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8)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大唐三藏云,八种分别皆以无覆、无记、异熟、生慧为其自性,或可寻伺以为自性。生三事者,初三分别能生戏论所依缘事六根六境,次二分别能生我见及以我慢,后三分别如次能生贪瞋痴。当知此中所依缘事为所依故,生我见慢见慢为依生贪瞋痴。由此三事能现有情及器世间流转品法。此中意引显扬三无性论。

上一次讲到大唐三藏所说的八种分别妄想,八种分别皆以无覆、无记、异熟、生慧为其自性。自性是产生一切法的根本,它本来的样子是无覆,不能够将其隐藏;会隐藏就是自己习气毛病,会盖住它起不了作用。如果你修到阿罗汉境界,无覆、无记性就会产生,所以一切法无覆也无记(不记善恶),但是留藏有异熟种子。因为他证到空理,不让它成熟,可以控制它,不再来受生,所以虽然有种子在,但是对法了解、不再执着,故异熟种子不来受生。无覆、无记、异熟以后,就会产生智慧,慧从空性而起。如果你没有妄想、习气、心病……等等,掩盖你自性的话,对一切法中,自然就可以生起自在的智慧,这些都是以自性发展出来的无覆、无记、异熟、生慧等法相。

先来看看此无覆、无记、异熟在梵文与英文怎么解释。无覆无记anivrtā- vyākrta。又作无覆、净无记。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种。无覆无记,即指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anivrtaunchecked , not impededavy2k4ta-- undeveloped , unexpounded,  elementary substance from which all things were created , considered as one with the substance of Brahma。从万物的基本物质被创造的。

另举─有覆无记 nivrtāvyākrta又作有覆心、有覆,为无记之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又能蔽心,使心不净,故称有覆;然因其势用弱,不能引生异熟果,故称为有覆无记。至于不善等法,虽亦能障蔽圣道,然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nivrtasurrounded, enclosed, stopped; n. covering, mantle被包围了,封装,停下了。n .外壳、地幔。

异熟─vipāka旧译为果报,音译为毘播迦,系谓「因」变为「果」,此「果」之性质异于「因」之性质;「因」有善有恶,而「果」具非善非恶之无记性,故自「因」成熟为「果」,其性质已变异为别类。ripening , maturing (esp. of the fruit of actions) , effect , result , consequence (of actions in the present or former births pursuing those who commit them through subsequent existences)成熟、成熟(果实之作用),结果之种子(现在的行动,和以前那些因,接着下来会让果实存在)

或可寻伺以为自性,新译作寻伺。寻伺就是觉观,「寻」有人翻译为「觉」,「伺」有人翻译作「观」。觉观,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杂阿含经》卷二十一:「有觉、有观,名为口行。」又觉与观为发言语之因,离觉观之心,则无言语。《维摩经》弟子品:「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修行实境上来讲,到初禅自然这种真妄心分离以后,你就可以「觉」你心里面所起的法,也可以「观」自己的妄想念,但是,是站在自性这一边来觉、来观。如果到初禅境,能够觉性现起的话,自性应缘了就会起法,起法相中,觉知可以观自性应缘,也可以观法相,如果这个法相能够觉而能不住,那就真觉。你看了一个妄想、习气、毛病,如果你看了它对你不影响,你就只有看它就好了,这样就可以控制自心不受它影响。

 问题是,若觉而执着,当然就是比较重大的习气、业力,这个法来的时候很强,是你不能够安住你的心来面对的,已超越你的定力,不受控制,你压不住它,所以只能用观的。前面讲的,能够寻、能够觉的话,自己就不受它影响,但比较重大的业力,你没有办法说自在,压不住它,只有看着它。所以能观的是觉知,所观的境,一个是觉(或称寻),一个是观(或称伺),这三个可以说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不究竟者很难分别真妄。凡夫无明,会执着一切法相就是我,他忘记追逐自性起灭这边的觉知。大部分的人,不学唯识、不知真实修行心相,都是会落入这样子的。

