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2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总功德相说明()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

辨别第九别德:如来的最清净觉,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平等法性,平等法性者是平等法身相,亦即指自性法身。一般而言:八地以上之菩萨已证平等寂灭之真如,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教化,作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亦无造作之想,故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虽证真如,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而如来能以最清净觉游于三世有为、无为平等法性中,住般涅盘而现平等法性,遍度一切众生。

辨别如来第九别德:游于三世平等法性。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对佛来讲衪没有三世的概念,只是在示现时有过去、现在、未来,示现的是依众生因缘而示现,显现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对衪来讲没有什么时空的分别,空间没有分别,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平等,法性平等平等,这个功德相是怎么样?我们来说明一下。

如来,衪是得到最清净觉,能够进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平等法性中,过去也是现在,现在也是未来,未来也是现在,现在也是过去,我刚讲的衪三世没有办法分清楚的,如果,如来还可以分清楚三世时间的话,衪就不是如来。什么叫做平等?平等法性者是平等法身相,法身相是无相,才能够平等平等。如果,法身相变成应化身相,那就有差别相了,但依其平等法性言:就是平等法身相所具有的法性,与应化身相亦是平等。是即指自性法身,一切法依法身而起,所起的法依法身而起,叫自性法身,这些都在讲神通变化的基础。

一般而言:八地以上之菩萨已证平等寂灭之真如,八地菩萨真正获得清净无为相,虽任其自然,不必说要起功用法,要起一个法,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教化,作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以空间来讲,示现一切世界无来去,我们才有分别,这个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但是,衪示现到恒河沙外的某个佛剎土,我们说衪有来有去,对如来清净法身自性讲衪没有什么来去。亦无造作之想,衪要去、要来是因缘让衪自然法身现相,不必有心缘起,在讲如来成所作智时,如来化起法身相、应化身相时,衪不必用功用行,衪自然用过去世的加行力,就可以现应缘的能力,这是如来的境界,我们要稍微了解衪,衪怎么现神通变化利益众生。

既然是造诸教化,作诸佛事,没有往来之想,也没有造作之想,这样才能够叫平等法身,如果还有差别法身的相,那是还没有到如来的境界。七地以下之菩萨,虽证真如,虽然祂有证到某些真如性的功用,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表示还不究竟,没有平等法身。我们在看每个不同菩萨的功夫,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究竟的菩萨或者成佛的如来,跟七地以前的菩萨与地前菩萨,祂们境界的不同在哪里,如果都一样的话,一个名称就好了,一个修行境界就好了,怎么有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就是祂的心地清净程度不一样,祂所了解的法身平等又不一样,才有这种差别相

而如来能以最清净觉游于三世有为、无为平等法性中,无为是基础,现有为相是依缘,自然以过去的加行力来现起衪的神变,住般涅盘就是清净无为的这一面,而现平等法性,遍度一切众生,平等法性身、平等法身来利益一切众生是另一面,虽然利益一切众生,有缘、有愿意给衪度的,他才能够受用,同样衪是要度每一个人、放光照每一个人,有一些人不给衪照,或有照没有到、有照无觉,心不正、思想烦恼一大堆,不能去接受如来所现的这些境界


  
何谓平等法性,平等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故说平等;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新华严经》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平等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共性,如果在一切众生来讲,都有空性,不是只有佛才有性,所以称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唯是唯一,唯一就是只有空,识是心是有,空、有,心起就是有,或空中有唯识性,称心真如性等,这些名相共性或空性或者唯识性或心真如性等等的,这本质上没有差别,这是平等性、法性的基本理念,才能称为平等,这个名词就是「差别」之对称的名相。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心就是佛,众生相当于僧,法就是佛,你要用佛、法、僧或者用心、佛、众生这三个名相来讲,在本质上只有名相差别,平等性上来讲是一样的,故说平等。

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以空来讲的话,佛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佛,都平等平等;以心来讲,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心,这是平等平等,这是佛修证到的平等性是这样子。有一天你的理解跟修证也到这个境界的话,才能理解什么叫法性平等、平等

