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5)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师父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再言一切法本不生,是谓一切真实之法,乃超越相对之差别界。以其为「绝对」,故不生不灭,此系不变之理法。有为法是假设方便,不应执着,故以有为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是为有为非有为。有为空者系指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有为空梵语 sa3sk4ta-09nyat2,盖指一切有为诸法,皆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故称有为空。进一步理解有为空,可从一心一切法来思维,一心一切法是指一切万有万识诸法皆「心」所现,除心之外,无一切法;于一切法之外,亦无心可言。古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心外无法,于一心能假设施方便,不加执取,即是有为亦无为义。

再言一切法本不生,是谓一切真实之法,法不管怎么样生生灭灭,对于本体来讲是不生,这种认知才是真实法。世间人对于一切法,都认为有所生,乃执着为真,所以才会随业流转;圣人或者菩萨,则有法、无法皆观其一切法本不生。如此观之,以有为境不做有为想、也不做无为想;处无为境不做无为想、也不做有为想。能有这种真实法的认知,是菩萨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到不退转地的菩萨,乃超越相对之差别界。所以你要对一切法起灭起灭不执着,也不要去执着有为无为,这样就无所谓差别相可言。

以其为「绝对」,观一切法,有法等于没有法,是绝对的,所以可说不生不灭,有为之间不当有为想,以空性来观一切因缘起法。因为缘灭法灭,它是无常、无常性,所以也就不会恒久,但由理地之真空实性来讲,亦可以说不生不灭,此认知系不变的理法。如果反过来,以有为法所现的一切境,你说它有法,那是假设方便而说,如果你要懂一切法,你就看一下,但是看它成假设方便,不要真的看进去,所以不应执着。如果是绝对的观它不生灭,那就不理它,以无为心面对它,就无所谓法不法,也无所谓假设方便,也无所谓差别相。所以既然能够不执着,故以有为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是为有为非有为,除了认知,还要有这种能力做到,处有为境要观它非有为。

另外,有为空者,系指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它是因缘法,因缘法是无自性,是缘灭法,法是会灭的,所以这样认知以后都是空。有为空的梵语是 sa3sk4ta- 09nyat2sa3sk4ta就是诸行,k4是作,全部结合在一起即指一切行之相,这字相合起来就是--总合一切的行相,也就是诸行。而09nyat2中的09nya就是空。在《楞严经》里,阿难尊者诵了一偈<楞严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当中提到的舜若多,就是09nyat2,就是空,舜若多性就是空性。为什么诸行一切行都是空性呢?因为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一旦缘灭则法也就灭了,换个角度讲,可观为不生不灭。顺便一提,最后一句是烁迦罗,烁迦罗是轮(cakra),但读悉昙音却转读成0ikra(烁迦罗),喉、舌音互近,难读之转音。

有为空盖指一切有为诸法,皆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故称有为空。上面讲过sa3sk4ta就是一切行,一切有为诸法。自性本是在于空,空缘又起法,所以这缘起法是无自性,这是大乘菩萨要这么学习、这么认知的。既然是因缘法起有为法,又要观它不生不灭,所以安一个名词叫有为空,有为但却是空,这么观它,有为空,这就能够让你理解,有为法所现的一切境要怎样视之为空。因为它是无自性,有因缘才起法,它不会永远存在,缘灭,它的法也灭、自性也灭。

进一步理解有为空,可从一心一切法来思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心,一个心产生一切法,所以一心一切法是指一切万有万识诸法皆「心」所现。如果没有透过心,一切法起不了作用;这个心又依真性空性而现,所以一心都是一切法所依止而现。如宇宙万有、万事诸法皆是唯心所现;你的业力也是要透过心来显现;十方一切佛剎土要现在心中,也是要透过心来现。除心之外,无一切法。所以还没有解脱的人,对一切法很在意,因为有法就会有烦恼;但等你把烦恼法调伏了、清净了,这个心还是会依缘现一切法,因为你已经悟到一切法都是空,所以有为空悟得,就不在乎心会起一切法,能任它起灭起灭而任运、无住。

于一切法之外,亦无心可言,所以心外无法,法中有心,能观这个心是有为空而不执着,你就能够住在解脱不退转位,大菩萨都是这么去认知一切法的义理,所以古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菩萨要度众生,不能住无为相,所以要从一心之中去了解一切法,然后去利益众生;阿罗汉则求自我解脱,不去管心不心的,反正就观一切法空,不去执一切法。

心外无法,于一心能假设施方便,不加执取,即是有为亦无为义。知道心外无法,所以你要利益众生,就要观心,观你的心对外境、对众生的反应,你才能依之去行一切法、或者开示、或者……各种法,来让一切众生得度。在这个有为法之中,一心处在假设施方便上,不加以执取,随缘应化,应化之中、应化完了,也不要执着。过去事已过去,未到事不用期望,到了就随缘去造作,造作完了又不去执着对、错,好、坏,一切都放下,这样就是有为亦无为义。菩萨要学这种不住一切法有为无为的修行功夫。此处又引出一个名词:什么叫作「施设」?

