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7)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师父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上次讲到七圣位,第一个是随信行(sraddhanusarin),第二个是随法行(dharmanusarin)。这里继续解释随法行:于成实宗,随法行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地前菩萨要修的四善根位(四个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在实修境界上是很重要的阶段,如果你做过四加行,就有机会跨入真正的菩萨道。底下开始介绍这四善根。

 

(a)暖位(u=m2-gata),u=man是炽热,阳性单数主格u=m2gata是行至,是gam之过去被动式(pp),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证得暖性光明义;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

暖位(u=m2-gata),u=man是炽热。暖位是如须陀洹道前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位。暖位这就要讲到这位秽迹金刚,即大权力士神王佛。网络上这些大德,大都把秽迹金刚翻做ucch=man,这里我们讲的是u=man,当初我不知道有这个字,是后来才查到的。u=manucch=man是不一样的。一般讲的这个ucch=man是火性菩萨、金刚菩萨,跟u=man摆明不一样,尤其古德选译的汉字也不一样。在<秽迹金刚神咒>里是用乌深暮u=man,写得很清楚,读u=imman暮。我们要研究咒语离不开汉字音译,一定要抓得准音!后来我一直查翻,真的给我找到这个字--u=man是火性、火热,大权力士神王佛衪是以火性为三昧耶,衪踩着这火焰,这是佛化的力士。你听过这个故事吗?《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有记载此事始末。

当初释迦牟尼佛要入涅盘,有无量百千万众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与诸天大众、释提桓因都来了,很悲伤都要来瞻仰释迦牟尼佛,就只有一位髻梵王(<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序>称螺髻梵王),他还有我慢心,认为自己最大,管有千世界,在天宫中享乐,与天女千万亿众共相娱乐,听到如来要入般涅盘也不来朝拜。所以这些金刚神、菩萨、呪仙诸大众异常悲愤,就纷纷要去把他抓来,便驱策百千众呪仙、无量金刚去,却见对方以种种不净而为城堑,故各各犯污秽而死,等于是法力不如对方,没办法,每一个都铩羽而归,大众很不甘愿、更加悲哀,不断哽咽悲啼哭,佛入灭后无人能治梵天王。

释迦牟尼佛安慰说:「你们不要勉强别人,人家都不在意我入灭、不入灭,佛入灭他都不在意,你们在紧张什么?」这些金刚菩萨比较火烈,既愤恨又悲哀,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抓来。释迦牟尼佛被他们这么一讲,怜愍之余,就从衪的左心化出一尊不坏金刚出来,这就是秽迹金刚。于众中从座而起,对着大众说:「我有大神呪能取彼梵王。」讲毕此语,就在大众之中显大神通,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令天宫、龙宫、诸鬼神宫全都崩摧,接着就腾身去髻梵王的宫殿,以指指之,令外围那些丑秽物变为大地,并叱责梵王:「汝大愚痴!我如来欲入涅盘,汝何不去?」以此金刚不坏之力,微指梵王并饬令,使此王发心来到如来面前觐省。当时大众就赞叹:「大力士,汝能有是神力,取彼梵王来至于此!」

所以,你如果是个性不好的就不要修这个法,修这个法个性会更火暴。有一阵子,我们有几位同学修这个法,夫妻常吵架,我说:「你们不要修了,自己定力不够、心不够柔软就不要修。手印很难结,结好了就很认真修,是没有错,但是你心不清净,愈修愈火大,脾气都冒大了!」后来太太不修了,改去修「心中心法」,不是很好吗?心中心法咒谁听了都会起柔软心,连魔都会发慈悲心,是不是?你不修心中心法,去修那个火爆的金刚火性法,不对机啊。但是,真要去折服那些邪魔外道,还是要用这个秽迹金刚法,是很管用!像我现在碰到很大障碍,真的不得不用时,还是要用这个秽迹金刚法,不然对方整天在那里一直捣蛋,没完没了,这个身体会受不了。本法师也修这个法,修了这个法,他常好打不平,他说就是修这个法所致。所以对于每个法,你都要知道它的特性,当修法中火性冒起要能知道对治,这样正好转化自己火暴习性。