 生三事者,初三分别能生戏论,前面无覆、无记、异熟,最初的这三个,你如果是起了分别想,就会产生戏论,因为你不究竟,没有生起慧,用慧来处理事情或者对治心病、业力、幻师幻化等等的事情,不能够实际了解,就会去执着。产生戏论所缘的是什么东西?所依缘事六根六境,境就是尘,所以六根入六尘这中间就产生心识,这个心识你是用寻?还是用伺?这里面如果落于不究竟的时候,就很喜欢去讨论,一讨论问题就没完没了。懂的又懂一半,不懂的根本都不懂。所以不懂的就喜胡说八道,你讲,他也在开讲,没有一个交集。懂一半的他也喜欢讲,讲是比较高段一点,但是不究竟,不知离言法性、离见法性,或者离闻法性。言只是一个代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住六尘境,都不能够离见闻觉知的话,就是戏论。

我常常讲见闻觉知,见是眼根所见,闻者是耳根所闻,觉者就是触觉,能产生触觉有三个根,就是鼻、舌、身等三根,三根对香味触等三尘都会觉触,知是第六意识,所以是属意根。见闻觉知就包括这六根性。六根对六尘境,你不能够离言法性,各有所见,依其修行程度,有的看到人的层次,有的看到更深一层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每个人修行不一样。有的看到一千世界,有的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至于如来,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像这样,你知见没有到如来境界,讲来讲去都是不究竟的,所以才有种种的外道邪见产生,把不究竟当究竟,没看全部却把它当全部,所以所讲出来的都是戏论。

菩萨懂了法但是证不到,那没关系,诸佛向我们说,祂要开示悟入,依你的境界来讲,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讲的。佛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世间,都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完全都看到了,但是祂开示悟入,又分不同的境界、层次。华严宗把佛开示跟十住位相对应,你懂的佛所开示基本的道理,这地前菩萨十住位,「示」,十行;「悟」,十回向;「入」才是真正的十地菩萨。这都有个别的叙说。不管到底对不对,「开」所讲相当于空,「示」相当于有,「悟」空有不二,「入」菩萨不作有为、不作无为,做了有为也不执着,这是胜义谛相所讲的,这才是入一切佛的知见。稍微提一下,不见得说地前菩萨他们的理念完全对,佛的境界到入的境界不是每个人、菩萨可懂的,大菩萨才能从解脱知见之中,又去做很多的神通变化事。若不入佛性、不入佛的知见、不入如来的知见,你现不起任何神通。

《法华经》每个人都喜欢念,它是在讲神通的,每一句都是神通。比如说妙音菩萨、观音菩萨祂们有妙智,要以什么身度众生,祂就化什么身,这不是神通吗?所以《法华经》不是一般人在读的,是已经是菩萨要变化的人再去学。当然《普门品》是讲观世音菩萨化能三十二应化身,那也是神通变化。所以你要先把《般若经》搞懂、《解深密经》搞懂、《楞伽经》、《唯识》搞懂,你要神变时,你再去读《法华经》、《华严经》,然后今生有幸,可以修证到神通最好,你心清净才会现神通。当然你要对空、有、色法、心法,都很了解以后,再去思惟怎么神化。上一次我跟你们讲,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性,跟我们肉体也具足四大种性,那怎么来化?这些都要思惟、要去印证。

次二分别能生我见及以我慢,初三就是无覆、无记、异熟,次二是无覆、无记。因为异熟未现,所以多少还有执着,只是你看到阿赖耶识无覆、无记性,照单储存一切因果报应的种子,他还是具足我见、具足我慢。有慢心就不是阿罗汉,有慢心就是阿那含,阿那含因为有五神通起,当然会起慢心,祂以为跟如来一样也是能变、有五神通,不知如来的智慧跟神通变化更大,所以无知就会起我慢。