《新华严经》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刚刚是十种无碍用,这里举出菩萨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这里虽然讲了十个名称,其实都在讲平等,名相不同,其实纵的、横向各个十个名词也平等,如果一个菩萨还没有修证到究竟觉时,才有分别相,你看众生平等,没有什么高低、亲疏、男女相、六道众生,都一样平等。如果你是大菩萨,你应该有这个心要救各个六道众生里面的哪一个,以平等法,该做就去做。

 

世亲菩萨论云:即是授记功德。无性菩萨释云:谓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于三世平等性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授记故。解云:无性菩萨自有两释,此则初释谓能了知三世诸法平等真如故,证知过未犹如现在。或即三世名为法性证无差别故名平等。无性菩萨后释三世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记别三世殊胜功德,谓记三世皆无碍故。后复次云:谓于三世流转句义皆如现在分别无倒故名平等。如是诸论总有二释,一云三世即所记境,二云三世谓三世佛。

世亲菩萨论说:即是授记功德。讲由于三世平等法性,等于是如来在授记他,你一定可以成佛,这里讲「授记」还是比较低浅一点,如来由于三世平等法性,就是进入一切佛心,一切法、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平等法来利益一切众生,授记是他的因缘果报,他未来要成佛,如果你有平等平等的心,当然可以接受诸佛的授记,只能这样解释,不然授记功德很难说得过去。

无性菩萨释云:谓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于三世平等性中,三世平等法性能够遍一切,一切有很多,一切空间、时间,进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授记故。解说是言:无性菩萨自有两释,此则初释谓能了知三世诸法平等真如故,一个悟到平等真如的人,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时间的差别相,证知过未犹如现在,也就是证到过去、未来跟现在一样,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真正能够遨游于三世平等法性中,你要思维衪的神通变化,衪的示现,都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时间差别。像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示现,好像过去了,对毘卢遮那佛来讲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哪个因缘成熟就示现,示现你说过去了或者是未来要示现或者怎么示现,没有这些概念。或即三世名为法性证无差别故名平等,过去的法性跟现在的法性跟未来的法性并没有不一样,法性平等、平等,这个是以三世来讲,是说以时间对如来的分别功德来讲,如果以如来当主角的话,衪的功德相就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间建立各个平等观念,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才能够游于三世法性

无性菩萨后释三世诸佛利有情事皆相似故,他以佛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来讲,过去的佛利益有情众生也是这样,现在的佛利益有情众生还是这样,未来的佛利益有情众生还是这样,三世诸佛都一样,当然这句可以讲得通。因为要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因为菩萨发菩提心,要度尽一切众生,有这种大慈大悲的心,最后你修修修,修到最后成佛,过去的佛也是这样,现在的佛也是这样,未来的佛还是这样,都是利益有情的事情,功夫也好,慈悲心也好,什么神通变化跟智慧什么等等的,都相似相似,没有什么高低

亲光菩萨释说:显示世尊记别三世殊胜功德,把它分类成过去、现在、未来殊胜的功德,谓记三世皆无碍故,要记得各别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殊胜功德没有什么罣碍,都能够记得。后复次说:谓于三世流转句义皆如现在分别无倒故名平等,过去跟未来跟现在,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才叫平等。

