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九品   一相无相
                  200
5.03.26.   12 讲(6)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九品   一相无相

(三)、名词解释(续)

5.阿罗汉果

阿罗汉(arhat)是修行圣道真正得到圣人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若得到声闻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也只是更接近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已经去掉五上分结(色界结、无色界结、掉举、我慢、无明等五),永断三毒的贪、瞋、痴。最近我把四果做了一首四句偈:「能断三结须陀洹,淡薄三毒斯陀含,五下分结阿那含,永断三毒阿罗汉。」

「能断三结须陀含」:一个人能够断身见、戒禁取、疑心病就是得到须陀洹果了,但不要有须陀洹果想。

「淡薄三毒斯陀含」:能够断了三结以外再加上要淡薄贪、瞋、痴,三毒的贪、瞋淡薄,你可能比较容易了解,愚痴不明因果怎么淡薄?就是要能够了解因果报应的一些现象,能够观微细的人际关系,也懂一些因果道理,不要去犯因果基本道理,这就是淡薄「痴」病。

「五下分结阿那含」:以三结再加上贪、瞋这五种比较微细的习气,把它慢慢的断尽了,那就是得到阿那含果。五下分结是前面三结的身见、戒禁取、疑心病,再加上三毒后面的贪、瞋两个心病,这是五下分结pabca āvarabhāgīya -sajyojanāni也是另一个比较下位的,所谓下位就是指比较粗的,上位是比较淡薄、比较轻的,所讲的微细,在九品的下下是最粗的就比较重,上上的就比较淡,可以极微细的这么去分。即去除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

阿那含虽然没有到阿罗汉的境界,但是五下分结,是在断更微细的习气,因为我们的心分好几个层次,而前面须陀洹断三结了,怎么阿那含还要再断三结?每一个心病一直承续下去,一直到五下分结尽就是阿那含;五下分结就是每一类的较粗结缚,这个结大家都知道是结缚、结使。能够将身见、戒禁取、疑、贪、瞋,这些微细的习气都能够断除,就有阿那含的果位,阿那含果一得就有五神通俱足;如果连一通都没有,那不是五下分结尽,也都还没有阿那含的果位,末法时期要修到阿那含、阿罗汉不是那么简单的。

「永断三毒阿罗汉」:前面阿那含的因为还有微细习气,就像拿石头去压住你的习气,不是永远断除,永远断是连根拔除,贪、瞋、痴三毒都不去犯,因果关系是不会再与众生结缘,贪欲的种种心都已经永断,不是像前面斯陀含的淡薄,有时候淡薄还有妄想念,那个根还有在发作,只是你定性比较强,不受它影响,是所谓的淡薄;再往下,贪、瞋、身见、戒禁取、疑心病,都能够把更微微细的习气断尽,同时阿罗汉果道人要断色界天结缚、无色界天结缚、掉举心、我慢心、无明等五上分结。到阿罗汉时贪欲心都没有了,不管吃、睡、喝、还有种种的淫欲心、什么心都没有了,瞋恚心也没有,更没有什么贡高我慢心等毛病。

阿那含可能还有微细的我慢心,因为俱足五神通,不知道心地清净的才能成就果位,常常会犯了这一种「高人一等」的慢心起来,甚至于错认境界,没有得到说得到了。我们要了解每一个果位之间,都是依心的清净程度来判断,也是所谓的「心地法门」,不是在探讨佛性的用、真如性的用、自性的用,这些外道都能去体证,只是他们的心不净尽,常常会犯因果、执着境界,常常会使坏心起来,随缘跟一切人、事、物去造一切业,不像阿罗汉这么永断贪、瞋、痴三毒。

到阿罗汉境界已经能够观八万劫内的众生因果报应,以外还可以断与众生之间的因缘果报、心心相扯的境界,才能够悟得无生。以这四句偈来谈声闻四果修证,你们可能比较能够背诵,这四句不是《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是我把它整理出来的,比较好了解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所要断的心病是什么?能断三结!马上就能想到三结是身见、戒禁取、疑心病,这是须陀洹,但先决条件还要断淫欲心的行为,心没有断也要行为不去做,因为心不容易断,要到阿那含才真断,仅是行为也要断,这是须陀洹果位。斯陀含要淡薄三毒,贪、瞋、痴不能断但要能淡薄,贪、瞋也不能断,但变得淡薄,贪、瞋、痴刚刚我已经说明「痴」了,淡薄这三毒是斯陀含果位。五下分结能够断,那是阿那含果。永断三毒是永远灭掉贪、瞋、痴这三毒,连根拔除掉也没有什么微细的妄想念头,更不可能有行为,这样才是阿罗汉的境界,这解释名词是在讲阿罗汉果。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有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法。(1)杀贼,贼者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去除五上分结,故称杀贼。(2)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者已证入涅盘,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3)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三毒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为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中性呼格,男性呼格称arhan,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

关于阿罗汉 arhat arhanti是阿罗汉众们,有很多的阿罗汉;阿罗汉之语义,依他用功、得到的果位、所应受到人家尊敬的,有三个意思称为是阿罗汉三义,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有这三种:

(1)杀贼:贼者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第一个是杀贼,贼是我们内心里面偷盗我们功德的,称做贼,眼睛、耳朵、鼻子、蛇头、身体接触外尘境,产生种种的贪欲心、瞋心去造业,造业就是破坏我们的功德,你造了很多功德,诵经、礼佛、拜佛、发心护持道场、供养出家众、供养诸佛菩萨等等都有世间功德,但是内心心地不清净,不去杀这些内贼,它会偷掉你做的功德,修了半天脾气一发,火烧功德林了,你做了很多的善因缘,但是哪一件事也许犯了心病,就是刚讲的三毒,那等于被贼偷掉了你的功德财、功德钱,所以称做贼。这是从心地不净上讲,从修证境界的执着、不执着,就要以无生、不生来说明。

为什么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杀不了贼呢?没有办法有那么锐利的定力、智慧,不能把这些心病杀掉,但可以控制、可以看着它,就是断不了它;杀贼是要把这个贼真正杀死。杀掉哪些呢?见惑与思惑。见是已经有一点看到要成果位的道理在哪里?或者见到空、证到空,证到要修三结断,就见到三结,而得到三结断的境界怎么样?你有见道了。见等于理得,看到我们修行的一种境界,但是反过来你执着它,变成是一种疑惑,五阴魔相里面的这些境界都可以说是见惑,修行到那个境界有这些体验,很多人不知道要舍掉这些境界,然后又去执着它,变成一种见惑,修行过程可以体会某一个境界,但是不要迷惑在那里面。

