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6)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义利之意为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如是等别,如来虽在寂定中,由先所修加行、愿行,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所以如来利他中,能作众生一切义利,让众生于现世所获得利益,是为现益(现世利益);也能让众生于后世得利益,是为当益(后世利益)。一般认为治病、延寿、得金钱等利益,为现世利益。又佛子于世间生存之际,能得真实信心,即可达到成佛之境界,此称现益;至于死后往生净土,则称为当益。

义利之意为现益名义、当益名利,现在能够得到的利益称为义,当来要得到的利益叫做利,义利有现在的利益叫做益,未来利益,未来是有果报的,比较好的叫做利,世间名义,世间一切法,譬如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义,如果能修出世间法,这才真正能够得到利,出世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离恶只是去除内心的不净,能够修善行、能够修清净行,那是当来有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一切世间的因缘果报,这是义,但是,我们如果修行能够得智慧那就是利。如是等别,可以义跟利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这中间有种种不同的内涵在,,如来虽在寂定中,由先所修加行、愿行,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我们知道如来是清净无为的相,但是,衪怎么能够,随缘利益一切众生呢?因为,一个入大般涅盘的如来,衪不再起心动念,主动去作法,但是,衪的能力来自于他修行的加行跟愿行,会产生跟众生之间的因缘连系,这个能够任运作一切为有一切有情作种种义利。所以如来利他中,能作众生一切义利,让众生于现世所获得利益,如果在今生获得的利益,那就叫做现益(现世利益);也能让众生于后世得利益,这就是所谓当益(后世利益),你现在修行,获得智慧,那未来入大涅盘,那就是未来的利益,不再来受生,所以现在修行不管是智慧增长、福报能够具足、心灵安祥,居士家眷平安,这些都是现世的利益,但是,现世所做的因,有未来的果,所以还有当益,就是的某一世未来的利益。一般认为治病、延寿、得金钱等利益,为现世利益,我们身体有病好了、寿命能够延长或者我们在财富方面能够增长,这些都是在家居士所要求的、所期望的,这是现世的利益。又佛子于世间生存之际,能得真实信心,对佛法没有怀疑、对佛、菩萨的都能够产生无量的信心、不会动摇,如果根基不雄厚的、知见不具足的,常常会走入邪魔外道去追逐那些怪力乱神,这种情形很多,不是只有在家居士,出家人师父也是一样,过去世的因缘,虽然现出家相,还是追逐那些邪魔外道,跟着那些在跑,这些都是没有真实的信心,或者是在学佛之间碰到障碍,常常怪东怪西,怪菩萨没有保佑、佛没有加持,这些,不知道你的业力感招疾病,疾病你要去烦,你过去所造的业要去承受,承受中也在修忍辱法、忍波罗蜜,甚至于在受人家欺负时,你也可以修忍辱法,像《金刚经》里面讲歌利王在割截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一样,坦然的去面对一切的逆境,这样就是有真实的信心,这样可以达到成佛之境界,未来可以达到成佛,现在今生所成的佛,大概都是觉悟了,不是真正的如来佛、不是真正的果地佛,我们常常说见性成佛、见性成佛,这种都是比较粗浅的,这个佛不等于如来,这个佛是等于觉者、觉悟,如来佛具十义、十号具足,才能称如来,这起码要如来者,应供(阿罗汉,要证到阿罗汉的境界)、正遍知(空有不二的、无所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具足才可以称为如来,你光见性成佛,只是他的一个功德相,只是觉悟而已,所以要了解不要常常说,佛佛、成佛,好像觉得很高深,离成如来佛还差很远,每一个名词都代表衪一种境界、一种功夫、一种德行,十号具足,你看经典,每提到一个如来下面一定接着下面称十号,才是真正的如来,那我们现在学经典能够觉悟世间一切相,真实信心那就很不错了,这就是现益,现在世的利益,但是,你今生所造的因,就是未来死后往生净土、要成佛、要入涅盘、不再来受生,都是当来称义,就是后世之义,这是学佛的人,当生的利益跟未来世的利益,都是一切如来为我们做的义利,如来帮我们做的利义,有时候不会现给你看,因为如来是无形无相,不会像菩萨现一个境给你看、现一个佛像给你看,有为相,那些都不能修到涅盘的境界,修有为法的人,永远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涅盘,执着修行过程之间有一些什么怪力乱神的能力,也走不到最后涅盘的境界,要知道要佛法,要舍一切法,舍一切法之间如何来成就?有诸佛来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衪来帮你打理,无形中帮你安排,你只要修内心清净,只要为众生利益着想,发菩提心度众生,这样两都兼具,内修自心、外度众生,无形中你就会走入佛所安排的种种道路,当世的利益跟未来为的利益。

