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2005.08.20.   第 14 讲(2)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续)

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名词解释()

4.实言

实言者是佛果位者才能所知如实而言,因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智者,所说当然实而不虚。所以说由于佛语真实决了义故,真实知见故,称为实言。实言者为佛依实知、实解、实见、实证者而说,非是疑惑心中语故。日僧亲鸾大师据此分别,称为五实,即:(1)真实决了义,佛语不虚妄,故称真实;决择正理,究竟明了,故称决了。(2)实知,指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谓弥知一切事法差别之相,乃佛之智,故称实知。(3)实解,谓四无碍。四无碍,即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此四者皆契实而解,故称实解。(4)实见,谓佛眼。佛眼能究竟如来藏中之性相为常,知见一切诸法,其所见契实,故称实见。(5)实证,谓大涅盘。即万德圆满之大般涅盘真实之极果,故称为实;证得实果,故称实证。

「实言告汝」的「实言」,有时候我们讲话会刻意有所保留不讲实话,但也有不经意没讲实话时。本来要讲实话,但话一出口却变了调,无心说谎,然而说着说着就不自觉灌了点水或减点斤两,讲完后自己也不解,我为何要如此说?举个例子,譬如买了一栋八百万的房子,讲出口就变成九百、一千万。当然这并不伤害他人,但是自己事后回想,明明八百万怎么讲成九百万、一千万?自己也觉得奇怪?这是潜意识里好面子,有时在一个人不经意讲话时,能看出一个人潜意识里藏有什么心态?

《金刚经》云:「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在这五种言说里,今天要解释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如实言」,因为它先出现在第十一分。何谓如实言?最基本的解释就是照实言说,就像刚才举的例子,八百万的房子就讲八百万,这是如实言;然而在修佛法上,还有很多其它的意义。

在第十一分中第一次提到「如实言」,到底是根据什么实际来说呢?实言者,是佛果位者才能够依所知而如实的来说,因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智者。上一次我们讲到,祇陀园精舍的树叶,到底有几叶?恒河水中的沙,到底有多少粒?一般人无从知晓,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知道!大智慧所了知的有各种义,佛如实的把它讲出来,所说当然实而不虚。

更由于佛语真实决了义故,真实知见故,称为实言。佛所体悟的境界是究竟的,祂也能澈底的了解其意义,故而讲出口的,就是祂如实的知见;那么在还未究竟的世间禅定,甚至于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的境界,他们虽有五神通,但所知还是局限在能力范围内。他们所讲的虽亦是实言,但因为所知所见还没有决定了义,故其言说不能称为如实言。譬如去俄罗斯,造访的是莫斯科、列宁格勒这几个大都市,回来就称说了解的俄罗斯就是如此这般。你看到的是大都市的部份,却还不了解乡下的民情风俗,即使所言不虚,真是你所见到的,然因并非絶对了解其义,也不能够称为如实言;只有佛的知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讲出来的话才能称作如实言;一般人所讲的虽是真话,但是因为知见受限,不能称为如实言。

实言者为佛依实知、实解、实见、实证者所说,其中若缺少一项,所讲的话就不能称做如实言,这是与修行境界有关。外道的知见、世间的儒道思想,也是就其所知而言,即使有的自称是真理,但证得的知见一旦有受限,所言又岂是真理呢?这些都不能称为如实言!

非是疑惑心中语故,佛因为无所不知,祂所讲的并不是心中有所质疑、不能肯定的话,这是如实言的一个重要基础。《金刚经》是大学程度的佛法,再往上去就是神通变化、真言的部份,这已经是最高的修证。

在如实言方面,日本有一位和尚亲鸾大师,他把上面所讲的真实、实知、实解、实见、实证这些分别不同的领域知见,把它称为五实言,一种实际的言说,即:

(1)真实决了义,佛语不虚妄,故称真实决择正理,究竟明了,故称决了:第一种是真实决定了解其意义的,否则菩萨有菩萨的知见、阿罗汉有阿罗汉的知见、阿那含有阿那含的知见、世间禅行者有世间禅行者的知见,光一个开悟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也不能说谁就不对,只是他没有如实言。讲出来的就是他自己体认的境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是如此,并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没有真正做到如实言。

佛语不虚妄,没有虚、没有妄、是真实的,因为衪彻底了解了,无所不知的了解其意义,衪能够选择决定正确的佛理。又不同层次的菩萨、小乘行者、世间禅行者、欲界天境界、称言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宗教,知见受限于看不到世界的形成,难免有如是说法。其实三界九地二十八天,每天的天主都是菩萨,菩萨有三不等,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知见上还是受限制。有的经典讲初地菩萨只能观到一百个世界,这知见、能力是受限制的,虽然也是诚实讲自己所知道的,但这不是决了义;若能够观到大千世界也还不够,因为只局限在我们娑婆世界,要到法身菩萨才能观到十方一切佛刹土。佛法上的实言,非如字面所示的不打妄语,一定要知见够多、够广,于时空的过去、未来、现在都没有局限、一切悉知、悉见,才是真正的决了义而说。

(2)实知,指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谓弥知一切事法差别之相,乃佛之智,故称实知:是要能一切都知道,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事,无所不知。因为每件事都有因才有其果,这是佛要证到一切种智,无有一切种智,就没有办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哪一个微细的众生,是怎么来出生?都有他的因果!佛有一次如厕,看到一只蛆,这只蛆以前为人时也曾出家过,为着一句不当的话,堕落到厕所里成蛆。若有宿命明,无始劫以来无论多长的时空,十二类众生所有的因缘果报,衪都能如实知,自然就能如实言。

