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4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具诸慧差别德。」(续)

7)广慧:深广圆满善通达故,名为广慧。其广慧者,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8)无等慧:于耎根等诸声闻众,此慧胜故,名无等慧。无等慧者,其余诸慧无与等故。(9)慧宝:此慧能招最上义故,名为慧宝。言慧宝者,于诸根中慧最胜故,如末尼珠显发轮王毘琉璃宝,令光净故,与彼相应故,名慧宝。皆得成就。又诸声闻具此慧宝,是故说名慧宝成就。

7)广慧:深广圆满善通达故,名为广慧。大阿罗汉有八个慧宝,或者称九个慧宝,我们已经讲到第七广慧,什么叫做广慧?广慧在《佛地经》里面所讲的,就是说深广圆满善通达故,智慧不但能够深入到各个境界里面去,还能宽广到无量无边的大,当然还不能够跟大菩萨、佛的境界相比,但是也是有相当的一个范围。

所以,在自修自利方面能够了解种种智慧,深一层的智慧都能够懂,才能够自我解脱。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要能够学习放下,放下就是般若智慧,不执着一切相,这样的话,才能够开显智慧。所以,我们在修行之间,智慧怎么冒出来的?你越能放下,就越有智慧,那智慧显示在哪里?当然对事情、对人物等等的罣碍会放下,真的业缘来的时后,你也可以不受牵引,有那个能力可以摆脱纠缠。

如果在经典来讲,同样的经典,大乘的经典以前看不懂,慢慢就可以看得懂,以前看得懂好像是粗浅、表面一点的,现在可以一段经文就触类旁通,并且互相连贯的去思惟。这种智慧你刚开始学佛时没有,学了好久以后,慢慢就会发觉你的智慧已深入很多,周围之间相关的经文可以连贯的起来,这个就是深广。深广然后种种的智慧能够圆满,如果还不究竟,就不能圆满。最后他能够证到大阿罗汉的境界,都是俱解脱都已做到了,这样才能够通达种种的解脱法门,这种智慧叫做广慧。

若以《瑜伽师地论》来讲的话,广慧是这么解释,其广慧者,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此处除了显现出其宽广无量无边外,还有注重他修行境界上的印证,包含解脱的境界,甚至心能够起用、有神通变化。先化无漏智慧,产生深广的解脱知见,再用五神通。真正的神通还有很多不同层次,例如天眼通,天神可以看到一百个世界,再高一点的境界,看一千个世界,再大一点,就三千大千世界,3×109那么多的银河系,都能够观照到。

所以,这是他第八意识的行相能够显现出来,以真如性来讲,如果证到哪一个地方,他的真如性就能够扩展到哪一个地方,产生每一种不同的行相,所以各个境界都有不同的行相。以大阿罗汉而言,他已不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这种初二三果,也不是小阿罗汉,所以他除了智慧宽广以外,还能够产生种种的神变。

所以你在诵经时,如果诵的好,就有瑞相出现,经典讲的,此是真实不虚。有人问说:「我怎么都还没有出现瑞相?」那就是用功的程度不够,或者是仪轨不对,或者是念的咒音不对,或者是你念的次数还不够,因你的业障很重所以念的次数要更多,倘若念得够多,多到某个境界的话,经典讲过,不论现出哪一尊佛、或是哪一位菩萨、或者出家众或者是什么瑞相,只要是好的方面,都代表你诵咒诵得有成效。

像各位诵了《佛顶尊胜陀罗尼》,有没有感觉?不管过去或现在,你有没有真正现出一些瑞相?若是出现不好的相,当然表示还有在三恶道的因,所以虽然我们已经诵了半个月,但现不好的,就要继续再诵,或者每天听一次录音档。如果不诵经文而光听后面修持的部份,大概有6570分钟左右。这样你每天听一次,假使你做哪个梦里有出现瑞相,这就是把该还的都差不多还毕,心清净了。

这是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所以须靠诵咒得加持;但是大阿罗汉他们,虽尚未证到完全的像佛这样最清净觉,但是内心已有初步的解脱知见,法身现起,所以能够现无量无边的修行境界,或者是我们所说的种种真如行相,也就是一切神变或者什么境界都会现起,这个要有无量无边所行境的广慧。

8)无等慧:于耎根等诸声闻众,此慧胜故,名无等慧。无等慧者,其余诸慧无与等故。什么叫做无等?在《佛地经》里面讲,于耎根等诸声闻众,此慧胜故,名无等慧,这与所谓的根性有关,六根性平等平等,到最极致时,没人比他有更平等、更清净的智慧,换言之,这些大声闻众的智慧已属最胜,没有人可以跟他们相比。我们说sama sama是平等平等,但是修行到心清净,可诸根互用,或诸根能够六成一、一化六等等的这些声闻众,他的智慧当然是最殊胜的,所以说没有人可以跟他相等,无等慧。

后面《瑜伽师地论》讲无等慧,其余诸慧无与等故,没有一个智慧可以跟他相等,他所得到这种智慧,是大声闻以下这些境界的修行者,所不能跟他相比的。不过,若要去跟大菩萨跟佛的智慧来比,当然功德相还是有所差别。

9)慧宝:如果把慧宝当作一个智慧的话,那就变第九个,如果不当它是一个智慧,就只有八个,且把八个都称作慧宝。因为经典中解释的人,各自有其看法,但都解释得通,故一并列出做为参考。此慧能招最上义故,名为慧宝。不管什么智慧成为宝,这个当然是最胜义故,所以《佛地经》里面讲,此慧能招最上义故,什么叫最上义?

