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5)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断烦恼有两种,一为圣者生起无漏智,彻底断除烦恼之种子,使不再生起,此称无漏断或毕竟断;一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相对观上地与下地,而断下地之烦恼,或压抑烦恼之现行,此称有漏断或损伏断。依《俱舍论》卷21载,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由断惑可分为三断,其以见道断者,称为见所断,又作见道所断、见断;以修道断者,称为修所断,又作修道所断、修断;如无漏法亦可不断者,称为非所断,又作非断、不断。

一切烦恼有二种,也有二种对治法,一见道断,二修道断。见道断者,以见道为对治。修道断者,以修道为对治。见道darśana-mārga,即见谛道、见谛,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可入圣位。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大部份是从心修,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

修行就是要用对治法,对治者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之谓,对治梵文为 pratipak=a,意为站在对方,也就是处于烦恼的另一边,这就是对治,英文解释是the opposite side , hostile party , opposition,其中,以「道」为「能对治」之法,「烦恼」等为「所对治」之对象。据《俱舍论》载,欲断除「修所断」之烦恼,有四种对治之道,可顺次配于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等四道,分别下列述之。即:

(1)厌患对治─首先深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与烦恼惑业之集,意欲要除灭之,故又作厌坏对治。

(2)断对治─众生了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故修无间道以断除惑业。以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断除烦恼。

(3)持对治─从无间道之后,入于解脱道,则能摄持所断之烦恼,不令更起。以保持择灭之得,实以真智之拣择力来断灭烦恼,令其不失。

(4)远分对治─从解脱道之后,入于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远乖离。深观四谛之理,以更远离前所断之烦恼。

先来谈对治离─一般修行人以能治之净法与所治之妄执相对,而拂除人、法二执,此种离脱烦恼法,称为对治离。反之,称为究竟离,即究竟脱离妄执。如此则无所治之妄执与能治之净法,归于绝对平等之理。世尊所说大乘诸法都是属于「究竟离」。起信论谓,染法与净法皆为相待之法,而无有自相可说,故一切法自本以来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乃毕竟不可说者。

所以对治离犹如应病投药,故对「空」而说「有」,对「有」而说「空」,然皆未能究竟;究竟离则自真理之立场看待一切,因此能所、染净等一切相对观点皆遣除,体达人、法二执本来不可得,究竟而脱离妄执。所以说对治离符合依言真如,究竟离符合离言真如之旨。

讲义文上言,断烦恼有两种法,一者为圣者生起无漏智,彻底断除烦恼之种子,使不再生起,此称无漏断或毕竟断。一般人没有烦恼现起,不见得就是证得无漏智,只是说烦恼起来,可以不受它的影响,或者是短暂的受影响,过一阵子就看开了,这种还是不究竟。

应该要修到像佛一样,内心起心动念没有烦恼法外,所起法都是白业、白白业、净业,这是我们修行的最后的目标。一般人没有办法。即使是菩萨,有时候微习、不净还是有起,只是说念起而能不随、不作,这种解脱还是有念,而且这个念还是妄想的念,不是因缘的念。真的有因缘的念不能说不好,你面对有因缘来了,佛性会感应,会用心性听祂讲什么话,这种感应不能叫做妄念,这是你的佛性的感知;问题就在于,感知后能否不再有妄想执着,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不执的话,就是这里所谓圣者起的无漏智。一点点的烦恼习气都没有,这是彻底断除,不再生起。平时不生起、不会乱想,有因缘念起时亦不执着、不随,真性主行,无妄想相随,这种就是证得无漏智、断一切烦恼,这叫做毕竟断。

一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相对观上地与下地,而断下地之烦恼,或压抑烦恼之现行,此称有漏断或损伏断。观眼耳鼻舌身意,观色身香味触法,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等,这种不能控制才要观,能控制都不必观,所以这么相对的观上地或下地。菩萨有分地前菩萨、地上(登地)菩萨,分水岭在于有没有开悟?心有没有打开?心没有打开,你没有登地;开悟心开,心开这个色身破,色身如果能够破,就法身活起,法身现起这就是地上菩萨。这种人是相当于无色界的境界。世间禅定的无色界境界,没有身但还有心,心如果不知道怎么去清净、用无漏智断,仍修不到解脱,这种过了几百兆年以后,还是要轮回的。

下地若是菩萨位是低阶菩萨,若讲五十四位阶,系指地前菩萨,地前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四加行,这些都是地前菩萨。你下位到哪一个位?如果十住是很低,十行是高一点,十回向好一点,四加行如果色身束缚破的话,就登地菩萨。所以地地都要修观想,各阶层有各阶层的烦恼,都能修观行灭除。开始修学的人,是烦恼今天、明天、后天的事情;修得久一点的,就是观心里面的挂碍事,过去、未来世的事情,都有挂碍。所以说是相对的观上地与下地,而断下地之烦恼,或压抑烦恼之现行。

你开始起修,还未破色身束缚,所修的都是调伏法,你把它压伏等于压抑,这样是不究竟的。若是开悟的人,心扉开了、法身活起了,则觉心可以真正的面对第八识,面对它来修就很好修。所以这时候要修无漏智来断它,只要管住这个心念,一起心动念都能够警觉,不让它继续动下去;或者是慢慢练,练到心清净了,随缘感知种种心念,但不随喜恶而起烦恼,不执着善境界,这样就慢慢形成你的毕竟断、无漏断。

刚开始修时还不行,不行就要用石头来压它,压抑烦恼的现行,(现起心作用叫做现行)。身体穴络如果气不通,烦恼就比较会多起现行。所以第一阶段修行是靠气得定,以气得定这世间禅跟佛法都是一样的。等到你靠慧得定时,那有气没气就已经不重要了。

无漏智就是智慧具足,不随境转就是慧得定。如果定慧具足解脱,那是真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压抑烦恼的现行,在下地的这些圣人,都还是压抑它,所以称为有漏断或者是损伏断。损伏在悉昙里面叫做损减损减,佛教名称里面也有损减损减,乌9就有损减的意思。伏就压抑它,为什么?还有东西会起才要压抑它。所以这样就是拿石头压草似地修法,这样子是不究竟的,因还有草!草压住了,有时候是不长,有时候是从旁边冒出来,春天来的话它就冒出了。所以你气没有它就冒了,你境界不够用功,烦恼就来了,这是相对的,是不究竟的。前者是究竟的无漏智断一切烦恼;后者是用压抑的,乃是比较下地的地前菩萨所修。

