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14)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六、解深密经各品槪论

8.如来成所作事品()

前言:

所有的《解深密经》精华就在最后的成所作事品,前面讲修行的方法、目的跟所要得到的自性,修这些最后一定要修菩萨道,菩萨道就要懂得成所作事品,成所作事品最重要的,如果这一品讲不出来了,你前面都没有搞懂,讲得出来,做又做不到,就要去实修、去印证。

上一次讲到,一切如来的言音差别有三种相,一个是契经、再来调伏,第三个是本母,今天再将本母的内涵稍微再说明一下,本母是占第八品里面很长的一段,因为在述说这个法、经论、一切法相的意义,所以占得比较长。上一次本母包括十一种形相,一者世俗相。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这十一种法相之中,再进一步拿几样出来,再说明一下。第一个世俗相,一般人没有修行,都具足这个世俗相,世俗相者三种:

(3.1)世俗相者三种

一者宣说补特伽罗故

世俗相有三种,一个是根本轮回的补特伽罗身,中文叫中阴身,众生所造的一切业,都依附在这个补特伽罗身,补特伽罗翻译作有情、中阴,这都要感招因缘去受身的,补特伽罗相,我们以前看到补特伽罗好像很可怕,但是,圣人也有补特伽罗,它转换成凡、转换成圣,或者是成就如来地,都离不开这个补特伽罗,圣人对世俗相不执着,那祂不会轮回,祂还有一个补特伽罗的身心,这在第八品里面有讲。

二者宣说遍计所执自性故

第二个是遍计所执自性,在三无自性之间,一切法都依心意识起,心意识就是依三自性起,三自性,第一个遍计所执性,第二个是依他起性,第三个圆成实性这三性,成就凡圣甚至于如来的一切。世俗相,它当然是遍计所执自性在发作,如果你不能观这三性,看成是三无自性性,就不能得圣果。三无自性是一个名词,但是,名词之下又加一个性,此性就是能生起法的称之为性,中国字「性」分开来说明就有心生或生心二义,所以「性」表示有法生起之能力者,就称之为性。三无性之间悟道了,那就有三无自性性,生起三无自性之法,那是圣人的境界;凡夫,三无自性做不到,就有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但凡夫遍计所执性突显,其它二性不彰。

三者宣说诸法作用事业故

第三个世俗相里面又宣说诸法作用事业。作用是动作起用,略称为用。在三世有为法中,唯现在法有作用,过去及未来法则无。法的生住坏空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于未来,住、异、灭三相之作用则起于诸法已生之现在。又无为法离生、住、异、灭四相,不为世所迁流,故皆无作用。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条载,波罗提与异见王之问答亦叙述佛之真髓在彻见佛性,佛性存于现前之作用中,作用有身、人、见、闻、香、谈论、执捉、运奔等八种(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即该摄法界之意。

所以造什么业,就有什么缘起因;造什么业,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这是所造过的业,不会灭少。修灭谛时行者记忆力不好,像业消失掉了,但是,你要知用缘起法来讲,以后依缘生起法时,依这个业缘,然后产生一切的果报,在生死之间,一切业还是要缘起,有缘起就会产生果报。

今天发的讲义后面附了一个法身缘起偈,法身缘起一切法,阿说示尊者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因就是业缘的一个根本,有因就待有缘时,有缘就成果,那你要怎么摆脱这些因果,你就要修这三无自性性,遍计所执性绝对不住,依他起性也不执着,回到圆成实性,这样的话,轮回就不致于发生。但是,依法身缘起讲,没有轮回,但照样有法身缘起相,这是依他起性缘起,如果依他起性不缘起,那跟石头一样,石头还会反应,石头你敲它,它还会有声音发出,还会缘起,它会起声音。

一切有形、无形众生,有情、无情众生,都有依他缘起的道理,法身缘起,圣人修到这里,法身缘起,他没有遍计所执性、执着他,就有解脱的能力;圆成实性缘起时,那就学空、无相之间产生一切的心用,那是神通变化。所以法身缘起概括很多的这些现象,一切法脱离不了缘起。小乘行者在看《阿含经》就可以自证缘起法,不是只有意思懂就好了。当缘起法被动的因缘起法时,过去所造的业,就会受感招,随缘发作、随缘去现业,第一阶段修行的人都是这样,当然这就包括人、事、物都会让你现起缘起法。小乘圣人或者未究竟的八地前菩萨,他这个依他起性也是缘起,但是,祂们缘起之间不受它的左右,也就是没有第一个遍计所执性,他就能够解脱烦恼,不被因缘所牵扯。

