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1)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大净福田。」(续)

(5)分别道净,即善能分别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舍。(续)

上回讲到第十一个功德相「大净福田」,而在《成实论.福田品》里面,有讲七种大净福田,我们介绍到第五个,「分别道净,即善能分别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舍」。一个具足智慧的人,有能力分别是非,能够分辨所修的法是正法、邪法,还是方便法。如果是合于道,合于求解脱之道,符合经典所讲的这些理念,无常、苦、空、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等,那就可以依着去做,也可以修得好;如果是方便道偶尔可以用;如果是非道,不是求解脱的,那这就要舍,要有这种智慧分辨,这是清净法的第五个。

(6) 行断知见净,「行」指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断」指断除诸结()。即证得无学尽智、无生智者,能知见所行、所断,而通达分明。

第六个行断知见净,你所作所为都是行,修行也是行,方法也是行。行断知见,因为做的好,都能够清净。这里的行是讲苦行,种种修行的行为,有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比如说,如果是用非常没有意义的苦痛来修行,这在佛法上来讲并不是说很好,你真的逼太紧、压得太过分的话,有时候会得反效果;但有时候如果不用一点压力,修是修了,却无法得到很大的进展。所以难易之间,你要知道怎么拿捏。

如果能够学习方便,所要的目标也可得到,这样尚可说是清净;如果沉溺在福报、快乐、或者身心乐行上,真要发心修行就难了,像你的家庭如果很美好、或者福报很好,有时难免障碍你修行,让你不易发起出离心。以前美国有个人在课堂结束时,提出问题问王老师:「一个人如果是家里很和乐,有吃有穿、钱也不缺、也不害人,这样已很好了,那这样何必再修行呢?」很满足现状,当然这种人就沈迷在所谓乐之中,欠缺对「无常」的种种警觉,往往下一世又去堕落了。

所以我们要有清净的智慧来分辨,处于快乐的生活你应该知道因果,是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所以今生的果报为家庭和乐、金钱不缺、生活舒适,但是这样今世用完就没有了。要知道在顺境之间修行有时候难,如何让顺境之间也可以修行?你要有智慧去看到这些。等于是说,保持了一个修行顺境,而且又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法门,然后不是很辛苦,能够达到使你身体突破,或者心灵有进展,这样的话,可以算是由乐中来修行得到乐易,这种智慧要能够善分辨。

断是指我们的结使、惑要断,所有的迷糊都叫做惑、不清净、迷执、惑害。佛法来讲,每个重要的境界都有不同的惑,最主要先分为上、中、下,再来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类,所以称为九品惑。我们的不清净心都是过去无明所招来的惑,也可以叫做结使,你要去断除,断一切的迷惑、断一切的结使,怎么去断?如果不知道结使涵盖的项目,你就无从断起,所以你要有清净的知见去看到这些惑障。

比如说须陀洹已断「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这三结使,等于说如果你能够断这三结使,就有须陀洹的果位。那你起码要知道身见是什么?戒禁取见是什么?疑是什么?戒禁取见梵文是śīla-vrata-parāmarśaśīla是戒律,vrata是规范,有禁之意,parāmarśa是执取不放。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这是惑障,我们要对着它去修,内心里面有这些毛病的话要去断除。再来如果你能够淡薄三毒,就有斯陀含果,斯陀含已淡薄的三结使乃是「贪、瞋、痴」三毒。一切的结使、一切的惑障、最根本的毛病称为毒,都是概括在贪瞋痴里面,故佛教称之为三毒。再来如果能再断除五下分结,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贪、瞋」,这五个能够断掉的话,那就是阿那含果,能够往生天上五净居天,上五净居天就为不还果,这就不来人间受生了,所以阿那含果就是不还果、不来人间。阿那含果已很不简单,拥有五神通了。

再来要断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比较不一样,五上分结为「色界缚、无色界缚、掉举、慢心、无明」,不是只有惑障而已,连善境界也要不执断除。善境界一个是色界缚,你在禅修之间所证到色界的禅定,初、二、三、四禅,你都不被它缚住或执着,就是有般若智慧;另一个是无色界缚,如果进入无色界,没有一个神我身只有一个心,你也能够这么去用般若智能观它,不去执着,这样亦可以超越世间。

