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5.01.15.   11 讲(10)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4.「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尊者最后自我解释说,上面所说这些无定法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说一切法都不可取、不可说,如来所说一法都是非法、非非法,等等的认知与实践,都会影响到菩萨修无为法的功夫与境界。 

贤、圣位阶,在以前解释名词的时候就说明过,总共有九个无学位,属于圣人的境界,没有得到解脱知见的,就不能称做圣人;十八个有学位,这是还没有成就解脱道的;十八加九,总共有二十七贤圣位,若以菩萨六十四位阶来讲,十信位有些宗派还算不了贤人,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金刚如来十地,这总共有六十四位阶,扣掉前面十位(十信位),除了菩萨以上或者是声闻、缘觉圣人,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四加行这些都算贤人,五阴灭尽才得到十信位,才是真正修佛法的开始,才有一点贤人的味道。 

有时候我们看贤人好像不怎么样,其实要得个十信位都不简单,要五蕴色、受、想、行、识五阴灭尽才有十信位住,修到不退转位,就要到十住位的第七个住才是位不退转(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但行(利他之行)还会退转;如何做到行不退转,入菩萨地初地可得行不退转,但有时念还会退转。要到念不退转,就是起心动念永住真如海,都不会再坠落,那要到菩萨八地以上,称做念不退转。我们知道修佛法懂的愈多,愈知道我们修得实在太少了,要把内容搞清楚、境界搞清楚,然后积极的在内心里面改进。

依法相宗来讲,以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识观,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称为位不退;入菩萨道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称为行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于定散中恒常自在,称为念不退。天台宗则以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于此间断灭见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以第八住以上、十行至十回向之终为行不退,于此间破除尘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以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既断无明之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所以各宗对于境界之判别,皆有所不同,尤其混合上大小乘时,就很难说得清楚。 

新讲义后面附了一张六大根本烦恼的见惑、思惑表,那就是我们要修行的一个恶习,圣人、贤人怎么分?简单分别就是已经解脱了、心清净了、不再来人世间轮回的就是圣人;贤人是心有点清净但还不究竟,还是地地都要往前修行的,就叫作贤人。要成为圣人又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位阶,这四个位阶都要以无为法为根本。早上所诵的《金刚经》,要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一个定法可称之,也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因当时的境界、情况与心境程度的互动,到最后要练得自性对一切法「如如不动」,那才是真如无的 境界。

我们修行要朝着圣人的境界走,不要去修一些色、受、想、行、识魔相里面的境界,但是没有这些境界,也代表你还没有一个基础,有时候经典看了,不能够跟内心修行的境界相印证,因为没得印证、因为你没有修到那个境界,也不知道经典在讲什么?都是凭我们的知见,或在别人血的书本上看来的,人家怎么讲?你就怎么说!譬如「觉、观」,有人讲「觉」、「观」这两个字小乘专注在外境与心的关系,而真正觉、观都是从心里面去觉知一切的,还没有到初禅境界,起心动念都不能自觉知,我们不能依身来修,身具五根、六尘,是不真实的,也不能修,外境是心的幻化相,反过来我们只能依心来修,未净心是有邪心、邪性、邪真如,这是要加以清净的;「观」不是观这个身,那是还没有入门的人在观的身念处,在观脚痛、观呼吸,再观受念处,即观觉受等。 

已经进去内心时即能观自心,一个能观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性、觉知,一个被观的境尘、心念,就是我们对外在境界了知或者内在的种子起妄想的时候,你可以观它,能够观它,它不令你起些烦恼就用观,一观时真实境无一法相应,是妄念时,此妄念无妄习相应即会止住;若你阻止不了此境或妄念(烦恼),就只有观照着它,就这么心觉知、心观照。而能够觉就到初禅境界,是觉我的心,听到这句话、看到这个境,我内心起什么心意念?高兴、不高兴的这些念头,你要知道、要觉;观是观照它,普通念头你觉了就不再想,想会害怕的事,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若没还有去掉害怕的心,你觉了、它照样会害怕,然后胡思乱想,这表示你压不住它,那就只有观的份,这样就知道我们的习气还很重─怕事。 