 

施设者梵语prajñapti,由三字组合而成,pra是指在……之上,,jña是理解、认知、智慧,apti是获得,合起来称为施设,此义有对于佛法理解、认知后能不执着,对于一切法亦当如是,所以有时称为假法。见《施设论》述及(1)世间施设,(2)因施设,(3)业施设。内容论述有关世间业报差别之因及现象,大论中因施设门,于诸门中论释轮王之七宝、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三毒之轻重、世间诸法之差别、山海、变化、神通等。

施设的梵语是prajñapti。施设也好,设施也好,都是假合方便,要这么观它,所以佛法的名相要慢慢地一步一步懂它;至菩萨的境界就只提名相而不多解释了;现在各位还不懂,所以还是要详细解释这些名相。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住有为相者无有为想,亦无无为想;住无为相不住无为想,亦不住有为。这就是一切法。怎样看一切法?一切法要假观它是设施方便之有为相。

以下解释「施设」prajñapti是什么。当中的prajña,亦是我们熟知的智慧,apti是获得,获得理解、认知等于智慧,pra则是指在……之上,或趋向……之中。此义指对于佛法理解、认知后能不执着,对于一切法亦当如是。你有prajñapti这种能力的话,对有为相之认知理解,便晓得原来有为是一切法由一心中生,但你又不执一切有为法,不观它为有为、亦不观它为无为。这么在其上认知以后,不执着,对于一切法能够如是观,能如此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菩萨要观一切有为法是假设施方便相之法,不要太执着。

底下举《施设论》之述,可知施设有三种相:(1)世间施设,(2)因施设,(3)业施设。本论内容主题有若干,包括:论述有关世间业报差别之因及现象。有为相离不开世间法,施设离不开一切因,我们造一切因,所以才有一切世间相,然后缘来了,有因就相应,所以就产生世间相。所以后面的因缘设施就产生第一个世间设施,可以这么理解。在这一部施 设论里面,有提及释迦牟尼佛祂的本缘,包括过去跟谁结什么缘、造什么业,所以哪一世就怎样怎样,而后来哪一世又变为怎样怎样,这是因果关系。我们也是一样,只是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或许你修得了一点境界也可得到一些消息--现在的 某人曾是你的谁;哪一世做过什么事,导致现在有这些现象。这个就是世间相。

至于大论中之因施设门,这是讲因果,于诸门中论释轮王之七宝,谈到转轮圣王,福德不错,是世间人最好的,所以有七宝。也谈到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关系等。所以一般说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因果报应的现象,因果报应的现象就随因与缘而现世间相。生活在世间,就会现一切世间相。菩萨来观这些,都是要以假施设有为相来观它,不要执着。然后还讲到三毒之轻重,三毒是贪嗔痴。讲哪种人的果报在世间中现什么相,以及是由贪嗔痴中哪个较重而显现的。然后也有谈到世间一切法的差别,与山海、变化、神通等,也就是谈到山跟海怎么形成,这其间的因果。也谈到世界怎么变化;谈到修行、神通怎么化起。这些在此部论中皆有论及。

所以我们可大略了解几个概念,知道世间一切相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是依因施设、缘施设而现世间施设。施设、设施,这两个名词倒过来、反过去都一样的,有的人喜欢翻成施设,有的人喜欢用设施。且既然都是施设、设施,都是假设施方便,是观这个法有这个现象,但自己能够不执着、不住有为不住无为,如此则方能自在,方能成为大菩萨。

 

要从种种设施中,得证无为空,当观三假施设,《般若经》所立三种假,又作三摄提、三波罗摄提(prajñapti)。即:(1)法假,法指色心等法,其法自性本来虚假不实,故称法假。诸法乃因缘所生而无实性,是为自性假。(2)受假,总法含受别法而成一体,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揽五蕴而成众生,即揽别为总,故称受假。诸法之蕴、处、界、根、谛、人我等六施设中之受为假。(3)名假,名即一切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设者,故称名假。行者欲证菩提,当依观入破遣之次第,于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后破法假,证入诸法之实相,即为真空理地,入无为境。

要从种种设施中,(种种施设离不开三种相:世间施设、因施设、业施设)得证无为空的话,应当观三假施设。也就是,你要证到离这三种设施相,就要观它是三种假的施设;你不观它假,你怎么解脱?所以像在修空观的人一样,明明有冤亲债主来要债了,来让你身不舒服、心慌意乱,你还要说:「没有这回事!空、空、空、空!没有这回事!」这是因为还不知道这些理念、道理,也做不到解脱,所以干脆观它空、没有!

