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6)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大声闻、大阿罗汉的功德相)

「大忍柔和成就无灭。」(续)

又大声闻众心地柔和,常穿忍辱衣,《法华经》法师品:「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是谓以如来之衣喻柔和忍辱之心,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若心柔和忍辱,则可防一切瞋怒之毒害,如衣之防寒热,因以为喻。

大声闻众心地柔和,常穿忍辱衣:大阿罗汉心地柔和,内外境界都能忍,所以常穿忍辱衣。修行就是在修这个心要柔和,心柔和自然就能摆脱一切业障!业缘来时,你心柔和,没有瞋心、没有贪心、没有种种欲望,自然就会摆脱果报的现前,所以修行就是在安住你这个心。若平时就不能安住这个心,临时要你心平气和,总会因习气太重没有办法安住。进入实修境界时,要令心柔和、安住,那就更困难,因为这时你已能一层一层进入心意识里,这个心更敏感、更脆弱。所以习气要完全断尽,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柔和,要得到真正的柔和,就要做到大忍的功夫。

当然我们如果是靠打坐修行,境界渐进的话,从初禅进入二禅,从二禅进入三禅、进入四禅,一方面气慢慢增加,二方面粗的习气在比较低阶的禅定中就可断尽了。到高深禅定时,心虽未完全柔和,但已大略可以掌控。然后你能忍一切身、心变化的话,才能够真正得到柔和成就,习气亦不必再减,该减的都减了,减损得不能再减损。大阿罗汉何以成其大?因为祂经历无数次的禅修、磨炼,观心然后调理,让这个心能够慢慢柔和下来。所以要怎么柔和?常穿忍辱衣!

忍的初步是对外境,其后是对内心。初步的五根对外在六尘境,若不能安住,都是自己的习气作祟所致。这习气依照每个人过去的因缘不同,所执着的也不一样。正因有所执着,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五根对六尘,就会有所好恶,面对这种心起时,如果你不能够安住、不能让你的心柔和,就会永远都处在心慌意乱的境地中,所以要穿忍辱衣。至于忍对内心而言,主要是这种情况:你把过去所接触的事情或影相留存在心中,到某一个状况之下,因已能反观自性,加上气机旺盛,就会进入很深很深的意识心里面去,这时所现的心念十分不易控制,要控制就要柔和去面对它,不能执着它,这就是内在的忍。

外在忍好忍,内在忍才难忍!所以一旦控制不了,就会像发神经病一样。你永远都在执着内在所发出的心意念,永远都在当真,安不住自己的心。很多人在进到这种境界时,往往安不住,这就是你没有站在「觉知」的这一方面,反而去站在「妄念」的那一边,永远都是站错边。明明这个觉知是没有烦恼、很安详的,站在这面你可以不去执着;偏偏你要站在对面,去执着各种胡思乱想,想的都还当真、都放不下,这样怎么修?怎样安住你的这个心?当然这也是无始劫来所养成的习气,永远都在执着这一些是非、对错、好坏之类的。

世间事没有什么对错、好不好,因为修行就是在灭除自己的这种执着。如果不能渡过这一关的话,内在的忍功夫就永远都做不到。怎么做?其实很简单,你安住在觉知上,用觉知心观照你这个念,知道这个念是假的、是你的习气。我们常说「我」,但是「自性离言说」,自性本来就是觉知,觉知本来就是没有言说、没有心念,离言说也没有起心动念的心念,但一般人偏偏就要抓着这些「我、我在想、我念」的放不下,总是认定:「我喜欢这样!」「我喜欢那样!」「我认为这样对!」「我认为那样对!」一方面是智慧不足,二方面是忍辱功夫不够,所以才任由这种习气在那里做怪。

不去讲对、错,不去讲好、坏,不去讲什么合理、不合理;要讲怎么安住你这个心!不平是你习气太重,没深入窠臼前还不晓得自己习气有这么重、这么执着!其实习气就显现在你的害怕上。害怕什么?还不是所有的人、事、物,害怕这样、害怕那样,留一点点漏洞,你就执着害怕,执着害怕就等于没办法忍辱。没有安住这个心,要怎么柔软?要让心柔软,重点是你不要去抓它,如果你总是去抓那个妄想习气,它有发展的后座力、力量在支撑着它的话,它当然愈发展愈重。你没有办法从妄想习气念头里面去抽回来的话,怎么柔软?永远都是习气挂帅。

所以是是非非都在你心中搅和搅和,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也可以搞得天翻地覆,有的闹割腕、自杀,都是不知这心是虚幻的。若你能够安住在觉知上,观妄想为虚幻不实在,忍、忍、忍,就不会过得这么辛苦。当然功夫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多少有赖禅定的功夫与业障的消除,如果做不到,方便法就是多修密法,多修密教里面的方便法,请佛菩萨来增加你忍辱的功夫,初步也能安住。大阿罗汉祂不求密法,声闻乘是修戒律,守住这个戒,不去恼怒众生,不去依附内心的习气,所以祂心地可以柔软,所以这很重要。为什么排在最后面?修了这前面十二个功德相,要得到的是最后面这大忍的功夫证得,大忍功夫证得,心地就柔软,柔软就祥和了,内心没有争斗,你想怎样都随便你,什么都好。

