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9)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远离众魔。」

佛陀如何离此四魔?离四魔有差别者,依萨婆多及大乘化相,菩提树下成佛道时无间解脱破烦恼魔。入无余依涅盘界时能破蕴魔,吠舍离允诺魔入灭,却留三月命能破死魔。入慈定时能破天魔,是谓藉以触地不印之印,不用一法,大慈忍破魔军。天魔波旬是天魔名波旬,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是名为波旬,常娆乱释尊之修行。盖诸佛出世,常有与其同世之魔障难其修行成道,且魔各有不同。波旬乃释迦佛出世时之魔王,有无量眷属,常障害佛道。若依大乘理实说者。如《佛地论》初地以上离麤四魔,于佛果中究竟永离。随义分别十信已上,于诸地中,渐次远离如理应善思惟。

各阶段修行者离四魔程度有差别,依萨婆多(sarv2sti-v2din说一切有部)及大乘化相,佛陀如何离此四魔?说菩提树下成佛道时,得无间解脱破烦恼魔。衪在菩提树下证悟时,破掉内在的烦恼魔,成就无间解脱,无间解脱就是说没有间隙、没有间断,永远都得解脱。像小乘的解脱,是不完全清净的解脱,中间还有杂染法起,只是不会有烦恼心,菩萨也是一样,还没有究竟,只有成佛的如来,才可以破一切的烦恼魔,得到无间解脱。

第二个入无余依涅盘界时能破蕴魔,五蕴魔第一个是色阴魔破掉,然后,受、想、行、识依次而破。色阴魔是身根加六尘境,身根以外,还有五根眼耳鼻舌意,意是心,色法破、再来心法才能破,衪就能完全破五蕴魔相。如果,还有一个身相,就是证得解脱,也就仅得有余依涅盘,不能完全入无相、无生的境界。

另外,第三个是在吠舍离允诺魔入灭时,虽然是答应波旬入灭,也仅是法身、报身入灭,但是他的应化身却还可以留三月肉身不坏,继续从吠舍离走向拘尸那罗(诸佛涅盘处)去。衪能留此三个月性命,即示能破死魔,要死、不死决定在衪,肉体要灭、不灭,决定在衪,就是入灭了、封棺了,衪还能三次现出衪的肉体,那时候也没有真正的死掉,要在荼毘完时,才真正入灭。三次伸出身体的状况是:第一次是摩耶夫人下来`人间,看衪的太子入灭,母亲来了,不管怎样还是要起来,表示孝道,所以衪又坐起来,跟衪的母亲开释:人生无常、苦,一切烦恼、痛苦不尽,不要再来人间,跟她说道理以后,天下无不散的因缘,这个肉体还是会灭的;再来第二次在大迦叶尊者,七天以后赶到了,说要看衪的大体,阿难不答应,说已经封棺了,而且里面也注入了很多的油,不同意开棺。这时候,大迦叶尊者就很悲哀,没有看到佛陀的肉体。正在这时候,问阿难世尊头脚各在那边?世尊衪又从棺里面把双脚伸出来,让大迦叶尊者看到;第三次,封棺以后,衪就现自己于空中引发三昧真火燃烧肉体。像基督教讲的耶稣复活,圣人、菩萨,要死不死,决定在他自己,灭不灭决定在他,像这样,生死魔对他衪没有办法。

第四个证悟前破天魔,衪仅是入慈悲定,不用一法,来对治魔的种种障碍,这个就是讲衪以触地印(手指触地,不是印之印),没有一个法味的手印,只是随便把双手一摆,以我不用一法,来破你魔军。无为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样子,你要修行就要修无为法,无为法要有真正的定力做基础。如果,没有定力做基础,对外在一切因缘,都没有办法定住,就不能住慈悲忍,你要用慈悲忍,不用一法也不行。我们不像佛,衪是千百万亿三昧都证得了,衪可以随便不用一法,摆了一个触地印(后人始称的),不用一法,用大慈忍破魔军,这是释迦牟尼佛破四魔的说明。

天魔波旬是天魔名波旬,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天魔叫波旬,现在也是,天魔的寿命很久远,他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是名为波旬,常娆乱释尊之修行。盖诸佛出世,常有与其同世之魔障难其修行成道,如果,没有魔来障碍,你怎么知道你修得好不好?有没有解脱?修得有一点境界,就有魔障,魔不是只有天魔,魑魅魍魉等老来成魔的很多,五蕴魔相说的都是这些的魔类。