这偏向于空解。空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空,一种是相对空。在自修时,你没有办法摆脱业缘时,要用绝对空观,去处理一切法、去面对一切法,这是修行还不究竟的人才要这样;如果真正有智慧了、有一些能力了,又定的住,那你会进入相对的空。我们一般在讲有为相里面是俗谛,那无为相呢?无为相是真谛(第一义谛),相对的空这一个才是第一义谛空。所以真俗二谛是圆融的人才有的智慧。绝对的空可以说是空三昧,相对的空就是无相三昧,有法但是你不执着,有境也不执着,这是相对的空。

绝对的空是面对一切法观其绝对空,但这不是究竟,只走一半,是半途、半路,但是路总是要从头开始走,先走到这一半就是走到绝对的空,走到究竟的话就是走到相对的空,这就是第一义谛。所以,不执着一切法,用相对空来看一切境的话,就属第一义谛空。如果你再用心,用有为相,要去利益一切众生的话,就是已彻底了解俗谛的义理,所以才能够从空里面化一切境去利益众生,这个就是完整的修证。菩萨都是这个样子,大阿罗汉也可以讲说是菩萨,因为他比一般的阿罗汉还要更有大的智慧,所以,此慧能招最上义,名为慧宝。

智慧能成为宝当然是最好的,言慧宝者,于诸根中慧最胜故,这里的根是讲种性或者根基,不是讲眼耳鼻舌身意那种根,诸根中他是最好的。比如说有天种性,只能修天道的;或者是声闻种性,无论再怎么修还是偏向于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是菩萨种性,它就有跨两边,既有声闻的空的解脱的能力,又有俗谛的修行,具备一些利益众生的能力,这是菩萨种性。所以声闻种性偏向于小乘的解脱修法,这种种性构不到修佛法,只有在世间禅定里面修学;菩萨种性才可以成如来,能够成就佛道的话,就能够成为如来。

以上种种根基,哪一个最好?此处既然说是大阿罗汉,大罗汉也相当于菩萨,故诸根里面他是最胜的。当然菩萨摩诃萨另有不同的境界,后面还会讲到各个菩萨的圆满功德,所以这里,因为他是阿罗汉、大声闻,我们先这样解释。如此一路补充说明,各位已可以知道佛的功德如何,知道阿罗汉修行有什么功德、能力,以后还会继续讲解菩萨种性是如何。

如末尼珠显发轮王毗琉璃宝,毗琉璃vaidūrya,也称吠琉璃,是青色的琉璃宝珠,在药师琉璃光如来经文中就有这个,dūrya翻译成琉璃。轮王,我们在诵《佛顶尊胜陀罗尼》中有一个力轮王,意指有力量的轮王。转轮圣王他有轮宝,各为金、银、铜、铁四种,各个轮有不同的力量,转金轮是最好的,通常所说的轮王、转轮圣王,就是指金轮王。但这个转轮圣王出现时,也可能选择舍离王位出家去修行,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快满廿九岁时,于最后一个礼拜间,若非成为转轮圣王就会是要成佛,成佛不是马上成佛,而是要舍家去修行,然后能证道成佛。

详细来讲,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神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神和西牛货三洲;直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如果金轮王出现时,没有天灾人祸,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乃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亦是世间王里面最高的,统辖四天下,等于是四大洲的国王,那是很大的王,等于是所有在地面上的国家都是受他管辖。所以,如末尼珠显发轮王毗琉璃宝,即意指像转轮圣王一样的显发吠琉璃宝。

令光净故,他所发出来的光芒都是最清净的、没有杂乱的。佛光很特殊,你诵经文时读过sahasra` ras´me,如果有百宝光或者千光,一千个宝一千个光明,这千宝光照耀,光光不互相交杂,不会说这个光折射回来后被其它的光盖住,这些光不管怎么样照射或穿透虚空,都不会互相混乱,这是佛光很特别的地方。这里讲令光净故,与彼相应故皆得成就。光净所以智慧就是清净,智慧就无量,等于智慧形成一种宝一样,所以叫做慧宝,皆得成就一切,你要做一件事要有一件事的智慧,你要度一个众生要有度众生的智慧,你要现无量神变也要有神变的智慧,你要培养修习一切的智慧也是一样,要有慧宝才能成就。

《瑜伽师地论》讲,又诸声闻具此慧宝,是故说名慧宝成就,所以,如果慧宝自己是一个,能够把智慧形成一种宝,那是最好的,到最后这个最高了。大略的我们把这大声闻他所具足的八种或九种智慧说明完毕,所以你要记得大阿罗汉大概就是有这九种的智慧。