再来就是掉举,因为阿罗汉的心到这个时候能遍虚空(起码三千大千世界),可以感知众生的心,如果他定力还不够的话,还会有起心动念受影响,现在慢慢把掉举心控制、灭掉,这样心就清净、安住。但这时候会有我慢,因为在阿那含这里有五神通现起,有通的人你看他会不会起傲慢心?他只有通,但没有解脱,所以他还有一个我慢心,虽然微薄但是具有我慢心,这个也要能破。最后才破掉根本的无明。这五个是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比较微细的毛病,能够证得的话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无生、应供,功德不错,所以要受供养,我们人天都要供养他,我们供养有大福田、净福田,想种福田就要供养这些圣者。这四个层次你要懂。

是佛所讲的法你都认知了,把佛的知见、智能,拿来学习、拿来用,这样的话即能证得无学尽智。无学且是一切漏尽,无学就是不必再学了,因为你所要学习断烦恼这种佛法你都学过了,所以断一切烦恼法;漏是不清净的、不圆满的、破坏功德的,而心、烦恼若都能清净则叫做尽,故此处的尽即是漏尽,无学跟漏尽是相等的,因为漏尽所以无学,因为无学所以当然漏也尽了。无生智者,无生是对一切法不起心动念相应,或者对你的业缘已经不再感招,所以不必来受生,叫做无生。

能知见所行、所断,能知、能看、能懂一切的所行,能把修行不清净的法都断除。而通达分明,对于你要解脱的目的,都能通达清楚;有的人修到哪里都搞不懂,怎么修也搞不懂,搞不清楚修到哪就乱讲,没有证到须陀洹他说是须陀洹,没有证到斯陀含他说是斯陀含,没有证到阿罗汉他说是阿罗汉等等,未证言证,未得谓得,这样就是大妄语,大妄语果报就是要下无间地狱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不是自己打坐就好,要深入经藏,要懂得各个不好的意念要用什么方法对治,修到清净的一面又该是怎么样。

不是说你有一些怪力乱神的能力就说你证到什么,那些能力跟证到什么果位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像有些心地清净的阿罗汉他没有神通,因为他还没有学习如何诱发起神通,但是他心已经清净、所作皆办了。我们有般若智慧的话,观一切修行的境界无所有、不可得,《金刚经》里面讲,「须陀洹没有须陀洹果想,斯陀含没有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没有阿那含果想,阿罗汉没有阿罗汉果想」,都不能认为自己证到什么果位,甚至对于所得到的一切神通变化也不去执着,这样才叫做通达分明、清清楚楚,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

 

(7)涅盘净。

第七个涅盘净,学佛法第一个要先证得涅盘,涅盘就是心安祥、寂灭,不对一切境界来反应,这种快乐是最快乐的,所以寂灭为乐。什么叫涅盘?你要从心的状态来讲,那心是什么状态?一切法对他可以不相应、安祥、寂静,当然这中间你要怎么解释都可以,如光明、不二、无暗、…等等一切名相来形容涅盘的状态都可以。为何涅盘还有净与不净之别?如果不净,是指你很执着涅盘,心不想动,永远喜欢安住在那种寂灭为乐的状态,这还不究竟,一般声闻皆如此。

而净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有涅盘但不执着,第二个是他如果在度众生的话,度众生用有为法但是祂住无为境,像《金刚经》四句偈里面常常讲:「无为常为」,以无为的心住涅盘的境,而能起神用,是无为常为。所以,如果真正究竟解脱的人、菩萨,他可以在人世间度众生,为了度众生常常心起一切法利益众生,但是他心里面没有罣碍,永远保持这种心清净,不受所面对的人事物而影响其涅盘的境界,这种才是究竟涅盘,大声闻都有这种涅盘净的能力,我们学佛应当也要学习这种能力。

《首楞严三昧经》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可称为净福田,即:(1)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2)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3)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4)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5)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6)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7)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8)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9)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10)入于涅盘而生死不坏不舍。

《首楞严三昧经》记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能够具足十法行的人就称为真实福田,可称为净福田,我们现在在讲净福田,他们心修到清净了,建立了这种福田,对我们来讲我们再供养他,就可以种福田。对我们有利,对他来讲他是享受清净,对我们来讲我们供养这些圣人就种了福田,他们把修行的好处分给我们一样,如果你不懂的圣人是净福田,就不会想去求得比较高的福报,所谓高不是说你有钱、有富贵,而是说心里面能够清净,能够证得涅盘的这种佛法,能够得到般若的智慧。清净福田有十个,我们大略说明一下:

