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0)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总功德相说明()

  如来第十五个别德

「一切菩萨正所求智」()

世亲菩萨云,即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是谓无量菩萨所依,能作调伏诸有情事,此非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诸佛已作如是胜调伏事。总释意云,佛调伏智即是无量菩萨所依,由菩萨加行渐次证得非佛所求,以佛已证最胜调伏故。余释差别如后所引。

世亲菩萨解释说,即是无量所依无量就是还没有成佛以下的菩萨、声闻、缘觉、一切众生,因缘成熟就依如来修证所得正智,开始学习,调伏有情众生的烦恼障、所知障这二种障碍,来修种种加行,这样就能够成就如来功德相,是谓无量菩萨所依止,能作调伏诸有情事,调伏有情众生内心烦恼,依如来修行的过程与提供的法门,开始修学,此非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诸佛既已得到了,但是,底下位阶就是不究竟的如来地,还有九地,还不是完全究竟。如来有十地,到十地如来才是真正成为佛如来;另菩萨,菩萨十地更是要修学如来的所有正智,主要的还是求得自己内心平等平等,外在众生一切也平等平等,这种平等智慧,是最真实的,一切如来所证,后学都要依此修学。

唯有诸佛已作如是胜调伏事,比较低阶的修行者,当然用所有法门对治粗的习气、毛病比较快,但是,一进到菩萨境界,修微细、微微细、极微细习气,如果没有善思惟,没有用般若智慧去认识它、去观照它,然后慢慢转自己内在的微细习气,常常就会放弃掉,不知道要怎么修。所以《金刚经》所讲的,「无一少法可得」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修学如来法过程所必用,虽然说来简单,但如果不去思惟、不去好好把我们微细习气找出来,就不知道怎么去调伏,唯有如来能这么如法的去修证到内心完全清净,所以是最清净觉,已调伏一切。

总释意即说,佛调伏智为众生所依止,佛过去调伏一切内心不清净的智慧,就是我们后学无量菩萨所依止的,只要你是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应该依如来所教化的方法这么修学、这么去调伏我们内心的习气,这种智慧要培养。般若智是客观的去观自己习气,忍辱波罗蜜也是在修无为法,还没有进到般若实相境界时,用忍辱修内心的不清净法由菩萨加行渐次证得佛所证的智慧,衪已经得到了,不必有所求,既然成佛了,没再有一法可修,非佛所求智慧,因佛智慧已具足,一切次第功用行都了解了,只有把这些讲给后学菩萨听,让他们依次力去加行,然后渐次证得。以佛已证最胜调伏故,因衪已自己亲自体验,种种法门衪都经历过,知晓怎么修才能成佛。余释差别如后所引,那还没有究竟的这些菩萨所现的差别相,然后再说
 

无性菩萨释云,谓由无量菩萨所依,为欲调伏诸有情,故发起加行。佛增上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异类菩萨摄受付属,展转相续无间而转,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所求智。于此释中,先释功德、后释经句,无量菩萨所依者释上无量所依,无量所依即佛智也。有说即是菩萨无分别智,为欲调伏诸有情执取心,故发起加行者,求佛智也,或可求菩萨智。虽有二释求佛智为胜。下释经句,佛增上力。有菩萨闻法为先获得初地无分别妙智,或可获得佛一切妙智。譬如一镫传然千镫。地前异类菩萨及不定姓声闻独觉佛自摄受。佛涅盘时付属余佛及大菩萨,一切善人展转令闻思修智,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皆所求佛果智也。

无性菩萨解释曰,谓由无量菩萨所依,这些正智都是无量无边的菩萨所依止而来修学的,为欲调伏诸有情,有情,就是内心不清净,在六道中轮回,或者有情菩萨是觉悟了,但还不究竟,也是要继续修。故发起加行,额外的来用功的方法,或叫前加行,每个阶段都有增上加行法。譬如你证到初禅境界,初禅如果有觉有观现起,你要把觉观的能力舍弃,才能进入内心清净,生起法喜充满,喜俱禅会现,如果你不修这个舍觉观加行,你可能会执着在初禅的境界上。这个道理懂了,不管是世间禅、出世间禅或出出世间禅定,都要有一个加行的功夫,来把你所修证的东西放下,然后再往前推一步,修学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这也可以说真正发起加行心。