另外提的这ucch=man,是经典常常讲到的「乌刍瑟摩」,但是,秽迹金刚原始经典里只有用乌深暮(或乌瑟摩─没读悉昙音,只用第三转音u=iman)三个字,所以不能用这乌刍瑟摩来翻力士金刚;目前一些专家都是用乌刍瑟摩这个词,那就不忠于原来的这个咒了。经典的用字一定有其深意,此处为何不用这些字,一定跟另一者不一样。乌刍瑟摩这是指火性外加忿怒金刚,乌刍瑟摩金刚当初衪淫欲心很强,就有一位佛教导衪,观这个淫欲心、热性发起来时,把它化成智慧之火,热气又可以压住淫欲心,然后开始爆发气机,最后就悟道了,乌刍瑟摩金刚是这么来的。衪们两位讲起是不一样的。大权力士神王佛,是释迦牟尼佛化的。

我们桌面那支造型简洁的秽迹金刚杵,是福慧寺因法师跟我们结缘的。经典上讲,如果秽迹金刚咒念得好,杵就会飞腾起来,当杵飞起来时,表示你念的咒效力已经非比寻常,这时候不用惊怖。原先福慧寺山长老,就是修这个法,据说修这个法修到站着入灭,我没有看过,是听说的。然后他传给因法师,我去亲近他几次,过年过节时去跟他拜年,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因法师心地非常柔和,跟畅法师有点像,心地柔和清净。修秽迹金刚的人要修到这样心柔和,才是真功夫。

所以,每个法都要懂得它的特性、用法。不是每件事都要用这个秽迹金刚法,你能用其它法就不必用这个法。行菩萨道时,要是碰上捣蛋的人,你真的不能解决问题,该用这法就用这个法。你现在自修都来不及,不用去讲这些;等走江湖时,自然会碰到一些不好的人,虽然你无意害他,但他却有意害你。学佛法还是要保护自己,不然你只有入灭去了。

整体来讲,u=man是炽热、暖热之意,而这秽迹金刚(u=man)即与火性三昧耶有关。至于暖位u=m2-gata),从文法上来讲,u=m2u=man的阳性单数主格。而gata是行、至,也是gam的过去被动分词(Past Passive Participle)。整个来看,u=man-gata译作暖位,暖的行位,又作暖法,暖就是热。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证得暖性光明义。打坐修行如果能将身上的气机诱起、经络打通,心中也会发出自性光明,所以此处以证得暖性光明,来譬况修行者的一些状态。此位可烧除烦恼,见心有光明,发光,你就有能力观到你的烦恼,不会随着这些烦恼乱转,还能把它烧掉、烧除一切的烦恼。

接近见道无漏慧,但是还没有完成见道,是已经接近了。上次讲,见道所修行之法门,有其步骤上的了解,与方法上的学习,故见道以后就要去修。而无漏就是没有烦恼,就算心取烦恼法,但也确实不会起烦恼,已有无漏的智慧。刚开始修行者,因尚未现起觉性,所以看心起心灭都会执着其法相,以为这些心都是我的。等到知道了心起心灭不是我,仅是因缘或者根本就是妄想,这样慢慢观的话,就慢慢学习到无漏的智能。无漏的智慧,偏向如如不动的解脱慧,这种智慧也是由于熏习才慢慢成就的。所以说无漏慧之中,会生起有漏的善根。没有善根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想去做,或者只会光说不练、光想不做,那就还是属于善根不具足。在禅定之间,要学习无漏禅,无漏禅就要用有漏禅法去炼,有漏法就是有为法,虽不究竟、不圆满,但你还是要用这种智慧,用有漏禅去修。

你修初禅,初禅离不开心的控制,离不开身,这些还是法,有法就是有漏,所以用有漏法去修无漏智,得到初步的无漏智,再用其它的有漏法修进一步的无漏智。所以可以初禅进二禅,二禅进三禅,三禅进四禅,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才会说是「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这善根是四梵天里面的第一个,一个学打坐,学到有一点气感,你会有兴趣;如果要打坐坐了半天,只有脚痛且熬不住的话,就比较没兴趣;所以有的人进步的比较快,愈坐愈有感觉了,心也比较上路,这样有漏的善根发起,可以做到第一阶段的无漏慧。

