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48)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从现在开始,《解深密经》才慢慢阐释出什么叫「胜义谛相」。经文前面刚开头,两位菩萨问「不住一切法」,总结就是──要学菩萨道的人,作有为法不作有为想、不作无为想,处无为境不作无为想、不作有为想,都不住一切法。接下来第二段经文,讲法涌菩萨从另外一个国土来到娑诃世界,开始提出:祂来这个世界之前,他们那边的一些外道,聚集在谈论──胜义谛相是什么?每个人能够体会什么叫胜义谛相,提出他们的理解?没有绝对性的了解,也不知道是什么样,众说纷纭,个个都有自已的一套,所以最后没有结果。就将这个例子提出来,下面提出那么多的问题的重点。

接下来看第九品,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进入实际的有为法的境界,学派很多,过去很多只有向上能够得到的,像今天所发的讲义,里面都在谈论这些。如来如何内证真如自性?内证的过程,先有根本智然后才得后得智,这跟一般的诸佛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智慧,都是我们一直在修的般若智慧。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在修般若智慧。方等经、般若经一直在讲的,不要执着一切法、不要执着一切法,一切都是要内证自体,就是从内证自体而得到的根本智。再加上后得智的智慧,这样的话,你就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切神通变化,跟一切众生大小因果报应,你都能够知道。这是多浩瀚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讲如来法,就是要证得像如来这个样子。若有一世你成佛的话,也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累劫在修菩萨道之间,就是在修这个般若智慧,就是在修这个不住一切法,渐渐心才能够进入内证的境界。所以般若智慧不是只有在灭除烦恼,不是光这件事你看得开,那件事你听了无所谓,只有那种功夫。这样的功夫,只是在修断你自己烦恼而已。最终最终,就是要内证你的真如自性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神通力?它有什么智慧?下面就讲到《解深密经》的这个重点──胜义谛相就是在证得如来的境界,往后才会讲到要怎么修。

先修身体上是什么样子,身体有一个概念,前面讲幻化师所幻化的,跟我们念力所幻化的,还是在讲断烦恼、去除业障,消除我们的种种执着,一切的阻力,我们要忏悔。然后,修般若智慧,不执着一切法,不执着自性的功用,这样慢慢转过来以后,才能进入胜义谛相。以上在讲这些。

 

【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

我们看这段经文,「我于彼佛土」,法涌菩萨是从七十二个殑伽沙外的世界(广大名称世界)来的,前面有讲到祂从那个地方来。然后讲,「曾见一处」,祂从那边来的时候,曾经看到有一个地方,「有七万七千外道」。所谓外道,就是修世间禅定的人,没有办法证入无为,没有办法内证自性(真如性)。他们对每个境界所现的相,都去执着那个功用,所以永远都没办法了解什么叫胜义谛相。那七万七千个外道,「并其师首,同会一处」,和他们的师父跟首座(譬如说比较高阶的弟子,或大弟子、二弟子),同一会坐。就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什么事情?就是后面讲的那些。

第二见其聚集,为欲思量,故一会坐。

第二就是说,法涌菩萨祂看到有那么多的外道,为了想要思考一个问题,所以大家聚集在一起。

 

【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寻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

为思量诸法胜义谛相,思量一切法的胜义谛相是什么?胜义是非常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谛是真实的道理。法,每个人所认识的都不一样,那什么叫做真实的道理?修佛法有真谛、俗谛,有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都有它实际的道理。一切法的胜义谛相是什么?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寻求时,每个人都可以用思维的、用议论的来观察他的心所追寻的方法,所以下列他讨论到胜义谛相,是离言说相、离一切相,你不能用你的心去思维,一思维就是寻思,一寻思就是不是真正胜义谛相,这样慢慢讲下来的话,你就会了解胜义谛相的概念。以后还会讲胜义相,如来有什么神通?有什么境界?我们在下面就会先提到。

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就像我们说这个娑婆世界,讨论外层空间到底有多少个世界?讨论都没有结果。小学生讨论高中课程,因为智慧有限,当然是不能够有结果。所以一个低层的境界,跑去讨论一个高阶层的修行境界,当然言不及义,谈不到重点,谈到的都是自己体会的,而自己体会的有没有那么深,所以当然所提出来讨论的就是枝节,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人出来讲。只有证得如来的人,祂才有那个能力,一讲大家都信服了。所以这边说,大家都似懂非懂,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说一切法因缘法性,没有什么可讲的,你一讲,就有问题。

 

第三诤论不决。真谛大师记云,夫论立义有其三义:一者现量,二依比量,三圣言量。为思诸法胜义谛相,于彼思议,即是外道所说现量。言称量者,即是比量。言观察者,是圣言量。

前面第二个重点是法涌菩萨说看到,一大堆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这里第三个重点在讲,他们诤论不决、争论不休。接下来的经典,就是没有一个知见,所以讲出来的,比他智慧低的,当然讲不出来,比他智慧高的,当然可以看到他的漏洞。现在他们在一起讨论就是这样子,所以没有一个绝对性的结果。像我们世尊与婆罗门的外道师父谈一谈,入到非想非非想禅境,但祂认为那还不是究竟,因为还有执着禅定的那种喜悦,还不究竟。世尊祂智慧很高,别人跟他讲,祂马上思维、马上证入,马上就看出漏洞。

真谛大师记云,他所写的,夫论立义有其三义。争论不休的理念,所讨论的问题、知见,就依他的三种,不管他证到什么境界,都含有三种意义。当然最后是证得等量,有等量最起码是阿罗汉以上的知见,祂们所证的现量,世间禅定也有现量,所以我们前五识和八识是具有现量,这唯识你们如果有听过的话,比较能懂。这前五识加上第八意识,这六个识基本才有现量,现量就是能够现实的去量知外境。像你的眼睛所看到的物象,就是现实的认知那个物象;所听到的声音,这声音的频率、高低,然后它的内涵是什么,你就马上可以认知出来在讲什么,这就是现量。