佛增上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能够从每个法产生增上心力,我们要听,如果你能够思惟、能够进步,那也是没有师父的。一般人没有办法,只有释迦牟尼佛是真正没有师父的,衪世间有的师父是两个外道师父,但是,衪可以判断他们所证没有究竟,学了几个月就学毕,后来自己再修。我们后学则大部份都要听,闻而思而修。当生佛在、你在,当然可以听佛说法、思惟悟道;现在佛不在,我们有经典可以参考,能够依佛所具有的增上力闻法,其实佛随时随地在加持,只要你放下,不要执着内心的习气,放下贡高我慢心,不要说我自己修得多好,心清净下来,都可以跟诸佛的心相应,你会觉得每一天、每一个月都在进步,这样才是在学佛法。

你如果抓着内心习气毛病不灭,执着六根所面对的境界,也不去好好舍去内在不净、外乱攀缘的心,当然就没有办法进步,佛要帮助你也帮不上,因为你太执着。有听没有到,或者听了不去做,这不是我们真正学佛人的心态。你愈放空、愈不去用一法,才能感觉到诸佛菩萨随时都在加持你,衪们有这个能力让我们得到增上力,也能够听得进去。第一个要先得获得妙智,佛所得到的智慧是最清净觉,一切境界都懂、一切现象都懂、众生因果都懂,衪这些智慧用在度众生上,才是非常的殊胜微妙。

异类菩萨摄受付属,还不究竟的菩萨们都被佛所摄受、护持,你修这个法、学那个法,在过程之间,要哪个时候学什么法,都有它的必然性,要看你自己修到哪里,佛就带你修哪里。你现在也许在修有为,专修一些有为法来调伏内心的习气,还没有进入开悟阶段;有的人则是开悟自心,开始修空观,舍弃一切法,你要叫他修个咒语吧,没有兴趣,修个什么法吧,他也没有兴趣!这是时间还没有到,等到时间差不多时,你那些十几年前、二十年前没兴趣的,现在就有兴趣了,此正是佛菩萨要摄受、要咐嘱给你时,你自己就慢慢会走入那条路。你就把修行境界交给佛、菩萨,不要烦恼!但是,自己要用功,听闻以后就要思惟,思惟以后就要去做,如果老是喜欢听不喜做,不会进步的,十几年来还是那个样子,二十年后还是这个样子,这样是不行的,随时你都要觉得有进步!

展转相续无间而转:既然讲辗转,就是要有一境界一境界这么修上去,没有间断。无间是没有间断的各种修行境界,有的人是修到这个境界,然后就停止了,不知前进,以得少满足,那只有下一世再来继续,这是很可惜的。佛衪当生要成佛时,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进入一切三昧门,乃至到一切智,这么一直修进去,因为衪当生要成佛,每一种法衪都要学过、亲自证过。菩萨不是这样,菩萨过去修小乘法,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建立基础,今生再来修菩萨法,祂对于小乘法不一定要去证,根据《大般若经》讲,他拿经典看一看即懂。小乘就是学断三结使,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最后断五上分结,而至永断三毒时就是阿罗汉了,阿罗汉祂有六神通,然后入涅盘,一待寂灭中就是二万劫过去。

菩萨不一定要走那条路,你会知道怎么修小乘法,也不会去毁谤小乘,因为它是自己过去的基础,你一定修过,读了就很亲切,但不一定要去证,因为你要去证一个新东西,看你的智慧,也许要花几个月、几年,不一定。每一个都要花几个月、几年去学,那你要全部都懂得话,你今生也许就过去了。菩萨道是带着身有病、心有病,这么样在度化众生的,他不一定要再从基础的小乘法去修证,这要看根基。你现在修学《金刚经》、《大般若经》、《心经》,这都是般若期的法,在讲实相观、空有不二的解脱、无执道理。

我们只是局限在哪个境界的一部份,不像佛世间一切法衪都学过,因为衪在六年之间,什么叫初禅、二禅等等的,衪都已自己去亲证过,然后可以讲得出来,也可以去印证谁是初禅境界、二禅境界。不是用嘴巴讲一讲初禅有什么现象、身体有什么变化、心里有什么清净程度,这么对照起来,才跟你说你是初禅境界、二禅境界。那四圣果也是一样,初果的境界怎么样,二果的境界怎么样、有什么现象,这些佛祂都要懂,因为衪此生都经历过。在经典里面,虽然我们没有证,看到这些经文你也懂,当然只是懂,但懂得不透彻。

