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66)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菩萨的功德相)

超五怖畏。」

第八功德相示清净大。菩萨能超五种怖畏事,怖畏vibh1=a5a,恐惧害怕之意。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菩萨已得一切智菩提心时,所能远离五种怖畏。即:

(1)不为一切三毒之火所烧,

(2)不为五欲之毒所中,

(3)不为惑之刀所伤,

(4)不为有之流所漂,

(5)不为诸觉观之烟所熏害。

第八功德相示清净大,菩萨能够超越五种怖畏事。怖畏vibh1=a5a恐惧害怕之意,bh1=a5a本身也有怖畏之意。一切法,其实就是在修行离种种怖畏。什么叫怖畏?一般《心经》里面所讲的:「无有恐怖,以无恐怖故菩提萨埵。」我们心对未来有祈求、对过去业障现前都会害怕、恐惧,这个心如果不自在的话,就有恐怖。看到残忍的、看到可怖的,或者是生死问题,每个人都会升起恐怖的心,那恐怖害怕意念升起的话,心就会慌乱。但菩萨已经超越了五种所谓可怖的现象。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有学就是七地以前的菩萨,无学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所以,这两种菩萨讲起来还是不究竟,都还是会有小小的怖畏,到大菩萨才没有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佛才是真正完全能够离种种怖畏。

一般而言,定力或者是身体有特殊的能力者,比较可以安住,才能够令你的心完全离开怖畏。所以身跟心其实是离不开的。心会乱的人大概身已经被障碍,通常冤亲债主要来障碍你的话,都是先障碍你的身。比如说让你一个礼拜()、两个礼拜都睡不着觉,让你的气往上逆行到头部,头部亢奋了,不能下行,所以就睡不着觉。那一两个礼拜不睡觉的人,心慌意乱,所以心就开始乱、恐怖心就会来。所以身心都能够自在的话,那只有佛才能够完全离怖畏。那菩萨已得一切智得菩提心时所能远离五种怖畏,菩萨虽然不能完全离怖畏,但可以离五种怖畏事。哪五种呢?下面讲,即:

 (1)不为一切三毒之火所烧。修行就是修去除这贪、嗔、痴三毒,三毒之火。修至无贪、无嗔、了知因果(无痴)。所以,不再造业,就能够超越这三毒。假若心安住的话,不为三毒之火所烧。然而众生离不开贪嗔痴这三毒,所以永远没办法脱离三界轮回,就是世间禅行者也是一样。只有到大菩萨境界时,第一个能够超越这个三毒之火,不被烧着。所以我们要反省,在修行过程之间,对于种种的贪欲、或者嗔心、或者无明造业,都要防范。无明业尽量不要造,而善业造了以后,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要去执着,这样才能够对于善恶法都能够自在。

(2)不为五欲之毒所中。三毒是根本,再细分进去,贪分出来的话等于五欲。五欲在佛法讲的是色、声、香、味、触五尘境。不为五欲之毒所中,表示都能够远离色、声、香、味、触五尘境欲望,不受其所迷惑。对于五根面对五尘,所现的五欲境,不会迷进去。当然五欲也有一说是名、色、财、食、睡,这是一般人解释世间五欲,在世间生活时,钱财、男女的色、名望名声、贪吃、贪睡,这些也都是欲望。尤其是这个名、名声啊,每个人都喜欢有名,有名可以度众生啊,因为众生通通慕名而来。

像昨天回了封mail给大陆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小伙子,他说很佩服元音老上师,可惜祂已经往生了,那祂的徒弟那一个最好、修的最高明?他就是要跟他学。这个名,有名啊,书写多啊,到处弘法多啊,当然名声就大!如果你默默无闻,就算有真实功夫,人家还抱着怀疑心,见面了还要怀疑:「这人真的行吗?这是正法吗?……」,还抱怀疑。当然有名以后,徒众多了,供养就多了,这财也就来了,如果放不下这些财也麻烦!所以,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菩萨、大菩萨都不被这些五欲之毒所中。

(3)不为惑之刀所伤。已经证到大菩萨了,一切的见惑、思惑或者说修惑,都已经看破了。我们修行就在做这个工作:对外界或者境界上的种种见解,不要执着!有些人修到哪里,就执着那个境,甚至以为那个境就是你最后要得到的究竟,根本讲来都是会迷失掉。于外境不执着,于内境(就是心)亦然。所以对于心的妄起、妄念、甚至于自性觉知……等等的神通变化,都不要执着,一有所执着都是会迷失掉。至于菩萨、大菩萨当然可以不被惑之刀所伤。

(4)不为有之流所漂。第四种不迷失、不恐怖的,是不为有之流所漂。有(bha)就是有生,十二因缘中有讲,有「爱」就会「取」,你「取」了以后,取就有生,有生就是有生六道,有就会生,生就有老、病、死。这里的「有」,要能不「有」,就是不造一切业,或者造了一切善恶业都能够不执!不执的话,就会如这里所讲的,不为「有」之流所漂。漂流,指漂流在六道中。有的人对佛法不是搞的很懂,所以在开始修时,内心对于种种善恶念很害怕。还未清净的人,修习时,过去熏习的恶念或者三字经,都会一一冒出来,有的人无知就会恐怖,碰到有邪念、淫欲念、或者什么念,一直冒出来时,就很害怕,就一直想要压它、压它,无法如如或能够安住。当然这个念是外来的、还是自己的,要先搞清楚。

今天回一个mail,刚好就在谈这个主题,他内心有恶念,就很害怕,就一直要用正念来压它,自己用念压了还是没有灭,外来的念或者冤亲债主又要障碍他。这些念头到底怎么考验你?就是看你心里面很害怕,所以一直给你出现这个念,你如果没有看开,没察觉说:「这只是一个念而已,有什么好怕!」那就更搞得神经兮兮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害怕这个念,这个念也没有去做什么事,没有随缘去做什么恶事,怎么就害怕?只是个念头而已,所以念之善恶是我们在分别,佛法修到这个境界,要观它只是一个念头,顶多是让你知道:「喔!我还有这个习气!」或者说,有外来的干扰,给你各种念头,但如果你的心里面没有这种恶习的话,是不会相应的,反正念归念,有什么关系?