在义的现益、当益方面,如来利益众生以教为手段,令众生得其「义」。「教」与「义」是相对辞,其语意异于普通所谓义理之义,是现益、当益之义。小乘教法(śāstra),教、义俱不圆融;三乘之教法,义圆融而教不圆融;华严宗称别教一乘乃为教、义俱为圆融。若就根本法轮而言,华严一乘有教有义;就枝末法轮而言,三乘末教,唯有教而无义;就摄末归本法轮而言,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为方便之教,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乃为真实之教。

在义的现益、当益方面,在义就是指现世的利益,不是智慧、不是未来解脱的知见,现益就是现在世,当益就是未来世所得到的好处,如来利益众生以教为手段,我们现在不值佛,但是,我们有经典,很多化佛、菩萨或者是现在的人都是透过佛的加持力在为众生说法,这就是如来利益众生以教为手段,教你怎么成佛、教你修行、教你怎么得到果位,这些在经典都有讲,你只要认真听说法的人讲,而且听了以后,要去思闻思修,能够得正定三摩地,才能够得到现世的义,甚至于得到当来的义,令众生得其「义」,以教为手段令众生得其义。「教」与「义」是相对辞,其语意异于普通所谓义理之义,这里的义,跟我们一般人所讲的「义理」不大一样的,这里的「义」,是现益、当益之义。小乘教法(śāstra),教、义俱不圆融,小乘的教法偏向解脱、偏向于空的学习;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教法,义圆融而教不圆融,观义比较圆融,但,教比较不圆融,声闻就是罗汉,缘觉就是辟支佛,菩萨这三乘,所教的佛法,它的义理可以说是圆融,但是他的教法可以说不圆融,因为小乘比较偏空,辟支佛也是得到一点点智慧,没有圆满,菩萨还不究竟,没有讲如来法,除了八地以外,还在修有为法,还在断除一切的习气毛病。华严宗称别教,别教,指菩萨方面所要学习的佛法,不是一乘的圆教,华严宗称别教,所谓别教就是一乘佛法的教,这里面包含教、义俱为圆融,义理都圆融,所谓教、义具圆融,就是空、有能够修不二观,修空得解脱,你不修空,连解脱都修不到,光讲一些有为法,没有办法得解脱,要修解脱的人要修空,观空一切相、空一切咒不用咒,不能用咒,要求解脱也不能念咒,佛号也不能持,要靠自利度过种种现象,这才能真正学到真空,真空悟得,就有解脱能力,这是在学什么?不学一法,不可学,不能说有一法可学,修空,空之后,就执着一切都没有了,那也不好,后来要学有,回入真有的境界,以空的体应缘产生一切有相,这是如实空的体,应缘现如实有的境,这样我们佛性就会产生功用,空有就能够学习的,就是一乘佛法的教理,比较高深的华严宗一乘佛教或者《华法经》也是在讲一乘的佛理。一乘佛理是圆融,但是,你没有空的修证,光圆融有什么用,懂得道理、理念,懂得经怎么讲,你做不到,教你解脱你也解脱不来,执着,真正教理是圆融,但是,做还是要从空,小乘的行者的修行开始,修到了,你再进入三乘、菩萨道,最后得到一乘佛法,不要说华严宗讲得很圆融、高深,我就学这个,学这个理念懂有什么用?你的习气毛病一大堆,你什么事情都看不开,那根本你是读华严宗的一乘佛教,但是,你的功夫还不如一个小乘的阿罗汉,连解脱都没有,你不要说你修菩萨道很好,很好,但是,你没如果没有小乘行者那种解脱三摩地,你还不如一个阿罗汉,你不要说修什么、读什么好像高人一等,不要轻看这些阿罗汉,《大般若经》世尊讲得很清楚,一个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的菩萨,如果没有小乘阿罗汉的基础的话,无有是处,说不通,既然是菩萨,一定有小乘阿罗汉的解脱境界,他什么都无所谓