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0)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本段第三悟者觉妄喻,有其五段,翻译上应知。一能悟人,二所悟境,三正明觉悟,四因悟起说,五劝不需重观。此即第一明能悟人,文有三节:一若有众生者,辨能悟人,谓地前菩萨,或可谓地上菩萨五蕴假者。二非愚非钝者,起悟近缘,谓无痴善根。三善慧种类,有所知晓者,正明悟体,以慧为性。此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证能取、所取空性。或可谓地上菩萨,了知胜义,无二之理,名知晓也。

本段第三悟者觉妄喻,觉妄喻是说明「觉一切都不真实」的譬喻,共有五段,翻译上都提这五段来说明。

一、能悟人。佛法可让你依自己的程度,去体悟不同的境界。真正的佛法,要做到像菩萨那样,能知一切法的因缘,但不执一切法。我们要懂得这样。这是觉妄的悟者,是真正能悟的人。

二、所悟境。能悟的人就有一个对境,所悟的境。

三、正明觉悟。正确的明了你所觉悟的对或不对。有的人觉悟空无,而他认为这就是究竟,所以他只学无为法;有的人是连空无都没学,一开始就学有为法,这样就会执着虚幻不实在的法,或者把真实的因缘法都当成有相,这样更没办法解脱。能正确悟知的人就是──看到幻化师在幻化,所幻化出来的东西是因缘,知道有这回事,但也不加以说好说不好、对不对,都不必说,离言说,这才是真正的悟。那如果悟一半的,则是会否定幻化师所幻化的,他会说:「我明明看到是他在变化,所以一切都不真实。」但不真实之间,一切缘所起的法还是有,就像我们的业力一样。你说业缘没有,没有却来到你的家里、你的身体上,你还说没有?当然,还没有解脱以前如果观它没有,可以安慰自己的心,但这并不因为你说没有则它就没有,只是要让自己比较有定力、能够承受一点。

这是正确说明觉悟的境界,很多人常在说开悟、开悟,但开悟的境界有三不等,有的说见光、有的说看到自性的功用、有的看到天上人间,他们以为这就是开悟了,但大乘佛法是要真正进入无色界的境界,然后再第八意识现起,再依潜在的种子把习气断掉,这么修才能究竟。大乘佛教则以初地欢喜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

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真见道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之分别随眠烦恼之位。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即:(1)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2)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3)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

这里《解深密经》在说明大菩萨、大阿罗汉的境界,所以一切法离言说,因为你已经明了诸法因缘所起的道理,也不必加以否认、也不必加以承受,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四、因悟起说。你如果懂了这些道理以后,就可以很自在的去讲经说法;如果没悟到这个道理,有的人就很害怕:「我如果讲错一句话,五百世狐狸身!」怕因果,这就是没有真正悟理。真正悟理的人就能够自在,能够因悟起说、随缘而说。有的人是主观意念想要弘法,有的人则是比较被动。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既然因缘成就了,要让你说,那么你就说;如果因缘不成熟,那你就等待。佛法是很微妙的,你若光用自已的意念想:「我要怎么做、怎么做」,发下大愿,对,但若德行不够、智慧不够,所发的愿是会成,可是却把别人误导到别的地方去,这不是真正的正明觉悟,这要小心!

五、劝不需重观,既然已经正确的明了觉悟的现象,那就不必再观,既然离言说,也知道因缘起法,也随缘去说,说了也等于没说,懂了这些道理以后,就不必要去重观化境或幻境。看幻化师在幻化,没有错!他玩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不加以评论。所以我们对世间事也要这样。如果跟你没有直接相关的、也没有来问法于你,你懂也好、不懂也好,都不要去管人家。有的人就是会看不下去。你还有看不下去的心,就是没有真正的觉悟。有些人个性还是好打不平,什么都要管,甚至对于稍微重大的社会事件,也要去插一脚。所以,劝不需重观,就是你已经悟了、真正悟了,就不必再去观任何境。发生就发生,发生完就过了,过了就过了也不必讲,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以下第一个先说明能悟的人,文共有三节。一若有众生者,辨能悟人,能够正确明了觉悟真实相的人,谓地前菩萨。地前菩萨智慧有一点点,虽然不是很够,他可以观真正因缘起法的现象。或可谓地上菩萨,这是指真正开悟、法身现起的地上菩萨,所以称地上菩萨,祂一入灭,可以入无余依涅盘。这种人没有色身,也不是用见性去观世间相,因为祂没有五根,都用心感,(根是五根,五根包括眼耳鼻舌身──身是色身。至于意根是心,意根不算。)一般如果意根这个心眼不开的话,都是以这五根在作用;有的甚至可以看到什么三度、四度空间的物相,或者听到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等等的,都仍是这五根的魔相;这种人因为还有身,所以还不能入无余依涅盘,只能入有余依涅盘,有余依就是身还有所依,这种人习气更多。