《法华经》法师品:「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要穿如来衣,如来心其实就是柔和、忍辱的心,这是《法华经》里面讲的。是谓以如来之衣喻柔和忍辱之心,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这句话就是说,以如来的衣,来譬喻如来柔和忍辱的心。你要穿如来的衣,不是说穿得很漂亮就是如来衣,不是穿袈裟就是如来衣,而是要把心地调到最柔和,那就是穿了如来的衣。如来无所执着一法。各位听过「三昧」,至少有一个「如来智印三昧」,其内涵就是不执一切法,高低境界都一样,所以要在不执一法之中,才可以显现出如来身。

故经典《如来智印三昧经》也说,如果你能够读到这一部经、持诵这一部经,比你修了六万劫的波罗蜜还要好得多!当然六波罗蜜渡到彼岸就是不执一切法,心很柔软没有错,而诵这部经,你要了解佛祂是一切境中都不执着。所以经书中提出很多境界都不执着。身、心、一切法、一切善境界、一切智慧、一切神通,一切的任何都放下,放下至不能再放下,就是进入了如来智印三昧,智印就是智慧,没有形状的智慧是最高的手印,智慧之印,不执一法的;没有一个有形有相的手印,这不是用手印,是用智慧来当你的手印,这个手印是最高的一个境界。

所以你的心柔软调和的话,就等于穿了如来衣,你可以进入一切境界都不执着,以柔和忍辱之心为心。修阿罗汉最简单,眼睛闭上、耳朵关住、鼻子摀着,都不去在意外境,那初步的忍辱心就有了;再来,内心起的妄想习气,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你也都要以软柔心去接受它,它就起不了作用。不用怕死、怕人家讲闲话、怕这个怎么样、怕那个怎么样……。一搞得心慌意乱,那么这个心就不能柔和。外境可以柔和,但贪生怕死,或者是心一起念就当真,起灭都执着为真,则内心仍是无法柔和。

我们知道自性离言说,一个字就可以懂得佛法了,你说在心念也一样,我们的自性,(va)也好,(vi)也好,或者(va3)向合圳这三个字,当然是最高,因为它是涅盘进入寂静,进入寂静就很靠近自性,有言说等于没言说,五根(舌根)起言说也等于没言说、依处(根),或者根本一切法,或者五根都可以当做意。既然心念也是言说相,那心念不是假的吗?人在乱时,念一个,或狣先扔弋巧狣合先猲丈这是第二中品悉地,狣圳劣曳丈这是秘密悉地、最上等悉地,能够修这三个已经够你用了!碰到障碍,给你的法都忘记了,搞得天昏地暗,天天在钻牛角尖、钻这是非。人都是这样,业力来时,就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东西、有什么法宝,使不上力。所以,修来修去都是要让这个心柔软,柔软是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这些什么理念。

若心柔和忍辱,则可防一切瞋怒之毒害。所以经典讲,心柔和就不会发脾气,就不会认为这个对、那个错,谁好、谁不好。所以阿罗汉好修就在这里,因为他不管外面的人事物,不管内心的什么念都能够摆平,所以他可以心地柔软。心地柔软的先决条件要先修忍辱法,你修忍忍忍、大忍、中忍、小忍都要忍,忍到不能用心时,自然就柔和了。所以怎么会有瞋心?怎么会有不甘愿的心?怎么会有被欺负的心?或者是什么心呢?这些心都是多余的。

如衣之防寒热,因以为喻。衣服可以挡御烈日的曝晒,或者是寒气的侵袭,那穿着如来衣、柔软衣、忍辱衣,没有瞋心的衣,当然也可以应付外在一切冷热炎凉,所以阿罗汉证得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已经没有毛病可以再来修了,这个9(损减)已经圆满了,不好的东西要损减,对善境界的执着亦要损减,损减得不能再损减的话,当然这个心自然就柔和了。损减之间再修忍,大、中、小忍都要忍,大忍就等于是微细的忍,大忍不是用功很大,是更微细的这个忍,忍你内心行阴里面很微细的业力。阿罗汉不去用小忍,所谓小忍是你眼睛面对外面的这些人、事、物,那是小小的一个忍而已;大忍是面对无始劫以来的业力,都能够忍得受得了,不受它的左右,不认虚幻为真实,所以能够安住这个心,就是得到柔软心。

像水一样非常柔软,所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你砍得断水吗?为什么它很柔软?你挡,它从左右两边流过去,中间有缝隙它也照样穿过去,所以你心柔软就是面对什么境都可以很容易的渡过去。如果你执着了什么对、什么错,那个对错就在挡你的面前,你怎么通过?像一个石门水库闸门一样挡住你,整面都没有通路泄你怎么通过?所以要有智慧,有时打坐间可思惟修,想一下;但在心慌意乱、实际修心时,不能用想的,想是没有道理的!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你愈想神经就愈衰败,最后要去看医生。