你看南传小乘经典都有写,初禅有什么现象?风大起,怎么起?走经络,走到何处?业力消,消到哪里?业力从表皮、从皮下之肉、从肉跟骨之间,有些业是存在骨头里面,南传他们讲风大都是渗透到皮、肌肉、骨头、筋腱,如果你全部这么通过的话,代表脱胎换骨。你是几果圣人?你是初果还是二果,如果你没有脱胎换骨,你说你是阿罗汉,那不笑死人了,只是你在乱讲的。我们人生有限,菩萨是以学这个智慧、动嘴巴,来讲给众生后学了解,了解以后去修、去证,但是,他很多习气毛病并没有办法断尽,没有断的话是因在行菩萨道未来要成佛,不像另一个是即成阿罗汉,这两条路是不一样的。

走菩萨道路是放长线钓大鱼一样,我就是未来要成佛,心病还未能完全灭,完全灭当时就成佛了,成佛,当然,衪自性法身清净了,可以度化众生没有错,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三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甚至于一大阿僧祇劫的事情,不是你讲成佛就成佛,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些道理,要从经典上懂,世尊不在了,我们没有办法亲闻,但是可从眼睛阅读经典,增长我们的智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是这样,不过,有的你光看也看不懂,这样还要是听人家讲。

无间辗转而转来转去,我们修行,本觉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具足了,如果往下转,就是迷失掉。我们修到一定境界,一下子迷糊掉,像《楞严经》所讲的,瞪虚空,虚空无相,瞪得眼睛花劳,空花现,你要执着空花,抓它,一起心动念,一抓,就造业了,即开始往下转、沉沦。本觉是我们的自性,还有另一个是始觉,始觉是一个心态,能发觉我的自性清净,以及我还有的习气,知道自己要修行,感觉我要修行,要修行是往上修,不会往下修,除非你走错路,邪智慧生,走错路途,这是往下沉沦,水往下流这是不好的。始觉就往上转,我们开始知道要修行了,往上走,地地这么往上修,如果今生因缘智慧都能具足,就能无间断的这么往上修。

古代世尊在也好,天竺第四祖优婆毱多尊者在也好,在度众生时,衪们可以印证你是否修到须陀洹、斯陀者、阿那含三果,甚至有没有到到阿罗汉,并督促你赶快上进。有的人修到须陀洹境界,虽能不下三恶道,这个已不简单,你要知道他真正内心九品修惑都断尽了,才有二果境界,但是二果境界还有分,譬如须陀洹七生是干什么?就是你什么东西没有修好,要花一生之间来修、花四生之间来修,或者比较微细的习气,要花半生来修,这么累积加起来,你要七世人间、天上来回修,修来修去,都在修这个不清净的心地。

到了《解深密经》这种境界,跟《佛地经》层次差不多,是在讲佛的境界。佛的总德为最清净觉,底下的大菩萨虽也有清净,但没有最清净,还是在修这个心,把习气毛病拿掉。我们讲《解深密经》差不多一、二年的时间,还在讲佛的功德,衪所修证到的功德相,都是因为清净内心的东西而得到的功德,你能够辗转相续的、不间断的往上转,由此就可以证得一切菩萨等所求智,一切菩萨要求的是如来所修证到的智慧。从经典或者从如来暗中的加持,让自己能够往前推进,这是我们所要求的智慧。

在无性菩萨解释里面,于此释中,先释功德、后释经句,无量菩萨所依者释上无量所依,很多无量菩萨所依止要修的,无量所依即是佛智也,被依的、无量所依的,就是佛所证得的智慧,一切菩萨都是要求正智,所求正智是如来所具足的。有说即是菩萨无分别智,有的说这个就是菩萨没有分别的智慧,为欲调伏诸有情执取心,执着总归我执与法执,而放不开就是有情。故发起修加行者,菩萨如果发起修加行,修内心的微细习气断的话,就是要求佛果,求佛智也,或先可求菩萨智。

求菩萨智,就是比较低阶的菩萨慢慢的往上推进,低阶的菩萨,不能马上求得像如来的智慧,还是要求上位菩萨的智慧,你看菩萨如果是前面加以解释的话,七地菩萨-远行地,远行地是超越了三界,才叫远行;现前地(六地菩萨),是真如现行,才叫现前地。比较高阶的大菩萨就求如来的智慧,也不能跨越智慧跟内心的习气毛病断尽,这是阶段性的,不是你说一下子拿掉就拿掉,不可能,要累劫修每一地的菩萨,当然是修如来智慧没有错,但是,你所得到的是往前推进一阶一阶这么修的,有的从四地修到五地菩萨,有的也许要修好几十劫,这不一定的。你闻到佛法,有佛出世在人间时,也许进步特快,现在没有佛住世的话,还是慢慢在摸索、在前进。