依《俱舍论》卷21载,世间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离不开人、事、物,离不开心跟境,心境和合就会产生六识,所以就有六根尘的问题,六根面对六尘会产生六识,六根入六尘就是十二入,然后产生六识,就形成十八界(或称十八处),代表世间万法。六根入六尘境,产生你自己的心,存在着一切事物,天天就是面对这些事情(十八界)。由断惑可分为三断,其以见道断者,称为见所断,又作见道所断、见断。如果你知道修行的道路(见谛者、见内心境者),知道你自己的习气,知道六根入六尘要怎么控制,这就是第一阶段所修的见道所断,或称见断。因为这是五根面对外境的烦恼,其实五根本身没什么习气来发作,都是你内心的习气而已。

根分做「扶尘根」跟「清净根」。你六根对六尘时,如果心不净,那这扶尘根会变不净;如果六根入六尘是心清净,那这六根也是清净,这就叫做清净根或者胜义根。胜义根你要找它是找不到的,就像我们在讲胜义谛相这是有法无住,有这种能力的话就是胜义谛相。如果你六根入六尘,心清净了,都是依胜义根来作用而已,胜义根发挥作用,它就没有在造业,只是在认知尘境,仅认知没有什么问题吧?好比说「我懂事情、我知道这件事情,但我不参与造作」,那就无业可说、没有造业。

所以六根不净的话,就要用见道手段,是对外境来作离相而修。然后第一阶段修完了,内心会产生念头,念头感知过去、未来、现在,这内心有时又会起烦恼,所以这时候我们要作「修惑」工作。上次讲过见惑,见惑修完了才能够修修惑,修惑就是思惑。思惑就是内心里面的妄执性,所以这是真修心。见惑是心加外境;思惑是自己内心里面的烦恼还不净,故要加以修整。这些修惑断是第二阶段。

修行都有次第的,像开悟也是一样。开悟了后你自心烦恼要修,包括外来的所知所见,引起你个性的反应,还是要修!尤其禅宗讲的「悟后起修」,更是如此。如来禅是次第修的,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慢慢渐修,悟到的话,也许他心就比较净一点。像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这么一直打坐去习这样修上来,然后进入菩萨初地、二地…,是这么渐修的,这是如来禅。

中国禅宗所讲的祖师禅比较锐利,用任何方便法都可以,等悟了以后才修。祖师禅它用一个法,只要能把色身束缚突破,用什么法都可以,像六祖祂去厨房中縨舂米,他个子小绑个石块,然后用一个很长的棍子去舂米,这样弄了三个月,无意中让他身体气通了,气通就开悟,开悟是怎么个开悟法?就是经络打通、筋络连贯在一起,噼哩叭啦所有穴道都打开,打开就进入心灵的状态。像这种状态发生,不是在那边打坐、熬腿,来将腿痛克服、将心烦慢慢克服,不是这样!禅宗的祖师禅,是不择手段让身体束缚突破了,以后再来修此心,所以这种人都要有点智慧。没智慧的人就容易变成神经病一样,因为有超能力,心能感知虚空一切境缘,若安不住此心的话,当然会现出神经兮兮、胡思乱想,对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事放不开,放不开就会执着,一执着就会好事变坏事。

一个念头执着、二个念头执着,人家看你就像看精神病人一样。以前我们有一位居士大德,他说:「有一个念头叫我去高雄。」那时候已经是凌晨两、三点,已没有车班了,他还请出租车去到高雄又回来。我问他:「你去高雄有干什么吗?」他回:「没有,就一个念头要我去高雄。」三更半夜要到哪里去?已经三更半夜你还要到哪里去?很明显你把内心的一个妄念当真,因为这个念有时候不是你的,是外来的众生来干扰你、玩你、耍你。这个就是说自己念无所谓、想一想,但是另一种念会玩你时,一定要让你去做,你没有知觉就去做,那不是精神病吗?你说他这个境界怎么会是神精病?因为境界控制不了,当时没人跟他讲:「诸法虚幻不实在,不要当真。」

当然他上课有听听不懂,那时候是在某精舍。他过去世是修世间禅定的,所以他可以进入四禅都不出定吃饭,不晓得入定多久,到身体打通的话,出定了却不知道要怎么吃饭,还打电话来问说:「老师!要怎么吃饭?」连吃饭都不知道!表示他过去生还没投胎以前没有吃过饭,入定了,也就不知道怎么吃饭。我说:「吃饭还不简单,只要拿东西来塞到嘴巴里面就吃了。」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吃饭,忘记了。他小时候就知道很多事情的能力,「别人都没有,我怎么有这些能力?知道很多事情!」所以当自己有精神病一样,都不敢出去,而且又没遇到善知识跟他开导,等到年纪稍长以后还是一样,这心就不正常。

以修道断者,称为修所断,又作修道所断、修断;往内心开始修时,你才能够修道断,成为修所断,断你内心的心念、个性、执着、习气,所以有时候又叫做修道所断、修断。如无漏法亦可不断者,无漏法是无可断的,故称为非所断,又作非断、不断。无漏法说修到空了,空、不黏了还要断什么?或者是没有烦恼了,境界来了,心可很自在的应缘,也不会知道烦恼,也没什么好坏、对错种种念头,这种还要修什么?还要断什么?也没有什么可断!