后三分别如次能生贪瞋痴。把这一段跟上面连结一下。八种分别之「后三」:爱分别、非爱分别、俱相违我所分别,于诸有漏有取法上,即计为我或计我所。「初三」则是八分别中的前面三个,第一、自性于一切法分别自性,如色声香味触法,第二、差别谓即于彼分别可见不可见,第三、总执谓即于彼色声香味触法等上计我有情,执取─舍(gha房舍)、军(sena)、林(vana)。「次二」就是八分别里面的第四跟第五,第四我分别,第五我所分别,于诸有漏有取法上即计为我或计我所。这样就能生起我见、我慢,这样的结果,会生起贪嗔痴三毒。非爱分别,不喜欢的就会起分别,跟你自性相违背,自然就会生起贪嗔痴三毒。

当知此中所依缘事为所依故,在这上面所缘的事,是哪个分别相,都是他所依的,就会升起我见慢、见慢。我见慢或者是见慢为依,就会生起贪嗔痴。见有好几种,有二见、五见、七见甚至于到十见、六十二见,像有一部经就叫《六十二见经》。见就是看了以后、听了以后或者是见闻觉知以后,产生执着的心,变成你的主张、你的意念、你的思想,认为这样是对、这样是怎么样、怎么样,这就变成一种见─执取见。我见慢当然是以我为中心所起的高傲心,所以有一个我,我修证到怎么样,对外境所看到经过心里面的推测、计度,你认为自己比他高、比他懂、比他学得多,这样会起慢心。慢,唯识里面有讲到七慢或者八慢,有的根本都已经输了,还说自己行,这种叫做无理慢,就是你不讲道理,就是傲慢。不管是我见慢,还是见慢,都会生起贪嗔痴三毒,这三毒就演化成二十个随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这是最基本的。

由此三事能现有情及器世间流转品法,生起上面所讲的三种事情。第一个生戏论失、胡说八道,或者依有为、依无为这三种情况,都是偏执、都是不好的。《解深密经》在教导我们:住一切法无所执,作有为,不作有为想、不作无为想,作无为,不作无为想、不作有为想,离言法性、离见法性、离闻法性等等的,没有什么可以去辩论的,这样也就不会产生三毒。如果有这三种事情发生,凡夫或者恶慧者,(恶慧者会执着空,凡夫则执着有或没有),有这三种状况,会让他产生有情世界,产生器世界,然后流转生死于这些世界中。我们学《解深密经》,就是要宣扬三无性论,或者是无性性,或者讲无自性。

这个「无」,不要说没有,是你不去执着它,不要看成没有。自性都会应缘,自性应缘先起法性,这个法性的基本是什么?也许是六根,也许是六尘,或者产生六识,或者产生五蕴,或者产生四谛,或者产生十二因缘等等,都是由法性依各种因缘演变。凡夫是执着妄,把不真执着为真;恶慧者会执着一切法没有,都是空无。凡夫执着有相就轮回,如果是菩萨懂了空相为本,因缘起一起有相,不住有、不住空,那就是善慧。不要讲、不必讲,离言法性、离见法性。三无性论,追根究柢(或底)讲,是空有之类的。

《解深密经》里面讲,遍计所执是凡夫;依他起()性,起自性而不执着它,就可以观空;圆成实性,有缘就起有相,圆成实性的范围到哪里?大小菩萨跟如来圆满功德是有所差异,所以最高的如来一入如来藏性,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见,这「无所」好像很简单?不是!心摄诸法,都能知。心法,有的用心可以感应,有情无情、有色无色,就是有身体无身体,无情就这些无情类,有情众生是会轮回的,有的身体有肉体,有的有形相没有肉体,有的根本没有形相,就像风,风神哪里有形相?像这些只有如来才能都知道。

「如来藏」好像很伟大,不是嘴巴讲一讲好听,伟大有什么用?你做不到!你在人的世界里面,都搞的不清不楚了,还讲超宇宙、超虚无、……?星期天讲了,有一个台大的教授,写了篇文章说:「我们懂得越多,就越需要谦卑。」怎么谦卑法?他说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这个世界有五十亿年,结果后来发觉:「世界不是只有五十亿年,应该有一百三十几亿年。」他就很高兴。他举个例子:「几个小孩子在房间摸来摸去,最后每个地方都摸熟了,以为世界就那么大。突然有一天,走到门来,这边有一道门,不小心压下去,发现隔壁又有一个房间,那个房间都不懂。」当然他认为世界一百三十几亿年,已经够久了,其实再加几个零,也还不够。