(1)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此乃我们修行重要的关卡,当然《般若经》里面有讲十八空,十八空是用思维来理解的,只要思维想通了,他就有这种能力,但非真正的体践;如果是跨过三三昧的话,这是真实的解脱,三昧就是正定,三三昧指空、无相、无愿这三个正定。「空」是我们涅盘的第一阶段,「无相」是涅盘的第二阶段,「无愿」是证到空、无相过程之间无愿求、不要有所愿求,若有愿求就没有空、实相观,所以不能有愿求。已经证到三三昧者,就有真正解脱的能力,有解脱又不住法位,不住法位就是有解脱的能力,但是不在那里光享受那种解脱的涅盘境界,要在人间度众生,度众生中但还是有能力保持三三昧的定力,这是不住法位。菩萨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菩萨不是躲在深山里面维持心地安祥、涅盘的境界,是要证得空、无相、无愿的解脱门,但能不入法位。

这里叫解脱门,为什么叫解脱门?还没有成就以前叫做三三昧,未证得叫三三昧(三个正定),如果证得三三昧叫做三解脱门,这些概念已经讲好几次了,你们都要懂。已经证得三解脱门的这些圣人,他不入法位,不去执着空、无相这种证得的境界,那他在干什么?他在人间行菩萨道,但内心也有空、无相的这种解脱知见,不会迷糊掉,所以这样才能够广大度众生,如果一个阿罗汉他在一个小地方不接触人,偶尔有人去拜访他,这种接引众生有限,如果一个人能够很自在,他可以走入人群里面去、接触众生,不怕被众生度走,他是有备而来,有能力去度众生,这叫做不入法位。

(2)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第一个法轮就是转四圣谛,他刚开始对五比丘三转法轮,第一转让五比丘能够「已知」,第二转再讲一次「已证」,第三转「已断」。所以为什么诵经典里面有咒语的话我们要念三遍?释迦牟尼佛讲,咒语不可能只有讲一遍,要一转、二转、三转,像在讲四圣谛也一样,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转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集?什么叫灭?什么叫道?第二转证目前的苦,证过去的因--集,证一切烦恼--灭,然后就接近解脱道,道了以后要断,断就是内心全部脱离这些习气,这个灭了以后,能够坦荡荡用无相观一切法但不执着,证到解脱道以后不执着。

刚刚讲的净福田里面第七个涅盘净,不去执着他,这样证得以外还要起神通,因为心清净就会起神通。佛法跟外道不一样,外道的神通是学来的、念力观起的,佛法是心清净自然就会发起神通的,所以这里有证得六通,已证不是只有证心地的涅盘、解脱,还要证得神通,这样才是彻底的了解四圣谛。对四圣谛要知道其修行的过程,得道了但不去证道果,这是不执着进入涅盘境界,道果应该是要入涅盘,入涅盘让心寂静不动,大阿罗汉、大声闻他还要度众生,所以他不入涅盘、不在那里打坐入定,心已经可以有定了、自然解脱了,可以去为众生讲经说法,这是不证道果。如果取道果就要入灭了,入灭就能够有一万劫、二万劫享受涅盘境界,他要度众生所以不证道果。

(3)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八解脱有一个名称叫八背舍,有八种禅定,四禅八定,这些名称看了就要记起来,有的课听一听,讲到八背舍这几个字不知道怎么写,现在你要知道。违背真正实性空的这些法都要抛弃它、舍离它,这样才能得解脱,有这种八解脱的能力,但是不住在解脱境界上,还是要去行菩萨道,所以,《首楞严三昧经》首楞严不是在那里打坐入定得涅盘,是在有相、有为法、众生之间去得到最高的禅定,这是首楞严三昧,这里所讲的都是跟菩萨道相关,不是小声闻、小阿罗汉,是大声闻、大阿罗汉。

(4)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一定能起「宿住」,宿命住讲通俗一点就宿命明,能够得宿命明那就可以观照过去。宿命明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过去造了什么业,所以再来会有什么果报,所以要警惕、警惕,今后不要再犯了。再来就是「死生」,用天眼明可以观你未来的死生,出生做什么?瞭知未来有不好的果报,就可激励你要积极的去断掉一切的不清净心。第三个是「漏尽」,漏尽通是有法但没有烦恼,漏尽明是没有烦恼法,因为证得首楞严三昧的菩萨他心中都是白业,没有黑业,黑业是不好的、是烦恼的,你既然是有大净福田的话,应该具足这三个比较大的神通,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化导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欲界包括天上六欲天加人间等等。