让这个心很柔和,怎样都好,不必动意念。碰上内心出现:「要让你死…」要坦荡荡面对,「要死就死!」你愈这样不害怕、不动心的话,心愈没有办法对你产生作用。你如果还要在那里讲清楚、说明白,还要再什么…,来不及,愈讲愈不清楚!因为你动一个念头,后面就有千万个念头在等您起念。何必思惟要怎样、怎么想?没有道理可讲。大乘修行人都是修到第七意识、第八意识里去,所以你如果能够用柔软心去面对心起、心灭,不害怕、不恐怖,不起瞋心,也不起害心,就不会衍生出种种毛病。所以,柔软衣也好,忍辱衣也好,总之心地柔软是从忍辱修来的。忍辱修得成功就有大忍,有大忍就有心柔软的成就。

 

大声闻众成就者约略三种,包括种子、自在、现行三者,(1)种子成就,指一切见修所断之烦恼、任运而起之诸无记法,及生得善等所有种子之未受损而存在者。(2)自在成就,指须藉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工巧处、变化心、威仪等三无记之一分加行力所成者。此种子可任运自在,故称自在成就。(3)现行成就,指一切法之现行无碍、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法之通于有漏、无漏、善、不善、无记等。

大声闻众成就者约略三种,包括种子、自在、现行三者:大声闻众成就者大概有三类:第一个是种子,第二个是自在,第三个是现行。这是什么意思?

(1)种子成就,第一个,种子成就,指一切见修所断之烦恼,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二个:见、修。「见」是外执一切法;「修」有时候讲就是思,思就是内心。外执一切法,包括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一切外境,变成你一种执着,当然外执一切法,包括你内心不净所产生的,加起来变成一种执着。有此见、修,你要如何处置?先「已知」然后「已证」最后要「已断」。什么叫「已证」?「证」跟「断」有什么不一样?证不是就断吗?不一定!证是不受它影响而已,不受影响但种子、根还在,譬如说证知您有个习气种子。断有除去的意思,连根都拔除、除掉就没有了。所以阿罗汉在依种子修习气毛病时,有用见修来断这些烦恼。

任运而起的诸无记法:无记法就不偏于善、不偏于恶。在修行过程之间,让你的起心动念都是无记法,不要有个善恶心,要用无记法去修,若自己总在内心判断善恶、分别好坏,永远没办法走出来,它老是让你斤斤计较好、不好,你怎么会走出来?什么都无所谓叫做无记,无记法就不说好、不说坏了,所以要让随意而起的心里一切念,都是无记、不说好坏。

及生得善等:让你的善生起,善心、慈悲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发起,这个跟我们显教里面的戒律不大一样。密教里面有四无量心,大悲心发起、大慈心发起、大喜心发起、大舍心发起,这样才能成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大慈大悲其实就是包容一切众生的过错,什么好坏都要包容。要是心里不断在那里拣斤计两的,你永远没有办法解脱;要是全部放下不计较的话,你自然就会升起一切的善法,大悲心就会起来。所谓的善法,能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善法。

所有种子之未受损而存在者:所有这些种子未受到损害、减损而存在。我们修行有「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覆是覆盖,就是这件事情做了不想让人知道,把它压下来。到第八识时,现起有覆、无覆的无记法,如果全部都没有余习去相应的话,自然就不必去压抑你所造的业,因为你可以坦荡荡的面对善恶,没有善恶心,你心自然可以自在面对过去所做的好与不好的事情,因为其实也没有所谓的好、不好。看破的话就是这样子!你没有善恶念的话,所现起的一切,都只是过去善恶的一个记录。所以过去的这些种子,跟你的心清净有关系。你心清净了、无记了,那么这些种子虽然存在,也伤害不到你,是阿罗汉就有这个能力。

(2)自在成就:第二个自在成就,指须藉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加行就是人家用功一百分,你多用功二十分,这二十分要看是什么法门让它加行?你要修一个密法,但程度不够,那就先修一个前面的加行(prayoga)。比如说我们修心中心法,你打坐也达不到两小时,然后心也不是很清净,好吧!让你先去磨身心,所以教你一个方便的忏悔印,让你去磨练磨练。密教里要令身心能得初步好处者,就属大礼拜,大礼拜第一阶段是十一万拜,第二阶段再加三十万拜,拜完已经四十一万拜。在拜之间身体也会有成就,所谓成就是气脉发起、身体健康。这么磨练下来,气有了,身体、脑筋会比较进入心地深层里面去,然后你的心也会转一点。

进入正式修法,刚开始大家都说:「唉呀!修心中心法很痛苦!」熬了一轮、二轮之后,心里渐渐会觉得,好像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开一点了,以前很执着的,现在好像看开一点了,那就是进步了一点。所以这是加行要用功。所以,要讲禅定、要讲戒律、或者是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等等,都是修行之中的善法。善法生起才有办法自在,善法不生起就没有自在的一天,天天搞这个心就搞得烦死了,因为你善法没起,智慧不显,不能够脱黏。一切能够离开烦恼、业力的法都是善法。你要说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次第而得,那当然是从内心的种种不执着一切,而得此自在无碍,这种脱离烦恼的能力就是一切善法。你要自在成就以前,要修加行,加行以后生起善法,即能自在成就。

