,所以不再害怕一切相,因此才能从无中化起一切幻相,于幻相中又不执着。但无想天的人就怕这个心动,干脆不想、不想、不想,到最后心死掉了,他也认为这样就很安啦、定啦,所以无想天仍是不究竟的。要是你能够忍,对无想也能忍、不执取,突破心里的障碍,由它心起心灭,可以感知外境,同时又可安住自心,那就不会生到无想天去。此即是「不生于无想天」。

补充前述之「感知外境」,这不是指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而是指你心能感觉十方虚空众生因缘。中午我讲过,道场众生来来去去,每一天都有,你有没有感觉?有没有心慌意乱?有没有身体不舒服?有感觉却没有定,所以身体才不舒服;但有人是连一点感觉也没有,身体也不会不舒服,那表示他心都没有打通。因为另一类众生的气,跟我们人世间人的气不一样,不一样又相处在一块,你又没有定力,当然会受不了,所以会不舒服,通常是头痛、身体异样、气不通,或怎么样…之类的。若突破色身束缚的话,就真进入无色界的境界。

比较起来,无想天的境界跟广果天一样,果报有五百大劫天寿。广果天是四禅里面最高的天,有五百大劫的寿命,这个非常长。无想天的天神也是一样,因为祂的境界跟广果天相当,可是广果天的人不怕心想,所以祂可以开发出祂的五神通,五神通是在四禅天开始现起。我们说四禅天已经快跟阿那含的境界相当了,但是阿那含比较有解脱能力,而四禅天的人还没有解脱能力,虽已算较为定一点了,但是那个定是会退转的,因为不是从修内在习气毛病之断除而得到的。

其次,不生于大梵天。大梵天梵名Mah2brahm2-deva,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色界里,除了初禅的大梵天以外,还有一个四禅里面最高的摩醯首罗天(Mahe0varamah2+10vara,也译作大自在天),此皆佛典所常提及,但修佛法的人也不想投生到那里去,因为到那里去到底还是要轮回的。一般讲,心清净、无淫欲心是梵,没有种种欲望,但那种清净还是对自性认识不清、对解脱能力没搞懂,所以仍属不究竟,就修佛法来看,不算正式解脱,所以经文说不生到那里去,不生于大梵天。

再来,不生于北俱卢洲。北俱卢洲梵名 Uttara-kuru,又译作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郁单越、北郁单越、郁多罗究留、嗢怛罗句嚧;意译为胜处、胜生、高上,乃须弥四洲之一。须弥四洲包括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都有人类居住。像我们就是在南瞻部洲(亦译作阎浮提),南瞻部洲是堪忍的世界,寿命好时可以到八万四千岁;到道德水准最低落时,人寿平均仅十岁。南洲虽然福报比不上其它三洲,但是生于此世间之人有四种最胜之缘,即:见佛、闻法、出家、得道。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不过是否能听闻佛法、证得解脱道,也是要看个人因缘,因缘好的就可以听闻到佛法,如果因缘不好的,虽生在此娑婆世界也听闻不到佛法,

而北俱卢洲的之果报最胜、最好,而且乐多苦少,北洲的福报。依经典言,此洲有种种佳妙之山林、河水、浴池、游园、树果等,器物多为金银、琉璃、水晶所成,物皆共有,无有我所之计执,亦无盗贼、恶人、斗诤等事。其人民居止于林树之下,男女异处而居,无有婚姻,若起淫欲,共相娱乐。女子怀姙,七八日即产子,置之道路,四方来者皆共育养,予以指头吮之,乳汁自出。七日之后即长大,如阎浮提人之二十岁,寿足千年。命终之后,即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殊胜。所以那里比我们南瞻部洲的条件还好一点。好一点你要去吗?修佛法的人也不想去,因为那里无佛出世,没有佛法,被列为八难之一。所以第二个不生,就是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这三个地方。

第三种:「身不生」。如果证到本身阿赖耶识可选择不去受某些身的话,那又进一步。「不生于扇搋(0a57h)」,扇搋有时候讲黄门,就是没有生殖器的人、或者阴阳人,男不男、女不女、或者又男又女。这里是没有生殖器,有的有生殖器,但是在腹中、肚子里面,没有在外面,所以这种都是不正常的。或者不生于半迦(pa57aka)」,半择迦就是不能有性行为的男生。「半」读作pa5,这个「择」翻作7a,这也是一个汉译参考。