 

《解夏经》云:佛告舍利弗,汝今所有身口意业我当忍可于意云何?汝舍利弗,具戒、多闻、少欲、知足,断诸烦恼,发大精进心,安住正念。具等引慧、闻慧、捷慧、利慧、出离慧、了达慧、广大清净慧、甚深慧、无等慧。具大慧宝,未见者令见,未调伏者,令得调伏,未闻法者而为说法。具瞋恚者而而令欢喜,能为四众说法无倦。譬如金轮王子,而受灌顶继绍王位,依法而治。经文中,甚深慧者,于甚深空相,应缘起随顺诸法,能了知故。又于一切甚深义句,皆能如实善通达故。

关于「具诸慧差别德」这个功德相,还可另参考《解夏经》这部经的说法,该文中亦引证好几个慧,可跟我们上述那两部经所讲内容对照一下。解夏经》说,佛告舍利弗,汝今所有身口意业我当忍可,你修到现在所形成的身口意业当然是清净的。于意云何?怎么说呢?

汝舍利弗,具戒,舍利弗你所守的戒具足而且清净。多闻,你听得很多、听得都懂,而且能够记忆,所以叫多闻。少欲,修到心清净,种种欲望没有了,当然根本的男女间的性欲已没有,其它的则不管是一般的饮食、穿衣,连睡觉等种种的要求也没有很大,这就是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修行也是在学这个,什么事情都觉得很满意,不会贪求要吃好的、穿好的,什么都想要最好的,不必要这样,能够温饱就足够了。所以他们修行的境界,有时入定一个礼拜、两个礼拜都没出定,出定了才去托钵,修行人本来就是这么知足。

断诸烦恼,所有烦恼都断了。阿罗汉是断五上分结(色界缚、无色界缚、掉举、我慢、无明),三毒(贪瞋痴)也灭了。五上分结能够灭就等于是三毒尽,这两个条件你有就可以证到阿罗汉。五上分结,我们讲过很多次了,第一个是色界缚,你如果修行到色界的境界,执着真如性的功用,你就会卡在色界,会被绑住;第二个是无色界缚,色身没有了,这个心可以知过去、未来,可以入无量虚空,或不住一切法,或者证入非想、非非想等境界的话,你都不要执着,否则一执着就被无色界的境界给绑住了。

再来第三个结,掉举,心还不能安定下来,这不是自己内心七上八下、不安定的那种掉举,不是修自己的,自修还容易些;而是在阿那含境界,因为已可跟众生心相通,与众生心互相交感,我们知道心是共有的,不是说你的心是你,我的心是我,心一旦打开的话,你的心念遍虚空,每个人的心你都可以读到、感受到,所以这种无意间感受到、或者有因缘感受到,若你不能安住的话,心就会掉举、会起念。阿罗汉他要修断的掉举,是在感招别人的心后还可以安住,这个需要有相当的定力。

掉举断了,然后,以前在阿那含境界还有我慢心,有我慢心不行,有慢就是心不清净。慢心大略有七种,名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但其中我慢是所有慢中的「根本慢」。不管什么慢都不对,心清净的人怎么会有慢?最后第五个,根本无明要破,所以「五上分结」是色界缚、无色界缚、我慢、掉举、无明这五个。「上」就是不好的里面比较微细的,就是说比较微细的不好的毛病,五上分结如果能够这么破解的话呢,自然烦恼就断掉。

发大精进心,安住正念,什么叫做正念?不是你的知见正,正念是你的觉知现起,你心能够觉知、能够自在,这样叫正念。你有时候要思维一下,比如说你现在摄心回来,你在讲话……,提起正念,马上警觉,有一个念头知道我在这边,不乱起心动念,这种念就是正念。跟打坐入定一样的现象,我坐在那边没有念头,不思什么现象,但是我有一个觉知在那里,我知道我在这里;有的人一没有起心动念或看不到自己,就很害怕,问:「那到底我在哪里?」

觉知就是正念,你要很清楚「我有一个觉知现起」,安住在正念中,你说:「知不知?」对一切清清楚楚,包括周围谁在动、在讲话、在干啥,都清清楚楚,但是不妨碍到自己安住在定中不起心动念,这种安住在正念之中,有的小乘就是如此在修。像打坐时,师父他会告诉你:「提起正念!」听见师父一叫「提起正念」,当下你就没有胡思乱想,没有跟人家讲话。总而言之,是有一个觉知在,觉知之下没有起心动念,这种正念你可以试着自己去推敲、体会看看。

具等引慧,这些功德呢,全都具有引发种种智慧的能力。开发一个念头,开发一件事,开发一个什么修行的境界,会引起那种智慧。比如说我们中药也是一样,有一个引药,没有这个引药的话,药达到某一个定点,该降气而无法降气,气走不到,那这帖药就白用了;或者如果要用来发散的,那就要配用哪一引药去使之发散,可见这个引药在中药方里面之重要。在智慧里面也一样,你要引到小乘的智慧呢?还是辟支佛的智慧?还是菩萨的智慧?种性都跟你的引慧有关系,每个人根基不一样,所以具足种种的引慧。