比如说,你最怕死,菩萨或冤亲债主偏偏给你死亡的念头,那你就很害怕,寝食难安。对于佛的道理、佛法的道理没有搞懂,然后说要修行,这样学佛法就很累!像写mail来的这位,自己也有持咒、也有依密教上师学法,但学了半天,心一有这个念,正、邪、善、恶,还在那里搞不清楚,怎么对付它?对付的很累!其实你观它一切无所有、不可得,通通跟你没关系的话,不就自在了!我们轮回的根本也在这里,善恶念头不能够安住,就有恐怖、就有不正确的心态,就容易堕入轮回,为「有」之流所漂去了。

(5)不为诸觉观之烟所熏害。觉观,有觉有观是初禅,在初禅境界就有觉观,对于内心起灭起灭的心念,都有能力觉。像刚刚讲的心的方面,善或恶之念头就念头吧,只是对一件事情的念头而已,毋需有善恶想!这样的话,觉观之烟幕,觉观对心起了烟雾弹一样,你就不会被它骗了!像刚刚讲的这位网友,对于善恶念起,他能够看得到、能够知道,就是有觉有观,但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去对付它,当这种烟雾弹一直搅和过来时,又不知道去抓住清净心来面对它,不免就很害怕,随时在害怕、害怕,等于被诸觉观之烟所熏害了。

以上所说明的,就是以一些现象,比如三毒之火、五欲之毒、一切惑的刀、或者是有之流、或者是觉观的烟幕,来譬况五种众生所怖畏的,而菩萨皆能远离之。

 

见道以前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1)不活畏,又称不活恐怖,指初学者虽行布施,但因恐惧自己不能过活之故,常积聚资财,未能尽施所有。(2)恶名畏,又称恶名恐怖,指初学者为度化众生而同入酒肆等处,然未能安行自若,犹惧他人之讥谤。(3)死畏,又称死恐怖、命终畏,指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4)恶道畏,又称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指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5)大众威德畏,又称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指于王廷执理之处或善解法义之威德大众前,恐惧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此五种怖畏,于入初地时即远离之。

再来,见道以前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见道之前、未悟真理的众生,有五种恐怖。刚刚讲的是大菩萨不畏、超越了这五恐怖心,至于还在修的众生,有什么恐怖呢?

(1)不活畏─第一个不活畏,又称不活恐怖,指初学者虽行布施,但因恐惧自己不能过活之故,常积聚资财,未能尽施所有。说布施要行布施,但是没办法全部拿出来布施,总是要留一点生活费,或者怕以后活不下来,这种不能活下去的恐怖,当然有家眷难免都会考虑这些,但菩萨都出家修行,所谓一人吃全家饱,不会去在意这个,光吃饭就简单了,这不活畏是针对在家初学的人而言。

(2)恶名畏─又称恶名恐怖,指害怕有不好的名声。有的人很爱面子的,所作所为,都怕人家来批评,如果有人批评一下,令名声受损,他就受不了,于是就要受这种恐怖所苦。初学者为度化众生而同入酒肆等处,然未能安行自若,犹惧他人之讥谤,像这种去酒家之类的,为了度化众生到酒家去,度化喝酒者也好,度化在酒家工作者也好,却怕自己被讲闲话:「哎呀!你竟然跑到那种地方去!」那么就是还没看开名声。如果看开名声的话,「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毫不在意旁人臧否,这样就没有恶名畏。刚刚讲的,如果你很爱面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家里的什么事情,都很怕被人知道,人家一讲好像你面子就挂不住,这种就是恐惧于名声不好、面子挂不住。事情就事情,有什么好掩盖?没必要!讲、讲就是讨论,讨论完就算了,别因为面子问题而那么在意。

(3)死畏─又称死恐怖、命终畏,第三种是大家都有的死畏,恐惧死亡。如果你修到不怕死,很有把握的话,这已经悟道了。死亡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大菩萨修行过程之间都有死过,不是说肉体的死过,是神识脱离肉体的现象,当然不能完全脱离,完全脱离等于真的是再见了,只是说有神识出离,部分出离,这魂魄很复杂的,三魂七魄如果全部跑了,那就死掉了,一般人受了惊吓,或跑了几个魂,人就出现痴呆痴呆,不能够掌控自己意念,这个是有的。你看这个人痴呆痴呆,一定是惊吓到,那个就要去收惊,这样把识神抓回来安住,不然会像行尸走肉一样,有肉体但眼神不灵光。命终畏,命终的可怖,指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仍恐怖死亡,故未能舍身。要出钱可以,要我的肉体那就免谈了,所以还怕死亡。