菩萨习气是有,但少一点,而且真正明悟的人,是什么都不执着,懂得随缘,有事讲给人听,对方听就听,不听就算了,因缘就这样子;有余依涅盘的人,就不是这样,一定要这样子或者那样子,因为有身,所以习气较菩萨更多、更执着。有的虽然会打坐或者干什么的,但没破色身,很执着,每件事都看进去。而且还未必知道自己很执着,也不会观因缘,这就是修不到心里面去,只有修到五根门头,所以若能涅盘,也是住有余依涅盘。色界最高是四禅天,再上去就是五净居天,五净居天是阿那含果(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纵使四禅天的天主是十地菩萨,但祂也看不到五净居天到底在哪里。境界很高的阿那含果,连这些阿罗汉,都还是有身。四果还没有破色身,还是有身,四果都是住有余涅盘,寂静、涅盘、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是因为对于内心不净所起的法,都看得开,而不是因为内心已完全清净。

地上菩萨无身,无身要依什么?只有依这个心,这讲起来是无色界的境界。心真正完全清净者,只有再来的大菩萨,每个大菩萨都是再来的,成佛了再来,例如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文殊师利菩萨也是一样,这些才算真正心清净,所以,才能神通变化无量,要不然十地菩萨还是有微习的,故说有一份无明在,只是比较微细。连二地如来都还有微习。我们修行的成果,跟心的清净程度是相对的、斤斤计较的。如果你修行是修到看到什么光、听见什么声,但是心都不是清净,这在自利上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我们是行菩萨道没错,当然自利、利他二个都要得到好处。利他是得智慧,自利是修内心──一个毛病拿掉,再一个毛病拿掉,最后哪一世能够成佛就完全能拿得掉无明惑,因缘果报该还都还光了,就能够成佛。这是我们能悟的人,含地前菩萨、地上菩萨。

地上菩萨的五蕴假者,已经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都是虚幻不实在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都是假有。色蕴、受蕴观它假有,就算能够看到、听到或者能干什么,都要观它没有这回事情,不要看了都当真或者放不开。若你看了认为真的,就喜欢讲,喜欢讲就是执着,一执着就不是假有,因为你一执着它就是真有了,其实那个都是妄有。不能说没有,是妄有、因缘有,但不要去执着它,不必去讲,你一讲就执着有法。过了以后也不讲,那就是假有,当下有,过了以后就没有。你的感情作用、你的念头、思维,你行阴里面的种子很微细的,你的心,五根所对的六尘境都有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意根是分别心不算是真的识,第七识是末那识是审慎思量,这也不算是,只有前五识是真的心,这眼耳鼻舌身,它接触到外境,可以直接看到外境这个尘境,这是真的心,再来是第八识,加起来共有六个心识,这是真的识。大乘论言,心量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梨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所以真心十际上讲只有一一识心才是真心,论云:「彼是所入第一义谛,今寂静念,唯在门中,无往向念,当真谛念寂灭二字,即是门中体真如摄约所观境,其寂静念约能观心,是知自门有寂静念,不有此修,无以顺真即境之念证相应故,即显此念,唯在当门,非于所入一一心故,行者唯用此寂静念,方能契合一一心故,美哉!」由此当知真心仅止于觉而不入一一法,即是一一识心,此才是真心,真如体。