(5)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不随音教从他求法。自己能够现起声闻形色威仪,声闻讲究四威仪,后面会讲到四威仪,四威仪是什么?行住坐卧该怎么样?出家的律仪是很重要,律仪有好的坏的,出家人要学好的戒律、律仪,在行住坐卧之间具足威仪,因为自己已经自在无碍了,所以不必去随哪里的声音、教言、外道等等而学法。不去从他学法,那怎么学呢?到这个境界,首楞严三昧十法行,有一些法是从心地里面学来的,有一些法是佛直接传教给你的,所以你不必外求。尤其是密法,很奇怪,你进到某些情境之下,就有佛、菩萨可以无形中现形教你密法,你看不到有人,但是你就知道手印要怎么结,甚至于咒语要怎么念才对。

因为到一个境界的话,世间很少有师父可教你。佛两千五百多年前现应化身,佛入灭后第一个五百年大家修行得还好,第二个五百年慢慢就证者较少或没有了,第三个五百年大家只喜欢盖寺庙、看佛经,都不喜欢修行,到现在两千五百年了更是没有人认真修行,也没有人真的证得,但互相诤论不休。如果是过去的菩萨因缘再来,学到一个程度的话,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很微妙,他自己就可以懂一些法,这不是只有清净法,清净法简单,就是不执着让心一直清净就好,但像大声闻、大阿罗汉、菩萨境界,还有很多的智慧、很多的佛法要学,像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所有的波罗蜜门、一切陀罗尼门等等,不是你去人世间找一个人学就会了,末法时期大半师父不是很高明,所以只有你福德够,自然就能够蕴有法过来,你可以学。

(6)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先证得声闻,声闻是阿罗汉,再上去是辟支佛,辟支佛是有一点跨于大乘跟小乘之间的一种修证,辟支佛比阿罗汉更多一点智慧。我们说阿罗汉如果是入涅盘的话,不由小向大转去行菩萨道,一涅盘阿罗汉要两万劫以后才发菩提心,不是入涅盘以后就成佛了,以后还是要发菩提心、度众生、学菩萨道。辟支佛比阿罗汉高明一点、有智慧一点,入涅盘要等一万劫后,再发菩提心、度众生。如果这么开始发菩提心,修到八地菩萨又需一大阿僧祇劫,证到如来佛又一大阿僧祇劫,还要两大阿僧祇劫,如果你证得辟支佛境界的话,现辟支佛的形跟他的相,威仪要比阿罗汉更具足,但是以无碍辩才说法,他比阿罗汉多了一点智慧,所以他可以有无碍辩才,能够讲经说法,这是第六个法行。

(7)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菩萨如果有证得法身的话,在定中、涅盘中他能够有应化身,且依他的清净度,所产生的应化身也不一样。到菩萨境界的话都是以清净法身起应化身,至如来是最清净觉,所以不管多少众生忆念他,他都可以化,甚至有千万亿化身出去。在《解深密经》或者《佛地经》里面所讲的,这种能力是很自然的,自然成,不必用有为、不必用心念,众生忆想他就自然化一个化身出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完又没有了,这是最好的如来境界。菩萨也在学这个能力,辟支佛也在学这个能力,所以他在静坐时可以化一个化身出去,这里因为还不是究竟,你主动也可以化,是谓意生身,这是很微妙的。有时采取有为相,化一个佛的身出去,尤其真正的佛,或肉身菩萨(还没有入灭的菩萨),他们通常不以自己本尊、本身之肉体去示现。

比如菩萨观想法尔的释迦牟尼佛佛像,他的样子是这样,看久了有那个影像,就可以化一个这样的佛像化身出去。有人会看到佛用佛像的样子在空中飞,或者到你家里…这种幻象,你说到底这是什么?怎么不是人?怎么不是可以动的佛?有的是看到木头雕的、有的是看到铜铁所铸的,这些都是菩萨起心动念化的。你说真吗?不知道!你说假吗?不知道!这个就是菩萨在禅定中能现一切诸行,很微妙的心行。心要怎么现、要怎么利益众生,在菩萨境界的话有的都学这些,要看你心清净多少?看你体会多少?每个人的智慧不一定,所以要去动脑筋,当然你的德行要好,无形中就会懂得某一些法。这里讲的都是现实的,都有这么回事情,只要你功夫够,就常在禅定中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在定中怎么现?起心动念,万法唯心造,都可以作利益众生的事情。