释迦牟尼佛是以布施肉身为最大布施,过去世祂发愿要布施肉体一千身,所以很多地方你可以看到他舍身的故事,《金光明经》里面也有讲,好多地方都有谈到喂虎,当然喂虎不是只有一次,有两、三次,其它的时间也是在布施肉体,当然菩萨祂布施肉体是很自然的,而且祂也有能力去看破这个肉体对祂的障碍。至于我们,修行层次差多了,很爱惜肉体以外,还怕身痛、脚痛。你看祂布施肉身给老虎时,听说地点是在尼泊尔境内,上次2003年你们有的人可能去看过。当年菩萨祂看到一只母老虎生了七只小老虎,因为下雪所以没有东西吃,在一个山谷底下,同时有三位皇子兄弟看到了,大哥、二哥虽然也都有慈悲心但不够大,所以看一看就走了,只有第三位皇子最慈悲,就观自己过去世有布施肉体的发愿,所以现在看到母老虎跟七只小老虎,如果没有东西吃的话,母老虎可能把七只小老虎都吃掉也不一定。

所以祂在观了过去世的因缘以后,就决定要布施祂的肉体,那时是最后生、最后一次布施,完了就满一千次,所以祂就跳下去,跳下去,老虎太饥饿了没有力量,不想理祂,后来祂再拿树枝从祂的颈部插下去,就是要让祂流血,自己能流血,这个动物一闻到血腥味,兽性就开始发作了,所以颈动脉插破了以后流出血,母老虎就发威了就吃祂,所以你自己要能够制造血腥味,然后,布施这个肉体,还不究竟的人就很怕这个肉体会怎么样,现在你知道──肉体不是我的,也不是真的,死了以后这个肉体就跟我没关系。但是现在要你布施这个肉体,你是做不到,因为怕死,所以初修行的人还是做不到。

(4)恶道畏─第四种是恶道畏,就是说六道里面,知道不好,不好有恐怖,所以说又称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恶趣的怖畏,怕堕落到恶趣的怖畏。殊不知六道轮回、下三道轮回,看起来不好,但菩萨是六道都依缘而去,佛也是随类变化身到六道中去度众生。初学的人都是怕入三恶道,怕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三恶道中,这就是恶道畏、或者称恶趣畏,所以这是指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刚开始守戒的人都是这样,为什么要守戒?守戒要产生菩提本,所以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就不会下三恶道,开始的心都是这样。然后慢慢学菩萨法,慢慢了解一切法不住,能够不住一切法。什么叫作三恶道?什么叫作三善道?什么叫作解脱?什么叫作生死?你都没有这些名相框框!所以大菩萨是超越这些名相;初学的人才会害怕,所以不敢下地狱。像大菩萨都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己发愿入地狱。由这个就可看出理念有没有搞通、有没有悟道,如果你搞通的话,慈悲心重,你就不会害怕入六道。

有一个指标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三恶道缘,比如说你常在害怕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表示你可能有那个因缘,所以很害怕地狱,或者一谈到地狱就感觉不得了、很恐怖,可能你潜意识里面有这些因缘,一旦等它来时,便会感召下地狱。如果你没有这个心,地狱就地狱嘛,也不会去想它的可怕、也不去想它怎么样,反正那就只是个名相而已,有什么可怕?畜牲道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越想逃避的,就代表你越有那种趋势。就像如果有地狱因,你要下入寒冷地狱,那这个业风它会现这个热的相,你在死时,很奇怪,它会现热的火焰,然后你一看到火焰你就非常害怕,怕被烧,你就往阴凉的地方跑,那刚好阴凉的地方就是寒冰地狱的本相,所以你往阴凉的地方刚好坠下入寒冷的地狱!

所以你要练到知一切相都是幻化的。你在弥留状态,或者神识已经脱离肉体时,所现的这些相都是不真实的,是一个相而已,是过去业力所感召的,所以火焰来时,顶多闭着眼睛给它烧嘛!火焰真的从好远好远就烧过来,过了以后你有没有被烧掉?如果你更大胆,就看着火焰,它过来、过来,烧过你的肉体,然后又往后面一直去,这样越不怕你就越不会堕落到哪里去。因为那是幻境,是幻化的影像。所以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种幻化心意念,阿赖耶识所残留的影像中,然后自己恐怖。学佛法就要看破这些,没有什么恐怖!这样六道你们不觉得苦的话,就不管它什么三恶道,也不必恐怖。

(5)大众威德畏─好像人多了,你就心胆怯害怕,所以又称众中恐怖。有的人一上台报告就皮皮剉”(心有惊吓)皮皮剉这个就是众中恐怖。面对大庭广众千人、万人,这个恐怖心,当然要磨练,虽不是说你靠磨练就可以那么逍遥自在,但如果你有定力,又可以制摄大众的心,那无论台下有多少人都是一样,就不会恐怖。我们一般人没办法,这个是大众畏、处众怯畏,看到那么多人就心里起害怕。指于王廷执理之处,法庭或者是国王在执行这些审判或什么事的地方,者是善解法义之威德大众前,很多大菩萨在的话,你就坐立不安,念及:「唉哟!这些都大菩萨、或者是大法师、或者是什么善知识、……」,你一进到那里就格格不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晓得要怎么办,这就是你自己没有定力,没有很自在的能够安住你的心。

在这种环境之下,你会恐惧,惧怕什么?恐惧自己言行有失,畏恐自己语言、行为有所缺失啊!你太在意了,太在意这些都是圣人,或者都是法师,都是什么样不得了的人,然后怕讲话讲错了,或者行为有差错了,或者怎么样,所以就会觉得恐怖,这是大众威德恐怖。而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狮子吼就是把你所懂的佛法确实道理宣讲出来,该讲就讲,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说:「我讲这样他们会信服吗?我讲这样他们有怀疑吗?或怎么样的……。」当然你自己要先懂,然后自己要有修行的经验,先要有这些体验很重要,如果你光对文字相好像懂,意解了,但是处在这类善解法义的威德大众之前,你讲起来就很小声!因为,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犹疑着:「我这样讲对吗?这大家或许都比我了解!」那就会害怕。你若面对初学者,也许觉得好哄、好骗,讲得满嘴都是泡泡,不会惊怕,反正大家都不大懂,所以自己讲什么都不会害怕,有时还「初生之犊不怕虎」这样。当然这个要修证,你讲的人有境界、有体验,听的人他比你差一截,你就不会害怕。但是初学的人,往往就有这种恐怖,不能做狮子吼。