思惑就是起心动念感知一切境所起的事,起了执著称为思惑,有事情感知或起了心,然后胡思乱想造成迷惑,心常常都是被这些事来形成迷惑;我桌子上突然间冒了几颗舍利子,哪一个人心又发病了?又把舍利子放到我的桌子上来,舍利子不拿回去供,放到我桌子上,哪一个人疑心病又发起了?舍利子,起码阿罗汉的境界才有的舍利子;你们丢东西要跟我讲一下,不要自己想了、自己就做,这就是思惑,被事情迷惑了,起心动念有什么想法都认为是对的,被迷惑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要控制这些,阿罗汉就能把它杀掉,有能力把它杀掉。

阿罗汉能断除三界之见、思二惑,见惑是不管欲界、色界的种种境界,好的境界也要断;思惑是起心动念造成思想的心念也要断,无色界更是要断,心遍虚空于过去、未来、现在或者无所有心识的想念或者非想非非想处等等的心念都要断,称为是断三界见、思二惑,做到这样才是杀贼,把贼杀尽,这是对于不好的心病而言。

(2)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盘,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既然见、思二惑没有了,断了痴病(因果系缚),没有根本无明,就不会跟众生结因缘或者有因缘也不受它的影响,就做到了不生,不去受它感召而去出生三界。阿罗汉内心清净了,虽然因缘还在,但能不生。八地菩萨神通无量,但是他的因果报应的那个种子还在,称为善恶业异熟识,。罗汉当然善恶业异熟识也还是在,但是他不受其影响。痴,因果微细牵扯的因都不受它的影响,故称不生、也是无生,进入阿罗汉的涅盘境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称为不生、无生,悟无生是悟到不再来受生,他就可以在天上、人间,要居住哪里就哪里,这不像菩萨累劫在六道中轮转去度化众生。阿罗汉是自己了脱、不来受生,这是依他修证的境界来讲,有这个能力不受生。

(3)应供:第三种义的阿罗汉,也做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三毒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依他所得到的功德,堪受人天的供养。因为阿罗汉已经得到漏尽,一切的烦恼、心病都没有了,称做漏尽,所做功德圆满、不会再有有漏法了,也没有丝毫烦恼了。我们在讲佛的十个名称里面有一个是「应供」,就在讲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成佛了,当然有阿罗汉境界或者大阿罗汉的境界,称为应供。梵语为 arhanarhat,梵语 arhan 为无生,主格是以第一人称来讲,arhanarhat是单数,arhati变成复数,翻译为受供养、受尊敬,应受供养、应受尊敬者。

以三义来解释他,可以从修行的境界要做什么?悟道的果位有什么成就?或者是应受人家尊敬,这三个意义来解释阿罗汉,阿罗汉心地清净了;须陀洹还有某些病,斯陀含、阿那含还有某些病,到阿罗汉心都清净了,才能称为阿罗汉;阿罗汉得到什么智慧呢?阿罗汉道智。

阿罗汉道智如是观察之后,那阿那含圣弟子,即坐他本座,或他时为断色()贪、无色()贪、我慢、掉举、无明(五上分结)而无余,及为证得第四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觉支,以智思惟诸行「是无常、苦空、无我」,反复思惟,进入观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门)转向而生起随顺智及种姓智之时,即于种姓之后生起阿罗汉道,与彼相应之智为阿罗汉道智。

如是观察之后,就像斯陀含以五种观察法去观贪、瞋、痴,你要修什么?做什么?得什么?就去做!还留下什么?还有已经断尽什么?你都要懂:当阿罗汉道得到了,以为满足了,那就没有深入经藏去了解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因为有很多智慧还没有学,无碍辩才还没有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还没有起来,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都还没有学得。阿罗汉要懂得这些,我哪一个行为还没有做到?我已经做到什么?譬如永断三毒的贪、瞋、痴,你应该要懂。还没有断时是阿罗汉向,要断贪、瞋、痴,虽然已经微细了,但要怎么永断?要去观照这个心地,要怎么去永断?还留有什么病?要怎么去做?这些像斯陀含的境界一样,都要去观!

阿那含圣弟子,即坐于他的本座,或于一切时,都是在做断色欲或者色欲以外的贪欲、贡高我慢心,一个心七上八下的不能安住,这些都是他要做的。无明而无余及为证得第四地而行瑜伽。根本无明,是产生一切识心的根本,你要让它全部做到没有余习,要做到没有一切剩留下来的毛病,这样才能证到第四地的瑜珈行。在修的过程之间还要结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智慧思惟所有一切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用这样去思维,虽然每一个果位,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都是依「无常、苦空、无我」来思惟,用功的方法还是离不开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这么去思惟!

反复思惟,进入观的程序;你要知道这些圣人,坐在那里入定、入定,不入定就观因缘,观因缘之间起什么心?知道什么事?要如何断?这些心的问题能观照,才能慢慢进入禅观的境界,不要让你的心起了什么,就顺着它去发作,一些不正常的行为就出来了,这就太离谱了!连须陀洹向的境界都没有,那更不用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到阿罗汉真的让你的心起不了一丝一毫的微细心病出来,还有就是要以「无常、苦空、无我」这种去观,反复思惟让它永远断尽。

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门)转向而生,由意门─第六意识心转向而生,来产生随顺智,随顺众生智,不是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毛病的智慧,那不是智慧是烦恼;种姓智,是要到阿罗汉种姓的那种境界,就有阿罗汉的智慧,须陀洹有须陀洹的智慧,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有他的种姓智,这里要成就阿罗汉道,当然能成就阿罗汉种姓智。即于种姓之后生起阿罗汉道,有那个种子,有阿罗汉的样子、种子、族群,称为种姓,种姓就是一大群有一种同样价值的人。

另则「种性」,是指心地里面有阿罗汉的那种境界;「种姓」与「种性」这两个名词是有点不一样的,一个是本身已经挤入阿罗汉这个大家庭的族群里面,是谓「种姓」,是家族、族群、族姓。「种性」,是心地已经清净没有贪、瞋、痴,这三毒都断尽了,就有阿罗汉的种性,是心地清净了;先有种姓智,慢慢的成就心地真的清净,就得到阿罗汉道,与彼相应之智就是阿罗汉道智,这包括五神通、包括漏尽通、包括一切的心都要灭尽,贪、瞋、痴三毒是根本的诱发出六大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都要杀的片甲不留,心地清净这才是阿罗汉。

证阿罗汉者是谦逊、是温和、勇敢、热情、活泼、积极、进取的圣贤,证得了果位的阿罗汉们,大多数从忍辱、无诤、少欲中发扬他们清净的佛性,表现他们崇高的德性。有观想四念住而证得果位,所谓四念住就是将念头安放在四种问题之上︰(1)观身不净─五蕴色身,七窍九孔,包藏脓汁汗垢,极为不净。(2)观受是苦─观照一切的感受苦多于乐,即使有快乐也不长久,归根究底还是痛苦。(3)观法无我─观世间一切法,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为我所拥有。(4)观心无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涛,一波将息,一波还起,变化无穷。如此将心安放在这四个问题之探讨上,久而久之可以开悟。