第八识的现量,就是最好是内证的次第,所以说真如如来藏,一般人证不到这个境界,因为我们被妄识所迷惑。六识它是做分别、了别,或是了知。前五识如果不加上第六意识,你对于所看的不知道是看到什么?第六识加上前五识,由第六识加进去分别、了别,你才知道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第六意识,它是了别意识、分别意识,是入一切法,但是它也有烦恼,它分别心很强,分别心强就变成一种烦恼,所以它有好、也有坏,分别强也有好、也有坏。

第六意识分别,是它来读现量、作批注。看到一个物象,谁来讲它是什么东西?是由第六意识来讲。你看到一个人,是男生、女生?你的眼睛不知道,你的眼识也不知道,只有第六意识加进去,才知道是一个人,是男生、女生,这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功能。这分别以后,你又加上了你的妄想习气,所以烦恼就起,如果分别以后就不再起念,那也无所谓,声闻乘的行者大都是这样子,他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人、是什么影像,他懂了以后可不起烦恼;菩萨祂根本是连动都不动。我们要得到内证自体的真如相,就不能动、不能思维,后面会讲到,一思维、寻思,就不是真正的如来藏自性。

第七意识是比量识,它会去思考、推测、去计划,去想过去、想未来,这就是比量。我们现在学到现量,就是现实的量知那个境;比量就是用你的心思维,就是胡思乱想。你看到很远有火,就想到有火灾;在冒烟,看到烟就认定是有火。你看到有火,看到那个远方的房子有火,就认定是火灾,这由经验来推测。像这种,有的推测是对的,有的推测是错的。像你看到,若你脑筋不执着,也不会看到有影像,接下来,你没有神通,所以你只能推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都是用比量的。所以比量不能相信。

现量也不能相信,因为它是幻有的,你一执着就会变成真的,不是真的像你所看那样、所想那样。所以不能随便下定论。如果妳亲眼看到丈夫跟一个小姐坐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但一看到嫉妒心就起来了:「我要找你算账!」亲眼看到什么?也许是亲戚?也许是同事?也搞不清楚!所以这种现量,虽然清楚听到、亲眼看到,也不能相信;人家讲的,更是不能相信。人家讲的更会添油加醋,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又增加,他没有这样讲,你还会多加一想觉得有怎样怎样。

圣量就是圣人所说的话。什么叫圣人?圣者圣量,就是出世间,出世间的话,就是不执着。刚刚我们经文看到了,菩萨在学习。如果证到像阿罗汉,空解脱了,你不去讲给众生听,只是自在的自我解脱,这样的话,其他的浅基的人怎么去得道?当然学不好,所以要有菩萨来度他们。所以菩萨要自己学到空的真义,能解脱一点烦恼。所以《解深密经》刚开头就在告诉你说,你是可以讲的,你是可以用有为法的,但用了以后,你不要去执着它,这样就行了,你就学这个能力。所以,不要因为「修菩萨道讲错一句话,以后就有果报,不行!」所以不敢讲,如果你真正能够学到了,讲了讲错了,讲错你不执着它,这业力够不够重?哪个时候受报?你不知道!如果怕受报,就是你没有真正证到。

世尊为什么可以在六道轮回?你说六道不好,六道不好?你既然发菩提心要去度三恶道众生,你不去那里你要怎么度?所以为什么如来祂可以化成等流身?等流身就是能入六道。如果在我们娑婆世界,祂六道里面都要去,每一道都有祂的化身。为什么祂能够化?因为祂对一切法都无所谓。上次我们讲到,有智慧的菩萨,出生在邪见家庭都没关系,因为祂的根基雄厚,所以祂不会受影响;如果初机的菩萨,就不能随便出生,一定要出生在好的家庭,不会太有钱,太有钱就会作怪,使得他的心性容易出错,在好的家庭,就教育很好,这个道德水平很好,他不会迷失掉,这是初机的菩萨,这以前讲过。所化的身,随时去哪里都可以。世尊在六道里面,随时化等流身去度众生。这样他们圣者所说的法,就是圣量。

夫论立义有其三义。所以讲一般的讨论,有这三个义。为思诸法胜义谛相,这里面既然七万七千个师徒在一起讨论,这里面有证到高阶的、也有中阶的、也有低阶的,但都还没有究竟,所以他们在思维胜义谛相是什么?于彼思议,即是外道所说现量。他们所想的、在里面所商议的这些讨论的语言,就是现量,为什么是现量呢?因为是他亲自看到的,所以说现量就是现实量知它的外境。所以如果他到初禅,可以看到自心起灭、起灭;二禅可以深深的觉知,但是心寻伺、寻伺、觉观都还有,下面会谈到寻伺和觉观,不是真正佛法要修的,因为你已经动到思想。你要内证,不能动念头,不能动思维,不能用想的:「是这样吗?是那样吗?」不能靠理论去想。

以上讲说,依他所知、所见,提出来讨论他所知的胜义谛相。初禅也有,二禅也有,三禅也有、四禅也有,四空处定也有,这理念当然四空处定讲的,住在四禅的人对他们所住境界也搞不懂。各个都有各个所看的现量。像四禅天的人,可以看到三个三千大千世界,他以为那就是胜义谛相,因为他可以看到啊。或是宿命通,或是上次所讲的神足通,用心意念就可以提起身体飞的,他认为这就是他所知道的神足通。不对的!用意念胜解,眼观境,然后把自己观到远远的地方去,举手投足就到的这种神通,他所证到的,他就以为这是神通,这就是玄妙的。只有如来是用想的,一想就到了,一想可以同时想很多,所以他的法身就可以同时到很远的千万亿世界去了,都有可能。所以现量,是依你所知道的现量出来讲,所以才有现量。

言称量者,即是比量,如果用他的思维、跟他的比较,或者推测的这种量,就是比量。我想是这样,就这么一直想下去,我想大概是这样、大概是那样,就是用想的。用想的就不真了,就是比量。如果言观察者,我只是看,但我不讲,是有、是没有,这才是善慧。上次讲善慧菩萨,祂为什么叫善慧?祂就是离法性、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一切法的法性,是什么?就是不讲话!用看的就好了,这是真正的修行的圣者所该有的。祂证到的很高,所以反过来,祂证到须陀洹,可以来讲经说法,讲完了又不去执着。菩萨就是要学这个能力。