修行跟实际的神通变化是相对的,你心越清净,自性就会越开显,越开显就懂得越多、看得越多。现在如果我们依文字解释的话,我把所知道的、融会贯通的跟你们讲,其实我做不到。但是我讲的,每一点都从经典零零散散各角落来。所以你要看很多经典,才能这边懂一点、那边懂一点,把它连接整合在一起。所以刚讲圆成实性是佛的境界,祂不是只有空理,祂是具足有相,其所产生的智慧,很多专有名词都讲它的智慧,祂不必看不必听,你问祂什么?讲出来就是那样子,如假包换,就是这种智慧。我们未来要成佛,也是要像祂这样子才算成佛。所以我们现在才一直在认真用功,这条路当然很漫长,因为很漫长,要累劫这么修,以后才能走到最清净。

所以你要讲这三性,讲有就执着了。讲没有,每个自性确实会发挥它基本的功用。「遍计所执」是凡夫的,有法他一定会执着,为什么?他心不清净,所以他一定会执着,好坏都执着,执着完了再加上他的习气毛病进去发作。「依他起性」是声闻、阿罗汉或者菩萨,已经练到有习气但不相应,可以控制,有因缘来他就起自性相应现起法,现法他又能够守住空寂、不相应,有看没有到,有听没有闻,这样他就能够自在。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个心量不会大。所以你要打开你的心胸,去接触一切的有相,这你就要练到入一切法而不住一法。

不要讲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二地菩萨就不得了了。一看到菩萨,就觉得初果、二果、三果,这个太低了,初果太低?您有得到吗?叫您不要有「身见」,但您打坐脚就痛,有「我」在,没办法突破!「禁戒取见」,这个还比较好避免,不要执着非世尊所讲的戒律;有「疑心病」,就障碍你客观看事情、不得不执着,难免刚刚讲的贪嗔痴会发作。这三个没做到,连须陀洹果都没有!今生我们起码要尽量用功,到须陀洹的境界,须陀洹是不下三恶道。

现在讲菩萨境界,开悟的地上菩萨,刚开始是初地菩萨,全身开悟,没有身只有一个心,祂还没有死掉以前,有什么能力?他就是修内心不清净。所以到二地菩萨是离垢地,污垢还是不少只是微细一点而已。垢就是不清净,不清净的法障碍你自性,你要怎么去离垢?从粗的、中的、微细的,慢慢这么修。大毛病慢慢修到小毛病,慢慢修到微细毛病。不要说没有,没有的话你就会打妄语。现在末法时期的凡夫,不可能没有习气毛病,只是还没碰到境来考你一下,所以你以为没有。不可能没有!你单独一个人修也不对,因为没有境来磨,所以习气不会现出来;有那个境来磨,你说看得开,那是小事情才看得开,重要的大事情,你就看不开。

到二地菩萨多难呢?做到的话,可以当玉皇大帝(忉利天主)。我们常讲说不要去六欲天,当然六欲天不一定要去,但是你如果是二地菩萨的话,你去那里当天主哩。上次我们有讲过,二地菩萨祂有降伏魔外(魔道、外道)的能力。为什么祂可以降伏魔外?因为祂污垢没有,极清净才足以来摧破这些魔军。魔军就是沈迷于淫欲心、贪欲心者,所以它永远不出三界。修行如果不动淫欲的话,你能就生梵天;不能生梵天的话,就是在欲界天里面。二地菩萨也要断种种的欲望才能离垢,既然自己能离垢,又能修忍辱,这就可以降服魔外。外道你用智慧可以降伏他,魔道你用忍辱可以降伏他。佛法不一定要打来打去,释迦牟尼佛都是用忍辱波罗蜜对治一切众生,这样也是可以降伏众生,让祂们信服你的修行比他高。

我们说圆成实性,小菩萨所现的能力,还是没有诸佛或是大菩萨的千万分之一,因为我们到底懂得有限。这里讲的,要入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不是只有知跟见。进入佛心一定要产生智慧、产生神通变化。当然这是未来的事情。这三性依每个人心地,现起不同的程度,但是我们开始学《解深密经》,要观它三无性、观它无性性、观它无自性。既然都是无,为什么要用嘴巴去讲?不必要!所以离言法性是怎么成立的?离开语言文字、离开知见、离开眼睛看到的、离开耳朵听到的、…等等,法性就是让它自己存在在那里即可!