阿修罗也可以叫做魔,因为他们都是障碍修行人,让修行人起瞋心、让他发脾气、乱发脾气;毘那夜迦也可以说属魔类,它们制造顺逆境界,来败坏修行人的德行,顺境,让他有道场、有徒众很多很多,这样他就失觉而迷失掉;逆境,就让他打坐昏沉、让他坐不下去,一坐就让他心慌慌。毘那夜迦也有六种障碍修行人的顺逆法门。这个天魔更是厉害了,他的魔军也会变化无量,考验释迦牟尼佛的天魔就是波旬,他有无量眷属,常障害佛道,谁要修佛道、解脱道,祂就障碍他们,成佛更要障碍,这个就是我们常看经典,就会了解这些现象

若依大乘理实说者,如《佛地论》说初地以上的菩萨,离麤四魔。如果,对魔来讲,他是克服了阿修罗道魔众、毘那夜迦魔众、魑魅魍魉等,但是,对于天魔,因为此人还没有究竟解脱、没有定力,天魔也不会找上你,初地菩萨离麤四魔,若是指五蕴魔,色身是有点突破,但是,心还不完全清净;若指烦恼魔,还没有究竟解脱,微细的烦恼还在,没有断尽;若指生死魔,虽然是可以捉住阿赖耶识,让识神不入灭,因为开悟的人,心眼开了,身体通虚空,阿赖耶识由身体一直要往外飞去,有一点像死亡的样子,这是初步体会生死魔的现象。真的生死魔是有生死魔来抓此人的神识,神识一脱离色身,就是所谓的人已死亡。

打坐也是一样,有一过程是要体会死亡的,这是主动体会死亡,世尊讲的「安那般那沙地法门」有十六种殊胜,第十五殊胜是「放弃躯命喘息自知」,就是于呼吸间体会怎么死亡?体会死亡是怎么样的情形。第十六殊胜是体会「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在呼吸间能不死,这样能够不生不死,也是在打坐禅修中到最后都要学这些,这些都是比较粗的离四魔。

随义分别十信已上,于诸地中,渐次远离如理应善思惟,于佛果中究竟永离。刚上面所提到的,释迦牟尼佛怎么脱黏离开这四种魔?每一个境界,都在对四魔进行调理的功夫,阿罗汉是十信位里,十信位最高的是辟支佛。往上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这些位阶,其实讲起来,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修离这四魔,这四魔有粗、有细,有微细、有微微细,有完全永离的果地佛境界,大家要如理的善思惟之。不是说修得比较初浅的就没有魔障,还是有四魔的障碍,但是,比较粗而已,真有魔类也是比较低级的魑魅魍魉、毘那夜迦、阿修罗魔众等。

观佛魔一如,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则佛中并无佛性,魔中亦无魔性;盖诸法本无自性而了不可得,故善佛与恶魔、顺相与逆相,皆属表相世界,实则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故称佛魔一如。

修行人要观佛魔一如,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两个好像不一样,一个是顺缘教你道理,教如何解脱;一个是逆缘来考验你,到底您有没有真正做到解脱,得解脱知见。像《维摩诘所说经》里面就说佛就是魔、魔就是佛,两者难分清楚,你没有魔障,显不出你到底修得好不好?魔来障碍你,你有没有自在的能够化解,能做得到,就是真解脱,佛陀教你无量的心地法门,怎么做到解脱?

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是来教你道理,一个来考验你,到底两个是有没有分别?一个是正的、一个是反的,你要正、反都能够得到利益、得到真正的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等,那才是真正的在修佛法。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如果,你证到自性清净,以实体的体性来看,什么叫佛、什么叫魔,就没有所谓佛跟魔的分别,因为你不究竟,才会怕东、怕西,才有喜爱佛、不喜欢魔,要知佛中并无佛性,如果以理地来说明,佛性在哪里,佛中没有佛性,有佛有世界,无佛无世界,既然无佛,哪里有魔,这些是你修证功夫的真正验证,佛既然没有佛性了,那魔哪里有魔性,为什么你有魔性?是你心地不清净,心不清净才有魔性,魔才能够障碍到你。如果,你心清净了,有具足佛性,魔所现的一切境,都障碍不到你,你心清净了,哪里有什么魔性相应,不会,魔之所以会形成魔障,都是你自己心不清净,还有魔性跟他相应,魔性离不开欲望,你有种种欲望,怎么逃离魔的纠缠。