所以这种无漏智慧慢慢熏习以后,每个圣人都要自然形成这样子──看是看了、听是听了,都无所谓,没有自己太强的主观意念,所以这个不必断,也无所断,故说是非所断、不断。不断你的心又会有所感觉,感觉完了因为你没有忧喜苦乐的这种觉受,所以很自在。知道有事情,知道就好了,没有什么可断不断,这种无漏智慧生起的话,就有这种能力,这个不是一下子就得到的,要五、六年的禅修时间,等到他悟了以后,那是完全清净。

菩萨慢慢修、累劫修,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普通是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悟了以后,还有两大阿僧祇劫。以前我们讲过,好在菩萨已经没有分别心了,所以一天跟三大阿僧祇没有两样、没有分别心。这个第一大阿僧祇劫,是从起修到开悟,开悟就破色身束缚,若法身活不起来则不叫做开悟。世间禅那种什么见光,或者能见到一点外世界、具有什么通的,都不算开悟,有什么通的都是没打开。而开悟后进入地上菩萨(初地),即开始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修到八地后,进入第三大阿僧祇劫。

八地菩萨才有定力,才真正是无漏智形成、具足。所以这个时候慧、定具足,就跟阿罗汉一样,但是阿罗汉那种慧,跟菩萨的那种慧不一样。阿罗汉的慧是解脱的智慧;菩萨的智慧是既能自利(解脱),又能利他(辩才无碍、说法无碍)。你要让一位阿罗汉去讲经说法,祂可能讲得不是很完美;如果是大阿罗汉当然另当别论,像我们在《解深密经》前面所讲的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菩萨,如果是一般阿罗汉,祂的智慧只是具足解脱的智能与定力而已,这种得小智慧者还不够大,不能称大阿罗汉。如果真正是地上菩萨的话,到八地是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利他就一定会讲经说法。在密教里面也是一样有讲经说法,显密这两个可以跨在一起。所以修菩萨道你要讲经说法,你要接触大众,(不像阿罗汉可以自己在石窟或房间里修行,那种就不易受人迫害),当然因缘也就复杂许多。

但菩萨不能够跟人家斗法,阿罗汉也一样,像《金刚经》所讲的忍辱仙人就是这个样子。因为既然是菩萨,看得开一切,所以用坦荡荡的心去面对一切因缘,好就好、坏就坏,人家要打要杀就随便他,菩萨就是这样子,度众也是一边在修智慧,一边在修忍功、无为。因为你要求自在,不能用一法,到究竟清净前的话就是这样。还不清净的话,有时候你駡,我跟着你駡,駡完以后心好像比较哀伤一点,虽没有罪恶感,但这样也不行,这还不究竟。等到究竟时,八地以上,当然就有神通,因为他心清净,还可以十方国土来去自在的,但这还是要修忍辱法的。

所以第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八地到成如来佛(果地佛),这样子又耗掉一个大阿僧祇劫。这「阿僧祇」(asa{khya)有人看了就很头痛,那是不可数的五十三位数里的一个数字,等于是一个数字后面有五十几个零,那是不得了的时间。还再加乘一个「劫」(一劫乃一万六千八百万年)。好在就算如此,菩萨祂也不计较时间,菩萨没有时间观念,因为已经悟到平等。讲到平等,一秒等于三大阿僧祇,彼此没有不同。菩萨不会去顾虑时间,所以祂生生世世一直这么在六道里轮回。而菩萨也不见得生生都出世做人的!

现在好一点,如果说你当生真的开悟了,可以赶快诵大悲咒,诵、诵、诵……,就可从初地直趋八地。以前观世音菩萨听到千光王静住如来在诵大悲咒时,自己就是从初地直趋八地,当然,那是菩萨,所以如来念的咒祂听的懂;我们是连菩萨也没来念给我们听,因为程度差太远了!大家现在来学梵音,一边还在考证内容、发音的正误。其实登地菩萨以后,都不在意时间过了多久,因为心已经平等平等。要是有无漏智慧的话,就不会再执着时间或地点,所以出生到畜牲道也好、出生到地狱道也好,反正都无所谓。我们心还不净时,一句话错了就有果报。有的人害怕,一听到讲经说法讲错一句话就堕入五百世狐狸身,便不愿意讲经说法。

其实狐狸身五百世还算短,万一入无间地狱那不是更糟?但纵使是无间地狱,终究还是会出来,出来就出来了。所以有慧、没慧就差在这里。有的人看到公案中五百世狐狸身就很害怕,这个就是没有智慧。如果你已经是真正悟的人,六道中哪一道不是一样吗?如果你修到须陀洹境界,断三结使,就不下三恶道,不下三恶道代表你心清净了点,嘴巴不会太胡说八道、乱讲话,起码就可以避免一些三恶道的因缘。在人道、天道来来去去,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常会有的事情。你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十方世界来来去去,你要去哪个世界都可以。但八地之前,没有这种能力,因为心还不够清净,起不了神通变化。以上是附带告诉各位,至少要三大阿僧祇才能修到果地佛(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的)

 

如何断烦恼?有四种情形,此谓断惑四因。其中,前三者系断见惑之因,后者系断修惑之因。见惑有苦、集、灭、道等四谛所断之别,其四谛亦各有二类,苦、集二谛下有自界缘惑、他界缘惑二者,灭、道二谛下有有漏缘惑、无漏缘惑二者。

如何断烦恼?有四种情形为所修因,「遍知断、能缘断、所缘断、对治断」,此谓「断惑四因」,即断惑有四种因。前三者(遍知断、能缘断、所缘断)是断「见惑」之因,最后者(对治断)是断「修惑」之因。但因我们并非在讲《阿含经》,而且苦集灭道这些概念以前也稍微讲过,所以这边用比较简单的方式介绍即可。

据《大智度论》所载,佛之教法有种种差别,乍见似为矛盾,若总其教说,则有四悉檀之别,悉檀者是siddh23,有修业成就之义,此等皆为实义而不相违背。

(1)世界悉檀─即随顺世间之法,而说因缘和合之义;亦即以世间一般之思想、语言、观念等事物,说明缘起之真理。例如,人类系由因缘和合而存在,故非为实体。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见,乃说适合世俗之法以随顺众人,令凡夫喜悦而得世间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称乐欲悉檀。

(2)为人悉檀─即应众生各别之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众生生起善根,故又称生善悉檀。

(3)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之贪、瞋、痴等烦恼,应病而予法药。此系为灭除众生烦恼与恶业之教;以其能断众生诸恶,故又称断恶悉檀。

(4)第一义悉檀─即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称入理悉檀。

 

见惑以四圣谛来讲,有苦、集、灭、道等四谛所断之别。其四谛亦各有两类,一类是智忍或者智法忍,另一类是类智忍或称类智法忍,也就是前面在讲的忍法,或《金刚经》所讲的忍辱波罗蜜。当中,「法忍、法智」是在欲界中修;「类忍、类智」是在更上去的色界、无色界二界中修。智忍则是由很明显的六根、六尘、六识中修;类智忍则是对微细心去修,故于色、无色界中修。