虽有此二释求佛智为胜,大家都知道求佛的智慧,当然是最殊胜,但若你根机不雄厚,怎么办?还是先要求智慧,菩萨的智慧慢慢先从低阶菩萨心地往高阶菩萨求,这也是没有冲突的,你不会说我求菩萨智好像低一点,反正你求如来智,若根本做不到,有什么用!内心不清净、智慧不够,还是老实的要求菩萨的智慧,少谈什么如来藏,那是佛的智慧、境界与神通。

下释经句,佛增上力。有菩萨闻法为先获得初地无分别妙智,菩萨十地里面,如果登地以后,他先学习没有分别心,你不要看初地菩萨好像很低阶,他已经也具足些微无分别心。如果你还有很强的分别心,分别善恶、对错,分别佛教徒、非佛教徒、天主教徒等等的,还分得这么强烈的话,你这个分别智还很超强,还没有进入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祂就可以证得没有分别的妙智,或可获得佛一切妙智,先由次地无分别妙智证得,先证得分别妙智以后,得到平等性智,然后六、七识执着灭了,才能够得到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已经靠近佛的智慧了,可以获得一切佛的妙智。讲是这么讲,好像很快,我们自己要了解不可能那么快,都是要算几百劫、几千劫、几阿僧祇劫的

譬如一镫传然千镫,如果一个佛或者一个菩萨,祂真正有所修证的话,祂自点一灯或者是从祂这一灯得到点燃后,再来点往下的灯,这样灯灯点燃就有很多。像佛已成佛了,但是,衪度众生得阿罗汉果的、进入菩萨境界的就更多,不是只有千灯、万灯,是无量无边的灯。有一个人悟道,就比较能够把正法传递下去,我们处在末法时间,有时候你还是没有办法很好的上进。世尊讲,在衪入灭后每一个期间,有五百年一期的坚固心。

第一个「解脱坚固时期」,修证坚固、行者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因为佛才入灭,此五百年是正法时期,有修有证的人,你依衪修,就可以证得智慧;第二个是「禅定坚固时期」,禅修,修就是解脱、解脱智,禅是禅定力,这是在佛灭五百年到一千年时;再下来「多闻坚固时期」,佛灭一千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间,行者喜多闻,不善修持,讲好听点是光说不练;接下来是佛灭一千五百年至二千年之间,「塔寺坚固时期」,信徒喜欢建造塔庙、盖道场,让大家很发心;到最后第五个就是「斗诤坚固时期」,佛灭至二千年至二千五百年之间,只有诤斗,谁也不服谁,因没有实际修证者,所以都是以攻击人家以为对错。真正有在修行,只有在前面的佛灭一千年内;从佛灭一千年以后,就不是真正在修行了,只有在做功德而已。到最后,现在到二千五百年后,都是自己说自己好,自己法是最优胜者,不讲经典,自己乱说一通,有看不出什么名堂。所以,佛教历史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处在这个阶段,你如果没有真正去碰到一个真有修行的,你就没有办法一灯点一灯的传递下去。以上这叫五坚固时期。如果,是一灯能够燃千灯的话,就是已获得一切智慧者。

地前异类菩萨及不定姓声闻独觉佛自摄受,菩萨登地以后是佛所教化,佛的教化是身、口、意三业教化,为什么地前菩萨不受教化?因为心跟心不相通,佛有念给你,你也不能接受到,衪跟你讲什么你也听不到,只好由有住世的菩萨给你教化,当然也有佛化的等流身六类众生菩萨来教导。而有境界的才直接由佛来教化,像地前异类菩萨、不定姓声闻、缘觉,这些就是佛所亲自摄受,因他们有实修实证,可由佛菩萨来加以引导。佛涅盘时付属余佛及大菩萨,佛入涅盘前把这个法、某个法或者度众生的任务,咐嘱给还没有入灭的佛或者是大菩萨,像现在有五大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祂们代佛来宣说、教导学佛人。如果有人还没到一个境界的话,不晓得佛虽然入灭但衪还是在教化。

针对比较低阶修证的人,佛涅盘时付属余佛及大菩萨,要靠嘴巴讲、要靠一些因缘示现、要靠什么现象示知,这个是由这些大菩萨或者还没有入灭的佛来做。你现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无量微尘数佛剎土外西方,衪怎么会知道?佛没有空间距离的、时间的观念,成佛也是一样、入灭也是一样,你忆念衪,或只起心动某念,衪也马上就知道,你要读《佛地经》、《解深密经》,就要了解佛有此境界。像我们讲《金刚经》讲到,有信众这边烧香,请佛明天来接受供养,佛衪都知道,依时前往受供;大菩萨也是一样的,你发个念、愿,要做什么,求衪,衪也知道,起心动念都可以成就。你要有这种体会,你修行中起心动念、忆想佛,你就会收到好处。