、什么事情都好、五根清净、六根清净都不在意,但是,应缘之间,却能够悲智双运,利益一切众生,自己也不会被卡到众生的因缘,也不会造成什么烦恼,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法是有分,修行是渐次、有次第的,不要说你学高的法,但是,你低的法的境界,却做不到,那是骗人的,虽然讲一乘、小乘、三乘这些,其实都是连贯一体,不是叫你专修哪一个,是教你从小乘开始修起,修得好了,修辟支佛、菩萨,修得好了,圆融了,就进入一乘佛教,这才是正理,不要给你抓一个好的理念的宗派,你进去,你就是那样,不会的,还是要从头修。若就根本法轮而言,华严一乘有教有义;就枝末法轮而言,三乘末教,唯有教而无义,华严宗派他是教法跟理念都不错,也有得到实际的义利,但是,以枝节法轮来讲,小乘法、辟支佛、声缘法或者菩萨法,末教,唯有教而无义,教,你佛法是有,但是,没有得到实际的利义,你要修到真正菩萨、如来的境界,你才有实际的义可得到;就摄末归本法轮而言,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为方便之教,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乃为真实之教。佛从初转法轮,鹿野苑三转四圣谛法轮十二行时,就开始转小乘,然后大家根基得到了,解脱知见得到了,慢慢就讲《方等经》、慢慢讲《般若经》讲你学空有不二的道理,然后,慢慢带入一乘佛教。这个一世佛出现,都是从开始转法轮,到最后都要讲一乘佛教,《般若经》之后就进入陀罗尼门,真正的佛法世尊所得到的十八不共法,四无辩才、四无所畏、一切萨婆罗智,这些只有佛才能得到的,你没有学到前面佛的智能,只有学到前面的这些定、这些什么道理,那你没有完全学到一乘佛乘。修行,当然是你根基到哪里你会接触到哪一种经典,但,不要一生就只学那一部经典,那就完了,你这样就以为结束了,好像我们学《金刚经》已经讲了四年,从九十一年十一月九日讲到现在已经四年多一个月,不要以为学了《金刚经》就完了,《金刚经》只是《般若经》里面一个精华,那之后,之后还有总持法门,总持法门就是陀罗尼门,陀罗尼门就是一句话、一个义理就可以演生成一切的义理。譬如你学空,空就可以变无量的有,把这个道理搞懂了,会用,这就是总持法门,一义可以演成无量义。你会不会?如果不会,就是义理还没有搞懂,如果搞懂的话,一个名词就可以讲了无量无边的道理,提纲契领一句话,这就陀罗尼。陀罗尼,过去就要产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你既然能够以总持,提纲契领懂得佛法的话,你就能够演讲总总的经典,那你要让众生产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去利益一切众生,往后慢慢慢慢《般若经》所讲的名相,都是接近如来境界的名相,这些大白牛车,比喻一乘佛乘,你要去学,说这大白牛车很好,我要学这个,学这个,你根本前面的方便,羊车也没有得到、鹿车也没有得到,你就想要学大白牛车,也不行。所以,哪一种基根,你适合学哪一种,譬如你是羊车根基的、菩萨根基的,那你就学小乘的法,以后再学鹿车,就是菩萨,有了菩萨的鹿车的境界,你才能来学如来的法、一乘佛法,这些现世利益跟未来利益,累劫修才能够成佛、才能具足无量的智慧,你要搞清楚。总结,现作众生一切利义,这句话是如来的功德相,衪可以帮我们众生去做一些今生所得到的义,或者未来生得到利,这些不是教你学富有、学什么,是要教你学无上心法,证得菩提智慧,这些,佛是用加行、用愿行来任运成就利益一切众生,不是用衪空无的自性,主动的来为大家做,而是以衪过去世所修的加行跟愿行而成就的。

