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前言()

此外,《显扬圣教论》列举七种真如如前序品述(七真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流转prav4tti、实相lak=a5a、唯识vijñapti、安立sa3niveśa、邪行mithyā-pratipatti、清净pariśuddha、正行samyak-pratipatti等真如),谓为胜义谛。

然而如来证得十二真如功德相始称真实胜义谛,是为:

(1)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

(2)法界,界者所依之义。真如为诸法之所依。

(3)法性,是为诸法之体性。

(4)不虚妄性,法性真实而离虚妄。

(5)不变异性,法体不变不改。

(6)平等性,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

(7)离生性,离生灭。

(8)法定,法性常住。

(9)法住,住于真如之法位。

(10)实际,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

(11)虚空界,理体周遍。

(12)不思议界,理体绝思虑言议,不可思议。

《显扬圣教论》里面列举七项真如。以前我们讲过七真如性,还有佛的十二种真如。这sapta vidh2` tathat2`七真如性,sapta就是七,vidh2` tathat2`即后面所讲的真如实相。

第一个是「流转真如」prav4tti,在<尊胜神咒>里面也有prav4tta此字。第二个「实相真如」,实相是lak=a5ala是相,k=a是尽,一切相尽,5a无明,有时候5a又有一个无我无明的意思,所以就是实相观。第三个是「唯识真如」,唯识vijñapti,这只有心,但这是真的心,不是前面的第六、第七的妄执性之心。再下来「安立真如」,sa3niveśani有在里面之意,va是语言,e是所求,后面不是sa0a0a是性,所以这合起来的意思为——一切世间相安立在法住法位上,此即是安立真如。

再下来,第五个「邪行真如」,mithy2-pratipatti,邪行真如是因为修行之习气毛病累积而形成的一种真如性,随缘发作,它没有特别的怎么样,自性会随缘发作。再来「清净真如」pari0uddha0u0a+uu是譬喻,自性譬喻,0uddha法界清净得到,dadadha是法界,二合为ddhapari是圆满的,所以如果从个别来讲,pa是第一义谛,ri是尘境有根之一,合起来讲,pari0uddha变成法界圆满清净真如。第七个「正行真如」,samyak-pratipattisamyak是正,本来sama就是正定,prati-patti是正行、胜行、善行之意。

所以你懂悉昙,就可以明白,把这几个字凑成一句后,句义为何是这样解释,也可以体会更深的义理,不会只是硬记却又记不起来。以上流转、实相、唯识、安立、邪行、清净、正行等七种真如,就是所谓的胜义谛;七种真如不管好坏,都是它的真如性所反应。如果你修行这么修,就转这些妄性回到实相,实相观。然而如来证得十二真如功德相始称真实胜义谛,上面讲的是凡圣具有的七种真如;我们以前讲过如来祂的十二种真如性,是只有如来才能圆满成就的。此十二真如功德相包括:

(1)真如:如来的真如,是「真者真实,如者如常」。常是永远不灭,不变的、不灭的,是空性就这样子,「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所以学佛法学到最后,如果无习气毛病相应的话,你的自性应缘现起一切相,这种相是自然流露的,没有好坏分别等等的心,所以这样你就会自在。

(2)法界:dha法界性,「界者所依之义,真如为诸法之所依」,所以一切外境依于你的真如所现的一切法是法界性,这个如来已证得了。

(3)法性:「是为诸法之体性」,一切法依法性而现,那么法性依因缘而起,所以我们说空性遇到因缘起法时,法性即会现起诸法。

(4)不虚妄性:「法性真实而离虚妄」,有真实法、有真实的因缘,这种法是没有虚妄的。你胡思乱想、你的习气毛病相应,这一部分是虚妄的,五蕴非真的,不真实的。所以刚讲虚的、不真的这部份,是我们的习气毛病、或者我们五蕴身,还没有成就以前所现的一切法,这是虚妄法。如来证得不虚妄法,祂的真实性会依因缘而现一切境,所以都是真实的,没有缘不现境,有缘则现境,所现的境都是真实的。