一切善人展转令闻思修智,遇到现在还没有入灭的佛,或者是依靠大菩萨跟一些有善根的人,能够辗转往前,横的辗转(广博见闻)或者往上辗转,境界上升,或者往下辗转,度化有缘众生,这样不停往上修证,从念闻思修入三摩地,从化众中修智慧。世间禅定要入三摩地,如果你要行菩萨道,要修智慧。所谓的闻是听,我们不懂,所以要听人家讲,听了以后要思,想想这样讲对吗?这样讲有没有符合释迦牟尼佛讲的道理?释迦牟尼佛说小乘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如果有叫你解脱,放弃一切有为法,这个就对了!如果叫你执着一个法,愈练功夫愈好,真如性愈现,愈执着那个境,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跟佛所讲的法是背道而驰的。诸行无常,你去执着这个有为法,干什么!诸法无我,你又在练什么有为法?

《金刚经》都是在修空观、修无相观,有,是有,是因缘法,但不能执着。如果你要学菩萨法,菩萨讲实相法、讲空有不二的法,因缘有这回事情,好,但是,过了以后放下、不执着。你从讲经说法的人,可以判断他是讲释迦牟尼佛的法吗?如果是对、是好,那你就要去做;如果光喜欢听,听完了,就放下,过一阵子忘记了,永远没有办法进步!佛法讲的闻思修,最后那个修才重要,如果你没有办法守住你的心,那它起灭起灭能够警觉的话,也可以实修实证;没有办法修持时,你就根据道场所听的,总是会讲到修心的部份,拿出来用。当然方法有很多,找那些能够适合你修的拿来用,赶快用,这个就是闻思修。

到最后要用到智慧,用智慧来破解你内心的习气毛病,用智慧来破解你种种境界,不要执着,到最后用智慧度到彼岸,无所得就是到彼岸。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从地前菩萨修证到入地菩萨,从初地菩萨修证到二地、三地,能到不动地就已经很不得了了,他自己会说咒语,自己有神通变化。不管怎么样,我们走不了那么快,但我们要懂,皆所求佛果智也,在菩萨道所求一切法间都是要成佛的智慧。
 

世亲菩萨般若论中,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善付属者依根未熟菩萨说。

世亲菩萨般若论中,善护念者依据根熟之菩萨说,诸佛善护念,如果根机成熟,衪善护念,这个菩萨才会受用、受教化;如果你根机不成熟,佛菩萨再善护念,你都感觉不到,佛等于有摄受你,你没有感觉,等于没有摄受一样。就像佛光普照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有的众生就感觉不到佛光,有的众生他没有感觉到佛光以外,还会去做坏事,还会背道而驰,这个不是佛没有博爱,佛的佛光照出去十方世界都照到了,是看你接收、不接受,接受是善根成熟才会接受,善根不成熟就接受不到。

你如果心眼有开的话,你会觉得奇怪,我怎么有那么大的定力,对逆境、对一切世间的人事物你怎么有那么沉着的心去面对它,因有佛的加持力,佛的加持力,不是无事在加持,一定是在很多的变化中,什么怪里怪气的现象发生中,然后,你的心也觉得很安定,这个要你去体会,佛的加持一定是在有境况时,此境况就是像暴风雨一样,处在狂风暴雨的船上一样,但怎么会那么安定的,对它都不会在乎?如果你是自己修的,或者还没修就有定力,不会被那种表相的狂风暴雨所吓到,这个就是佛的摄受力,祂在护念你,让你去体验到这种境界,你好像如如不动的自性在那边,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第一次碰到、第二次碰到不熟悉,千百回碰到你就熟悉了,慢慢把你这种解脱能力建立起来,这是护念。

善付属者是根据对于根未熟菩萨说。如果,对根机不成熟的,等于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地前菩萨,依根性来讲是未熟的菩萨,那么,衪只有咐嘱,嘱咐你要这么做、那么做,因为衪照顾你的念头,你的念头被照顾不到,就用嘴巴千交待、万交待,怎么做、怎么做、耳提面命要这么做、那么做,你看这部经讲、那一部经讲,其实道理都一样,名相有时翻译人的用词不一样,但如果用梵语来讲也差不多,翻成中文则不一定;譬如光明也可以说是涅盘,你说无恶也可以说是涅盘,虽然在这表相的名词不一样,但是,在说同样的东西,他可能也不了解,因此,对地前菩萨,如来只好善咐嘱,千交待、万交待。
 