那哪个才是伟大的呢?若八识是真的心,真的心可以看十方虚空局部,不能全,因还有无明未尽故。心的清净程度有多少,看的世界就有多大。像如来衪能观尽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因为衪心没有一点不清净,这就是一一识心。那菩萨有大有小,有没有神通的菩萨,就是要观什么都观不到,那是很低阶菩萨。到八地以上,应该都是有大量神通。地前菩萨也有有神通的,甚至四禅天的天神也有神通、五通。阿那含才三果就有五神通,只没有漏尽,四果阿罗汉就有漏尽通,加上前五通总共有六通,但仍没有彻底解脱,没有究竟解脱。地前菩萨也不见得比地上菩萨差,地上菩萨有的还没有神通。菩萨他还没有到心清净以前,在某种程度的还没有神通,但是他的智慧很高,要学什么都懂,一个东西看过,认真思维就懂。

 

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理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者。显示三离之功德故,谓一切差别以四种妄言说。而为根本而转,一切外道九种变论十种异执,唯以名字为本而转,一切烦恼破障一切所知坏障。

我要把悉昙的资料送给同学他们去校稿,他们会质疑:「这个我看不懂,这个又是什么?那个又是什么?」他们看不懂,我就会再思考,怎么才能让他们看得懂。想完了,什么是二二三三,原来悉昙有一些文义含蓄的,让你有时候看不清楚在讲什么,作者故意让你看不懂。既怕失传,又怕被外人看懂,所以写来暧昧得很。你看懂就懂,看不懂就不懂。什么「二二三视为通韵」,到底在讲什么?你不从头学起,你就不知道在讲什么。像这个不是说光有经典你就看得懂。同样是《金刚经》,有人看了不懂,才会造业、去犯戒,他没有觉得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别人写书毁谤,别人怎么样,讲得好,他不懂就毁谤人家,这就是没有修大般若智慧,总是执着它为真。

我们在心里面起念,哪件事进展到什么境界,也不必去执着,事情总会突显状况出来,让你知道该怎么样做,这很微妙的。你不去讲,但是心里大概知道事情会怎么转,或者转到哪里会碰到障碍,而碰到障碍你又知道现在有障碍,有障碍要怎么用功,怎么化解,然后又明朗了。但可能明朗不久又出现障碍了,因为世间事无常。所以,你如果学到五蕴假,就利用这个假去认识事情。并非说这个妄想念我不要,便把所有的念都认为是不好;是你在打妄想、胡思乱想的那个才不好。至于你会随缘起心动念显现某种境界,知晓某件事发展到那里会有什么现象,这些你都要懂。懂了以后,又不执着,不主动去说某件事情怎样、怎样,这就是一一识心,心无住于一境之心。有的人沉不住气,就会喜欢讲,这样是半调子。

你要随缘要去用五蕴假,去知道这之间有什么事、怎么发展。地上菩萨的五蕴假,不是否定它,就像我们刚刚讲,你要有所用法你能够观,随缘去了解,然后随缘等待让事情去发展。五蕴假不是不好,要能知而不去执着。这二种圣人──地前菩萨跟地上菩萨五蕴假者,那为什么还有五蕴假?既然菩萨在世间,要假藉这五蕴身心去行菩萨道,如果没有这个肉体,谁认识你呢?现在诸佛菩萨入无余依涅盘,诸圣都看不到,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感觉到祂们的存在,不然一般人眼睛看不到,怎么知道有菩萨?

很多开悟的人,不用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他仅是用自心。譬如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很祥和,他就知道诸佛菩萨的心盖满虚空。这个用眼睛怎么看?看不到,但是,可以用心感。或者哪个地方不好,气氛不对,用眼睛又看不到,但可以用心感。这个心才是重要,才能够广遍虚空。如果你的神通可以看,但你的心不清净,看的就会受限制。心当然可以广到看一个国家或者哪一洲,你可以感觉哪个世界祥和,或者充斥暴戾之气,或者正在战乱,这个用心都可以感。人心惶惶或者人心安祥等等的,从心感也比较快,用眼睛看不出来,因为眼睛受限制。有一些人在街上,你的心看得到是他们要暴乱。