如是诸论总有二释,一云,三世即所记境,过去的境界、现在的境界、未来的境界,二云,三世谓三世佛。一个是以境界为主的,过去、现在、未来衪所显现的一切法,法性平等是一样的,第二个是以佛为主角,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衪所现的对众生做一切利益的事情,并没有差别,是一样的。总结,讲的对不对,每一位菩萨跟我们所讲的,不能讲对、也不能说不对,这种经典太高深,不是我们凡夫可以忆测的。但我要说的是如来心可以在一定时中回到过去,住于现在,也能进入未来要发生的事件,所以如来心一性平等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明第十德。言如来法身遍虚空界入一切世界中,又言如来应化身可流布一切世界,及流入一切世界众生中。此处其身若言一身,即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如《华严经》所载,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法身为一,即平等无二之义,谓诸佛所证之法身,如同遍满法界之理体,同一而无差别。另如来应化身、分身示现一切世界,故言流布一切世界。其身为分身者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应化身nirmāna-kāya应化身者,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一切世界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如来清净法身无相,但是,可以化很多身,进入到一切世界。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就是来明了如来的第十个别德。此处言如来法身遍虚空界入一切世界中,要知道如来法身无相,可以遍满虚空一切世界,这是从空相来讲,又言如来应化身可流布一切世界,应化身有主动、被动,衪如果是像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在人间出生、修道、证道、转法轮、入涅盘,这过程之间也是应化、一起应化。及流入一切世界众生中,不是只有流入世界,可以进入一切世界中的众生身中,我们可以讲释迦牟尼佛衪清净法身可以跟一切众生合一,这是大慈大悲所成就的功德,虽然,是清净法身跟众生合一,众生如果无明,不能够体会如来的法身遍入一切众生身中,以众生示现于同类间,便加以教化。

这四句中显现出如来身流布一切世界的现象。此处其身若言一身,即法身之意;其身,是讲什么?如果只有讲一个身不二、不三、不四这等等身,是在讲清净法身,法身只有一个,它是无相的。法身如何现起呢?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十方一切世界中诸佛,衪无明已经没有了,法性之体全彰显出来,一切法之本性,来自于如来法身清净空相中,衪法性主体全部彰显时,没有什么我、他等色相的差别,法身遍入一切有相中、遍入一切众生身中,众生、心、佛三并没有什么两样,故称一身,这种现象叫做一身。

讲一身流布一切世界,讲法身清净遍入一切众生心,化成等流同类身,以便利益众生。如《华严经》所载,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法身空相,也只有一个名相,一个体空相,这样证到的境界就是平等无二的道理,如果不是平等法的话,它会现出差别相,也就是说诸如来所证之法身,如同遍满法界之理体,同一而无差别。我们说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衪们都是平等平等,无有高下,因为都是证得法身清净。

另如来的应化身分身示现一切世界,故言流布一切世界。其身为分身者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应化身nirmāna-kāya(身),应化身者,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为什么应化身要变成有相呢?地前菩萨,他们还有个身,变现成一个身,他们才能够看得到。地上菩萨无神我身,只是一个心,如来衪是应心能起身、语、意三业来利益众生,但对地前菩萨就要变现有相身

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一切世界各处教化众生,因为佛是具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才能够化度一切众生。《金刚经》已经讲过,你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就要发度尽一切众生的心,度尽一切众生又无一个众生可度想;为什么要度尽一切众生?如果没有大慈大悲的心,你就不会去度一切众生,你有大慈大悲的心,要度众生,发了这个愿,累劫修菩萨道,累积智慧,到最后一生之间,可以证得果地如来佛,这是大慈大悲,是衪的愿力,这样衪才能够证得如来身。有如来身的境界,才可以利用种种方便法门来度化众生,衪化身无量到一切世界中,各处去教化众生,化现一切身进入六道众生中,不是只有人道,畜牲道、鬼道、地狱道都能够化现去利益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我们解释其身,是讲法身等流入一切世界中,这里从释迦牟尼佛或者毘卢遮那佛衪的身、法身,能够遍满虚空界,可以去想象,为什么衪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因为衪法身就流布进入一切世界中,虚空有多大、含容有多少世界,衪都能流布进入一切世界中。这个身也是讲应化身,为了要度不同的世界众生,衪就化现分身来摄化一切众生,如来的功德相是这样圆满。

 

世亲菩萨释云,即是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无性菩萨意同。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现从覩史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谓现化身普于一切世界州渚同时流下入母胎故。亲光菩萨后释意同世亲菩萨。如是诸论总有两释。一约二身,二谓化相。