你瞋心不去,魔来让你生气,如果,你有大慈悲心,没有生气的心,这个魔来障碍你,你也起不了魔性来跟它相应。佛没有佛性、魔中亦无魔性,要修到成佛解脱,就是要这个样子;盖诸法本无自性而了不可得,《解深密经》第五品就在讲三无自性,既然根本一切性都无自性,哪有什么佛、什么魔?做不到的、心不清净的,才有一切相,才有三自性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性相、圆成实所产生的相。

如果,以理地来观,魔性没有、佛性没有,诸法本来就无自性、了不可得,哪里有佛、哪里有魔?故善佛与恶魔、顺相与逆相,皆属表相世界,有佛就有世界、有魔更有世界,无佛自性三相不见、没有表相、善境界也没有。无魔时,逆境也不成为逆境,世界相也不存在。实则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实际上讲,佛跟魔的本性没有两样,只是佛是表善相、魔是表你恶劣的一面,这些如果都去除了,那有什么分别?佛魔本来的本性就是始终一体不二,故称佛魔一如。

做一个远离众魔的总结,若是一讲到禅修,就问会不会走火入魔?这种人知见差得远,最好不要禅修。有点福德定力者,开始在做禅修时,释迦牟尼佛可以让你远离众魔,教你一切法,去修种种的善相,然后,又有逆境,又有魔来考验你。如果,你悟了,佛就是魔、魔就是佛,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你心不清净,有魔性才会跟他相应,才会害怕魔。每个人的智慧、根机不一样,这里讲的都是很实在的法,你要去思惟、要去修禅定,要去破你内心的五蕴魔、烦恼魔,能够摆脱生死魔、天魔的纠缠,到最后悟得无佛、无魔,内心完全清净。第十三个「无畏圆满功德相」,没有害怕的,让众生不会生起害怕的如来功德相,你的习气毛病,如果淡薄一点,佛随时都在加持你,你就不会心慌意乱,害怕魔、害怕冤亲债主、害怕什么,偏偏你不让佛加持,你自己胡思乱想,自己搞得天翻地覆,你的魔性很重,你要怎么解脱,先自己不净,不管大小魔,才会得其便,障碍到你。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辨第十四住处圆满。此中佛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及余庄严住处,唯是如来玅饰庄严为所住处。由胜一切庄严住处,是故说名住处圆满。庄严梵语 vyūha;或梵语 alajkāra,严饰布列之意。国土庄严者分为人、法、事三种:(1)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其中,故谓净,净即庄严。(2)法庄严,因具诸佛法,故谓净,净即庄严。(3)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相有关庄严,显示事相庄严。

第十四个如来圆满庄严相,就是住处庄严,就是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在《金刚经》已经讲到庄严的意思,庄严有三不等,一般人把佛堂弄得很庄严,那是表相的庄严,阿罗汉有阿罗汉内心的解脱庄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十如来地,这个总共有六十四位阶,皆有其庄严性。庄严,就是心清净度,因为十住有十住的庄严、十行有十行的庄严、十回向菩萨有十回向菩萨的庄严、四加行行者有四加行的庄严、十地菩萨有十地菩萨的内心庄严、十地如来地有十地如来地的庄严,各层次的庄严不一样,庄严,是内心到底庄严多少?到如来庄严时,是最完美了,内心百分之一百清净。衪这个功德过诸庄严,就是这些都比他们都还要超过,只有如来的庄严这种性现起来,完全清净,如来圆满可以住在衪所依靠的地方,这个就是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我们说佛的世界是娑婆世界,真正衪的报应身所居住,就是另外一个时空里面,离不开我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时空里面,就是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第十四个在讲衪的住处圆满。因为衪心清净,可以感召如来庄严的衪的道场,也是如来所依住、居住的地方。