《解深密经》的究竟法就在于第八品里面,这里不去讲果报,从圆成实性的缘起,产生神变,你如果没有作意,这个法当然起不了作用,以后会讲这个如来心生起相,如来心本来不起心动念,那衪怎么会有心念起?第八品里面第四段重要的在讲的,如来的心怎么缘起?这个缘起从哪里来?衪是说,从前面菩萨因位的加行起缘起,不是如来心清净自性缘起,是过去所修的法加行缘起;第二个就是众生心感召缘起,众生想佛,佛的心就起缘起,缘起就出现应化身,这些慢慢要懂。

今天发的讲义的十二因缘咒或者法身缘起偈,讲这个道理。现在你世俗谛,就是法身缘起,都是用在因缘果报上面,你要去观这个缘起。诸法作用事业,以后遇到一切法,就产生一切法的缘起。

 

(3.2)胜义相者七种真如故,七种如如、七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1)流转真如(pravrtti-tathatā),(2)实相真如, (3)唯识真如(vijñapti-tathatā),(4)安立真如(sajniveśa-tathatā)苦谛,(5)邪行真如(mithyā-pratipatti-tathatā)集谛,(6)清净真如(nirodha-satya- tathatā),灭谛。(7)正行真如(samyak –pratipatti -tathatā),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

胜义相,七种真如故,七种如如、七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这七种真如:

(1)  流转真如(pravrtti-tathatā):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世俗谛的根本,真如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凡夫也有真如,不然怎么肚子饿了,知道要吃饭,冷了要加衣服,这就是我们真如性的反应,但是,他只知道这些,他不知道一切因缘法,怎么来转这些因缘法。

(2)  实相真如:实相,在《金刚经》里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实相,实相者无相,实相,不是没有那个相,你观它有相,但不要执着它,这才是实相。实相,是大乘佛法的法印,修菩萨道的要知道实相观,就是「有法不住,有法无主」,那就是实相观。有一个东西、有一个人事物在那里,你不受它影响,那就是实相观;不像小乘的三法印,大乘就只有一法印。小乘的三法印,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是小乘的三法印,说法者如果离开这三法印说就是魔说,讲一些神通变化、怎么玩一些心的真如,这些都是依附佛的邪魔外道。你要观一切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最后要得到这个寂灭,寂灭就是大乘实相观。实相,就是「有法不住、有法无主」你就做到寂灭,寂灭是寂寂然的体,面对一切相,你可以对待的面对那个相,灭那个相,又不受它所左右,这种涅盘的境界是快乐,所以说寂灭为乐。大乘菩萨直接观实相观,实相真如,就是你有真如性,你看到一切相、有为法,你可以无住、可以无执、无住,这样你不是自在吗!在有法之间,你能够以空体面对它,这就是实相观。实相,有这个真如实相真如,真如者,就是一个修行人证到一个境界,他如其本来境界的功能出现了,如实的出现,这就是真如;真如,不是只有一种,有千万亿种真如,凡夫也有凡夫的真如、六根有六根的真如、六尘就有六尘真如、六识也有六识真如、其它修行的种种境界都有它的真如。再来是心的真如。

(3)  唯识真如(vijñapti-tathatā):心的真如,你如果没有心去认识一切境,那你这个境,起不了一切相,唯识真如要透过心来现法。《楞严经》讲六大,《吠陀经》里面或印度的婆罗门教他们也有讲五大,四大大家比较清楚一点,加一个空就是五大,但是,空跟四大之间要有一个心识,四大地、水、火、风,心识、空体合称六大,地、水、火、风、识、空总共有六大。空是最基本的,有心识才会感召产生四大的形相,所以果报体是识从空产生一切法用、缘起,然后就成就四大种真如,一切世间相,就是唯识真如所变现的。

(4)  安立真如(sajniveśa-tathatā)苦谛:人类在出现一切业报时,那个业报所现的是由真如所现的,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在人生之间,有的受身体的病痛之苦、有的人受穿衣吃饭都有困难的这种苦,每个人的福报都不一样,安立真如后面写了一个苦谛。安立真如,就是依你今生所受的业报、所现的苦谛,这是依真如所现,会如实的以胜义谛现,胜义谛相,如果你观它都无所谓的话,就是胜义谛相,就是第二品在讲的胜义谛相。