世亲菩萨释说,「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即是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受用变化身,有自受用跟他受用变化身,这里讲分身、摄化也就是他受用身所起的功德相。无性菩萨意同,也是跟世亲菩萨解释的意思一样。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现从覩史天宫(兜率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衪是示现衪的应化身,谓现化身普于一切世界州渚同时流下入母胎故,这在讲释迦牟尼佛一大事因缘示现来人间,这是应化身所现,亲光菩萨所解释。亲光菩萨后释意同世亲菩萨,其它的跟世亲菩萨所讲的一样,也就是于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现其身流布于一切世界的现象。

如是诸论总有两释,一约二身,二谓化相。第一个是规范在法身跟应化身二身上,第二个是讲如来化相,法身无相不能去讨论,让你去意解,第二个应化身从他受用身、变化身而来的,产生一些化相或者像释迦牟尼佛当生下来出生、证道、转法轮、入涅盘等等的,不是只有在这个世界,在他世界也是这个样子,哪个因缘成熟衪就在那边化现,有时候我们在念不同的佛名称时,譬如千万亿观世音如来,为什么有那么多如来?一个就是观世音如来,衪无始劫来化现很多的化身,证到清净境界都叫观世音如来。释迦牟尼佛也一样,我们了解这种一般人分别相所产生的概念,在果地佛的境界来讲,其实都是衪们的化身所变化出来的,了解法身、应化身流布一切世界的功德相,无所不入。

 

「于一切法智无疑滞。」

显第十一德。如来福德智圆满,具足一切种智,发显无有迟疑滞碍。佛的法智又称佛智,佛智梵语 buddha-jñāna,是指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智度论》释三慧品所说,有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2)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3)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此处显第十一德,于一切法智无疑滞。先要了解什么叫做法智无疑滞,就是显现出一切法智时决不迟疑。滞者,就是要起动一切法时,发生障碍,起不来或延缓而起。无疑滞,就是没有这个现象,要用哪个法智,衪都没有困难的可以现起那个法智自在无碍,这是如来第十一种别德。要先了解,学佛法就是学智慧,这种智慧是从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慢慢学来的,也就是在利益众生间,断除自己的习气毛病而成就的。

如来福德智圆满,福智、德智两者皆圆满,如来具足一切种智。天性有天性种智、声闻种智、缘觉种智、菩萨种智,如来具足一切种智,发显,一切种智要发显起来时,无有迟疑滞碍,该发就发,一发即能显现。在我们修行过程之间,有时候要作一个法,达不到目的,就是起不了真正的功用,如来不会有这样子,只要法智要现起它就现起,要有作用它就起作用

佛的法智又称佛智,浴佛节在唱的浴佛偈中的「净智庄严功德海」,那也就是佛的智慧,佛智梵语 buddha-jñāna,是指佛特有之智慧,不是菩萨、声闻、缘觉所有的,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我们这里学习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名相不同,它所涵盖的意义也不同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释迦牟尼佛在《大般若经》里面讲,一切智是指小乘圣人的智慧,祂们用这些智慧来证到自我解脱。道智或道相智是诸菩萨事,道是指菩萨道,菩萨道所特有的智慧,菩萨祂要利益众生一定要用有为法,有为法之间或者有为相,道相智是菩萨所具足的智慧。一切种智就是佛所现的一切法智,以前我们在讲《大般若经》或者,讲其它经典时讲的智慧、智慧,在这里正式显现出它的不同特性

大智度论》释三慧品所说,有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他证得空解脱,证得偏空理。

(2)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菩萨要玩一切法来度众生,就显现出很多差别相的智慧,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行菩萨道时,你用什么法不定?该用嘴巴讲道理,就用口业来成就;该用心法来利益众生,就用意业,起心动念成就佛事;该用化身来利益众生,就显示出身化,这种智慧就是道种智、道相智,此智乃菩萨之智。