  
辨第十四住处圆满。此中佛所住处胜过一切菩萨,或者其他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信菩萨、阿罗汉等等所居住的地方,要更殊胜圆满,及余庄严住处,唯是如来玅饰庄严为所住处,如来有庄严的清净住,只能住在如来庄严的道场,别的菩萨,大菩萨、小菩萨都不能有此住处,讲经说法是可以来,但是,只有如来依止在这个地方,住处圆满,由胜一切庄严住处。天上的天宫庄严吗?有点庄严,但,不够庄严,阿罗汉、菩萨,更不用讲,其住处不及如来的,因为如来住处胜过一切庄严的住处,才说住处圆满。

这个住处跟阿弥陀佛世界一样,跟其他的如来世界也都一样,住处圆满。你要知道,你的家、或你未来的道场,到底庄严、不庄严,就跟你的修行,心地到底证得多少清净是有相关的。庄严的住所,不要光讲如来的住处是非常庄严,但是,衪是修到内心完全清净、自性清净、法身清净,才有办法居住在过诸庄严的道场,是故说名住处圆满。

庄严梵语vy9ha;或ala3k2ra,在表相上来讲是严饰布列之意。国土庄严者分为人、法、事三个层次:

(1)人庄严,就是内心要清净,国土就清净,一切子民居住在这里国土的都清净,所做的事也清净,即以胜善众生居其中,佛的报应身居住在清净庄严的佛报土,像释迦牟尼佛当生、最后一生时,因为人庄严、清净,只有衪才能感召最胜光曜七宝庄严的道场,胜善众生居其中,心不清净的不能去。不能去,要怎么办?就弄一个方便有余土,让众生去住,完全清净的才能去,因为都是胜善众生居其中,故谓净,净土就是这样子,《阿弥陀佛经》里面讲的不以少有福德而生彼国,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不去积很多的福德,也不能去,一定有胜善众生才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

净即庄严,内心清净,就是内心庄严,我们在讲《金刚经》时,把这个庄严讲得很清楚。举一个很长的故事,一个女阿罗汉去度一个上座,那个上座根本没有一点果位,但是,他忝为上座,其他的阿罗汉都排在他的底下,这不是好现象。这个女阿罗汉由观照后知道此事就去度他,见面叫他要庄严。一般人以为庄严,就是把佛堂搞得干干净净,衣服穿得好好的,就是庄严。不是的,要你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才是真正的庄严,如果你有机会成为菩萨、成为如来,那到如来境界才是真正的庄严。

(2)法庄严,因具诸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才叫做具,世间善行也是佛法,世间的禅修所得到的定也是佛法,世间的解脱道,就是称出世间法,那更是佛法,大乘的实相观、空有不二的道理,这更是佛法,真正讲佛法的,偏向于大乘的「实相法印」所修的或者偏向小乘,声闻乘他们所修的「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自己入寂灭,不像菩萨用实相观,不一定要入寂灭,在度众生之间,也可以得到一切佛法的滋润,度众中然后依佛法而住,没有不安定、没有散乱,法庄严**在如来的住处那个地方,除了人庄严以外,事物及一切所说的法也庄严。既然具诸佛法,故谓净,净即庄严。

(3)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相有关的庄严,这是表相,表面上的一种物质形相所具有的庄严,包括你雕刻的佛像,包括你安住佛堂的美丽庄严,这是事庄严。我们比较在意的就是您的人要庄严、法要庄严、事要庄严,不是说你清净了,就不必管这个道场庄不庄严,还是要让道场庄严。道场庄严,众生到道场就肃然起敬,如果道场不庄严、没有灵性,去了大家没有感觉到什么好处。所有的佛,所依止的报应土,都具足这三个庄严,衪们的事庄严,都是用很多的宝贝、很多的光芒去装饰他们自己的清净道场,这是显示事相庄严。

 

又人、天庄严有发心、修行、资财等三种庄严;声闻乘有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等四种庄严。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是为其庄严。以上种种庄严,都不及如来佛土庄严,所以说过诸庄严。

谈到人、天庄严,如果,把十信前面的修行人分成:人庄严、天庄严。天是修善,善根具足,才有天庄严。人庄严我们说五戒守得好,是人庄严,这是小庄严,人、天庄严,有的刚发心、有的已经在修行、有的是行布施、行法施、行种种财施等等的,这些都是属于人、天三种庄严。因为你才发菩提心,修行是有修,没有一点点的境界,属于人层次的清净,或者属于天道的层次的清净;声闻乘的小乘行者,属于戒璎珞,璎珞是一种宝贝的名称,小乘的人都要守戒,当然大乘也守戒,不是说大乘不要守戒,还是要守戒,只是他不被戒法所绑住,他为了要度化众生,一切以度化众生为主,不是以戒为主。