而菩萨懂了一点道理,所以要慢慢放开心;要观世间施设、要能观一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者虚空一切世界,若不放开心量,怎么观得起来?所以修空观到一定的时间,你就学这种假施设方便,让法从心中可以现,你才有能力可以观百世界、千世界、三千世界,或者像如来能观宇宙、所有佛剎土、一切众生,这是有必然性。所以要成为大菩萨就要放开、心空,把以前所修证到的解脱道理、心空法了的道理,到此都要修正,因为此时要回过来学习假设施方便,让心可以产生一切法,这样才能够了知世间一切相,透过因设施、缘设施了解更多的世间相。我们现在看的是表面人的层次,种种因果报应、生生死死、恩恩怨怨这些事情,还无法扩展到遍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中的众生都悉知悉见。但若要成为大菩萨,就是要这么学习,所以当观三假施设。

再举世间诸法有三假:(1)据《大品般若经》卷二「三假品」载,诸法虽无自性,但为破凡夫之妄执,故设有受假、法假、名假等三假,三假又称为三波罗摄提(prajñapti)、三摄提、三假施设。1.法假,法由因缘而生,即空而无自性、无实体者。2.受假,由众多因缘合成一物,该物由一切因缘所成,故无实体。3.名假,万物皆无自性而为「空」,故仅有假名而无实体。若有实体者,应能不灭,是为有实体。诸法无常故说无实体。

《般若经》里面也有这么立三种假,假就是施设,施设就是假相,所以空、假、有,有把它观空,观有为为假而证得中道观,空、假、中道,不住有为、不住无为,观一切法能自在,就是学中道观!名字不同、理念不同,但修法都相同的。《般若经》里面设三种假是怎么假法呢?这三种假又叫作三摄提,就是刚刚讲的三波罗摄提(prajñapti),摄提prajñapti,这是发中古音,提发ti的音,摄是jñap,有时候jñap它是摄或舍的音,音不是很准,但我们看罗马字就比较清楚它应发什么音。然后pra加上去就称波罗,合译为波罗摄提。以下来看三假是怎么假法?

(1)法假,一切法的法是假的,观它一切法是假,所以说是有为空。法指色心等法,一切法包括色、心。色包括五根、肉体、世间一切相、器世界,心则包括受、想、行、识,也就是感情领纳作用、思想心、行阴之因果报应的种子缘诸法等,以及认知一切境的真心。以上种种色心等法,都要观之为假,其法自性本来虚假不实。就如刚刚所讲的,由于是因缘起自性,所以缘灭就自性也灭,这种自性怎能当真?它是无常,所以观它虚假不实在,这种作法就称为法假。诸法乃因缘所生而无实性,故称法假。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因设施、缘设施所生的一切法,它是无实性的,若有实性不应该灭,所以空性才是实性,而无实性的一切法,缘灭法灭,自性也灭,所以我们说它无实性,是为自性假。这么来观的话,菩萨当知一切自性因缘起法,这种自性是假的,所以叫做法假。

 (2)受假,什么叫作受假?总法含受别法而成一体,比如说果报是你的色身,你的色身又包括:你的寿命长不长、福报好不好、钱财多不多、妻子有几位,比如当国王的话,王妃一大堆,这也算是他的福报。像这类,都是总法以外含受别法的一切,就变成一个人的因缘果报。又比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这个色法总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就像森林草木一样,它也是由四大合成,也有地大,也有水大,也有火大、风大。这个植物也会呼吸,它是吸二氧化碳放出氧,我们是享受氧放出二氧化碳,这些我们要懂得,一切世间相的实质,草木跟人并无二致,都是一样的。揽五蕴而成众生,五蕴中,四大就是色法,然后加上受想行识之心法,即成五蕴,那么揽五蕴就成众生,若不揽五蕴就不受生,就是解脱的圣人。

即揽别为总,揽一切分别与种种现象,就变成一个总果报体,所以称为受假。诸法之蕴、处、界、根、谛、人我等六施设中之受为假。所以你在受一切法成总果报体,或者是差别依报,我们的体是总报、总果报体,揽一切差别相,这是依报,所以说依报是附着,包括世间每一年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在内,这种都是受假。所以你在一生之中所接触到的因缘果报现象,可以说是假的,这是受假,受果报的状况是假的。那么,圣人就不会受果报吗?会。但是祂受果报时,观它为受假,所以就不在意,祂就有解脱的知见跟能力!凡夫则是当受假现起时,处处、事事皆当真,所以烦恼无量,二者的差别就在这里。这是第二阶段的假。