所以如果讲一些事情,讲说一定是这样、一定是那样,那不是死掉了吗?圣人讲话不能够绝对的,因为佛法根本就是因果。因果是随时间、空间、人物而变化的,没有一个是绝对的。世间相是无常,无常就是没有绝对的。所以你看了,看了就看了,看了就离言说相,这就是圣言量。我们在前一段所谈的,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如《四韦陀论》等,依此三量,遍寻求时,于胜义谛竟不能得。又解:立义有其三义:一者立义即是立宗,二者证义即是辨因,三者立喻是同法喻。言思议者即是立宗,称量即是立因,观察是喻。依此三种遍寻求时,不得胜义。若广分别如真谛大师记云,依真谛记十四五纸,恐繁不述。

我们来看婆罗门教的《四韦陀论》。婆罗门里面韦陀修行的这些人他们,当然你所谈的很多佛教的名词,是婆罗门教的教理里面衍生出来的。虽然它的层次不够究竟,但是佛还是经过他们这个部分。譬如你修佛法解脱,你要不要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都要啊!只是会认知──这并不究竟,还要再往前走,你心里面所现的一切境界,不要去执着。看到的虚空多少世界,看是看了,也不要执着;你的能力现起了什么能力,也不执着。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刚开头再讲的,你学了第一阶段的般若智慧,就是要证入内心里面的境界。学了般若智慧──看了不要管它,佛法就是在学这个,你不知道啊?《解深密经》就是在告诉你这个。最后你会得到什么?不执着。就是一切放下、放下,学一切法,就可以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平等法。平等法以后呢?就再修下去。所以《解深密经》就是给不懂层次的人在学习的,你不去看《解深密经》,唯识是在讲心的,心什么变化会产生神通?会就怎么样?就是你要证的这一部分。

所以从你过去不知不觉,没有烦恼,开始发掘出你内在佛性,要怎么用?这部分才是重要。先断习,在修心养性这一段当然很重要,也很辛苦;但是你要开发出真如性的功用,这才重要。你如果没有善因缘,你是没有办法接触到那么深的经典。各位跟我很久了,不管你跟了我二十年,跟了我三十年,我现在到哪里,你就要跟我到那里。《解深密经》的后面,就是在认识如来祂的境界是怎么样。这也是我们未来希望得到的。

这《四韦陀论》,依此三量,遍寻求时,遍就是你所知道的,去追求、去思维,于胜义谛竟不能得,只在四禅天、或是无色界,或无想定等等的法,都不究竟。所以胜义谛相是什么?只在思量的声闻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也不能决定性的说出胜义谛相,因为他们执着偏空之理,所以恶慧菩萨、恶慧行者,他们偏执空、解脱、没有烦恼,但是他没办法去发觉由悟到的胜义谛相。去看、去听这个法,不加以用嘴巴去讲;更进一步,你可以去藉这个能力去讲经说法,讲完了就放下,讲对也好,讲不对也好,无论这个人得度了吗?没得度了吗?都好!放下,都无所谓,这就是真正的胜义谛相。

你又不敢去讲,怕东怕西,偏空的邪门邪道,偏空的道理懂了,一切法都空,这些道理你懂了的话,受不受报在你一念之间。菩萨祂懂得这些,所以就能够自在,只要祂自在,真的有因果报应的话,祂也自在,就去受报,受报是证因。所以你是证进去,你跟众生在一起,你是对的,你跟大家讲经说法,让人家悟道,不是在学菩萨道吗?所以有时候,智慧就是看你是怎么看事情的。如果一个人智慧融通的话,他就不怕果报。有的人你一叫他做,他就推说不行,怕犯错,怕五百世狐狸身,只会想到不好的,他不会想再往前走。

我们要成如来的话,要这样发愿:「我若不度众生,我誓不成如来」,因为如来是大慈悲者。当然菩萨的功夫都不够,还要想当如来?这就关乎每个人的知见。知见很重要,但光有心而没能力,当然也不能够成就。若有能力,就要能够如实去做,依教奉行,如法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这样你就能够学到很好的法,很快过到那里,你就到哪里。所以你永远不能自感满足。我现在有点感觉,悟起来了。譬如说你要修密法,为什么佛菩萨不赐给你?或是圣贤不教你?你的初步是不是已经学到了?初步学到了,你是不是很珍重?是不是对诸佛菩萨很恭敬?有助人的心?或者能在碰到障碍后,依然永远打不退?我常常碰到障碍──只要学正法的,魔障就很多。如果你一路走来很轻松,你根本不是在学佛法。

真正的佛法没有那么顺利,而是障碍重重,为什么?因为你要走正路,那个魔就来障碍你,所以你永远都是处在魔境中。在魔境中你有没有懈怠?没有懈怠的话,你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学到第二步;过一段时间,就学到第三步。这个是依照你有多么样样的不退转心,诸佛菩萨就给你多少,这也是因果嘛!所以你用功,这也是你累积功德什么,给你什么,这有一个好处,是怕你学了一,就以为满足了,然后心性不定,就为非作歹了,就在玩弄佛法,还好没有直接教给你,否则一教你就玩完了。

所以越高深的密法,你越要谦卑地去学习,是这样子。虽然,永远没有办法像佛这样,尤其是到密法。我显教讲了半天,或是几十年你所学的,听懂了却做不到。密法跟你讲:你只要念念咒,怎么念,手印怎么结,怎么观想,就行了。这样不是很简单吗?教你的话,你马上就会,但是有人心性不好,若是转成魔道的话,这不是很糟糕吗?所以密法要秘密的教、隐藏的教。我现在体会,不是上师在慢慢的教,都是诸佛菩萨在教,这才是真实密法。你是可以从经典、从人的嘴吧里面学到,但这不是密,哪有什么密?