闻慧、捷慧,捷慧上面讲了。利慧,上面也有了。出离慧,有离开家里的这种念头,离开烦恼的这种智慧,叫做出离慧。一般讲,有的说离开家就是了,这边讲离开世间的欲望,离开家庭去修行,然后能够得到解脱生死的智慧,才是真正出离。了达慧,这上面没有提到。广大清净慧,我们有广慧,加广大清净也可以讲。甚深慧,跟广慧差不多我们说又深又广。无等慧,上面也有介绍过了。这九个慧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有时候翻译名词的人不一样,所以,另引用这部经让你了解,大声闻在哪那一部经也提到这类名称,你可以相互对应的看一看,主要用意是这样。

具大慧宝,这里讲所有的慧以外,又取一个大慧宝。未见者令见,可能这一个大慧宝另外又是一个慧。如果不能够见性让他能够见性,如果不能够修行的让他能够修行,不能够见心性的让他能见自己的心,像这样须有大智慧宝才能够做到。如果有人调伏心地很困难,你有智慧让他能调伏,不管用正的、用逆的、用怎么样的法子,让他能调伏,除了你自己本身能够自在无碍外,还能够具备这种智慧,用什么法子来对治这个人,那就很不简单了。

有的人他是很有智慧,你讲他就懂,而且能改正自己的个性、习气;有的人则没办法自己这么改,因为他身体也没有变化,也没有现出可以对治心的状况,所以你就只有用刺激他或骂他的方式,也许他会生气,可是生气起来也是可以慢慢被调伏。当然对释迦牟尼佛来讲,祂神通变化无量,不必用这么极端的方法,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和尚、禅师,以及我们末法时期,教化众生也多半是这样,禅师对他的弟子有时候连棒喝都来了,反正你不清净,指导的人就用种种方法让你清净。

未闻法者而为说法,如果他未曾听过解脱道、正法,被你碰到了,有这个机缘,你就要跟他开示、为他说法,不要光叫他去布施、去作那些天道的善行,不行,你要讲的是:「求解脱该有什么正知见?为何要做?如何去修?」说法有很多样,不是只有讲名相,而要讲:「怎么去做?做了会有什么现象、什么境界?如果发生,你要怎么度过去?」如果只有一面之缘的话,全部讲清楚,他回去就可以慢慢的去修;如果不能够常常在僧团里面一起用功的话,有问题要问谁啊?世尊在时可以问世尊,世尊不在的话问谁啊?如果没人有修证的话很难去问,既然是大声闻,这里在讲舍利弗,他智慧第一,也是大声闻,所以就能为未听闻过法的人说法。

具瞋恚者而令欢喜,如果他心里面有瞋恚心的,就令他欢喜,怎么令他欢喜呢?这些大声闻的智慧当然比较高,他们用一种方法讲讲讲,讲到让他能够把瞋心拿掉,又能够产生欢喜心,心甘情愿的这么去改,这个是他们能力够,一边加持,一边能够拿掉他的瞋恚心,最后法喜充满。像佛在度众生,从来不会发脾气,祂都观因缘然后用神通力加持,几句话跟对方说明白:「你有这个事情就是有过去的因,导致现在有这个果」,把来龙去脉讲清楚,使大家心服口服,当然什么都解决了,舍利弗他也具有这种能力,让有瞋恚心的人变成起欢喜心。

能为四众说法无倦,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居士有善男信女,出家众有比丘、比丘尼,舍利弗也可以为他们说法无倦。譬如金轮王子,而受灌顶继绍王位,我们讲四轮里面金轮是最好,王子有很多,但是第一好的金轮王子他受灌顶,就是要准备接续国王的王位,接了以后能够依法而住。

这在赞叹舍利弗他智慧很好,他多闻少欲、知足、断诸烦恼、发大精进、安住在正念中,所以产生这么多智慧,然后他可以利益众生,这等于是说可以接续释迦牟尼佛的法,等于可以替代祂讲经说法一样,当然不是只有他,也还有好多大声闻都是个别的到处去弘扬佛法。修到一个境界,知道佛法就这么一回事情的话,当然不能一直依赖在世尊的旁边,要出去讲经说法,利益众生。

经文中,甚深慧者,于甚深空相,如果证到空相而且是非常深邃的空相的话,这是对一切法都不相应,有这种能力的人,应缘起随顺诸法,如果有因缘来,你会顺那个缘起灭心的念头,就能了知一些事情,有时候不一定有现那个境,这个到无色界的行者,他都不现什么境,都是用心感,心可以感觉,心因为无相,所以才不受局限在哪一个范围、哪一个次第。如果你是用见性,见性就会受时空范围所影响。大阿罗汉他们也有经过色界、无色界的修证,到最后也是到这个甚深空相的境界。又于一切甚深义句,皆能如实善通达故,对于什么事情都能够知道,因为他们自己修证到都能了解非常深的义理。以上是解释大声闻众他们的第八个功德相。