「蠲除一切烦恼缠垢。」

「蠲除一切烦恼缠垢。」上面如来变现,为众生做出一切利义,那我们所得到利义,就是要用来断除我们自己的一切烦恼、内心的不清净。这一段对我们实际产生利义的,就是第十二种圆满功德相。

  
此第十二摄益圆满。依佛地论烦恼缠垢二种差别三复次释。故彼论云即诸烦恼名为缠垢。解云。烦恼缠垢差别异名。如瑜伽第八卷云烦恼差别者谓缠垢等。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自性染污故名为垢。

此第十二摄益圆满。依佛地论烦恼缠垢二种差别三项重复来解释这边所说的。故彼论云即诸烦恼名为缠垢,有的把烦恼当做纠缠,为什么会纠缠?因为你内心有污垢才会纠缠,如果,你内心没有污垢,就不会纠缠,你如果内心有不清净的心,那一个因缘来,会让你感招那不清净的缘,那这就是我们烦恼开始要现起来时,烦恼就是污垢,《佛地经论》解说烦恼缠垢差别异名,这两个烦恼跟缠垢有什么不一样?勉强用差别相来讲,它是有点不一样,如果以大略来讲,并没有什么分别,烦恼跟缠垢,其实只是名词不一样而已,内涵差不多一样。如瑜伽第八卷云烦恼差别者谓缠垢等。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自性染污故名为垢。有种种的不清净心,让它起现形,这叫做被缠住了;缠住的原因,是自性污染了种种不清净法,才会现起一切的烦恼,最根本的是自性污染了污垢,所以因缘碰到的话,现起了种种的烦恼,这种烦恼叫做缠。缠垢两个的差别搞清楚了,缠是你有内心不清净,因缘来了,然后去卡到、去被绑住了,所以起烦恼心,追根到底就是你自性不清净,不清净,这个就是污垢,要先把内心不清净,把它搞清楚,你到底留有多少的烦恼法?贪、瞋、痴、慢、疑、邪见六根本烦恼,你到底犯了哪一个?这个就是污垢,这个污垢有了,譬如贪心,贪什么?贪名、贪财、贪利,你犯哪一个?有因缘来,你就是起贪财、贪名、贪利等等的心念时,这就是起现形,就是被绑住了,所以垢为因,缠为因所现的一种果的样子。 

众生烦恼有一百零八种,又作百八结业,以烦恼能生种种恶业之故。关于其内容有多种异说:

众生烦恼有一百零八种,概括讲,如果以《唯识》的五位百法来讲,烦恼法只有那六根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名相愈多,是分得愈细,有时候,禅宗的行者比较智慧较高,反正他不去讲这些名相,他只要管住这个心,不要起心动念,看到这个不舒服,让他不要不舒服、看到这个要贪,让他不起贪念,这样把你的心管得死死的,那这些名相对你来讲,都是平等平等,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你心清净时,你要去思维、去研究,把它搞通,不然,不是你清净就好,你还要去说给别人听,你自己都搞这就是这样、那就是那样,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讲,初学的人,学禅宗打坐,修行比较锐利,自己解决,很简单,自己解决还不行,还要讲给别人听,讲给别人听就要去学,还要回过来还是要学《唯识》,学《唯识》,还没有究竟以前是很苦恼的,记了很多名相、心的样子,你都没有实际的修证,搞得不清不楚的,好啦!就算你直接能够明心见性以后,你还是要回过来要了解这些,因为不是你了解,你还要讲经说法、行菩萨道,还要讲给别人听,有的人修到空观的阶段,他不想去讲这些,连看了都觉得很烦,看到《瑜伽师地论》名词一大堆,那么一大本,里面的名词都浩浩荡荡的,就觉得很烦,有一天你修到空观以后,要转入有相,你慢慢的可以接受这些,有的同学现在看这个,我鼓励他还要看一些名相了解,他说我现在看不进去,他现在最好是不要动念,最好是清清净净,不起心动念没有烦恼,什么都不要来恼我,这个过程就是这样子,但是,你没有这样,修到空观、没有得到解脱,你就来学这些,都是嘴巴的禅、口头禅,会讲,但是,自己做不到,还是回归刚刚所讲的,从羊车学起,你羊能够得到利益了,就一定有解脱的知见,解脱的知见,你再去找鹿车,鹿车比羊车大,体积大,你就要学菩萨道,学空有不二的道理,什么都要学,这个时候你的心慢慢会接纳一切的佛法,等到一切佛法都搞懂了,那你去修证如来所讲的那种自性清净所产生的神变,像这部经《解深密经》第八品所讲的要怎么变,没有前面这些修证,没有空观修证,没有得解脱,有空观修证,得解脱以后,你要去进入有相,《唯识》认识心的状态,然后,依照空有认知,才能依空起用,产生心意念,才能产生神变,你光有空修证,没有《唯识》的这种概念,你要起什么神变,起不来,菩萨到一个境界以后,他知道万法是虚幻不实在的,万法是心意念所创造,但是,他要了解这些道理才能去产生一切的神变。众生烦恼有百八种,又作百八结业,结就是绑住了,一结一结,如果,你把一条绳子打了一百零八个结,表示有一百零八个烦恼,那你每打开一个结就少一个,变成一百零七,再打开一结,就剩一百零六,这么一百零八结,全部打开,你心当然就清净了,没有垢,没有垢怎么会有被缠住呢!以烦恼能生种种恶业之故。关于其内容有多种异说:一百零八到底什么烦恼?烦恼有几种,这里大概介绍一下:

(1) 《大智度论》、《大乘义章》载,百八烦恼指十缠与九十八结。十缠者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等十缠者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等;九十八结,即三界之八十八见惑与十修惑。