贤人的位阶都是在觉、观(寻、伺)之间在修,这在色界初禅到四禅之间,都在做这些事情,当你修得有点样子,起码要到阿那含果,阿那含果是四禅之上,就去掉身见、戒取、疑、贪、瞋等五下分结。我们今天可能会讲到最重要的第九品的「四果」、「四句偈」,所有《金刚经》里面其实就在讲第九品的果位,果位得到了,才用六波罗蜜来修证菩萨境界;每位贤人或圣人,都离不开这个心,「心地法门」都是在讲心,不要在色身上去强调,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讲气、会讲痛、会讲经络什么的,这些都是初学的,到《大般若经》、《金刚经》境界的,觉、观就要讲心地。 

不管你到什么境界,目标要朝向「无为法」来修,在修行过程之间「无为法」要怎么来修?都不用一法就是无为法。但是无为法也有层次、次第,唯识宗的六个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尽无为,到最后的真如无为,无为法不是那么好修的,迦叶尊者才修到想受灭尽无为,现在据说在鸡足山里面,要把佛的衣钵传给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祂正住在禅定中。无为法是难修,但是今生我们抓住目标,要以无为法来修,实践《金刚经》的理念;《金刚经》是在讲无为法的重要经典,一切佛都是从《大般若经》、《金刚经》里面出来的,在这里告诉你,不要用一法,或者面对什么境,随便用什么一个法去对治它,这是没有定法。如果有一个定法,这就不是佛法,也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证到的法,当然有的人做不到,这中间我们要用方便,因为做不到真正面对法能无为,就只有用方便法门。 

方便过程三不等,有的在身体上受到障碍,可以随便用一些物理方法、动功或者什么健康物品来化解掉,这个障碍对你就不是障碍,心里面的烦恼能够觉、观的观照它,不迷、不烦恼、随它去了!知道有事、但心不烦,这是最高的无为境界。而做不到就要用方便法,念经或者呼口号提醒你自己「放下!」、「没关系!」、「无所谓!」、「沉着应战」,或者背背经典里面的哪一句话,是最记得的:「凡所有相皆虚妄」,不要把它当真,这么自己安慰自己、自己疏导自己,这是做不到无为法,所不得不用的一个方便法。真正无为法是顺、逆境都能够自在无碍的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能够做到这样,起码就有声闻、缘觉的境界了。当然还没有到大菩萨能够神通变化无量、十方国土来去自如,但起码我们解脱的知见有了,知道如何克服身心的障碍!如何克服外来的业力、业缘! 

有的人身体很敏感,一个外人来了,马上感觉不舒服,只要一回生、二回熟,能够想一个方法不去攀缘,或者是感觉了,一下子就过去了;过不去就要想一个办法,因为每个人的阿赖耶识执着了境就会攀缘,攀缘那个境,就会感觉不舒服,就像我们人一样,用眼睛看到一个人穿着不是很整齐、邋邋遢的人过来,你心不净就会想要逃避、要走开一点、走的远远的,这是不正常的心态。同样的我们面对着非人,虽然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到,感觉这个气不是很祥和、或者阴气重、或者是让你觉得毛毛的、让你身心都不舒服,甚至于真的让你身体生病,这就是阿赖耶识去抓那个境,才会感觉不舒服。一般而言,不会是很重病的,碰到非人你只要不执着境,它就不会攀缘我们。 

无为法就是这样,不去抓外面的境,有形的境与无形的境都要放下,有时候非人比较好处理,我们普通碰到时,身体会有不舒服的,大概都是有病的人,你接触他会觉得不舒服,这是业的共感,我们的共相,我常讲每个个体是自相,共相有一空,若能同体也是个共相。《因明入正理论疏》认为在可言说法之中,包含自相与共相,此二相并有重重之关系,如色、受等五蕴为自相,而五蕴之「无常」等为共相;色蕴中之「色处」为自相,而色蕴则为共相;色处中之「青」、「黄」等色为自相,则色处为共相。如此最终以圣智所证之本真自性为自相,而以其它之假自性(以不离假智及言诠故)为共相。如一切色法皆有其各自之自相,然以「一切万有皆是无我」来诠解诸法之空性时,此「无我」即是共相。此乃因「无我」系「一切万有」所共通之义相,与「苦」、「空」、「无常」等,皆系用以诠解诸法之体义者,故为共相。 