二非愚非钝者,第二种能悟人,他不是愚痴、愚钝的。愚痴是不明因果,愚钝则是脑筋不大灵光。有人脑筋灵光但不明因果,有人明因果但脑筋却钝钝的、没有世间智慧。佛法常提及「痴」,痴是对因果看不清楚而言痴。我们学佛法,就知道「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一切都在讲因缘果报,若你能够懂这点,你就不是愚夫。但是懂了以后,又做不到断习气或从里面去学到好处,这就又比较钝一点。起悟近缘,可以体悟比较亲近的直接因缘,谓无痴善根,这种人从接触的人之间,可以看出各自的因缘现象,然后也可以稍微不执着,这样的话还好。近缘方面,讲得比较通俗一点,就是没有神通,只是知道周围之间的人事物如何搅和,不像有人是更深一层的,知道很多事情,不只是近缘而已。所以知道近缘者,也有一点智慧,虽不是很大,但总是非愚非钝,稍微可以控制自己不随因缘起舞,这种人可说是无痴、不愚痴,不是不懂因果,是懂一点点因果的善根修行人,故称为无痴善根。

三善慧种类,第三类能悟人,是大菩萨、大声闻种性的,他们的智慧能看、能听、能闻,但又能放下这善慧。有所知晓者,什么事情都看得懂,但不去讲、不去执着。正明悟体,正确的明了所了悟的空性。真正瞭悟空性的人,才可以说空性遇到因缘起一切法,那是有为法,有为法起了时,除了不执着它以外,还执着你的慧体,慧体是从空性起来的,所以,你就不犯于言说,也可以离言说相。离言说相是对自己而言,进一步的你也可以去讲经说法,讲完了,也说自己没有讲,有这种能力,这是正确的明了善慧之体,就是真正能悟空性。

以慧为性,这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恶慧。恶慧是有邪执、邪见,恶慧的修行人,他有邪见,甚至于把它变成一种执着性,邪执就不好,但偏空修行者都是这类人。真正属于善慧种类者,他是什么都知道,有所知晓,正明悟体,以慧为性。何谓性?「心起应缘的本来之体」就是性。加一个自性。自性有很多种,如果善根就是善自性;如果你熏染很多的习气,就是邪真如。自性是要清净的,不要不清净。像邪慧、恶慧这种,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就要搞清楚:恶慧、邪慧不要去学,要学正规的善慧,要以智慧为体,观一切因缘法,观了以后又能够不执着,学这种法,这样很自在,也不会造新的业。虽然在度众生之间,随着种种因缘在言说,之后则离言说,以慧为性,则入随顺相中,也不会犯错。如论云:「复次,有念,非常三慧、非无常三慧,谓无能念、可念、寂灭寂静念。所以者何?真如门中,无有往向杂乱住故。」《通玄钞》解释为:「若知一切法虽念,无常慧念,无无常慧念,无能念念,无可念念,是名为随顺于寂灭寂静念。若与此相违,是名为颠倒于寂灭寂静念,说随顺相。」

此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证能取。前面在讲善慧种类修行人的能力及状况,现在这句话在譬喻地前菩萨,或者已接近四加行位的准圣人。一般所言之四十位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后有四加行,再加上十地菩萨,十地如来,共六十四位阶。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修,至成如来佛,细分有六十四位阶。这个十信位,就是在五蕴魔相的范围,如果你没有修到五蕴魔相的境界,那十信位都还没有进入。那五蕴魔相修到什么位,才是十信的初位?受阴尽。受阴尽,就是你的感情领纳作用没有了,你的忧喜苦乐都放下了。受者五受(忧、喜、苦、乐、舍),忧喜(心)苦乐(身),这个不是没有了,不可能没有,讲没有是指平等了,平等的话就是舍,舍受,你对一个法,没有你的感情领纳作用加进去,那就平等了。

譬如你在打坐脚痛,脚痛是不是痛苦?是!但你不认为痛苦,痛苦跟不痛苦平等观,这样的话,你就有舍受的能力,你对于忧愁,你不觉得有什么好忧愁,也没有什么好欢喜,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心很平平淡淡的,这就是舍受具。你修到这个境界才是十信的初位,十信的满位是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有六神通,辟支佛也有六神通,满位就是第十位,十信你看起来很低,阿罗汉有境界,阿罗汉都做不到。华严宗、唯识宗这些大乘菩萨们,从这里才开始算起,他不承认十信位声闻乘的人是菩萨。从十住位开始算,去掉十位剩五十四位阶,这之前称地前菩萨,这里提到地前菩萨,十信位不算,从十住开始到四加行,到四加行已经快进入地上菩萨位了。这在譬喻,四加行的行者,他对有关幻化师所幻化的一切法,不执着真,也不说假,这就是善慧的地前菩萨。