阿罗汉能够回小向大、能够去化导众生,这是大阿罗汉;小阿罗汉是起码自己内心已经清净。证到阿罗汉的人,他的心态怎么样呢?是谦逊、温和勇敢、热情、活泼、积极、进取的圣贤!不是有什么通、有什么的,就搞得贡高我慢心起,阿罗汉果得者都是非常的谦和、谦卑,没有一种看起来好像很不得了的样子,但是他对种种事情都是非常的勇敢面对,有的不敢面对事情、面对疾病、心的疾病、面对身的疾病、面对众生所带来的一切问题,阿罗汉境界都勇敢的去面对不逃避,他对众生都抱着一个热情的心资助他们,行为活泼不是消极,因为已经证得的行者,应该活力很强,心净不是在静中才净,在动中他也净,永远都是在动、静中能够自在,不是证到果位的人就独居、逍遥自在,那是小阿罗汉,没有大阿罗汉的这种活泼、积极、进取的境界。

证得了果位的阿罗汉们,大多数从忍辱、无诤、少欲中发扬他们清净的佛性。《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须菩提尊者证到无诤三昧,无诤三昧就是阿兰那行,不会去跟人家争辩什么,有所争辩代表没有去掉我见,要去跟人家争辩,代表还有法的执着、还有法见,无诤三昧是从去掉四相(我、人、众生、寿者)已证到空,也产生无量智慧,知道什么事?什么现象?都是必然的现象,不必去争辩!若非要度化他、没有具足因缘,不必跟人家争辩;若要度化他、才要去说服他,这是无诤三昧,是在后面经典讲的,下面的解释名词有「无诤三昧」或者是「阿兰那」。看到人家写文章或者是哪一种行为,还有你的意见,就不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什么都好,你怎么样就代表你的一种什么现象、因缘果报、状况,他都可以不视、不见、不理,这是无诤三昧,没有欲念了。当然若还有点少欲,譬如吃了、睡了这种欲望要把它灭尽,这样才能发扬清净的佛性,才能得阿罗汉道。

要做到无欲、无诤,要从忍辱中来,经云:「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一句话很重要!要学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刚开始都要学忍辱。境界上要用般若波罗蜜去观照它,要不即不离,慢慢就可以回到清净自性的佛性,才能表现他们崇高的德性。比较利根的修行人,他不必用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以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利根的行者,观想四念处就可以得到四念住,可以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把四念安住,就能得阿罗汉果。还没有安住以前就是要观,身还没有破掉以前身见还在,痛、觉受还在;真心、妄心一起来,真心有觉有知,灵知灵觉、最胜最灵之间,觉知以后没有妄想念相随,这样把心安住了。

诸法无我,一切因缘所起的一切法,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光学这四念住,有的人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四念住就是将念头安置在「身、受、心、法」这四种问题之上︰

(1)观身不净─五蕴色身,七窍九孔,包藏脓汁汗垢,极为不净;这样去观就不会爱你这个肉体,也不会去爱别人的肉体,可以破身见。能够直接观,可以成就就观,不能成就还是一步步去观,有的去观人死了以后,汚青、化脓、流血、肉被虫吃掉了,剩下一堆白骨,有的人这么去观,才舍掉他对肉身的执着或者对淫欲心的执着。

(2)观受是苦─一切觉受,忧、喜、苦、乐不是绝对的,有欢喜就有忧愁,有快乐就有痛苦,一切觉受是苦多于乐,乐是短暂的,在打坐所引起的色身气机觉得很好,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过去了又变痛苦了,打坐修行也是一样,吃喝玩乐也是一样,玩了以后就是寂寞痛苦产生,即使有快乐也是不长久,归根究底还是痛苦!这对我们来讲是比较粗浅,对初学的人、对执着世间那种快乐的人,要这么去观,初学的修行一段时间,有的观的就是打坐痛苦,心倒是能安祥。

(3)观心无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涛,一波将息、一波还起,变化无穷!喜欢打妄想,将心起心灭认为是我,是没有做到观心无常,一般还没有修行的人就是这样子,随所看、所听、所闻或者妄想念,一波一波的在你的脑筋里面胡思乱想,一下子变高兴、一下子变烦恼、一下子变什么的,这样子胡思乱想,如果你没有胡思乱想,再进一步的观一切法无我。

(4)观法无我─色身苦痛,因缘所起的一切法,里面不要安一个我在,安一个我在里面,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有喜、怒、哀、乐的种种想法,要观一切法无我,这在《金刚经》里面讲要破四相,就已经做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包括在里面,观世间一切法、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为我所拥有,不要把我安在里面,这样就可以舍弃一切法,顺、逆都可以接受、无所谓。这里讲的观法无我,是因缘法,高层次的就是心感知一切因缘、境界,不要受它的感召,就要观它一切法无我,这样就可以悟到阿罗汉的无生、不生的境界。

这里只是提出来四念处,去做到四念住,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如此将心安放在这四个问题之上,久而久之可以开悟自性,要这么去修!

有观三法印而入道,所谓三法印即(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盘寂静的法门,也可以开悟得道。有五停心观者也可悟道者,就是︰(1)以不净观对治贪欲,(2)以慈悲观对治瞋恨,(3)以因缘观对治愚痴,(4)以念佛观对治烦恼,(5)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修行要依三法印,或者讲经说法的人还是要依这三法印,一切法用这三个法来印证称为是法印,一旦背离这三个法印的理念,就是修外道法,不是修解脱道。所谓声闻乘三法印即:

(1)诸行无常:一切的事情、所作所为、因果报应都是无常,不要有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好日子、都很好过,不会的!今天生病了,也不是永远都会生病,顺、逆都要观它无常。顺境要警惕一切是无常,不会永远那么顺;逆境来了面对障碍、面对身体的病痛也观它是无常,心里安慰一点,过几天就会好了或过几个礼拜也会好,因为它是无常。你要了解这些道理,当然因果报应常不常?要看你有没有福德?定力够不够?没有做到寂灭为乐,病就是病、一直病,也不会采取一个方法,让它真的做到无常─不病。

在心地上让它永远生病下去也是无所谓,反正练心!「无我得成于忍」要做到无我观,要忍辱、忍辱!要我病就生病,让你高兴也好;但是要有本钱,不堪病恹恹的、做事也做不来,然后身体愈来愈糟糕,这样下去不行的,那你就要多用功,拜佛、念佛、绕佛、打坐用功,把这现象变成无常,小事情就过去、几天就过了。有时候大事情要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那是很困扰,能不能让它生病那么久?还是要想办法把它克服!要用这个心念:「诸法无常」,要把它转成是无常性。

(2)诸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法是什么?包括世间一切相、包括心里所感的一切境、一切心念,外在、内在都一样,都包括在法里面,所感知的、现象界所现的、或者在人、事、物之间每天发生的事情,不要有一个我在里面,若把我安在里面就造业了,跟别人造业、让你的心熏习更重,天天胡思乱想、愈来愈重!所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相真的做到,是真的做到诸法无我。