(5)不变异性:「法体不变不改」,法体如果是空性,它是不改的;会有变异都是因缘,变异的就不是真常、不是真如,变异性是随缘。像我们妄想习气不清净,或者对佛法认识不清,或习气毛病还有,所以所现的境就会变、就会改。

(6)平等性:「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离开分别心,一切法就只是法,没有好坏、顺逆、合不合理、……等等的,你这样平等去观诸法,心内不对外境起恐怖心、喜爱心,一切法在心中起灭起灭,不执着它,它就没有什么好坏分别想,这是平等性。所以平等性很重要,如果你胡思乱想的心还不灭,平等性就现不起来。往往起一个因缘法,就常常在那里执着,所以法起又自灭。如果能以客观的心对待诸法,不执取好坏的话,这平等性已经建立,能够离诸法之差别相。为什么有差别相?因为你心里有执着、有好坏分别想,于是就有差别相;如果没有执着、分别的话,你自然觉知一切法,法就是法,你有实相观,不去建立差别心的话,一切法平等不二,当然好坏分别也没有了。修到最后你对心中感念不执好坏,这样的话你心自然清净无碍,就有平等性。

(7)离生性:生是指生灭,法因缘起、因缘灭,在这个生灭之间你不执着,就有「离生灭性」。学佛法不能够体会「让诸法它自己起灭而不加以执着」的话,就有生灭想。我们所讲的生灭,就是「六结使」的毛病,一切离不开「动、静、根、觉、空、灭」这生灭法。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使,造成我们执着有生灭,凡夫或者是有学位者,在「动、静、根」这三结使之色根里执着,这是还不究竟的准圣人;若是在「觉、空、灭」这里执着,这是心,虽走到觉、空、灭是比较好一点,但还是执着。你要是离开这六结使的生灭想,自然法就真实,无所谓生灭。

(8)法定,「法性常住」,法性因缘起自性,起自性,这个自性谓之常住,不是说永远现在那里,是没有因缘它就不在,有因缘它就现起,而且现起之间,你常常有那种定力面对一切境不执着,所以法住法位你不会执着,那么就有定sama

(9)法住,「住于真如之法位」,住在真如上的法位,真如它是随缘而现,然后你能够住在真如上面,不依妄想习气去执着的话,这个就是住于真如之法位。

(10)实际,「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每个人都有真如性,为什么不能完全开显?你心还不是完全究竟清净,也不圆满,所以所现的真如性实体实理只得局部;佛祂才有最实际的真如现出而能够不执着,所以说至于穷极之际,至于就是到达,穷极之际,是空际有多大它都可以到达。

 (11)虚空界,「理体周遍」,证到清净无相法身时,法身遍虚空界,这虚空界它跟众生的因缘是全部和合在一起,没有分别,这佛唯一的愿力就是度尽一切众生,这大慈大悲的心,所以让祂能够证得清净法身,然后遍入虚空界,然后依众生因缘示现种种应化身,随真如跟众生的因缘而现等流身,在六类众生之间祂要现什么身,会随意化现,然后去救度众生,这个是祂的真正法身清净,所以理体周遍,无所不满。

(12)不思议界,「理体绝思虑言议」,一种不能用心、用语言来形容的佛的神通变化能力,这里不是只有讲这个,阿罗汉就有这种境界,大菩萨也有,应该还进一步阐释是诸佛的神通变化、智慧无量、无所不知,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未来目标要学习的。以上十二种真如,这些都显现出胜义谛相。

前面讲的这些都是前言,也曾在序品里面一开始有提过,以下正式进入第二品的经文与名相解释。

 

二、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如理请问菩萨者于佛前,即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一切法者梵语sarva-dhar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sa3sk4ta-dharma)、无为法(asa3sk4ta-dharma)及不可说法(an-abhil2pya dharma)。一切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而不可说法又称不可言说、不说,是指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大品般若经》深奥品等,均以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北本大般涅盘经》则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这位大菩萨祂的名号叫做如理请问,能够如实地依理来提出问题,可见祂智慧无量,才能够提出问题,所发问的都是非常好的问题,不会问一些很初浅的。「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是另外一个菩萨,在前面我们提过十位大菩萨,为什么提这十位?这十位在以后的经典发展之间,都是有发问或者提出解答的大菩萨。