一切种智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严格讲起来有这三种智慧。道相智,是修行上的各个层次都要懂;一切相智,是所有的相,包括有形、无形、有生命、无生命,它们的过去未来都能够知道。比方无情众生如木头、花草之类,衪都能够了解过去的因缘如何,如今才会变成无情类。

谓弥知一切事法差别之相,事法差别就是一个因绿果报。此物为何形成?是有其因,彼事为何发生?亦有其果,事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见,是弥知、是全部都懂了,一切事法的差别相。法是种种现象界里的大小事情皆有所不同;哥哥出生智慧高、弟弟出生智慧低,为什么?不是同一父母所出吗?这是他们潜意识里哪一世的因缘造成智慧高低有别。

这智慧是天生的,来自过去的因缘,并非后天所学到的世间智;真正的智慧会表现在读经典上,或判断事理条理清晰,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的对不对?如不如法?这些都是智慧,勉强不来的,要从这种地方来观察。有智慧的人,用眼睛、耳朵去观照他人的智慧高低,愈有修证的人观众生的智慧愈是一目了然。

佛则是具一切种智,更不用说了,什么事情都能够如实知、如实了、如实言,这就是佛智。而佛在如实言之前,也就是我们上次讲到的「说法」前,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请法!佛基本上不会无缘无故说法,是有缘才说。衪不会主动去说法,因为衪是在如如不动之间,没有法的执着,不住一切有为法,但有人发问,衪就要讲。上次我们讲了说法,底下又说了一个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法有生灭,因而不用说;法本性空,是无法可说,是以不可说。

有六种法不应该说,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其实总共一切法都没有什么可讲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说法四十九年?是有请、才有说!宣说之际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些是说法时的一种实际而说,那么为什么不可说、还是说了?《金刚经》亦言:佛有所说法不?虽然是说了,是因为有因缘请法衪才说,说完了也灭了,只是后人去记载、去学习!

(3)实解,谓四无碍。四无碍,即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此四者皆契实而解,故称实解:对佛理没有完全了解的人来说法,说归说也没有契中真理;修到快成佛的人,于大菩萨的境界就有四无碍解。因为这四无碍解,他也可以自说、自利,然后将其废去。佛法没有一个絶对的,说是方便说,建立一个正法也是暂时的,到最后还是要把它破解掉,没有破解掉就不是佛法。

学佛法学到什么?庄严佛土者,佛说非庄严佛土。不是庄严佛土,这样才是庄严佛土。对佛法若是没有这种了解,就只是半吊子。世间一切法没有絶对的,我方便说、你方便了解,但最后又怕你执着,又再把你破去:「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是怕你执着,不讲你又不懂,懂了后又怕你执着它,所以再将之破解掉。很多人说奇怪?我听课都听得懂,但是回去后脑筋一片空白,那就对了!为什么?因为你当下了解,但是当下不执着,等到有一天你要用时,你自然会用!因缘起,即依自己的修证去应那个缘;缘灭了、过了,我依然自在无碍!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又说:「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问的东西我告诉你了,讲了以后又再把它破解掉,这世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法!譬如心烦,我教你一个方法,念佛!把那个「烦」化解掉,「烦」化解掉后,就不必执着一个念佛的念,一直放不下,那也是一种执着!当然我们要往生时,心要安祥,总是要有一个依靠,没有依靠就像在大海中随波漂流,无有一浮木可以抓,没有安全感,既然没有安全感,你就抓住一个佛号,在心里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便觉得踏实!

一位开悟的行者,从前是念佛的,为要回复到清净的自性,这个念佛的念头,也要把它舍掉放下,否则找不到空性。等到悟了一段时间、几十年过去了,这从前念佛的习气不会灭,还是会念佛的。佛法懂了后,就产生四种无碍的智慧,这四无碍的智慧,是在玩弄世间一切相,讲白一点,是在寂静之间为了要度化众生,才在世间相里说空、有,不空、不有,随你怎么说都成,端视对方的根基。这个人的毛病在哪里?依他的毛病去讲,去破解他心里面的执着,都是在用这四无碍智,其实你都自在无碍,没有一个绝对的法可以说是佛法。

四无碍智、四无碍解,一个是法无碍解,每一个法都能够正面讲、反面讲、侧面讲,总之依众生根基来讲。法不是绝对一个法,八万四千法门才可以适应一切众生的根基,你抓住一个空体、懂得佛法的真实义后,可以依众生因缘去讲!我们以前讲过了,对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有些人说法时不是清净心说法,为什么?因为他们自认为懂了,自以为是的批判某段经文,这些都是不清净说法。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对象是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不同对象所讲的是不一样的!

不要在经文上斤斤计较,截取一段来批判,这是你心有执着,不是法或经文本身有什么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知见不够!拿名相来说,在高深的大学部讲名相,为什么要演译?为什么要说明?因为你们都是插班生,没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这么学上来,所以才要回过来再跟你们解释。很多人说我佛经都看不懂、听不懂,那是因为你没有基础,一个名相之中又有名相,当然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如果你从头、从幼儿园学起,现在当然能一听就懂!