苦、集二谛下有「自界缘惑」、「他界缘惑」二者之名相。对于由接触之十八处界(六根、六尘、六识)等因缘,所产生的迷惑,自己都要去断。过去的「集」是因,造成现在的果是「苦」。苦、集这二谛都是由自己身、心接触到之因缘,或者是他界缘所产生的迷惑。灭、道二谛下有「有漏缘惑」、「无漏缘惑」二者,既然能够控制苦、集二谛,这时候就进入「灭」了,如果完全灭,就得到真正的「道」(解脱道理)。所以靠近得道的境界,后二者(灭、道)就是无漏智的熏习,但还不全净,是以有漏修无漏智,用无漏智断有漏惑,这样轮流的在用功。禅修过程都是这样子,你先用经典、用心念控制,来断你对一切法的执着,这就是有漏修。以有漏的智慧来面对种种的迷惑,而且能够脱离种种烦恼。

所以初期之有漏智、有漏法是需要的,不见得是不好,不然你不知道怎么修下去。你说念佛,念一句佛号来控制心,令你的心不随缘去流转,那这句佛号就是有漏的智慧,才摄得住你的妄心。如果你连这念一句佛号这种有漏的智慧都忘记,那你就很惨了,你就随妄想一直流转,随业力去发作,一直生气啦、或者是干什么坏事,依种种的忧喜苦乐觉受,随缘去发作,造业完了才在后悔,这样也不行。所以开头时,有漏智慧也是一种法,慢慢修到有点无漏智慧抬头了,这时候就是用有漏修无漏智,无漏智来断有漏妄法,是这么互相不间断的修上来。到最后灭、道二谛时,无漏缘惑尽。后面继续讲,要怎么来做到见惑断、修惑断?或苦、集、灭、道四谛怎么来离断? 

 

 

 

断惑四因

苦谛所断烦恼

见惑

← 自界缘惑

(1)遍知断

 

← 他界缘惑

(2)能缘断

集谛所断烦恼

 

← 自界缘惑

(1)遍知断

 

← 他界缘惑

(2)能缘断

灭谛所断烦恼

 

← 无漏缘惑

(1)遍知断

 

← 有漏缘惑

(3)所缘断

道谛所断烦恼

 

← 无漏缘惑

(1)遍知断

 

← 有漏缘惑

(3)所缘断

修道所断烦恼

修惑

 

(4)对治断

 

(1)遍知断─即断除见惑中之苦、集二谛下之自界缘惑,与灭、道二谛下之无漏缘惑。自界缘惑,系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为对象而起之惑;无漏缘惑,则为以无漏法之灭、道二谛为对象所起之惑。此二惑均为迷于四谛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缘(所迷之对象)之理,则惑即可断除。例如苦谛下之惑,由遍知苦谛之理而断;集谛下之惑,由遍知集谛之理而断。

第一个是遍知断。「遍」是无所不到,六根接触六尘,有所念、有所行、有所怎样的。遍知断,即指知道了以后就要能够去断除;也就是断除见惑中之「苦、集」二谛下之「自界缘惑」;故说苦谛下之惑,由遍知苦谛之理而断;集谛下之惑,由遍知集谛之理而断。与断除见惑中「灭、道」二谛下之「无漏缘惑」。

关于这一部份,你要先去认识「苦谛」。苦谛简单讲,它当然有很多境界,也要有苦智忍、苦智法忍。你要今生所面对的因果报应,有时候没有那么苦,诸如你还年轻,家庭还有财产,生活也还算安逸,当然不觉得苦;等到老了,老病死接连出现时,你才惊觉人生果真是苦,光有钱也没用,因为还是会生病、还是要死亡,所以无常法都苦!这些都跟你过去所造的业有关,所以因果很复杂。最近有同学看到一篇文章后很有感受,所以用mail传来传去,也传到我这里来了。

那篇文章在讲什么?有个人某天午睡时,突然灵魂就出去了,走着走着,走到很熟悉的道路,看到有一间房子,然后就进去了,人家煮了一碗他很喜欢吃的芫荽面,吃一吃就回来了。回来就醒过来了,嘴巴还有香菜的味道。于是循着梦中的记忆去追查,才知道他梦中是回到前世的家里去,做梦那一天刚好是他前世的忌日,所以他的妈妈就煮了他最喜欢吃的食物祭拜他。而且也在这个家的木柜里,发现许多文稿,他拿起来看才发现:「我去考试时,所写的也是这个。」原来,他今生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都是以前笔记里面的文稿。所以考试时,他所答出来的东西,都是他过去世所熏习的。

因此今生没有天才,你做什么事情都要七世熏习。我们知道「七」是宇宙里最大的数目,怎么讲?你说八、九才是,不是!八是二的四倍,九是三的三倍,十是五的二倍或二的五倍,不算最大!七是最大,所以七世熏习,今生的天才都是七世以前熏习的。有的钢琴家出生二、三岁就会弹琴,不是他今生学习的,是他过去就是音乐家、钢琴家。所以你学佛法也一样,如果你今生才开始熏习,会觉得很累,一毛、一块这么慢慢存起来是很累!如果你宿世有学过,一听就闻一懂十、触类旁通,这是过去世所熏的。

所以《金刚经》上说,能够来听此经者,都是已供养过千万亿佛,才有因缘来听此《金刚经》。这种听,不是说只有听,而是要听得懂、听得有兴趣。如果第一次来听的,就根本听得真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得没有兴趣,这类就是过去没有很深的因缘。每个人过去多少都有修行,有修行但他出世后,也未必会接触佛法,反而接触的不是乩童就是桌头,或者顶多从打坐、练气功这一类的开始来修。

进一步讲,如果你作不好的事情,比如自杀事,也是一样。自杀为什么会连续七世?这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使然。你熏习了自杀的那种痛苦,无意中阿赖耶识就会驱动你自杀七世,之后识神对此才会慢慢淡薄。不然只要出生做人或者动物,(动物也会自杀),都无缘无故的就去寻短,或如动物要自杀则是撞墙、跳山崖自杀。所以听了佛法后,万万不要去闹什么自杀。当然,修行也是一样,对于今生的习气、过去的习气,都要先修──眼耳鼻舌身遇到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不再起迷惑、不再执着!然后去思惟:现在的「苦(不如意、痛苦) 」,都是过去世所「聚集」的因,所聚集的因都是造业,在十八界跟你自己心里面所产生的。

再来就是断除见惑中「灭、道」二谛下之「无漏缘惑」,断除指无漏智慧之因缘。因为无漏智慧有时候会执着空,会执着善境界。你修行一定会有境界,不去断除的话,则会执着此等境界,并且迷失在后面的灭、道二谛之下。所以你要用般若波罗蜜,来观一切善境界都不执着,正如《楞严经五蕴魔相解说》中所说的,都要超越,这样就可以真正得到初步解脱!