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关于阿含道(2gam),上次已介绍过悉昙解析字词,你平常有来上课,又有背梵字的释义就知道,「阿a字本不生」,而阿发长音即成为2,也就是行寂灭法。行寂灭法就是见道慧而见道,它只有做到要学入寂灭。至于走就是行或者向……去之意(例如这里是「朝向寂灭去」之意)。进入阿含道(2gam),即是迈向寂灭、寂静的道路。这也是我们善根发起以后要去做的。所以再来才能够修到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修四圣谛,四圣谛是苦、集、灭、道,这上次已经讲了。要先「已知」,知怎么修、用什么方法;然后「已证」,使自己习气不与因缘相应,有初步的解脱;再来才「已断」,断是除去的意思,连根都拔除,所谓断是心要净。如此苦、集、灭、道各三转(共计十二转),十二转中间有苦、法、智、忍,此皆证到了就变成无漏智慧,这是在欲界。那色界、无色界呢?这是上二界,就是修禅定的人,证到苦、忍、法、智,先透过忍,再来真正面对内心里的业力,会比较淡薄。所以色界、无色界的人修到这里,对心里面的喜悦,也比较淡薄,所以它名词不一样。

这灭化入忍,道化入忍,所以这里有八忍,所谓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由四谛化入忍,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八忍后四者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即得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这是欲界),加上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这是色界、无色界),是为解脱道。「法忍、法智」是在于欲界中修;「类忍、类智」是在于更上去的色界、无色界二界中修。所以先进这欲界忍的功夫,先修打坐;比较高段的,则修色界、无色界上善二界。这些代表对忍法阶段中,你都要开发出你的十六种行相,涵盖了八忍、八智,共十六种行相。

而生有漏之观慧,有漏就是还不究竟。为什么你还不能观?是你这觉知不灵光,不然就是无漏慧不足。如果你对起心动念都搞得不清不楚、无知无觉,这就还太粗浅,你还没有进入到身体的变化。如果你打坐,开发出你的觉知,觉知到「我的心知道一切境」,无论善境界的或因缘的都知道,但是你定不住,没有大智无漏慧,那么便会起烦恼,刚开始修行的都是这样子。修到最高的佛、菩萨呢?众生起心动念,祂都知道;哪一个人到哪一个境界、善根具足了,菩萨也都知道。所以当你在起妄想时,祂会告诉你:「放下!」马上就能放下的这种人,是有无漏智慧了;如果有觉知但没有智慧的这种人,菩萨天天跟你说放下,你还是胡思乱想,就会整天搞得神经兮兮。你执着:「我感觉到了什么,不管它是什么,这些法都是真的!」这样修起来就很累人。所以你要有无漏智,不管它是真是假,觉知了以后就放空,这样就是有漏的观慧,虽然不究竟,但你可以观,可以不相应。

修到此位的人,即使退却而断善根,免不了还有退转。三不退转位,三个阶段各有不退转的点,像你修到十住之七住,菩萨位就不会退。开悟以后,登地菩萨,这是菩萨行不退,生生世世祂永远都是菩萨,祂不会迷失掉菩萨刚开始发愿要渡众生这种心,所以说是行不退,行就是菩萨行不会退,行不会退但是心会退。行不退但是做一件事、说一句话错误了,造恶业了,仍会堕到恶趣,即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或在六道轮回。但纵使在六道哪一个道,也都无所谓。因为祂具有慈悲心,也能忍当下之法,受报也不在意。你看像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在累劫修菩萨道时,祂也常常堕入到畜牲道,所以畜牲道里面祂也还在渡众生啊!

第三个不退转,就是八地不动地的菩萨,是大菩萨,心不退转、很坚定。我们通常说的「不退菩萨为伴侣」,就是指这一类的菩萨。祂心定,你跟祂为伴侣也可以好好跟祂学习。菩萨有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等,因是下地菩萨,所以其智慧有限,当中有优点、缺点,你可以学祂好的部份。但祂因为未到八地菩萨,所以虽然有在修,但六根还是有不净。到八地菩萨的,祂的心不退转。

善根的第一类暖位,就算是堕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其善根不会断;待果报受尽了,仍会接续修行的路。所以有的人会胡思乱想:「今生出生人身,有学到佛法;但是如果下世再来,迷失掉了,怎么办?」经过妈妈的产道就迷失掉了!然而真正要来成佛的菩萨,或者大菩萨,祂们出生根本都不经过妈妈的肚子,根本不入胎,像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也一样,祂示现要出生但不入胎,祂的识神照样到处讲经说法。

