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4.11.20.   11 讲(5)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名词解释()

8.受持:

一般受持(udgrahana)系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受持戒律、经典等:(1)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犯。(2)受持经典,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思虑。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金刚经》、《法华经》,称受持金刚、法华等。

受持系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若是心不在焉的念经、诵经,不去理解经文的真实义,就算是读了也不会应用。在道场《金刚经》也诵了七十几次,对于经文中重要的内容应该都已经了解,比较用心、记忆力好的,应该可以背诵,就算不能背诵,应也可将经中重要的句子记住,当遇到境界时,能够拿出来用;不要一碰到境界就迷糊、散乱、钻牛角尖,进入胡思乱想的状态,若没认真的去管这个心,就修不到「空性」。当然要修到「空性」,就算不能完全断掉内心的妄想、习气、毛病,至少也要能控制八、九成,控制到不随境转,这样就是受持;不是读诵《金刚经》就是受持,要面境能够用、能够记住,领受于心、忆而不忘,这样才是受持。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是要空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无一众生可度;做了无量的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些都是在讲「空性」;你不执着才会有善的境界,一旦执着就停在那,无法往前走,所以要受持《金刚经》。一般讲受持,可分为受持戒律及经典,如果你懂得佛法,就知道要以戒为师,不以戒为师的话,跟魔就没两样。

(1)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犯。出家众,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具足戒有三百八十几戒。一般的戒律,没有受具足戒,不是修律宗的,照道理是不能去翻戒典,现在网络上有,也不必好奇去看,因为那都是很严格的戒律,看了反而会起烦恼心。以戒得度者,要把心规范的非常的好,才不会被一切外境所迷惑。因为受持戒律的出家众,都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南传的佛教,还是维持古代的那种以戒得度的精神;北传大乘佛教就形成一种菩萨道的精神,是从心去守戒,起心动念有所犯戒,就已经犯戒了,更不用谈去做。

但菩萨为了度众生,有时难免会去犯戒,但不是为了自己,如果心还不净,还执着戒、不戒,那就会起烦恼;如果修到相当程度的境界,就不会在意了,为众生犯戒,心照样自在,这就是大菩萨!已经到般若期或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就不会执着善恶、涅盘生死、清净不清净、有为无为,都一样自在,随因缘而发,即达所谓熟酥阶段。

佛法若用乳制品来分等级,可分成五个层次,愈精致就愈精简,最初的是奶,奶是代表一切的经典、契经,大小乘我们都依经典去学习,光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受持,受持就是改我们的心,去我们的习气,我们内在的一些个性、观念,尤其是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这些都要去转。佛法有以五味(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来比喻佛法的境界与层次,能转烦恼时就等于是酪,是从牛奶里面再提炼出来,一种比较精致的食品,就像奶酪(cheese);再继续制作,就会筛出更精致的,你取到的经法,所学到的重点,三藏十二部经里面有很多,我们不是佛,没有办法全部学得!

佛在当生要成佛的时候,所有的境界都要经历过一次,所有的知识衪都要自己去开发、去懂,我们每一个人今生都是来接上一世所修行的境界;有的喜欢小乘的佛法,有的喜欢大乘的经典,都是其来有自。在任运之间,要学习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当修到有一点空的样子,证到小乘的境界了,是所谓的生酥;再扩而大之到整部《金刚经》的重点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若这两个重点都学到了,就进入熟酥,已经成熟了,量更少了,因为心守空,对一切法不再执着,就可以进入空、有不二的无相观,学这些就进入心地成熟,也就是熟酥的阶段,这是第四个阶段;修行佛法若用现在的学制来讲,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然后研究所,你能够听《金刚经》而且很喜欢受持,是代表你的境界已经达到熟酥的阶段,也就是对一切法不执着,没有善恶、对错之分别心,大乘佛法主要就在讲这些道理。