那「自界缘惑」在讲什么呢?自界缘惑,故若能断其能缘之自界缘惑,则他界缘之惑自然断灭。自界缘惑系仅以自己所居止的境界(如人是在欲界)为对象,而起的迷惑。比如你眼睛看不到外层空间,不会烦恼外层空间怎么样;但你眼睛看到了周围的人事物,你会烦恼、会起迷惑。如果你放不开的话,对任何事情都会起迷惑。你如果天天对电视所讲的这些人事物,包括什么在爆料的,或者什么做一些乱七八糟事的,还很执着的话,就是会迷惑。如果你听了都当作无所谓,或者比较极端的把它当放屁一样,都无所谓,那么你就是已经远离了这种自界迷惑,不被世间的乱象所迷惑。事实总是事实,还没水落石出以前,我们也没神通知道真相是什么,那你何必去烦恼这些?要学会不去搭理这些烦恼。如此这般,他界缘惑就起不了作用了。

自界缘惑系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为对象而起之惑,无漏缘惑则为以无漏法之灭、道二谛为对象所起之惑。此二惑均为迷于四谛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缘(所迷之对象)之理,则惑即可断除。

「无漏缘惑」,则是以无漏法在灭谛、道谛之间的一切对象而起惑。这些对象都比较好,但你一执着就不好。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没有境界?都有境界!四空处定有没有境界?有!但如果没有用无漏智慧来超越它的话,就变世间禅定,你还是要轮回,无法解脱!所以苦集灭道,苦智忍跟类智忍都是在忍这个,智忍是对色界天的四禅,类智忍是对四空处定来忍,第一种忍法就是你得到空无边处定的话不要执着空,那就会进入识无边处定,如果你得到识无边处定,可以用心力想过去你发生什么事?你得什么果报?宿命通现起你的哪一世。

像你诵了《佛顶尊胜陀罗尼》以后,如果你畜生道的因都灭掉了,你应该作梦也会梦到很多事情,而且这种作梦,不是像你还没有修行前,都是梦的昏昏沉沉的用自己的昧心在想,不是!而是好像在看事情、看电影一样,看电影里面又有你自己、有别人,又有现在的你的同修或者你认识的人,就是这一票人在那里搅和来、搅和去,只是时空不一样。那心是用过去的心可以看,如果你可以现影像,那就是梦中也可以现、定中也可以现影像。像这样,若看到好的就高兴,看到不好的就很烦恼,那就是执着。无漏智慧还没有圆满时,就会起烦恼。

好比说现在给你知道──与这个人有因缘、与那个人也有因缘,且有的因缘很深,你如果没有超越这个因缘深的,父母亲的情爱还好,夫妻间的情爱你把握不住那就完了,再结个婚吧,所以很多对佛法不懂得就是会这样子:你没有通还无所谓,有通了搅在一起,每一个都是过去世的太太,有十几个,这个就是不学佛法!你懂因缘,就要去超越因缘,不能执着这个因缘。你说这个因缘比较深、那个因缘比较浅,无论因缘深或浅你都要平等观!当然因缘深的不要迷糊掉,也不要说如果因缘好的话,你就对他好一点;因缘比较浅的话,就对他比较不好一点、不照顾一点,这样你的平等心又没有了。所以亲疏因缘难免都会碰到,都要平等对待。像这些你要不要超越?不超越就死掉了。所以你的无漏智慧,在道、灭二谛,还是要断。此二惑(自界缘惑、无漏缘惑)均为迷于四谛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缘(所迷之对象)之理,则惑即可断除。

再过来,四空处定──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第三个无所有是你不主动想,有因缘来就想,想了又不执着,所以是无所有处定。光会不想,但你处非非想时,不会用无漏智慧超越它的话,有想时还是有想啊!你不知道断因,则这个集谛仍没有灭。「集」是集一切因果的因,你没有灭,你光知道但是你没有修佛法把它灭掉,也还是没有超越,没有修到灭谛。所以集谛知道过去因果。因知道了没有超越它,没有用「灭」来灭它,则因还是因,甚至因会变为果,果又为变为因,因因果果总是牵扯在一起。好比说你若知道对方跟你过去有「姻缘」,也就要让她修的好一点,自己解脱了、她也解脱了,那不是都解决了?不至于说,过去的因还在那里,而是大家都解脱了。再来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虽说不想,有时候还是会想。说是有想又非主动去想,是有因缘才想,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世间最高的禅定了。

所以这四空处定,就是在「灭、道」之间去修,这是善境界,善境界你也要突破,不突破的话你怎么得到解脱道?所以说要离色界缚、无色界缚,没有办法缚,这就是你无漏智迷糊掉了。就是在灭、道二谛时,你面对善境界,甚至于神通或异能现起时,你迷惑掉、迷失掉了。在善境界迷失,也还是迷失。刚开始,苦、集二谛,是在世间六根、六尘、六识中迷失掉,当然迷失得更离谱;后面的迷失倒还好一点,迷失是升天而已,结果仍没解脱,这种迷糊掉跟下界的迷糊掉,最终结果还是一样,还是一直处在轮回之中。因为就算是在上界,修行没有解脱,就还是会受轮回,只是说他会在天界的时间非常非常久,像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天寿命为八万大劫 (537兆年),这种时间在我们人间看来是很漫长,但他们在定中却是过得很快,总归最后都还是要轮回。