前几天听中广,故事说不完,中广有固定时间,有个人讲「佛法像什么」?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他在讲「佛法是什么」。当然他讲的佛法很广,就是粗浅的,也不是真的佛法。他懂什么就讲什么。他说,密法就是不能公开的教的,就是秘密的教的、秘密的学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就算你有经典、有什么,有仪轨、有概念怎么样,你还是不知道!像咒语,有根本咒、咒前咒和咒后咒,如果没有人跟你讲,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有时候看过了,后来想要回去找,记得是在哪里看到,但是就是找不到。祂就只有让我看一下,要回去找,就找不到了,很奇怪。不知道在哪一章、哪一节、哪一页里面,我搞不清楚了,但是就是在那部经里面。

像你结手印,凡夫结的手印,像什么手印?只是取形状一样。正确作法,在结印之前都是要请诸佛菩萨来加持。这些一般秘密,如果不给你看,你也不知道要这样做。所幸你可以来参加悉昙研究班,你也可以听到,听到就要去做。你能够悟多少,能够去做到多少,那是你的;如果有一个上师,他特别指导,那更是很快教你。但是你这样分分段段这么学,只要你有一点智慧,你也可以用。像修心中心法,你就这样练一练,可以用心中心法帮别人,施个法帮助他,就结忏悔印,就用第二印,不然你凭什么?

然后一般人不学密法,结个印就以为是如法的,随便手结一结,像小孩子学把戏一样,哪里是密法?所以这不是真正的。真正的密法一定是大菩萨、如来慢慢这么给你的、教你的。祂们教时,不是用嘴吧说是这样、是那样;如果用嘴巴讲,祂就是没有离言法性。自性和自性是可以相通的,祂要你这样,你就比出来是这样,或者要你那样。没有听到声音,不能够用嘴巴讲的。如果用嘴巴来思想、来辩论的,或者用意念来讨论、来思维,都不能够把胜义谛相解释出来。上面它说,如《四韦陀论》等,依此三量,遍寻求时,于胜义谛竟不能得,商量是商量不出东西来的。

立义有其三义:一者立义即是立宗,二者证义即是辨因,三者立喻是同法喻。一者立义,即是立宗。这第一个是立宗,先把你要讨论的意义讲清楚,就是把要讨论的宗旨先讲好。像《解深密经》在讲什么?就是在讲胜义谛相。把这个宗旨、主旨列出来。二者证义,即是辨因,第二个是证义,要证明真正义,找出哪个是因,要辨别。三者立喻,是同法喻。立喻同法喻一样,虽然立义懂了,宗旨也懂了,但是你要把它立喻出来,用一个个例子把它解释清楚,让别人懂,不要只有名相。人家不懂,你要举例,怎么去让别人懂。

这三量有其义,有这三个意思。言思议者即是立宗,当然思议就是探讨,称量即是立因,观察是譬喻。我们讲胜义量言,就是观察。观察是只看不讲的,有一个观,仔细的察看。就是知道了,但不去说。依此三种遍寻求时,不得胜义,这上面讲三种,或下面讲三种,都是为讨论事情的一个过程,都不能够得到胜义谛相的意思。

若广分别,如果再仔细再去讲这为什么他们这样子的话,如真谛大师记云,就是真谛大师所说的,光这几个商量,来探讨这些,十四五张书都讲不完!佛法就是这个样子,你要仔细去辨证的话,就有很繁琐的意思在里面,让你论来论去。所以这里说算了,恐繁不述,不要再讲了,就到此为止。下面交代有三个意思,立宗旨、辨证它的因,然后你要把它说清楚、讲明白,用譬喻把话说清楚。这就大家互相沟通,沟通了半天没有结论,所以他后面就是没有结论。

 

【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 ,更相 刺。既恼坏已,各各离散。】

所以再下来回到经典,他说他们七万七千个师徒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出口矛盾,互相矛盾,更相 刺,既恼坏已,各各离散。每个人如果发表一种,好几个人同意一种意见,就有种种意解、意解别,各各不同。如果说是比较有独立思维的人,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意见,这里面有一些臭味相投的、意见相同的凑在一起,起码就有三、四种意见。现在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意见?因为几个人都有修行,修行的次第又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用现量看的境界不一样,这不是凭空想的。

你说修初禅,初禅有初禅的境,初禅又有分三种境界。在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每个天都各有三个天。所以四禅共有十二天。加上无想天,共有十三天。为什么要分为十三天?因为他内心的实证,和他所看的境界不一样,所以就有分别。你修得好的,你就是梵天王;你修得中等的,你就做梵天王的其中一天;你修得差的,你就去当梵众天里面的天神。这都是有它的境界。像这样的话,你讨论起来,不就是大家的意见会差很多?所以种种意解、别异意解,都不一样。

意解、譬喻为什么会变异?每个人都提出意见没有错,但是你听他讲出来的概念以后,你又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要修正他的想法,所以就会辩了。讨论就是这样。刚开始只是各自发表想法,但听到别人讲的后,你又启发出一种想法,不管是反驳他,还是要增加他到更进一步的境界,这样就会辩!这样七万七千个人,你想七万七千个人,过去没有麦克风,是要怎么讲?这些修行人每个人都有天耳通,不像我们需要麦克风,五十坪的范围,就要用麦克风才听得清楚。

我们去印度王舍城,王舍城是五大山,世尊在那边讲经说法的时候,阿罗汉都是在当地听,不是坐在世尊的前面听,那是前面坐几个上座的弟子当然要在,其他的都是远远的听。有时候我们以人的智慧去想,会觉得:「这怎么有可能?」要是你的心有一点超能力,你就会相信。有千里眼、顺风耳,可以看多远、听多远,若有修到那个境界话,那都不是问题。这些人都坐在一起,都是很聚集,但又很广。但是他们的意解都变异,变异的结果就是,就是听到别人所讲的,改编成自己的意见,所以解释就变异,然后意解互相违背就抬杠。你认为这样,我认为是那样,因为你修证到的现量见解,和他修证到的现量的见解不一样,然后就抬杠。大家的意见都会相违背,所以是这个样子。只有究竟的人出来讲话、只有如来出来讲话的话,大家才会信服。