菩萨戒是通忏悔的,那是心还不净的时候,一旦违犯了禁戒,还有一个罪恶感的时候,就去忏悔;有的修到一个境界,为众生犯戒也自在无碍,这种就是已经受持《金刚经》、《大般若经》的大菩萨。为什么称为大菩萨呢?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是所有众生之首,所有众生之类除了佛以外,就是大菩萨,有情众生包括六道众生里面的一切,包括四果位的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加一个摩诃萨上去,就变成是大菩萨,是所有还没有成佛的这些众生之首;大菩萨不再执着守戒、不守戒,《圆觉经》里面所讲的:「守戒亦不爱,毁戒亦不憎」,要求圆觉故,心地清净就没有善、恶之心,就没有守不守戒的问题,亦是大菩萨的行为。

(2)受持经典,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若读了一部经,却老是疑来疑去,代表根基、智慧不够,还没到那境界,喜欢看大乘经典,却又无法了解经意,这种贡高我慢心强的人,虽修到世间禅定的境界,可以见光、可以见外世界、可以见……,还是在色阴魔相中,连一点基础都没有,想要读大乘经典,又不能了解,有时就会毁谤大乘佛典。如果你读了发净信解,很喜欢、清净心,而且产生信仰,也能够了解经意,那就是智慧眼已开;智慧眼开的人,《大藏经》一看即能触类旁通,看不懂就是智慧眼未开,未开就要多听;但讲者的层次也会影响你的知解,层次高的你就理解的多,层次低的你就理解的少,有时听者的智慧反而比讲者高,一听即能指出他的缺失所在,但是,懂了就好了,不要和他辩论,要六根清净,心里明白就好,他讲的不对,那是他的境界只到那。

要以恭敬心阅读,因为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佛的精髓,《金刚经》所讲的有《金刚经》在,就有佛在,要相信这些话。我又没看到佛,怎么知道《金刚经》在,就有佛在?你喜欢在家里诵《金刚经》,表示慢慢的也可能会成佛,当然不是与果地佛相比的这种佛,但至少能够觉悟;《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生若有幸读诵《金刚经》,却遭受到别人的欺侮、贱踏、侮辱,就可以知道,你还有可能会堕落到下三道,今天有幸能够读诵到《金刚经》,这些冤亲债主变成来修理你、成就你,若你能够逆来顺受,熬到最后在当生即得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佛法不可能一路顺风到底的,若是顺风到底的人,那是根本还没修到佛法;我们无数劫以来所造的业,哪一世会堕到三恶道,我们也不知道,但那些种子都在;若今生开始恭敬心、信解心、清净心,来读诵《金刚经》,纵使遭到外界的这些有形、无形众生的欺负,你能够修忍辱,到最后就能够悟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正觉。有些同学忘了《金刚经》里的这句话,常对别人给的考验放不开,有人汚侮你、欺负你,就代表你还有可能下堕三恶道,今生读诵《金刚经》,刚好修你的心、转你的习气,学着逆来顺受,把欺负你的这些人当作菩萨,是来成就你的;若还钻牛角尖、起瞋心、发脾气,那后面要讲的须陀洹果,你跟本都没有做到,再往前走的更不用讲。

修行随时都在耕莘这块心地,内心种种的坏种子都要加以铲除、对抗,这样才是修行。时时要奉诵《金刚经》,我早期在读诵《金刚经》是早晚各一部,刚开始是心不定就诵,诵到心定,诵到哪一句话,重要的话就拿来用;我常常提醒你们,每次诵《金刚经》,诵到哪一句话最明显、最突出,也许就是佛在教你,你现在需要的就是这句话,要赶快会用,这就是受持。当读诵、受持《金刚经》,却招来亲戚、朋友、同修之汚侮,你就要知道,幸好有他们来成就你,你今生也许就有可能悟道,悟得解脱、悟得正等正觉。