此喻地前菩萨加行位中,十回向往前推为四加行,四加行修得好就能够进入地上菩萨。四加行有「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法要修,修这四个就是四加行,你身体要能够气通、智慧要开显,身心二个都要像火炉般,开始要起热炉。一般说佛法不讲身体的气,但是修行没这个的话,怎么能证到忍功第一、世间法第一?这都跟你的气机有关系。我常告诉各位,第一阶段的罗汉,都是以气得定,没有气怎么得定?有气的话,人就比较看得开,比较可以忍受种种境缘;如果哪天感冒了,心情一定压不住,常常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气机已经没有了,所以这种定还不究竟。要慢慢的修到以慧得定,用智慧观照、控制你的习气。

这二句说明地前菩萨在四加行位中,分证能取。你已经能够分别一阶段、一阶段地去修证你内心的境界。你内心有什么境界可修呢?修行一定有所证悟。证悟什么东西?一定离不开身、心二者。身体有什么变化?身体包括五根的功用,五根对六尘起种种功用,这仍属五蕴魔相范畴。《楞严经》提供开悟者借鉴,最重要的就是五蕴魔相,这在讲修行的境界。当然很多人是注重经文前面所提之如何辨证见性,如何七处征心分辨诸状况中找自性。但你知道这些境界又有何用呢?应该是五蕴魔相的境界有了,再来分辨哪个是自性、哪个是妄习性。你要搞清楚,分证能取,不是说修行过程之间所证的东西是好的。你不要取,一取的话就有我执、法执,这样都不对。你到底有几许的我执、法执?贪瞋痴还有多少?分证是这个意思。贪、瞋、痴、慢、疑心病、邪见,到底哪一个多?哪一个少?分证,是分别去证知你心里的毛病。每个人的毛病、习气都不一样,都会显现在各自的言行之上。

第二个,五根,一般人不具有的异能,你也会体会;人家看不到的鬼神,你也可以看得到;人家听不到的鬼神讲话声,你也可以听得到;人家感受不到你心里在跟鬼神沟通,你都感受得到。他心通不是看到他人的心,他心通是你看自己的心,然后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是自相,观自相,所以不圆满。他心通有什么圆满?也不会刺激你好好修行,你懂的别人怎么样,对你要自性清净有什么关系?但是,宿命通就不一样了,你若知道自己过去犯了什么毛病,未来要受什么果报,(例如过去杀了人,果报是今生完了就要下地狱),看你用不用功?果报摆明了一定要下地狱去,这就会激励你赶快用功,所以,宿命通、天眼通,你都可以看到未来、过去,这对你有帮助,能激励你修行得漏尽通。

但是他心通,光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对你有什么关系?没有用。他心通不是观别人的心,是从你自己感觉,得知别人的念头。如果你心眼打开的话,你不是看别人在冒什么念头,而是他的念头,影响到你的念头,你可以观你自己的念头,观自相,就知道他刚刚在想什么,这对你的修行没有帮助!像这种眼耳鼻舌身都能起异能,起异能你要分证,分证又不能执着,要放下、放下!连后面的好境界都要放下了,那前面这些不是神通的神通,又何须执着!你又不是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天眼通,你在执着什么?好比有的人能看见鬼神,就好像就不得了,天天上电视,也不知道是真的天眼通,还是假的天眼通,有些为了收视率,都会套假的,都是事先讲好的,所以,你听听也不用太相信。

在修行上分证内在习气懂多少,分证是自性的的功能,自性有很多,人性有善恶,天性一定是善的、慈悲的,那有什么用?还是没有解脱,还是要放下,所以求自性分证来辨我法二执之去除度。分证本来是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中道。《大乘起信论》称之为「随分觉」,天台家则称为「分证即」。色界之四禅境界,心好像清净一点,但还是不够清净,还是要放下,以求中道。四禅有种种的境界:第一个初禅,「未到地禅」,因为还不能真正入定,但他已经达有觉有观,能觉自己的心念起灭,可以观自己的心念。二禅是「喜俱禅」,心起欢喜念,为什么欢喜?有时候,你去参加法会会觉得法喜充满,但是对人家讲「祝你法喜充满」,这是外行的话,因为佛弟子是要学着不喜也不忧,不苦也不乐。法喜充满这对初学者而言还可以说说,因为参加法会很开心,这样才会引发他再去的动力;但是修到一个境界,心也不能高兴,也不能不高兴,要时时保持一个平常心。