我们前几天在翻一个词「惟布择」(viputi),这个「择」是用ti来拟音,不知道对不对,但还有人去翻成更离谱的vipulavipula当然意思是很好,表示巨大、有力、富有之意,但跟前后文意义不通;而且lati差那么多,怎么翻「择」也不会是la才是。这边介绍半择迦,发现「择」用7a来拟音,倒是可以参考。pa57aka,里面57底下都有一点,这种音在读时,舌头要卷高一点、卷到二分之一的地方。所以,「扇搋」、「半择迦」,前者是没有生殖器,后者是不能有性行为。你如果修到忍位的话,再来生时,这两种身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有的话,你不要怪爸爸妈妈的遗传不好或吃错什么药的,这都是你的业力。但当你修到忍位,「身不生」,这两种身体就不会出现。

第四种:「有不生」。「有」是有情世界。此指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欲界天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Y2ma)、兜率天(Tu=ita)、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有情,指有九种有情。九有,又名九地。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初一地,其它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整个包括:「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着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娑婆世界跟这些四大洲等等都属于人类,是欲界第八有。据《中阿含》卷四十七多界经载,见道圆满之圣者,不受第八有。好比说,预流果之圣者,受生至欲界,最多为七次,而不受第八生之有。色界初禅、二禅是第二个不生。反正「有不生」就是不落于欲界跟低阶的色界禅天。

第五种:「惑不生」。一般提到的惑,指「见惑」跟「修惑」。我们说修行就是要去除此两类迷惑。「见惑」是心对外境,乃五根加上六识心对外境产生执着;「修惑」则跟内心法尘有关。你先断外境的执着,才有办法修内心的境界。所以修心一定要到「有觉有观」的初禅境界,才能够谈修心。如果你没有到觉观发起的话,怎么修心?这里如果证忍位的话,只是见惑不生,见惑不生是对外境、外缘而言。一般人对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往往会起迷惑--见到好东西就想要,对于好看的就想多看一眼。如果这些习气毛病没有了,就是不生见惑。

上面讲的是上忍位,才有这种五不生;如果再加上前述修到下忍位之「趣不生」的话,则总共有六种不生。趣不生,指不再生于恶趣,我们前面讲过,修至暖、顶这二善根位,不堕三恶道,也就是不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下三道。所以,再加上这「不再生于恶趣」的话,那么你光修到四善根的忍位,你就有这六种不生。

 

(d)世第一法位(laukikāgra-dharma),laukika是尘世、世间,agra是最高顶、顶端,连字合成laukikāgra加dharma法字称为世第一法,又作世第一法,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剎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再来讲四善根、四善法的第四个「世第一法」,这是世间里面最高的法,梵文是laukikāgra-dharma,我们说loka是世间,laukika是尘世、世间,另外一种说法如果au把它读作o的话,laulo相同,lokika也是一样。那agra呢?是最高顶之意。agra也是地名,有翻做阿格拉的,也有称亚格拉的。去印度参访过的人,尤其一般非佛教徒者,他们去印度主要都是观光西北部黄金三角--阿格拉、捷布(japur)跟德里。当中这个阿格拉agra,就是著名的泰姬玛哈陵的所在地。而在这边,agra就是最高顶的意思。那么,lokikaagra共享a,就成为laukikāgra世间第一。dharma是法。先由两字合成laukikāgra,再加上法字dharma,合称世第一法。

好比说,如果你是往上朝出世间走,但又还没有进入出世间的境界,那样仍是在世间里面,但已是在世间里面最顶端的。故其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一直要修行、一直要用功修心除心病,就是善根已发起;而那些醉生梦死、贪图享受的人,则是善根没有发起。有的人是一发起善根,即勇往直前,从不犹豫;有的人则是拖拖拉拉、且战且走、边看边听,哩哩落就是这样。每个人走修行路是不一样的。世第一法的忍,是最上善根忍,此种当然可谓与上忍位相同,所以是修忍功一级棒,对忍一切法也非常有能力。

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欲界里面我们刚讲的,有苦集灭道四忍法,如果证得就有四法忍智。在一剎那(k=a5a),一剎那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0.013秒(约七十五分之一秒),也相当于一个念起。据说,一剎那0.013秒钟你会起八、九百个微细念,行阴微细是非常可怕的,你说:「我哪可能0.013秒钟起八、九百个念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修到行阴区宇,所以你不知道,行阴里面那是非常微细的念,一直在晃荡、一直在浮晃着。你说:「我曾看到几个影像、几个影像在晃荡。」那表示你还没进入行阴区宇,因为行阴区宇里面那些影像、念头,光0.013秒,就晃了八、九百次影像了。看,我们的心多可怕!