就像我们世间的智慧也是一样,哪个人口才好,哪一个人可以接纳,哪一个人是可以怎样,如果是当主席,你觉得当主席了不起,如果是上班族,上班族要开会,你会当到经理、你会当到总经理,或是董事长,(董事长是不见得的口才好,董事长是不懂事的,很多是只要有关系或有钱就可以当董事长),不管是经理、还是总经理,总是要有一把刷子,要罩得住你底下这些人,对于他们讲的话,你可以找出他的漏洞,然后加以修正,还可以讲出比它更好的响应,这样他就信服你了。修行人个人境界不同,所以意见很多。我们上班的,死板板的就学问大,你讲就算了。现在总统一句话,当然不见得袒护这边,立法院就瘫痪了,就没有作用了,管它是否学问大。这就是我们的共业之命,就是这么去走的。

修行不是这样在讨论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困扰,所以种种意解不一样,义理上不一样,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意见,现在七万七千个人,不管师父或徒弟,有七万七千个意见。然后这个意见还不会光这样,讨论以后,意解变异,又再变了。每个人再改进自己的想法,到最后意解就互相没有和解。你想这样、他想那样,没有一个契合在一起的理念,为什么?因为都没有实际证到的胜义谛相,就兴起诤论不休。所以我们知道,阿罗汉都就不想、不讲,就免掉争论了;菩萨则要智能增长,就要辩论,要有能力降伏魔外,道理要讲得过对方,实证的功夫能够比人强,不然魔就不服你,你有神通能力也要比他强。

自修的时候不要争论,到最后是要争论了。到菩萨位阶的话,要成为菩萨,你要增长智慧,你要讲。你不要说:「我在修我自己。」我们佛教里面都是这样,都是息事宁人,我跟你吵的话,我就是跟你一般见识,修不好。菩萨没有什么修不好,你要修得好,你就去修阿罗汉,阿罗汉就是修自己,只要守好二百五十戒,你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内心清净,就发神通,就证到阿罗汉果。菩萨是要度众生的,所以一边修自己,一边度众生。刚刚说,菩萨度众生,众生不清净,菩萨就会被影响。我会骂人,因为要跟你在一起,要跟你搅和在一起,为了让你清楚,所以我要骂你;如果我自己一个人,我要骂谁?菩萨有所思,一定会有,不然怎么度人?我们不像如来,像如来这么完美的圣者,还是会碰到障碍,还是有人会诬蔑祂、毁谤祂,所以业力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你有心要成为菩萨,你就要学习能够降伏外道。我常常讲的,你「佛心决定」了没有?如果度众生的心有了,那是一部份而已,有没有止定,有没有智慧去降伏魔障、降伏外道?大菩萨没问题,我们小菩萨能力不够,怎么办?小菩萨就依靠咒语,就进入陀罗尼门,就念咒语。我现在常常碰到障碍,就念个咒,这样念一念,障碍就从内在、从外在消失了。我跟你们讲,结果你们不照做,这几个,我看我们两位没有效,后来才知道,他们怎么听?他们天天躺在那里听,哦!原来你们是躺在那边听咒语,你们实在是贡高我慢!「累啊!」就算累,你要去除魔障,你也要有恭敬心出来,像我们师父都是穿礼服,你们没有去受戒不知道这个概念,这就是他们的严谨。

所以你要如来的咒发生威力,你起码要打坐听咒啊,仅多四十分钟或快一小时,什么问题都可以化解。我们不能用这种战斗力去和魔障战斗,我们光是这样听听听,牠就跑掉了。无为法做有为法,不用一法,光是听的,也可以化解。咒语的声音和威力是不可思议的,光是这么念念念,牠就怕了!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知道,须菩提尊者是证到阿罗汉的,祂是不和人争辩的,无诤三昧。上述那些外道没有这个理念,然后就各不服谁,所以互相争论,然后讲出来的话互相矛盾,以矛攻自己的盾,讲的话前后矛盾,到最后就懊恼了,然后就各各离散,不欢而散了。这就是法涌菩萨,从七十二殑伽沙外世界来之前,所看到的情形,所以现在祂要请教释迦牟尼佛,胜义谛相是什么。

 

第四显示决相,文有三节。初明意业相违,次共兴下口业违诤,后既恼坏下显身业乖违。言唯除种种等者,是名意业相违,谓诸外道种种推求意,不能得真胜义谛。唯除谬执三种意解,谓一种种意解,二别异意解,三变异意解。(依《解节经》,但言起种种执,不言三种。依《深密经》,生异异意、异异见、异异执着。)

接下来的经文,第四显示决定相。这里面有三段。第一段讲意业,意业相违,因为有意解变异,种种意解质异,没有一个是相同,都是相违背的。第二段讲口业,共兴下口业互相诤辩。它讲意业产生变化有三种:心本来就个个意见不一样,再来是自己所提出来的意见又自己有变化,再来是意解本来就不一样。第二段又讲,造口业了,骂脏话都有可能。至第三段讲身业,后既恼坏下显身业乖违。最后这段讲个个情绪不好、懊恼了,所以身业也违犯了,所以不欢而散了。

言唯除种种等者,这句话唯除种种,是在说明意业是相违背的,意业就是观念、念头集结的这个意,讲出来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外道,以种种推求意,仍不能得真胜义谛。只要你是用思维心去想的,想胜义谛大概是这样、是那样,那么就不能得胜义谛相。除非不再谬执三种意解──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这种种意解,互相违背,意念都不一样,更偏离圣道。所以这里是讲一种一种的意解,第一种是种种意解,第二种别异意解,第三种变异意解。变异就是变来变去,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子。除非你心念已经证了,你讲出来的法当然是真的。