及工巧处:很简单、很技巧的一个动作,有助你加强定力,这也是一种加行。比如说你身体气不通,心就乱,那要如何让身体气通?木枕头要用,或银貂机震个二三十分钟,或者你起来拜佛,面对佛像拜一千拜、二千拜,看你还通不通?如果你像发狂一样在那边拜佛,不停下、不吃饭,一直拜,拜一千拜,一天下来,看你气通不通?神智清不清楚啊?为什么会神智不清?气不通!为什么气不通就会这样?因为你未达究竟根本涅盘,究竟根本涅盘不用这些气,照样心平气和,修到最后要这样──身体没有很大的气了,但是你还是祥和。

刚开始你气够旺,会觉得自己有定力,什么都看的开,但气太旺所得的定力是假的,等你要死时,没有气了,怎么办?所以这不是究竟的善法。你要练到般若智慧、练到心地自然的不去执着一切相,柔和、安忍、大忍,才算数。所以,种种的技巧或者是佛法经典文句都可以拿来用,这也是一种技巧;你不用,却天天钻牛角尖,想它有道理没道理,当然烦恼无量。有时不免要感叹:人的智慧怎么差那么多!有的人是别人一讲就通了、如如不动了;有的人却总在那里钻牛角尖,一天到晚在分析对与错、合理或不合理,工巧一点都用不上。没有办法让你得到好处的法,那不是工巧;能让你得到好处的,能够脱离痛苦、烦恼的,就是工巧。

变化心,心随你的业力在变化,如果你有柔软心、有大忍的心,心就不会变化,会变化是妄想心。自性本来的觉知心是不会变化、只会观照,不会跟这些妄想心起哄的,所以你如果不执着觉知这边,却站在妄想习气那边,当然就乱七八糟。自性还没有清净以前,会随因缘而变化,所以五根会起魔相,就是这么变化出来的。变化时不要当真、不要执着。至于等你程度够,要去行菩萨道,变化心则是另外一种层次,你也要能体会。修行就是要断,令这个心不要变化,如果能够有变化心的话,要往好的变,不要往坏的变,要往慈悲心变,往柔软心、救度众生的心这么去变化,不要去斤斤计较于那个世间里的对错、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否则越搅和就越乱。

威仪等,三无记之一分加行力所成者,此种子可任运自在,故称自在成就。内心清净外表自然就现出威仪,威仪跟戒律是同一个名词,如果你戒律严格、心地祥和,显现出来就非常柔和,大家看了就感觉威仪具足。所以在加行方面,要修的是这几方面善法,工巧、变化心、威仪等等。此种子可任运自在,都要能够自在。面对内心留下来熏习而成的这些种子,你有办法自在的去应付,任其本真来运转它,它不甘愿你让它甘愿,什么叫不甘愿?就是很执着才会不甘愿。它不安你让它安,它不自在让它自在。任运本真,就是以真正的觉知心、清净自性,往好的去运转,往自在的方面去运转。这样阿罗汉就已经证到自在成就。修行都一样,先对外境修,到要摆平你内心自己种子时,就是要让它这么自在。

(3)现行成就,指一切法之现行无碍。第三个现行成就,修行不是修到最后好像死人一样;你修自在成就了,还要拿来用,走入人群。像大罗汉还是要再度众生,走入人群,而且人群之间有因缘就会起现行的法,起现行的法你要能够自在无碍的去运转它,然最后能达成就。也就是你的意念与在行菩萨道之间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圆满成就。一切法的现行无碍,不是只有指自己,还包括你跟众生之间的因缘,你碰上不正常的或者脾气不好的人,要怎么来驾驭他──他脾气不好,你要比他更不好,他骂大声,你比他更大声,但是你骂完了很自在,但他骂完就很泄气、烦忧。要这样现行无碍自在,没有罪恶感,随性而发。如果不这么压他的话,他爬到你头上来了,也不知要怎么修。有同学对我讲:「释迦牟尼佛那么柔软、软语,结果看您怎么那么凶!」如果我有祂的脚毛一根的话,我大概很柔和,就是连脚毛一根都没有,所以我要用骂的、凶的,但是骂完我很自在,这是怒目金刚现大慈悲相,专门调理不顺、不羁者。

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法之通于有漏、无漏、善、不善、无记等。所以包括五蕴身,色受想行识,身体的变化、感情的觉受,跟心里面的想法,六根入六尘境就是十二入,你在度化众生之间还是离不开这个身体,六根还是要入六尘境。刚开始修行你要不去入尘境,所以离群而居,等行菩萨道时就不能离群而居,还是要跟众生之间互动,这么六根入六尘起六识之间去运转。六根入六尘境就是十二入,有的称十二处,再产生六识就成十八界。根尘识三和合成万法,在万法之间你又要能自在!所以这三科要通于有漏无漏、善不善、无记等。有漏法就是造恶业、造善业受业报,无漏法则是清净法,脱黏业障。要得到真正的现行成就的话,要以无漏作基本,以无漏、没有烦恼的心当基础,无漏就没有烦恼、没有对错、没有罪恶、没有恐怖等等分别法在里面,是为清净无漏。