无寿者相,不怕生死当然就无我。对众生的对、错,也没有说是对、是错,反正不起心动念,随你怎么样!在实修境界上,以禅宗来讲是最简捷的,只要控制这个心念不动,诸法无我也好、诸行无常也好,对我来讲都是多余的!我在做这事情,但我不必念这两句话,我观照这个心,起心动念相应我知道了,但是不用我的余习去跟它相应,不让事情去发展,只管制这个心去用执杖牧牛法,这野性慢慢淡薄了,就可以做到最后一个法印,是涅盘寂静或者称为寂灭为乐。

(3)涅盘寂静的法门:寂灭的那种快乐才是最快乐的,以世间禅那种快乐也不是最快乐的,人世间的那种跳舞、吃、喝、玩、乐更不是快乐,回归到自性清净、寂然不动时,那种安祥才是最快乐的,可以去体会到周围之间都没有因缘在牵扯,你的心也可以感知到无所事事,那种快乐心、安祥心感觉了,那是不是觉得很快乐?我们要学习到心地真的是清净、寂静,这样才是小乘行者所求的这种快乐。

这三法印要背起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寂灭为乐)」,以这个方向来做,才能够学到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做到贤圣里面的最高位阶,就要依这三法印的方法来做。有九种圣人、十八种贤人,阿罗汉境界就是圣人最高位,还有六种阿罗汉,以前也说明过了;要朝这目标来做这三法印,也可以开悟得道。

以五停心观可悟道者,是说用五停心观,也可以悟道阿罗汉道,就要看心是哪一种?要用哪一种法门,可以停止你的心病?五停心观就是︰

(1)以不净观对治贪欲:贪欲心很强就用不净观来对治,不净观可以停止贪欲的心。

(2)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心很重、忌嫉心很强,就用慈悲心来观,来对治瞋恨心,不要一直瞋恨、瞋恨,发脾气以后记恨他,一次想、一次熏习就愈重,愈重就愈恨,到最后咬牙切齿,人也不在这里,一想到就咬牙切齿,要是让它这样一直恶化下去,是让你的心病愈来愈重!他真的有错,要用慈悲心、换个角度来原谅他;若是错在你自己,那是无明、毛病很重,知道无明、自己个性太强,你就骗骗自已,用慈悲来取代你的瞋恨心,慈悲就是心要柔软。

为什么有的心不柔软?阿罗汉的心是清净,他还没有到菩萨到上,或转成大阿罗汉境界,慈悲心起不来,没有为众生离苦得乐心感受,就没有慈悲心,定力是有、柔软心不够,柔软心是豆腐心,众生有所求都随顺他,众生有苦难也巴不得赶快替他来承受,这种菩萨的精神就是慈悲心。你为什么瞋恨心那么重?就是定力不够,所以瞋恨心重,要破掉这个瞋恨心,除了修定以外,还要培养慈悲心,让心柔软,心柔软就不会怪别人,会原谅别人,甚至于会为他着想,以德报怨、对他更好,他真的对不起你,也不去计较,然后对他更好,以慈悲心来破掉内心的瞋恨,让你的瞋恨心停止下来。

(3)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是不懂因果的,要以因缘观来对治愚痴。还没有宿命通,要怎么观因缘?虽然没有宿命通,也可以自己想,他为什么专欺负我?就可以马上想到,以前哪一世,我一定欺负过他;我怎么不喜欢这个人?以前哪一世一定是他欺负过我,所以我不喜欢他。既然因果都是喜欢、不喜欢、恩恩怨怨的搅和在一起,故称愚痴!以因缘来观这些因果,虽然没有宿命通,用想的、用智慧来观照,譬如说被人倒了债,一定是我以前欠了你多少或者是倒你的债不还,今生受得如是报,这样就心平气和了,能要就要、不要也算了!

反正用因缘观,去破解愚痴不懂因果的这些现象,甚至于破解我们没有宿命通的这种缺憾,不管对不对,用安因果来放在不懂因果、宿命现象上,也可以解决那胡思乱想的心,用因缘来观照、破解你的愚痴病,不是百分之百的对,但起码可以让你的愚痴不会再继续恶化下去!人、事、物或者每天所接触,或者一生之间所接触过的好好、坏坏、善善、恶恶因缘,也都是因果,无明、愚痴才会对着因果直接在发作,现在回过来以因缘观来对治它,就不会受愚痴的愚弄,也会很心平气和的,这个人不礼貌的对着来,虽然我不认识他,一定是哪一世我对他不礼貌,这样愚痴会变得聪明一点,凡事都用因缘来观照它,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去面对所遇到的事情,虽然没有宿命通,也可以以因缘观用在周遭、生活之间,这样会让你很自在!

没有这种因缘观,有时候会搞得跳脚、生气,或你开车问路或者走路要去哪里,不知道而去问路,去问某某路人,有的很善心的带你去,就想:「这个人好心!」好心是只有对你,对别人可能不一定,因为以前哪一个因缘,你跟他相处的很好,今生碰到了,虽是这世不认识,我们的阿赖耶识都认知的,他很好心的把你带到那里去。有一点智慧的就想到这是因缘,哪一世我跟他结了善缘,今生才有现出这种果报,这因缘观对治没有宿命通的愚痴是很得用的。

也曾经碰到对方无心之过,说你要到哪个地方去,他不仅没有指引出正确的方向,还让你去绕反方向,让你去绕了一大圈,等你再问到另一个人,才知道白绕一大圈,这个人是坏心眼吗?不见得!但是碰到因缘果报关系的愚痴,那个阿赖耶识在发作、会影响他,该讲对的却是无意间讲错、害你走冤枉路,你马上会想到:「又是一个缘,哪一世得罪他,今生现行报来了!」你不要愚痴的找他理论,跑回去打他一顿,这就没有因缘去观你的愚痴病,这不用神通,但是用因缘观,可以把它理出一些在每一天所发生的人、事、物上,这都是有点因果道理在里面!这样你还会生气吗?你会笑笑!碰到无奈的事情,反正我还了,被耍一下、耍一下而已!