所以你看世尊的两位外道师父,第一位是修到无所有处定,第二位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但这两位的未来,一人是受报以后直接下地狱,另一人是升天以后还做了一个小国国王,再下来就入地狱。所以修到天界最高的禅境,还是要下地狱,何况其它还没学佛法的?我们要懂佛法,然后要知道怎么来断因为世间人事物所造成的烦恼,以及修行过程之间善境界所造成的诱惑。后者这个讲诱惑比较具体一点,因为你看到可以有宿命通、也有天眼通、也有什么通,这种境界多好啊,但你不知道去断结的话,就忘记去修把你内心的种子灭掉、不起因果报应,所以无法像佛一样完全还光了、都清净了。

佛当生最后受的果报,即就是跟祂以前出生做小牛有关。当时,牛妈妈在河边喝水,(那一条河就是迦屈嗟Kaku66ha(),又称拘孙河,那一条河的西岸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入灭的拘尸那罗),祂是小牛,故意在那里跑来跑去,把水弄脏了,害妈妈喝到脏水;而这桩把水弄脏的事件,就是祂最后要受报的一件事。初时,世尊祂在吠舍离(vai02l1)那边决定,预计三个月以后要入涅盘,接着阿难就搀扶祂,一直走到拘尸那罗来,为什么在施那罗要喝水?因为路上有名淳陀者供养太好的东西,祂福报已经不行了,吃坏肚子,然后就脱水。关于这个,有的说是因吃到有毒的东西,有的经典讲不是,因为这个是很诚心的供养,所以煮太好的东西,祂受不了就下痢,下痢又脱水,走三个月到施那罗这里来。祂跟阿难说:「我想喝水!」阿难就去最靠近的这条Kaku66ha河取水。经典上说──又告阿难:「我今患渴,汝可往至迦屈嗟河(Kaku66ha),取净水来。」阿难答言:「向有商人,五百乘车,从河而过,其水必浊,恐不堪饮。」如是再三,勅于阿难,阿难然后持鉢而去,既到河上,见水澄清,心大怖惧,身毛皆竪,而自念言:「我于向者,见诸商人,五百乘车,经此水过,意谓犹浊,不言便清,致令屡逆如来之勅。」即持水归而以供奉,作如是言:「甚奇世尊,向见商人,五百乘车,从河而度妨于前后,十日之中犹未应清;世尊神力,俄尔之顷,而便澄洁。」世尊即便受水饮之。

也就是,阿难一去取水,所看到的都是脏水,原来是刚刚有商人驾了五百辆车度过去。阿难想说:「这个水如此脏浊,怎么可以拿回去给世尊喝呢?」因为阿难还没究竟,看不懂因果,就空手而返。世尊就跟他说:「没关系,你再去取水,那个水一定会清净,你要把水舀回来,我要喝水。」然后阿难就再去了,再去时,梵天看不下去。如果再让水呈现污浊貌,阿难一定又不拿回去,世尊就没水喝,这是因果;所以梵天就用祂的神通力把水变清,而阿难看了很高兴,就把水舀回去。舀回去世尊就喝了,接着便告诉阿难:「你舀来的水,你看是清净,我喝还是脏的。」然后便跟他讲过去的因果。

所以说大小事情都有因果,连这么不懂事的小牛,牛妈妈在喝水,牠跑来跑去,也有因果,要还加五百倍的!一只牛在跑变五百辆车牛在跑,跑过去的水有多脏,本要好久好久才会清净!世尊知道果报,还是喝了脏水。所以像这种因,你如果不懂、不去思惟、不去想说「我该怎么来控制这个轮回的因」,那怎么解脱?修行要先把道理搞懂!一切的因果报应,都是过去所造的。你要怎么来练──面对过去所造的业,能够没有烦恼?如果能练到,就是苦集灭道,而这不是绝对没有烦恼,是纵使有烦恼起来也不觉得烦恼,因为内心还不完全清净;我们要修到快成佛那样──因果报应每一个该还都还光了才能真成如来佛。

阿罗汉只是解脱、不再来受生,但祂内心里面还有很多种子还没有受报。你看很多最后身的,像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最后还是被人家用石头砸死了,为什么?因为他过去曾杀人,因此这一世也被杀。那还有没有受报的种子?还有很多。但是祂已经成阿罗汉,祂可以控制,有烦恼不起烦恼,就是无漏智慧。如果是完全清净,无漏智慧具足的话,什么都不用断,因为心内每个因果报应都已还光了,就真正像如来佛不来受生。所以我们在最前面第二品讲的,菩萨的最后身,最后身就是要成佛了,最后身也就是补处菩萨、补处佛,要成佛了。像悉达多太子出生修行到所有果报都还了,跟祂有缘的众生都度了,无缘众生也度了,然后入灭,入灭去做更大的事情,去度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这是《解深密经》里面第八品所讲的,法身化无量应化身,去度一切众生的能力。所以,下界的修行跟上界的修行,你都能够遍知而断的话,起码就能够解脱了。

例如苦谛下之惑,由遍知苦谛之理而断;集谛下之惑,由遍知集谛之理而断。你今生为什么会有痛苦?你自己感受不到痛苦,你的父母亲为什么会有受苦,起码就是生老病死后面的老苦、病苦,这些都有其因。不来受生就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那出生天上,应当是比较不会生病,但是寿命尽时,还是有五衰相现起,还是要死。因此,要懂得这些道理,并且知道要怎么来修、怎么来断。集谛是集因果的因、迷惑,我们要以思惟、认知来断。

 

(2)能缘断─即断除苦、集二谛下之他界缘惑。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为对象而起惑,为他界缘惑。他界缘之惑为自界缘惑之所缘,故断能缘之自界缘惑,则所缘之他界缘惑自亦断除。

第二个是能缘断,即断除苦、集二谛下之他界缘惑。前一个遍知断,是关于自己的理解跟修行;这一个能缘断,是关于你自己跟别人之间的牵扯关系、因缘。有分直接跟间接的:直接的是直接找上你;间接的是你无聊、看电视,引来的烦恼,例如看到什么地震、灾祸…等,所引来的烦恼。你看了不会自在,看了就会伤心、就会哭泣、或怎么样…,这些都是你还不究竟。世界到处都有苦难,尤其是裟婆世界,(如果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没有苦难),在我们这不好的世界里面,苦难一定有的。毕竟是裟婆世界!那你更要能够面对这些因缘,来断苦集二谛的他界缘惑。

你今生不仅是自己会生病,还会有别人加诸在你身上的痛苦,不管是语言或者是行为方面的,等于是你都必定会接触到外界的。你从中直接感受到的,大概都是集谛里面的因。所以苦、集这两谛,你思惟懂了以后,面对外界人事物跟你之间互动所引起的痛苦、欢乐等等因缘,你都要能够断掉。你修色界禅定还没究竟以前,在欲界定;如果进入初、二、三、四禅,这是色界定。当中种种现象你有没有超越?没有缘你不会去看到、听到、体会到;有因缘了你感受到还有这个现象,那你有没有超越?要超越、要去断!