一个礼拜来道场诵一次是不够的,还没有究竟的、心还不净的、还看不开的,每天早、晚两柱香各诵一部,还要忆念、思虑经中在讲什么道理?能背的要尽量背,能够背起来最好,当面对境界时,就可以拿来用,看心在烦恼什么就以什么来对治。若现起一切相,如佛相、菩萨相或者众生相,对治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四句能够拿出来用,就不会执着「有相」,因为你所看到的相,不完全都是真的!《大般若经》讲过,善友会告诉你,魔是会化成佛、化成菩萨摩诃萨、化成师长、比丘、化成你的父母,让你没有警觉的亲近他,然后慢慢的控制你,教你做一些败德毁戒的行为,如此,你的一生就完蛋了!好不容易修到的境界,却没有智慧观破。《金刚经》就是在破解一切相,《大般若经》也是一样,教你不要执着,用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即禅宗所谓以不即不离的心,来修过一切境界。

前面是讲你的心态,要发敬信解,要发恭敬心的去阅读,有时候我们拿经典就要举高,代表恭敬心;不只是经典,陪我们修行用的坐垫、盖巾、桌椅都有佛性,我们都要尊重、要有爱心对它,不是看它只是木头,要知道它俱足佛性;诵经是要天天诵,诵了以后要忆念、思虑它的意思?这样以后面对境界,才能拿出来用。

受持,信受佛之教法。我们智慧不足,懂得不够多,没有神通可以懂各种法,就要深入经藏学习智慧,光深入经藏就可以智慧如海,虽然翻译成中文的经典不够多,但已足够修解脱道了。又信受佛之教法,称信受持佛语,有的信受某部经典,称受持某某经,现在最通俗的是《金刚经》,有的人很喜欢《法华经》、拜《法华经》,《华严经》是比较庞大的经典,像法华、华严,都属于醍醐的境界,在讲神通变化。一种是神通变化,另一种是真言,前述四个阶段,到熟酥的时候,是研究所的课程,而醍醐是用佛、菩萨的真言来产生神通变化,醍醐是从乳、酪、生酥、熟酥,到最后提炼出来的精华就是醍醐。

诵咒,有的咒很短,短到只有一个梵字,像文殊师利菩萨一字咒:「览姆」可净虚空法界。梵字有复合字,三合、四合的字;中短的咒像心中心咒,八、九个字;长的,都是几百句,长咒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但只要是证到空、有不二境界的,有空的底子,不会去造业的,能够契入如来心,就能读这些大部头的咒语,最后得入真言陀罗尼门。如果还在显教里学习,就代表还在修心。若心已经清净的,就要开始学咒语以利群生。

很多人一开始不从显教修,也不打坐、也不修心、也不诵显教的经典,教理搞不懂却很喜欢念咒,咒是会念了,但是习气、毛病一大堆,难免都是修不进去。以为会诵咒、气充满身体,然后菩萨来加持,就是在修行;菩萨加持是一回事,你心净不净、有没有成就,又是一回事。今生有幸听闻佛法,要知道佛法的作用,不是念念咒就结束了,要懂得修行的层次—空、无相、无愿观,这三三昧成就了,就证到实际的空体,再回过来修空、有不二,对一切法都不执着、不作意、不起心动念去思考,这样才有一个基本的空性,才能契入诸佛菩萨的真言陀罗尼,陀罗尼门是排在三三昧之后;三三昧都未证得,就光会念一些咒,对、不对另外讲,心地还不净、又不吃素,嘴巴臭臭的,念咒有什么用?很多修密咒的都不吃素,《楞伽经》告诉我们,口臭、食众生肉,念经文没有效,有效的话,你早就有境界了,修行没有白吃的午餐,又不想断吃的欲望、不想断男女之间的欲望、不想断睡欲、又想名闻利养,这修到哪里?愈修愈回到世间去,还不如不修,这种修法很容易着魔的。

能够进到醍醐的境界,都要有二十年显教的修行,乳、酪、生酥、熟酥,这阶段是免不了要经过的,有些同学一路跟我走来,也有十几、二十年了,现在才开始学咒语,我们第一个学的是大悲咒、六字大明咒,这是比较常看到的咒;心中心咒是灌顶后修心中心法念的咒,这咒只是「大随求陀罗尼」中的一句而已,「大随求陀罗尼」有两百五十句,我们念的只是其中一句,这一句也是全咒的精华,可以消我们的业障、可以降伏邪魔外道,让它的心柔软。若真的要完全清净我们的自性,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能够发大愿心,彻底的忏悔,就能得「大随求陀罗尼」如来咒,诵此咒结忏悔印才能忏悔的彻底,未来成佛才有望。