三禅是「乐俱禅」,身体有气机,气机非常的旺盛,就会喜欢打坐。到四禅,一境性,你心里面所现外层空间的世界,在你心中现起时,你还是一样的不动、不执着。所以,四禅天的天神,他最多可以观到三千大千世界,跟阿那含果者一样,但是他却执着它为真。他的宿命通也可以观八万劫内外,过去做了什么好、坏事,过去怎样轮回,他都知道,但是到底是什么因造成他这么轮回的,他看不清楚。就是看清楚了,又怎么样?他却很执着为真,所以没有办法解脱。不学佛法而有宿通者,就会执着过去沦落到哪里,未来又要沦落去哪里,这是没有办法解脱,但学佛法就是在学习拿掉这些轮回之执着。

分证,就是分别个个去证到你自己的习气──贪、瞋、痴、慢、疑、邪见,还有个个超能力,超能力都要放下,甚至于得到五通都要放下,回到中道、实相观!因为到一境性,就会产生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这都不究竟,而后面还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恒住舍性、四无所畏、四无碍辩、五眼、六神通等等的,愈来愈接近大菩萨,愈接近佛的境界,那些也是一样都要放下,用般若智慧观而后放下。证了就放下,不能执着有,这叫分证!

一般人能讲到四禅境界,已经不得了,四空处定无色界的境界,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空处定,也要放下。然后,色界天的禅定之人,若能放下,就可以修到有余依涅盘,成为阿罗汉。而进入无色界的天神,他如果修佛法,修得到解脱,能够不执一切法,就是地上菩萨,一入灭就遍虚空,只有一个心,这叫无余依涅盘。这二种修行的名词跟境界,我们都要搞懂,因为这跟实际修行很有关系。不是半生不熟懂一些名相,但对于菩萨们事实证量却怎样都搞不清楚。有些人号称在修行或者学佛,对这些却都搞得不清不楚,把佛教、非佛教全部搅在一起。我们学佛法要搞清楚,然后对每个境界、阶段,要分别去证,一体会了就要放下。

要知分证,当先知能取、所取二名相,能取grāhaka,即「能把握」;所取grāhya,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

分证然后鞤第二能取,有一些你要取,学佛法这些不去取,那要取什么?要取空、取解脱。这是学佛法跟外道不一样的地方。佛法到底跟人家有什么不同?劝人为善吗?佛法有劝人为善吗?那是天道,怎么是实佛法!真正佛法是讲解脱道的,所以佛出现,是转法轮的,就是一定要解脱。解脱道就要跟人家没瓜葛,要自己内心一切先放下。而正法轮则是戒律,修行第一阶段都要依戒修行,才不会走错路,不然分证到什么通、什么能力,便会信以为真,就犯戒了。毁谤四众,毁谤出家众、大德、导师,是不是罪?毁谤四众,是要下地狱的,因破根本戒!

不管你佛法懂多少,在这个戒律上,要知果报都是历历不爽的,还未修到阿罗汉境界的话,还是要受报、一定会受报。所以佛法就是讲解脱、讲戒律这二个法而已。佛陀所说的大乘法都是解脱的,小乘法也是求解脱的,只是内容不一样而已。正法,就是有天道,你守戒律就可以去天上(欲界天),你修禅定就去梵天。你现在要取的、能取的是什么?分证的要舍掉,能取空、无相、无愿,这是就是大、小乘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三昧就是正定。空三昧就是空的正定,你有空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正定。有正定者,当因缘来了,或者日常生活之间,都不会惊慌。再来无相三昧。无相就是《解深密经》里面在讲的:「有法我不否认你、也不承认你」,这是无相观、中道观。所以无相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这个相但不去否认或承认,也不去抬杠。例如看见幻师幻化这些物相、兵马、大象及种种宝贝,你知道他是幻化,也不去戳破,不说真的、也不说假的。你一说不真,那些都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怎么会不真?一说是真的,明明又是幻化出来的,怎么叫真?干脆都不讲,真假都无所谓,就承认有法,但也不必去跟他起閧,无相观的内涵就是这样子。