(5)  邪行真如(mithyā-pratipatti-tathatā)集谛:真如,如果妄习熏,去学习不好的,它也会变成一种真如性,然后这个真如性,要加上一个邪,因为它是不正,叫邪真如性。你为什么会发脾气?瞋恨心熏习得重了,变成一种邪真如,碰到事情就发作、碰到不如意就发作;你贪欲心怎么那么重?因为你熏习这种贪的念很重,看到好东西,不是你的,也要去偷、去抢,这种邪真如,所有的一切不正的习气,会养成它的真如性,这是所谓的邪真如。邪真如在修行上不能当做一种真如,因为它是不好的。集一切因缘果报的重心,都是邪真如所引起的,你要断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你要断三毒---贪、瞋、痴,你要断二十个随烦恼等等的这些,都是过去世你因缘造得不好所现的一种集谛,集在一起成因缘果报的因,如果出现在今生的业缘,就产生今生的苦谛报现业。

(6)  清净真如(nirodha-satya- tathatā),灭谛:清净真如,还是有不同层次的真如境界,譬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是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果位它现不同的真如性。须陀洹不等于初禅,因为初禅的真如比较粗浅,就是你证得四禅境界,也比不如一个须陀洹果的初果,因为他的心不清净,虽然有四禅真如的功用,可以有五神通,但是,心地没有清净,有通的人心不一定清净。所谓稍为清净,但是不是完全清净,如果他没有一点点清净,他也产生不了神通。清净真如,上去有声闻四果,再上去有菩萨道、再上去是如来地,这些都是真如性所现,其清净程度大小不同而已,要完全自性清净时,那就是如来的境界。你要清净就要灭除业种,在苦集灭道之间的灭谛,就要用一切法灭掉你一切不清净邪真如的东西。当然经文也讲哪几种清净、哪几种不清净?在经文里面讲到,你能够把这个清净、不清净搞懂了,要把不清净的去除,那就是在做灭谛的功夫,这是修行的手段,就像我们的瑜伽,第六品瑜伽品用止观,来修除你对内心或对外境的执着,这样慢慢的修就可以证到清净真如,清净真如有有世间禅定的、有小乘的、也有菩萨的、也有如来的,各个清净真如性是不相一样的。

(7)正行真如(sajyak-pratipatti-tathatā),就是圣道。道圣谛,也就是悟道了,悟道只是胜义谛空的证得,以这个基础再去做第八品的成所作事智,才会产生一切的神通变化,如果你没有,那就是做不到正行真如现起,依八正道来做修行工夫。八正道等于是佛法一个重心,八正道有(a)正见,(b)正思惟,(c)正语,(d)正业,(e)正命,(f)正精进,(g)正念,(h)正定等,即离欲、恶等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境界。在行为上、在语言上、在因果认知上、在事业上都要依这八正道来做,这是三之二所讲的胜义相。胜义,就是有一切相,但你不去执着它,跟实相观一样,这叫胜义谛相。

 

(3.3)菩提分法所缘相,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遍一切种所知事故或复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或复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三者过失故,谓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四者功德故,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五者理趣故,含真义理趣、证得理趣、教导理趣、远离二边理趣、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六者流转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七者道理故,当知四种(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八者总别故

菩提分法所缘相,不管是苦、集或者灭,这三个正道,离不开当知、当断、当证,已知、已断、已证三转。如果没有用菩提心去观它、去学佛法,做得好就成就果位,入小乘四果。做得不好,就入世间的禅定天人的果报,所以学佛法一定要学习这菩提分法。在三十七道品里面有七个菩提分法,(a)念觉支,(b)择法觉支,(c)精进觉支,(d)喜觉支,(e)轻安觉支,(f)定觉支,(g)舍觉支。在因位菩萨道里面有六波罗蜜,在地上菩萨有十波罗蜜,这些都是让你修菩提的。什么叫菩提?还没有学到正法,还没有听到正法以前,只知道菩提、菩提,说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菩萨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这智慧又是指什么?《大般若经》讲两句话,要「观一切法无所有、观一切法不可得」,有这种能力,就是有菩提分。如果你没有做到,那这个菩提分产生不了威力。你在世间禅执着世间禅的境界,你在四圣谛法执空的境界,那你永远没有办法成立这个菩提心。菩提心发,就要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