如理请问菩萨就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这是《解深密经》里面,真正第一句的义理,这一个还不是由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一个菩萨在佛前自己提问,由另一个菩萨来回答。为何称「最胜子」?表示是所有修行者之间,最殊胜、最有智慧的,当然这是对菩萨的一种尊称。修证越好的,愈对众生或对同类菩萨都很尊重,你是修行人要称呼别人,就用某某大德来称呼人家,这里也是一样道理,称对方为最胜子。

言一切法无二,什么叫一切法?下面有讲,法就是法,没有两种法,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一切法是什么」?然后,「一切法又没有二,都是一等相」?比如我们介绍过「akana」,这句看起来好像三个字,但是它是同义,就是无执,所以它就无二。世间相跟空体是无二!这个观念就变成胜义谛的观念。以凡夫眼来看,空体就是空体,世间相就是世间相;对修行人而言,空体是解脱的自性真如、跟因缘所现的世间相,两个不执着的话,用胜义谛观它,没有两样。第一段就在讲:一切法无二、什么叫一切法、为什么叫无二。所以是整个《解深密经》里面最先提出来的概念。

一切法者,梵语sarva-dharmasarva是「一切」,dharma是「法」。一切法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有为法,sa3sk4ta-dharma,你如果学过四十二字母的偈,很多都是这个ska所现之二合字,k4是做,sa3sk4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你现在学了悉昙五十个字,已经可以渐渐读懂梵文,不会像以前读得好像很麻烦那样。无为法是在sa3sk4ta前面加一个aa是「无」的意思,所以就成了asa3sk4ta-dharma。无为法只是要跟有为法分别,故有此一名相,但真是无为法就没什么可讲的,无为嘛!只是因为世间相要讲经说法,要有一个对称比喻,所以就安一个名相给它叫无为法。另外,一切法还包括不可说法,an-abhil2pya dharmaabhil2pya就是「说」,an是「不」,所以如果合起来念an-abhil2pya dharma就是「不可说法」。

所以一切法包括三个: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还有不可说的法,这三个就包括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在内的法相,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如果以梵文的原义来解释的话,它是说「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如果无因缘而起的法,那是你的妄想习气,那是不真实的法。所以佛法在讲因缘法很重要,缘起里面是实缘的才是所谓缘起法。如果你虚妄性、不真实的法,就是我们一般人在修,不清净所以妄执一切无因缘的法。若是有真实的人事物等等的因缘来,而你面对它不起妄执性,这样就可以解脱!偏偏还不究竟的、或者不修行的人,对外在真实法会执着,一执取其境那就应缘。所以虽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这是针对真如一切法来讲的,但若执取这个实境不放则变成一种烦恼法,或者有因缘依五蕴还是会起法。缘起法里面又分真、妄,一边是真的,另一边是妄的、不真实的,所以古贤也才说五蕴非真。

上面所讲的不可说法,又称不可言说、不说,是指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我们讲说不执取、实相观、中道观,讲归讲,你有没有证得?不知道!不知道与没证到就表示你心不清净。要真的去体会,原来--心所感知的境,不能用语言文字去说,如果一说就有执着,所以这也可以辨识你的执着性有多重。某些人有了一点真正的体验却放不下,喜欢去讲,讲自己有什么境界、什么现象,你一讲就是执着,就不是「不可说」。「va」字观,自性离言说,自性对因缘知道怎么去运转、怎么走下去,但是不落于语言文字!那你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冒出一句话,这包准不是你的自性!要不是佛菩萨,要不就是外在的鬼神,来跟你打pass。所以有一些「鬼神通」的就是这个样子,他不是真正修到心清净而能够入观,用天眼通去观、或宿命通去观;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的事情,这些都是鬼神或者天神给消息的。有时候是你自己证的,你看经典常常讲,释迦牟尼佛自己已先知道某事,但是天神还是要来跟祂报告。像这种现象你要去了解,自性离言说,自己去体会,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空性是怎么样、或感知的因缘又是怎么样。