但是下一剎那之间他就会进入见道位,很快他能够证到四忍。所以来到世第一法的话,就很容易悟道,这样证阿罗汉就很简单,差一线而已。所以你没有修暖、顶、忍、世第一法的话,你跨不进入阿罗汉境界。你已经修到最高的世间法,再过去就是出世间;或者就走菩萨道。突破色身、没有色身的话,就进入无色界,无色界如果不懂佛法也是凡夫,世间凡夫还要轮回的,所以不管色界、无色界都要懂佛法,把这些种种次第、名相搞懂了,你才不会搞错修行方向。

 

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见道已经讲好几次了,就是知道苦是什么?集是什么?灭是什么?道是什么?这些你都搞懂了,就是见道。接着还要去证、去断内在的种种习气,四圣谛里面每一谛都要「已知、已证、已断」三转,这讲好几次了,四圣谛各三转所以总共十二转。所以苦已知,已知就是见道,如果你连苦是什么都不知的话,你要多读《阿含经》。

简单讲,今生所受的种种苦就是苦!你说:「我哪里有苦?我觉得人生很愉快!」你还没有体会到苦,苦涵盖生老病死,生就是苦,老也是苦,病是更苦,然后死时更苦。此外,这中间伴有感情作用亦苦:怨憎会,碰上讨厌的人,是苦;爱别离,喜爱的人彼此要生离死别了,苦;求不得,所求不顺遂,苦;五蕴炽盛,苦。这些种种苦,有的讲八苦,有的讲十八苦,即:老、死、忧、悲、苦、恼、大苦聚等七苦,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有的更可以讲到九十八种苦(随眠─烦恼),分得很细微,烦恼都是苦耶。这些你都要懂得它的道理。若知道真的是苦,这是见道。见道还要去修,修就是要断,为什么会有集?你知道有因,所以从因里面去断你种种的缘,如果缘能控制,纵使因不灭,但缘已控制则光有因也起不了果,不会化为果。

所以在生活中,你能够慢半拍、能够忍一口气的话,什么境界来,都可以度过去!这是真正很现实的问题。以夫妻吵架为例,为什么你今天心浮动,老想跟另一半吵架?一定有因缘,虽有因缘让你吵,但如能自省,少骂一句,少骂一句也许就让果报不致无法收拾。假如你不甘忍让,咽不下这一口气,互相骂来骂去地,骂到最后,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一下,到最后大打出手,甚至离婚收场。这个已有因在其中,又碰上缘来而不知道要转,顺着习气去发作,发作时又不懂控制,就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所以我们更要能要断,断一切的因,种种因讲起来都是跟我们的习气有关。所以释迦牟尼佛刚开始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时,也是讲这四谛三转法轮。先讲道理,苦是什么?集是什么?灭是什么?道是什么?先讲苦,苦讲完了你去思惟、去证、去断。藉由佛的加持力,这五圣人很快念就转了,所有的毛病就都拿掉了。

我们网络上的文章提过,释迦牟尼佛跟祂的第一个外道师父(证到无所有处天)学习,听师父讲讲讲,祂当下就进入那个禅定状况,然而思惟、了解之后,认为这不究竟、有死角,所以弃而不学,想再去找别的师父。原师父对祂说:「好,那你去magadha这个国家。」就是摩伽陀国,也是菩提迦耶地区最大国家。祂马上就去找了。后面这个师父境界高一点(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他跟祂讲,讲完道理祂马上进去思惟、进去证,证到了,发现:「你讲的我都体会到了,但是还是不究竟」,同时祂可以讲出他的漏洞、缺点:「你认为那悠哉、不执着是解脱,那个是假的、是不究竟的,还是没有解脱!」无人可教祂的情况下,最后祂只好进入苦行林去修六年。