《大智度论》就是大般若经的论说、《大乘义章》在讲大乘的义理这两本书,有记载,百八烦恼指十缠与九十八结,九十八加十就一百零八。缠就是会被这十个绑住了,怎么绑?没有惭愧心,那你就是所作所为都没有反省的心,那是很危险的。嫉妒心,是最糟糕的,嫉妒心有就是女生,男生有嫉妒心,下一世一定会转成女生,女生有嫉妒心那是当然的,因为你没有嫉妒心就不会出生做女生,嫉妒心是最要命的一个心态,是很不好,因为本来没事,因为你有嫉妒心就会产生纠缠不清的现象出来,所以有嫉妒心是结,这个结能够产生纠缠起现形的烦恼法。悭,就是一毛不拔、视财如命,对你本身不能舍一切财物的话,你不要说你要舍你的肉体去布施给众生,连财物、身外物都舍不了了,那要我们的肉体去舍给众生,更不可能,没有钱,当然,你省吃简用,可能是无可厚非,但是,没有钱还能够有施舍的心,那这个真的是很好的德行。那个舍利佛、舍利子两个是一样的,翻舍利子就是译,翻舍利佛那就是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翻「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般的经典是翻成舍利佛,你要知道,这两个是指同一个人。如果你去朝圣,你就知道舍利佛是那澜陀大学那边的人,莲花之池跟目犍连两个同样的地方出生的。舍利佛有一个心念就是衪喜欢让穷苦的众生去结善缘,因为衪不忍得看穷苦的众生,因为过去的悭贪不舍的心,让他得到穷苦的果报,今生让他去种福田、福田僧,出家师父阿罗汉,修得好的话,他这个福的田地是最大的,你要供养,供养出家众,得的福德比较大,比较势力眼来讲,如果,供养一个得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果位的,那更不得了,何况是舍利佛衪是大阿罗汉,那你能供养衪,一定是得大富大贵,有一次衪去度一个很贫穷的妈妈,这个妈妈贫穷到什么地步?睡是简单,只有小小的一个茅房,连吃都没得吃,没得吃,她去接富有人家的洗米水来喝,舍利佛衪用神通观到,这可怜的贫穷妈妈,再过七天她就要死掉了,如果让她这样子往生的话,她还是一样的贫穷,舍利佛舍不得她下一世贫穷,故意去度她,请妳布施给我一点东西,衪是用偈语唱的,你没有看到吗?我家里没有墙壁,吃的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人家洗米的米汤,去跟人家要的洗米的汤,衪说,你不知道这个洗米汤也可以布施给我、供养我?她说这个也可以供养?衪说:对!你只要供养我,你的福德无量,后来她真的把这个一点点的洗米汤供养给舍利佛,马上死后就升天,得大富贵。今生钱不够用或者永远不够用、真的不够用,那是过去太悭吝、悭贪,不去布施给别人,这个今生会造成很大的烦恼。悔,后悔了。眠,就是我们说烦恼,眠,不是说睡不好,是你无明,好像睡觉一样,怎么迷迷糊糊搞不清楚状况,那就是烦恼。掉举,就是一个心,上下不静,没有安静心。惛沉,这个心不明亮、脑筋不清楚。忿怒心,忿忿不平,为自己、为别人,都一样不好的。覆,就是有所过错,很容易去隐藏,不让人家知道,死要面子,这几个就是让你能够让烦恼起现形的缠,这十缠,缠就是根本;九十八结,即三界之八十八见惑与十修惑。见照执取就是见惑,你在人的层次,五根看什么执着什么,眼耳鼻舌身五根面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你看到执着了,那当然就是见惑;欲界,善行、孝道、尊师等等都可以升欲界天,孝养父母,就可以升天,你没有看经典,经典讲得很清楚,你对母亲如果举个手要打她,你这个手要断,下一世没有手,在释迦牟尼佛要入涅盘时,衪告诉阿难,衪口很渴,因为衪下痢,被人供养毒菇,而中毒,下痢,其实这些都有因果,然后身体脱水就很口渴,阿难就去了,看到最近的河不干净,又到另一个地方去找,另一个地方去取水时,刚好有五百头牛走过去,水就被弄混了,要等到一阵子水才会沉淀清澈下来,才能取水,阿难就在烦恼,经典讲梵天神,他就用他的神通力把这个水弄清澈,阿难看水清净了,就取了水要拿去给佛喝,因为要拿给佛喝的,你如果心有烦恼或者心有不清净,拿给佛喝也不是很好,经典在讲这些因果时,有时候我们常常不会去注意这些小事情,你要给人家钱、供养他,但是,有一点不愿意的,那这就是不敬之供养,那个功德是很少的,你就是给人家一块钱,但是,你诚心诚意的这么去供养,这功德就很大,同样的,你要拿一杯水给人家喝,如果你心里面觉得这脏脏脏,你的心都不清净,那喝的人当然会受影响,所以梵天王他就用他的神通力让这个水清净,阿难就很高兴,就拿这个水给世尊喝,世尊就跟阿难讲故事,衪说过去我有一世当牛,就是一头犊牛,刚出生的一头小牛时,因为很顽皮,这牛妈妈在喝水,然后这头小牛无知,就在妈妈前面跑来跑去,把这个水都弄脏了,让牛妈妈喝的水都不清净,这样今生要入灭时,今生最后想要喝水时,因缘来了、果报现了,阿难去取水时,本来清的水,五百牛走过去,为什么五百头牛呢?以前只有五头,现在加了一百倍,你对母亲的不恭敬、不孝,比你对别人所做的动作要加一百倍,你看可怕不可怕!现在五百倍,衪以前是一牛头,在妈妈前面,妈妈要喝水,衪在前面捣蛋,跑来跑去,牛也是无知,无知就没有业吗?有。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神通,搞不清楚,这就是业,反正,就是要喝水,要喝水,牛刚好走过去,恰巧、刚好,没有刚好的,因为我没有神通,这个就是阿难拿水回来以后,在讲这个水脏,后来清了,衪说没有,衪在讲过去的因缘给你听,过去世尊有一世出生作小牛时,妈妈要喝水,衪在妈妈面前走来走去,把水弄污了,现在佛的果报多了一百倍,五头变成五百头,你看到是清的水,听说是梵天王跟它清的,他不愿意阿难拿了不清净的水,心里有疙瘩去供养世尊,这样子不好,他弄清净的水,给他心里面欢喜,我拿到清净的水给世尊喝,世尊说其实我喝的水还是脏的,因为梵天王不喜欢你拿回来的水是不清净的,这让给世尊喝你会难过,其实我的果报是这样子,我喝的还是脏的水,这么微细的果报我们看不清楚,那病痛或者什么大灾难,那种业力是很严重、很严重,有时候读这些经典里面的小故事,会引发你的深思,你到底过去对母亲多孝敬、有没有孝顺?谈到孝道,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有修种种善行都可以出生欲界天,看到这样,你去执着这样的话,见惑,看到色界,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有这些境界,你又要去执着它,无色界,每个境界,你又去执着它,总共三界里面有九十八种结使,当然,这个你去查辞典九十八结使,可以全部列出来给你看,这个欲界六天,修什么善行可以升哪一天!色界十二天,加无想天共十三天,你到修哪一个境界心清净,可以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四空处定等等的,你只要进入那个状况,有那个好现象,你一执着就是见惑;另外,还有十种修心,心意念的执着,就是修惑,这是《大智度论》讲的九十八结、十缠。