《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大品般若经》深奥品等,均以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这里提到《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是介于小乘跟大乘之间,当时佛陀讲完了阿含道还没一下子跨入大乘法,因为大家根基尚未完全成熟,尚未能接受般若智慧,所以从空之间要带入不空的境界,是以渐进方式,此过程中间所讲的法叫《方等经》,既具有解脱的阿含道意味,又兼带大乘的理念,所以说方等期的经典都挂于小乘跟大乘之间。而把一些方等类之经文聚集者,即《大方等大集经》。而《大品般若经》就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经》;所谓的「小品」都是单一的一项一项,像《金刚经》是从《大般若经》五百七十七卷里摘录出来,其它的《文殊师利所问经》、《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短的般若经典。

在《大方等大集经》之<虚空藏菩萨品>、或者在《大品般若经》<深奥品>里面也提了,均以第一义毕竟空,你们学悉昙就知道pa,第一义、第一义谛空,毕竟空,既然毕竟空就不该落于语言文字,所以说不可说。毕竟空也是你的真如面对实际因缘,然后觉知了、感知了以后就好了,不再执着,这种空的体会是最高的、最究竟的,如果不知不觉那个觉知没有,觉知没有就表示修的还不够,是要有觉有知然后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毕竟空,也因为是第一义毕竟空故,所以不可说。

《北本大般涅盘经》也说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对学佛者来讲,这六句不可说很重要,以对自己解脱而言,实在没什么可宣说的。所以生、不生之间就有六句组合,生当然是有为、不生是无为性,这六种都是从生、不生里面来的。你修证到第一义谛毕竟空的话,一个生、一个不生两两组合,所以就有「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这六种。第一种组合,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然后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然后再倒扣回来,不生亦不可说,诸法因缘生、空无为当然不可说,所以是生不可说、不生不可说;不生的空在先、空在后有不同义,空在先的话,你的定力不接受一切法在前,有因缘就生就这么样,如果在有为法中,有为相生就生,也不必说;空空这两个重空的话,那更不可说。所以这个是解脱的一种境界;生一切法也不可说;不生、空也不可说,所以有这六种现象。

 

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如理者伏卡饮yathqrtha,如是业、如是理之义,菩萨摩诃萨者是大菩萨。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解者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系与「信」、「证」相对之词。其它处又作领知之义者,称为领解;作信知之义者,称为信解;作心意开悟之义者,称为悟解、了解、开解;作印持审决之义者,称为胜解、慧解;作义推之义者,则称义解。

再下来,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如理者伏卡饮yathqrtha,这是梵文。yath2是「就是这样子、如是的」,跟你天天在讲tadyathā后面这字的拼法一样。artha是「义、有意义的事业」之意,yathqrtha合起来讲就有如是业、如是理之义。菩萨摩诃萨者是大菩萨。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解者,思惟事物之理而有所了知、了解者称为解,是跟「信」、「证」相对之词。学佛法先有信,信了以后你要去证,证得才能悟解,如果读经文、或者人家讲后闻思,你去修,还没证以前,好像懂又好像不懂,很多都是落在这种意解上。佛法不是靠意解,要靠你实际修证,否则你仍无法真正了解。像刚刚讲的无为法、体性空、真如性它怎么去应缘,怎么住在解脱境界上,你没有去做到、去体会,你就还是不懂。

这里讲「其它处又作领知之义者,称为领解」,领会知道其真实相。光领解不是很够,要证解。「作信知之义者,称为信解」,你对佛法有信心,起了初心、十信住,那是初步有信心。「作心意开悟之义者,称为悟解」,等于是心能够了解一个名相或者一个境界,这样的话就是悟解,也叫做了解、也叫做开解。「作印持审决之义者,称为胜解」,能够印法印,你对一句话、一句陀罗尼,这法印能够了解而去受持,审决就是心里面能够思惟、能够决定义,可以得到其概念,或证得的话,这胜解不是一般人之了解,胜解也是善解、慧解。「作义推之义者,则称义解」,用意念去推理它的形相是怎么样、怎么样,比如说十二因缘观,你从后面推展上去,能够悟、能够证,那就是真正缘觉,证得十二因缘观的行者。以上「领解、信解、悟解(了解、开解)、胜解(慧解)、义解」,各有所指。