第八品后面还有讲到,因为你心空法了了,无所执着,你才有办法产生神变,主要陀罗尼的意义能了知,陀罗尼的意义为重要的经典意义,一切佛法都在讲染净法都不要去执着,染法不执着、净法亦不执着,染净诸法都不执着,不执着不是观它无所有、观它不可得吗!有这种能力才是佛法,此跟外道法的差别就在这里,你不要说一切宗教都一样的,不一样的,如果这样讲你根本是在毁谤佛,你可以讲低层次的善行或者知见,这些跟佛法是相通的,但,你不要讲到要解脱以上的、菩萨道以上的,他们没有那种能力、没有那种知见。

菩提分法所缘相者这个布施也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十个波罗蜜,你要随时都要依自己的因缘去熏习,熏习到了你可以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做了等于没有做,要有这种能力,自在无碍的心,这就是菩提分法所缘的相;如果你心不由自己的执着有、取其境,如果你打坐有一个境界执着,那这些都不是菩提分的所缘相,这是有法执,法执太重了,法的执着就不能解脱,这是菩提分在三之三里面所讲。

 

(3.4)行相者八行观,一者谛实故,谓诸法真如。二者安住故,谓安立补特伽罗,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或复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或复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三者过失故,谓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四者功德故,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五者理趣故(真义理趣、证得理趣、教导理趣、远离二边理趣、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六者流转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七者道理故,当知四种(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八者总别故

行相者八行观,种种的心、业缘,存在内心已经种了因,看起来有八种行观,你要懂得它。

不可记别事应知:一、由此事是外道所说故,二、不如理故,三、不具义故,四、唯能发起诤论缠故。

一者谛实故,谓诸法真如。一者谛实故,什么谛实?可谓一实相中道之理。无有虚妄,无有颠倒,若圣若凡,性本不二,故称谛实或一实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称为谛。

谓诸法真如,真正实实的依这个真如性产生的一切法,邪有邪真如的法,此非谛实,净有净真如的法,此为谛实法。你善心有善心真如的法,你慈悲有慈悲心的真如法,你大喜心有大喜心的真如法,慈悲喜舍,菩萨所要具足的四无量心,或者世间禅定的,初禅觉观,有觉有观,在瑜伽品里面,二禅喜俱禅,心生欢喜,三禅乐俱禅,身体快乐,这是身觉;四禅一境性,见性了,自性能不动,三自性无性,没有遍计所执性、没有依他起性;或者有依他起性,现起相了,自性不动,圆成实性面对它,这个世间禅定最高禅定,这个每一个都是有它的真实的真如所现的谛实相,第一个就是谛实相。诸法真如,现一切诸法所应有的真如相现起,像你凡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也是有实如性,外尘境色声香味触也是有它的真如性,你这个色相就是样子,声音就是声尘真如等等这些,都依法确实有那个,你要这么看它。

二者安住故,谓安立补特伽罗,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安住者,谓或安立补特伽罗,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安住相,所造的一切业,安立补特伽罗,中阴身上,心是有个补特伽罗相,专门在接收所造业,做了恶业、善业,安在补特伽罗上,恶的就出生三恶报,出生到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善的就生天道、人道,安立在补特伽罗道,这是八种行相里面的第一。

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因为是凡夫,所以安立在无所不遍计,用心意念去计划或者设计也好,这里设计不是所谓工作上的设计,就是坏心眼的一种设计,推测等等的,都是遍计所执性,所现起来的。

或复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

明安立四种授记言论,系依答辩方法安立四种授记,故曰安立。一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佛法僧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分别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灭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宝唯一有耶?如是等问应分别记:此义不定。反问记者,如有问言:菩萨十地为上为下?佛法僧宝为胜为劣?如是等问应反问记:汝望何问?默置记者,如有问言: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应默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

所以一向是指决定义理,一向直陈,不用别记。分别者指,起了分别义理而说,选择而说。反问系指来者何意愿,反问他如何取舍。置记或言默置记,静而不答之意。

修行第六意识破了,就没有分别,可能都不言说,但有需要时要依一向、分别、反问、置记等安立而说第六意识不破执,可能安立在遍计所执性,随便乱说,这样也不好。世间事其实就是依分别心取舍,若不取舍就以反问、置记来处理。