无性菩萨复云,列摄任持不定种姓声闻菩萨,故赞大乘,为显此事故,次说言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解云:为列不定声闻等,令进趣故,任持不定菩萨令不退,故说大乘智。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无性菩萨再解说,列摄任持不定种姓声闻菩萨,佛所修证到的一切正智,还没有让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体证以前,佛还是要摄受、任持这些不定性声闻、不定性菩萨。不定性,就是还没有确定你的种姓,还不确定适合走这条路或那条路;如果你是定性声闻的话,你就很喜欢自我解脱的心安理得的境界;有的不是,悟到那个境界以后,祂也可以转为菩萨,也可以入涅盘,有两修路可以选择,这叫不定性。

如果你对小乘的入涅盘,一点兴趣都没有,就是要增加智慧、要度众生,若这种心力很强,那你就是定性菩萨,定性菩萨就是未来要成佛的。如果入涅盘以后,你要去休息两万劫或者辟支佛要休息一万劫,这等于入涅盘,这个都是由佛衪们来摄受、任持。故赞大乘,为显此事故,所有大乘佛法是教导一切菩萨自利、利他的法,自利要学无量的智慧,无量智慧要依一切如来的正智来修,用你的智慧来利益化导众生,这个等于是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学习是使内心清净度更提升,实习就是让你去度化众生,学习智慧。所有一切智慧,都是从教化众生学来的,为什么佛有那么大的智慧?衪过去三大阿僧祇劫也是这么修上来的。

次说言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再来就是解释一切如来正智,此就是一切菩萨要所求的智慧。解云:为列不定声闻等,令进趣故,如果有一个人修到自我解脱的能力到了,那祂不要让他入涅盘,教化他转成菩萨行,这个也是转弯了,不要进入涅盘,如此才能学智慧。所求的智慧,就是如来已经摆在那里的正智,令进趣故,让他能够进趣的话,就转成菩萨道。任持不定菩萨令不退,如果己经修菩萨道的这些菩萨,让祂不退转。讲到退转,刚刚我们讲的,为什么本觉会往下转?你迷失掉了,知道要修行了,始觉观一切法能清清楚楚时,才知道妄想是不对的,妄想是应缘,这样子能够观才能够好修行,往上转。

这里讲的不退转,包括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首先是位不退转,菩萨位不退转要到十住,且是十住中的第七位住,才算位不退转,这是地前菩萨。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这个都是地前菩萨;更前面的十信甚至是不入流的,其第九位把阿罗汉算在这里,阿罗汉不是很好吗?但在菩萨道里面,阿罗汉当然不能算菩萨,祂是自我解脱境界证得者;而十信位的第十位是辟支佛,祂们如果入灭以后,阿罗汉要二万劫以后才能发菩提心,辟支佛要一万劫才能够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在调伏内心的不清净,这么走菩萨道,这么修修修,这是地前菩萨,然而要到位不转,至少要到十住位里面的第七位的菩萨位,才能位不退转。

你再要继续修,修到菩萨行不退转,这个要到登地菩萨,也就是初地菩萨。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他的菩萨行不会退转,他永远都是勇往直前的去度众生,有碰到障碍休息一下,身体有时候会不舒服,因为碰到障碍会显现在身体上,然而行不会退转。身体不舒服调理一下,心只要一分钟,甚至更快三、五秒,一下子就化解掉障碍了,有什么烦恼?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他行这菩萨道都不会退转。

要心不退转,这要到菩萨地的八地菩萨。在解脱能力上来讲,八地菩萨等于是阿罗汉,阿罗汉为什么能脱离三界?证俱解脱故。八地菩萨也一样,有脱离三界的能力,生死轮回对他来讲,不在意、不挂碍,但是,八地菩萨的智慧都已经不得了了,阿罗汉没有这种智慧,八地菩萨祂可以用智慧度一切众生,定力跟阿罗汉相等,但是智慧方面,只有菩萨有这种智慧,阿罗汉不及。一切菩萨所依的正智,佛以前所学习到,衪的功德相是一切菩萨所依,阿罗汉他不学、入灭了,休息了。你要了解不退的三种境界,任持不定菩萨令不退,有如来心加持,让还没有确定菩萨心行的,继续修菩萨道,让他心不退转。