所以离言法性、法住法位,这个法就自己产生在那个地方,你能够离言不去说它怎么样,这是菩萨要学的。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个众生(包括非人),你都知道什么事,但不要去执着它,不要讲、不要看进去,你有这个能力的话,你就是在学菩萨法。凡夫性遍计所执,而依他起性是阿罗汉准圣人的境界,我们知道祂有这个能力,但是祂偏执空,喜欢涅盘、不喜欢有为,这也是不究竟。你有圆成实性,空、有都要照单应缘,让它发起,产生诸法,从法中悟无相法。《解深密经》就是要学习这种能力,不说有、不说没有,离言法性的能力。

 

言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者,此二句显流转生死失。谓彼愚夫愚痴力故,便于三种有情聚中,或在不定聚,或在邪定聚,流转极长分段生死三聚之处。然此三聚诸说不同,萨婆多宗自有两说,一依集异门论。有三聚众生,一邪性定聚,谓成就五无间业;二正性定聚,谓成就学无学法;三不定聚,谓唯成就余有漏法及无为法,是名三聚之性。萨婆多宗即Sarvāsti-vādin,集异门论即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Abhidharma-sa{gīti-paryāya-pāda

前面所举的一段经文,有此句偈语:「言彼或不定或邪定」。这些不究竟认知的修行人,或者恶慧的修行者,或者世间禅定者,这些不是真正得解脱者,所得的定叫做邪定。邪定怕动心。气很强的人,气压脑筋,你心也不会动,别自以为这样就是定。我们常讲,修行第一阶段都是以气得定。所以你没有气就定不住;有气了,气压住你的脑筋,脑筋动不了,你以为那个定就是好,其实那种是邪定、不正当的定。

不定,是还没练到空性,所以你还有余习应缘,这时候缘起相应,或者能看到什么、能现起什么,而自心去执着它,这就是没定。我们有位师父去印度留学,回来后说自己有一次打坐时,大塔金刚座有个力量把他吸过去,他觉得有个像一盘黑圈一直转进去、一直转进去,已经转了好久还在转,他就吓到了,到底转到哪里去?没有经验,所以会吓到。我说:「转来转去都在你的脑筋,黑漆桶还没打开,好像很深邃,一直挖进去、挖进去,其实还是在你的头壳部位。」他说后来又有了第二次,第二次虽然比较不会怕一点,但是还是有分别心。

所发生的身体跟物理跟气之间的变化,你不要害怕,所产生的一些异相也不要害怕,害怕就不定,真正要能够有定,就是学佛法所讲的离言法性。有相无执,不住一切法。像你天天打坐,心也不烦、境界也没有来,这样没有进步,你没有打开本来。我们总会看到几位比较天赋异禀,前世所遗留下来修行的种性,能够常坐、能够双盘、能够久坐,所得到的现象一定不一样。这个妄想一直出来,到最后沈寂下来,那才是清净的空性。如果你这一关都没打破的话,就只是气很旺,下座就没有了,下次要打坐又是气很旺,但就是没有念头起来。

妄念起不来,当然也许对昨天、今天、明天大小事都不罣碍,但是这是妄想,若没有灭此妄想,你不妄想好像是好,但是你的妄念起不来,根本就没办法灭它。第八意识窠臼打破的话,法尘,就是我们所谓妄念,就一直冒出来,一直冒涌出来以后,你这个自性就开显,就能够感应虚空,然后再去学习定力,这样所得才是正确的定力。佛法在讲的定,就是在讲这个,不是在讲这种不见之定,或者有境不觉之定,那些定都是假的,你没有打开,怎能悟空性。所以在《解深密经》的境界来讲,你实际进入有因缘法里面,而能够把握住你自己不去讲。邪定都是世间禅定,不定就是你学佛法但还没有究竟。