在《大般若经》里四无碍解就四无碍解、四无量心就四无量心,你问四无量心是什么?四无碍解又是什么?高中就讲过了,你现在在大学部还在问这些?不懂就要请教人,或自己去查小乘的法门,或亲近某些在演译经典、解说经典的菩萨。法不管正法、邪法或者不正、不邪的法,你都要能够出入自在,所有佛法的义,有了义、不了义,你也都要能无碍的去接受。

了义,是在讲空、无、涅盘寂静的道理;不了义,是在讲世间因果报应的道理。有一些小乘的行者,修到业力黏不到他,他就说哪有因果?对他而言,他的认知是没有因果。为什么?因为一切因与缘动不了他,他的内心清净,没有业与之相应,他可以自在解脱了!但这道理不能去对小学生讲,因为他们没有达到那种解脱知见,他们还会造业。这些阿罗汉们已经不造业了,内心的种子对业缘也起不了相应,祂自在了。在自在之中,不能说世间何尝有因果?如此说便是造业!心里面可以这么自我了解,但是不能四处宣说:没有因果,…,这样是拨无因果!不去修正这种概念,而让一些众生产生误会,这也是造业!

了义、不了义,都能够如实的去解说,也有方便解说、也有真正以空义解说。对还没有究竟的人,要讲一些不究竟的佛法义理,让他们能懂。佛法,是依每个众生的根基去讲,所面对的是大众,更有必要把各种有、空或不空、不有的中道,所有的境界都讲清楚,让大众可以依经义吸收,能够懂得什么义理,就自己去接受、吸收。

四无碍解,一个功夫练就的人,就有这个能力,说高、说低、说圆、说方,都依众生的根基来说。你说空,诸法皆空,初级根基的人听不懂,什么是空?他没有证到;若你跟他说内心里的烦恼是看不见、抓不到的,既是如此何不把它看成空,不要受它的影响,这样他比较容易理解;回到家后,儿女、先生、太太跟你吵架,就把他们所讲的话,当成一阵风吹过,转眼成空,不理会、不相应。不相应也是空的一种变化相,看你的对象为何?要让大家都能够如实的了解。菩萨都有方便智慧,可以观众生根基,再以这四无碍解来讲,让每个人都能如实的受用。

辞无碍解:十二部经的每一种体裁都不一样,称谓十二部(1)契经(sūtra,又作长行)。(2)应颂(geya),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3)记别(vyākarana),又作授记。(4)讽颂(gāthā),又作孤起。(5)自说(udāna),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6)因缘(nidāna),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7)譬喻(avadāna),以譬喻宣说法义。(8)本事(itivrttaka),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9)本生(jātaka),载佛陀前生种种大悲行。(10)方广(vaipulya),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11)希法(adbhuta-dharma),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12)论议(upadeśa),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

所以一行者要表达出你对佛法的了解,可以用唱诵、偈语、长诵、短诵或如实说、依义而说、譬喻而说等等不同表达方式,都可以这么去解说!还没有修到一个境界的人,我常教他不要赋诗,有的人修到一个境界,过去的哪一世是文人会做诗、填词,难免心血来潮就要舞文弄墨。还没有究竟以前,要把这些习气暂时压住,等到真的有成就了,那时你要唱诵就唱诵、想写偈语就写偈语,想怎么表达你对佛法的了解,都能随心自在无碍。

有些经典里,宣说一段道理后,中间会穿插一段偈语、歌诵,便是这种情形。歌诵是比较难,要有音韵及字数的配合,把前段经文重新排列组合,再以另一种文体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智慧,到大菩萨以上就有这四种无碍解,这是语辞方面的。

乐说无碍解:乐说不是喜欢说、不请而说,不请而说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讲,因为你已经了悟了佛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不讲。但有众生请法,那你就要讲,讲时是很愿意、很高兴的,把你的所知所见、如实的讲出来!很多人懂了一些,就很爱惜自己的知见、舍不得讲,一旦讲了大家都懂了就不希罕了,心里不是味道!

在《楞严经》里有个典故,提到一位菩萨(周利盘特迦 Ksullapanthaka),过去某一世出家后大概有一点修证,结果舍不得把他的知见教给大众,他在这世就得到了愚痴、没有智慧。愚痴到什么程度?出家人第一个学的伽陀(gatha)四句是:「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每个出家人就要先学这四句话,一句里梵文也没有几个字,他记住第一偈的前面几字就忘了后面数字,才一句话怎么记也记不全。有人这么笨吗?这位菩萨就是如此!后来世尊怎么教他?世尊就告诉他,你也不用背了,就拿根扫帚,天天打扫环境,心念「拂尘、除垢」一语,把圾垃集中再装进圾垃桶去,天天就做这个工作。他在扫、扫、扫之间悟道了,把所有心里的圾垃集中在一起,然后装在圾垃桶,再把它倒出去!

释迦牟尼佛是调御丈夫,有各种能力度化众生,你是什么根基?就用什么法来度你!这位菩萨就在扫地之间悟道了!一位真正了悟的行者,他懂的是没有一法可得,既然如此又有什么是值得敝帚自珍的?一有众生请法,就要非常高兴的去说,把所知、所见、所理解的,全部讲出来!这四种都是契实而解,故称实解,即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但要确实懂了,才能够去依此四解而说。

(4)实见,谓佛眼。佛眼能究竟如来藏中之性相为常,知见一切诸法,其所见契实,故称实见:实见是实际看到了,这又牵涉到每个人根基不同,所见的范围不同,当然从了义到实知、实解,每个境界都有所不同,只有佛才能够真正圆满。佛以佛眼能究竟如来藏中之一切性、一切相,看这些为常,也能够知见一切诸法,而且所见都如实的契实,故称为实见。