 

(2)《大方等大集经》、《止观辅行传弘决》等载,眼、耳、鼻等六根以色、声、香等六尘之境为对象时,各有好、恶、平(非好非恶)三种分别,合为十八种,又一一各有染、净之分,合为三十六种。复配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大方等大集经》、《止观辅行传弘决》等载,眼、耳、鼻等六根以色、声、香等六尘之境为对象时,各有好、恶、平(非好非恶)三种分别,六根对六尘有好、恶、平这三种分别,总共现十八种相,六根对六尘,你产生的好、厌恶、平常心,6x3,合为十八种,又一一各有染、净之分,合为三十六种。复配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36x3,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你六根面对六尘产生喜欢、厌恶、或者是不喜欢、不厌恶,这里面又包括染、净两种,这里面有过去的、有未来的、有现在的,总共有一百零八个烦恼法。

 

(3) 九十八随眠又作九十八使。随眠,烦恼之异称。烦恼常随逐于人,故称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称为眠。九十八者,小乘俱舍宗所立见、思(修)二惑之总数。其中,见惑有八十八随眠,修惑有十随眠。此乃以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等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即欲界见苦所断之十种、见集所断七种、见灭所断七种、见道所断八种及欲界修惑所断之四种,共为三十六种,又色、无色界于五部各有三十一种,合为九十八种。