(3)名假,名,一切法都有一个名,名即一切诸法之名。我们前面讲无为法,无为法本来无名,不用有名相,但是因为你要说有为法,又要跟无为法来做对衬,所以就安一个名相叫无为法。无为法本来就没有法,是方便假设施,让你在讲有为时,可有一个对照的无为相。现在讲到这个名都是一切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设者,故称名假,都是你的念头、思惟在起分别想。我们对一切法都给予一名相,名相一安,法就成立;如果你不在意,不予安一个名相,这一切法就不成为一切法;在别人是法,在你心中不是法。所以菩萨尚不究竟之间,还是要安一个名假,然后再慢慢学习观它空、空、空,因为是假设施方便,慢慢学定力。

行者欲证菩提,当依观入破遣之次第,你如果要修解脱道,就要根据上面所讲的三假,依次第来认知,建立正知见,然后也要做得到。所以观心假、受假、名假,到最后观一切法都是假,此在「狣一巧三言教义」中也是一样,akana三法之间,na排在最后。na就是名相,又可以叫无我,无我就没有名相,所以这一个na成就的话,你也做到了三假--法假、受假、名假。ka是业,业假就是受假,而a是本不生、无所生,有法等于无法 。所以akana了半天,都能观假、观空, 显密之修行过程都离不开这些,所以显教、密教之道理都一样,你都懂了都可以互相印证!那对此修行有所认知以后,步骤上要怎么来修证呢?

于三假中,「首先破名假」,倒过来先破名假。观一切有为法之名称,这些名都是假的,纵使真有其名,也要观它都是假,于假中慢慢没有差别相,于是名相就破了,不再执一切境了。所以十二因缘观也一样,如果不安一名,六根入六尘生六识,不让它起觉受、不让它起喜怒哀乐想,后面的名就不会成立了,所以先破名假!「再来破受假」,受假就是你因缘果报所受的一切现象(ka一切业总称),你要深一层的去观照自己。名可以说是对一切外境的人事物,要脱离假,假其名;然后受假是自己亲身感受的、觉知的,是真的有因、有缘,所感受的因缘果报,总体别相都具足了,那你要观受报时为假。「最后破法假」,最后最后一切法都不执着,法假就建立了。所以修行都是这样,先破我执,再破法执,因此前面的名假跟受假可以说是破我执,然后破法执的话,观一切法是假。所以建立知见之次第为法假、受假、名假;修证的过程则从名假开始观起,然后做到受假,到最后证到法假!

证入诸法之实相,菩萨在修证有为假之中,有为假施设之中,最后要证入诸法之实相,所以各个名假、受假、法假,能够观这个相但不执着,或者不被它影响,这也就是实相观,这样就是真空理地证得,入无为境,可以心住无为境。心可以感知一切名假、受假、法假但不住,就进入无为境界。现在我们要了解,菩萨所说的假设施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学到现在一切法,一切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还有不可说法,这些法你说没有嘛,有!但是无自性,所以自性是无常、所以会灭。你要证到把一切法看成是假设施方便,要这么去修,修得了你就可以于有为法中无有为法想、也不住无为相;于无为法中不做无为想、亦不住有为相。这样法法皆观为假设施,学菩萨法就是要这么学的。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如果无为,就无为嘛,偏又讲一个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所以,既然讲到无为,提出这个名相,这已落入了语言论说的假施设中。要知道,无为就不该讲的,没有法了,你要讲什么?这里就在谈这个道理,讲说为什么要提出无为。离有为无为,因为无为的,是离有为、无为相,少有所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说,所以离有为、无为,皆无所说,其相亦尔,无为相也就是这样子。

现在在讲一切法,又讲到有为法,那当然也会提到有为法的相对名相--无为相。否则现在两位菩萨一问一答,不是白说嘛?为什么要说?然非无事而有所说,无因缘不起一切法,凡有所说者都是有因缘的,所以这两位菩萨藉由一问一答,抛砖引玉慢慢导入正题。故此处说:虽然无为法名相现,却又堕入语辞施设,那么绝不是没事而有所作,一定是有所事,然后现起无为名相,然后当然有所说、有所作。何等为事?到底是什么因缘?什么事相?造成提出无为这种法,这不该落语言文字的,竟然现了这个事件的开端,那是什么事情所造成的?