戒璎珞、戒宝、戒德而产生戒香,这个戒香是遍十方虚空一切佛剎土都可以闻到。一个人若是守戒清净的话,这个人是指出家众,在家众你要认真去守戒,没有这个戒璎珞宝。三昧璎珞,三昧就是正定,正定三昧宝、三昧德,这个是大小乘都要去具足的。智慧璎珞,大乘菩萨还要去修智慧璎珞,所谓菩萨是未来要成佛的。

成佛,这个名词在这里跟各位解释一下,看到成佛,这个成佛,有的人说即世成佛,哪里有这么快!就是有,这个佛跟如来佛是不一样的,我常常讲不能讲佛,像《金刚经》常常讲的,如果「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就是佛,那你说我这个佛就跟如来一样吗?佛跟如来不一样,如来有十种德行,佛只是如来十种德性名称里面的一种,你觉悟、不去造业、内心没有烦恼,这只是觉者。佛的十号就是衪的十种德行;

应供,小乘的阿罗汉证得就是应供,每个人发心供养他,他都接受,因为他不会推辞,他成就应供位,表示戒德清净,证得阿罗汉果,叫应供;

正遍知,正逆、空有不二种种境界,衪都无所不知,做证到了;

明行足,我们是无明行为一大堆,佛衪是有明,用这光明来做衪该做的事情,心清净、行为清净,心一明产生十种明,也可以说十种神通与智慧,称为明行足;

善逝,善来善去,如实地逝而到彼岸。善逝,要去都是自在无碍去,到达彼岸。不像有的修行人,修归修,要死时,还要病了好久,受病魔来折磨。佛,证得的话要去就不去,不去,再活起来,像刚讲的,善逝,善来善去,《金刚经》讲过了,善去就是善逝,有如来、如去,不来就去了;

世间解,世间的一切事情、一切现象衪都知道,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这没有宿命通是不行,稍微一点小事,衪都知道因果,上回我讲的,在《涅盘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吃了人家供养有毒的东西以后,就一直拉肚子,衪就要去喝水,一到拘尸那罗那边去,离衪涅盘的地方不远,阿难尊者一去,这个溪看起来很清净,要拿水时,刚好有五百牛头在上流的地方走过去,这个水就混沌了、脏了,阿难尊者就心里很苦恼,这个水怎么能够拿去给世尊喝,你懂得因果的人,你就要知道,对你要供养的佛、菩萨,要供养的人都要这么诚心的去供养,阿难尊者也是很恭敬的,这个水那么脏,怎么拿去给世尊喝,如果勉强拿去给衪喝,阿难尊者会起烦恼,说我心不净,所以我不能拿这污水给世尊喝。梵天王知道,他就用他神通力把水弄清净了,清是一个表相,阿难看了很高兴水清了,就拿回去给世尊喝。世尊都知道,这种事都是因果报应,阿难拿回来的水还是脏的,但是,衪喝完才跟阿难,不然,他心里过意不去。在阿难尊者看来水是清净的,那是梵天王让它清净,在世尊祂看来,要受那个业力果报,祂喝的还是脏水。

然后,世尊就讲故事,在好久以前,释迦牟尼佛出生为一头小牛、犊牛,不知道因果,就没有因果吗?有,还是有因果。牛妈妈要喝水时,这小牛在水中跑来跑去,好玩,跑来跑去,结果给牛妈妈喝这个脏水,现在自己要受此报。这段在讲对父母亲所做的逆缘,果报加了五百倍,那一世只有一头牛在那里跑跑跑,现在衪要入灭、要喝水时,有五百头牛走过去,果报加五百倍。那么微细的事情,我们会说刚好牛走过去,我们没有神通、没有宿命通,所以我们不知道,所有大小事情都有因因果果,世间一切都要能了解。包括树叶,现在几叶,掉了几叶,还有几叶。下雨,到底有几滴雨下来,这了知一切世间相是不简单,要成如来佛始成。

无上士,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世间人没有比衪有更好的修行境界。我们对于菩萨开悟称大士,有时候人家称观世音菩萨为白衣大士,白衣观世音菩萨,大士就是大菩萨。无上士,就是没有比这个修行更好的;