若进一步讲色、空不异,大家不同的个体,其实是一个个体,我们常讲三千佛,都是从毘卢遮那佛法身化的,一就是化三千,同样的道理,我们人也是一样,归于一境的「空」,大家都一体,是在一个「空」,若与大家的个体也能够融成、相通,那就是共相;我们没有做到无为境界,共相是没有办法马上空,也就是他的病你没有办法马上把它空掉,身体接过来会变成是你的病,你是菩萨要分担众生苦难、病痛,要去调理你自己,这也是无为还没有修到一个境界,虽不能像诸佛大菩萨的根本都不动,而且还可以用祂们的灵通力来化解,若这个人有善根、福德俱足、修佛法,当然要度他。 

以无为法第一个是内心里面习气毛病有没有?有,你很喜欢面境,顺境、逆境都想用一个法去跟它相应,这代表内心还有很多的烦恼法;第二个是身体或者心眼开了,很容易接受到众生的气息,它就是你、你就是它,这种共相你没有办法用无为的心把它摆脱掉,我们还有一个第八意识的执着,不执着自己的业,执着别人的业也是一样,有那个境你又去执着。我们有位同学,他身体常常会像针在刺,他去给人家看,说他以前是打铁的,打铁是无情类,铁热热的,你用大锤打它,火花喷出来,天天这样喷,面对这火花已经几十年都没什么事,但是看多了、看久了,阿赖耶识执着这些火花,业报现出来的时候,身体每个地方都在刺痛,十几年前他来看我,我也会有刺痛,这就是在执着,执着一下子,若回到无为境界,告诉你的阿赖耶识说:「不要执着!」、「不要抓那个境!」,它就不痛、不再刺痛,说明这段就是告诉你们,不管是自相、共相,业大家是一体的,为什么他的业,会变成你的业 ?这是我们阿赖耶识去执着那个境。 

要修无为法,做不到真如无为,就要提醒自己脑筋那个阿赖耶识,它很善于执着一切境,所以我们才一直在轮回,若修不到第八意识里面去,那对外境的执着,对虚空、十方来的因缘的执着,都认为是真的,也就一直会轮回!修到初、二禅是用第六意识心修、修到三、四禅用第七意识修,第七意识是对内心,内心来自于妄想、来自于第八意识感知的种种因缘,这些若不能用无为法来把它去除掉,你还是要受业的牵扯,所以修行到底有没有解脱?要以无为法来鉴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也就是说,越做到无为境,其修证境界就越高。 

是否做到无为境界?端视阿赖耶识是否清净、不执着?我们都知道阿赖耶识执着自己的身、执着自己的业、执着外来与你有因缘的业,但是还会执着大家,不是有缘的众生,他的业你也会执着,才会将他人的业变成你的业,他的痛变成你的痛,大家痛在一起,其实你痛了,也许对方会好一点,慢慢就不痛,但是你痛了,就要去解决你的痛,若不能解决你的痛,是学的还不够,就是阿赖耶识还很执着,这些都要去亲身体验、去磨练,不是光讲佛法怎样、怎样地,光看经典也没有谈到这方面,告诉你有为法、无为法的名相差别而已。解脱要学无为法,要怎么学?从心里面去学,去舍一切法,不要执着一法,经典上所讲的:「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说」,一切法不能看做一法,若还做不到,住一个法的话,那要怎么对治它?以方便法对治它,来解脱这个烦恼。 

第八品比喻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宝来供养,福德多不多?福德是很多!但是还比不上你懂得《金刚经》、天天诵《金刚经》或者为别人讲《金刚经》,甚至于只要讲四句偈,对人家说明这个甚深道理,这功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七宝去供养,其福德要大得多的多,也就是你去创造一个无为的圣人,比你用有形的物质去供养人家的功德要大的多,讲经说法能够培养出圣人出来,这功德比你去出钱、出力要好的多,这是菩萨应该去学的。 