此五种怖畏,于入初地时即远离之。以上五种怖畏,于入初地时就能够远离。一个开悟的人就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就是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欢喜地的菩萨应该都可以摆脱这五种怖畏,你自己检验看看,对这五种能不能都不恐怖?不恐怖的话,代表你稍微有基础了。

 

亲光菩萨释云,谓超五怖畏,即三业清净,出诸怖畏,无犯戒等,诸恶趣等怖畏因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恶趣畏、五怯众畏。如是五畏,证得清净意乐地时,皆已远离。

亲光菩萨所解释这一段,超五怖畏是什么意思呢?祂是说谓超五怖畏,即三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出诸怖畏,一个身口意清净的人他就不会恐怖这个、恐怖那个,既然清净,有什么恐怖饿鬼道、地狱道?或者你懂得佛法真谛,明白所谓的善恶只是你的分别,或者下面要讲的,不退转地的菩萨不执善、不执恶,不住善、不住恶,有了这种修证的话,你就可以说是不退转。如果你还执着:「涅盘很好,哎呦!恶事不能做!」光执着善的,你只学一半!你学一半的话,就不能究竟,就会退转!如果你学说哪有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什么叫作合理不合理,都没有这回事情,这样你才不会退转!无所住很重要,下面为什么列那么多的经典?这部经在讲──如何做到菩萨不退转地──这个概念很重要,所以你如果真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的话,超越了种种怖畏,即不会害怕。

无犯戒等,既然心清净不会犯戒,诸恶趣等怖畏因故,因为善业清净,而超出种种恶趣的害怕心,这还是偏向解脱的部分来讲。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恶趣畏、五怯众畏。如是五畏,证得清净意乐地时,皆已远离,上面是讲初地就远离,这里则说要清净意乐地时才远离,起码到二地离垢地以上,三地明地等。为何有差异?这要稍微了解一下。当然讲说初地时就远离的话,是有点比较乐观的说法,初地者还没有离一切污垢,为什么?你知见还没有完全圆融,所以没有得到清净意乐地,所以要说初地这样就远离,当然有点勉强,因只知其境,习不相应,但习犹在,未全离垢也。也可看出,每个人对这些概念所诠释的角度,亦有歧异。我们也要能够分辨、判别哪一种说法比较合理。以上这是再介绍第八个功德相「超五怖畏」。

「一向趣入不退转地。」

再来,这最重要的,大菩萨一向趣入不退转地,一向就是只有单向的,没有两条路的。我们以前讲到不退转地,讲过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这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分别列在地前菩萨跟地上菩萨,直到八地不动地菩萨才是心不退转,但是真正不退转要悟「无住法」!这无住法很重要,不住善、不住恶,不住空、不住有,永远都没有住着在一切法上,你这样能做到的话,就真的不退转!这是第九个大菩萨的功德相。

第九功德相菩萨证得大。此句是说菩萨一向趣入住不退转地,大菩萨如何趣入真不退转地?一向者0ama-eka-ayana-m2r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0ama是安静平和义,eka ayana是一航程义,m2rga是道,整句意思是指一心直驱入,入于心不退转地。趣入者是指契证真理,如大乘义章云:「证会,名之为入。」证得了、理解了、做到了,名之为入。

第九功德相菩萨证得大。此功德相菩萨是证悟而所证最大,故叫做证大。此句是说菩萨一向趣入住不退转地,不会分段向「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到心不退转,永远就是只有一个方向也好,或者是没有犹豫的,直接进入住在这个不退转地,在这里,心是关键,那心怎么做,才能够达到不退转地呢?这一段佛特别开示,而且开示有一些道理阿罗汉搞不清楚时会怀疑,中间插了一个魔来显示这个道理哪一个是真,所以故事好像很长,其实都讲一件事,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说魔很害怕释迦牟尼佛讲解脱道,所以他一听释迦牟尼佛在讲不退转地的这些法时,就很害怕,赶紧来找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很慈悲,谁来要求祂,祂都满足对方,所以祂也真的以老实话跟魔讲:「好!从今以后我不再跟这些人讲解脱道,我不叫他们求什么空,或者守什么戒律,或者什么、什么、什么的很多法…。」这魔就很高兴,认为:「你不教他们这些,那我就有徒众了!」因为魔当时听到释迦牟尼佛跟很多人讲这个法,便率领他的徒众都来,结果来到一定范围时,这些徒众都靠不上去,佛在讲这不退转地道理之时,一个咒语很强,故他们靠不上去,只有魔王勉强可以靠上去,而且本来这个魔王是很强壮,很有活力的,但一听到不退转地法时,人就衰败了,好像我们人一样,从二三四十岁一下子老到一百岁一样,就成老弱走不动,

当时这些魔子魔孙要来搀扶魔王他,结果来到一半靠不上,所以大家都停在原地,只有魔王能继续往前走,而且没有人搀扶,所以他就怪世尊:「你说我有很多徒众,现在连一个扶我过来的都没有办法,那你再讲解脱道,讲这个什么……,每一个人都解脱了,那我哪里有魔子魔孙?」因此佛就安慰魔王说:「从今以后,我都不讲解脱道,都不讲远离一切法的法。」魔王就很高兴说:「好!」然后一下就活泼过来,就回去了。反而在场这些不究竟的圣贤在怀疑:「佛您刚刚讲这样,满足了魔王的意愿,那是我们有没有听错啊?我们不会修了!」所以佛才开始讲真正的不退转法。祂确实也没有欺骗魔王,因为当下祂不再讲解脱道,祂是跟这些不究竟的菩萨或者阿罗汉讲「无住法」──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一切相。那这样说法,有没有违背答应魔的话?没有!