(8)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菩萨心圆融没有分别好坏、善恶、顺逆等等,只有利益众生的心,所以有时候他示现不雅的行为,或者入不清净的地方,也就是说示现在不好的地方,无非都是要度众生。一切都讲因缘,有时他也到花天酒地的场所去,为的就是要度那些沈迷在酒色之间的人,菩萨示现跟他们为伍,他虽然示现这种行为,但是他永远不离心清净的一面,无论入邪道,或者入外道、或者入魔道,都是为了救度那些着魔的徒弟徒孙。所以正道是基本,示现是为了度众生,我们不要光凭眼睛所看的就认定是这样、是那样,不要随意下评论,说哪个人怎么样、哪个人怎么样,我们无知、没有神通,不知道这些因由,所以应避免造口业,要尽量少说话。

(9)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有时候又示现贪,有时候示现染爱,你说修行人要清净,怎么示现这样?他是故意示现!故意如此示现,那些不清净的人才能够相近,彼此才能臭味相投;如果他整日行为端庄、不苟言笑,让那些不清净的人连靠近都不敢或不愿意,这样怎么度众生?所以,真正已经善恶不分别、正邪不执着的菩萨,才会有这种能力,深贪染爱但能够离诸欲一切烦恼,在种种欲望里面打滚,没有产生烦恼,这个就要有很大的功夫。我们修行学正的、学戒律,一犯了戒就要忏悔、睡不着觉,但真正的菩萨他是有这种定力、有这种解脱的知见与能力。

(10)入于涅盘而生死不坏不舍。心住涅盘境界、不二境界、安祥境界,但是不怕生死、再来受生,一受生就不怕死,因为你不怕生就不怕死,所以还是来人间。如果你说只想要去极乐世界,那保证你应该还没有修的够资格当菩萨,所以才只想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进修、悟道、届时才倒驾慈航,这种就是还没有究竟的。如果究竟的菩萨,当下就涅盘、当下就发愿再来、不怕生死,这个就是已经有得首楞严三昧的菩萨,他不一定要入涅盘,大声闻也是,菩萨更是。不坏不舍,这个生死不怕也不舍,对涅盘也不去破坏涅盘的境界,也不必舍涅盘,不是说住在涅盘才永远涅盘,你在生死之间心也是在涅盘境界,这都是我们学佛法要去追求的菩萨修证。

如果具足这十种法行的话,那他是具有实际上的福田、真实的福田、是大净福田,如果我们能够供养到这些菩萨、大声闻,那这福报不错了,会增长我们智慧,起码荣华富贵少不了,主要我们是要解脱的智慧。这是有关于第十一项「大净福田」的功德相。

 

「威仪寂静无不圆满。」

第十二威仪寂静德相。大声闻众等动者威仪具足,心常能寂静,动止之间都常住涅盘,所以说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圆满着parip9r5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威仪者现于行住坐卧中寂静行于三义,华严经探玄记云:「寂静行有三义:一以彼二乘修离生死喧杂行故;二令修证入人空寂静行故;三无余涅盘名寂静,修彼名行。」此即声闻、缘觉二乘所修习趣入涅盘寂静之行法。又寂静现于身寂静与心寂静。寂静者,谓离烦恼,绝苦患,亦即涅盘之理。(1)舍家离欲,息众缘务,避喧闹之世而闲居静处,不作一切身之恶行者,称为身寂静。(2)离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不起恶心者,称为心寂静。

第十二个功德相威仪寂静德相。有时候显现在你的行为,有时候从内心里面的清净,能够发出震撼人心的能力,所以说不必穿的非常的华丽,他们的福田衣穿上去就能显现出威仪,走路有走路的威仪,坐有坐的威仪,行住坐卧威仪具足无不圆满。寂静有不同程度,小阿罗汉也有寂静,甚至连世间禅定的人也有点寂静,但那寂静是不究竟、比较浅的,大阿罗汉更有寂静,菩萨有菩萨的寂静,如来是最圆满的,这里讲大声闻功德相威仪寂静无不圆满。

大声闻众等动者威仪具足,你在动中也要威仪具足。心常能寂静,动止之间都常住涅盘,要动是用身体、行为显示威仪,但是内心永远处在涅盘境界,心常寂静。涅盘就是心安祥、没有烦恼,这种状况叫恒住舍性,舍是平等,一切法平等、平等(sama sama),心寂静就平等,没有分别心就是寂静,有分别心就有起心动念、有烦恼。而且这寂静是永远的,不是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所以叫恒住舍性,大阿罗汉或者八地以上菩萨或者佛都有这种恒住舍性。所以说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在外显现威仪,从内心也可以现出威仪,在现威仪之间内心又非常寂静,无不圆满。圆满者,parip9r5a。我们在诵《佛顶尊胜陀罗尼》,sarva gati pari 0uddhe或者samanta pari 0uddhepari是周围、周遍,周遍充足,p9r5a就是圆满、充足的圆满,无所缺减之意