最后的醍醐指陀罗尼门,陀罗尼门离不开神通变化,再下去是产生智慧,有力量又有智慧,就得到四无畏、四无碍辩、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这些智慧都来了,这样才有一点进入正等正觉的如来菩提;今生大家要多用功,不要光听不练,不要每个礼拜听一次,听一听也不去做,虽然心中心法修一千座,也没究竟,今生最好能够有个究竟,要究竟就得谈四句偈。

《金刚经》的重点就在讲这四句偈,只要把这四句偈搞通了,而且能够做到、能够跟别人讲,这比以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七宝,去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还要大,之前所讲的福德就是在讲这四句偈。但福德做的够、差不多就好了,很多同学这边做义工、那边做义工,差不多就好了,就该结束了,该回来修自己,虽然没有闭关,也要好好的在家里或来道场,天天打坐用功,进到心地里去,才能够悟到「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偈;这四句偈早期还人能解释得对,到《金刚经论》翻译批注出来以后,大家才搞得懂,就是在讲很重要的声闻四果的修证心地清净度。

不要小看小乘的四果,没有证到这四果就没有定力,别说你在修菩萨道,不必去守戒,因为真的是菩萨,他是修到一切法都空掉了,有所犯戒都是为众生而犯,不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贪欲心或者瞋心去犯戒,今天讲《金刚经》里面最重要的重点,整部《金刚经》就是在讲这四句偈为重心,如何做到此四句偈,一切法都朝此方向在修证。

 

9.四句偈

(1)通义

一般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

(2)狭义

本处《金刚经》文中所指四句偈,系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为四句偈,依《金刚经论》言,悟得初句身空,依义而修,能得须陀洹果;悟得第二句心空,依义而修,能得斯陀含果;悟得第三句性空,依义而修,能得阿那含果;悟得第四句法空,依义而修,能得阿罗汉果。

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所以有的人就以这一句话,认为《金刚经》中的任何四句,都可以说是四句偈;然《金刚经》中真正的四句偈系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做到哪一层次,就有哪种果位,这四句组成的字数多寡不拘,只要四句就变成偈语,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尤其是某一部经典里面的一段有几句,能够依经开演,让众生去了解,这功德是无量无边;我们举《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切大乘菩萨都是从这部经来的,就像《金刚经》一样,要成就如来菩提,就要从《金刚经》这部经来悟道,要成就大菩萨,要从心地里面去观,你就可以成为菩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真实的渡到彼岸,我们以前提过,菩提分五种,第一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发心菩提;发菩提心,就是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心发起,就是种了这个因,最后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然发了心就要去修行,然后进入伏心菩提,用智慧调伏你的心,是谓伏心菩提;心调好自然发明了,心明没有烦恼了,是谓明心菩提;一到明心菩提,就可以见性,就可以进入出到菩提,这是小乘的果位。以后会提到「空法」,那已经是出到菩提的境界,但还没有修到如来菩提(亦称无上菩提)前,仍应继续行菩萨道,由小转大,并非自己解脱就好了!

根据很多经典所讲的,修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前面的三果是权宜而说的),与世间禅天并有很大的差别,世间禅定不是真正的究竟涅盘,要修到阿罗汉果才是能得真正涅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如果今生不能够全部走一趟的话,所留下来的时间,要好好用功。往后无量世要成无上正等正觉,在时间上各有不同,但悟得小圣四果是很重要的,修到须陀洹果,得悟得身空-六根清净,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内心的第六意识,对外境的一切相、一切声音、一切香臭味或者是嘴巴所接触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种种境,都要能自在无碍、不会起瞋心,这样才是须陀洹果,如此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还得花八万劫,八万劫就是天上、人间来回七次;一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八万劫,万万成亿,16,800x8亿,等于一兆三千多万亿,这时空是很久远的,这期间若有佛下生,你若无因缘出生人间,听闻佛法,证得无生法忍,就又错过了八万劫的时间。这还只是悟到空身而已,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斯陀含要六万劫,阿那含要四万劫,阿罗汉要两万劫,如果今生超过阿罗汉境界,证到辟支佛,也还要一万劫,一万劫要一千六百八十亿年才能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当你懂了这些,即知成佛不会当生即成,证菩萨位阶也不是那么容易!阿罗汉才是在识阴魔相的第九个,色、受、想、行、识的识阴魔相,世尊还说是魔相,第十个辟支佛,即小乘行者所执着的自我解脱,也还要一万劫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今生直接修菩萨道,起码就缩短了一万劫之间的时间,能缩短多少,是依你受持《金刚经》的虔诚心、恭敬心、智慧及解脱力,至于后面要讲的四句偈才是真实波罗蜜,是渡到彼岸的真实法门,该怎么修无上正等菩提?《金刚经论》已为您指出。