但是你要在世间相里面现种种跟众生之间的因缘,你就须用有漏──讲话就造有漏业,行为就造行业;但是因为你可以安住在无漏的智慧上,所以你对这三业,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没有执着。表面上看起来是造了业,但你又没有造业想,就是现起一切法时,你能够自在无碍。大阿罗汉也要度众生,祂就要有种子对内心的解脱,当然解脱以后就自在了,自在成就以后就要来用,用就用在你五蕴身、六根入六尘、现十八界时,这么在有漏、无漏,善、恶、无记法之间运转,对一切法没有什么罣碍,大阿罗汉功德相圆满就是这样子。

 

声闻众者在修行位时都是减缘减行,以得安忍诸法,达大声闻境界,于诸法诸行无减缘减行之功用,自心能达自在无碍之境地。

声闻众者在修行位时都是减缘减行,声闻众者,对于缘都尽量把它减掉,不去攀缘、不去结缘、不去应缘,行为上也尽量的规范自己不去造业,守戒律严格。还要离群而居,在阿兰若、野外,要距离城市一定的范围之外,没有听到什么吵杂声的那个地方去修,我们叫做阿兰若,初步修行有人是这样子。以得安忍诸法,这样慢慢可以得到安忍之法,很安祥的去忍受外境一切法,也可以忍受你内心的一切种子所现的法。达大声闻境界,这样渐渐就达到大声闻的境界,大声闻一定是修到解脱了,然后再跨出去,去试试看你在众生之间,是不是也有这种解脱的能力。

如果你在阿里山人烟少罕至的地方,找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打坐修行,你会觉得人生实在太完美了,也没有烦恼了,就自己以为是解脱了,结果哪天来到台北市一看:「车这么多、人这么多,吓死人了。烦啊!烦啊!」这是哪门子的定力?那种定力是假的。所以你是大声闻境界的话,就一定要像菩萨一样,到人群之中搅和而仍能自在。依上面所讲的,用有漏智慧去运转,如果你用无漏怎么去做?无漏做不了事,清净心怎么做?他比你强,比你习气毛病重,讲也讲不听,你要怎么办?你动不了众生的心。所以你要弄有漏法,但用有漏法就有果报,有漏就是有善法、恶法,这都是有漏法。所以,有漏法做了以后,你要用无漏的智慧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用字观,观法本不生,如此则造有漏业等于没有造业。

于诸法诸行无减缘减行之功用,也就是行为跟应缘的能力已经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不必再修,不必再去掉你的种子习气,不必要来断掉你的不如意的行为。反正你都看开,那又有什么叫做如意、不如意?都没有这个分别。自心能达自在无碍之境地,都能自在无碍的去用。修行的境界很多,有的人如果还不到大阿罗汉的境界,他是以威仪、庄严来摄服大众,但是他没有办法度一切众生,因为还是要跟众生他们搅和搅和,才能够折服他们、才能够度化他们,而在度他们之间又能够自在无碍。大阿罗汉也都有这种功夫。

 

减缘减行修持次第,声闻之人于见道以前之中忍位,次第减所缘之观境与能缘之行相而观四谛之理。小乘修道阶位上,忍位共分上、中、下三个阶段,在中忍位以十六行相观四谛(观四谛时,各有四种差别,于其时所产生的行相共有十六种),依此次第缩观之观法,称为减缘减行。

减缘减行修持次第,缘有你内心的境界与外面的境界。内心的境界是内缘,外面境界是外缘。内心的境界,是指种子所起的法行。那要怎么让它减少减少再减少?减到不能再减少,就是最低、没有了,不必再修了、无漏智现起。修行刚开始都修自己,你的行为、你的心行,或者你跟外面众生之间的行为关系,如果你在戒律上严谨遵守,在行为上规范的好,那么错误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你已无可减、不必再减。所以减缘减行是在修持的次第上用功来讲。

声闻之人于见道以前之中忍位,见道,道是一条道路,要成佛的道路或者解脱的道路,你如果懂了也可以说见道;如果是见,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开悟了,那也是见道,甚至有的说是入道。所以,看它是针对什么名相在讲。若看到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心,但是习气妄心还在这里、还有很多,这两个会是同时都存在的。要站在对的这一边,也就是觉知、没有烦恼的、无漏智慧、真心的这边,这样觉知就可以看到妄想心起灭起灭,并且好好地修理它、管住它。

刚刚讲过大中小三忍。小忍是忍对外的冷热、人事物,这些都是小忍;中忍就是入心,能够进入内心修时;如果到大忍时,已经是面对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了。为什么大忍不是我对人事物去忍?这种范围太小了,只有对身边对象而已;若你的心已能进入虚空里面的话,那所接触的因缘有多大?无量无边,你要忍受一切众生的心念起灭起灭,而且不受其影响,都要忍,这才是大忍。所以你现在看到一个人,你跟他过不去,那仅是一个对一个,那是简单的忍,只是小忍;等你心入虚空,不管你主动感召或者是被动因缘,总是无量无边,这个时候你怎么安忍?之前提过,证阿罗汉前要先断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的其中一项就是掉举,掉举的境界已是心遍虚空,那要怎么去安住这个心?对方在生气,你能感知他在生气,结果自己的心也跟着动摇、生气,那要怎么安住这个心?