威仪者现于行住坐卧中寂静行于三义,寂静有三种意义可以来显现出寂静是什么意涵,《华严经探玄记云:「寂静行有三义:一以彼二乘修离生死喧杂行故,声闻、缘觉这二乘圣人他们修行离生死的法、离杂乱喧闹的法这种寂静;二令修证入人空寂静行故,这第二个是更高的层次,空、寂静的法门,也是我们讲的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无余涅盘名寂静。修彼名行,修这三种目标,所作所为就是行。第一阶段离生死、离喧闹,到深山野外、阿兰若处去打坐、修行,这功夫不好,所以离大众去修;功夫好一点要入空寂,这个就不一定离大众,要修无相观,你离大众怎么修?不用离!第三个是无余依的涅盘,这个跟自身比较有关。

有余依涅盘有两种,依身,死以前就是肉体,死了以后就是神我身,还有一个神我身,这神我身是什么?就像你闭着眼睛观想你的父母亲他会现影像,影像又没有重量、又不真实,所以六道除了人、畜牲以外,大概都是这个神我身,没有质量的身。天神也是一样,天神升天了,或者菩萨化身了,这个有形没有质量,这个是色界天的天神,他能够证到有余依,因为他没有破色身,一般人修行都卡在这关,这关会现色阴魔相,色阴魔相是你的五根都会起异能,所以你可以眼见、隔闻,鼻子闻到香、臭的味道,舌头有时候酸甜苦辣一味性,身体会感觉到阴的鬼神,或者佛菩萨的祥和之气,用身体可以感觉,这种能力都是色阴魔相,为什么你会有这些现象?你还有神我身、中阴身。

所以我们上次讲到现法乐住,世间禅定的人才有这种气强的快乐,阿罗汉没有破色身,他法身没现,还有个神我身,所以如果打坐时有一个神我出去又回来,这种人就算能够解脱也是得有余依涅盘,阿罗汉大部分解脱不简单,他会享受肉体充满气的快感、快乐。那破色身时,神我身也破了,只有一个心识,这是无色界的境界,所以如果真正开悟,就是在无色界的境界这里才是真正开悟者。真正开悟的人,色阴魔相不是说看不到,而是不再用眼睛看到、不在用耳朵听,都是用心去感觉,因为他只有一个心识,一根有六根之用,用一个心就可以具有见闻觉知这种能力,你说有众生来,你不是用眼睛看,你用心感觉有众生来,你用眼睛看众生,你是没有看到他的心,众生的心是好是坏?是好人、坏人?安的什么心?你看不清楚,但破色身的行者他用心感得清楚。

有的人可以看到别人肉体里生什么病?有的人不用眼睛看,是可用身来感觉。心是无形无相,才可以超越时空,没有一个神我身来去、来去,所以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法身遍虚空,哪里有来去?有神我身就有来去,没有神我身,当下就是虚空、当下就是佛的法身,如果你破了色身,慢慢修到涅盘境界,你就证得无余依涅盘。无余依第一个是无身,也就是没有身体,第二个是无习,没有习气。有余依还有习气,除了身以外还有余习,心还不完全清净,你要了解阿罗汉他们都还是有神我来去。

第三个层次无余涅盘名寂静,就是最究竟寂静,此即声闻、缘觉二乘所修习趣入涅盘寂静之行法。又寂静现于身寂静与心寂静。身不动,打坐中气充满了色身、体细胞,有现法乐住;但是有时候心还不净、心还乱糟糟的,感应虚空一切众生心又不能安住。在阿罗汉之前的阿那含,虽然有五神通,但他迈向阿罗汉的这个过程中还有我慢、掉举,为什么会有掉举?因为他心遍虚空感招众生心,所以众生烦恼他也会感应,起灭、起灭还不能清净,这种心还不完全寂静,我慢心还有,这当然也不能住寂静。

掉举心是跟众生有关系的,不是自己心起灭而已,一个人到心开时,跟十方虚空一切众生心都合一了,你可以感受到众生有烦恼你也烦恼,这样如果你安不住的话就有掉举,当然这掉举比较微细的,不至于像我们的重大烦恼,但是也是烦恼、还是不清净,所以你要真的证到阿罗汉境界的话,五上分结断,就是三毒灭,贪瞋痴没有了,贪瞋痴没有才是真正的阿罗汉,这里所讲内心的寂静跟身体的寂静是分开来看的。