「流转极长生死苦者」,这两种人有修没有究竟的,还是一样要轮回,所以流转极长。为什么极长?因为修到有定,但是是住邪定者,不是进到无想天就是色界天,甚至于无色界定,这个寿命都很长,所以叫做极长。像世尊还没证道以前,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以凡夫的时间来算有五百三十七兆年那么多的时空,你只要几世在那里就完了,没完没了,所以叫做极长。不要说在下三道里面轮转,在天道里面你就流转的很长了,但是最后还是要生死,再入轮回。

此二句显流转生死失,为什么?你学了法不究竟,如果究竟的话,你就是学般若的智慧,也能够行菩萨道,然后跟众生在一起,能够一边修习对事情、对人物不即不离的能力。不一定要坐在那里就是在入定,那种定是假的,永远得不到大定,如果入了很深的禅定,那还是邪定,是世间里面的定。所以我们要的是从日用应缘中去修,打坐只是磨刀,因为我们气不够的话,心性比较脆弱,所以比较有烦恼现起。我看你们有的人,也许跟我的心黏的比较紧,我一生病的话你就垮了,我看一些人都这样,我一生病一有障碍的话,你自己本身就没定力,显现在你的行为、你的思想,也都不对盘了、走样了,这是没有原来自己的定力。

你要独立,不要依靠心很强,要自己去磨练。每一天所接触人事物、所讲的话、所发生的事情,你都要坦荡荡的去面对,这是在练心,练心就是练禅。禅就是你碰到外在因缘感召心会动,而你怎样让它不动?有烦恼,你怎么安住这个心不烦恼?这是真正的禅定。这是《解深密经》所讲的,住一切法但不要执着它,是学这种智慧。如果说身体不好,事情看起来就很灰色,想的念头都是往不好的地方去想,那你要反观回来,安住这个心。你为什么会去想?你不想不行吗?想那些负面就不对,觉知先安住它。这个不是不定,也不是邪定,是真正的定,从这里去学。

你说没时间打坐,一没时间打坐,你这个定力会更差。本来人家打坐,每天三、五小时,已经练得比较心平气和,面对人事物比较能控制,比较能自在的把它摆平。如果做不到的话,你又没有打坐,心也浮躁,对着事情又没有智慧去整理。想一想是什么因缘,让你进入这个困境。不然你用思惟的也可以,自省:「我为什么会跟以前不一样?失去了定力,整个人不对了!以前看得开,什么事都无所谓,为什么现在会钻牛角尖?很明显就不对嘛!」我常常讲,你修的好不好,就在你障碍来的时候表现。障碍不是一个,往往两个、三个、四个……一起来,那你怎么安住自心?我们没有像大菩萨那种威德力,所以有时候还要藉诸佛菩萨的咒语、忆念。

自性是很微妙的,你的心很微妙,只要你能够安住,有觉有知但能够不罣碍,这是正定。不要住邪定,邪定就是无觉无知,气旺就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永远没有办法学佛法的定。佛法的定,就在日用应缘中去学、去练,在待人处事之间去学习。所以有时候你们受我考验,动不动就来一个大发脾气,你受不了,有的人受不了一次就吓跑了,就表示你潜意识里面的嗔心很重。有的人就千锤百炼,越炼越勇,越没有感觉瞋心,这就真正的在学定。先从逆境上学,先从不如意种种的法中去学,面对这些你能够不动,没有好恶之想,你的定力就慢慢形成,你的智慧也慢慢形成。

谓彼愚夫愚痴力故,便于三种有情聚中,或在不定聚,上面所讲的三种,为什么变有情?一聚就是一团、一撮人、一类,或在邪定聚,流转极长分段生死三聚之处。三界离不开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等,依你所执着的法而成就。然此三聚诸说不同,萨婆多宗自有两说,萨婆多就是一切有宗,小乘经典集结以后就分裂成十八部、二十部大小不同的教派,这里面有一派叫做一切有宗。自有两说,三聚有两种说法。