这部《解深密经》本来是分八品,把它摘录,就成了《解节经》,这在介绍序品时就已经讲过了,还没有进入本经正文就已先介绍了。依《解节经》所云,但言起种种执着,不言三种。种种就不只有三种,为什么呢?每种里面七万七千个外道,当然是种种,不是只有这三种,这三种是三类,再乘以七万七千多的话,今天所发的讲义里面就有萨迦耶邪见,执着身见,执着身见就一直在执着一切法,萨迦耶见,这一个就执着有身见,执一身为我。刚说有一身,再加你一切心法,就增成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执着。如果你修行打坐,让你去把受生因缘绑住的话,你就不会受生,所以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最根本的有身见。

依《深密经》,生异异意、异异见、异异执着。生异异意,生异,生起不同的异,差异的异,或者这种意见的意。或者异异见,知识、意见,异异执着就是你的执着,见出来的话就是执着,我们的执着。例如:我们有没有身?是有身,但你不能执着它为真,否则就是有身见。你不要执着你的观念。所以刚刚讲的,生起不同的意念、思维,要把它观成一种意见不同,各个不同的执着,各不相让,所以异异意,异异见解了,见解完了,你太坚持你自己的意见,就变成执着。认为谁怕谁?所以不欢而散。

 

然三意解诸说不同。一云种种意解者,即用种种诸法以为胜义,无别真如故,名种种意解。别异意解者,离诸法外,别有胜义,与一切法决定别异故,言别异意解。言变异者,理实胜义无有变异,而言变异,非谓常住,故言变异。一云初句是总,后二是别。释义如上。一云三种义无差别,众计非一,故言种种。意趣各别,故言别异。展转异计,无决定相,故言变异。意业乖诤,如上已说。

然三意解,诸说不同。第一种讲法,对于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有其明白的阐释:

一、种种意解者,用种种诸法,以为胜义,无别真如故,名种种意解。即是用种种诸法以为胜义。当然每个人所提出来的意见,自认为所讲的就是胜义。那是他自己讲的,但是别人不服。是不是真如?他的胜义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胜义,那真正的真如到底怎么样?就有问题了!因为没有人证到真正的真如,所以你讲的真如就是那样,到底是什么样?你也搞不清楚,所以有种种的意解。

二、别异意解者,离诸法外,别有胜义,与一切法决定别异故,言别异意解。不同的意见、意念、心,所了解的、所提出来的,离诸法外,别有胜义。如果离一切法以外,没有什么叫胜义的,那就说一切法里面就是有胜义谛,各位懂吗?离诸法外没有胜义,那就是诸法内才有胜义,一切法中去找胜义,所以决定没有什么,胜义跟一切法决定没有什么不同。

三、变异意解者,理实胜义无有变异,而言变异,非谓常住,故言变异。如果你出来讲,实际胜义谛是不应该有变化的,如果有变化,非谓常住,就不是永远都是这样子。所以有一派又说,就胜义它就变异了,所以根本没有一个结论,变来变去。

第二种讲法:初句是总,后二是别。第一种的种种意解,就是总;后面的别异意解、变异意解,就是别。以别异意解、变异意解这两种来说明前面的差别,讲到无论是别异或是变异,意解上都互相违背。所以前面第一句是总相,第二、三句是别相。释义如上,上面我们看到的这种相,所解释的义理,就像上面所说的,异于大家所提的意见。这在解释经典时,常会提到这些。

第三种讲法:三种义无差别。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三种说法没有差别。其实我已经跟你们讲了大概的内容。众计非一,故言种种。计是计议、意趣。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种执着,所以就有种种意解。意趣各别,故言别异。每个人的意念、趣向,都有差别,所以他所讲出来当然不一样。展转异计,无决定相,故言变异。展转异计,就不停的去推测了,所以就没有一个决定相,所以叫做变异。意业乖诤,如上已说。第三段讲意业乖诤,互相违背、理念不相同,不相同就要起争论,如上所说。

 

次明语业,口出矛 ;后明身业,更相恼坏。故《解节经》云由口刀杖互相伤毁便各分散。

第二段是说明他们所造的语业,口出矛盾,就是口讲出来的话,像矛、像盾一样,自相矛盾,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矛盾。后明身业更相恼坏,最后一句话就是大家懊恼了,没有结论,都不思索、恼坏。故《解节经》里面讲,由口刀杖互相伤毁便各分散,《解节经》讲得比较实际一点,就是口像刀、像杖一样,拿刀、拿木头互相打来打去,互相毁伤,然后才散去。反正大家执着那么强,大家爱怎么解释,就随便他,打得半死才散去,你要这么讲,也没有人可以否定你,大家都没有看到。经典是讲得很简洁,大家可凭自己的想象去解释,看你喜欢怎么讲。

 

又《瑜伽论》九十七云,是诸外道萨迦耶见(satkāya-drsti)以为根本,种种见趣意各别故,彼此展转互相违戾。遍于一切四圣谛中,尚无有能施设其教,况当觉悟?梵语 kāya,聚集之义,躯干之意,意译作身。萨sadifc接头词,有确立、稳固、不动之意,又有常住、发生、存在之义,又含虚伪、移转之义。sadk2ya连结成satk2ya。见为梵语 drsti之意译,drsti此处读成达利瑟致dari=i6i,应可读diri=i6i。故萨迦耶见总译作有身见、执有身见,或译作虚伪身见、移转身见。

在《瑜伽师地论》的《瑜伽论》,第九十七品里面它说,是诸外道萨迦耶见(satkāya-drsti)以为根本。这边又出现「萨迦耶见」了。萨迦耶见以前也讲过,但没有仔细去讲它,因为已经进入到经文本文重要的地方,胜义谛相。胜义谛相一定是要破解你的身见,身见不破,五蕴执着很深,后面的烦恼就无量。所以下面就仔细说明各类萨迦耶见,以及它到底会衍生多少执着。

种种见趣意各别故,彼此展转互相违戾。有身见就有五根、六尘。色身当然是有的,五根会先入六尘,六尘里面五根再发通的话,就产生五种自性,五种自性会遍、去看、遍知,是你的能力,看百千世界,或是万世界,或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也变成一种现量,现量会变成一种执着,就是你的萨迦耶身见执着为根本,种种见趣意各别故,种种你所看到的、你所趣向的,产生意念不一样,彼此展转互相违戾,互相攻击、互相产生暴戾之气,辩论辩输了,话不投机半句多。