四句偈,系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这是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一些浅基的众生问世尊,因为在外围的这些小菩萨或者善男子、善女人,搞不清楚世尊讲的四句偈是什么?虽然《大般若经》中讲的道理都含盖在这里面,但是没有真正的指出这四句在哪里?偏偏《金刚经》中出现了七次的四句偈,后来有一次在讨论《金刚经》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代表这些浅基的众生问世尊:「这四句偈到底是什么?是哪四句?」世尊阐述,这四句偈是依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不同的境界去修,修到什么就得到什么果位,这是小乘的果位。

《金刚经论》里讲到:「悟得初句身空」,空身,空放在前面是动词,能够把身空掉,依义而修,即得须陀洹果;能够了悟第二句心空,依义而修,即得斯陀含果;了悟到第三句性空,依义而修,即得到阿那含果(不还果);不还果居住在哪里?在四禅天之上,连四禅天的天主都看不到在哪?四禅天的天神应该都有天眼通,为什么看不到阿那含的五净居天呢?天眼可以看到一千个大千世界,连外世界都可以看到,为何看不到五净居天?这不是因为它距离得很远,好像在虚无空中,是因为他们心清净,虽然他们还有行相,但是看不见;能够悟到第四句法空,依义而修,即可证得阿罗汉果。

这四句偈在讲什么?《金刚经论》已指出其进道功程。佛法不需懂太多,将这一段搞清楚,然后认真去做,今生起码可以做到心空法了,至少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虽然道理搞懂,心没有烦恼了,但还是不够,还要有神通变化。最近我们在谈论到印度参访时,在鹿野苑旁边有一个塔,到底是什么塔?我们沿着斜坡一直走,走到最高塔,高塔上还有一个楼梯,可到一个尖尖的砖所砌成的小塔,这小塔没门可进去,从这往下望,里面好像井一样,人可以从这吊下去,底下挖了很多的壕沟,一条一条的,听说有二十四条,一下去就出不来,因为这距离很高,起码有十几楼高,吊你下去,并不吊你上来,听说要修证到阿罗汉果的境界,自己用神通出来,证到阿罗汉果,不是只有心地解脱,还要有神通变化。

像阿难尊者喜欢听闻佛法,不常去修心,每次都跟在世尊的身边,大小会都参与,记忆力又强,就是不好好修心地;反正有佛在,他跟世尊是堂兄弟、很要好,有佛在好像他就可以有所成就,这是没办法的!修行是要靠自己,不是靠佛、菩萨!世尊入灭后,第一次要结集经典,要凑五百位阿罗汉,缺了一位,因没有阿难尊者不行,因为每一次的法会他都参与,现在得由他覆诵给这四百九十九位大阿罗汉们听,印证的确是佛所讲的道理没错。但他当时只是得须陀洹果,未证得阿罗汉果,因此大众限他七天之内,必须证到阿罗汉果,否则就不能进去结集经典。