寂静者,谓离烦恼,绝苦患,一切的烦恼、一切的苦难引不起他的烦恼,这叫寂静。阿罗汉、辟支佛烦恼根没有完全断,但是他可以观这些法不真实,所以不会受它影响,他也算是解脱。佛是究竟解脱,没有烦恼的念头,不起邪心、邪念,起心动念都是清净的,这是究竟的涅盘寂静。所以我们一谈到圣人的境界,你要懂阿罗汉是什么样子?辟支佛是什么样子?菩萨又是怎么样子?菩萨不是比阿罗汉高,七地以前的菩萨心还是乱七八糟、不净的,比不上阿罗汉,只有八地菩萨的定力、解脱烦恼的能力才可以跟阿罗汉相当,但是初、二、三地这些菩萨,智慧就已经胜过阿罗汉,神通是没有,心也不够定,但是他可以善于运用智慧来讲经说法,让众生得利。

阿罗汉就不行,阿罗汉可以示现神通,但是他没有能力教人怎么解脱,没有能力讲一大堆道理让你信服。如果有人喜欢去追逐修行的神通境界,那很糟糕了,阿罗汉会示现,你如果要追逐神通跟他学,但是彻底的圆满解脱是没有办法教您。七地以前的菩萨不具足什么通,但是三地菩萨才有一个化身,一个化身已经不错了,一个人想你,你就不知不觉的一个化身出去。很多法师你跟他讲:「我打坐中看到你示现在我的范围给我看到!」法师会说:「我不知道耶!」如果知道,那是外道、是邪道,初基的意生身,不是菩萨的应化身。佛在《佛地经》里面也讲过,他不动心但是怎么会化无量化身出去呢?那是他在修菩萨加行位时所练的功夫,过去在菩萨因地时所练的加行力,让他有这种能力感招众生意念,有需要就化一个化身出去,本身、本尊还是如如不动。

你们听佛法差不多有一个概念,外道都是意化一个菩萨的化身冒充出去,甚至就用自己的形象出去,用一个主动意念化一个本尊到对方的家里、到梦里面去,这是很无聊的,这样彼此都没有解脱、没有寂静。这种外道法都是有为法、不究竟的。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他修了寂静,然后众生刚好想到他、挂碍他,他就化一个化身出去,但本身自己并不知道。佛法要自己清净解脱,才有化身出去,五地菩萨才有三个,所以如果同时四个人忆想他就不够用了,他的功夫就只有这样,所以一个人会落空。你要懂得佛法跟外道、邪道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以下讲,离烦恼,觉苦患,亦即涅盘的道理,这就是涅盘,要怎么去做呢?

(1)舍家弃欲,断掉一切的欲望,舍离家庭,出离去修行,息众缘务,不要再攀缘了,把一切跟众生有关联的事事物物都断绝,第一阶段你要自修,避开喧闹的地方到深山野外独居、居住在安静处,不作一切身之恶行者,你没有对象可以造身业,身是杀、盗、淫,一个人躲在深山里面修行哪里有对象会犯到杀盗淫?不可能!那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你怕在声色犬马的世间定不住,所以方便隔离到深山野外、阿兰若荒野处去修,这叫身寂静,身寂静了但心还不净,因为念头会胡思乱想,还是会不清净。

(2)离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不起恶心者,称为心寂静。我们看这些经典对于禅定的解释,都分三阶段,不管你修哪一个法,你都离不开这三阶段。禅那,第一阶段一定要「去恶」,内心有邪心、邪念、害心等等的不清净法要断。去恶,把粗的心地毛病断了以后,再来微细的就要「思维」,你要懂得佛法,比如说刚刚讲的,须陀洹要断身见、断戒禁取见、断疑心病,你要得到须陀洹果,要怎么去断这三者?包括对身的执着、戒禁取见、疑心病,要怎么去断?或者你看到哪个大德开示的一段经典,有无道理你要去思维。闻,看经典也好,或者听人家说也好,然后再思,最后要落实地再进一步修持。思维了符合佛旨,再来那你就要去「实修」。很多人闻了以后,有想但没有想清楚、也没有实际去修持,或者闻了以后根本不去想,一转身就忘记了,这样都不会进步。