这跟一般的宗教不一样。一般的宗教,都在追逐天界安乐的果报,当然佛教也有往生天界的鼓励,因为你既然不行,那你就念一个咒,升天去了,总比你堕落到三恶道好吧?所以我们度众生,也要看众生的因缘。面对的是菩萨种性者,你要训练他成菩萨;面对这个是很难教化的,今生已没指望要成就,那么你把他送到四天王天、忉利天,总是好吧?否则他就可能堕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恶道毕竟都不好呀!所以,你在行菩萨道时,不是只有一法可用,你要成为菩萨、要度人成为菩萨。那到底有几个人堪为菩萨?没几个!所以你最后会降低标准,然后扩大你的因缘。你愿意行菩萨道的话,只要有因缘,就会视对方的根基,来鼓励他修何种法。

不要光说「心中心法」很好,就要求大家都打坐两小时、四小时、六小时、然后怎么样……的。万一对方不行,你也不用一直叫他做。反正念「尊胜陀罗尼」,念完时就可以升天了,生兜率天也有。念尊胜陀罗尼者,要往生兜率天很简单,二十一遍天天这么念,死时能往生忉利天,或者更好的兜率天。到兜率天等弥勒菩萨下生,你跟着祂下生,最少还可以悟到阿罗汉。因为祂下来成佛,你在祂的加持之下,随便怎样修都是阿罗汉;如果发大心,且过去有因缘,则再修个菩萨,就更简单。一般人听经闻法很吃力又做不来,所以才会在杂密经典里,有这些咒语出现,以专门利益那些根基不雄厚的人。让他们念一念就能升天了。你会问:「生天上不是不好吗?」「对啊,是不好!但总是比你迷惑、掉下三恶道,还要好啊!」不过你真正在修禅定的,这里在讲如何得到无漏智慧,这是要修到阿罗汉境界或者阿罗汉以上。

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为对象而起惑,为他界缘惑。所以你在欲界里面的善行,色界天里面的四禅定,生起种种现象时,你迷惑掉、执着了,这都是为他界缘生所起的迷惑。他界缘之惑为自界缘惑之所缘,外世界你会迷惑,也是你内心不清净才会迷惑。上面所讲的遍知断,是自己六根、六尘、六识自界所产生的因缘迷惑;现在这是被外界所产生现象,引起你内心的不清净,故而迷惑掉了,自界、他界互为因缘。故断「能缘」之自界缘惑,则「所缘」之他界缘惑自亦断除。所以你如果断除能缘之自界缘惑,那自然就能够断掉所缘之他界缘惑。由此可知,如果你自心第一阶段都修不好了,那要修断掉他界缘惑,怎么可能?你六根看到六尘人事物都要跳脚了,那怎么有能力去断掉你对初禅、二禅、三禅所现起的这种境界的执着?你不可能去得掉!面对周围的人事物都还在执着,怎么可能对比较高层次的禅修放得下?一定还是执着不放!坏的都还在执着了,那好的一定更执着,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走过去!

 

(3)所缘断─即断除灭、道二谛下之有漏缘惑。有漏缘惑以无漏缘之惑为所缘,故断「所缘」之无漏缘惑,则「能缘」之有漏缘惑亦自然断除。

第三个是所缘断,即断除灭、道二谛下之有漏缘惑。不管是自界缘还是他界缘,反正我一切因缘都能断,这已经是进入灭道二谛。而有漏缘惑以无漏缘之惑为所缘,故断了所缘之无漏缘惑,则能缘之有漏缘惑亦自然断除。因此,开悟的人很好修就是这样!你起心动念、妄想也好,(妄想是自己起的,缘惑是有外因缘产生的念),起心念时,你有一个觉知,观照它,看这个心起灭、起灭,那修行不是很简单吗?人家讲一句话你还会生气,你还有生气的种子,它会冒冒冒,结果你的觉知看着它:「你再冒!」这生气很好玩,你听到一句话不痛快,这个生气的心就一直冒起来,然后你的觉知看着它,还可以看着它而说:「你再气、再气、再气呀!」再气再气,意思就是说:「不跟你狼狈为奸!」这样,它就没有力量了;反之,如果你迷糊掉,跟它钻进去了,就真的生气了,心性两个狼狈为奸,当然就发脾气出来。如果种子它在冒冒冒,而你以一个觉知去看着它,又不去跟它说好、不好,只是一直看着它,它就没有力气,就下去、下去、下去,不见了!

你有没有体会到这样:生气的种子可以看到?你心开了,就可以体会是这样,这样修起来就很简单,也不必用经文、也不用提醒自己,就直接看着它,「看你在干什么!」因为一切心念它是无实性,这无实性它是待不久的,都是依缘,而且缘不可能不尽,所有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法,不管因缘多长久,最后都要灭,何况我们心念!心念都是一二三四五六排好了,第一字、接第二字、接第三字……,第一字完了才第二字起,第二字完了才第三字起,第三字完了才第四字起,第四字完了才第五字起,到第五字的话,四三二一字相都灭了,是不是?所有心念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字如果是一,一是二的因,二起来了,二是第三的因,二起的话一灭了,三起的话二灭了,你的念头是不是这样进行?当你看到完整的五个字成为一个的念头,你看完时不执着,因为它是依缘,缘是无实性,无实性会灭,所以它就灭,无漏智慧是这么熏习的。