「具足三明」。

第九显具足三明德。三明tri-vidya。巴利语ti-vijja。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第九个功德相,显现这些大声闻具足三明之德。三明(tri-vidya)tri是三,vidya是明,上次我们也有讲到明的意思,心明了或哪一个范围明了,你才能发起神通。这里讲的三明,跟释迦牟尼佛那个三明不一样。三明的巴利文是ti-vijj2,节省了这个r,后面则简单的念vijj2又作在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世通达无碍之智明,所以显然不是在讲神通变化的三明六通那个三明,而是在讲内心清净,把愚痴拿掉,证到无漏智慧无学位时,于三事所通达之无碍智明。

(1)宿命智证明p9rva-niv2sqnusm4ti—j#2na-s2k=2t-kriy2-vidy2),p9rva是宿世者,niv2sa指分隔之意,anu意为久远,sm4ti指记忆之意,j#2na是为智,s2k=2t是指眼能明显确实显示或自己的、固有的,kriy2是执行意,vidy2是为明。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相状之智慧。这样讲起来,宿命智证明,大声闻能够观到一切佛剎土。

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随念,不是用观的。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相状之智慧。佛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生千万亿生,所有千万亿生他都能够看清楚,这宿命明据我的了解应该要这样说,一般讲,如果现在在这里的话,一般宿命通是过去跟未来八万劫,前后十六万劫这范围以内的众生因果,大阿罗汉祂能够懂、能够知道,随念而现,但前后八万劫以外的祂则不懂,这是宿命通。

八万劫到底是多少?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那八万劫就是13440亿年,当然一生有多少年?如果在非想非非想处定的话呢,一生就537兆年。大声闻显示这个还是受时间限制,这样才合理啊,不然就跟佛的三明一样了。大声闻的宿命明,虽然讲明,但应该不及如来所具足的宿命明才合理,这样算起来,像他化自在天要93亿年,13440亿除以93亿也没有多少天世寿,所以天神的寿命蛮长的,你如果观天神的寿命只有看几世而已,人如果八万四千岁的话,也有八万多岁,我们现在平均寿命75岁,你可以观很多世没有错,所以这个时间还是受限制,在时间长河中还是只占一点点而已。

(2)生死智证明(cyuty-upapatti—j#2na-s2k=2t-kriya-vidy2)cyuty有死亡意,upapatti是指有能力显示,cyuty-upapatti合称有死生、生死、生灭之义。j#2na是指智慧,s2k=2t是指眼能明显确实显示或自己的、固有的,kriy2是执行意,vidy2是为明。此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第二个生死智证明(cyuty-upapatti—j#2na-s2k=2t-kriya-vidy2)。你要能够摆脱生死,如果不能够摆脱生死怎么叫阿罗汉呢?阿罗汉叫做应供,或者是无生,无生所以他不会来受生,但是两万劫以后他还是会转成菩萨道、发菩提心,这里不来受生,超出三界轮回所以无生。称为应供,是因为他的德行太好了,天、神、人都要供养他。我们不能放弃这类机会,碰到哪一个阿罗汉,就要赶快供养,你一点点供养,福报就很大!可惜现在末法时期都没有修的那么好的,很难碰到真正的阿罗汉。

以下把几个梵文讲解一下。cyuty有死亡意思,原为cyut2cyuti有死亡、陨殁的意思,cyuti后接upapatti故变成cyutyupapatti是指有显示能力,有能力显示出来。故cyuty-upapatti合起来有死生、生死、生灭之义,一个是能显示,表示能生,一个是死亡,所以合之则为生死、死生。j#2na是指智慧。s2k=2t是指眼能明显确实显示或自己的、固有的,眼能明显显示出来。Kriy2是执行意。vidy2是为明。此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意思就是说能够了知众生死时是什么时候,生时是什么时候。善色恶色,能了知众生他们的形象、容貌是庄严?非是庄严?是好?是不好?是有残缺?是没残缺?色是物质形相、肉体,也是在讲死生、生死。天眼明可以观到这个人出生成什么,所以这个跟宿命有一点关系,比如说知到那人是否将出生做人,相貌是庄严还是怎么样?或者是出生到作动物身、人身,或天神身等。

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大阿罗汉他们也知道,你过去因为有种了邪法的因,等缘成熟了,你就会受到果报,或遭遇某些恶行,例如下生三恶趣。比如说你杀了人要下地狱,那他们要怎么跟你证明你杀了人要下地狱,他们有宿命通,会跟你讲:「你以前杀了人,未来你就是要下某个地狱、受什么苦,不信我带你去看。」很多有神通的大德、大阿罗汉、菩萨,由于跟你的因缘很深,所以如果要度你,就会警醒你,直接带你入地狱去看,你看了包准会吓死,就会赶快忏悔、赶快修行,不会光在那里晃晃荡荡。