(3)一切种智,一切种天性,声闻种性、菩萨种性、如来种性等都具足,叫一切种智,有时候叫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菩萨还没有究竟以前,偏向于有相的利益众生,到八地菩萨才证得空、无相、无愿等三昧。声闻乘的,祂直接进入心性,悟到空,但是,祂对于事相的运用不够智慧,守住空寂得解脱。而只有如来得以具足声闻、菩萨法,还再加上佛独证的佛智,圆满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梵语sarvathā-jñāna又作佛智,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智,专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云:「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唯识法相以佛智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密教则加法界体性智而成五智。

一切种智梵语sarvathā-jñāna又作佛智,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智,萨婆若也就是一切种智,专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空相,不为业缘所转)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个各各道行、各个类别所产生种种差别相。《大乘起信论》云:「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见相就是自己执着人、我、众生等等,祂已离开我们所讲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能够做到离四相、离见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等的法,衪法身清净就能无所不遍,衪的心是最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衪是最清净觉。所以,衪有这个能力。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不真实的法,一切如来要度一切众生,都是依衪自己的大慈大悲的心,哪个众生的因缘果报怎么样,衪都用大智慧来教化他,让众生他得度,这种就有无量的方便、无量的差别,因为所有的法起都是幻化、不真实,但是,幻化不真实中,衪显现出衪性用利益一切众生,无量方便中,随诸众生所应得解,因为衪有无迟滞的一切法智,脑筋不灵光的,听到衪说法、教法也可以得理解,证得解脱,劣根的、利根的也是一样,更容易随心意转,马上悟道,衪能够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没有一个众生衪不能度,为什么?没有一个众生的因缘果报现象衪不懂,衪都知道,衪如何契入一切众生心,转他们的执着,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衪具足这种一切种智。」唯识法相以佛智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我们学佛法就是要证四智、得三身,得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报身是自利,法身是清净无相的本体,应化身是利他,得这三身,还要证得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相对的你要空掉我们妄想习气的心,破六识、破七识,六、七识烦恼障、所知障破灭以后就回到大圆镜识,已经是看到八识,八识性清净以后,产生一切种智、产生一切神变能力,前五识,六祖引用《大乘本身心地观经》里面「妙观察智,见非功」你有所执着见,你就显现不了妙观智的力用,如果你证得平等性智,心就没有毛病,心有病就法法不平等,心有病,法法不平等,你会趋吉避凶、选择性的去执着,大圆镜智,根本上要像如来一样「最清净觉」,性清净,如果,自性不清净,有邪真如的功能的话,你起不了大圆镜智,对「成所作智,同圆镜」这是大圆镜智,你是依性清净,产生一切神变,产生完了以后,有法等于无法,都是幻化的,都是清净自性不二。像这种智慧,在唯识常常在讲的,大圆镜智有静态跟动态的两种,静态的就是见照,像镜子一样,大圆,大是周遍虚空界叫大,圆就是众生无所不包容,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都能够纳在佛心中,静者,可以见照虚空一切佛剎土、一切世界;动者,就依成所作智现起一切神通变化,就是这里所讲的一切智。这四智以外,密教则加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空无基本的,才能够显现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而成五智,这是佛的境界。

 

菩萨十法智,法智梵语 dharma-jñāna十住中灌顶住菩萨于胜进分所学之十智。(1)三世智,谓于三世之法,通达圆明之智。(2)一切佛法智,谓觉法自性,善出世间,现诸威仪,说法度生之智。(3)法界无障碍智,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之智。(4)法界无量无边智,谓知众生色心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之智。(5)充满一切世界智,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之智。(6)普照一切世间智,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之智。(7)住持一切世界智,谓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诸众生根器大小而摄化之智。(8)分别知一切众生智,谓如来知所化一切众生之善恶因缘之智。(9)知一切种智,谓如来既知所化之众生,复能了知能化诸法之智。(10)知无量无边诸佛智,谓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