所以祂在度五比丘时也是一样,体会了四圣谛的道理,讲「苦」是怎么样让他们认知,然后要怎么证知有苦、后怎么断。苦完了再来是「集」,集就是深一层阿赖耶识里面的东西,不是表面的。苦是今生的,集是过去跟未来的,都是因还没有断、等在那里要发作。那么,要怎么去控制它?到能够控制就是「灭」了,能够灭就是进「道」了,这四谛都要透过三转,所以每一谛三转,共十二转、十二行相。不管是小乘或大乘行者,都要走过这条路。菩萨今生为什么不用修?今生是菩萨者,祂过去世必然已经修过。菩萨今生乘愿再来者,过去已有修过这些,所以不一定要再回头去修这些。但是你道理要懂,样子要像;否则仅是错认境界,既不懂这些道理,也讲不出、摸不通这些道理。

再来,产生无漏的善根以后,能成为其根本,所以叫做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佛法的一切重点都在修慧。这个慧是什么?是智慧吗?是知道一加一等于二、或者书看的很懂、经典看的很懂、或者是很会念书、或者英文很行、懂得十几国语言吗?不是这个!佛法在讲的慧,都是般若的智慧,所以跟忍没有两样,忍就是慧了!忍就是对一切法都不执着,这就是忍,这样你才能够度过这些苦集灭道种种的业。不管你修什么法,都应以慧为体,这种慧是不黏、不执着的功夫;说它是般若智慧也好、是不执着也好、是不即不离…等等也好,都是在讲对一切法无住、不黏着。

所以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间,真正的佛法没一个在讲有为法!就算讲到有为法,都只是方便法,目的是要让你断内心的习气毛病;如果你有能力面对一切境皆不动心,不用一法,那才是究竟的无为法。从头到尾,一直都是要修这个无为法,修到连无为法得到了,也不住此无为。之前在讲「有为、无为」时,就曾讲过,「住在有为时,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想;在无为时,不住无为、也不住有为想」,所以是不住一切法。这就是胜义谛相!<第二品>开宗明义由两位菩萨讲过这个事情了。这是佛法最重要的概念,当然,那也是究竟,究竟的菩萨已能这样,至于只走到一半的菩萨,祂是要先学空、无相、无愿,还未深入胜义谛相。这些都要了解。

然后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四静虑」就是初、二、三、四禅;未至即是未至定,梵语 anāgamya-samādhianāgamya是不可得到的,samādhi是三摩地,即是定,所以说作未到定、未到地。于色界四禅定中,即将发得初禅定之前的准备修行之定,称为未至定、未到地定。因取其尚未至根本定之义,故称未至定、未到地定。

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每一禅定之自体皆称为根本定,每一根本定之前所得有准备阶段之近分定,故自断欲界之修惑所发之禅定(初禅之根本定),…,乃至断无所有处之修惑所得之禅定(非想处之根本定),共有八根本定(四禅八定)。又由伏灭欲界烦恼而发得近似初禅根本定之禅定(初禅之近分定),…,乃至伏灭无所有处烦恼而发得近似非想处根本定之禅定(非想处之近分定),共有八近分定。然在八根本定与八近分定中,唯有「初禅之近分定」与「其它禅近分定」有相异之处,故立别名,特称为未至定。

「中间」即是中间静虑dhyānāntara。又作中静虑、中间禅、中间定、中定、中间三昧、静虑中间。Dhyāna是禅那、禅定,antara是中间、里头,dhyānāntara合称为中间禅定,即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之禅定。初静虑为有寻有伺定(近分定与根本定寻与伺之心所相应),第二静虑以上之七定为无寻无伺定(近分定与根本定寻与伺皆不相应),其间唯有伺之心所相应,寻之心所不相应之禅定,为无寻唯伺定,即胜初静虑而不及第二静虑,故称为中间静虑。

修此中间静虑定者是未能入二禅境,但能得大梵天之胜果,以于定中爱着其殊胜之德,故通于与贪烦恼俱起之味定,亦通于与有漏之善心相应之静定、发得无漏智之无漏定。又中间静虑寻伺之有无虽异于初静虑,但能得大梵天王(初禅天之王)之胜果,故在四禅中,摄于初禅。

所以四禅加未至、中间禅等,即称为六地,都是要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要入四禅之初禅时,都要以这「暖、顶、忍、世第一法」为所依。所以你说菩萨不必修这个吗?是不必认真修,但是心还是要修!心要有这种体验跟考证,要做到这个境界。修世间的打坐,面对境界不去动摇,这个还只是表面的见闻嗅味触的境界;如果菩萨进入无色界,进入心的境界,还是在修暖、顶、忍、世第一。尤其是暖法,这个暖跟身体的气脉有点关系,有气才能修心耶!