 

甚深有数种说,二种甚深:谓证甚深与阿含甚深。(1)证甚深者,指诸佛之智慧甚深无量。(2)阿含甚深者,指其智慧门甚深无量。亦即前者为所诠之理甚深,后者乃能诠之教甚深。

甚深有数种说法,为什么会叫解甚深义这个名字呢?二种甚深:谓证甚深与阿含甚深。你证得心里面解脱的意味,这种道理很深,阿含2gama就是无为道,含是走、来,阿含是不来,所谓的《阿含经》就是指此阿含─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真正佛法的归路就是解脱,因此这里所讲的,就是懂得《阿含经》里面甚深义理。前面所讲的体证甚深者,是指佛的智慧甚深无量。当然大菩萨祂的智慧比我们高出无量无边,也比声闻、缘觉多很多,但是与诸佛仍不能够相比,所以这里才说佛是智慧甚深无量。

阿含甚深者,就是他们的智慧门甚深无量。你要懂、要证才能讲得清楚;走到阿含道,悟得真正的解脱道,这个道理你更要懂。如果一个人对经典无法用实际的体验去印证,讲经有时候就只会把名相堆积堆积,这样讲起来就不是很深入。「亦即前者为所诠之理甚深,后者乃能诠之教甚深。」诸佛菩萨在讲经说法,对初机的众生在讲时,都引经据典讲了很多的名相义理,但对大菩萨讲,直接讲名相出来祂们就懂是在讲什么。像你们听过前面的序品,那么之后虽然再提到一些名相,你当然也就能够懂;但如果是第一次来听的人,光听名相就搞不懂,对于什么名相是什么义都搞不懂。

 

五种甚深,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称五种甚深。五种甚深:证甚深可分为,义甚深、实体甚深、内证甚深、依止甚深、无上甚深等五种。即:

(1)义甚深:谓如来所证之种智性义,微妙不可思议。

(2)实体甚深:谓如来所证之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

(3)内证甚深:谓如来所证所得之一切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不可思议。

(4)依止甚深:谓如来所证悟之真如法体,乃无染无净,不变不迁,遍于一切法中,不即不离,不可思议,为一切万有所依止;然此实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者所能了知,故称依止甚深。

(5)无上甚深:谓如来所证之无上正等正觉,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思议。

再继续解释何谓甚深。这有五种甚深,因为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所以称之甚深。包括有:义甚深、实体甚深、内证甚深、依止甚深、无上甚深。

(1)义甚深:是如来所证之种智性义,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微妙不可思议。菩萨也可以证,但是所证的还是差一点。

(2)实体甚深:如来所证之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所以你慢慢看到大乘经典时,它就不强调说你要去恶、行善,不是在讲这种道理,是讲你对世间一切因缘法,能够超越两边的道理,所以就不讲空、不讲有、不讲是、不讲非、不讲是一样、不讲是不一样,反正你的心能够自在地面对一切境,这种实体的了解,这样才是不退转菩萨。

(3)内证甚深:自己内自证,这密教常常讲内自证,不是由外去证,所以内自己的真如性能够去证的,当然是应内缘。哪个时候在应缘,哪一个是没有执着,这种你要自己去证。然后菩萨有菩萨的不同的众生感召,由空性现一切法,去利益众生。佛也是一样,刚刚讲的等流身化一切六道众生相去度众生,就是随众生因缘去走,这种内证,是如来所证所得之一切智慧,甚深无量,智慧无量,神通也无量,一切种智都具足。所以我们要了解,一谈到境界,就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世间人等等不同的境界,你马上要能够分别。内证也好,都有不同的境界,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不可思议。一般人愈看大乘的经典,有时候讲空讲有倒好,容易去理解,讲到更深一点,怎么这么去化起一切智慧、化起一切现象,而且都自在无碍,这都不可说,这种能力更是不可思议。