佛眼可以观照到十方一切佛刹土,以所见来讲,从东方过去无量恒河沙世界外,有一个世界名为什么?此世界的佛名号为何?衪正宣说何经?佛都能如实得见!在宿命通方面,无始时空的一切众生有情类、无情类,衪都能够如实见,衪都能够讲得出来。我们大多的人是如实不见,所以自己胡说八道是不成的,要依经典来讲,因为我们的知见太渺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末法时期的众生,需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5)实证,谓大涅盘。即万德圆满之大般涅盘真实之极果,故称为实;证得实果,故称实证:就实证而言,实证是要有果位的,一定要得解脱、要得涅盘的。实证不是证到眼睛可以看到什么?耳朵可以听到什么?这些都没有用!实证是心地清净几许,是否不受外在因缘的影响?是否解脱了?有阿那含的解脱境界,就生五净居天;有了阿罗汉的三毒断尽、三毒永伏的境界,就可以断三界轮回;再者有菩萨的境界,一方面学解脱、一方面修智慧,未来就可以成佛,这都要实证。最怕是一些没有实际的修证,却自夸有多大修证的人,说来到底这些人的问题还是出在智慧上,愈有智慧、愈有修证的人,愈有自知之明,不会在台面上大肆宣说这些。

真正的实证,即万德圆满得到大般涅盘真实的极果。在还没有真正到释迦牟尼佛这种果位佛以前,实证是有:小学程度的实证、初中程度的实证、高中程度的实证、大学程度也有实证,这些都还没有究竟,还有盲点,还有疑惑。还没有成佛以前的大菩萨,修证很高了,为什么还不能讲无量的佛法?因为差一点,也就是没有全部见到上面所讲的这些,对于佛法是不是真实的决了义?是不是能够知见一切智?是不是能够实际了解一切法?是不是能够看得到全部佛法空、有不二以外,遍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与众生?这实证是最后的、是五实之一。

要证得实果,才能称为实证,以前的这些方便的、阶段性的了解,不能讲是实证。释迦牟尼佛讲如实言,就要有这种内涵,什么都能够知道,讲出来的佛法,无论知见、深度、广度,都是圆融的。与其做了无量无边的布施,不如去持诵《金刚经》、四句偈,依义修行,若能够为他人解说,这种功德比你以无量无边的恒河沙七宝供养一切诸佛、众生之功德要大得多。就是因为衪已经成佛了,所以如实的告诉你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这是这一分最后一个解释名词。

 

(四)、经文大意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本段中世尊第二次重申有人受持、读诵《金刚经》或四句偈等,比以七宝满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行布施,其福德要大得多。世尊问须菩提尊者:「如恒河水中细沙本无量无边,再以如数沙的比较,以一沙比一恒河,如数之数,你意云何,是诸恒河沙,是否有够多呢?」当然如此多数的恒河与其水中之沙,是无量无边的多,唯佛所能知见。但须菩提尊者虽不能知见,但也能臆测如此之数是无量无边的多。

本段中四句偈就是空身、空性、空性、空法这四句,也能够依义修行,成就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种果位的,比用满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七宝来布施,前者的福德要大得多!修行又比布施的功德要来得大,修行中修《金刚经》、修四句偈,又比修其它小乘经典的功德要来得大!《金刚经》是要成佛的基本理念,让你能够去了解经义、依义修证、能够自我成就,在未来能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功德才大。布施只是培养一些福,还没有做到德,要福、德两足尊,才能够圆满佛道。

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世尊问须菩提尊者:如恒河水中本来就无量无边的细沙,而恒河里的一粒沙,又代表另一条恒河,那么多的恒河里,又有无数无量无边的沙,这么多数目的沙,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是否够多呢?这里是讲恒河水中的沙,不是岸边的沙。恒河水中沙本来就无数无量无边的多,而恒河中的每一粒沙又是一恒河,这一恒河又有无量无边的沙,如此重重累计下来,多不多?

当然是无量无边的多!多到多少?可以数出来吗?唯佛所能知见,余之不能及。上一次我们讲到法身菩萨,证到法身清净的十地菩萨能知,但须菩提尊者不能知,因为他只有阿罗汉的境界,但他也能臆测此数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用脑筋想,也是无量无边的多。一条恒河有二千五百一十公里,这里面有多少沙?当然有无量无边的沙,一颗沙又化为一条恒河,另一恒河之中的沙也是无量无边,累计下来当然是无量无边的多!

须菩提尊者答说:「是相当的多,世尊!不用说仅以恒河来说其量就甚多了,不可尽数,更何况诸恒河水中的沙呢!」一佛剎土具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具无量无边的恒河,每一恒河又具无量无边河沙,所以其沙是无量无边的多。

须菩提尊者答说:「是相当的多,世尊!不用说仅以恒河来说,其量就甚多了,不可尽数,更何况诸恒河水中又有无量无数无边的沙!」一佛剎土具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佛所弘化的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1×109 ×3 1是一个银河系,银河系本来就非常宽广,何况三千大千世界更是宽广,在无限虚空之间,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占一个点而已。故不能思量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共十方,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只有佛才能知见,我们不能知见。每一世界具有无量无边的恒河,每一恒河又具有无量无边的河沙,当然其沙是无量无边的多!