四圣众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虽然自修无为解脱,但层次不同,到阿罗汉得真正解脱,但是他没有智慧去讲给别人听。当修到阿罗汉境界要转成菩萨,这中间的果报感召,还要二万劫以后才会发菩提心;我鼓励大家,今生就发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就等于是发菩提心,有能力或者能力差一点也没关系,找机会讲,讲久了、讲多了,教学相长就会懂得更多,也许因缘成熟,人家一句话你也真的悟了,这就跨出自我解脱的境界! 

圣人分两类,一个是自我解脱、一个是菩萨自利利他;当然佛是觉行圆满,自利、利他以外,还有觉行圆满。菩萨希望能够发心去帮助别人,从讲或者热心的为大众解除苦难,这是菩萨精神;若今生发了菩提心,起码省掉几万劫的修行,一万劫出辟支佛、二万劫出阿罗汉,若今生证到须陀洹境界,还要八万劫,须陀洹是什么境界?等一下会说明。 

我们先认识贤、圣要如何分别?我要怎么做?当然目标要放高一点,放高一点才能往前走!把目标放的低低的,你要得六十分就好,也许只能得到三十分,把目标放在一百分,也许你就能得到六、七十分,把目标放大,不是我们好高鹜远,要以圣人的目标去修行,今生尽量的能够去行菩萨道,这样可以节省好几万刼的修行时间。       

修道进程可分成贤人与圣人之境界,所谓贤人者是修有为法者,是根基较为浅薄者,虽有善心但思惑多多,不能断除者,所以所得的果位亦仅是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境界而已。若是行者善根具足,又有利根性,在禅修行为中都能修学无为法,再经六波罗蜜多熏习,即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过程中若不能一下子做到不执一法,那就要方便善巧来实践到,所以才有六种无为法的层次与境界。 

修道进程可分成贤人与圣人之境界,一般的贤人都修有为法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甚至于四空处定,都还是有为境界,多少执着真如境界的一种能力,是根基较为浅薄者,虽然有善心都是以行善为主,但思惑很多不能断除者,也就是烦恼很多,所得的果位亦仅是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定的境界而已。若是行者善根具足,又有利根性,智慧比较锐利者,能够听了就会做或者举一反三,有这种能力的,在禅修过程之间就直修学无为法,有的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够不用一法去对治它,如果真的不行了,身体受不了,才用一些方便法。若是心不烦了,身不舒服倒还无所谓,忍耐就忍耐、吃药就吃药,根本没有把它想做是面对什么逆境或者什么,这样是慢慢可以学习忍辱波罗蜜一样,可以修到无为法的境界。 

若再经过六波罗蜜多熏习,即能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在逆境中观一切法是虚幻不实在的、不要在意,不要把所感知的当真,好像有坏人要打你,你说真的有人打?就是真的有人打你,也不要理它,把它当做没有人在打你一样,其实我们身体要病痛,都是有因、都是有外在的力量在牵扯,只是有的人有感觉、有的人没有感觉,有感觉的人可以装儍、装不知道,那就是观无所有,反正知道病怎么来?病就病,过几天就好了,若有一些色、受、想、行、识之间的魔境,魔境都是善境界,是怕你太执着才会着魔,不执着的就是善境界。 

有一些灵通力的,如想阴魔相、识阴魔相,都是心能有些神变,你想什么?它就会成就什么!这些去体验一下就好,不要去抓住它,天天在搞那些,要观它不可得;在行阴区宇都是你的心清净了,自然会现出宿命通境界来,谁与谁之间的恩恩怨怨,或者是依你的心的清净程度,感知多少?当真的想阴尽了,我们胡思乱想的心没有,就没有梦境、不会作梦,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进入色身破、心眼开,他说不会作梦、从来都不会作梦,这是还没有进去,想阴根本都起不来,那是假的空,脑筋没有把它敲开,一敲开这个心很敏感,八识心田的种子都会去想,你要练到都不想,就没有梦境,八识种子就不会起现行,这是很高的一个境界。 