「没有叫人求解脱,是叫人无住解脱、无住涅盘、无住一切法、无住什么什么……。」里头这些偈语都是在讲这类道理。所以你能够悟到这个偈语里面所讲的道理,一切法都无所住的话,有什么善?有什么恶?有什么解脱?有什么烦恼?有什么跟有什么…?都没有!都没有的话,就是真正悟得不退转,简单的总结其概念是这样。所以该段经文很长,像在叙述故事、叙述道理,实际内容的要义是──到大菩萨的境界,悟得了不退转地,就什么好不好,什么善不善,什么恶不恶,对祂来讲都无所住!好比《金刚经》也讲实相观,对善境界实相观,对不好的境也实相观,一切法其实都无所住、不可得。这种大道理,是大菩萨都要去悟的。

万一你还在戒律上执着,对鸡毛蒜皮的戒律很执着,这就是有所住。有些同学就会这样,斤斤计较,他们住在哪里?住在想解脱的那一面,没有办法放开。所以修行到一个境界时,你自然就要去受考验,要突破这个善恶的观念。如果今生你还学不到突破善恶观念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悟到不退转地。当然你说随便去违犯戒律、乱搞一通,也不可能,但是你如果犯了戒、做了错,你不要一直在那里钻牛角尖,否则的话就是你有所住,住于什么?住于三界,那还是阿罗汉的境界,怎么能够做菩萨?连小菩萨也做不到,大菩萨更不用谈。所以「一向趣入」就是没有怀疑的、单刀直入的,就证到这个境界,没有在那里三心两意,在思维、在怎么样……,做到就做到,做不到的话,也不会在那里想:「这样对吗?这样好吗?这样怎么样的……。」

大菩萨如何趣入真不退转地?这边先列出各个字词的梵文与意思给各位。一向者0ama-eka-ayana-m2r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0ama是安静平和义,安静平和寂静的意思;eka ayana是一航程义;eka是单一、唯一,ayana是向、去,mārga是道、道路、圣道,所以祂心安静平和的,一心一向入这个道路,什么道路?不退转的道路。故整句意思是指一心直驱入,没有怀疑,没有在那里兜圈子,没有怎么样,就入于不退转地,直接能够进到不退转地。趣入者是指契证真理,不是你嘴巴讲一讲,而是要用实际的证悟,直接跟真正不退转地的真理相密合。如大乘义章云:「证会,名之为入。」大乘义章里面讲说:「证会,名之为入」。

「证」是去体会,实际体会,不是嘴巴光去讲一讲;「会」也可以说懂了、体会了,体会以后懂了,懂了又做得到,所以证得、证会,然后名之为入。这里开始讲,什么叫做大菩萨的不退转地?小菩萨的不退转地就是八地菩萨的「心不退转」,八地才有心不退转,菩萨心、菩提心不退转。更前面,菩萨的「位不退转」是要在十住的第七位,而「行不退转」是登地菩萨,也就是初地菩萨位。当中,初地到七地之间,还会有心的退转,这些都不能称为不退转地,能够称上这个「地」,不退转地的只有大菩萨,可能从来没有加过「地」,我们常讲不退转、不退转,有「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但这「地不退转」就是大菩萨不退转地。

 

何谓大菩萨不退转地?依《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云:尔时有百千阿罗汉,舍利弗、大目揵连、须菩提、阿泥卢头、离婆多、劫宾那等,即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于佛前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志愿满足,能降伏魔摧诸怨敌,具足成就五无间业,我等今日满足成就五欲功德,我等今日邪见具足远离正见,我等今日害多百千众生之命。我等今日已逮菩提,即于今日无余涅盘而般涅盘。」尔时世尊默无所说。
 

何谓大菩萨不退转地?依《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云,这一部经,经文很长,里面像讲故事一样,以下详细解释。尔时有百千阿罗汉,舍利弗、大目揵连、须菩提、阿泥卢头、离婆多、劫宾那等,即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于佛前而白佛言!」大家一起讲:「世尊!我等今日志愿满足。」所发的愿,愿力已满足。「能降伏魔摧诸怨敌,具足成就五无间业。」我们修行要修解脱、修无间业,要离开五无间业,为什么祂反而具足成就五无间业?这让一些小阿罗汉怀疑:「你为什么具足、满足五无间业呢?」这是第一个怀疑。

「我等今日满足成就五欲功德。」我们刚刚讲要离五欲,他们却说成就五欲功德?这是第二个可怀疑处。「我等今日邪见具足远离正见。」正见不求,邪见具足,那不是越学越倒退?这是第三个怀疑。「我等今日害多百千众生之命。」明明说不能杀生,他们现在又说杀了百千人?这还得了,这杀业源源!讲到这些,令这些小阿罗汉非常害怕,认为大罗汉有没有起颠倒想?怎么讲这种话!