故说大乘智,为了这样,所以说大乘智慧,大乘智慧在讲《般若经》;如果不定性声闻就讲《方等经》,把他导入菩萨道。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间前后,都有不同的对象,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衪讲经典的秩序,都为了众生的根机成熟、不成熟,这么去讲的。我们现在看翻译的经典,不知道前后,只能这么大略来分:华严期暂时不讲它,阿含期,慢慢导入方等期,慢慢再导入般若期,慢慢再导入成佛一乘的《法华、涅盘经》、《解深密经》这类一乘佛法。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众生根机还不成熟,先说小乘法,让你自己去实修实证,然后证得差不多了,有解脱的知见,就把你导入菩萨法,不要入涅盘、要去学智慧。

你看五个时期所说的法都不一样,最后要修入密法、真言宗,修入密法,才能够去体会「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在哪里,你用眼睛看不到,你用世间的天眼通也看不到,你要用佛性去看它,才知道原来佛的世界比我们住的娑婆世界要好得多,比天上的天界要庄严得多、享受的多,那是最胜光曜、庄严,我们现在只是用经的字义来想,你要进入密乘才可以看,这是最后菩萨进入金刚菩萨、金刚道时才能理解的。

前面所讲的方便说,有时候讲小乘法、方等法,有时候讲般若,带入大乘,然后金刚乘、陀罗尼门是到最后,你有五个时期要去学习,戒、定、慧、般若波罗蜜期,再进入真言陀罗尼,总共有五藏。我们只会三藏,到菩萨境界就要讲到五藏。如果你一直在讲这个,一般的学到这里,小乘的戒、定、慧,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你要突破,譬如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小乘的解脱、大乘的解脱、般若解脱,般若波罗蜜是这个般若藏,最后是陀罗尼藏,整个佛法要修满这五个藏。

如果你修来修去、听来听去都还在听戒定慧,没有办法听《般若经》、《金刚经》、《心经》,就没有般若藏,你还没有办法入菩萨道,不想念咒语或者一个咒语也学不来,或者一学就忘,学起来很困难,那也不够入陀罗尼藏。你还在守戒律、还没有得禅定,就还在这里。有戒律、有心定、也有禅定得二分法身,培养智慧、解脱智慧、解脱知见,此三个得戒定慧三学,这是基本的小乘,还没有完全转入大乘。转入大乘之后,你要学所有般若经典,《大般若经》六百卷要去看一遍,怎么去修实相观?实相就是观一切法无相、无所得,无所有不可得,这种很自在的观一切法,你就不在意一切境,外面的境界跟内心的境界都不执着,这种智慧要去证,不是光懂,是要证、要去做,做到了,你自然能进入陀罗尼门()

很多如来在各类经典中都有讲,讲各式各样的咒语,也讲那些咒语是做什么用的。有的人想从后面陀罗尼门进去或修学藏密,看起来像是进入第五层次,但他可能没有那种根基,那种体证就不是真确的,因其念来念去就跟我们念阿弥陀佛或六字大明咒一样,阿弥陀佛再加一个「南无」,「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个咒,但光念一些基本的咒,这个不是进入陀罗尼门。

现在我们在弄《大通方广忏悔灭罪成佛经》的咒语。在这部经中,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藉佛的威德力,讲了八百亿如来共同所说的咒,短短的、不长,让这类失心的、脑筋不清楚、有点阿达阿达的人,来念这个咒。为什么会失心?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你诵《金刚经》受人家的轻贱,就是有三恶道的因;你修行修到心会出乱子、着魔,就是有三恶道的因,故要诵这部经,不但使业力消,今生还要成佛。这部经的咒语我把它弄出来了,我们在整理,以后印给你们,之前有某道场印了,但不是专业作考证的,有时候会出点差错,末法时期佷无奈,这些印书的人他不懂,又能怎么办?譬如念到这里应该就有「即说咒曰」,那些书它里面则没有。

还有,某些人的情况也适合念某些咒语,譬如现在心乱、失心的,除了念刚提到的那个咒外,你要念《心经》也可以。《心经》也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背诵之余还要去做般若观!叫你用般若空观,你却执着这个有、那个有,怎么办?叫你说观五蕴没有、六根没有、六尘没有、十二因缘没有、什么都没有,你还是会执着它有,怎么办?般若期做不到,当然就进不了陀罗尼期,进入陀罗尼门,不是说你今生就能够怎么样,起码你知道佛法是这么修的,你要了解。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成就佛种不断方便殊胜功德,是谓诸菩萨为令佛种无断绝故,勤修加行。非声闻等,是故佛智唯诸菩萨正所应求。(准此佛智以为所求,非菩萨智为所求也。)亲光菩萨后释亦同无性菩萨,如上诸说总有两释: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种不断即自利德。