世尊再告诉须菩提尊者说:「须菩提!我现在如实言地告诉你,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虽以布满在如此多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以用来布施,所得福德是为多不?」须菩提尊者答说:「真的是非常的多,世尊!」

世尊再告诉须菩提尊者说:「须菩提!我现在如实言地告诉你,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虽以布满在如此多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来布施,所得福德是为多不?」供养一件珠宝有一件福德,供养那么多的珠宝,当然其福德是非常的多,须菩提尊者说:「真的是非常的多,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尊者说:「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金刚经》中,甚乃至仅受持其中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并且能为他人说其无上义理,而此讲述《金刚经》义理之福德,胜过前者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以布施之福德。」

于是释迦牟尼佛就导入正题,佛陀告诉须菩提尊者说: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金刚经》中,甚至仅受持其中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懂了依义去修持,先不讲去为别人演说,自己修《金刚经》、四句偈,其功德也比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去供养还要多。再者又能够有能力去为他人解说《金刚经》、四句偈的无上义理,而此讲述《金刚经》义理之福德,更远胜过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宝来布施之福德。一则是有形有相的布施,一则是自我修证到无形无相、不执着,又把所修证的为他人说,一灯燃千万灯,让大家能朝如来菩提前进,这功德才是大得多!

这一段是第二次讲布施与修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

 

()、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1.「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本段世尊在讨论恒河水中之沙,世尊告诉我们:恒河水中沙有无量无边,若以一沙一恒河,恒河水中又有其沙,这样推演下去,其恒河中沙有够多吧!沙数虽然是一不可说天文数字,此数值到底有多少,也仅证得佛果位者或得法身菩萨者始能知之。三贤、声闻圣人尚无从知悉,何况是我们凡夫。

本段世尊在讨论恒河水中之沙,世尊告诉我们:恒河水中的沙有无量无边,若以一沙一恒河再推展开来,恒河水中又有无量沙,这么推演下去,不是一倍,是无量无边的倍数,是不可说的天文数字,这数字到底有多少?只有证到佛果位者或者法身菩萨才能知道。有些菩萨可以知道下雨的雨滴数,但于十方虚空一切佛刹土的恒河沙数,就不是一般菩萨可以知道的。

三贤、声闻圣人尚无从知悉,何况是我们凡夫?圣人、声闻、缘觉三贤是还没有究竟、没有解脱,因地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行者的知见仍受局限,不能知道这些事情,何况我们凡夫更是不知道。

我们对于不能知,佛亦未明言之事,就毋须猜测,即使猜测,犹是不知。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去猜测,心则如如,这是学佛法者的健康知见。有些人不知,强要去思维,自下定论,即成妄语或断见,此非学佛法者应有的知见。佛子应抱持如是心态:知则知,不知亦未见经文论及者,不必费心伤神。否则行者不知而思维说,即成妄语,强效先知,非学佛者应有的知见。

我们对于不知道,佛也没有明讲的事情,就不要去揣测,再揣测还是不知道,修行人的一个大毛病,听不懂就非要弄懂,这就是执着!像这种不是去研究就能够懂的大问题,干脆就放弃、让心死掉!一看到这段经文,佛、法身菩萨都可以知道,我也要知道。其实这种鸡毛蒜皮、根本没有义理、没有了义的,佛不仅没有讲,而且也不能讲。为什么?现在的恒河沙随时都在生生灭灭,过了二千五百四十九年,这中间变化了多少?所以佛不会讲出一个确实的数字!然而佛知道为什么不讲?一讲又变了!经过二千多年,早已变化无量数次。

时空之间的世界,随时都在生灭变化,像这种就不能讲,不能讲就不要去揣测。看到一句佛法的名相,不能确实了解也就算了,有一天你自然了解,还没有进去当然不了解;即使进去后,今年看的,又会与二十年后再看的又不一样!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告诫你们,即使修到有一点样子了,也不要白纸黑字去写书,日后自己看了都要汗颜,怎么会写出这些东西来?

如同成长般,刚开始的所知所见,都局限于儿时的知见,有一天长大成人了,再回头一看,才惊觉自己儿时的无知,本来就是无知!我们还没证到佛的境界时,都是由学习去揣摩经典、去了解意义,不懂就放下,不必去猜测!若是当下懂了率性脱口而出的话,也只是当下就众生因缘果报的情形而言,非但不是絶对的,也毫无意义可言,和真正的佛法更是沾不上边。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因因果果,牵一发动全局,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对于大事情不必去揣测,看经典懂就懂,不懂就放下,当下看懂了,也不必牢牢抱着不放 因为现在懂了,以后还会更懂,更懂了就推翻先前所懂的一点点。我们在还没有成佛前的知见,并不能像世尊所说的了义、实证、实知、实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说的。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才是正确的态度。知道了不可说,不可说有人问就要说,不然就打妄语。没事不能说,有人问就说,超越修证以外不懂的,就说我不知道,要是这种态度!西方人士比较有这种实事求是的习惯,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知道。有时候会听到人说,你是博士怎么会不知道?博士不是什么都要懂的,博士是面对一个问题,他可以运用所接受的学术训练,实验研究找出对策。他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他更容易去找出对策、解决问题的人,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

学佛法只要开悟后智慧是无量的,这脑筋可以冲击它,从前没看过的经典,拿起来翻翻当下便可以融会贯通,为人解说。有些人讲经往往名句堆名句、名相砌名相,拾人牙慧,引用此人、引用彼书。其实当基本智能开了,灵光一闪,义理便如实的从心中流露出来!

释迦牟尼佛要参看谁的?祂是首先成佛的,祂所讲的经典从何而来?都是从祂自性里流露出来,以祂的神通力与诸佛的心相应,自然宣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每位佛都可以讲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些经典,为什么我们除了典记(把佛本身成佛的因缘与其愿力写出来,例如药师佛有《药师佛本愿经》)外,看不到其它成佛所阐述的佛法?因为不是在娑婆世界讲的,是在祂的世界讲给祂的众生听的。每尊佛都可以宣说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有的世界众生福德较好,不像五浊恶世众生,心地坏得一蹋胡涂!尤其减劫未法时期,贪、瞋、痴、慢、疑、邪见深重,释迦牟尼佛教化得很辛苦,当然也更代表祂的慈悲心伟大,这才是真正大慈悲心!