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现在讨论的就是大菩萨应该是怎么样,那既然要让大菩萨能够展现祂的真实境界,就要用语言文字来介绍,所以才有谈到一切法、谈到有为相、谈到无为相……。那听的人呢?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如果是我们,还不究竟者,听了以后,也不要住有为相、不要住无为相。当然这个要圣智、圣见者才容易做到。现在有谈到无为相,你听到无为相,那就无为相,不用在那里抬杠,因为这都只是为了解说方便,所以两位菩萨提出无为相。至于有为相也要用圣智、圣见来离言说相。所以悉昙课也讲过,「自性离言说,清净无垢染。」「自性离言说是阿字观,清净无垢染是罗字观。」此亦可说明,菩萨自然能够离名言相、能够现等正觉,也就是对一切法平等平等观它,不执有为、不执无为,不执好、不执坏,不执对错…等等,等觉观一切法。

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这么用正等觉来观一切法,这么离言法性,是为了要令他人、令具有圣智、圣见的菩萨,现等觉故。我们要先求等觉,等觉就是对正、逆两种法,有为无为两种法,都能够平等观它,能够自在,这样就等觉。等觉了以后更要求妙觉,妙觉就是利用空再产生神通变化,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那是在妙觉位,是如来的境界。所以修行有次第。现在菩萨先学等觉,假立名相谓之有为,所有言说都是假设施方便。

所以两位菩萨一问一答,听的人听归听,应该用圣智、圣见来离言说相,不要在那里钻牛角尖,这样你才可以真正立一个名称、一个想法、一个念头,假说是有为。这里面,连无为相也要破解,否则你执着无为,就是堕入有为设施。现在一问一答之间,是有因缘,有必然要发生的事,发生什么事?就是在讲一切法、讲有为法、讲无为法,听的人若是已解脱者,当然不用讲;但对于开始学要不住有为、无为的人,就要明白,是用圣智、圣见来离言说相。你不要被两位菩萨一问一答中的名相给绑住了。

 

无为法属有体施设假,于无名之法体上,施设假名之义。据《宗镜录》载,圣教之所说虽有法体,然非我法,体本无名,乃随缘施设,假名我法,故称有体施设假。此外,若就诸法实相而论,则世间一切事物皆是有体施设假。

以下说明它深一层的名相。无为法系属有体施设假。看到这名词以后,就要思惟,有实体性是空,施设就是有为法。因为要讨论事情,所以安一个假名给它,叫有体施设假,相当于无为法。而于凡则曰无体随情假。无体,一切有为法无自性,所以无自性是无体;有体就有空性。随情假,随凡夫的情见。有为法无体,所以无自性,因为无自性,所以会随一切妄情、或者一切情见而转,世间人都是这样;而菩萨是悟了有体施设假,然后面对无体随情假,照样如法造作,且造作之间不住有为、不住无为想,也没有什么烦恼。无为法系于无名之法体上,施设假名之义。本来就无名、无形、无相,是在这个法体上,施设假名,安一个无为法之名相给它。

根据《宗镜录》来看,该书是五代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书中有言:「圣教之所说虽有法体,然非我法」,不是真正有一个我的法,体本无名,空体就空,就无相,还有什么名?本无名!乃随缘施设,假名我法,随着当下要谈论事情的因缘,给它一个假设施名相,所以假名是我法,有一个我,有一个实际的我,才能论事。

所以各位要了解akana三言教义,a是实我,不是不讲我吗,怎么还会有一个实我?它也是空。ka是业,造一切业,我们处世间就会随缘造一切业,一切造业中要修na字观。所以na是名,名是一般相,内蕴此a字,所以na亦是无名、无我。所以,还有世间相时是有我,而修到最后是证得无我观。a又是实我、是真空,能够随因施设、缘施设,然后现世间相、世间施设。世间施设间你用na字、用 ka字观去观世间相,成就时,最后就证得a字无我观,就跟刚刚讲的名假、受假、法假一样的道理,佛法处处都离不开这些道理。所以akana三言教义是密教里面的方便法,我们现在讲的是显教法,显、密两边当可相互印证。