「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我等今日已逮菩提,现在已经真正得到菩提智慧。所以你马上要醒过来,所谓真正得到菩提,不是说坏事不干,坏事是做了不执着,做照样可以做,做了以后不执着,当然这个证到阿罗汉祂不会去做坏事,但是祂内心里面已经满足这种善恶分别的观念,不会局限那个框框里,还在那里不能杀、不能偷、不能盗、不能什么,不同于初学者,大阿罗汉、大菩萨祂不去讲这些。「即于今日无余涅盘而般涅盘。」已经证到真正菩提了,所以在今天证得无余依涅盘而进入圆满。这个「般」是paripari是周遍,他只有翻pari没有翻出来,pari nirv25a周遍圆满,pari连在前面,如果前面再加上一「大」字,就是大般涅盘,mah2- pari nirv25a。换句话说,他们这些人已经进入真正的菩提,所以今天已经得无余依涅盘而进入大般涅盘。「尔时世尊默无所说。」尔时世尊默然无所说,没有说好没有说不好,谁能证到就证到。

 

尔时,会中有百千众生皆生疑惑:「我等今者如在闇中,云何诸大罗汉作如是语,何况凡夫?」以疑惑故,不能从此至彼,从彼至此,坐不能立,立不能坐。尔时,尊者阿难,知此百千众生心之所疑,亦以佛神力故,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今此大众百千众生,闻诸大德比丘作如是语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无所说。愿文殊师利说其因缘,此诸大德比丘。以何因缘说此密语。」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语尊者阿难言:「阿难当知,此是不退转菩萨地事。唯有不退转菩萨,乃能证知此诸大德比丘密语。」尊者阿难问文殊师利言:「此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转菩萨耶?」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此诸大德比丘皆是菩萨,已于菩提得不退转。」阿难请文殊师利言:「愿说诸大德比丘微密语义。」
 

尔时,会中有百千众生皆生疑惑,大菩萨这么证悟,小菩萨就迷糊了:「你怎么讲这种话,这样对吗?」这很麻烦,我等今者如在闇中,一听到这些大菩萨这么讲更迷糊了,好像在黑暗中一样。云何诸大罗汉作如是语,何况凡夫,他们连证得大阿罗汉都讲这种话,那我们这些凡夫还得了?以疑惑故,起了怀疑心,不能从此至彼,从彼至此,走到那边也不是,走过来这边也不是,坐不能立,立不能坐,坐下来也不是,站起来也不是,只怀疑道:「怎么这些大阿罗汉讲这些话?跟我体会的都不一样,跟以前世尊讲的法也不一样?」所以坐立不安。

尔时,尊者阿难,知此百千众生心之所疑,阿难尊者知道大家都在怀疑,亦以佛神力故,亦以佛的威力加持,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所以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今此大众百千众生,闻诸大德比丘作如是语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无所说」,到底是认可呢?如果不对,又不跟他们指教、指教,到底是怎么样?何况世尊又默然无所说。「愿文殊师利说其因缘,此诸大德比丘,以何因缘说此密语。」阿难是由佛祂的加持力代大众问。佛法是这样,有问才有答,所以挑起这个因,问文殊师利菩萨:「你智慧第一嘛,你出来讲讲话,世尊都不讲话,你出来把事情说清楚一下,不然这些小菩萨都听不懂!」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语尊者阿难言:「阿难当知,此是不退转菩萨地事。唯有不退转菩萨,乃能证知此诸大德比丘密语。」唯有不退转的菩萨,才能够证知此诸大德比丘的密语密意。

尊者阿难问文殊师利菩萨言:「此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转菩萨耶?」祂们都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是真的不退转菩萨,为什么讲上面这些颠倒的话?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祂们当然都是不退转菩萨,「此诸大德比丘皆是菩萨,已于菩提得不退转已经是得到真正的菩提了,证到不退转。阿难请文殊师利菩萨言:「愿说诸大德比丘微密语义」,祂们讲上面这些话有什么密语?有什么深意?希望文殊师利菩萨您要跟这些小菩萨讲清楚。

 

文殊师利言无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断无明故,名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爱,彼以永断名为害父以诸法不可坏,方便坏众多想亦坏诸行,名为坏僧应坏凡夫法,名阿罗汉以不灭方便,灭罗汉想,名杀罗汉以不灭方便,灭如来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断已害,毕竟无余。阿难!以是事故,诸大德比丘作如是语。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无间业。所以者何,于此法中不聚不散、不减不满,是故名为五无间业满足成就。

文殊师利言:「无明能生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明能生生死,一切的生死都来自于无明!所以你们的功课作业都没有交啊!有的都还没有交,有的写的不错,用心一点去体会,体会就写得出来,「无无明本不生故」,哪里有什么无明不无明?或者你要说「无无明本无生死」、「自性清净」,也都可以啊,你们都懒得去找数据?我还没去跟你们登记,哪一个交卷了、哪一个还没有交?像我们当家都交了,你们没有交的人那更要厚颜啦!是故名母,无明能生出生死,是故名母所以无明是生死的母亲。断无明故,名为害母,如果把无明断掉了,是不是把这个母亲害死了?所以叫做害母。所以一切法,你说要修解脱,要破无明,无明是一切生死的母亲,那你不是杀了千万人?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生一世,你的父母亲之间的因果牵扯不晓得几千万人,所以你杀百千万人,深一层的意义要这么去想。

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爱,父的名称叫不正思惟以及喜爱、贪爱,有根本无明的母亲,又加上没有正思惟、没有好好的理智去想的,就起贪爱心的父亲,所以一父、一母,才能生起我们的生死。彼以永断名为害父,所以彼以永断,你永断了不正思惟、永断了贪爱,这样是不是你杀害了父亲?叫做害父!所以杀父、杀母,是对自己父母亲讲,但害父、害母,是将会产生出根本业力的这些「母亲」,把她们害死了,那不是很好吗?所以祂杀了千万人都是这么杀的。