 

如果你的气机,没有就是没有,发不起来、热络不起来的话,气怎么可以到全身呢?达不到头顶就修不了心。所以有时候,对于这种心地的名相,你也可以把它想成跟身体有点关连,但不能无心地的证知,而光说身体发热就是暖位,那是错误的认知。有的人气很旺的部位都是在手脚,譬如那些练气功的,可以让汽车压过去都不会发生怎么样的事,他是有气保护手脚、腹部,但是他脑筋怎么没有通?脑筋怎么不灵光?怎么没般若智慧,为何什么事情都还是看不开?因为他只有练身体的气功。修佛法的,要让气进入脑筋里面去,把心念、习气、毛病都搅发出来,这才是最好、真正在修心之时,有初步心的柔软是为暖位,是暖炉已打开的意思,修心善根已成就了。

所以第一个课题,你怎样让气机发动?第二个课题,怎样让气机走对路?有的人修了好久,都老是那个样子,也没往前进步、突破;有的人则是修了七天的内观禅、什么禅七、佛七的,他的自心现妄想相就来了,什么幻相都来了。当然也有人禅修回来后,过几天,境界又没了。真正现起来,就不能马上会被关掉,现了又被关住,只是小悟而已,悟得不真也。有人问:「为什么不能大悟呢?」这跟根机有关!根机不雄厚的人,看不了那个心的虚幻不实在,无法入大彻大悟。佛菩萨要否让你开悟,都视你的根机而定。如果跟你讲「不要动、不要执着」,你都做的到,菩萨马上「啪」一下,你就进入那个状况、就进入开悟的状况,然后心晃意乱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能不动摇,表示你的根器够。

当然也许一下子就不动是不可能,但这时祂会在旁边、或者在好远的虚空之间看着你,你一起心动念、妄想心起,祂就马上用意化,一句话传来:「放下!」也因为你智慧很高,知道不要动、不要胡思、不要乱想,所以都能渡过身心的剧变。如果,你智慧不够,虽然叫你不要想,眼睛睁大一点,但你一会儿眼睛又闭上,又胡思乱想了,这样子智慧不够,如此这般,菩萨怎么可以给你开悟呢?岂不是害死你吗?害你变成神经兮兮,搞不好要去精神病院!所以大悟或不悟,都跟你过去的智慧、修为程度有关。

你说:「我都这么用功,为什么不能开悟?」当然因为有某个部份你还做不到,例如刚刚讲的「以慧为体」,你就没有学到。普通而言,若是菩萨再来者,仅靠一句话祂就够了、懂了。要祂不要胡思乱想,祂就不会胡思乱想;真有起心动念时,也能警觉不要胡思乱想,自己喝止自己,这样怎么不会成就?你们不是,发现有念,就「想一想好像就变真的」,这个好好玩,这个心很好玩,也可以知道人家的心、也可以知道什么…,越玩越好玩,没有办法以智慧为体,让般若智慧性生,那就迷失掉了。所以成不成菩萨,差别就是在这里,累劫要修这个智慧,还是要透过这四个阶段。修到世第一法的话就很有希望了,在六地或四禅中熏习的,都离不开这四善根位。

不是开悟了就不用修,开悟还是照样要修这些,执杖牧牛管这个心,不也是在修这忍法、世第一法?只是说菩萨修,因为有佛的加持,所以打坐不用那么辛苦气就通了;你智慧够,祂点你一下你就懂了,不会出差错,当然成就就很快。智慧不够的人就慢慢修、慢慢熬,身体与心地到暖位、到顶位、到忍位,能忍一切法。先忍外境,长官、部属、儿女、先生……,众缘对你不顺你都要忍,这个还算很粗浅的忍。等到你的心有很大的能力,能感知很多因缘时,那时候的忍,既很好忍(因为功夫够)、也很不好忍(如果安不住这个心,总想一些神通变化、想一些什么能力的话,就会忍不住、就会迷失掉),很多世间禅都是这么走错路的。这以上主要是在讲四善根与初禅境界等。

2008.06.18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