为了要谈论事情,故称有体施设假,所以安了一个无为法的名相,这勉强是随缘施设。此无为有体,故为有体施设假。此外,若就诸法实相而论,一切法实相观它有法,你不能否定它无法,是因设施、缘设施、世间设施;但你用心空法了的空体面对一切法,则世间一切事物皆是有体施设假。解脱的人就可以观有为法,一样可以做到无为法的境界。所以对大菩萨来讲,可以把世间一切相,视作有体施设假。绝对的空体是有体施设假,菩萨则在相对的不空境界中,也可以做到无为境界,也可以安有为相为有体施设假。有体施设假、无体随情假,这两个名词,跟心地的修证、境界有关,菩萨祂们现等觉,所以看有为相也等于无为相一样。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继言,所谓无为法者,若勉强提其名,亦是堕入言辞施设中,是不该言而言,为法教故。所以菩萨应离有为无为言说相,如此更少有言说相可得、可住,其有为相不可执,无为相亦无所说,有为无为其二相皆应离言辞施设。但佛非无事而言教,是为何等事而说教?世尊所有言说、言教,皆为诸欲证圣者而说。诸习圣道者,以圣智、圣见听闻,但能远离诸名言、语句,现等正觉。为习入等正觉故,即于如是言辞,离言说教法再观其法性,实无有法性故。如此世尊,为欲令诸菩萨得证等觉,故假立名相、思维等有为诸法示说一切言教,菩萨当无所执于有为无为言辞。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继续说,所谓无为法者,若勉强安一个名相给它,也是堕入言辞施设中。本来自性离言说,那无为法更不用说。现在两位菩萨有因缘谈这些事情,但就算有事,我们听者也要用超然的智慧观此事,有听没有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菩萨是不该言而言。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也是这样。在《金刚经》里面世尊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无所说。」为什么无所说?是因为有因缘要解释《金刚经》的甚深密义,所以才现起一切《金刚经》所论说的言词义理。我们在此也一样,听的人要以圣智、圣见来离名言相,不要执着;你若说:「你讲了,我听了」,这样都是没有圣智慧、没有进入胜义谛相,所以称此为不该言而言。

主要是因为你不究竟、不懂,而讲解的人要让你成为圣人,所以才用佛法来教导你,为法教故,因此才有这些言说相。所以菩萨应离有为无为言说相。本不该说,现在有因缘说了,说了就说了,你不要执着,要离言说相,超越有为、无为等言说相,如此更少有言说相可得、可住。其有为相不可执,无为相亦无所说。一切言说相上,起有为相是真的起一切法,但不可执着;而无为相更是本来就无所说,还有什么好提的?只是为了要对照而说而已。有为、无为其二相皆应离言辞施设,一切法有为,一切法当然还概括无为法,所以有为、无为这二相皆应离言辞施设,这样你才能解脱。有听没有进,有懂就好了,你不要去住扎在这上面。

有很多同学说:「每一次我听完课,听了但就记不起来。」当下懂了,回去忘记了,那好!以后你面对事情要解脱,你用这种能力去面对一切事情就对了!你还要记挂这个「我听、听懂了要背、背懂了要怎么用…」挂在心上,那你变得有所执着。有听,听懂就放下,放下以后,等碰到事情就拿起来用,这就是有智慧;很多人听归听,笔记抄很多,还是不会用,智慧差一点就是这样,这个没办法。但是你要学无上的密意,理解后变成可用之义理最重要。佛非无事而言教,是为何等事而说教?世尊为什么要开讲《解深密经》呢?一定有其因缘,所以先由这两位菩萨一问一答慢慢开头。世尊所有言说、言教,皆为诸欲证圣者而说。这么高深的佛法,都是对要成大菩萨的人讲的;那些小菩萨、修天道、修善行的,就去修戒律、修持戒、十善行、孝顺父母、恭敬师长、长养善根,诸佛菩萨,对他们讲这些法,这个简单啊!一旦讲这种高深的法,就是要让菩萨成为大菩萨,这不是没有因缘而说。

诸习圣道者,以圣智、圣见听闻,但能远离诸名言、语句,现等正觉。要以圣智、圣见来听闻。什么叫圣智、圣见?简单讲,圣就是解脱、就是不住一切法,这下面会再解释。所以两位菩萨一问一答中,听者用圣智、圣见来听闻,就能够远离诸名相、远离语句,现等正觉。用眼睛耳朵一颗心这么去听闻佛法,听中又不去分别,这就是圣智、圣见、正等觉。如果你听了还在那里思惟,还在那里辨别对错、还在那里……怎样的,那是当下没有正等觉。刚刚讲的,听就听了、懂就懂了,那就没有加入分别心去想。

为习入等正觉故,即于如是言辞,离言说教法再观其法性,观起一切法性,法性是无自性,所以当然是空,这样你才能懂离言法性。实无有法性故,因为一切有为法无实性,无实性一切言词当下的论说都是无法性,要这么去观!如此,世尊为欲令诸菩萨得证等正觉,证到正等正觉,故假立名相、思维等有为诸法,示说一切言教,菩萨当无所执于有为、无为言辞。虽然是这两位菩萨在一问一答,我们也要做到对佛所说之一切法,是用圣智、圣见来听闻,正确听闻佛法,不要在文字相里面执着,这很重要。文字是用以解释令我们懂,语言也是用来阐述让我们懂,我们应该是去懂得语言文字后面真正的义理是什么。所以有言说、有文字,也等于是说无言说,不要去执着。

 