菩萨十法智,法智梵语 dharma-jñāna十住中是灌顶住菩萨,在六十四位阶圣人中,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都是地前菩萨。但这十信被大乘某些教派排除在外,祂不叫地前菩萨,虽然也列入地前菩萨位,但是,不列入菩萨名称。声闻,修证到五阴灭尽时,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是第十信位住。一般讲菩萨就是讲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地前菩萨在学智慧,还不大灵光,智慧比较浅薄一点,在还不成熟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身修证时,祂仅具有一个干慧,智慧比较浅薄一点称干慧地,然后再进入十信、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住的顶住菩萨位,祂的进道功程有十种智能要学习:

(1)三世智,谓于三世之法,通达圆明之智,三世者是过去、现在、未来已通达圆明。

(2)一切佛法智:谓觉法自性,觉就是知道一切法的自性,像《解深密经》所讲的,依他起起性、圆成实性,还有一个凡夫的遍计所执性,菩萨要了解这些自性的现象,是为觉法自性。而能善于出世间中,出现诸威仪,也就是说善于出现在人世间现出种威仪,说法度众生之智慧,一切佛法智慧。

(3)法界无障碍智:法界是有分别相,此等相不能够来障碍,就能够知道一切众生本具足法界之体,一入理地,证得空解脱以外,再进入事相、差别相,事理理事两个融通无碍时,这自性能够互相交彻、不互相罣碍,有这种不互相阻碍的智慧。以我们个体来讲,不要讲到法界中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十法界,在菩萨来讲每一界之间的转换变化,并不会发生障碍、阻碍,我们缩小到人来讲,如果一个居士,以父母亲、儿女讲,你是父母亲的儿女,又当你儿子、女儿的父母亲;你在外工作,当主管也当下属,这种种的角色,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法界,菩萨就是有这种智慧,随时转换角色都扮演得恰如其分,就是要具足法界无障碍智,也就是心空法了。如来当然可以自在转换各个角色,因为祂变现在十法界中,或一切世间中,怎么变化都没有障碍。

(4)法界无量无边智:以世界来讲是无边,以每个世界里面的法界来讲,以娑婆世界来讲分十法界,还没有成佛以前是九法界,成佛以后,遍世间一切佛剎土都是如来法身体,这等等都没有差别,不可能永在哪一个法界之间,衪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此智智显现在哪里呢?谓知众生色心诸法,色法跟心法,众生所居住的器世界跟他们的个体是色法,众生起灭起灭的心是心法,甚至于感情觉受作用,这也是心法。菩萨都要知道这些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之智慧。当然菩萨也有大小之分,智慧具足多少都有差别,这里只有十住菩萨,十住位菩萨里面叫灌顶智菩萨,《楞严经》那本书后面里面有写,灌顶智菩萨说在十住菩萨,才是第十几菩萨位阶而已,十几位阶的菩萨就有这个能力,你看地上菩萨更是不得了了。

(5)充满一切世界智: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之智,要照,就是静态的神通,内心清净空无,就可以像镜子一样照虚空界中一切世界,甚至于照一切世界中的一切众生,这里讲菩萨所现起的一切妙用

(6)普照一切世间智: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之智,充满一切世间智、照了一切世间智,如果要两个分别一下,普照就是用光,百宝光明所现各有不同之义,用什么光遍照一切世间的这种智慧。也可以讲用智慧照遍一切世界及一切众生的这种智慧。

(7)住持一切世界智:住就是住在哪里?住在一切世界。持,把握,能够把握住一切世界,是谓住持一切世界智,有这种能力。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诸众生根器大小而摄化之智,住在哪一个世界、哪一个世界里面,哪一个众生,已是根基成熟,等待教化,衪都能够住持能够摄受他们,化度他们。