(4)依止甚深:如来所证的,就是我们跟菩萨、声闻、缘觉、世间凡夫所要依止的。学佛法总是要有一个依靠、一个指标,我们依的是佛法僧三宝,我们能够理解一切经典是佛所说的法,最究竟的就是如来所说的大乘的法。这里讲的,「如来所证悟之真如法体,乃无染无净」,不能说染法、不能说清净法。它「不变不迁」,不变是恒常的,ca字代表迁变,如果会迁变还不是究竟,真如算是不会迁变,应缘就应缘,实际缘诸境缘。「遍于一切法中」,而能够「不即不离」,自性真如应缘起法,不必抓它也不必说要去逃避它,很自在能够这么面对一切境。

这种能力「不可思议,为一切万有所依止」,自性真如当然有一切法依止,我们还不究竟以前,依止在佛祂的法身上、或者依止在佛所讲的经文上,总是要有个依归,不然你会依外道学不正当的法,不究竟法,你慢慢的能够体会到底依止在哪里。你自己体会。「然此实深妙难解」,有时候好像懂了,有时候又好像不懂,因为这个太深妙,「非声闻、缘觉所能了知」,所以菩萨当然依止,声闻、缘觉也应依止,虽有时候是因缘不成熟所以没办法,但学菩萨道就要依止佛的真正清净如来法体。

(5)无上甚深:谓如来所证之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能够理解,所以说是不可思议。这里讲的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它虽然没有像佛讲的这么不可思议法,起码也是能够有一点样子了,所以祂以这个称号为名字。

 

阿含2gama甚深分为受持读诵甚深、修行甚深、果行甚深、增长功德心甚深、快妙事心甚深、无上甚深、入甚深、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等八种。密意者,隐藏之旨意,一般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处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即言,能解如来甚深密意之菩萨。如来密意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例如,如来说涅盘乃隐去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称密语。

阿含2gama甚深分为「受持读诵甚深、修行甚深、果行甚深、增长功德心甚深、快妙事心甚深、无上甚深、入甚深、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等八种。提名称,你懂一下就好了;受持读诵住阿含道2gama的人,则要天天念、天天读,进入脑筋里面去。修行得果者,祂有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增长功德心,愈来愈有功德相;快妙事心甚深,能够玩一些神通;无上甚深,不可演说的;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这是菩萨。以上这些名词提供给各位参考一下。

再下来,密意者,隐藏之旨意,表示不是每个人都懂,像密教里面的咒语,或者一些经典,看不懂仍是看不懂,即使字母、字义懂了一点也不会全懂,所以说是隐藏很多秘密,如果没有善知识给你开演,你不懂就不懂。像这个akana三个方便法门,它怎么修都分好多的方便法,数据慢慢都找给你们,让你们能够懂四十二字母它怎么修。不是说从头背到尾就是在修,不是这样。像这回告诉你们的「arapacana」;「aladaba7a=a」;再下来「avataya=6aka」,这些都要分段先去观它,初学的就要这么去学。如果全部懂的话,光是如何修这个方便法,就可以写一大本书了。如果你不这么学悉昙字门,你就没有智慧。我们了解,开悟的人要修空观、不执着、不即、不离,然后碰上某个机缘智慧乃即开显。

今日某位师父来访,说自己「心一直不想做事,看什么也没有意思。」回空观就是这个样子,不修入真正的空、解脱的话,你后面的开显智慧就没办法做。修行过程之间,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了,就回到空。所以显教、密教修法没有两样,密教还是要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这三昧证得了,你要如何去开展你的智慧?记忆力也好、或者是你的辩才无碍,就是要进入陀罗尼门,进入悉昙siddha3四十二字门。四十二字门有好几种修法,去一遍一遍修,这种密意一般人都不懂。一般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尤其是密教,像我们讲的o3,不懂的就只看见「唵」,懂的就看里面三个相,a u a3这种深深密意,包括佛的「法、报、化」三身在里面。

所以密教经典讲,众生无明不懂,你就简单讲;如果众生智慧高,因缘成熟,勤勤发问,也能够谦卑侍奉上师,那问了就要跟他讲。有的不懂得怎么问,因为不懂怎么问,问不出来!所以刚开头为什么这两位大菩萨一个问、一个答?当然不是说第一个问的祂不懂一切法是什么、不一不异又是什么!有时候要教导初学的菩萨,所以要有人一问一答。有时候这两位菩萨依佛的加持,所以先提出来一问一答,讲的是这种只有佛才知道的甚深密意。