前几天,刘大德和某居士的弟子谈到一件事,也发生一样的情形。刘大德当然吃素,去受训时,刚开始还相敬如宾谈谈谈,后来知道对方是某居士的弟子,就劝他说:「某居士没有守戒律,常常言论攻击比丘、比丘尼,或是优婆塞、优婆夷。」结果两个人就辩论起来,这位弟子说:「某居士说佛法他们都解释不清楚或怎么样。」刘大德说:「但是不守戒律,第一个就不对!」两人就辩起来了。讲了半天,两人合不拢、找不出交集,就这样去那边六天,以后就见面不相谈了。

就像这样子,当时还只是有两个人,上面所讲外道是聚集七万七千个人。当然这些高深佛法不能讲,不是真的外道,他们也有修行,但是观念不正确,不见得去除五蕴心的执着跟习气,瞋心不灭。这些是有漏,有漏是四禅天,没有断瞋心的也有。像须陀洹果就要断瞋心,什么打坐的,入一次定就几千万年了,但他潜在的习气还在,所以这个展转互相违戾,这是一定会有的。

遍于一切四圣谛中,尚无有能施设其教,况当觉悟?在苦、寂、灭、道四圣谛之间,四圣谛有四个形象,每一圣谛有四种形象。修禅的,理解它的道理,也没有能够施设其教。设施就是方便来说明它的道理给别人知道。况当觉悟?你光是证到四圣谛,都还没有办法把道理讲清楚,什么叫做胜义谛相?那你还想要觉悟什么?更不用讲!外道的人,根本就没有觉悟的,他只是自性功能现起种种知见、现量,所以他执着为真,各以他所见来争论。

这里也解释萨迦耶见(satkāya-drsti)。趁这个机会,让大家把梵文读清楚一点。以前提过,梵语 kāya是女生音,ya是遍口音。遍口音嘴巴要张开,a出来的话,你嘴巴就张开,要念清楚一点,不然都听不懂。ya是男生音,遍口音嘴巴要张开一点,发音的子音在开头没关系,但后面a要嘴巴张开。像yaravala都要念清楚,这么一直念、一直念。你在佛堂,咒语这么一直念、一直念,然后你舌头就越溜,你的语音就会现出念咒的音调来,否则都会很生涩。再来男音、女音都会分别。我念习惯了,听你们念,都是念中音,我都听不清楚。

梵语kāya是聚集之义。头、脚、身跟肉体都聚集在一起,或者是躯干的意思,所以把它当身,所以意译作身,有躯干就有身体,有身就有头。萨sadifc接头词,萨sad是后面有一个da 没有发音,所以sad,这是接头语,你看字典ifc就是接头词,都是接在前面。萨有确立、有稳固、不动的意思,又有常住、发生、存在的意思,所以就是有一个东西,他永远都是存在的,哪个东西?就是你的身体!sadk2ya连结成satk2ya。所以satk2ya变成有身,有实际存在的,你认为它一定有的。

但是后面又含有虚伪、移转之义,这是另一个大乘的看法,后面会再介绍。讲一个字,各种意念都有,所以要依你大乘、小乘的心态、派别,把适当的sad 这个字把它说明明白,因为它同样一个字。sad 就有如如不动,有常住、发生、存在,又有虚伪、移转这三种。这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好几种意思,随着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他就各创一派。所以大乘来看萨迦耶,它可以说是转变、虚伪、是移转。你不要执着它,它是以般若智慧来跟你讲。把sad解释成虚伪、转移。它本来是 sadd,为什么变成sad?是sadk2ya连结成satk2ya,后面的d有三种念法。

「见」为梵语 drsti之意译,drsti此处汉字翻成达利瑟致dari=i6ida是用根本音,若发作diri=i6i都是第三转音i,但是你如果全部念第三转音,并不好念,所以会再转一下,从喉咙底下音转到喉咙根部音,汉字翻为达利瑟致。故萨迦耶见,总译作有身见、执有身见,执着有身之见;或译作虚伪身见或移转身见,就是三种解释,三种解释来自下面的三种派别。

 

因诸部派对萨迦耶之「萨sad」字见解不同,故有诸多异说,兹略述如下:

(1)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此部以「萨sad」为有之义,谓身为五蕴之集合,此五蕴之法体为实有,故称有身;而缘此实有之身,执着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

(2)虚伪身见,又作坏身见、伪身见,为经量部所立。此部以「萨sad」当第1类动词,有倒塌、衰败、下陷、消沉之义,故引伸为坏、无常之义,谓身为五蕴之假合,生灭无常,无有实体,故称坏身、虚伪身;而缘此虚伪之身,生起我、我所等之执着妄见,称为虚伪身见、坏身见。

(3)移转身见,为大乘唯识宗所立。此宗以「萨sad」虽有坐着不动、不站起来;稳固的、稳定的之义,一切法无常,引伸为移转之义,亦即有无不定,或非有似有之义;以「身」为因缘和合依他起性,故谓身为非有非无,称为移转身;而于此移转身上,推度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移转身见。

诸部派总共有十八乃至二十派,都是小乘派,后来分的,怎么分?就是他知道、他理解佛所说的法到底是怎么样,就很执着那个内容,所以就变成很多派。那对不对?也都对、也都不对,像瞎子摸象,有的摸到头,就说大象长得这个样子,有的摸到尾巴,就说大象长得是这个样子,一样的道理。所以学佛法不要有派别之见,你要学全部。所有佛讲过的、连密教,都要能懂,这样你还有什么派?只有释迦一派!没有那么多宗。我们中国有八宗,都不尽对。小乘的有二十支流派,不是无量,大乘的也有好几派,例如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分得很多。所以希望你们在这里学的是释迦派,全部都要懂,所以要看很多经典,理解他们讲的是什么。