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当然你也可能往生善趣,如果阿罗汉具足生死智证明,因缘成熟的话也会告诉你,让你更深信因果。比如说你哪一生怎么样?看到你下一生会出生做什么之类的。对众生所显现的生死相状、个体果报的好好坏坏,他们都很清楚,这就是生死智证明。所以一般而言,讲戒律的,应该都要具足这些神通,才能善观因缘把相关事件延伸成一些戒律,防非止恶,从因果入手,使众生起信。所以你有第二个生死智证明的话,就能够这么做、这么观。

3)漏尽智证明(2srava-k=aya-j#2na-s2k=2t-kriya-vidy2),2srava20rava是指烦恼、漏等,k=aya是指居住、停留、尽止、…,20rava-k=aya合称无漏,此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第三个漏尽智证明(2srava-k=aya-j#2na-s2k=2t-kriya-vidy2),是心清净没有污垢、圆满。漏者,流注漏泄之意,亦即烦恼之异名,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成患,故于生死海中流转不止,故说是烦恼,也称做「有漏」。漏是漏掉你的功德,像筛网一样有漏洞,你要把东西筛起来,结果坏的流掉,好的也流掉,好的没有留下来。我们应该是筛得把好的留起来,把坏的拿掉才对。一般来讲,造业,业有善、恶、无记三类,所以修佛法来讲,前两个都是不好的。

你说我们做善事不是很好吗?可以做,但是你不要执着,否则一执着就有善报,这样你还是要去受生,无论善生天上,善生人间都不好,因为你还会有机会造业。恶当然更不好,会下地狱、下三恶道,这个我们更不能去做,万一以前无知已经做了,就要用般若智观它,不要执着,这样才能解脱。所以这里讲的业,善恶业都不着,佛法就是这个样子,不然就学菩萨,纵使造了以后不去执着,有做等于没有做,这样才能解脱业缘,不然,你又被业感招,因果定律是存在的。那你造了不去执着,就不会去受报,要练到那个能力,才是真正学到佛法。

漏尽智证明,你要念2srava也行,古代真正的音应该是20rava,因为近代巴利文的0=s这三个字都一样,等于一个s,很多都已不分,所以末法时期连语言也在衰败,越来越简单。我在念的话20rava比较好念,2srava还转一下舌头,0好像很简单,嘴巴张开就可以念出来。2srava20rava是指烦恼、漏等。k=aya是指居住、停留、尽止,乃居住的地方,或者停留在哪里的意思。20rava-k=aya合称无漏,20ravak=aya合起来就解释成漏停留在哪里、烦恼停留在哪里之意,意即合称为无漏之意。

此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这个名称,又称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实证得四谛之理,即能够了知实证得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不是只有苦、集、灭、道四圣谛,你观十二因缘也可以,修三十七道品也可以,反正都可以让你不好的、漏的心能够清净,是能灭除一切烦恼的这种智慧。

那佛跟大声闻跟一般的声闻的有什么不一样?这里还是有不一样。比如说佛只要起心动念都是白业、清净业,没有不好的,佛已经没有任何不好的念头,你看魔障碍祂悟佛道,祂也没对他生气,也没有说要战斗,祂起心动念都是善的,怎么会去造恶业?纵使要造业都造善业,造了善业祂又有能力做到无漏,所以就不会去受报。一般的阿罗汉则是还有黑白业,只是种子现起时他不会烦恼,不会受它影响,差别就是在这里。

举个例子来比较就好懂些。像我们现在,看到13亿的乐透奖金,如果是连心都不会想去买,那就是没有贪念的心;如果是想去买,但又想:「算了,我在修行,不要了!」后者是有动这个心,还有这不清净的心,阿罗汉就差不多这样,他想归想,但没有去做。过去的习气有是有,但已经不影响他解脱的能力,他完全看得开。所以每一种圣人到达什么境界,你都要懂。不要光会说阿罗汉、大阿罗汉、菩萨、佛,这些圣者中佛比较伟大,但连怎么伟大都搞不清楚。

你要以境界、神通来分辨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如此你就能对每个圣人不同的境界有很清楚的了解,比如对佛的境界,就会明白是:「喔,原来祂已修到最清净觉,内心里面没有一丝一毫不好的念头;不管对好人或坏人,永远都是慈悲的。」有的人,看这个人不顺眼,马上起了不舒服的心,但是还好可以安住、忍,这种还是算不清净。以上讲漏尽明,若以佛的境界来讲,祂没有这种不好的念,起的都是清净、白业的念头。所以我们了解,漏尽智证明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已经证到了,然后解脱无漏得到了,把漏心清净了,能灭除一切烦恼的这种智慧。

 

《大毘婆沙论》载,问:云何后三皆有胜用?答:第四宿住随念智证通,见前际事深生厌离;第五生死智证通,见后际事深生厌离;第六漏尽智证通,既厌离已欣乐涅盘,广说如彼。意即是说: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盘;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三明有时指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等三,据《北本大般若涅盘经》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无明明即毕竟空。