此处解甚深义密意菩萨,也就是能够了解如来甚深密意的菩萨。如果现在要开显《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最高的义理要先标榜出来。在佛的加持让这两位菩萨先一问一答,再开显这部经。如来密意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一举一动、一个因缘都有其意义,佛有时候不讲清楚的话,一般众生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叫做密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像akana三言教义这三个方便法门,好像很简单,其实佛只是开显一部分,大多数的人就已经看不懂,有看没懂;若看懂了,能够实际去修证,那就更不简单,所以这一个密意里面,有很多的隐藏性的道理在。如果佛祂不开演,有的还是看不清楚,甚至就算开演了、写在经典上了,你看了还是不懂。

所以密法为什么不怕人家看,道理就在这里!看得懂的,这个已经是菩萨。可见不是说经典拿来看就懂,因为基础没有打好。像你要看密教的经典,如果悉昙五十个字、四十二字母没先搞懂,那你也不用看什么密教经典,因为看不进去、看不懂!那看懂了再跟你解释,你就知道里面含藏什么意义,所以五十个字、四十二字母要赶快背,背好了你才有办法理解与发挥密教的基本功夫;如果没有的话,讲归讲,进不去更深层次的密教里面去。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秘密意或者密教跟显教不同的,显教道理可以无量无边去演绎,让你了解空,了解空有不二,让你求得心清净;但最后你还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不是你心清净就能够做的,还要学很多的法,这一部份就是要进入密教。

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所以《大日经》也好、《金刚顶经》也好,所谈内容,有时候一句话,你也不知道它真正意义是什么。若有人把你从基础这么慢慢带入的话,你才能够学到。所以这是密意、密语。密语包括咒语,所以你学了悉昙五十个字,或者是华严四十二字母,如果这五十个字、四十二字都搞不懂,你光念那个咒语,你持了一百万遍有什么用?不如法。所以要按步就班去学。教你们的功课,你们要认真用功地去理解,先把基本搞好,以后再开显进入不同领域。比如这方便门「akana」三言教义,你要搞懂,akana这就包围着四十二字母这么去练、去修,才能够进入基础。进入基础,才能够学咒语,念念、背背;然后学结界、建立坛场,然后才能进入坛场里面去修。这还有很长的路,那是进入密教,是真正的秘密意;前面所开显的这些法,都只是方便、密意方便。

密语也是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开示。所以你学咒语时,先把悉昙搞懂,字义懂了,进入句义,再慢慢理解佛祂简单一行话,何以能产生那么无穷尽的力量。一段咒语不管几个字,短至一个字,长至四、五百句,这些都是表面的字义;一旦进入声音里面,那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就是秘密意。你要学密法,要体会的更完全一点。例如,如来说涅盘乃隐去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我们讲说要求得涅盘的境界,如来常住法身就是涅盘,而说的都是陀罗尼密部的咒语,这是针对利益众生所需要的。

 

最胜子,梵名 jinaputra,音译作慎那弗呾罗、辰那弗多罗,略称胜子,可称谓于菩萨,是称最胜。因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

如理提问的这位菩萨,祂尊称对方最胜子,最胜子又是什么意思?梵名 jinaputra,音译作慎那弗呾罗、辰那弗多罗。汉字不管它怎么用,读起来发音都应该要一样。jina音译为慎那、辰那,是最胜、最胜者之意,「耆那教」的「耆那」亦是这个字。putra则音译为弗呾罗、弗多罗,读音为putara,也有读putura,就是子、儿子的意思,经文也有译之作男子。jinaputra最胜子,略称胜子,可称谓于菩萨,是称最胜。又因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所以亦称佛为最胜。但是佛是佛,不能讲putra,这是子的意思,菩萨可以说最胜子,可以讲,佛要称最胜的话,则有称佛顶尊胜陀罗尼者。

这第一段开显一切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

2008.05.1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