经典上讲,每一个大菩萨出生,都是从母右脥而出,你要去看《大乘法苑》,就是在讲出世的这些事迹。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体会有限,所以要多看一些经典,视野、见闻才会增广。该书第一章是解释名词,讲菩萨住胎姿势怎么样,讲这大菩萨为什么出生可以不透过产道,而直接从右脥出生。也正如此,所以祂没有迷糊掉。释迦牟尼佛祂可以降生后走七步、讲话,讲完话才又倒下去变凡夫。既示现凡夫,所以还是得从头学起。当然,祂的智慧比一般人多、力量也比较大,所以祂在小时候,八岁就学会这悉昙五十一个字母、学射箭……等等。祂力量有多大?人家一支射破一个靶,这力量还太小;祂是一箭穿透好几片靶及靶后的东西!

所以上述之「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这段内容是在讲,当你修到四加行第一位--暖位u=m2-gata,此时就算你退却了,退却时是你主动退却,为什么?因为你一件事做错了、或说一句话错了,就可能堕入恶道。因此也有一些人,相对来讲,就害怕上台讲经说法,说会讲错话要受报,这就没有菩萨的精神,也等于没有悟道。不然,反正出生做人就做人嘛!出生做动物,就动物嘛!在地狱就地狱嘛!我们都讲没有分别了,既然没有分别,为何还一定要出生做人?或者出生做天神?这些还是不究竟!所以修到无漏慧升起时,起码暖位的行者,退却以后不断善根,造了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

 

b)顶位(m9rdh2na),m9rdh2n是头顶、最高点,加an完成式第三人称单数2na,有表露之义。故m9rdh2na意有达到、表露最高顶位义,又简称为顶法,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顶位m9rdh2na,意思是头顶、或最高的地方,如果以人来讲,是头顶为最高;如果以修行来讲,就是凡夫境界里面的最高点m9rdhan。本来m9rdha后面是加半音n,那这里是在m9rdh后面,加an是第三人称单数,又为了变为完成式,所以整个是加2na,由2na变过来的话,就有表露、显露的意思,m9rdh2na是显露出最高顶点,又简称为顶法,所以现在懂得梵文有一个好处,可以直接从梵文的意思去了解它的全意。像刚刚讲的2gam,阿那含或者阿含经,这在讲什么?讲善道?你知道2是寂静,a字本不生,那就知道是在讲向寂静的这种法、这种圣道走去,如此,很简易地就记下来了。不必在那边想半天说:「阿含是什么?」

于动善根(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善根动摇不安定,没有完全定下来,是什么意思?像有些同学出现几次就不见了,此即善根不具足,也许他须先到别的地方去遶遶,然后才又再出现在这里。这种想要来、或者不想来,都是业力在左右。善根具足的,就不会迷失掉,也不会先消失然后又冒出来。几天前来了一个人,也是老同学,说自己来了就生病,来了生病是你过去造了业,卡到不好的东西,来了这边生病,生病不是不好或倒霉,生病就是在脱胎换骨。就像你打坐一样,打坐打得气不通,过不去,后来感冒了,感冒好时打坐,气又来了,气又走到头的另一边去了。有时候菩萨给你安排,你智慧不够不能理解,这就是您气不够,所以给你一半的气,你只能用一半,另一半打开以后,就休息一下,接着才换另一边让气走。

我们有一位小朋友,每次看到他时脸都不清亮,刚来时个性很差,现在看起来变得很光、乖巧。刚讲的那同学来了,说前几天感冒,感冒完了就好一点,气聚集一点。所以当下的不好不是不好,是藉以转你内在的业跟烦恼。所以只要善根、信心具足,虽因缘化现的每个法、每个方向,你都能发愿这么做下去,就知道顺逆都是好现象,这是随顺忍法。智能高的更可从逆境中学习到一些启示。例如:「我身体不舒服」,身体不舒服,才有动力动啊!一方面也在学习耐力,学习观身体是空啊。所以刚才我坐在那里,就一直想这件事情:「为什么你还有色?为什么空不了?」想想之后身体就好一点了。所以人要在苦难中去学习,以有漏慧去学习无漏的定,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就是了。