(8)分别知一切众生智:后面讲的都是如来法,从第五个起都在讲如来法,十地菩萨、灌顶住菩萨要学习的,第八个要学习的是如来分别知一切众生智,来知所化一切众生之善恶因缘之智。如来衪度众生的智慧,来自于衪的神通,宿命通,你现在的果报是哪一世所造成的因,衪先观照,然后再跟你开解,你现在的困境是过去哪一世造什么业,现在才受这种果报,如果你从痛苦之中不认为痛苦,一切法幻化的,这么解脱出来,你就是圣人,衪就有这种智慧,菩萨就要学此智,能够知所化的一切众生,他的善恶因缘果报的现象。一般菩萨有的宿命通仅止于哪一世要出生何界,但有的并不确知其因果之因。惟有如来能巨细因缘都能了知,自在而言。

(9)知一切种智:要学习、要了解佛的智慧,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谓如来既知所化之众生,复能了知能化诸法之智,要化这个众生,要用什么法来化?衪能够知道,观众生因缘以后,知道现在的困境是什么,甚至于了解习气哪一个最重,如果贪心最重,那就要他多行布施,改变悭贪的毛病。如果众生多淫欲心,教化你如何断除淫欲。教化众生从最大的毛病下手修。其它的小毛病,当然就是自在、简单的能化解掉,菩萨要学习如来这种智能

(10)知无量无边诸佛智:佛的智慧到底多大?连佛要讲都讲不完,菩萨以下的更不可能去忆测,我们抱持一个心,就是一直学下去就对了,你还没有成佛以前,各个智慧都要学。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如来衪的知见无量,能够观照到无量无边的佛出生在某一世中成就佛道,然后教化众生,然后入涅盘等等法,衪都知道,然后随缘示现说无量无边诸佛衪怎么教化一切众生的。譬如,一个佛,衪在哪个时候、哪个现象之中,衪讲了一个陀罗尼,虽然我们这个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衪不是出现在当时那个佛教化的时空中,但是,衪已经成佛,衪用衪的神通力,衪可以观照到、了知到无量无边诸佛,衪哪个时候、为了哪个因,讲了什么咒语,如果你要求释迦牟尼佛帮你讲,衪都会讲,这个是哪个世界、哪个佛宣说的咒。甲如来跟乙如来跟丙如来所有的一切讲过的法,如来悉知悉见要懂,这种智慧只有「最净净觉」的如来才可以,灌顶住菩萨就是要学这些。大略了解我们要学的,学来学去都是学习度众生的功夫,度众生的功夫都是了解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中的众生因缘果报,要有能力观照到,才能够成就一切种智,才有哪个众生要怎么度,都可以自在无碍的化导,没有怀疑。我们说一切法智无疑滞,才能够马上现出来、讲出来,让他得度。

 

而于实修实证上,菩萨所现随三智转智,即:(1)随自在者智转智,指已证得心自在之圣者,可随所欲而转变外境皆成;境界若实,则圣者亦无从随心自在转境。(2)随观察者智转智,指已得殊胜禅定之圣者于修观时,观一境而众相现前,故知境界非实有。(3)随无分别智转智,指对已证得无分别智之圣者而言,一切境相皆不现前,故知境界之非实。

菩萨在实修实证上,菩萨所现随三智转智,菩萨要一步一步学如来的智慧,要随三智来转,即:

(1)随自在者智转智:什么叫随自在者智转智?指已证得心自在之圣者,可随所欲(心里面所想的)而转变外境皆成,是谓随自在者智转智,也就是你心要怎么变,外境就随你的心意而变,菩萨在学空、无相时,不去玩法,现在在学如来法,所以要学怎么变,能自在无碍地转变,你想什么成就什么,你就有能力去转变它,因你心自在无碍,你所想众生的人或事,它就会去转化,化而能成,这种智慧要去学,以自在心为基础,你要外境转变成怎么样,它都会化变;境界若实,则圣者亦无从随心自在转境,因为一切法,有时候是幻化而成的,如现实的社会中你要怎么去转变,也转变不起来。现在娑婆世界在末法时期中,道德水准愈来愈低落,佛也没有办法转变这种现实,减劫众生就是这么样子,圣者亦无从随心自在转。有一些事是可以转,有一些事情是不能转,意思是这样子。