《金刚经》在讲实相观,也是这样子。无愿,在心还没有解脱以前,不要有愿求。大小事不要想要怎样、不怎样。这些心都不要有。你说为什么要无愿?无愿有时翻成无作意、不起心动念。无作意,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没有动念去说好不好、要不要,那心就很平和。如果你要有一个目标、要做什么,那就是起心动念,如果有这些毛病,你解脱不了,所以你要先练解脱,再来做无所谓解脱。

这三个你要全部都证得的话,就有解脱的能力。这样的话,就是善慧之地前菩萨跟地上菩萨祂们所要取的。佛法解释不是光照经典字面看,以上这几个字你要懂它。连多写一个字都不想写,因为太多了。你看讲了几年了,目前才讲到第二品,里面的名相有多少?佛法浩瀚就是这样子。分证,你知道分证什么?能取,要取什么?有一些不能取,如前面的异能,甚至于神通,甚至于你得到四无碍辩也不能取,四无所畏也不能取等等的,你要取的只有解脱的能力,就只有空、中道观、无执来做为证量。

所取空性。或可谓地上菩萨,如果你能够做到这样,那就入加行位了,然后分证各个境界,然后取得空、无相、无愿等三昧的话,你所取的空性就得到、悟知了。你知道诸法空了。开悟后也是要学这个,没有开悟也是要训练你这个能力。空,尽量把事情看得开一点,六根接触六尘境也不要有所执着。如果你不管事的话,就无所谓;管事的话,就是管了以后,也要无所谓。这就是《解深密经》在讲的甚深密义,就是这个样子。不是叫你不要讲经说法,而是要你去讲经说法,讲完了也等于没有讲。要有这个自在的能力,或可谓地上菩萨。

上面讲的是地前菩萨,或者加行位的菩萨,他们取空性。那地上菩萨取什么呢?他是什么境界才能够称为善慧种性!就是了知胜义。这一品所要标榜的胜义,胜义就是无相观,就是做有为不作有为想、不作无为想,做无为也不作无为想、不作有为想,这是佛法里面的胜义、胜义谛相。你就在学这个能力。不是学怕用心。因缘来了照样应缘,应缘了你也不会迷失,过了就忘了,天天这么过日子,这就是真正学了胜义谛相,这是第二品在标榜的义理,也是《解深密经》要训练的,菩萨不要一直守空寂。应该是把空也放下,去做有为,做有为了以后,又不执着有。有做、没做都不必去讲,都放下!《解深密经》所要讲的义理就是这样。

无二之理。如果你说有做,就落于有为法;如果你说不做,就落于无为法。所以应当不落二边,离言说就没有二义,没有「空、有」这两个义理中,那你这地上菩萨应该学这种了知胜义,无二之理。有法就有法,应缘就应缘,过了就忘了,你也不用说不做,也不必说怕会怎么样,这些都能彻底的了解,叫无二之理。名知晓也,这样的话,你是真正的地上菩萨!你懂了一切法,懂了法的真实相。

佛法有三不等法。许多人学佛法已经学了二、三十年,若还在学那些很初浅的,你一生能有几个二、三十年?前面放生、做资源回收等等,用了十年;睡觉又睡掉一半,就算你活到一百岁,睡掉五十年,无知的二十年岁月,剩下三十年好像心地成熟些,但天天又为柴米油盐烦恼、为国家大事烦恼、为天下不下雨烦恼,到老来了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过得不如意,又去掉了十年了。你到底活了几年?讲起来,这些是很无奈的事情,我常常提醒你们要把握时间,你做善事可以,做了差不多就要转向,不要因为在幼儿园太轻松了,到老都还在做幼儿园的学习事,这样不是浪费你这一生了吗?人身难得耶!

你说没关系,你只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念着佛号就好,是人各有志。但是,你如果佛号念得不好,你还是要从幼儿园开始学,因为你心地、知见还不够,还是要学。这在《净土五经》也讲了,你如果是哪一等去受生的话,大势至菩萨还是要教你从一劫到十一劫,一劫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我们以前常用一万六千八百年来算,这算法有时候不一样,如果你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到人寿十岁;增劫,由人寿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到人寿八万四千年,这样一来一往算一劫,这一劫就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什么你不在有生之年好好用功?当下开悟,就省下好几劫!。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