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善根也有等级,修行都有等位。善根是一种动力,再上去就不是善根,再上去的实际功夫就是练那种「无为法」,像《金刚经》也讲过「二忍、三忍、四忍……八忍、九忍」等法忍,经典里面都有讲,也是心里面的有为法,这些东西都是要修忍。知道忍的功夫都在修信,一方面忍可以给你最高善根(顶位),也可以给你智慧。这个初级的定,是有善根;到顶位时,这善根就有忍度。乃不进退之境界,道路走错就会退。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这过程之间还是修四圣谛,修苦、集、灭、道,修忍辱、法智忍,类法智忍,道法智忍,证得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欲界、色界、无色界,具足十六行相。修到此位的人,就算堕入地狱道,也不至于断善根。甚至堕入地狱道了,也还在修心养性。

像提婆达多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难尊者的哥哥),过去因缘使二人成为死对头,所以这一世祂还是处处为难释迦牟尼佛,最后堕入到地狱。最近从经典上找到一个地方,是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地方。僧团本来不应该分裂的,那时候刚好外面有瘟疫,释迦牟尼佛担心大家没饭吃,而且天天看到饥饿人都不忍心,所以入定、不吃饭、不看。这时候提婆达多就趁机捣乱,到处讲跟修行有关的五个戒律要改,在那边高谈对错,讲话很溜,以此鼓动比丘,于是有五百个新比丘相信他所讲的,都受他影响,最后跟他走。

提婆达多所讲的里头,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是「修行人不应该吃荤食」,他不懂因果,说释迦牟尼佛制此戒食三净肉不好,每个人听了却都认为有理,连真婆罗门度素食呢。其实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这些僧众、出家修行的人,褔报、功德都很好,好到连畜牲都甘愿给他们吃,为什么?有功德。如果你出生做动物,布施肉体给一个快饿死的修行者吃,那你功德无量,以后你也会有好处。又何况,古代僧团不从事生产,只有乞食。比丘就是乞讨吃饭,吃饭就靠托钵,其它时间都用来打坐。如果他的褔德不错,有褔报来吃众生肉没有关系,他甚至有神通可以化渡这些众生。至于一般人,就不要乱吃肉,一吃肉就没有慈悲心。而阿罗汉,本来就是修自己解脱的,他无所谓慈悲、不慈悲,如果有慈悲心,心就会乱,是故没所谓之慈悲,他心很笃定,如如不动,照样证解脱。这跟菩萨不一样,菩萨都是为众生,所以就是悲心多,处处为众生来烦恼,视为自己之烦恼,所以不一样。

提婆达多对众人所讲的五件事,都是平常的戒律问题,譬如说中午,太阳到了特定所在时,可以吃饭,但有时偏一点过去,则吃个饭就犯戒了。我们有时到一点才用午餐的,或者斋日不小心忘记了、吃个东西的也有!他们十一点前要吃饭,十一点过十分就不行了!不过像这种事情,释迦牟尼佛说「差几分钟、一点点,无所谓」。又比如像要不要吃塩……等等,讲了五种,一些新比丘听了认为有道理,就跟着提婆达多走,走到哪里去?就是我们去的菩提迦耶附近的山─伽耶山。亦即刚才在讲,最近发现到的王舍城附近,一个有关僧团闹纷争的朝圣地点─憍赏弥国Kauśāmbī,以后有去那边的话,可以去看看这个僧团差点分裂的地方。

后来此僧团分裂的这事,被舍利弗知道以后,从在好远的地方赶快赶回来,然后再到迦耶山(象头山─gaja)去,对这些新比丘开示,辨析是非,让这些无智众人,明白对错与问题的关键。且因舍利弗智慧第一,当开示完了,大家也跟着祂回到原先的僧团。所以,我们说五大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就是僧团)、出佛身血(故意的让佛身体上流血了)」,这些都是五逆重罪。提婆达多犯到破和合僧,罪业更大,因此当生堕入地狱。据说在舍卫国祇园精舍旁边最低洼水池的地方,是提婆达多堕入地狱处,我们进去祇园精舍参访路右边有一大片低洼的地方,就是他直堕地狱的所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很同情他,曾派弟子下地狱去看祂,问祂要不要上来?结果祂不要,说:「留在这边也很好」。为什么?佛法也有不同类型的学习,提婆达多他也曾是释迦牟尼佛过去某世的师父,提婆达多是婆罗门仙人,当时世尊是一国王,愿身挖洞燃火,受其教导一偈。所以师父、弟子,或者是兄弟、姐妹,常常都搅和在一起,一生又一生搅和在一起。此处讲如果修到顶位的话,就算会堕到地狱了,也不致断善根。