举例而说,一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佛法僧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没有怀疑,答 应:当然。分别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灭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宝唯一有耶?如是等问应分别记:此义不定,依三宝不同性质而答有生灭、无生灭。反问记者,如有问言:菩萨十地为上为下?佛法僧宝为胜为劣?如是等问应反问记:汝望何问?不知其意向为何,先反问之。默置记者,如有问言: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等问应默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无意义的言词,导致辩驳可能时,为不戏论,就止言语,默然置之。

或复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

此即第三明安立隐密显了相,是诸如来为随根器而饶益故,有时安立隐密,有时安立显了,而为说法。何者为显?何者为隐?有言:凡是辞近而旨远者,即名隐密。如《妙法莲华经》云:「设若有人礼佛一拜,或者称赞一句,彼等一切皆得成佛」云,此属词近而意远。若辞与旨皆长远者,即名显了。如《菩萨善戒经》等中说:「须经三无数劫始得成佛」云。有言,如《般若波罗密多经》说:「一切诸法空而寂静」者即名隐密。解深密经中三性全说,谓空与不空二种皆有者即名显了云。有言,小乘正法即为隐密,大乘正法即为显了,如《显扬圣教论》云:「隐密教,谓多分声闻藏教。显了教,谓多分大乘藏教。」

隐密者谓当随三种自体义解释一切不了义经,由无量经中一切如来隐密语言,及一切菩萨隐密语言,皆随三种自体方可悟入彼义故问如经中说,三解脱门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体故,谓由遍计所执自体故建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体故建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体故建立无相解脱门。又如问经中说无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体故谓由遍计所执自体故说本来无生忍,由依他起自体故说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体故说烦恼苦垢无生忍此三种忍在不退转地,应知由如是等差别义故,于余一切隐密语言皆应随三自体解释,应知。

三者过失故,谓我世尊宣说诸杂染

过失者,谓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三漏、四结、九缚、十缠等多种烦恼差别过患。三漏者欲漏、有漏(色、无色界漏)、无明漏,四结者指欲结、瞋结、痴结、利养结等。九缚者(1)为火途道,(2)为血途道,(3)为刀途道,(4)为阿修罗道,(5)为人道,(6)为天道,(7)为魔罗道,(8)为尼犍道,(9)为色无色道,另为二乘道。此中,前九者为缚,后一者为脱。十缠者(1)无惭,于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敬崇,却忌难之,而不自知耻。(3)无愧,于罪为他人所见而不知耻。(3)嫉,于他人诸兴盛事心生不喜。(4)悭,吝于惠施世间资财或出世间法财。(5)悔,追悔于所作之过恶中而令心不安。(6)眠,令心昏懵而无力省察。(7)掉举,令心不寂静,无法成就诸禅观。(8)惛沈,神识昏钝,于善法身心无力堪住。(9)忿,于违己意之境,则发恚怒而忘失正念。(10)覆,即覆藏自己之罪过。

有过失法就如世尊宣说杂染、不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只要有起心动念,就是有过错,如何为众生而起心动念,你自己起心动念,起码就是妄想,这个都是有过错、有过患,平常不要起心动念、乱妄想,有因缘的时候,起心动念,你不去执着它,你起码可以得初步解脱,这是过失法。佛法,我刚刚讲的不要去主动意念的去要作法、要干什么,修到最后染、净都没有了,心空法了了,然后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忆想你,有能力化一个应化身出去,那就是如来的境界。

四者功德故。

做一切善行,都有功德,有功德就是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心清净故,始能先现解脱能力,后现神能力。此即第四解释功德相,谓所有显示神通、解脱、等持、力、无畏等各种功德差别。

清净法,从世间禅定来讲,开始就有不同的差别相,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甚至于无想定,再上有九处地定以外,还有十遍一切处,还有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再上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再往上去就进入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把所有佛法的经义累积在一起,变成一个咒一样,你常常念、常常念提醒你经文的意义,我告诉你们陀罗尼 门跟咒是有不同的,主要是把佛所说的经典意义,简洁的列出来,让你了解,常常想里面的意义,然后去做这个道,一切偈语,你要讲它是咒也可以。