如果你起一个念就很执着,那你怎么解脱?所以念起你会执着它,一定因为是有喜欢的、厌恶的、或者害怕的,所以你才会执着它。如果讲一个不痛不痒的事情,你可能不会执着。像你如果还执着明天天气如何、还罣碍「要不要带雨衣、要不要带雨伞?」你当然就放不下啊!如果说:「明天天气好不好,跟我有什么关系?看着办!」顶多出门时有雨,那就穿雨衣嘛!别人家一讲明天天气,你就在那里想,明天天气到底好吗?不好吗?不好的话我要穿雨衣吗?或者拿雨伞吗?或者准备洋伞吗?你打这些妄想,光是「明天天气」这四个字就把你搞乱!你有无漏智慧的话,看一下「明天天气」也不理它,马上「明天天气」这四个字就消下去了。为什么消下去?反正到明天时再看着办,不会去执着天气是好或不好。像这样,一切因缘自起或他起,不执着才有办法修到灭;如果灭也得到的话,道谛就得了。

灭、道这中间,就牵涉到有漏智慧的因缘,不要迷失掉。刚刚讲,有漏智慧也不是不好,有时候要会用,但不要迷失掉。最终是要培养我们的无漏智慧,无漏因缘慢慢会越来越强。无漏缘就是什么都不动,你讲好我也没有什么高兴,你讲不好我也不会烦恼,反正都无所谓,这种无漏智慧慢慢圆满时,一切有漏法就觉得没有意义,用不上了。以前还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念了半天来破你内心的烦恼,现在连念也不必念了,为什么?自然就清净、自然就没有烦恼。所以现在的气象报告,对你来讲,应当已没意义才对。反正明天不好,不好就看着办;明天好,好也看着办。除非说要出远门,预备一下;或者有要去团体旅行,天气不好那就不能去;如果私人的行程,好、不好有什么关系,要去照样去,不因为说天气不好就改变行程;若是团体,诸多不便,才要考虑改变行程。

所以你有没有形成无漏智慧?在有漏、无漏之间,都不能迷惑掉,他缘起有缘、无缘、有漏、无漏时,都不要迷失掉,这样便可以断所缘之无漏缘惑。先断有漏缘惑,得无漏缘惑,无漏缘得了也要断,能缘之有漏缘惑自然就断除,最后无漏缘都灭了,你有漏缘当然也就灭了。这过程不可能是绝对说先得无漏,一定先得有漏,有漏不要迷失掉,要用时偶尔用一下,然后慢慢培养出无漏缘,但不要变成一种执着,一执着就迷惑掉了,变成无为法的执着,那就糟糕了。修无为法是好,但不能以无为法为修究竟果,要究竟还是要有为、无为都要一起来用。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七品就讲到,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应该有断灭相,这就是告诉你,不要住在无漏缘惑上。

 

(4)对治断─即指修惑唯以对治道断除之。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对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对治。

最后一个是对治断,指修惑唯以「对治道」断除之。苦集灭道,或者苦集灭道高层次的类忍智,也是一样有八忍,一个是色界四禅、一个是无色界四空禅,这个八忍或者八类忍智,都是让你断一切烦恼法的,所以叫做对治断。修惑是讲心,见惑是你的心依六根面对外境人事物,产生六尘的喜怒哀乐去烦恼。真正要断是修惑,这是修心。刚刚讲过,修心很简单,你如果真的打开心眼要修这个心,看着它起灭、管住它,擒贼先擒王,管住这个心,它不会随因缘去发作,修起来就很好了。

所以刚开始你要控制你的习气,它还会起灭起灭,但是你控制几次以后,它就不起灭了,不起灭就自然可以面对世间的一切现象。如果不度人,光是自修的话,你很容易得安祥、愉悦,天天都是非常快乐、住涅盘境;但你要行菩萨道,就要跟人家互动,你要度他,有时候骂、打都来了,但是这个心还是不动。你说:「骂人家,怎么心不动?」你有两个心,一个真心,真心不会动,骂人家是嘴巴在骂,你的心真的不会动,因为真心的你是没有习气。所以普通一个没有修证到空的人,他在发脾气时,那种嗔心非常强,你在周围之间,就可以感受到,自己也要发脾气。而一个有空性现起的人,在度众生时,他发脾气不会嗔恨到周围,大声是很大声,但是虚空没有什么嗔心,你们去体会一下。

所以你如果是心扉开了,你的亲人在周围发脾气时,不要讲发脾气,比较淡薄一点的忧郁心也好、嗔心也好、嫉妒心也好,起时,你都会感受到。所以,心不是只有你,心是大家共有的,只是有的人被身体束缚搞得不清不楚,认为我就是我。所以你要保持一个平常心、不要烦恼,你一烦恼别人也烦恼,你高兴别人也高兴。当然还不究竟以前,还是给人家高兴,不要给人家烦恼;如果究竟的话,永远保持一个平常心,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高兴,反正就是平常心,所以在修惑上唯以对治道断除之。

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对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对治。这个在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对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来对治。因为上上品的迷惑是很重,所以你只能用淡薄一点的力道,即下下品的道去对治它;而下下品比较微细、微细的惑,你要用上上品的道对治它。解脱道越高的,越能够控制你比较不好的习气。就习气而讲,上品当然指比较重的。讲不好的,上品也是不好,下品比较淡薄;讲好的,上品当然是好的,下品的惑是比较淡薄的迷惑。

那为什么下下品的迷惑,要上上品的道来对治它?因为,越微细的越难断!你知道吗?你要控制你的脾气不发作,刚开始很好控制,你要控制到看到一个人讲一句话、做一件事,虽你不以为然,但你的心都不起一丝一毫不以为然的心,这很难!虽然不发脾气,但妄心会闪一下。如果某人有妙观察智的话,他就知道你的心发了零点一秒的脾气,一般人则看不出来。你要练到,真的对一件事没有好坏分别,没有什么可以动心来生气的。

这个心你可以感受,这很难去说明清楚,因为你在生活交互作用之间,你总是要应对,应对就大声、小声都有,但心永远都感觉到它是不动,那不动怎么来印证呢?是要在境界上,当冤亲债主来时,你心真的不动;不是在你人事物之间好像不动就是很好。你行菩萨道不可能不动,生气还是要骂人;但是境界来时,你那种既有的解脱能力,本然就存在,不必用什么法;那应对之中你又随缘,吃饭、做事,以及跟众生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事情,还是如常的去应对、运作,这样才能自在。总之,以上是讲见惑、修惑、四谛跟断惑修惑之间,各种断除的过程。

2008.08.27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