 

c)忍位(k=2nti),k=2nti有忍耐、忍耐力、耐性、毅力、坚韧义,亦有宽容、纵容、宽大、宽恕义,亦有赦罪义。亦有忠诚、忠贞、坚贞、恒定、稳定于道业义。达到完美、完善、完德、完美的佛性等义。ks2nti又作忍法,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下忍位,修四谛十六行相。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剎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上忍位,系于一剎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

第三个是忍位。忍位(k=2nti),k=2nti有忍耐、忍耐力、耐性、毅力、坚韧义,《金刚经》里面翻作忍辱般罗蜜。忍才是真正的在修行,修得无生法忍。前述的暖位可以说是色身方面有一点基础了,而顶位可以推及入心。待善根有基础,就要开始修无生法忍。在欲界之忍,是去除种种贪、瞋、痴、慢、疑(五欲)。在色界之忍,是忍不去执着一切的神通变化,忍自性的能力。在无色界之忍,是心知无量但是也要忍、不要执着。忍不住那就算不上是忍法,一直要做到终归无漏忍。证到佛的境界是无漏的智慧显,无舍无得中智慧开显,心体自然清净了,这种能力、辩才无碍都是自性起,所以没有任何我法二执。

k=2nti这是忍位,k=a分开念是「乞洒」,一起念是「叉」,悉昙义为「尽」,即法尽之意为忍。k=2nti就是忍耐力、耐性、毅力、坚韧义,依修行境界不同各有其要忍的法。起初就是自己面对种种境都能忍耐,如冷热顺逆等境。亦有宽容、纵容、宽大、宽恕义、赦罪之义,对异己、外道都能容忍。能对众生宽忍、宽容、宽大、宽恕、纵容,就是没有什么好坏,就是最胜法。不是只有在心里面甘心我忍、忍、忍,而是众生对你的好坏、顺逆,你都要接受。释迦牟尼佛在某一世当忍辱仙人,面对歌利王以嫉妒心拿刀在割祂、支解祂的身体,祂都没有起瞋恨心,这个就是宽容、宽大的忍受他心,无瞋心忍,无色我忍,菩萨在修这种忍功。

所以懂得佛法时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么修?因为你要成就你心的最清净觉,对好坏众生都要有慈悲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忍魔,不舍对魔这样打一下、磨一下,而魔提出任何请求,祂照样答应他,魔叫祂入灭祂就入灭。因为这也是当时诸众生的业。当因缘成熟,祂把该渡的有缘人都渡光了,僧团也有了、法典也有了,任何事都交待清楚了,什么都具足了,于是祂说入灭就入灭,也等于是满足魔的要求。这些事,在古书里面有记载,你们也听很多了。另外k=2nti还有赦罪的意思,赦免别人的罪。如果别人对你造恶、加诸在你身上苦痛,你现下要能忍耐得住,事后还不追究。

k=2nti亦有忠诚、忠贞、坚贞、恒定、稳定于道业义,这些都是在坚定自己的心,对修行的方向、道路有崇敬的信心。先前第一个讲随信行,就在讲建立学佛法的虔诚心跟恭敬心。所以佛法你懂的话,起了信忍,你都会一直走下去,碰到障碍根本不会后悔,也不会乱想或退转。除非过去世你无善因缘,或者因缘不具足,那么有时佛法修了半天,还是会退转或转向。像某大学的院长、教授,当初在佛教界蛮有盛名,地位崇高,信佛读经典,后来看到:「咦?佛教怎么讲鬼神?」「号鬼神、拜鬼神,密教里面怎么持咒叫鬼神办事?」众生里面当然有鬼神,菩萨有时候行菩萨道时会这样子,初时都是自己修,你要渡众生,渡众生能力不够时,持个咒启请鬼神办事,他们听到这些咒就知道「这是哪位菩萨讲的」,于是不得不听、不得不去,知道:「喔!要去帮助那个人、帮他把事情解决。」

有时候,智慧不够的人会怀疑:「佛教徒怎么持诵鬼神咒?」佛教不是鬼神教,佛教尤其显教是尊重神格,像我们民间的拜拜一样,什么神都拜,你拜天神或一般的神,我们都要尊重人家。你说拜关公,祂义薄云天,你跟祂问讯也无可厚非,也许祂未来会成佛,也许比你早成正果。所以应像《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一样,碰到任何人都讲:「我不敢轻视你,你未来会成佛!」祂跟每个人顶礼,尊重每个人。你不善于诊断,怎么知道哪个人会成佛?谁会知道哪个人先成佛、哪个后成佛!并不是现在表现的好就会比较早成佛。