有一天到了八地菩萨以上,发愿:我的世界永远不要有三恶道!哇!出生在你那儿的众生都是道德水准较好的,相对的你就比较轻松,讲一些真正解脱、真正成佛的佛法就好了。不像世尊要苦口婆心的从五戒、十善、心地讲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等这些戒律,让你一步步修上来!所以读经也好,自己修证到哪个境界也好,在深入经藏时若看到震动你心的经句,就把它写下来!早期我编讲义,都是看了大、小经文,觉得这句对我以及未来众生有用,就把它摘录下来,否则那么多的经文,要全部了解,很多都是重复再重复的。读一部经懂了,再去读其它的大乘经典其实就大同小异,只是名词有别。写下来的就代表你对这句话有所感受,累积多了,感受的东西就容易记得,也容易依之修行,进而依之成就。

看不懂是时机还不成熟,不必在意,不懂就不懂;又或者十几、二十年后,有天忽然看到一句话,注意到它了,以前也看过为什么没印象?功夫、时间还不到家!为什么以前看不到《金刚经》,只听过师父口头的片段解释、开示?以前看不到经典,现在可以看《大般若经》、《金刚经》?因为根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为什么要分五个时期?也是把浅根基慢慢带到成熟时,祂才开始讲合适的经典!《华严经》讲完祂就封关,不再讲那么深了,改说《阿含经》,因为菩萨该听的都听过了。《华严经》在他化自在天讲完后就不讲了吗?其实祂还是继续讲的,但是到色界天、无色界处去转法轮。为什么?因为龙树菩萨去龙宫,看了这经典觉得太深奥了!不是芸芸众生的福德可以了解的,所以凭脑筋背回来,但只把背的其中八十卷,停在欲界天的他化自在天所讲的部份说出,实在可惜!

当程度已经超越欲界天的天神,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是如何?怎么《华严经》没有讲呢?有一天真的修到手印、神通,想到龙宫去看《华严经》也未尝不是没可能,有没有这能力就看你自己了。专心修下去!没有家眷的人要专心修行,法都是要靠用功,逐渐加码,一天六小时、十二小时、十八小时这么用功上去,日久功深,几年后就真成就了。你持的咒、印能够发挥无上威力时,哪里都任你行,要到龙宫手印一结就去了。问题是你们听了咒、印的威力好生欣羡,但就不去痛下功夫,包括我自己有时也打妄想,是不是丢掉你们这个大包袱,自己好好去闭关、修一些神通、再成就自己?想想还是不行!起码要把我所知道的先写出来,再来想到自己吧!先把我计划要出的书写出来,让有需要的人能参看,至于自己以后再说吧!所以还是在这里,没想要休息,也没能闭关好好念咒、修行!

楞严咒已经教各位了,你们都光说不练,不好好修!楞严咒的咒心若能修得好是很殊胜的。经典云:一切佛皆由楞严咒心所出。末法时期这些咒语为魔所障,被改得面目全非。本来不太想去请《房山石经》,现在好像不请不行了,因为这些一千多年前的经碑保留得很完整,对于校勘木刻本的错讹,是难能可贵的考证依据。例如大悲咒,字、音莫名增减、扭曲,现在大部分的人念的根本不对,难怪没有人真正念了几次后就证到八地菩萨的。其实咒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意义,现在市面上、网络上的版本,有些是自以为是的断句、甚至随意加减字,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算来大正藏里的正确性还高些,只是日本人的发音走了音,所以翻成梵字的字也错了,这些都要花很多的精神去校正,所以真的要很小心,不要去胡乱改咒语!

楞严咒咒心只有几个字,《房山石经》版的咒心与大正藏的咒心,只差「无畏金刚轮」这几个字而已,其它都几乎一;不管无畏放在金刚轮处还是金刚手菩萨处,都是一样的效果。你去观想那个梵字,能念、能观想得起来,就可以产生神通变化。哪一天我把它整理出来,整套印出课诵本,让大家认真地来念一念。此咒可以抑制身体的大小病痛、着魔、天神、天龙八部、外道等等的作怪。很多病痛问题也不用求人,自己就可以解决,有怪病、遇到魔障,认真念一、两遍就好了!

回到正题来!我们不懂就不懂,不要去揣测,不要去想恒河沙到底有多少?读经典看不懂也放下,现在听了这句话不懂也不必问,有一天自然就会懂。哪一天?就是开悟那一天!开悟后智慧锐利,经文自己一看就明白;没有那个境界,别人就是再说得舌璨莲花,你也没办法受用。自己有境界了再来参看别人的境界,再来读经典,就可以得真实受用。现在有不懂的就放下,不知道的也不必问。有人说这岂不是违反教育的原则,不懂的就要问?学佛法和学世间法就是这么不同,学佛法要亲自走过一遭。你用有为的心来问,即使明眼人坦然向你言说,不是过来人,你还是听不懂的。过来人闻一知十,一点就通,经文一看就恍然了悟,所有过去的失连、不解处,剎那间全连起来、全懂了。

还没到释迦牟尼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境界,想有何用?何况根本也不是如你所想的一般。有些人不知,勉强要去思惟,以自己有限的智慧、有为的知见去下定论,如此所言,若非胡言乱语、即是断见。所谓断见是还有某程度的知见,但仅以当时的修证所看到、知道的为见解;然而即使是断见,也起码要到识阴灭尽时,阿罗汉的境界,行阴区宇的阿那含境界还谈不上呢!更遑论尚未断尽贪、瞋、痴三毒,犹在世间禅定、甚至什么境界也没有的人!行者不知而思惟说,即是胡言乱语,勉强要仿效先知,这不是学佛者应有的知见。