没有智慧的人,天天在我爱这个、我恨那个,天天都在搞这些事情,不知道因果的道理,愚痴病又加上瞋恨心重,那糟糕了,更是无明!搞得自己心不清净、烦恼无量,跟某个人又结怨,老的帐都去不了,又加上新的帐,这是不懂因缘果报的关系,是大大的愚痴!贪、瞋、痴,这里的「痴」讲的是愚痴,是不懂因果道理。不懂因果、搞不清楚状况,要用因缘观来观你与人之间、与众生之间、与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你就可以心平气和,去弥补没有宿命通的缺陷,也能从愚痴病里面解脱出来。

有宿命通还不见得可以摆脱因缘的那种力量,譬如四禅天的外道行者,他有五神通,里面有一宿命通,可以知道这样、知道那样,但是他转不了业缘,他懂了因缘却转不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修心地法门,没有断掉贪、瞋、痴三毒,甚至于五下分结都没有灭,当然他知其然,却转不了一切业。

有的人说今天要去站台,是否要去站台?蓝绿两边又要乱斗了,风风雨雨的,这是知其命不能转其命。我们宁愿在这里诵经回向,希望大家脑筋清楚一点,不要犯了这愚痴病,能够脑筋清楚一点,这样就不会有事情发生,转业是要靠诸佛菩萨,靠我们认真修行做法会去回向,要感动诸佛菩萨来帮忙,化解无奈的共业。小事情、个人之间的因果,不是共业是自己的业,你不清楚没有关系,用因缘就可以转你的业,用因缘观来破解无明、愚痴,就不会有事情发生了。若是用你的贪、瞋、痴三毒在造业、在反应,旧的还没有去、新的又加上去,无明加无明,所以越修就越痛苦,这是不懂得因果业缘道理。

在人、事、物之间的因果报应现象,在修行过程之间我们用因缘观来安抚它、破解它,不要用瞋恨心、不要用其它的贪欲心,让你的习气一直又去发作、又去造业,要用因缘观来对治愚痴、不懂因果的毛病,以及没有宿命通的缺憾,要去学习观照。虽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对,但总是可让你的心不会再去发作,因为因果很难讲,到底是新的因导致果?还是旧的果导致新的因?因因果果是没有办法论断的,这一世某甲杀了某乙,下一世某乙杀了某甲,下下一世某甲又杀了某乙,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永远没办法去厘清!因因果果都是互相连结,那总是有第一次,我以前跟你都不认识,无始劫以来都不认识,今生才见面,因为哪一件事情搞不拢,为什么搞不拢?因为你心地没有清净,还有贪、瞋、痴,还有疑心病、傲慢心等种种毛病,两个人就这么碰上了、卯上了,彼此之间结了心怨,这心怨是新的因,新的因就有果,有果,你又不甘愿放弃、不修佛法,下一世、下下一世永远都是两个人凑在一起又吵架,没完没了的!

有一个明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与祂的堂弟调达,在过去生中的某一世,为了争取文霸打擂台,调达先已赢一位美丽的太太,后来有一年轻梵志无意来到,参加比文才,让调达没有娶到美娇娘,希望落空以后发毒誓,与此梵志就结下恩怨,此梵志就是世尊的某世。然后世尊每世中都会碰到由调达来的障碍,障碍来、障碍去,没完没了的。直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世,障碍还在障碍、迫害,释迦牟尼佛是圣人,当然是不会理他,但是不理他,他还是跟着你、对着你来,破坏僧团、毁谤世尊所说的法,最后还要用石头砸世尊,什么事都来了!这都是有了第一次因以后,因因果果一直这么扯不完!

如何从愚痴病里面跳出来?要断三毒的贪、瞋、痴,现在我们在修了,有愚痴病、不懂得因果,就用因缘观来对治它,什么事情都想因果、都用因缘去观它,你不喜欢这个人,不要让它一直不喜欢下去,要破解你的愚痴病,要改变、要变成不是喜欢,但是起码要平常心看他,好像一般人跟你没有关系一样,不要都照着你想的去发展,那就永远没有办法脱离三界。

(4)以念佛观对治烦恼:五停心观里面还有一个烦恼无量,烦恼自己、烦恼家人、烦恼别人、烦恼国家,烦恼下雨、不下雨,什么烦恼都来了。这些烦恼心会造成散乱了,怎么来对治它?五停心观是以念佛观来摄受你的心,我讲这个是万法归一,胡思乱想、想东想西,不如持一句佛号!或者启动你脑筋里面念佛的马达,好几个同学自己心地里面都会自行念佛,你要让它启动、让它自己念佛,用第六意识来观照它,让内心时时在念佛,不要去胡思乱想,想那些有什么用?你还达不到摄受众生的心,不要去胡思乱想。

菩萨可以摄受众生,心可以感知众生因缘,心起心灭、可以知道现在心是在干什么?你的心是在胡思乱想、想明天要去哪里玩?去哪里spa、到哪里去泡温泉?哪里去吃饭?跟谁去玩?想哪一个人可恨、想哪一个人可爱,爱也爱不到、恨也恨不到,想这些有的没的、搞得头昏脑胀,不如好好的来念佛!这些凡夫的心烦恼要灭,灭不了用佛陀不请自说的「念佛法门」,让一句佛号来取代那些妄想心,初学者最好是用念佛来对治你的烦恼。菩萨是从烦恼之间来观什么事情在发展?什么事情在进展?因为他已经没有烦恼了,在心起心灭之间,虽然有一些消息,但是他不会烦恼,懂了就懂了,一懂就放下,没有事时他也会念佛,所以要以念佛观来对治烦恼。

末法时期众生用这种法门是最好的,禅修的行者有境界、没有境界,都要用念佛来摄受一切妄想心。即使开悟了以后,大翻种子还不能静下来时,还是要用念佛来对治这些种子法尘境,用一念摄受无量妄念,不要放牛吃草,不是坐在这里用功才是念佛,像我们经行一步两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有规律的这么走得快、又念得快,不是晃来晃去的在经行,经行中心都在胡思乱想,做事用不到脑筋时也可以念佛,念佛的时机很多,除了在写文章、做事专注在用脑筋时,不能念佛。也没有人那么高段,一边用心做事、一边还用心在念佛,你在诵经一边打妄想是有的,第六意识在诵经,第七意识在打妄想,一边诵经又要念佛,不可能的!

打妄想与做事念佛那是两个不同的心,若是用思想在做事情,那妄想一定是起不来的,因为第七意识在思考事情,那妄想念怎么起得来?当你专制在想事情或者写程序设计或者写文章,就没有时间去想家里烦恼的大小事情,没有时间去想哪一个可爱?哪一个可恨?哪一件事情对?哪一件事情错?不做事时尽量用念佛观来取代你的烦恼,想什么都是多余的,事情不会因为你想而有所改变,你还没有到心清净,心想事成的那种很强的念力,想什么都成真,你还没有到那个境界,因为你还有烦恼心、心不净,要用念佛观来对治它。

(5)以数息观对治散乱:烦恼是胡思乱想,然而散乱是自心感召什么因缘,造成一种没有稳定思绪的胡思乱想,就是属于散乱。散乱也可以讲是神经病的一种,疑神疑鬼的,稍微懂一点消息就疑神疑鬼、穿凿附会,搞得心慌意乱,这就是没有定力,所以要用数息观,数息观就是在修禅定,简单讲就是心病,胡思乱想的神经病的那种病,就用好好的打坐,把心摄受在呼吸上,对治胡思乱想的心,不要让它一直在发作。散乱与烦恼不一样,烦恼是主观意念的去想一些日常生活之间的人、事、物的事情,散乱是像神经崩溃一样,又有一种体性超越时空感知众生心,他的因缘就造成更散乱,控制得了或者是从散乱之间走出来,你就有成就;让它永远散乱下去,就是轻微的神经病一样,神经病的每个人都大有来头,说他是三太子、五爷千岁、济公、什么的,都是大有来头,不管真真假假,反正都是胡思乱想,家人若是没有方法对治它,势必要送到疗养院,关到疗养院里面去。