我们再引用《大毘婆沙论》这部大乘论典,里面记载,问:云何后三皆有胜用?后面这三明,为什么有非常殊胜的神通变化能力?自问自答。在大乘菩萨所学的论说里面,都是自问自答,知道众生会问什么问题、提什么问题,然后菩萨自己便先提问然后自己解答,让后面这些学习的人能够懂。佛只讲名称而已,不会去讲里面的内容如何,这些只有由菩萨来解释,不然佛所讲的道理时间有限,你若要从小学的理念讲起的话,就花很多时间,又不是在教学。所以,你看《大般若经》里面都是名相这么累积起来,「以方便」怎么样怎么样,「无执着」怎么样怎么样,而我们每一个名词都不懂,便会搞的迷迷糊糊。所以学佛难就难在这里,你如果没有从头听个几年,把这些名相先建立起来,就去看大乘经典的话,你当然搞不懂。

答第四宿住随念智证通,就是我们上面那第一个曾提到的。见前际事深生厌离,前际就是过去的事,你有能力随念知道过去怎么样怎么样的话,你当然就会知道轮回原来这么可怕,所以就会升起厌离的心好好去修行。我们人会什么会迷糊?过去会作坏事?因为他不知道因果,他也不相信因果,怀疑:「真的会这样吗?」大部分是由于没有善因缘去了解因果。所以为什么有的人那么相信因果?因为他从修行境界中已经体会到:碰到很多的冤亲债主来要债,真的就是这么回事情!

你摔跤也好,不如意也好,都是在受报!有的人会说:「这是倒霉,恰恰好就发生了。」怎会那么恰好?什么事情都刚好半秒不差地就这么发生了?是你无知才会说只是倒霉;如果你有修行的话,就会明白因缘果报是怎么回事。如果是发生在日常的小事情,如生病、灾厄等,这还算好,万一是严重的大事情,例如未来要下生三恶道,那就很麻烦了!所以,他既然有这个随念,能够知道过去自己的事情,当然会赶快用功、出离。

第五生死智证通,见后际事深生厌离,就是你有天眼明的话,你会观到未来。如果有一个人对你说:「你造了这个事、或者你过去造了什么事,你以后会受某某报,我带你去看!」立即让你看到未来另外一个形状的自己,在三恶道受报,让你亲眼看见,那么你会不会放下恶业,好好去修行?刚刚讲,随念智,你过去怎么样怎么样,你知道过去的因果,那天眼明或者这里讲的生死智证通,是见未来际,还没有到,但是你可以知道你未来会受什么果报,那既然有这些未来的果报,你也深深厌离,赶快修行。

第六个就是漏尽智证通,既厌离已欣乐涅盘,广说如彼。自己已经证到涅盘的境界,但是你又不喜欢涅盘,不要住在涅盘上面,大阿罗汉就是这样,那阿罗汉当然很喜欢涅盘,他心不想动,喜欢那种安祥的境界,如果你能够得到了漏尽智证通又有厌离不喜欢涅盘时,那这个就是你得到了第六种漏尽智证通。广说如彼,如果以大略的比较浩瀚的去讲的话就像这样。意即是说,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已经的或者未来的反正他都不喜欢、厌离,乃欣乐涅盘,如果菩萨、大阿罗汉连涅盘最好都不要欣乐。

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宿命明你就可以断除常,常就是不变,或是说空才有常,空相是永恒是常。有宿命就知道未来有果报,不是说你证到涅盘就永远涅盘,不会说永远都这样,以后还是会有限期的因缘,然后再受报的这种现象。你不要说修到天界就永远享受、永远自在,天界寿尽还是要再轮回的,所以有宿命明则会断除常见。

天眼明可断除断见,天眼明讲未来,如果你有能力可以观到未来八万劫以后,这样你还会说断见吗?会说未来八万劫以后没有了?因为他的神通能力只观到过去未来八万劫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看不到,所以他会有断见!有时候你光看经典,会疑惑为什么人会有断见?你要懂何以有断见。比如说你去美国的黄石公园,你看了一点,就断定黄石公园只是这样,因为你看过嘛,黄石公园是那么大,你看到这个,以为既然去看过了,黄石公园就当然是这样,可是实际上你没有看全部,仅看见一点点而已。

所以只有佛他清楚众生无始无终的因缘果报宿命,有这种能力的人,永远不会有断见;这些阿罗汉跟四禅天的天神,他们反而都容易拨无因果或者有断见,都是这样子,神通力受限制,以自己修证的为究竟,然后自己嘴巴这样讲:「就这样啦,我看的就是这样。」看的范围内这样是对,但是你的能力到哪里?问题在这里!所以,为什么佛能够讲的那么清楚?因为他可以把每一个人的毛病都讲出来;你为什么有断见?因为你就陷在这里。天眼明可以观未来,所以就没有断见。

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常见、断见都没有,所以安住在中道。当然神通变化要到有大声闻的境界,才有看全部的能力。我们没有那个能力,但是有无碍智,只要是佛所讲的我们都百分之一百的相信,不会去怀疑,这就是无碍智。有的人没有具足无碍智,他会处处起疑心,比如说佛跟你讲说:「证到十地菩萨境界,可以十方国土来来去去。」你就怀疑:「怎么去?怎么可能?」