他不知道怎样悟道?认真思考、用功摄心,愈想开悟、愈悟不了,到最后一天,他想大概没希望了!算了!休息一下!就在他要躺下去,身体还没有碰到床的时候,因为身体要躺下去,多少都会使出一些支撑的力量,突然间身体起了无量变化,他就通了、悟了,悟了以后,他就到结集的房间外叫:「悟了!悟了!我悟到阿罗汉果了!」里面的人回应:「既然悟到阿罗汉果,就自己进来!」结果他真的就从钥匙孔那么小的地方钻进去,凑成五百位阿罗汉,才有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相传是在王舍城灵鹫山上的七叶窟里举行。

到心空法了,悟到法空,就应会神通变化,这里所讲的四句偈,即进道功程所指的那四级,一下子要你跳到法空,是不可能做到,所以要分阶段来,除非是利根的再来菩萨,可以当生开悟,但也还要先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修证一次,只是过程会比较快些。

 

《金刚经论》云:「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

 

《金刚经论》云:「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首先要把身体空掉,修行还在用眼、耳、鼻、舌、身这些功能,还是第六意识在当主帅、在分别,这个身体根本没有破,修行第一个要先空身,怎么空?要先去思考,智慧比较不具足的,要从基础去思考。

 

(3)悟身空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云何空身?如何来建立起空身的理念?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每一个人都有遗传父母的基因,出生以后,又被养成喜欢这、喜欢那,有些父母太照顾小孩子,照顾得小孩不知如何做人、如何自己生活,离开父母后什么都不会;我有一位同事就是这样子,他只有一个小孩,太照顾了!大小事情、都帮他办得好好的,不要他费心,儿子也认为父母这样做是爱他,结果这儿子当兵了,被派到金门去,一离开父母不知道怎么生活?造成他非常的惶恐、心里不安,变成神经兮兮的,后来解训回来后骂他父母亲:「你们把我照顾的让我不知道怎么生活?我不知道怎么去思考?连吃饭、睡觉也不知道怎么去做?」到这种地步也实在太过份了,失去他自立的本能,修行本来就是要自力的,照顾子女是在他还没有成年以前,引导他走对路、心地善良,但不要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凡事让他自己去做!

亦具父母息气:是遗传的息气、习气都有,尤其是我们小时候父母亲所煮的饭菜,吃习惯了就是最好的,几十年来都变成一种习气了,觉得那最好吃,这些都是修行间要断掉的,要回归到空无、不执着、不挑剔、什么都好,从身体去思考,小乘的行者都要这么去思考的,才会厌恶这个身体。

九孔常流,种种不净:两个眼睛、两只鼻孔、一个嘴巴、两只耳朵、生殖器、排泄器,这九孔所流出来的东西,都是污秽不净的,小乘的行者第一个要观的是色身不净,要修不净观;尤其淫欲心太强、太爱这个肉体的,就要观这个身体不净。有九种观法,要观他死了以后,青肿、膨胀、流脓、流血、腐烂了、被啃蚀、长了驱虫、到最后剩下白骨,小乘的修行法,是这么去观,让你厌恶这个身体;大乘菩萨无所谓的净、不净,反正是净也不净、不净也净,不在乎九孔所流是净、不净,有的太爱干净,洁癖很重,变得心理不正常的,很适合观九孔不净。

我有一位同事,每一张纸拿起来都要甩来甩去,不知道在甩什么?把细菌甩掉?把污秽甩掉?心不净、这张纸就不净,心净、这张纸就净。大乘菩萨观九孔无所谓的净、不净,靠智慧不去执着这个色身,尤其四大所引起的淫欲、男女身的欲望,心清净了,自然就没有这些烦恼;修小乘法的智慧还不够,智慧是累劫修来的,同样是人,为何智慧不同?同样一句话有的人一听就懂,有的人就是沾不上边,两者的差异在哪?是比量意识!若亲自去证如来所说的法,不只是听,就不会出差错,而比量意识是依你的经验来理解。世尊有神通力,祂住世时,可以让每一个听法的人都能够了解,而且每参加一次法会,就可以悟得无生法忍,现在佛不在了,讲经说法的都是出家众或在家居士,修证多少就讲多少,有的很难契合佛的宗旨。