(2)随观察者智转智:指已得殊胜禅定的圣人在禅观中会现一切境,你观一切境,众生相会现前,知道这个境界不是真的有,故知境界非实有,很多人很执着这些相,你观照到过去的影像或事件,哪一个时候发生哪件事,它会现起来,但是,它已经过去了,实在是没有的事。你们喜欢玩心法的话,也可以试试你的心力到底有多强,当然大事情比较难去做到,每天生活中的小事情可以去观,像前几天那位被杀的,有禅观能力者也可以去观,这杀的人是怎么走、走哪条路线,还原过去的事情,或者你车子放在地下室被偷,你又很在意,你可以去观这个贼是怎么进来,怎么偷这个车,怎么进去的,这讲起来是幻化不实在的影像、念头,但是,因为在日常境中去观这现,它也是会再现,其实所现的境事虚幻的,不要去执着,不要一直认为真真真,因为实际上已经过去、不实在,这是随你的禅定中转所观察的智慧来转,现出众生相或者一切事件所演变过程之间的相

(3)随无分别智转智:没有分别,你当然可以搞清楚了,没有分别就可以转境,怎么转?指对已证得无分别智之圣者而言,一切境相皆不现前,故知境界之非实,既然这样第二段分别相要不要现都无所谓,因为你回到无差别相,一切空,随无分别智转智,把它化掉,不去执着,一执着,你就会认为那个为真,到处去讲,恶样怎么表现你自在无碍?就要用第三种智慧去破解它,随无分别智转智,化入无差别相,知道了,就好了,真假,不去管它。这是在说明以一切法智如来可以无疑滞,现起一切衪的智慧之大概。

 

世亲菩萨释,即是断疑功德。无性菩萨释,于一切境善决定故,非于诸法自不决定能决他疑非离决定能断疑故。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断一切疑殊胜功德,谓于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决定智故。佛地后释亦同无性菩萨,如是诸释皆同断疑。

世亲菩萨讲释说,「于一切法智无疑滞」,即是断疑功德,内心里面对一切法起,有信心的话,就没有怀疑,没有怀疑就会成就一切佛事,这里不是只有讲怀疑,因为你一怀疑,就有迟滞,就起不了灵光。有滞碍,没有怀疑,当然现起智慧,自在无碍。

无性菩萨解释说,于一切境善决定故,非于诸法自不决定,能决他疑,非离决定,能断疑故,对一切法都有决定性这种能力的话,就不会在不决定之间去怀疑或者去怎么样,你懂得事实的真相,当然你也不会去怀疑,你要怎么去懂得事实的现象?菩萨就要去学宿命通、学鉴照的大圆镜智的能力、学一切化起的能力,化完了又把它也不当一回事,这些能力是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等的境界,帮助你决定用这个法,没有迟疑、也不会有罣碍。有时候你灵光一闪,这件事该这么做、该那么做,为什么你有决定性的把握?是来自于自性清净所把握住的因缘,所以自己不会迟疑、不会滞碍,该做就做,一做就会成功

亲光菩萨解释说,显示世尊断一切疑殊胜功德,断一切疑,用一切法,就没有阻滞,自在无碍,断一切疑,起码有静态的观照神通,动态的化起一切幻化相,有这些能力的话,当然就能够成就一切法智。是谓于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决定智故,能取得,也是你要了解、掌控背后的因缘,你才能够没有疑惑的决定性的去利用这个法智

《佛地论》言,后面也有解释跟无性菩萨所说的,如是诸释皆同断疑,上面所讲的都是断疑,疑先断掉了,法现起作用时,就不会有滞碍,所以,掌控一切因缘是最重要的,没有掌控一切因缘,是这样吗、那样么吗?先会起怀疑心,这个法怎么会有功用呢?所以一切法是起不了功用,因建立在怀疑心,没有办法自在无碍,这是显如来第十一别德。(待续)

(2007.06.0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