像弥勒菩萨言,就过得比较悠哉,不想认真用功取道果,祂以前那个世界(不是这个世界)有八个太子,其中七个现在都成佛了,就是剩祂还没成,祂未来还有五亿多年才成佛。这八个太子里面,有的已证药师佛、已证释迦牟尼佛等……,也都是过去的因缘,这八个兄弟起初都是太子,但由种种因缘决定各自成佛的早晚。但是你看弥勒菩萨祂成佛很简单,出家三天就成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出家经过六年苦修才成佛,每个人褔报不一样。你看祂悠哉悠哉,但是祂是用「心」,祂是修学唯识的,学有相的唯识,智慧会很高,祂写《瑜珈师地论》,它是唯识宗里面的根本典籍,识就是有求想,从识入学的人智慧都很高。而从空相入手的虽定力够,但是智慧比较低一点。所以你要会讲、又要有定,这不简单!

知道你要修行先修空观,烦恼才能解脱。现在看怎么救起你的记忆力,学悉昙就可救起你的记忆力,开显你的智慧。开始佛法是有字义的,以前什么都不要想,要观怎么样、不怎么样,现在已经比较有定力了,想得开、无所谓,那么你现在要开始开显智慧,开展智慧就从悉昙51个字母,或进入42个字母,慢慢能进入陀罗尼门,然后持咒,记忆力会愈来愈强,智慧愈来愈开显。你才知道「哦,原来佛的智慧是这么开显出来的」,你在修行之间不要太在意,认为:「我现在怎么这么笨?记忆力这么不好?我现在到底怎么样?」到时候你就会改变你的行为。

起码像k=2nti朴阠有这四种意思:忍耐、宽容、忠诚、达到完美、完善、完德、完美的佛性等义。如果你没有达到真正的忍功、忍位,或者达到无生法忍的话,这个都不究竟!所以要像k=2nti也有完美、完善、道德圆满的意思。不是只有忍耐,一直在忍耐、忍耐,那只是第一阶段。ks2nti又作忍法,是修行名相的一种位阶,忍法是一种方法与手段,为确认四谛之理,指上面苦、集、灭、道(四谛)苦法智忍,或者得到苦法智,根本的八忍八智的十六相。或八类智忍,得到时就变八类智,这十六加十六合起来共三十二相。

最高的则是善根已定,不再动摇,心能柔软、稳故,即能不动摇。上面是动的善根,还有动;现在已经是不动善根,不再堕入恶趣,因为智慧够了,把握得住自己的心,不会被业力左右,不会嘴巴乱讲、行为乱做。所以得到了不动善根智慧,绝对不会堕入恶趣。不堕入恶趣者,在四果位来讲,即是须陀洹。所以经典讲:「证须陀洹初果不堕恶趣」。不堕入恶趣就是不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你也许认为说:「不堕三恶道?这样已经很好了呀!」未必!

释迦牟尼佛还没入灭时预言:「佛入灭后百年,有一个无好相佛出世,来渡无量人成阿汉汉。」这位无好相佛,就是优波毱多Upagupta,也就是付法藏第四祖,有的翻译成忧波毱多、优波笈多、优波崛多、邬波崛多、优波毱提、忧波毱、优波崛,略称崛多。他虽没有像佛具足三十二相那么完美报身,但是他有极高智慧,能够像佛一样,渡很多人成为阿罗汉。

当时优波毱多有一个弟子是释迦族的,已证到须陀洹果,便很高兴,认为不堕三恶道就够了。优波毱多便说:「你不用功了!只修到不堕三恶道,你就以为安了!你还要出生天上、人间七次,不如证到成阿罗汉稳当。」他就带弟子去一个地方,叫做首陀罗(śūdra戍陀罗、首陀、恶种、杀生种)居聚处,印度最低阶层者的那个村庄。到了那边,看到有一个小孩子,脏兮兮流着鼻涕,全身长疮,周遭布满苍蝇,蚊虫到处叮来叮去的,那个人就是须陀洹!这弟子他一看,须陀洹竟是这样子?师父这时便跟他开示:「你不堕三恶道没错,但你来人间还是业力的关系,依你的业力,果报若是低贱,就像这样的。」当场弟子听完开示,立刻发奋图强。而同时被讲的那个小孩子,经过毱多开示以后,也马上证到二果。