调御丈夫,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如果你说你修得觉悟了,你没有去度一个众生的能力,那没有成就调御丈夫。如果,你只会度人,没有其他的功德,那也不是佛,调御就是这个人有什么毛病?你要让他懂得这个毛病,然后跟他讲道理,让他开悟、解脱,有这个能力就是调御丈夫。当然,调御丈夫还要观这个人的根机时间到了没有?这个人可度吗?种种能观、能行,叫调御丈夫;

天人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天神也要拜衪为师,虽然天神果报不错,衪可以到欲界天去讲、无色界天去讲,所以说是天人师;

佛,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

世尊,最后是三界里面最尊贵的,称之为世尊。

这十号都有衪的功德圆满相,你不要说佛,然后要成佛就是成佛,你要成如来,如来就要具足这十号,你看经典,一谈到哪一个如来,一定把这十号列出来,如果你少一号,那就不是如来佛,这是功夫就差一点。你光觉悟,觉悟是后面倒数第九,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学未来成如来,十号具足的如来,每一劫都来人世间或者升天,来来去去,这么来培养智慧璎珞,智慧就是要成就如来菩提的智慧,学一切智,这种智慧庄严就是真的庄严。

陀罗尼璎珞,陀罗尼就是提纲契领的以一个字或简单的几个名相连结,就可以把佛法演译成无量义,这个就是进入陀罗尼门。外道跟修佛法最大的差别,就是菩萨依陀罗尼去演译一切经义,菩萨依陀罗尼,过去佛如来所说的陀罗尼咒去利益一切众生,依经义演无量义,依真言去化导一切众生,最高的陀罗尼璎珞,这是行菩萨道要具足的这种庄严功德。

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有这四种庄严。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你要成如来,这是要求如来菩提,这是很大的愿,成如来要做什么?成如来就是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要度一切众生。菩萨能力还不够,只能度一些与你有缘的人。证到如来时,你具足这十号圆满功德相,你能力、智慧、知见,无所不能、能就无所不做的去办到一切事。菩萨在因位时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要成佛、要成如来,就是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之间,你要不爱惜你的生命,该舍就要舍,愈能舍,愈能早日成佛。不惜身命,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有的像释迦牟尼佛舍身体给众生来吃、来怎么样,衪都愿意,有的是为了守戒,宁愿死也不犯戒,这也是不惜生命,你为了众生离苦得乐,不要很烦恼这个肉体不舒服、常常生病,你也不要太在意。

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我们人身的这种格调,人格、身格来庄严,庄饰我们自己的身体,让它成为庄严。以上种种庄严,都不及如来佛土庄严,所以说过诸庄严。这是从衪的修证到的德行讲,如果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十地如来地等等不同层次的境界,这些圣人也有庄严的一面,但是,没有如来的庄严那么圆满。

如来在因地时满足十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现清净法身,庄严佛果,故称福德庄严(略称福严),属利他之行;也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清净法身,庄严佛果,故称智慧庄严(略称智严),属自利之行。如来能具足二种福智庄严而自利利他,已能具知佛性,依清净自性感召自受用土、他受用土,以如来福德具足庄严之自受用土,做为其所依之处。

如来在因地时满足十度万行,地前菩萨修六度,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六波罗蜜,地上菩萨修十度,在因位,菩萨因位,还没有成就佛果,所以,他要修六度─布施、持戒、修忍辱法、正精进心、修禅定、修般若智慧等这六度。如果是登地菩萨,进入菩萨十位的初位阶,还要用到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愈后面的菩萨位阶愈能方便度众生,能够对自己方便、对众生方便开始行这十度万行,满足十度万行,这样就能具足所有福德,能显现清净法身。法身是无相、最清净。如果,法身还不清净,那都是在过程之间的地前菩萨、地上菩萨。

庄严佛果,用清净法身成就庄严的佛果位,如果菩萨做到这样的话,才称福德庄严(略称福严),有个寺庙叫福严精舍,像印顺导师的道场在新竹那边叫福严精舍。你要知道福严,很多是从名相解释里面去采用它的功德相,做为自己的寺庙名称。这个福德庄严是属利他之行;自己也要修,也修习正智见,正确的智慧、正确的见解,对自己的内心要清净无明的种子,不然,无明会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等等的十二因缘,这样你就是凡夫。这里是讲菩萨,要清净我们无明的心,让它有明,如果有明了、有光明了,就会显现出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显不显,怎么来认定?如果连鬼神、天神,你都能降伏的话,那你这法身是清净。一个刚开悟的人,内心还不清净,习气毛病还一大堆,这个法身还不清净,我们称为素法身,素法身就是没有完全清净的法身,没有完全清净法身,有余习时这些鬼神、天神都不会被你降伏,也不会跟你顶礼、供养,所以有时就会显示出很多的障碍。