或者如果有一大堆的暴动,这些民众高达好几十、上百万人在那里暴动,每个人都冒嗔心、怒心,你虽在这里离得好远好远,也会觉得连本地的虚空都不安宁,你的心就是能感受到这些。比如那一阵子红衫军在动荡不安时,你跟着心也就慌慌,他们在大道那里扰动,离你家很远、很远,为何你还会心不安?这都是同一样的道理。如果说外边一个人闹一闹,而你都没感觉,感受不到什么嗔心、怒心、不甘愿的心,那你修行还差太远了;等到你心遍虚空,十方众生心你都可以感受的到时,看你要不要忍?要忍得,这才是大忍!所以声闻所见道时,是刚开始要修,那时候还是中忍,心的妄想习气是中忍位,声闻能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时应是修大忍之时。

次第减所缘之观境与能缘之行相,不管是外缘或内心的妄想习气的缘,观境去减损你所缘的观境与你能缘的行相,这行相你用在心念的话,就是形象或者是影像或者是念头,这些都是你要面对,要减损、减损,让它减少、损灭。而观四谛之理,佛法讲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有人说诵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可以观起很多影像,由这影像你意识到未来会出生当什么、什么畜生的,好在有念这个经,不然以后要出生到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什么道的,如果又升起宿命通的话,那对未来果报就观得更清楚了,一般人没有这种功夫,不过有因为诵经的因缘,所以才能够观起那个相。然而你在苦集灭道之间,所现起这些所缘的观境跟所缘的行相,你都要去减损、减损,让它起不了作用。

小乘修道阶位上,小乘法在渐修、在修道,也就是思惑,用心念,就是修内心。忍位共分上、中、下三个阶段,修道阶位上,忍位上共分上、中、下三个阶级,在中忍位以十六行相观四谛,中忍位要修心,苦集灭道会化成十二种行相,每个行相有四种,观四谛时,各有四种差别,所以观四谛是各有四种差别。于其时所产生的行相共有十六种,这个就是你在学小乘四圣谛时要去懂得怎么修,以及它所讲的每一种的四行相是怎么样。依此次第缩观之观法,把它缩小到你内心的境界,这么去观,称为减缘减行,有过去的业还没观,我先把它拿来修,未来的果报还没现,我先把它拿来修,这么减行在心里面,拿捏揣摩,降伏安住,事情这么做,都是属于减缘减行。

 

缘,为所缘之义,指观之对境,即谓四谛。三界分为上(色界、无色界),下(欲界)两界,于上下两界中各观四谛,合为八谛,即八缘。行,为行相之意义,即观四谛之状态;四谛各具有四行相,故共计有十六行相。即:在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等四行相;集谛有因、集、生、缘等四行相;灭谛有灭、静、妙、离等四行相;道谛有道、如、行、出等四行相。上下八谛共为三十二行相。

缘,为所缘之义,什么叫缘呢?缘就是所缘的意义,一个事情用因缘把它诱发起来,那个就是你所缘的境,指观之对境,就是说我们观时所观的对境。即谓四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谛「苦集灭道」,次第来观。你要观:「为什么生活不好、身体不好?」「为什么现在果报不是很好?」你这种苦,一定是过去造的业,如果过去的业不是这种苦果的话,怎么会现这种果报?一定有其因!所以有其因,就推想回去,你与人之间所造的种种恩恩怨怨,这都是聚集一切业的因,那怎么去推想、去观照?

现在要脱离痛苦,除了对于现在的痛苦要减损、减损,对它不觉得痛苦,不觉得痛苦,是让它从心里去改变,不是从果报的现象去改变。也就是你生病时要觉得你生病生得很高兴,那这样你会觉得你在生病吗?不会。这是心的问题。所以不是一定要把果报全部灭掉才能够解脱,不是这样!诸如心要适应种种环境、适应种种事情,而能让它很安详、柔和、大忍,这样你处在境界之间,不以苦为苦,这样把今生的苦控制了,再回过头来,断未来的苦。

未来是集,集里有很多种子还没有报,那你要先把它诱发起来,把种子从深层诱发起来,然后去修。所以起心意念时,你要去面对它,不要有恐怖想,不要有不甘愿、不柔和的心,要慢慢地去安住它。你种子里面所有未来的果报,在今生修,也可以断掉无始劫所熏习的习气。这样如果灭现在的苦、灭过去种种造业的种子的因缘,种子不可能灭,但那个因缘可能灭掉,你有灭它的因缘,它所现法时,你便不被它左右。

阿罗汉为什么会解脱?因为不来受生!他以前杀了人,今生证到阿罗汉,那个被杀的人也还没来索命,这个帐还挂在那里,挂在那里他为什么还可以看得开?以前杀人的幻境在起时,他可以安得住心,不觉得自己以前杀的有在杀,有这种自在的心。好像在看电影一样,其实你是里面的主角,但不要有罪恶感。这样你能够初步控制的话,今生得到阿罗汉,那个种子果报将没完没了的演下去,除非到哪个时候你再来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要度众生,就又在六道之间轮轮回回,那就会碰到被你杀的那个人,你就要再去还他一命,总是会碰得上的。佛是该还的都还了,所以内心没有罪恶的种子,都是完美的人格。这里讲的,如果灭做到了,你就真的悟到解脱道。