诸部派对于「萨sad」的见解,可分成三派 :

(1)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它们一派所特立的。此部以「萨sad」为有之义,谓身为五蕴之集合,此五蕴之法体为实有,故称有身。而缘此实有之身,执着我、我所等之妄见,产生心意念是我,产生作用是我所,他都说是有。然后五蕴都有我、我所,后面还会再说明这一句。由此生起无边无边的的邪见和执着,所以有身见。

(2)虚伪身见,是经量部所立的,此部注重很多大乘经典。又作坏身见、伪身见。坏身见,因为你的身体变化会败坏,所以是假的。伪身见,这有什么好处,是我承认你有身的存在,但是它会坏掉、坏死亡,所以是虚伪不实在的。这是大乘经典所讲的观念,实相观、中道观不就是就讲这个观念吗?善慧菩萨也是这样,他讲:「我看到幻化师所幻化的,只是他的念头我看到了,他幻出来的东西是真的,我看到了,但我不去戳破他,我不讲好、不讲不好,我不讲真、也不讲假,离言法性。」这就是最高段的。

此部以「萨sad」当第一类动词,有倒塌、衰败、下陷、消沉的意思,故引伸为坏、无常之义。所以它说不好的、虚伪的,身体不好就会衰败、败坏,所以以身为坏、无常之义。「萨sad」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他就是有这个意思,所以才有这种派别出现。谓身为五蕴之假合,生灭无常,无有实体,故称坏身、虚伪身,而缘此虚伪之身,生起我、我所等的妄执、妄见、执着妄见,称为虚伪身见、坏身见。

我是主观意念说有一个我,这肉体是我,我的受想行识会产生种种的思维、推测、感情作用等等,是「我所」。我们常说:你可以把「我所」观成一个心量活动的空间,如果你的习气毛病很多,「我所」空间就很大。所以贪、嗔、痴、慢、疑很厚重的话,你这「我所」的反应就很多。如果你有「我所」,但是比较淡薄,那你心活动的空间就比较小一点,你可以这样去思维。心我所就是在讲受、想、行、识所起的心意念和感受,都是「我所」的法。所以肉体的我,和心的我,称为「色」、「心」二法。色是五根六尘,心是受想行识,这两种法。色就是我,心就是我所。心习气毛病多,我所就很大、很大,你个人习气很多的话,碰到触法,反应就会很激烈。

(3)移转身见,这是依派别在讲的,大乘唯识宗所立的身见,这宗怎么讲呢?它对「萨sad」也有其解释。解释「萨sad」的意思是:坐着不动、不站起来,很稳固的、很稳定,这是它本来的意思。但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他说一切法都无常,这是世尊所教导的,每个人都不会反对,但是你跟众生讲这个他也不懂。什么稳固、坚固?只是一时之间的现象,不可能永远,所以会转移之义,引申为会转移之意,一个是固,一个是无常,这两个连结在一起,把它引申为会转移,亦即是有无不定,有或没有,不一定,或非有、或是有等等之义,有这等等的转移的法出现。所以以「身」为因缘和合,依他起性,这肉体就有受想行识。五蕴身是因缘混合而起的身体,然后它会依外在的因缘依它起心识。

学佛法一定要懂得「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是从《解深密经》开始讲的,从这部经出来的。

「遍计所执性」强的人,我、我所非常丰富,执着都是「杀很大」(我们说执着很大)。再来,「依他起性」,依他因缘、依外在因缘而起自性。一个法开始要动的时候,都由自性发起。像念佛,你念千万亿遍之后,你念佛的自性就成立了,纵使你不念,它也会念,有很多人都已经到这个境界了。你无所事事的时候,它就在里面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是用唱的。为什么?是你熏得太厉害了!尤其是你参加佛七以后,告假回去了,你已经是不动心了,不想什么了,但你脑子就一直在念,这是已经熏习成一种自性。自性是可以养成的,一养成就有力量。所以你要熏好的,要熏咒语、熏佛号,不要去熏不干不净的。

最终我们要修得「圆成实性」。这圆成实性又分很多,有声闻的境界,有菩萨的境界,有如来的境界。同样是圆成实性,但是都练得不一样。声闻、阿罗汉的境界,他可以看,譬如说他的见性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三乘九次方的银河系,每个世界都有三个银河系,很多很多的佛剎土。小菩萨根本没有通,大菩萨和声闻菩萨都够力,小菩萨没有通的,小菩萨毛病还很多,所以没有办法现起神通。到如来的时候,祂的圆成实性是涵盖一切世界,世间大小世界祂都涵盖。可以说,这种证量、这种能力、范围都有分别的,这就是圆成实性。

所以,遍计所执性,是凡夫性;依他起性,是声闻的境界,他依因缘起性、起念,但是他不会觉得烦恼,菩萨也可以到这个境界。依他因缘,他因缘很多了,人、事、物都是因缘,依时空、地点。你如果现在修证到知道一切事情而没有烦恼了,也是到这个境界。知道就放下、知道就放下。这圆成实性是真正的真如性,每个人都要去学到那个部份。

在这里讲的是因缘和合,依他起性。依什么因缘?如果是色,即是见性;如果是声音,即是闻性;如果是香味、臭味,即是起嗅性;如果是酸甜苦辣,即是起味性;身体就起触性等等的。身体各有自性现起,它是依因缘和合的,因缘不来,就不和合,不和合,就没有。所以自性从那里去生?是没有!这身体也没有!这是大乘人的看法,你要这么去看待,就不会执着它。故谓身为非有非无,为什么非无呢?是依因缘有才有!为什么非有呢?因为你没有因缘来,就没有,所以本来就没有。所以称为移转之身,依因缘来起法、来解释,大乘佛法是讲缘起,于此移转身上,然后推度我、推度我所,等等之妄见,所以称为移转身见。

所以我们从萨迦耶邪见,就分成三种:一种是小乘的有部派,执着有我;一种是经量派的,他是看成虚伪,有不真实;一种依因缘而起的,才是大乘所讲的身见。 

2009.05.27.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