亲光菩萨解释说,显示世尊成就佛种不断方便殊胜功德,世尊已经成就,要让菩萨成就,所以菩萨善导善诱之间,要学如来所修证的一切智、一切正智,把佛的种子布下去,让它发芽,不断佛陀种,把这个佛的种子种下去以后,使令不断。如果你戒定慧三学学好了,要学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播种下去,如能学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你就能够进入陀罗尼门。空是阿罗汉的境界,无相是菩萨的境界,无愿是七地前菩萨的境界。你要懂得每一个名相,不管横的、直的都可以兜得起来。种种方便让菩萨学习一切佛的正智,佛的正智是如来殊胜功德所具足的。

是谓诸菩萨为令佛种无断绝故,对自己来讲,自己有一个佛的种子种下去以后,发菩提心就是种佛的种子下去,怎么去调伏妄心、怎么去明心、怎么去得到出到菩提?要让他往前走,菩萨令佛种不断絶。勤修加行,每个阶段都要一个加行,才能突破现有的境界,再跨入另一个阶段。如果是真正的加行,就是十回向境界的地前菩萨,所要修的「暖、顶、忍、世第一」这四加行,这是直接讲出来的菩萨四前行。其实每一个境界之间,都要有加行,才会有进步。这个原动力来自于诸佛或者诸大菩萨的加持。

非声闻等,你要种下菩萨种子,不要转向进入声闻乘自我解脱,是故佛智唯诸菩萨正所应求,我刚讲的你对小乘的法可以去了解,可以读一读、了解,但不一定要证,除非如来要成佛的那一世才要去自证,大、小境界都要去自证,不然你怎么去开导人家?人家一问,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行?也要想一想,现在你请的是什么法,或者接触的对象是什么料子?倘若你去问到一个境界比你低的人,如果他比较客气,至少会要你去问别人;如果你境界明明比他高,他却直接说你走错了,怀疑说:「我以前都没有这个经验,你怎么会这样子?你走错了!」那你真听他的不就完蛋了!那种人没有那个实际经验,正代表他未达到那个境界,所指导的或讲出来的内容也会不对了,有很多是这样子的。

佛,当世要成佛,要具足一切智,你看大、小乘衪都要去证,世间禅衪要去证,八背舍、九次第定、十遍一切处,心可以进入种种颜色里面去,遍一切色彩处,衪都能讲得出来这是什么境界;菩萨是修到这里才行菩萨道,只能体会这个智慧,若要讲什么八背舍,从来八个解脱法门,也没有去证出到底是什么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在迈向成佛阶段之中某个点,往下可以看经典而且也懂了,只是不一定有去做;往上则不知道,只有看经典揣摩了。不过至少这中间里面到底是什么境界,是可以讲得出那个境界。而未来的种种,虽不是我们能做、能了解的,因为我们还没走到那里,但不用担心,既然今生已经走到这里、在这一段,就须再往前更跨一步、二步、三步。

佛则不能这样,大小事情都要讲得清清楚楚,要不要去证?当然要证,往上走,对我们是高不可攀,那个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佛十力或者十八佛不共法等等的。佛从开始离家出走起修,在打坐时,每个境界都要懂,懂到成佛为止,衪可以演绎无量无边的法,令后来的每个众生都可以依衪所讲的法而修。令高阶菩萨修高阶菩萨的法,低阶菩萨就修低阶菩萨的法,地前菩萨就修地前菩萨的法,无所不包。每个境况衪都懂,佛的智慧就是这样子,这是我们初发心菩萨要去学的。是故佛智唯诸菩萨正所应求,准此佛智以为所求,非菩萨智为所求也,如果你不是菩萨,你学也学不来,若你是菩萨,你就要学佛所修证到的一切正智慧。

亲光菩萨后释亦同无性菩萨说,如上诸说总有两释:这几位菩萨所解释「为诸菩萨所求正智」一者利他德,菩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这种功德相、二者佛种不断即自利德,自己的佛性开发出来,佛种栽下去了,菩提心栽了、发了,这个佛种不要让它断,上面所讲的这些,你要学如来所得到的一切正智,让你的佛性愈来愈高显,就要去学习,但是,要具足一切智慧,又要去利益他人,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两边才能成就如来道。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种不断即自利德,「一切菩萨正所求智」,正智是如来已经得到的,一切菩萨要追求如来的正智,所以此正智为一切菩萨所依,你这样才能够去学到未来要成佛的智慧。(待续)

(2007.07.0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