三界分为上(色界、无色界),下(欲界)两界,把三界划分为上界(色界、无色界)、下界(欲界),这样就是两界。于上下两界中各观四谛,上、下两界之间各观四谛。在下界欲界你要观:为什么会苦,或因为你有淫欲心所以会受,欲心不灭所以来人间出生,或者生六欲天,也是一样受苦。要怎么来观行?因为你过去有种种的欲心,所以聚集很多的种子。那要如何灭它?如果灭了就是得道。如果你修到色界天的初二三四禅,修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处定,要如何来脱离这些?色界天初禅有色身的痛苦,怎么摆脱?或者是二禅天的喜俱禅、三禅天的乐俱禅、四禅天的一境性,或者种种的五神通现起,你要怎么摆脱这些业缘的牵扯?你要去思惟,所以苦集灭道是这么去思惟,合为八谛,即八缘,那么上下二边次第就是八个行相,然后八谛就有八缘。

行,为行相之意义,即观四谛之状态,在行方面,缘行,行相上的意义,就是观四谛的状态。心,如何观它心起心灭的状态。那这样苦集灭道各有四谛。四谛各具有四行相,故共计有十六行相,四谛各有四个行相,总共有十六个行相。

即:在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等四行相。在苦谛有什么呢?四种行相:「非常、苦、空、非我」,有时把「非」改成「无」,即「无常、苦、空、无我」这四行相。你在苦、集、灭、道这四谛之间,譬如苦谛时,观苦非常、无常,现在痛苦一下子,过一阵子就不苦了,这么去观。然后痛苦之间呢,所谓苦是人世间过去的业因所感召的苦,苦里要观空,因为一切法本不生、不实在,所以用解脱的理念去观它空,或者在受苦之间没有一个我在受,无我。所以苦集灭道里面,都用这四个行相去观它,此是在灭你的缘跟行;如果修行到有境界或得到好处的话,还是要灭掉修行的境界,这样可以躲过色界天的感召、无色界天的感召。善境界要灭,坏境界更要灭,才可以得到解脱道。就这四个行相,所以无常、苦、空、无我四个行相在四谛里边去观,会变成十六种行相。

集谛有因、集、生、缘等四行相。你要去观:我过去所造的业聚集在我阿赖耶识里面有其因,一个一个连结在一起,就变聚集在一起,这个聚集在一起的种子,有因缘它就会现起、就会生;生,如果没有缘它起不来。所以在集谛里面你要去观因、观集、观生、观缘,这么去思惟、去想。所以剩下的在苦谛受苦时,不管身或心在受苦,都观它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好在因为无常,所以今天肉体的痛苦,过几天病好了就不痛了;你今天心灵在受痛苦,你忍耐一下,一天、二天、三天就好了。

你就是忍不下这二、三天,所以才会搞得天翻地覆,我们常常在受这种考验,等到你能忍过第一天,那第二天就生龙活虎一条。所以,今天晚上障碍来了,你要忍耐过去,观「无常」,苦当然「苦」,但你要「空」,把它空掉,然后观里面「无我」。小乘法的理念是这样子,所以小乘法还是要学,不然你功夫不够,跟你讲般若智慧拿出来用、拿出来试,但怎么拿?还是没有般若智慧,因为你没有练过这个功夫。小乘行者按部就班,有这些法可以给人用,它都有理念、方法,这在四圣谛中都有讲,而且讲得很仔细。此处我们只是简单讲十六种行相,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理面,讲很多这方面的道理。如果你在大乘法方面修得很不契机的话,可以回过头去修小乘法。因为你一接触八正法都是在讲般若智慧,讲观空一切,大智慧的人,教他放下就放下,教他不执着他当下就放下;结果跟你讲,你当下放下,过二分钟又起迷糊,总是这个样子放不下。

大菩萨为什么不来度你们?因为你们常在起迷中,佛菩萨教的是地上菩萨,教地上菩萨一个念头祂就懂了,说放下就放下,这一放就是永远放下;反之,现在跟你们讲放下,放下过三五分钟或过一天又再起迷,这种材料、福德,当然不够大菩萨祂来教你,因为智慧不够。那怎么办?所以只有由我们这种人在这里跟你搅和。所以你到那一个程度了,要由谁来教,都是一定的。《大般若经》都是真正菩萨在听的,一听祂就懂,而你听了都不懂,那真是层次有差别、心地不够清净,所以建议你可从小乘法来观法。四圣谛是最基础的,不要小看四圣谛。

这里讲到是集谛,再过来,复以四行相观上界之集谛,在刚刚是观欲界因、集、生、缘,然后在加上色界、无色界,你在禅修境界得到这四种境界时,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跟四空处定时,你要用因、集、生、缘这四行相来观,才不会去执着上界(色界、无色界)这些禅定中的种种善境界,不然你又犯了因果,很可能日后又轮坠了。