当初印度有一个仙人,他证到五神通时,就知道忉利天玉皇大帝那里有什么法会,他便跟着他们来来去去,你会想:「这个肉体是有重量的,他怎么到天上去?」你就在打妄想,因为无知,无知没关系、看不清楚没关系,那佛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祂讲出来的是真实语、如实语,假设你能够相信,那表示你过去是佛教徒,有受过祂的教导,所以相信祂。

像文殊师利菩萨虽然已经是大菩萨,过去也成过佛,但菩萨有时候知见还不够,所以佛怎么讲他就相信,这就是无碍智。没有无碍智的人,会处处抱怀疑心,质问:「怎么可能这样?」「有这样的事情吗?」当你经典看多了,比如说佛入灭以后,法身清净遍虚空,你就打妄想:「那报身住在哪里?」你看了《解深密经》后,知道有个「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你说:「喔,原来祂的报身就住在那里,自受用法乐。」但也有的说裟婆世界就是祂所住的,有种种看法。

有人问世尊说:「阿弥陀佛的世界多美丽,那您的世界呢?」虽然那个时候是两千多年前,还是有高高低低、有山谷丘陵,高高低低不清净;现在更糟糕,你去海边看都是垃圾!释迦牟尼佛就讲:「这是你们凡夫人看的,我的世界跟诸佛的世界没有两样。」然后祂就把脚的大拇指压地上,一压下去就现神通给你看:「我真正的佛净土,跟阿弥陀佛的世界没有两样!」看的人就相信了。八万四千岁时,土地比较平,末法时期、减劫时,土地就高高低低。有时候你会讲:「怎么会高、会低、会变化?」你又再打妄想:「有可能吗?」这就没有无碍智!

根据经典讲,弥勒佛下生时,人寿是八万四千岁,那个时候人的道德水准最好,不必种什么稻子,不必去挖厕所,你要吃什么东西随时都有、够你吃,吃完了要拉,你在哪里拉?没关系,土地马上裂开把你的不洁物掩埋。你看到了,会会问:「有这么好的事情吗?」又打妄想,起怀疑心。你看很多古代的四季,最初产生时,看那些经典,讲的都这样,到最后为什么会变成像我们现在这么落魄的状况呢?慢慢时间过去,来到六万岁、四万岁,人的心就开始作怪,不好的心就起来!

第一个沦坠的就是,比如说产生稻子、五谷,你要多少,去拿都有,而且今天吃的就是这么多,你要吃多少,就去拿这么多回来。后来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问说:「我为什么要每天去拿?我就拿一次,今天明天的一起弄就好了呀?」这个贪念一起来的话,就开始堕落了!以前都是按部就班,一天拿多少就吃多少,现在有了这个人这样做,别人看到他这样做,拿一天吃两天,也就认为:「这不是很好吗?」乙学甲,丙学乙,每个人的心就开始浮动,道德水准就越来越差,到最后没得吃了就用抢的,所以陆续犯了杀、盗、淫、妄这些戒律,慢慢我们的人寿就减得很快。

虽然这样算起来,八万四千岁到十岁,十岁到八万四千岁,时间都一样。但是众生减寿的方式并非一年一年这么在减,比如说百年减一岁之类的,不是这么标准!时间是一样,但是在六万岁时你犯了错,道德水准变差,就整个一下降到四万岁,再犯了什么错就又一下子降到二万岁、一万岁,到二万岁或四万岁的话,五浊恶世就现,五浊恶世不是说一开始就有的,在八万四千岁时并无五浊恶世,没有身见、烦恼见…等等这五个见,是大家不好时才开始现出来。

我们现在末法时期道德水准低落,有的人拼命修行,有的人拼命在犯戒。没办法,社会就是这么样走向道德日益衰败,所以果报越来越不好,寿命越来越不好。你看科学越发达,人死的越多、越快,以前用刀剑杀来杀去,一个杀一个,现在不用,一颗原子弹飞了几千公里,然后去炸死你那边的人,死的更快更多,我们被自己的科学给毁灭!

宿命明是尽过去世而生厌离,天眼明是尽未来世而生厌离,漏尽明愿离两边,不欣涅盘。三明有时指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等三,三明我们刚刚解释了,有时候经典讲三明是指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菩萨明是比大罗汉的境界高,诸佛明应该是讲佛的明,无明明就是最清净觉,所以,有时候三明就讲这三个,我们要知道一下。

据《北本大般若涅盘经》载,北本指北传,是从喜马拉雅山传到中国来的,南传就传到小乘东南亚国家去。根据《北本大般若涅盘经》记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菩萨明就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它讲诸佛的明就是佛眼,我们《金刚经》讲到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什么叫佛眼?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无不了知,当然还具足前面的四个眼,此即佛眼,这等到讲《金刚经》五眼时,还会花时间把五眼再仔细说明一番。

无明明即毕竟空,无明明就是毕竟空,无明明不是说最空,是说无相空,无相就是有法无执,你不去执着它,不要有一个毛病、一个心去执着他,这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相对空,有法无执,这样无相空的话就是所谓的毕竟空,不是绝对空就是毕竟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要了解一下。

(2007.12.05.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