修行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是如何打通自己的身体?真的要有成就,一定要心眼打开、色身打破,其它的就不用去研究了,都是揣测、没有用!所以不要打妄想、不去揣测,让心如如!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罣碍,不是很自在?这是学佛者的健康知见。不要用第六意识去思维臆测,恒河沙到底有多少?一粒沙又化成一条恒河,总数又有多少?不要去打这妄想,知道无量无边就好了!经典没有讲是有原因,因为已经是不可说、不可说,所以就不必去说。世尊为什么没有讲?因为时空会改变,讲出了一个数字,也不是永远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开示经典的起始句都是什么?一时!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是这样用一时带过,不能讲!一时就是时空不一样、不能确定!佛子应抱持着:知则知,不知也未见经文论及者,就不去费心伤神的态度。徒思何益?犹无正解!有些人错将自己的思惟当真,还沾沾自喜于这个创见,更写书去误导他人,当真是自误误人!
 

2.「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本段世尊指导我们,财施不及自修《金经刚》或讲《金刚经》、四句偈义等法施来得福德大。以七宝布满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来做为布施,其福报当然是无量无边。注意世尊说以那么多无量无边七宝布施,所得只有福,不具有德,尚属有漏果报。而认真修持《金刚经》或持四句偈行者,所得是福德具足,但尚不圆满。福者是有漏法,行者仅知财宝布施,所得为有漏善行,当得感召有漏果报。而修持《金刚经》或持四句偈行者,是庄严自己,又能庄严佛土,以佛之福德为己之福德,亦能自求解脱知见,所以修持《金刚经》或持四句偈行者功德具有福与德。要能胜于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者,当要能于此《金刚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说《金刚经》或四句偈甚深微妙义理,而此福德始胜前无量无边七宝布施所得福德。

本段世尊指导我们,财施不及自修《金经刚》或讲《金刚经》、四句偈等法施来得福德大。以七宝布满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来做为布施,其福德当然是无量无边。要注意!世尊说以那么多无量无边七宝布施,所得只有福,不具有德。佛说:得福多不?并没有说:得福德多不?因为德是修庄严、清净内心。以财宝布施,具有福报,不具有德行,具有福报尚属有漏果位;而认真修持《金刚经》或持四句偈的行者,所得的才是福德具足,然尚不圆满。  

这一几件事,福是有漏法,若行者仅知财宝布施,所得到的是有漏善行,当得感召有漏果位。有心去供养阿罗汉、辟支佛,仅仅一碗饭,就可以让人荣华富贵;反观现在大家好像都供养了不少,却没有荣华富贵,可见供养的都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末法时期即便是出家众,要修到阿罗汉境界也不简单。阿罗汉一入定,要一星期才吃一餐,现在好像很少听说有哪位师父一星期才吃一餐,也许有,或都藏身在深山里,显然大多还没有真正得阿罗汉,但他们出家了,可以成「类声闻」,类是好像,好像就是还没有真正得到声闻果位,难矣!

修持《金刚经》或四句偈,是要自我庄严,也是在庄严佛土,而庄严自己、庄严佛土,有何福报?有!以佛之福德为己之福德而修行,有何果报?修得好,释迦牟尼佛的福报就给你。世尊曾言:若一个人真正认真修行而被饿死,是无此道理!因为认真修行是不怕没饭吃的,能认真修行也有成就,自然就有天神供养,不是直接有形来供养你,是让你自然到时候就有人来供养,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福德吗?你也没有去布施,去做些什么,为什么自然就有人送钱、米、菜来?这就是认真办道、清净自己,也沾到了世尊的福德。

一方面除了沾到世尊的福德外,也能自求解脱知见。庄严自己去断掉贪、瞋、痴、慢、疑,当然就有解脱知见,所以修持《金刚经》或持四句偈的行者,其功德是具有福与德。不要光修自己的福报,要能更胜于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者,因为修持《金刚经》成就自己外,是福德具足,要比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其功德要大得多,所以要修持《金刚经》,要真正去受持四句偈。

能够进一步的懂了,有修有证,能够圆满自己的智慧,进而为他人讲述《金刚经》,甚至于只讲四句偈的意义,把《金刚经》的义理浓缩到小乘的修行:清净内心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次第,把这妙义讲给大家听,如此你的福德也胜过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去做供养的人。这么说起来还要不要修布施呢?干脆我们来修《金刚经》、持四句偈,为别人阐释就好了?还是不行,还是不能荒废布施,不能放弃布施波罗蜜!

我们如何于布施、自修持与法施中取得正理?若行者仅行于布施,会得有漏果报,不能超出三界;然行者若舍布施而转自修习,则走入小乘自了汉之修持。故行者未究竟前,当以布施波罗蜜多广结善缘,建立大乘根基,再行修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自求内心清净,继以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罗蜜多,悟得《金刚经》中成佛妙义。行者修持《金刚经》有成,当将其甚深义理及四句偈自修持义理,广为众生宣说明白,以期众生亦能成就自心清净,庄严自己,庄严佛土,达自觉、觉他之目的。行者能如此三管齐下,除布施外,以自利而后利他之修行,当已种下成佛之善因,未来世亦当得悟如来菩提,成就佛果位。

我们于布施、自修持与利他法施中要如何做,才能取得正理与平衡?《金刚经》并非只强调要修《金刚经》、持四句偈,为他人阐释就好,在《金刚经》里面还有讲布施波罗蜜!然而于布施、自修、法施利益众生三者之间该如何来做?一个行者不能光行布施,因为布施仅得有漏果报,不能超出三界;但行者也不能舍布施不为,而转自修习,只修自己会走入小乘自了汉的修持。 

在行者还没究竟以前,当以布施波罗蜜多来与大众广结善缘,建立大乘根基。大乘根基来自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其中布施是排第一。布施另有一个意义,是不求人间福报,因为这是有漏法,但又需要去做布施,怎么办呢?那就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行布施的自己、所布施之物、所布施的对象无所有、不可得,是为三轮体空。去做布施但不要有布施想,布施者,即非布施,是为布施,做了而不罣碍做过这些事情!