思维修是让你断掉更深一层微细的习气,所以要想,真正的禅那是静虑,所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是修习禅定,慢慢导入心寂静。修行过程中,内心最开始是一堆「妄想」,妄想是有主观的念头知道你在想,这种妄想你可以警觉,提起正念时它就止住了,提起正念是一个觉知,觉知一提起的话它就不再想了,这种可以透过控制来停止的念头就是妄想。

如何辨别妄想、妄念?禅修的人、修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清楚这二者的差别。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心、主观意念的心;先妄想然后慢慢「无想」,很多人以为无想好像就是悟到空了,没有开悟怎么会悟到空?无想空寂一阵子就进入「妄念」,什么叫妄念?不能自主的念头,什么叫做不能自主?我叫它停,它还是照样一直冒出来。有些人称它为法尘,法尘是对,但是法尘是八识里面所现,由第七识来执着它,呈现在我们心里面,由第六意识来认知它他,所以法生起已经过这三关卡、三识心。

等于说是八识法尘现,第七意识抓它来当作一回事情,第六意识再认知它,你内心才可以看得到,才可以看到念头在飘啊飘,它是什么意涵,这时你要叫它停,它也停不了,它照样飞扬。妄念有很多,有大有小,刚开始小,如果全部打开就大,你心眼全部打开的话,像石门水库瀑流一样全部宣泄出来,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很心慌意乱。有智慧的人,若有人跟他开导、跟他讲清楚,他就可以去对治这些妄念。大的妄念我们可以说是在翻种子,大的才可以说翻种子,小的妄念像你去打佛七或禅七,小翻了几天回来就没有了的,那种是小悟,悟不是无心,悟是看到你的妄念叫悟,这个心是你不能控制的、不能自主的这种心。如果你还会思想就想,不想就不想,那这个还在妄想的阶段,这个根本连进入门都没有。真正大翻种子以后,慢慢才会无念,你怎么知道无念?你会有一个觉知,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起心动念。

今天收到一个网友的mail,他说:「没有起心动念,就觉得:『我不晓得在哪里?』就很害怕,然后就赶快再念佛,一提起佛号,啊?『我还在这里』!」这就是过去没有真正修禅定,有修禅定的人是很喜欢那种无念的寂静。到这个阶段才能讲真正的寂静,前面讲的都是没有空,哪里有空证?只是没有念头而已,没有打破第八意识,哪里可以见到你的自心呢?没有经过空心,你怎么能够说无念呢?这里的无念其实还有一个觉知,正念就是觉知,你还有一个觉知,知道我没有起心动念,到这个时候空性才显露,妄念过到无念这个阶段是明心,如果见到空性,那初步只有见性,证得空性你要有能力体会因缘起法。

在禅定打坐之间,如果你已经没有很多的心放在明天要干什么、昨天做了什么事、今天有什么等等烦恼,能够「三心了不可得」时,心没有什么罣碍,这时候你就可以思维修。如果再有因缘来的话,你的自心会起法,这过程你要清清楚楚。比如说这时候你可以动念,你要想某个人、哪件事是怎么样?你自己问自己,你脑筋就迸出火花出来,也许一个念头、也许一个方法、也许一个影像,你如果不耐寂寞的话,有时候这么去做一些静虑的事情,为什么叫静?在寂静之间你拿出心念头出来,心念头不是在那里胡思乱想,不是想明天要干什么?昨天又干了什么?不是想这些无聊的事情,你是想众生有什么苦难,对方现在怎么样了?由什么因、什么缘造成的?你这么去观、去想,依你的禅定能力所现出来的结果,对方的苦难当然就会有转机。

大家以为无念就是寂静,修行如果你层次搞不懂常会犯大妄语!你如果搞得不清不楚,怎么叫见性?这是很初步的见性,见性再来是要空性,如果不空掉的话那就没有阿那含的果位。空性,什么叫空性?《金刚经论》里面讲四句偈时说得很清楚,你自性应缘,超时空去办什么事情,你都要能清清楚楚,这个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个因?怎么发生这个过程?然后有什么果?如果你只知道心好像有点不稳,觉得自性好像在做事,做什么事不知道,那就是没有明明了了,没有自觉自知,这种仍是没有见性、没有真正的空性。而且见性不是究竟,从见性到成佛还要历经很多阶段,祖师大德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讲的好像很顺溜,其实中间不晓得要修多久。心寂静,分析给你们听,要懂哪一个境界会有什么现象,不要自己胡思乱想或胡说八道。

(2007.12.2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