 九十八随眠又作九十八使。随眠,烦恼之异称。烦恼常随逐于人,故称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果没有开悟的人,不知道你起心动念,不知道你烦恼起来了,开悟的人,他起心动念,你都能够清清楚楚的观到,这个人讲这句话,你心里面不高兴时,那种不高兴的心要起来,你都可以看到,开悟好修行,你不开悟怎么修!人家骂你,你马上生气,你看不清你那个慢慢发起来的瞋心,你啪一下!瞋心就出现,开悟的人瞋心起来比较慢,慢慢的现起来,慢慢现起来,你看它,这个慢慢在发脾气,发脾 气就把它压下去,开悟的人好修行,没有开悟的人,你的头跟你的脑筋连在一起,听一句话不爽快就骂出去了,管你什么的,这是非常幽隐,你没有办法看清楚,像我们睡眠一样,我们睡眠作梦时,有时候还搞清楚,有时 候看不清楚,随境一直流转,醒来时,好在,是在作梦不是真的,这是像随眠一样,不清不楚,如眠性,故称为眠。九十八者,小乘俱舍宗所立见、思(修)二惑之总数。其中,见惑有八十八随眠,修惑有十随眠。此乃以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等十随眠,贪、瞋、痴、慢、疑常常在听;身,就是身见;边,就是空有两边;邪见,不正知的、不是事实的知见,譬如你有神通观到八万劫以内众生的因果,你说来不知怎么来,到最后死时,不知往哪里去,没有来也没有去,断灭见,这在五蕴魔相里面的,神通能力受限制,然后,以这样他的所知所见,当做他的知见,这就是邪见;,一切心有所贪爱取;,是戒掉你不正当的行为,可以说戒掉前面这些,为什么戒,会变成随眠?你守戒变成一种执着,就是随眠。有没有这种人?很多。吃素,吃素吃到最后出国都要自己带着一个锅,怕被污染,这就是烦恼,你不知道吃素的意义,吃素,是叫你慈悲心,不要去伤害众生,你吃到有所行动,又怕被污染了,你不知道那个根本的意义,这牵涉到吃荤、吃素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小乘,古代修行人,人家供养什么他都吃,后来那个调达(释迦牟尼佛无始劫以来的冤家),他提出五个僧团里面要改革的,里面有一个提出一个希望出家修行的人不要吃荤,这讲的有道理,你吃荤就没有慈悲心,但是,世尊说:每个人的福报不一样,有的人修行吃荤就会生病、烦恼,那个给他吃的众生就不甘愿,有的人福报够,那个被吃的众生很甘愿给他吃的话,它也可以解脱业力。以这样来观的话,吃荤、吃素不是绝对的,那是当时世尊在时,看每个人的福报,福报够,你怎么吃都无所谓。末法时期,福报不够,吃了你就修不好,人家不愿意给你吃,吃了就生病,这个就是因为持戒变成一种执着,也是一种随眠。这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即欲界见苦所断之十种,苦集灭道的苦谛,见苦所断之十种,四圣谛,你要转三转,才能够悟道,那三转悟道也很不错,释迦牟尼佛这三转法轮,这四圣谛,第一转要已知,跟你讲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时,每讲一次就一转四行,跟你讲什么叫苦,你今生所感觉的不如意、感觉的种种生病都是苦,那为什么会苦?苦是果,集是因,是你过去无明所造的一切因聚集起来,你现在要灭掉这个苦,就要去灭掉原来这个因,不是从困去灭,是要从因去灭,因,像刚刚的过里面有很多的缠垢、不清净,所以要去修,把它灭。懂了以后就是见道,做到以后就是修道了。跟你讲道,第一次懂了,已知,再来,已断,断掉苦集灭道,二轮转时,再讲一次等于八行,然后,最后转一次,证得了,那就是十二行;如果,你这样释迦牟尼佛讲三次四圣谛的话,你从第一次讲了,知道,第二次讲,已断,第三次讲,已证,那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三转,已知、已断、已证要包括这三段修证,你知道苦了,就是已知苦,然后,所断要断,但,你不知道做到没有?还有没有这十种?还有,见集所断七种烦恼、见灭所断七种、见道所断八种及欲界修惑所断之四种,这样加起来,共有三十六种,然后色、无色界于五部各有三十一种,合为九十八种。色界三十一种、无色界各有三十一种再加上前面三十六种,共九十八种。这你要有兴趣去研究这一些的话,就知道我们缠垢到底发生在哪里,不是只有我们凡人的烦恼,你说色界,他也有烦恼、无色界也有烦恼,为什么世间禅定,没有办法得解脱,就是这样子,他微细的烦恼搞不清楚,不知道去断,虽然天寿有了,寿命很长,寿命尽,照样轮回,佛法就是讲到那么微细,让你能够彻底解脱出来,苦集灭道能够懂,已知、已断、已证这样的话,才能够真的得解脱。

 