修行人的散乱是心入不可控制中谓散乱,但是行为还是规规矩矩的,与常人没有两样,人家不知道你在散乱,你这个心在掉举、七上八下在翻搅,外面的人看不出来,心里面又是另一番天地,这是修行人的散乱;如果想了就去做是神经病者,这跟修行是不一样的,修行人是心内乱,但是表面都很安祥,可以控制得了,因为他有禅定、心有定力,虽然散乱不受它的影响,不会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早期有个同学三更半夜有一念说要去高雄就去高雄,没有公车就请出租车去,也不知去高学要干什么!这种行为是失常了,那就不是修行的层次,这样不是着魔就是神经病了。散乱可以讲是一种你不能控制的思绪,不是主观意念要去烦恼的事情,但是自心却可以感召一些因缘,然后心不定,真真假假,谁知道?若入胡思乱想时,要赶快把心摄受回来,用数息的方法来摄受散乱的心,这种都是过一段时间会发作一次,都是因缘的撮合或者是依着时间而变。

很多人常常问说:「为什么某几天都特别浮躁?」我说:「哪几天?是不是守斋戒那几天?或者是那几天的前后?」注意看一看:「对!就是那几天!」那几天就是天神、太子下凡间来考察,让你浮躁才会胡思乱想,想东想西、想你最近做了什么好事?做了什么坏事?然后他就拿了一支笔在那边记录,因为他没有神通能读你的潜在心库,他只得诱发出你的散乱,然后在你胡思乱想时,他就登记下来,你不要胡思乱想,不然会露出很多你的天机,内心的秘密都被他记走了。

有时候你懂太多会觉得可怕!可怕有什么用?不如摄受在禅定中不要散乱,知道有人又要让你胡思乱想,你就赶快不要胡思乱想,赶快念佛!或者赶快用数息观入禅定。当然做善事的比较会心安理得,想的都是好事情,做坏事的这些人不知道厉害,常常胡思乱想去想一下!以为自己在想一下而已,不知道这些天神、太子下凡间来考察人间善恶,就是这样子的!要修解脱道,对以前做了什么善、恶事情,净、不净都好,要有心坦荡荡去面对那些境,这就是《大般若经》里面在讲的,中观一切法,真正菩萨就是这个样子。

这五停心观前面是在对治你的贪、瞋、痴,后面是对治烦恼、散乱,修来修去都是在断贪、瞋、痴这三毒,烦恼、散乱还是从贪、瞋、痴里面所引起的,所以根本只有三毒,三毒会演变成六大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贪欲、瞋恚心最严重,不懂因果的愚痴,这三个能够解决了,又有六神通了,那你就是阿罗汉。

阿罗汉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愦闹非道,隐处是道;(3)放荡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无厌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精进是道;(7)自私非道,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还有四种方法︰(1)密护于根门(2)饮食知节量(3)勤修寤瑜伽(4)依正知安住。

阿罗汉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个人都有一套,每一个人的心病不一样,有的贪欲心强的,怎么断贪欲?有的瞋恚心强的,怎么断瞋恚?或者有的愚痴病,不懂得因果的,常常人际关系搞得很不好的,也要从种种不同的方法,自己认识自己以后,要怎么用上面所讲的五停心观去观以外,每一种依他的状况,都有他的一套修行方法,譬如阿那律尊者是以八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觉得这方法不错,用得上你可以借用:

(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希望多、欲望多,不是在修解脱道、无上道,而是要把欲望减少,出家人是不用讲,这色欲是没有,有的话也是在心里面想,或者是打坐诱发起色身的变化,也会有此妄想心。知道了就要去断,从多变为少、从少变为没有。喜欢贪吃?贪吃的人都喜欢做菜,因为他很讲究菜色的色、香、味具足,喜欢做、要自己去尝试,当然就喜欢吃,对于味觉比较敏感执着的,又很喜欢自己亲自来做,以满足你的口欲,这都要加以淡薄,或随便煮、随便吃都好,我们道场的菜色,其实讲起来是没有什么料理,哪里有什么色香味,但是做起来都很好吃,大锅饭、菜好吃,这都要破解!

喜欢睡觉就糟糕了,永远没有办法悟道,爱睡觉除非是身体不好、要调理!喜欢买什么喜爱的东西?有的人说:「用的不多、要的不多,但是喜欢买的多!」一件衣服起码可以穿三、四十年;我看电视报导,有的人有购物欲,看到什么东西、没有买就不舒服,刷卡族的、有钱的,几间房子租人家有固定收入,坐在那里很简单的钱就进来了,天天逛街刷卡,衣服也不用却买来就挂着,挂了一大堆!这是贪欲,买东西、买衣服、买什么宝物,修行人对这些都要淡薄!这个欲有很多种,是心里面想了以后去做,以满足你心里面所想的,这都是欲望。

对于这些,有时候在打坐时用一个题目来想一想?用思惟修!天天听课了、天天诵经、拜佛、打坐、念咒,心地也改不了些许,去年跟今年一样。祖师大德所讲的:「去年贫、今年更贫」,要做到像这样子!怎么会贫?贫穷不是不好吗?如果真的贫穷也是很好,只是内心所要求的欲望要贫穷一点、要少一点,去年的欲望十个,今年的欲望变成五个,去了一半了,再两、三年剩下两个,到最后什么欲望都没有了、没兴趣了!还想有一天去哪里玩?还想做什么事情?这真的是修行没有成就!

修行有成就,现在所想的是什么?哪一部经典没有看、哪一部经典还没有学、哪一个人如何来帮助他?如何来教化他?想的都是这些事情,不是想吃喝玩乐的事情,那是多欲非道,少欲是道,要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要做到阿罗汉,要从多欲慢慢变成少欲,慢慢变成无欲,欲断了、什么都没有兴趣!阿罗汉根本是一入定,一个礼拜才出定去吃饭一次,辟支佛两个礼拜才出定去吃饭一次,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十年,这些欲望自己想一想!修行要做的有时候要思惟修,然后列出一个表格,我现在喜欢什么?现在不能再喜欢什么!全部把它弄出来,你才能够改进身心!