圣者是学圣道、圣教之修行者,圣教梵语 āgama,音译作阿笈摩,圣者所说之教法,即指佛所说之教,有时圣贤等所撰述之典籍亦称之。圣教总称经、律、论三藏、或五藏(加上般若藏、陀罗尼藏)及其它圣贤等之著书为圣教。《异部宗轮论疏述记》云:「圣者,正也,与正理合,目之为圣。又契理通神,名之为圣。此言所显,即佛世尊所说教能引圣,名圣教。」

再下来,圣者、圣道、圣教是什么意思?圣者是学圣道、圣教之修行者,所谓的圣道是解脱道,圣教则指佛所说的一切语言文字,所以圣者是学圣道与圣教的修行者。圣教梵语 2gama,有时候这个maa不发音,叫2gam,就是常听到的「阿含」道,a是寂静,gam就是来、或者去,来去到哪里?当然到涅盘道,到寂静的涅盘道去。所以2gamama没有发出a音就读成2gam,就是阿含道。阿含是中国人在念的,中古音是gam,河洛话是gam2gam这个是「来」,你比较熟悉的gata是它的过去分词,gata取它的位格就是gate,《心经》最后的即说咒曰:「gate gate pragate parasa{gate bodhi sv2h2」就跟这有关。所以圣道是走入寂静道路的,2是寂静,所以你看,你学悉昙,智慧已经增长好几倍了。

我以前看到2gam就一直头痛,2gam是什么?现在不必人家解释就看的懂,a本来不生一切法,现在又可以生一切万法,生一切万法之中又入寂灭,所以变长音是2,就是修入寂静。gam是走、是去,那反过来是走入寂静、或者是进有为相之中住在寂静中,也就是上面在讲的假设施方便。你要有能力解脱,这2gam2gama,就入圣道。它的音译作阿笈摩,gam有时候翻作「笈」。所以像印度的笈多王朝,什么叫做笈多王朝?有时真的会不懂它在讲什么。gu就是「笈」,ta就是「多」,所以称笈多王朝gupta;但有些古德在翻音时,「笈」是指gam,但念转念成giu之音,有些人则将gam翻成「含」。

2gama圣者所说之教法,即指佛所说之教,叫做圣教,有时圣贤等所撰述之典籍也可以称作圣教。或总称为经、律、论三藏、或大乘讲五藏,也就是前面的经、律、论,再加般若藏,及加陀罗尼藏。最后要产生一切智慧神通,就要进入陀罗尼藏,所以要进入陀罗尼藏者,要先把悉昙字母学好,学不好你怎么进入无量智慧呢?刚讲到,2gam你不必去翻字典,就可以知道,gam是「来」,如果2gamama又是一个「我」、或者是「我执、我慢」,里面有a的音,所以要超越我慢,ma又是大空,读作mam莽,你要讲涅盘的境界的话,你就要把ma读作mam,要翻作「曼」,不要读成ma

所以看你悉昙读什么音,就知道你是现什么心态!这些蛮有意思的。如果你把它看成āgamam,你解脱「我慢」入大空,如果你念2gamama是世间相。你的智慧有增长、辩才无碍,遇到一个人喜欢执着我,你就给他「空」破解它;如果他说「无我」,你就用「我」来跟他破解空相。所以学悉昙、学智能,就在破解外道的一些邪知、邪见!那你为什么智能会增长、辩才无碍?不学悉昙就进不了佛的智慧啊!不学悉昙就进不了「陀罗尼--咒语」,你要成就一切神通、一切智慧,当然要借佛的能力,用陀罗尼来成就,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你跨入到最后,就要求智慧了。好比说已经十几、二十年修空观无为,现在就要进入陀罗尼门。所以你已经学到悉昙,显教、密教可以两边这么互跨,两边通吃,可以增长你的知见,三藏、五藏都好。我们要修大乘,一定要进到五藏。

《异部宗轮论疏述记》,异部就是小乘,本书里面说:「圣者,正也,与正理合,目之为圣。」什么叫做正?就对一切有为相都不执着,现正等觉相,这就是正。与正理合,证得道理就是空、无相,无相观就是以空如来藏,面对不空的一切世间相,能够如如不动,有这种能力的就是理,是真正的理,如果偏空就偏阿罗汉。如果证到正理合的话,目之为圣,我们用眼睛看他就是圣人,他也实际证到圣无为境。

又契理通神,名之为圣。你进入空理用无相观,这个还不究竟,还要从无中化有,产生一切的神通变化,这个神通要化起,化不起就是没有究竟,没有心究竟清净。名之为圣者,所以圣人最少最少要是阿罗汉以上,阿罗汉六通具足,怎没神通?一定要有!菩萨有的祂不究竟,所以有一点智慧,但是没有神通,还不到八地菩萨,所以心还有一点污垢、不清净,不清净就起不了神通。此言所显,即佛世尊所说教能引入圣境,名圣教。上面所讲的这些,所显现的就是佛世尊所演说的教理,能够引出圣人成圣位、得圣果,所以叫做圣教。教是教导的教、教化的教。