所以这果位怎么去证?就是对于你心里的执着、业力,能够呵斥、断除,如此始能悟道。所以古代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很简单的,祂切中你的问题,跟你指出了执着点,你就能转你的观念。当心一转、清净了,就什么果都有了。我们做不来,就身体怕痛,脚在那里痛是很现实的,你怎么观「这身体不是我、脚不是我」,然后坐下去就不起来?没办法!所以这是我们末法时期,转什么法?同样的,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讲过的,但是你就没有搞对,看不开。执着己见。不要有知见,毕竟这些知见都是假的,既然是假的,你要观空。观空做得到吗?做得到就会飞啊!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起来虽未证阿罗汉,起码阿那含也有了,因为到阿那含就有神足通了。

所以你要这么去思惟,听了很多、懂得很多道理,你还要去思惟这一境一相。你那漂泊的心为什么做不到?叫你不要烦恼,你天天在烦恼,这芝蔴小事不要理它,你偏偏就是要成共犯,为什么总要去理它呢?所以这是我们要思惟的。你愈在意它,就愈麻烦;愈不在意它,很容易就算了!一天过一天你也是过了。所以以前叫你不要想,到一个阶段,你要去思惟,如何转你无始劫无量执着的心?在思惟之中你会入定,你就坐在那里不停的思惟,最后也是入空。

这色是空,你就在那边「空啊、空啊」,脚就不痛了,这个心要在哪里定?你要愈集中想「色即是空」,不是在那里想「身体不舒服,这筋怪怪的」,不对!是要空、空,要这样思惟。你抓住五根是你的毛病、看不开,一直重复的去思惟,你这就是在大空中守住戒律。高层次的禅修就是戒律,不是在那里虚空、虚空、菩提心、菩提心,那个已经过去了!你就是守着你的身跟心!怎么超越它?不要让它来左右你的肉体,你就看开一点,身心都要能超越。修这个忍法,你若做得到的话,只能讲你六十分。堕入地狱,你自己断了善根。再来讲,证到忍位根本不堕入恶趣,真正不堕入地狱,我们刚才有讲,证到须陀恒果境界,就已能不再堕入三恶趣了。

忍位有三种品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下忍位的人,修苦集灭道「四谛」,与八忍八智「十六行相」。下就是比较不好,如果不好的来讲,这一个相就一个凡夫的习气,愈下者这毛病愈重,下忍位的人,还是在修四圣谛十六行相。刚才讲的要记得:八忍证得就产生八智。这里面包括八忍(四法忍、四类忍)、八智(四法智、四类智),总共十六种。我们初学的人心还很顽强、会应缘--看不好的就讨厌、烦恼,这些都是初学人的毛病。你在中忍位的话,减缘减行,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你身边的种种法就慢慢淡薄了,心里不那么应缘了,有缘、无缘,都已引不起你太大的在意。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苦谛也是一种果报所现的现象,所以什么都无所谓,要看得开。四大皆空就是独肉体不空,若体大不空,什么都不要了,每个人到痛这一部份,生老病死也都是碰到这问题。

而于二剎那间修观,念与念中修观。剎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剎那亦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一念约今之零点零一八秒(0.018)。所以你二刹那间修观,刹那是零点几秒,很短的时间,在二个刹那间,潜意识内行阴里面的动尘,一刹那就九百多下,快的不得了,你看得到吗?要有宿命通的人才能看得到那里。在二刹那间修空,也就是说你在一秒、二秒之中,可以不起念这么快。有的人从上座到下座都迷迷糊糊;有的人则一座四十分钟之间才起一个念、二个念,这起码是高级的禅者,较没有念头,有阶段的修。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一行相:苦集灭道之八忍、八智,当然愈往后大忍智也好,或者类相智也好,总还是会反观不清净。小乘讲究实际修行的手段、方法,大乘偏重在讲名相、理论,所以小乘法是让你实际去修行的。不要光宣称你是修大乘,修大乘你还是要兼顾小乘,不能够偏废,所以你也应当去思惟上述这些修行实境。

上忍位,系于一剎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到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这部份留待下回再说。

2008.06.11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