这些一切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相,咒语有菩萨咒语,也有如来咒语,如果如来的咒语就一定用到phat这个字 ,菩萨的是svaha,你也可以看如来的咒都是phat这个字,你看密教里面,有时候你看西藏的咒,最后来一个,就是指phat这个字,phat是如来的咒语才有的,也是释迦牟尼佛才用的。同样是清净法有高、有低,有菩萨、有佛的咒语。阿罗汉他不学咒语,阿罗汉学咒语怎么解脱?阿罗汉是要修解脱的,不能用咒语,咒语,我们是说自己不行,请诸佛菩萨来加持、来保护或者请护法神来保护,你要求解脱的人怎么可以念咒语?逆来顺受,真用无为法这么练心的功夫。

五者理趣故(真义理趣、证得理趣、教导理趣、远离二边理趣、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理,就是至高无上的佛法道理、真实义理,趣向正确的道路,叫理趣。理趣有分几种?

(1)真义理趣者,略有六种,应知,谓世间真实,乃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及安立真实、非安立真实此中前四种真实,如前分别,应知安立真实者,谓四圣谛,苦真苦,故安立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为道真义,就是真实意义,真实意义你懂,但是,你做不到,有什么用!我们要有个正确概念---正知、正见。每个人都说他是正法道场,但是,在讲了一些乱七八糟的道理,那叫正法道场?正知正见,正知涅盘道路的方向或者是已经见道了四圣谛了,不是你说正就是正,要看你所讲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正,把你指引到涅盘的这条路、你没有话可说的涅盘这条路,那才是正知正见,如果,哪个道场在搞乱力乱神、跟人家辩来辩去无所不在的在比赛,那根本怎么证入涅盘,那是在玩戏论,没有办法涅盘。所以,有正知见的人,一定遵照世尊所讲的法,去认知这个道路,叫见道,见道,你要知道这道理在这里,方向就是往这边走,然后就要去证,不是说做就好了,要去证,证得才是你的,证不得,光理论有什么用?

另又何因缘故名为安立,答由三种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间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证得俗世间俗者,谓安立田宅、瓶盆、军、林数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谓安立蕴界处等证得俗者,谓安立预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复有四种安立谓前三种及由胜义俗安立,胜义谛性不可安立由内自所证故,为欲随顺引生彼智,依俗安立

非安立真实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2)证得理趣略有四种,一切有情业报证得、声闻乘证得、独觉乘证得、大乘证得。

一切有情业报证得者,谓一切有情造作净不净业,依自业故于五趣流转中,感种种异熟,受种种异熟。

声闻乘证得者,谓初受三归乃至依止,闻庄严故得五证得,地证得、智证得、净证得、果证得、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得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连同世俗智合称十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功德复次,声闻乘证得中证得依止者,谓先修世间道离欲次修顺解脱分善根,后修顺决择分善根。

独觉乘证得者略有三种一由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无漏真证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证得者名非独胜觉由后证得者名犀角喻觉。

大乘证得者谓大悲证得发心证得波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中随至真如证得不思议威德证得不共佛法证得彼一切如前分别应知 。

(3)教导理趣谓略有三处所摄,一藏所摄,二摩怛履迦所摄,三彼俱所摄藏所摄者谓声闻乘藏及大乘藏摩怛履迦所摄者,谓十七本地及四种摄。彼俱所摄者谓略有十种如前分别义中十种义应知此为摄前一切藏所摄及摩怛履迦所摄故名为总略摩怛履迦。十七本地为瑜伽行所述,亦称十七地。而本地也指佛菩萨之实相法身。即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本,根本;地,所依之义;言实相法身为万化之本,犹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故称本地。

(4)离二边理趣:离二边理趣者,略有六种,应知一远离于不实有增益边,二远离于真实有损减边,三远离执常边,四远离执断边,五远离受用欲乐边,六远离受用自苦边。

所有教法离不开俗谛、圣谛(出世谛)、无上道(空有不二、两边不着)。自己证得就会讲经说法,菩萨发心就要能讲,讲还要依空有二边不着、远离两边,空不执着,但是,告诉空大概怎么样,有空悟才能解脱涅盘。如果没有证到涅盘,说空相那是骗人的。看这个人讲一句话就觉得不痛快、看那个写这句佛法的解说偈,也不痛快,怎么解脱?根本没有悟空,又喜跟人家争辩自己是对的,别人的都不对。