 

圣者有家家圣者、经生圣者之分。家家圣者,家家,为梵语 kula3kula 之意译,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即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证极果,入涅盘,故称家家。

圣者有家家圣者、经生圣者之分。圣者又分很多型了,跟地前菩萨有很多层次是相彷佛的。像真正四果阿罗汉才是真正证果,而之前的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都是方便果。既然是方便果,就有所谓的家家圣者。你有听过《金刚经》的课就知道,在讲到阿罗汉境界时提过这个家家圣者。也就是须陀洹七上七下人间、天上,这中间便会产生家家。这里要加一个「准」字,表示还没有完全证得,只是「准圣者」。这须陀洹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会成阿罗汉,所以这一段什么意思?家家圣者,家家,为梵语 kula3kula 之意译,kula是「家」、是「种子」,这个怎么连合,你起码有一个概念,一定是kulamkula所以转变成lan,不然两个怎么连?查一查应该是kulankula,正确一点的梵文是kula{kula这样子。生到这一家、生到那一家、生七次,或者生天上、生人间,都不一样的,所以kula3kula之意译就是家家。

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位之一。所以把十八从二十七中扣掉,就是九,九圣者那才是阿罗汉,阿罗汉有的慧解脱、有的俱解脱,最后俱解脱者才是最终的正牌阿罗汉,但之前有九个也都叫阿罗汉。这个十八位是行人,还没有进入圣位,所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都属于这十八位里面,证到快要进阿罗汉,他还要分九种阶级。所以家家圣者就是二十七贤圣位之一,或者讲十八有学位之一;后面的九阿罗汉无学位,无学位是已经断烦恼,当然断烦恼者还有分全断、或者是断一点之差别,心中还有烦恼法但没有烦恼,这种是无学位、不必学了。好比说:「我懂了,但是我内心还是不清净,但是这些不清净不对我造成影响」,此乃不必学、无学位者。这些概念在讲《金刚经》时都解释过,各位可以自己参看网络文章。

也就是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声闻四果」。其中的二果斯陀含是一来果,三果阿那含是不来果。果是已经得到者之称;向则是要迈向 另一高层之果。所以还没有得到一来果者,称一来向--向一来果去学习到圣位,所以叫一来向。所以有所谓「四向四果」,例如还未得到须陀洹果的,就是须陀洹向。这么从须陀洹向,渐成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成斯陀含果;从阿那含向,渐成阿那含果;由阿罗汉向,然后得到了阿罗汉果。四向 四果,算起来这是八种圣人,先有向再有果。所以这里讲的家家,都是斯陀含向,要朝斯陀含果(一来果)前进的圣人。

他们心地是多么样地清净呢?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修」就是心的问题。一般讲有「见、修」二惑。见惑,由于五根对六尘的执着,有所见,然后执着,随情假,见只是一个代表,见取也可说是执着,如果以五根的见来讲,是见闻嗅味触,都算在内。你眼睛看了执着;耳朵听了还是执着;鼻子闻香臭味还是执着;舌头品尝酸甜苦辣还是执着……等等的,这个还不净,对外境的人事物不能脱黏,这个是见惑。或者你对神通,观到你有宿命通、或者是天眼通什么的,看了以后就执着,你有这个通,所看就执着,所以才有邪见。

比如说外道或修世间禅定四禅的人,他能够观到三千大千世界,便会说:「喔!原来宇宙就是这么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大。」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他看不到,所以他就说「没有了」,这种是邪见。或者他有宿命通,观到八万劫内众生因果,八万劫外这边呢?之外的他观不到了,他就说它无中生有。到八万劫后死掉了去哪里?他不知道,所以会说「无所终」,以为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也是邪见!我们虽没有神通,但好在能够看到经典,佛以祂的智慧告诉我们,那些看法是不正确的,是邪知邪见,光是片面的观到这么样,就自以为是地说宇宙就是这么大,自行下定论。这种就变成见到外在一切人事物皆执着为真,即产生所谓之见惑。

再回过来解释「修」。「修惑」就是心方面的,是你对心一切起灭当中所执着的毛病。这里讲到,断三四品的修惑,要断修惑也表示是修心。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有在天上结尾证阿罗汉,也有来人间来证阿罗汉,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乙家转生丙家,或三生或二生,也有三生,也有二生,最多到七生,证得极果入涅盘就是阿罗汉果,所以称家家圣者。所以有特殊的名词叫二家家、三家家、四家家、五家家……,这些家家又都不同境界,以前讲《金刚经》在这方面讲的很清楚了。下一次再讲「经生圣者」。

2008.05.28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