灭谛有灭、静、妙、离等四行相,继续观欲界的灭谛跟上界的灭谛。欲界灭能够观了,再来观上界(色界跟无色界)的灭。灭谛就是你怎么来减损减损你的缘,来减损减损你的行,这些都能够控制的话,那灭自然就得到了。灭谛亦有四相,讨论有因、有缘成办一法,如何来灭此缘,让其不成气候?「灭」者,观诸蕴法(五蕴法──色、受、想、行、识)虚幻。如何观其虚幻,最后至于五蕴灭尽?能尽此蕴诸法,即能破无明执,千百回观空、无执,慢慢自性不生遍计所执性,当能初步脱黏。「静」者,贪、瞋、痴三毒尽量断除不犯,如此贪、瞋、痴三火就能息灭,此时行者宜断除种种愿求,以无求才能心静;有所祈求,就是祸端,小乘行者皆靠自力证解脱,不求他助。「妙」者,二十随烦恼法、六根本烦恼法都能依此法断除,致使所有过患没有发作能力,那么自性就能发起妙用,脱黏业力产生其妙用。「离」者,于五蕴虚法、虚幻心法中,能脱离众灾。

道谛有道、如、行、出等四行相。上下八谛共为三十二行相。乃至于最后的道,你还是要这么去观道、如、行这三行相,以道、如、行这三行相来观各界的道谛。「道」是解脱道,「如」是如其真性发挥的功用,然后你如如不动,不去执着它,这是真如性。产生你真如自性的一切用,都可以当作「行」。在「解脱道」跟「如如」跟「一切性行一切法」的生起之间,这三个行相中,你要观色界、无色界不执着,才能解脱。这道谛,到这个时候,简略出之一行相,把这三个缩成一个「出」,所以如果能够从道如行三行相之间,脱离色界无色界这些真如性所反应的现象的话,那我们就说是「出」,「出」是脱离众苦,「出」是能生出菩提,证得道谛!这菩提能够出来,或者到菩提的这一边,或者解脱的那一边,这道、如、行以出这一形象来结尾,所以即为减行,这是第一周。

那第一周要修几轮?一轮、二轮、三轮,所以一般它还有修二次、三次。为什么我们说「佛三转法轮」?三转法轮的三,先要把道理搞懂,苦集灭道什么意思,第一轮先思惟的话就「已知」,苦什么意思,集什么意思,怎么思惟,上面所讲的四行相啦,这无常、苦、空、无我,这是四个法来观苦谛,这么去观、去了解,先把道理搞懂了,所以是「已知」,懂了就是已知,若还半知半不懂就再观,一定要把它搞懂。搞懂以后开始修修到已能控制就是「已证」,证知习气、证诸性用,但已能控制是为「已证」,不是说你根已拔掉,是像阿罗汉祂解脱时,种子还在;我们无法像佛,佛心里面没有什么恶业的种子,所以祂不再受报,当生是最后生,最后一次当人来修行,最后一生是受果报体最后生。第三轮时,就要「已断」,彻底的把根拔掉,贪瞋痴三毒灭尽不起,即是「已断」,所作已办了。你要这么去修这个四圣谛。

一轮完了作二轮,二轮完了作三轮,所以如是第二周以下,同样从以观欲界之苦谛为开始,到最后以道如二行相观上界之道谛,再减行之一行相,接着又再灭行之一行相,如是渐次灭一行相。至第四周又从欲界苦谛开始,在渐次观至上界道谛时,简略道之行相,至此上界的道谛下之观行皆已灭除,故称为减缘。所以你看减缘的过程之间多复杂!一次观、二次观,次第之间都这么观,所以在减缘时,亦有减行的法门在里面,但已摄于减缘中。在行「减行」之间,行「减缘」就一起修了,是同时在进行这两边的行法,所以在修这个减缘时,减行同时是在进展的。这些在《阿含经》中都有具体名相、方法、次第,那你就按部就班这么去观、去修。很繁杂没有错,但是智慧不够的人就是要这么样次第而修。

如果智慧够的话,只要观无常、苦、空、无我,当下就悟道啦!例如,痛苦时哪里有一个我在痛苦?当下就这么如如了,在受苦间也不觉得很苦。假如你在生病时,人躺在那里不舒服,发烧、头痛什么的,可是你心很安详,连肚子在痛也很安详,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如果有的话,要不是你证道了,就一定是佛菩萨在给你加持!所以你这个身心好像两个不搭调──身体很痛苦,但是心很安详,在那里承受那种痛苦。所以像这样的话,大乘菩萨在受报时,祂都是很甘之如饴在那受痛苦的报,因为祂很自在,其实这些都是过去菩萨修小乘上来的,不是祂无中生有就有这个能力,不是的,是过去就有修!如果你今生智慧比较不具足,听了这些「无常、苦、空、无我」,搞的迷迷糊糊,又做不来,那你不如回去好好从《阿含经》里体会,一周、二周这么逐次去修。所以说减缘时,就有减行一起在修,摄受于减缘中,所以不称减行,因为讲减缘就是在做减行的工作。

(2008.01.30.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