一个修证到空观的人,不喜欢跟人家辩,表示在你有问题,你讲对了,他认同你,讲不对,他也不在意,反正是你的知见。如果,没有因缘我何必跟你讲,有因缘我可以跟你解释,没有因缘,你也不必看人家写了什么,就在那里跳脚,那根本没有空掉自心妄执;能空了以后,就能够有,这个有,是实有,不是你妄想的有、打妄想那个有,一切法身缘起,法身清净,法身缘起是有因缘才起法,法身缘起的话,是在讲真正的真有,如果你还没有修到一个境界之前,那个妄心所现的心念那种有,都还不算;很多人讲不必修,说我们自性本清净,但,执着妄有以为清净,这怎么可能!能够讲经说法了,要教导众生导入众生进入涅盘境界的话,那你不能执着空有两边,你一执着,你又迷糊了。

有的人修空观修得不够透彻,有时候被众生业力牵引,反而被他度了,本来有点清净心,然后慈悲心重,开始发大心要去度众生,所度的众生业力又很重,不管是贪瞋痴慢疑、钱财多或者是欲望大、什么的,你控制不了你自己,自己被他度走了,他给你钱,一亿、两亿,不警觉就会迷失。像这种你不能超理智的去观世间相的话,连你也来插一脚,这就是没有远离两边,修行没有证得,证得的话,就有能力

(5)不可思议理趣:不可思议理趣者,略有六种不可思议事一我不可思议,二有情不可思议,三世间不可思议,四一切有情业报不可思议,五证静虑者及静虑境界不可思议,六诸佛及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最后佛境界不可思易,就是神通变化,不能用心、不能用嘴巴来讲的,不能用心想、不能用嘴巴讲,不通商量的,那就只有从心地里面法身缘起的一切相,要趣向这里,有一些神通变化、有一些感知、有一些什么,有时候都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就有执着。意趣起心念,缘起法所生起的一切法,都是真实法,但是,你不能执着、你不能讲,你只能感知,让事情去发展,这样你的心早就有知,如果心不用,你前面这些法,不能够感知,心用了、意用了,用了,又都不能执着,一执着就有空有两边的执着,那都不对,这样,第五个理趣样子,你才能够做到。

(6)意趣理趣:意乐理趣者,略有十六种意乐,一开示意乐,二离欲意乐,三劝导意乐,四奖励意乐,五赞悦意乐,六令入意乐,七除疑意乐,八成熟意乐,九安定意乐,十解脱意乐,十一依别义意乐,十二发证行者无过欢喜意乐,十三令闻行者于说法师起尊重意乐,十四法眼流布意乐,十五善增广意乐,十六摧坏一切相意乐。

六者流转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

三世为过去、现在、未来,四有为相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等所概括。一切法缘起都依四种缘,即因缘(hetu-pratyaya)、等无间缘(samanantara -pratyaya)、所缘缘(ālambana- pratyaya)、增上缘(adhipati- pratyaya)。

不是说你证到空、解脱就好了,你要去行菩萨道,既然有这些修证,你就不怕一切法栽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你还是不怕流转,菩萨不怕生死、不爱涅盘,所以他照样再来人世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三有为法(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做空观、假观、实相观等能够这么去运用,流转在里面,如果你练了一个空解脱的功夫,但,你不能在众生之间打滚、六道之间打滚,你这个没有真正趣向菩萨道,也就是说你懂得六道轮回,但是,你不怕六道轮回,还是在这六道里面去流转生死,流转生死的最根本还是四种缘,或增上缘,顺逆增上缘,还有一些根本因缘,跟众生之间的缘,造成你会流转,但,你也随这个因缘去流转,这样才不怕生死,有的人就是希望今生不是去极乐世界或者是入灭了以后证得阿罗汉,不要再进入世间痛苦的这些众生之间,这样就是没有菩萨心,证不到第八品后面的这些现象。

七者道理故:道理梵语 yukti,简称为「理」,指正确之理,即事物之存在、变化必须准据之法则。(1)观待道理( apeksā- yukti),又作相待道理,即真(胜义)与俗(俗谛)相待之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2)作用道理(kārya-kārana-yukti),有因果关系之作用的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3)证成道理(upapatti-sādhana-yukti),又作成就道理,即确认方法之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4)法尔道理(dharmatā-yukti),又作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之出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之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又如火有热性,水有湿性,有其本来不变本性之道理。