(2)愦闹非道,隐处是道:这是对小乘行者来讲,这一句话对大乘行者来讲是不适合的,去菜市场照样能够心安理得,那是最好的,常常喜欢隐静、没有声音在打坐的,我是不太认同,即使声音很大的,对我来讲都无所谓,在静、闹之间都是道,因为在这里所讲的是小乘的修行,就怕被吵到了!所以在热闹的地方没有办法安道,只有跑到比较隐蔽的山林去打坐、修行才能证道。

(3)放荡非道,制心是道:你的心不要让它胡思乱想、放荡不羁,第六意识不起心动念,有时候很好做,气一进到脑筋开发出第七意识出来,它要想、你也压制不住它,因为它是执着第八意识的种子,或是执着所感知的因缘所现的一切相,这是压制不住它。修行之间不要让第六意识去浮动,分别心强有我见、就有法见,当然是晃荡不羁,导致没有办法修行,所以把心制止在一处,限制在一个范围里面,这样慢慢去修才能成就道业,要修到第六意识清净。

(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念头很多、思想很多,这在第七意识心起心灭、还不清净下来时,你没有定力,如果可以观真心与妄想两者分离,虽然心不定,但是一个觉知的心安祥,这样可以让它慢慢静下来,有一天这些灰尘会慢慢的沈淀下来,若没有进到这里面去修大乘佛法,是没有清净自心,没有妄想念起,没有一个现象、境界。从自心被控制了,但是又引起多念,然后又变成无念,那才是过程,这是对的!有的行者修到第六意识控制了,第七意识却起不来,误认为那就是定,在仓库里面的垃圾都没有清掉,那种定是假定、那种空是假空,这过程都要懂得。

(5)无厌非道,知足是道:这跟多欲其实是可以摆在一起,不要什么事情都好、什么事情都要、贪求无厌,这样永远没有办法修得好,要什么都够了、都满足了,要很知足!这是成就道业的基本,小小的道场也很好,弄了那么大的一个道场,一个不够、再两个、两个再弄几个,你也照顾不来,那么多的道场做什么?那些外道、歪道,在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道场,又不是他在搞,都是交给徒子、徒孙在那里搞,就没有办法成就道业。不要贪求无厌,什么事情都要知足,唯一不能满足的就是你的道业不能满足,修行的境界不要以得少为满足,欲望可以无厌求,道业、修行的层次都要一步一步的去追求,永远不懈怠的去追求。

(6)懈怠非道,精进是道:已经不想用功了,不想用功有两种,一种是业障来了障碍你用功,造成了懈怠。一种是你的资粮没有了,银行所存的钱花光了,所以会懈怠。哪一个人喜欢懈怠?没有!哪一个人喜欢好像被开除了?没有!都是你本身资粮不够,都是没有发起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的心,有的话就有护法神、诸佛菩萨在摄受,这精进的心永远都在的。小乘的是不讲求这样,小乘的是靠自己、硬撑着,想睡觉就拿着锥子刺自己的肉体都可以,不让他睡觉地去用功!修大乘佛法的,有一些是要靠诸佛菩萨、护法神来帮忙,所以布施、供养、积福德你不能不做,不去做而资粮花光了就没有!

懈怠可以变成迷失,不迷失要看自己的功德够不够?还有一个就是你的根基,因为这里所讲的都是自修阿罗汉的法门,只有懈怠与精进两种,福德够当然可以去出家,福德不够的要修佛法怎么办?修大乘佛法要求诸佛菩萨的保佑,能修多少就修多少,有因缘在同修之间互相提携、鼓励,哪一个人在懈怠了、哪一个人要脱班了、哪一个人已经好几天不见了,就要有助缘来拉他一把,结善缘就有这个好处,自己的功力不够、定力不够、福德不够,但是你好结人脉,很多道友很久没有看到你、想到你,就会把你再抓回来,抓回来又精进了几次,以后又不见了,这是福德不太俱足,所以这懈怠、精进,能够有诸佛菩萨的摄受,得以天天精进用功,精进心很强;如果靠自力,有时候一累了休息几天,要再精进起来就很吃力。

要认真用功、精进用功,保持一个固定的习惯,有的人说:「我每一天打一座已经是固定了,时间一到了没有坐这两小时,觉得今天的事没有办,就很不舒服!」这也就是固定的精进,一旦停了一次,下一次再从头开始,下一次也不晓得是哪一个时候?停了两天、三天、五天以后就没有了,等到你要发起精进心来,因缘也不晓得在哪里?所以我们从头到尾,十几、二十年了,能够在这里一直坐下去的,数一数有几位?有的是后来进来的,有的脱班到那里去了,也许转到别的道场、转到别的因缘去,缘不在这里!

在自修的精进、懈怠上,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以因缘观来想一下,我们不是出家做真正的修行,有的出家后放荡也有,有的出家以后很精进,那种人我们一看在眼里都很赞叹。有的出家了不晓得在干什么?帮忙打杂!打杂了一、二十年,时间耗光了,老了怎么办?这是很无奈!跟对人就好,不对的话叫你做东做西、办一些杂事,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地修身、修妄心,又没有给你讲清楚,也不知道怎么修心?其实做事也可以修心、待人接物也可以修心,如果没有跟你讲清楚,也搞不懂怎么修?真正要能够修,也要从打坐开始,身体有变化、能空掉此身才能修心。

修行持戒当然是很好,光持戒能够成就,那是正法时期,正法时期的这些出家众,每一位都是禅修的外道,再加上守戒清净以后,当然就很容易成就,因为他已经有禅修的底子,有那个境界、甚至于有五神通,现在要把三毒拿掉,那不是很简单吗?所以他们悟了以后,很快就能成就阿罗汉道,婆罗门道的修行,不管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听闻到佛法能修心地法门,把三毒、六根本烦恼净尽了,他就得到阿罗汉果了,加上他有五神通俱足,现在再加一个漏尽通,功德圆满,当然马上就悟道了。

在像法时期以后,悟道者越来越少了,末法时期光修念佛,念得好、还是要守戒,受了菩萨戒,还能不能受出家戒?还是要修这个心,修这个心还是要有禅修的门路,末法时期就是要守戒、禅修、念佛,念佛可以保证你不会走错了路,不然末法时期禅修,魑魅魍魉很多,都是显现一些神通异能,一耗在这上面不知道要修心,很容易着了魔道,心里面有念佛号,永远都守住这一句佛号,不会走错路的!就是魑魅魍魉也待不下,末法时期念佛是很重要的。

(7)自私非道,为公是道:天天想的都是自己、好处是自己,都没有为大众去想,自私自利是没有办法成就道业,因为第一个我见都没有破,法见、非法见更是没有办法体会。首先要破掉我见,才有悟道的机会,悟道以后才有证道的机会,而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你没有办法为公,当然就没有办法得到好处,就是你在某一个道场也是一样的,有的说在哪一个道场感应比较深,感应深不深都是你的因果,但是要看那个道场是正法?还是邪法?是外道?还是歪道?你在结缘之间要去分清楚!不要跟那个歪道结很深的缘,最后要脱离都脱离不了,这又牵涉到因果,譬如有的人在法尔感受很深,有的感应很大,有的说他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但心有感觉、有向心力那还好,有的身心都没有感觉,偶而出现一下,其实有其因必有其果,他对这道场身、心付出了多少?有的付出多的,当然受到诸佛菩萨的眷顾,这是因果!而你没有付出,只听一下,听又听不进去,教你坐又坐不来,当然就起起伏伏的,没有感应!