不知道的人认为想阴没有,好像就很高了,但五阴还没有灭尽呢?像这些魔境里面的现象,要观它不可得,不要去抓它,抓它是有所得,就像上面所讲的,一切法有可取、有可说的话,就会没有办法走下去,会落到仙道、天道、魔道里面去,我们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是很重要的!般若智只有六个字「无所有、不可得」,就是在面境时要观心,以这六个字去看它,佛法不是很简单吗?这六个字就可以修无为法,修到最后什么都可以黏不住你,你也不主动的去黏外面的境。 

过程中若不能一下子做到不执一法,那就要方便善巧来实践,分阶段的来做,这讲好几次了,上一次也提到方便,一下子跨不到十个阶梯,你就一个阶梯、一个阶梯这么踏,但是所要走到的目标要清清楚楚!方便不是放弃理想、放弃目标,是碰到阻碍或者能力所不能及,我稍微绕一下弯、稍微暂停一下、稍微休息一下,然后还是继续往前冲、往无为法的方向去做,有一天你真的练到「金刚身」、「金刚心」,那无为境是很简单,不用一法去面对诸境。 

过程之间你会透过六种无为的层次,我刚已经讲了六种层次的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择灭就是选择性的能够做到无为就无为)、非择灭无为(没有选择性的,就以无为的心态面对一切法,这样可以慢慢的进到顺逆境,都以忍辱的心去面那个境)、不动无为(不动无为是心已能不动)。你的心还会想、还会有感情的觉受、还有忧喜苦乐的觉受,这就要把它灭掉,没有胡思乱想的心是想阴尽,没有感情觉受是受阴尽,没有这两者就进到想受灭尽无为,最后能够做到真如无为,让我们的「真性主行」去应一切缘,这时候的无为并不是没有法,所以经云:无为常为,是谓性空。 

上一次在说明「四句偈」的时候,告诉大家「无为、常为」,既然无为是我们的空体,后面为什么加一个常为?常为就是去应缘,用自性去应一切缘,就很自在的可以去克服一切境,称为「无为、常为」,无为不是不动,在修行过程之间是不用一个法去修到无为境界,等到心清净、有了灵通力,它会依各种因缘去应各种境,不用你去烦恼,它自己就会处理的很好,这种解脱的知见,要修到真如无为的时候,就可以很自在的、好像无所事事,但对每件事情都可以慢慢的克服!       

我们已从名相中得十八有学位贤人,九种无学位圣人,合称共为廿七贤圣,这样我们在学习无上菩提道时,就能以贤人或圣人为目标,当然今生有幸得闻佛法,如何抓住机会在心地、习气上用功夫,使我们能早日悟得无为法的境界,以六种无为法为目标,希能悟得想受灭尽定无为,或是真如无为做为今生、未来世的目标。 

这样我们在学习无上菩提道时,就能以贤人或圣人为目标,当然今生能够听《金刚经》就要以圣人的境界为目标,今生有幸得闻佛法,如何抓住机会在心地、习气上用功夫?懂了就要做!要狠下心来,把那个妄心打死掉、把习气也能够转掉,修佛法不离世间觉,一定在人、事、物里面这么去扰和,然后看你的心是否能够自在的去应付?能够自在应付就是习气已经慢慢的淡薄了,这样使我们能早日悟得无为法的境界,以六种无为法最高的真如无为目标,以六种无为为次第,一步一步往前去修证,若能悟得想受灭尽定无为,那已经很高了,或者是以真如无为做为未来世的目标,因为真如无为是已经快成佛的境界,我们不可能修证到今生成佛,要看你对一切法如果能够很自在,也仅是自己看的开而已。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我们要尽量修无为法,不要在有为法里面去打滚、浪费时间,因为修有为法,到最后都有所执着,甚至于有果报,好的果报生天,就不能去修到解脱,这样又走错路了!

(2005.01.15.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