你看很多福报很好的人,表示不出修到什么样子的神通力,但是,他心清净、法身清净,这个人大都有天神在守护。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本事因缘故事,很多衪要做的事情,都是净居天、大梵天、忉利天王为衪做得好好的,你常常会想菩萨有神变能力,为什么不自己来变?变化,就是自性的功用,佛法,有时候你要去思惟,跟这些外道修的,到底差在哪里?你要舍一切法,到最后都没有功夫了?不会没有功夫,你要先清净法身。

在修行过程之间,为了要清净法身,什么都不可以去做,连神通变化都不可以去变,所以都要靠这些天神拥护,帮衪做得好好的。世尊开悟时,要住,就有天神帮衪盖个小房子,要洗澡就有龙神吐水,挖个坑储水,你要是觉得菩萨怎么不会变?菩萨不想去变,要能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还没有成佛如来时,不是为度众生,在修行时不能用一切法。

像魔在障碍衪时,衪为什么不用神通力跟衪斗呢?你有斗争心,你就不是修菩萨道,菩萨道是要学大慈大悲,不管这个人是多坏,是魔、是什么样的恶人,不能怨恨他、不能修理他,这种超大慈大悲的心,不是一般人修一修就可以成就的,所以衪为什么能够显现法身清净,庄严佛果?主要是对众生平等观、对善恶平等观,对世间一切法平等观,那才是真正的平等。

如果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庄严佛果,故称智慧庄严(略称智严),属自利之行。前面利他是福严,后面自利是智严,对自己要学智慧,对别人要学福德,如来能具足二种福智庄严而自利利他,到最后能具知佛性,依清净自性感召自受用土(报身土)、他受用土,就是还没有成就的这些地前菩萨、地上菩萨来感召世尊的净土,来产生自己修行上的功用,你不真正修行,你不放下心、放下妄想,你不会感召释迦牟尼佛的清净心、清净法身或者清净的受用土,你如果心清净一点,可以感召世尊的他受用土,你也可以去居住那一个净土,以如来福德具足庄严之自受用土,当然,只有这个地方才可以为如来所依,不能够以一个菩萨的地方或者什么地方,如来心清净了,衪才能够以如来庄严的场所来做为衪的居住的地方,做为其所依之处。

如来所依处者,如来有五所依土,亦是如来所依之五净土。即:(1)法性土,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虽以真如为体,然此身与土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2)实报土,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之五蕴为体,此由往昔所修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3)色相土,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以自行之后得智为体,万德成就,众宝庄严。(4)他受用土,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利他之后得智为体,由所宜之变现,以大悲力现大小胜劣之种种净土。(5)变化土,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以利他成事智为体,修利他之行,故随众生之心,变现净秽种种之国土。

如来所依处者,如来有五所依土,五个所依的国土,亦是如来所依之五净土,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具足哪几个特性,五净土就在讲这五个特性,即:

(1)法性土,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叫法性土,虽以真如为体,真正如来的体,不是一般的五根、六尘、六识这种真如,是如来清净法身的,一进到如来藏境界,以真如为体,然此身与法性土无差别,土就是身、身就是土,如来体跟法身清净没有两样,不变不迁,离相寂灭,这是最根本的法性土,无形无相,也不乱起神变、迁化,就当没有因缘时,就住空相中,这是离相,就是离一切相、现寂灭相,这法性就是法身,就根本理地来讲,法身是无相

(2)实报土,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如来出生就是凡夫身的肉体,然后,修行、证到如来果位时,衪就有应化身无量,法身清净就有化身无量,这是为度众生。应报身,衪会有一个报身,是圆满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如来相。此报身居住在哪里?居住在实报土。你说到底如来入灭以后,住在哪里?以法性土来讲的话,无所不在、十方虚空一诶佛剎土都是。如果,祂要有一个特定所依止土的话,那就是衪所居住实报土。这是《解深密经》第一段序品所讲的「最胜光曜七宝庄严的道场」。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之五蕴为体,没有毛病的五蕴身为体,此由往昔所修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境不起,智显现,境跟智融合在一起,这是实报土。