一依集异门论,依据集异门论这个论著,有三聚、三类众生。

第一类众生,就是邪性定聚,不正当得到这种定,所得就是邪定。邪定就是心不动,气压住它,他认为这个定就是好。世间禅定里面的定是会退失的,为什么会退失?因为你的气会慢慢的衰弱掉,老来气衰。天神的寿命虽然长,但也会老,老了气就会衰,气没有、定也就没有,这种定能够当真吗?当然不能当真!所以你不要去讲世间禅定的理论怎么样,一个原则就是祂们会退失。你说:「我都不起心动念」,但是过了一万年仍会起一个念,这有没有起心动念?还是有啊!只是时间很长时,过去一万年,他才起一个念。

我们看古书中有提到「一念万年」,有定是没错,但是时空过了一万年,你就会起一个念,起念就是退失。如果是八万劫,一劫一万六千八百年,算起来是几百亿岁,一万年起一个念头,顶多几百万个念头,你定力就退失了,所以这个称为邪性定聚,不正当的定。为什么佛法要学智慧,就是用智慧来得定,来看得开诸缘。如果你很认真去改善心里面那种怪里怪气的习气,你打不打坐没关系,只要你转得动它也行。问题是你又不认真去反省,不认真去转它,又不用功打坐,这样子怎么行。

打坐是干什么?是借着气来改你的心性。你不长期打坐,这样用功起来会打折扣,但你还是要思惟,用你的理解力去转它。你说:「我对一个人kimo(日语,指情绪)不好……!」你可以在那里不必盘腿,你就正襟危坐想:「我为什么要对他起什么心念?管它起什么不好的念、见怪的念…什么念,都是不对。不管他讲一句话对、讲一句话好、讲一句……,都不要去理他才对。那我为什么要理他?」你心里面一定有不清净,不清净是要转你自己,不是去转他人!嘴巴长在人身上,话从人家嘴巴讲出来,他要这么讲,你不要说:「你不要讲!」

你要修你自己。为什么他讲这句话你很在意?你要去转自心、转你自己。你要把他讲的这句话,当作不相干,或者无所谓。要这么去练你自己。所以不要光讲佛教的法很好、很好,有时候,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也很重要。每一天分三段时间,坐下来就想:「我这段时间里面,有什么不正常的反应?」所谓不正常,就是你有显现习气毛病,有显现你的执着,有显现你对法的分别,有显现你对好坏的执着。把这些都打死掉,这样你就算不打坐,自己也会慢慢进步。以后再碰到这样,马上警觉:「不对!我反省过了!」一次、两次,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一个习气要百千次的撞击,佛法是在学这种定。这种定,就是智慧的定,不是依气来得定;依气得定就是邪定,那个会退转、会退失。

你说有气很容易入定,如果大业力来你还是没办法定住。刚开始全身气打通的时候,正经十二脉、奇经八脉都在自转,真气是很旺;但冤亲债主要让你家里夫妻吵架,你还是要吵架,甚至要大打出手。那种气不是很旺吗?气很旺,你的脾气也很旺,所以要磨,经过磨才能的自在。依气得定的人,不是正确的定,是住邪定。你要靠智慧,练到人家讲什么都无所谓,这是心态问题。像有些人爱面子,希望家里不好的事情,最好大家都不知道。知道跟不知道有什么关系?是你心里有病,所以才觉得很罣碍,不愿意让人家知道。让人家知道又怎么样?怕人家喜欢讲来讲去或怎样的,这样你就放不开。你要去修这个,怕家丑外扬。好在现在多一个法门,自己修心,修不来就持咒,请诸佛菩萨跟你加持,让你脑筋灵光一点、智慧开显一点。这还是在做这个事情,用智慧来得定,不要去搞邪定。谓成就五无间业,这个邪定所造的五无间业,那是很大的。无间业是没有间断的业,果报完了再受报、再受报、再受报……,没完没了的。