我们以布施与大众结这个缘,将来他可以向你学佛法,而不希望因彼此间布施的因缘,结了这种有漏法:我给你一千,下次你还我两千,这样没有用!我给你一千种了这个缘,以后我有成就,你来向我学佛法,也就不涉及有漏果报的关系!所以不要在物质上结有漏法,要结在清净法缘上,广结善缘以建立大乘根基,将来行菩萨道时才有度众的对象。否则就像学了一身的武艺,却没有传授的对象,有什么用?如何行菩萨道?所以修行不是只诵《金刚经》、修持四句偈就好,还是不能省略布施波罗蜜,继之行者一边自己修持《金刚经》,乃至修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偈,求内心清净、解脱,再以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罗蜜多,悟得《金刚经》中成佛的甚深义理。

布施是广结善缘的第一部份,供养诸佛是希望诸佛菩萨来加持、希望护法菩萨来护持。忍辱波罗蜜是修一切法之中最为重要的法,这与经典懂得多少无涉!只要学一个忍辱,一切佛法得成于忍,佛法要如何学到?唯一忍辱!在修五阴魔相并没有谈到忍辱,但修到阿罗汉后,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有三十种伏忍法,降伏对一切外境所生的心,及内心所起的一切烦恼,都是用忍辱,唯有忍辱波罗蜜这个法,可以让你成就佛道。

于布施波罗蜜做了,以般若智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忍辱波罗蜜刚开始用吞忍、按奈的忍,忍下来,修到最后没有忍的心,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修忍辱不要去观对方的身份、年纪、辈分,要打破身份高低、年纪大小、辈分先后的分别,对谁都有一种忍辱的心,这可很不容易!有的人对上可以忍,无奈他就是比我权威;对下可不成了,你是我的部属,还嚣张什么?咽不下这口气,然学佛都是要忍!修得好就有成就,因为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都要用「忍」字来忍。忍的境界很多,各个不同:瞋心是忍;欲望是忍;不如意的失望还是忍;因果轮回之心与心的牵扯,要练到能感召悬絶更是要忍!各种境忍辱波罗蜜都可以用得上。生气用忍倒是容易体会,让你造成轮回的根本、两心之间互相牵扯的拉力,是否有办法忍、不理会?对方来感召,我不相应,不受你感召,这是忍,这才是真正修佛法解脱的忍!

懂得愈多、感应愈多,如果不能忍,知道了许多却忍不住想讲,比如我有什么境界、你有什么事将发生等等,表示你对世间的一切相没有忍!修佛法有个阶段是万分寂寞,不欲为人所知、要能自甘寂寞、潜默将养,这还是忍!《金刚经》里仅提及布施、忍辱、般若三波罗蜜就能让人成就佛道。最重要的,一切法得成于忍!能悟得《金刚经》成佛的大道理,要修四句偈,而修四句偈让心清净,就要修布施、忍辱、般若这三波罗蜜。

当行者修持《金刚经》有成后,所谓的有成,必须要证到《金刚经》三段论这甚深义理:「实相,观它非实相,即为实相」,这种空、有不二的道理。证到了、真解脱了,真的可以承认事实之间一种因果报应的众生相、世界相,才算是修持《金刚经》有成。有成了,也了知修行过程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诸境界,与心地清净才能得到的果位,就要广为众生宣说明白、解释清楚!要有这种菩萨心,自利而后利他。自利有了不去利他,一进入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再想要发菩提心,又是二万劫、一万劫过去了!所以当生若有成就,要顺理成章的跨出去帮助众生,不要住入寂灭,在二万劫内清净自性无所事事,浪费成佛的时间。

行者能如此三管齐下,做了布施后放下,不去罣碍,再要广结善缘,供养诸佛菩萨,以自利利他之修行,种下成佛之善因。成佛不在布施、自利,要成佛是种在菩提心去度化众生的行为上。当然度众生,自己身心也要练成熟,心要能摆脱种种的业缘,要练得金刚身、金刚心,否则光有利他之心,一走出去就撞得满头疱,障碍连连,菩萨道这么难行?不到不退转位会让你退转的!

有菩萨心,身心也要配合成熟,身还是要练练方便法,让身能运转自如;心当然更要经过千锤百炼,逆来顺受,练到天蹋下来都无所谓,要修无为法这么去承受,才能种下未来要成佛的善因。未来的哪一世能成佛,不知道!是阿僧祇劫以后的事,但要成就菩萨是比较简单,经典里的菩萨好多,十方国土来来去去。只要有心要行菩萨道就不错了,至于何时成佛?毋须罣碍!因为还没有佛来为你授记:未来当得成佛,号某某佛,于何世界成佛,所以只要用心就好了!第十一分的无为福胜分,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其中也能学到许多知见!

( 2005.08.20. 讲于 法尔 )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