参加禅三或者先修班的同学报告,有的人感应很大,为什么我没有?在别的地方有、在这边没有?别的地方是外道?还是歪道?跟它结了很深的缘,对不正当的道场你又放不下,来这边好像就没有感觉,像我一样也没有什么感觉,有感觉是好、也是不好,要修到都没有感觉,身、心两忘!当然没有感觉身心,难免做法会都会有感觉,感觉什么现象,也不至于去讲,一个事情的发生就是要解决一个事情,解决就好了,事情发生也发生了,这都是在解决事情,事情的恶化,就是事情好转时,事情的表面化就是开始要结尾时,这些你要去体会。

对你们来讲是感应在心、感应在身,依你自己投入多少因?会得到多少果?一旦自私自利,也许在任何道场都不能得到好处,或许自私以外对某个道场却护持最大,也许你可以在那里得到最大的好处,这是种多少因、得多少果!如果这个心都没有了,一切为公都没有去执着我到底做了多少?做了也没有去执着,原则上是为公,这样就可以悟道!

(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难就难在我要智慧,就是没有智慧,谁希望愚闇?但是怎么去掉愚闇?把你的妄想习气空掉了,智慧就来了,那种贪、瞋、痴、慢、疑种种的毛病都舍不得放,怎么会有智慧?教你不要疑神疑鬼,偏偏就是疑神疑鬼,怎么会有智慧?你回不到空!须菩提尊者是智慧第一,因为他是悟空第一,在《大般若经》他当主角、代表发问,可以跟世尊一问一答。所以不空掉内心的种种习气毛病,没有办法显现智慧,当然就愚痴、昏闇,虽然知道愚痴、昏闇不是道,问题是我如何得到智慧?就要空掉内心、不要执着一切法,「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这样无我观、无常观去修,无为观做到智慧就来了!这是阿那律尊者以这八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作为修行的一种准则,练兵精进的一种方法,适不适合你?就看着办!哪一种方法适合,就拿来用!

另外还有四种方法︰

(1)密护于根门:六根门要绵绵密密地守护它,眼睛看是看了、耳朵听是听了,都不要加上你的习气毛病去发作,不要眼睛看了看不进去,耳朵听了就起反应,甚至于再去传述、讲给第三者听,这样就没有密护于六根门,修行的第一关都没有做到。

(2)饮食知节量:身体要成就、要饮食知节量,气机与你的饮食成反比,吃得越多、身体的气机越没有,大修行是不吃不睡的,刚开始还是要少吃一点,吃多了丹田气机会被堵死。

(3)勤修瑜伽:瑜伽就是我们打坐修行、练心都是属于瑜伽行,随时随地、天天都要做。

(4)依正知安住: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知见,要安住在正知见上,你们哪一位到农禅寺当义工,介绍了一个人,昨天来了一通电话,她是跟某位居士学打坐,讲了很多,我说:「妳就是没有正知见才会跟上他!」也不是跟上他本人,是跟他的徒弟学,这位徒弟心不正;她幸好知道不对、转方向到农禅寺修禅坐,一个心也被控制了,没有正知见的人就会去接触到歪道的道场,禅师应该解决徒弟的问题,他的徒弟发神经病都没有办法解决,怎么会是个真禅师呢?

有的人为什么正法进不去?因为有外道的种子,又根本没有正知见,但是别人所讲的又有一点不对,她也听不进去,才有一个心要转到佛法这边来,最后我教她怎么收魂,她有个魂被控制了,有时候外道是胡说八道的,把魂说是自性,告诉她:「自性要不要?」她问到:「有什么自性?」「妳不要,我就不给妳!」控制她的一个魂说是自性,自性本空、因境而起自性,外道、歪道搞不懂这些佛法,然后去迷惑那些没有正知见的,还好有的会跳出来、有的就死在那里。

正知见很重要,看一个人的动作、行为、一句话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正的?是邪的?是外道?是歪道?要有正知、正见,是修佛法最重要的,这也是看你的因缘,又回归到基本面的因缘,有佛教正知见的因缘,就会走到正确的路!没有的,在佛教也有很多的层次,有的要求解脱道的、有的要求小乘的,有的是念佛要往生西方的,反正是有那么多的法门,各个法门就看你的知见到底在哪里?知见不够的,就念佛跟着诸佛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知见够的,自己要当生成就、悟道,然后发心行菩萨道,最后要成佛,要有这种知见的那就对了!

阿罗汉的修行方法,尚有其它种种法门,多则为八万四千细行,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刚刚所说的这些法门都是,简单而言之则为四圣谛、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的种种类别,总归还是要依个人根器不同而拣择契机者,加以实践力行,则离道就不远了。

这四果、四句偈,我们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时间?要把它搞懂了,了解修行是要修心地里面的贪、瞋、痴三毒,或者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要断哪一些心病?做到了就有这个果位,才能得到无生法忍,如果光知道要修行、要念佛,念了半天也不知道去断心地里面的毛病,是不懂得心地法门。以外道的那些世间禅定行者,与佛法的解脱道,其差别在哪里?主要是在心地上,不是在佛性的应用上。

世间禅定的那些外道都会用真如自性,现初禅的真如自性、现二禅的真如自性、现三禅的真如自性、现四禅的真如自性,现四空处定的真如自性;但是,就不知道拿掉我们根本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种种的心病,与佛法的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心地法门不是什么神通、怪力乱神,是教你把心的毛病拿掉了,就是所谓的心地法门,把它搞懂了,然后也做到了,即使没有神通,起码有须陀洹、斯陀含的境界,进而证到五神通,就有阿那含,得六神通就有阿罗汉的境界。

地前、地上菩萨有的是没有通、是无神通,要到心净才有神通,菩萨是一个慈悲心要度化众生,但是心比阿罗汉还不清净,有情的毛病还是俱足,还是在贪、瞋、痴、慢、疑里面打滚,要断就是断不掉,道理懂得很多,教我断贪没有办法,贪吃就永远贪吃,能够讲给别人得解脱,但是自己还没有办法做到阿罗汉的境界,还是在修心,还是在累劫修,但是他成就无量智慧是从度众生而来的!把这些每一个位阶、果位的理念、修证的层次,都厘清搞懂了,你就有正知见,才知道要修什么?才知道哪一个人讲对或者是讲错了!所以正知、正见是能认知佛法行的次第,道路、方法、手段都能如实知,然后如实地去做到,这样就是有正知、正见了。

(2005.03.26.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