以诸法不可坏,方便坏众多想,一切法不能灭、不能坏,方便坏我们一切念头、众多想的一切念头,亦坏诸行,这样亦坏到我们种种的行为,或者种种的微细念头。坏了,坏了好不好?当然好啊!所以就名为坏僧。应坏凡夫法,名阿罗汉,如果你把凡夫法坏掉了,那是阿罗汉。以不灭方便灭罗汉想,以不灭一切凡夫法为方便,最后把阿罗汉也灭掉了,所以你就不会得阿罗汉果,意思就是说阿罗汉是坏凡夫法证得阿罗汉,现在你以不灭这些凡夫法为方便,这样你不是杀掉了阿罗汉吗?所以不住于恶、也不住于阿罗汉的圣境,要有这种理解,祂不灭方便灭掉阿罗汉,名杀罗汉

以不灭方便,灭如来想,如来是要证得如来的,现在你有这个心,你要如何来灭掉你要成为如来这种念头,所以以不灭如来这种念头为方便,那等于是说不直接去求如来法,所以灭掉如来了,名出佛身血,如果你这样做到的话就是也在出佛身血,出佛身血是不好,现在是连要成就如来法的这种念头也没有了,不灭方便,来做到没有如来要成佛这种念头,那不是把如来灭掉了吗?这叫做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断已害,等等的都举这些例子来讲,大概圣人的境界都这样嘛,你以不灭方便来灭掉你所要得到的圣境,这样的话,已断已害,毕竟无余,没有什么余下的。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说:「阿难!以是事故」,以这些例子来跟你说明,「诸大德比丘作如是语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无间业,所以者何」,他们讲这些话这意思是什么?「于此法中不聚不散、不减不满,是故名为五无间业满足成就」,真正能够证得满足五无间业的,就是不聚五无间业,不散、不去打散或者遣散五无间业。所以不造、不灭,不减、不满,不去特意的要灭掉五无间业,也不去满足成就五无间业,这样心不是很自在吗?这样才是真正的五无间业满足成就!这么讲几段下来,你要大略了解它是在讲什么意思。总之,就是不要执着一切法,对凡夫法、圣人法都不能执着。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满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诸比丘于此五欲,了知如梦如幻,如热时炎,如影如响,彼于此智满足成就,而于五欲无增无减所以者何?能知此法毕竟而无所有以无所有故,能如实知,而于彼法得如是忍,故名满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难!以是事故,彼诸比丘作如是说,我等今日满足成就五欲功德。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满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诸比丘于此五欲,了知如梦如幻,如热时炎,如影如响,彼于此智满足成就,而于五欲无增无减。祂们把五欲看成是如梦如幻、如热时炎、如影、如响,既然是都不真实的,那做了又怎么样呢?所以不去逃避、也不去怎么样,做、没做都是无增无减。所以者何?能知此法毕竟而无所有,你能够懂得什么都无所有的话,做跟没做有什么不一样?以无所有故,能如实知,既然无所有,所以能如实就是客观面对那个境而不去执着它,毋论有这个境没这个境,如实法就是实相观。而于彼法得如是忍,在这五欲现象里面,能够确实用真正的忍,无生法忍去面对,故名满足成就五欲功德,这样讲起来才是真正的满足五欲功德,不是一直逃避、逃避、逃避就不是满足。阿难!以是事故,彼诸比丘作如是说,我等今日满足成就五欲功德。面对这个境如实能知而无生法忍现,这种才是真正满足成就五欲功德。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满足成就邪见、远离正见者,彼诸比丘知诸法邪、见诸法邪阿难!邪名有为,诸法皆是虚妄,此虚妄法犹若虚空,不增不减,亦不住方,亦无所属所以者何,离自性故彼知是法皆悉平等,以平等故正见亦等,彼已远离如是等想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诸比丘无有等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诸佛之法离一切想,彼于佛法通达无生,不得无生法。是故阿难!彼诸大德比丘作如是语,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见、远离正见。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满足成就邪见、远离正见者,再来讲成就邪见、远离正见,为什么这么讲呢?彼诸比丘知诸法邪、见诸法邪,知道这个法是邪法,也见到这个法是邪的。阿难!邪名有为,诸法皆是虚妄,此虚妄法犹若虚空,不增不减,亦不住方,亦无所属。所以者何,离自性故。邪的法叫做有为法,都是邪的,诸法皆是虚妄,如果学法诸法它也是虚幻的,此虚妄法犹若虚空,虚空就是不增不减,亦不住方,亦无所属,因为一切虚幻法皆离自性之故。