(3)色相土,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微尘是代表很多,如果要化一、化无量,那就是微尘数的相,微尘相海所依之土,那就是什么土呢?以自行之后得智为体,每一个土都有一个圆满功德的相,色相土是以衪的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差别智,根本智是由空而显,后得智就是差别智,这依因缘而现,从空得根本智以后,才能化,要度众生,才能用后得智、差别智,来现一些神变,利益一切众生,色相土,以后得智为体,万德成就,众宝庄严,因为以前所修的福庄严、智庄严,成就众宝庄严之色相土。

(4)他受用土,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就是他受用土,以利他之后得智为体,后得智、差别智,就等于神变方面的,要利他一定要神变,如果祂对于地上菩萨,不一定要变,他可以用意化、语化,他可以用心意念、来化导或者用语化,不用身化,要用身化的话,要用身体变一个相去利益众生的话,那这是比较浅基的,浅基的才需要有相,地上菩萨或者地前的十住、十回向的菩萨都修无为、无相,鬼神或者天神常现有相,现光、现他的变化相,你看到相,就以为佛菩萨来了,那不是真的,真正佛弟子要修的是无相、无为的,衪不会给你一个相看,很多人会看到,但是,地上菩萨有时候会看,如果他真的现,一般的佛菩萨不会现给你看,因为衪要教导你无为法、无形、无相,怎么再现相给你看,有一些人看了以后才会安心,认为真的有佛菩萨在加持,此等没有用心去感觉,心安祥就是佛在,佛法身清净跟你在一起,那怎么看?没有什么看,只是心安了,佛就在你身体。

佛要利他有时候要用后得智为体去变化,由所宜之变现,衪要变一个什么身,去化导哪一个人,不是观世音菩萨才会化三十二相,以人身得度衪就化人,以童子身得度就化一个童子,以宰相身得度者就化一个宰相,如来也是可以这样子,由所宜之变,这是后得智所具有功能。你要学到会神变,如《解深密经》的第八品,你根本智要获得,就是先修空观,修到完全清净,要学后得智后怎么随宜变化,用后得智差别相去显神变。

如来可以大悲力现大小胜劣之种种净土,因为这是佛的他受用土,若你是大菩萨,祂会变现一个大而清净、殊胜的净土给你居住。若你是小菩萨衪就化一个小而比较低劣较不好的净土,所谓不好的是跟如来的净土相比,不是比人间、天上的皇宫,比人间、天上宫殿都还要好,这是他受用土。你要好好思惟,你如果不再来人间行菩萨道,也不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你要去哪里?你要能感召佛的他受用土,佛给一个净土与你居住,也许跟人家一起居住,反正到那个程度的,就是好像同一个净土一样

(5)变化土,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变化身都是短暂的,不会永远,有变化才有土,没有变化不会有土,以利他成事智为体,你要利他,成就这个神通变化智慧为体,这样才能变。当然,这个还是要依清净法身为根本依止,但是,你得到后得智以后,利他时就能成就一切变化,以智慧为体。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变?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智慧,有的空还没有得到,绝对空(完全空)、相对空这些都还没有悟得,怎会有后得智、差别智,要起神变这种智慧没有,要变也变不起来。如来佛陀衪有了,衪可以依利他成事智为体,然后修利他之行,既然要利他,就要依随众生之心,变现净秽种种之国土与菩萨们居止。

如果,这个众生心清净了,就变一个清净的国土语祂。如果,他没如此地清净、心里面很多污秽的种子,那就变一个比较差一点的、污秽的国土让这个众生去居住、依止。

这一段在讲,如来所依的,不管是法性土、实报土、色相土、他受用土、变化土等等的,都是适合自己所依止,依智严、福严感召所现的;一个是为了利他化有很多的他受用土、变化土、色相土,来让心净、稍净、稍不净等等众生所依止。这在讲如来住处圆满,自己居用了,还可以让众生居用,再化其它的色相土、他受用土、变化土,为众生净秽等等不同程度来依止,此是第十四个住处圆满。(待续)

(2006.12.27.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