如是,是为对他人印可证明之语,亦是对他人之所说所解,加以肯定、赞成之意。所以说「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愚夫是就是指凡夫。是异生类,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叫做异生类,一下出生做人,一下又出生做天神、鬼神,一下又出生做畜牲,一下又下到地狱,这么一直在变化,所以叫异生类。契经云:「汝王当舍诸欲境,若执著者即愚夫。

此处愚夫者是指未得诸圣出世间慧,这种人还在六道里面轮回,还没有办法得到圣智、圣慧。以前讲过,这个圣是指解脱上的,圣智、圣慧,便是指出世间的圣智、圣慧。世间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所以,你要超出三界的话,才算是圣出世间。出世间就可以证到空,之所取空,空就可以解脱。虽然解脱,但是只证到空的解脱,还不是无相解脱证量。有出世间智,还要再取出出世间智,这种就是从出世间的空跳出来再脱离此空,这样就是住有但不执有,不执,也就是我们讲的空有不二义。所以不二义就是不执着一边,就是无相、无重观的意思。这里讲,如果还是愚夫类,还落在异生类中,就不能够得到种种的圣出世智慧。这也没办法,因为此种人愚笨、无知,不懂因果,也没有种善因来学佛法。

 

本段下第二举法同喻,于中有二。初明迷者执实,后若有下。辨悟者觉妄,前中有五:一明能执人,二明于境不了,三正明起执,四因执起说,五劝彼重观。此即第一合能执人。言如是者,举法如喻,故言如是。此能执人,有其三名:一名众生,二名愚夫,三名异生。

本段下第二举法同喻,于中有二。初指明─迷者执实,一开始是讲迷惑的愚夫类,看到幻师在幻化这种物相、宝贝时,他执着实际有这一回事情,执着所化的是真的。后若有下,辨悟者觉妄。第二种人,他说有是有,但他有能力分辨是假的。我们刚讲的有三种情况,第一个认为他真的有,而不去质疑幻化是假的,第二个明明知道他是假的,然后又执着是不真,这二种在下面的经义有讲到,都需要去好好作重观,也就是重新思量一番。譬如你说他没有,但他幻化的东西确实存在,你说这个法没有,也不能这么讲。你说他有,你明明看到他是变化出来的,怎么会说没有。这二种都是有所执着、执取眼见。

前中有五:对于前面讲的迷者,用五个层次来说明。一「明能执人」,第一个说明能执取境的人;二「明于境不了」,第二个讲到他为什么说有,是因为他对于境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三「正明起执」,第三个正确说明他所看的是实际有那个境,然后起了执着,才会说他是真的;四「因执起说」,第四个说明他因为执着是真的,然后就信以为真,就开始说有这么回事情;五「劝彼重观」,经文就劝他:「你说有,那就再好好的看看。如果真的有,应该是不灭的,但这幻化师所幻化的这些东西,最后还会存在吗?如果他的意念不再加持的话,就会灭掉。」过去会变化的识阴魔相的这些修行人,哪里会化成一个永远不灭的东西?虽阿弥陀佛衪化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衪化的那个极乐世界是不灭的,但那个是如来所化的。一般人所变化的,实际当下是有那个真实的人事物,但不会永远都不灭,不可能的,如果这样无中生有,永远都不灭的话,那这世界像什么世界,所以都会灭。一般有神变能力的人,所变的事物最长有七天,最后终归要灭失的。经文第五就是劝这种人,要仔细再观察看看,不要迷惑在已能变的东西上面,要思维能变的人之状况。

此即第一合能执人,所以这就是在解释愚夫类。言如是者,举法如喻,像上面所举的这个法,他说真的,故言如是,就这么执着所幻化为真了。此能执人,他认为真,而且他也执着是真到底。有其三名,这有三种名词来称呼──众生、愚夫、异生。一名众生,第一个,云云众生都是这一类的。你明明知道幻化师所幻化的对象都是变出来的,你却执着为真;就像人明明知道阿赖耶识随业缘所化起的业力,是因缘而起的,你也执着为真。云云众生就是这样。那众生也包括有智慧的、没智慧的,所以光称为众生也不妥,所以就有第二个称呼,叫做愚夫,专指没有智慧、不了解因果的愚夫。或者有第三种称呼,是指在六道轮回里的异生。经典上所提及的这三类,都是不能证得圣出世间慧的凡夫。

2009.01.1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