三聚众生第二种,是正性定聚,samyaktva-niyata-r20i,这是我们要学的sam2dhi就是三昧、正定,正定就是平等平等。你把你的心看一切法都平等,好坏、善恶、顺逆都一样平等观,那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学这种定,这就是正定聚,这是佛法所要学的正定。这样你可以成就无学法,学无学法。学就是还有漏,所以要学来断漏;没有烦恼、没有漏,那就是无学位。有学位就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地前菩萨更不用讲,七地菩萨已经不得了了,为什么还要学?有!还有很多毛病!到八地菩萨才是不动地,心里异熟识还有,定力跟阿罗汉一样,但是智慧已经不得了。学了八地菩萨的智慧,八地已经算大菩萨了,会神通变化,十方国土来去自如,度众生无量无边了。

七地以前菩萨就是有学位,无学位为什么不学呢?对于烦恼法除灭已经不必学了,它可以控制他的烦恼,但其他的还要学,比如神通变化要怎么起?变化身怎么起?诸佛菩萨的智慧怎么学?为什么诸佛菩萨可以看尽十方虚空诸法界,八地菩萨只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些种种不必学吗?还是要学,何况还有微习没有灭的,所以不是无学位就不用学,无学位是祂粗的烦恼不会有了,所以不必再学一些法,什么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对祂来讲已经都会用了。

三聚众生第三种,是不定聚aniyata- r20i,成就余有漏法及无为法,仅仅成就有余依有漏法。余也可以讲余依,「余」表示有身,为什么有身?因为有习,有习气不清净所以就有身,因果都假不了的。所以修到色界天的境界,还有一个无形、人看不到的身。我们说神我身,不管是神我身、什么身,都还是身。人的肉体,如果神我身塞在里面的话,你有两个身,一个是神我身,一个是肉身。一个开悟的菩萨没有神我身,只有一个心跟这个肉体,这个肉体今生死了就没有,只有一个心在虚空住。所以你心不净有余习,如果身不净,余习更大了,还有余身与余习,也就是还有中阴身没有灭。所以你会觉得很奇怪,证到阿罗汉,为什么还有一个神我身出去进来、进来出去?祂的心还不够清净,祂的果报就是这样子。登地菩萨为什么没有身?因为祂修行很久,所以进入无色界的境界,懂得佛法,祂没有身但是有心。

我常常在讲,有身跟无身,看宇宙之间的大小,要怎么看?你有身就有见根、有见性,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都依附在阿赖耶识上。阿赖耶识会叫阿赖耶识,就是祂心还不够清净,所以叫做阿赖耶识。如果六根入六尘生六识,已经清净了、不再烦恼了,不是完全清净,是清净,这样就是无漏。他的阿赖耶识就会称为异熟识。这时候圣人的识不叫阿赖耶识,叫异熟识。异熟识还有异熟的种子存在,但是它已经不受这些种子所影响,所以不会来受生。但是它还有种子;到佛的境界,这些种子该还都还光了,则是清净识、阿摩罗识(amala-vij#2na) 、如来藏识。阿陀那(2d2na)识,有一点执着空的样子,有空性没有错,但没有《解深密经》这种空有不二的修证。

阿罗汉跟八地菩萨,大概都是像这样,会以阿陀那识来显现。所以到《解深密经》第八品在讲神通变化的时候,是从清净识化起的,所以你要学神通变化到第八品你要仔细研究它怎么化。其他的不清净法,或者六种无为法,或者九种无为法,这个是不定、不很确定你在哪里的境界,依你的用功程度会变动,这个是不定聚。所以邪性定聚是不好的;不定聚是还没有确定得到什么定;正性定聚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是三聚之性。

萨婆多宗即Sarvāsti-vādin,萨婆多宗就是一切有宗,v2din是论,集异门论即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Abhidharma-sajgīti-paryāya-pāda)的缩写。the doctrine that all things are realan adherent of the above doctrine

今天就先停在这里。 

2009.03.18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