(4)烦恼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欲界四谛各有十──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色、无色界四谛除瞋各九(贪、痴、慢、疑、身、边、邪、取、戒)。合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道有六使,谓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色、无色界修道各五除瞋,合有一百二十八。缠者即是无惭愧等。(等者于入缠中等取惛沈、掉举、恶作、嫉妒、悭吝。)垢者即是谄诳憍等。(等者于六垢中等取害、恨、恼三。)又所知障或诸随眠名为烦恼,即彼现起说名缠垢,本惑名缠,随惑名垢。如是远离烦恼、缠垢名为摄益。然此经文三本不同。摄大乘论所列经文虽有灾横而无缠垢,故彼论云:蠲除一切烦恼灾横。今依此经虽有缠垢而无灾横。《佛地经》文具说烦恼、灾横、缠垢,故彼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

烦恼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欲界四谛各有十─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色、无色界四谛除瞋心各九(贪、痴、慢、疑、身、边、邪、取、戒)。合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道有六结使,谓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色、无色界修道各五除瞋,色界、无色界没有瞋心,瞋心比较容易断,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烦恼。缠者即是无惭愧等。(等者于入缠中等取惛沈、掉举、恶作、嫉妒、悭吝,都是属于缠。)垢者即是谄(是用语言说不真实的话,去陷害人家)诳(讲一些能够使人家产生烦恼的不清净的语言)憍(心里憍慢,所讲出来没有道理的话)不等。(等者于六垢中等取害、恨、恼三。)又所知障或诸随眠名为烦恼,你无知,不知道欲界什么境界、无色界什么境界、色界什么境界?你到没有什么烦恼,你知了以后,又去执着,就会变成一种烦恼,就是一种所知障,所知障碍你,我们对某一些境界修行不知道,当然,它不会障碍到你,但是,知道了,你执着它,就变成一种障碍,没有办法突破,你修到初禅,你说初禅有觉有观,天天就玩这个觉观,舍不得放下,你就不会进入第二禅,这个就是你不知到不会去说觉知有什么好,你有觉有知,可以懂很多事情,但,你放不下,你就卡死在所觉所知的上面,这所知障,会障碍我们的修行,所知障也好、知随眠也好,都叫做烦恼,即彼现起说名缠垢,如果是烦恼种子不动,那不会有什么烦恼,它起现形的话,起现形一定有你去想到它,某个人、某件事才会起现形或者因缘来了,勾起你内心的感受,你就起现形,这些动作、行为所现的烦恼,都叫做缠垢。本惑名缠,随惑名垢,如果是本来的、基本的各种烦恼本来的惑,那就是缠,把你绑住的缠,如果,随之而来起的因缘起无明,进入烦恼法,那就是垢,这里讲的不一样,上面讲的根本的是垢,然后,因缘来了起现形就是缠。每一个人解释的参考,懂了名相变来变去,没有意思,知道这个人怎么讲、那个人怎么讲就好,你要听他也好、不听他也好。如是远离烦恼、缠垢名为摄益,摄益,就是你有办法远离烦恼、远离缠垢,就是摄受你的心得到真正的利益。然此经文三本不同。摄大乘论所列经文虽有灾横而无缠垢,在《大乘论》里面讲的,有灾横,就是发生灾变,横死,反正不该发生的,突然间发生了,你就死掉了,但是,没有缠垢。故彼论云:蠲除一切烦恼灾横,在《大乘论》里面讲,我们说烦恼、缠垢,把它翻译成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蠲,执著名相的话,就很容易去辩论,你要翻成烦恼灾横,你就翻成烦恼灾横,你要翻烦恼缠垢,你就翻成烦恼缠垢,反正,我看我懂就好了,不要跟着他们互相的辩论。今依此经虽有缠垢而无灾横。我们现在玄奘大师所翻的灾横,他既然说缠垢就缠垢,别人翻的他有说灾横,灾横就灾横,不必太在意,反正,都是烦恼。《佛地经》文具说烦恼、灾横、缠垢,《佛地经》我们 《法尔禅修讲义基础 篇》有引用到,但是,没有全部,它提到佛的圆满功德相里面,对众生能够蠲除一切的烦恼、灾横、缠垢,他是两个都凑在一起,我们没有看到梵文的原文怎么样,应该玄奘大师他是一字一字翻的,应该比较反应现实,《佛地经》这部包含三个名词在里面,故彼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也就是说你除了烦恼以外,你还有可能由世尊的加持力,灭掉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修行的人都有善神守护,这些善神都依释迦牟尼佛的嘱咐来护持一切修行众生。真有修行的,不是只有去除灾横,你连吃饭都不必烦恼,有时候,自然有人供养,你是真修行的话,不会缺乏什么东西。

(2006.12.0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