经云,道理有四,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四者法尔道理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者,法尔真实依法位而住,是为法尔道理。

这是在讲修证到对于因缘法、法尔真实等认知,也体悟无上佛道是应怎么样?观待一切法平等无碍,如果你不去度这个众生的话,看是看了、听是听了,不会去在意他,包容一切相,善恶都容纳;要度他得有因缘始得。作用道理,心清净了,你有上面的一些切法体验,你为了度众生,怎么起心用、怎么起作用,心依因缘起用的道理何在?这道理在法身缘起就是道理;证成道理,不管是小乘四果、菩萨十地,甚至于如来十地,地地之间都有它的道理在,你要去修证,证到这个道理,才是你的究竟觉;清净以后,所产生心,应一切缘所发起的一切心念,善观法尔,这是法尔的道理。法尔,是依空的体,然后有因缘所产生的心念起,因缘灭它就灭,在这一起一灭之间,你可以读到你心里面的念头,但,不要去执着,这就是法尔的现象。你可以知很多事,但,也不知很多事,因为你不执着,一执着,你就会讲出来,讲出来这法尔不是绝对的真,为什么?因为时间、地点在那一剎那之间所产生的事,隔了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二小时、一天、二天以后会慢慢改变了,你不要把当下的法尔当真,如果你把当下的法尔当真,如实的现起真的这个事情出来,好的当然错,坏的你转不了业,那你不是在学佛法,有很多人只知道说你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帮我化解,讲了就要化解,既然要化解,为什么要讲?这些都不是学佛法的,学佛法的都不可说,空不生、生、有这些都不可说,你感知法尔现象不要太当真,知道有这件事,或者过几秒钟、几分钟忘记了,等到以后的事情发生,有事转没事,你不要让坏事发生。

八者总别故。阐述行相之总相与各别差别相,行相者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于自体上,并加以分别之。总相为心所现,差别随因缘各异而成。《俱舍论》云:「或名有行相,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

这显现八种行相的总相,总相的因果。譬如我们的共业,是一个总相;那各别的,是一个别相,总别之间的种种相,因果是一个总相,那为什么每个人的因果不一样?是他的个别所造的业不同,所以有别相。我们观有八个方向去观,这是三之四里面所讲的。

另谈,法身缘起,大家只会解释法身怎么缘起,但不知怎么自证法身缘起?这法身缘起包括一切法,业力是不是法身缘起的?你执着就缘起。神通是不是法身缘起的?对。化身是不是法身缘起?诸众生忆想佛,衪不动心,但是,法身清净应缘,衪化了一个应化身给他,还是一个法身缘起。你要善思惟,法身缘起这句话,这句话世尊在鹿野苑时,有讲这一个法身缘起的道理,这一次去看到看版介绍(英文版),写衪法身缘起偈的第一段,短短的一段在那边讲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就在讲法身缘起,法身缘起才会转出苦集灭道四圣谛解脱法。

补特伽罗中阴身,它能够记忆一切相,这记忆,现在很多修行到一定境界都常常记忆力不好,为了这个记忆好,你要背这个法身缘起偈,所经历过的事情,你应该记得,这为什么你会忘记?念这个法身缘起偈这么去勾引、去幻想,你以后会证到不忘失法。佛为什么能够无所不知?衪记忆力那么强吗?不是,所发生过的众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衪的心中,然后衪让衪的法身缘起一切法,那个事情就在衪的心中,衪就可以讲出来。以后你要回想你的记忆,也是这样,你像我三个礼拜不在,要想一下,怎么想?就是用法身缘起的道理去想,漏掉了,再想,你一定记得,你这个人可能不记得,法身一定忘记,刚刚七个,漏掉一个,马上用这个观念去想,瑜伽第六品忘记了,这样的话你可以慢慢恢复记忆力,有的同学修到记忆力丧失的时候,污垢心还没有去掉、清净心还没有成立,对法身的缘起就比较不能很自在,这还是被动的,那主动的用法身缘起或者被动的心意念所产生的幻化身,这些全都包括在法身缘起里面了,谈到法身缘起的人,没有这种概念,这是我这一次去朝圣所得到的一个很好的法的增进,只是告诉我去思惟法身缘起。

(2006.08.2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