彼知是法皆悉平等,所以邪法、有为法跟无为法还是一样一样,法法平等,以平等故正见亦等,正见也是法,邪见也是法,邪法是有为,正见是无为,无为、有为都是平等平等。彼已远离如是等想,计较那么多、讲的那么多,其实都是同一回事情,你要看的开、看的破。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诸比丘无有等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诸佛之法离一切想,所以彼于佛法通达无生不得无生法,这样的话,是故阿难!彼诸大德比丘作如是语,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见、远离正见。诸比丘为什么说具足成就邪见、远离正见?就是这么讲的,从根本去讲,什么正见、邪见,都是自己在分别。其它的念一下,讲的道理都一样,这边只挑重点讲。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害多百千众生命者。阿难!彼诸比丘,令此时会百千众生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响,知此法故,离众生想、离寿想、人想,离一切法想以一切法不可种,方便种菩提善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从诸比丘闻此密语,亦得离众生想、寿想、人想,不数数死所以者何?若着众生想、寿想、人想,则数数死。彼已远离如是法,故毕竟不生。是故阿难!彼诸比丘作如是说,我等今日害多百千众生命根。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害多百千众生命者阿难!彼诸比丘,令此时会百千众生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响,知此法故,离众生想、离寿想、人想,离一切法想,这有一点像《金刚经》讲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样。以一切法不可种,方便种菩提善根,不可种,但是方便种菩提善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从诸比丘闻此密语,亦得离众生想、寿想、人想,不数数死,不去死、不去很多次的死,但也不离很多次的死,所以者何?若着众生想、寿想、人想,则数数死。彼已远离如是法,故毕竟不生。是故阿难!彼诸比丘作如是说,我等今日害多百千众生命根。那这样跟众生因因业业、生生世世,这个就是所说的,害了那么多的众生生命、命根。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已逮菩提,于无余涅盘而般涅盘者。」阿难!彼诸比丘,令此大众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天及人,即于今日得离烦恼、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诸大众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于今日闻说金刚句法,皆得无生法忍、得见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说,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于无余涅盘而般涅盘者彼不断烦恼、不修佛法,无余烦恼。是故阿难!彼诸比丘作如是说,我等今日已逮菩提,于无余涅盘界而般涅盘。言今日者,阿难当知,即于此日不生亦无所生,故名今日(天竺正音不生与今日音同也) 。是故阿难,求菩萨乘,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当渐损以不可得法发菩提心,于一切法是名为出离菩提想,于一切法是名为入无余涅盘而般涅盘。

阿难当知,彼作是说,我等今日已逮菩提,于无余涅盘而般涅盘者,阿难!彼诸比丘,令此大众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天及人,即于今日得离烦恼、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诸大众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于今日闻说金刚句法,这些是讲说,此诸大众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进入这种离烦恼法,得菩提法,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参与的大众,都已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再进入闻这些金刚句法──上面所讲的,都是不得了的金刚句法。

皆得无生法忍、得见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说,所以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于无余涅盘而般涅盘者,不是只有他们得,参与的这些大众都已经得了。彼不断烦恼、真正大般涅盘的是不断烦恼、不修佛法,无余烦恼。是故阿难!彼诸比丘作如是说我等今日已逮菩提,于无余涅盘界而般涅盘。今日已得到了真正的菩提,也于无余涅盘中得到般涅盘。言今日者,阿难当知,即于此日不生亦无所生,故名今日,再来讲,今日不生亦无所生,故名今日,备注中有讲他的天竺正音不生与今日音同也」,不生与今日两个词发音相同。是故阿难,所以阿难,求菩萨乘,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当渐损以不可得法发菩提心,渐损,「损」你应该懂,长音9),损就是损减损减,把你不好的损减,把好的让它增加,损减至不能损减就是你的心清净。于一切法是名为出离菩提想,于一切法是名为入无余涅盘而般涅盘。这里在讲这种大乘不退转法,是很特别的。

 

阿难!求菩萨乘族姓子,不应深着日想,不应以日而生昼想。阿难!愚小之人以日为昼想,无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昼是真实、是坚牢、是常住者,应有积聚不应过去,唯应有昼不应有夜。阿难当知,有昼夜想者此是凡小是故阿难,求菩萨乘族姓子有深心者,为善知识所护,不应生昼夜想。所以者何,求离一切想是菩提道故。

所以,阿难!求菩萨乘族姓子,不应深着日想不应以日而生昼想,不要执着这个入不入,日出日落。不要有这个什么想进入、想什么样,不要说有太阳的这是白天,没有太阳就是晚上。难!愚小之人以日为昼想,无黠慧故愚痴的人才会说白天就是有太阳,有太阳就是白天,没有太阳就是晚上,这些都是多余的,不要执着这些,如果你执着白天、夜晚之差别的话就是没有智慧、没有黠慧。所以者何?若令此昼是真实,如果这个昼,昼就是我们所谓的白天,它是真实的话,是坚牢、是常住者,那应该很坚固、应该永远都在啊,为什么会变成晚上呢?表示它不是真的。应有积聚不应过去,不应该有转到晚上去时,唯应有昼不应有夜,既然你讲它白天,应该一直下去都是白天,怎么一下子又变晚上呢?你这样不通啊!所以你不执着时,管它是白天晚上,就没事了,你一执着现在是晚上,晚上应该是永远坚牢、常住,都应该一直是晚上啊,它不是,过了半天以后又变白天,那你在晚上、白天执着这些,不是很执着吗?阿难当知,有昼夜想者此是凡小这个就是没有智慧的人,不要去管这些,它在讲这个意思。

是故阿难,求菩萨乘族姓子有深心者,为善知识所护,不应生昼夜想所以真正大乘菩萨种性的这些人,他们有深心者,为善知识所护持,所以不应该有白天、晚上这种观念。所以者何,求离一切想是菩提道所以你能够离一切想就是菩提,所以是总结文殊师利菩萨所讲的,白天晚上都不要去管它了,那你对于什么对错、善恶、什么法、什么法,什么解脱法、什么凡夫法,什么涅盘法、什么有余依……等等,都不要去执着!这个消化一下,如何修证到不退转地的菩萨法,然后下面就讲故事了,讲我刚刚提到的,魔一听到这个就忧心的故事。

今天就看故事看到这里。你要重新整理你的思维,你修到哪里?修到不退转地,就要有这种观念,就像你学过悉昙梵字,瞭知一切字之中都有「空、有」二相,这道理都是相通的。

2008.04.1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