四大假合,终须败坏:你要再思考,用思惟修,地、水、火、风这四大,是因缘和合、父精母血,然后开始一个细胞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八个变十六个、三十二个、六十四个、、、一直变到六、七兆的细胞,形成我们这个肉体,死的时候这四大又回归到分散了,地大归地、火大化火、水大化水、风大化风,这四大又分散了,四大只是假合,肉体终归败坏。

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有智慧的男女,要观想、要知身是幻,是四大假合、是幻化而成的,当修行打坐到二禅境界的时候,虽然呼吸还没有停止,已进入似有若无的呼吸,这色身就没有感觉,五根也起不了作用,但第六意识心还在,从身体四大假合来讲,是证到身空了,你还没有证到就用想的,想归想、还是没有证到身空,打坐痛还是在痛,因为身体还没空掉;身体要空掉起码要到二禅的境界,五根不起作用。修大乘佛法的,不一定在打坐时才有气,平时气照样可以布满全身,进入二、三禅境界,这是什么现象?仅达身空,未进入空心的境界,心还没有空,但是第七意识的妄想心就起来了。若是还有一个觉知的心在(第六意识心),你是可以左右它的,觉知的心可以知道你的妄心在执着什么,在起什么念,这两个真妄之心,觉知的心来观照妄想执着的心,这是对第六意识而言。

当你进入三禅、四禅境界,这是七识住,第七意识的心,住在我们的修行境界上,此时妄想心就会起来,这妄想心来自于第八意识的种子,这种子从哪里来?从你的第六意识来,日常生活间所接触的人、事、物,过去事、未来的事,连明天要办什么事,全部都种到第八意识心田去。至于比较重要、比较贪爱的、比较罣碍、比较执着等等的心态,虽然第六意识已经不起作用了,但是第七意识却执着第八意识所现的种子来罣碍,或者是第七、第六意识同时存在,譬如:诵经时,眼睛在看经文,嘴巴由第六意识在控制,但是脑筋却有一个念头在那里晃荡,晃明天的事情、晃昨天的事情,这种妄心不把它空掉,就没办法做到第二句偈-空心。

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勇猛心、很怕脚痛,一痛就受不了,这如何修身空。脚怎会不痛呢?躺下来伸直,久了也会不舒服的,更何况是盘腿;刚上座还好,为什么四、五十分钟、一小时,就不行了、就痛了?角度不对、血气不通,当然都会痛,等到气通过了,身体对痛的罣碍才会没有,这要修多久?

末法时期幸好还有一个心中心法,在座的大部分都修过了,也都熬过那种痛,参加先修班的这些同学,现在还在战斗,有的修行心、企图心很强的,就比较快通过考验,像这一期有一位同学,一开始就天天过午不食,他可以双盘两小时,当然最后的三十分钟很难撑,要有超人的意志力与智慧力的人才能做到,结果他做到了。一些比较浅机的,稍微痛一下就受不了,一痛脚就放下来;比较狠心的,就让他去痛!观谁在痛?气要通不通的时候最痛,是你心还不净,不能够和它分离,错认这个身体就是我,才会熬不过,把脚放下了;一放下以为解脱了、不痛了,其实是前功尽弃,隔天再来,又卡在那,很准,前一天熬到一个半小时痛,今天依旧是同一个时间,不忍过去是永远坐不到两小时,当你懂得色身与气的关系,就要少吃少喝,气会比较通,可以坐久一点,通常斋戒完的第二天,气都比较通顺,打坐起来会比较舒服、坐得比较久!

理念上,世尊已告诉我们如何去观想、如何去理解空身-还没有死就把这个色身当作死了一般,然后开始修学,因为这是幻化之身,等修到二禅境界时,气很旺,这个身体自然就空掉了。所以想要做到身空,就不要太爱惜这个肉体,不是叫你都不要保养它,还是要保养,因为还要做弘法利生的事,如果五、六十岁内脏已经不行了,就走了、入灭了,很可惜!世间法还是要懂一点,其实可以再住世久一点、再度众多一点!修行是一回事,保养又是另外一回事,至于五脏六腑的照顾,可用维他命来调理。有时碰到障碍,也会发生内脏的问题,这就要用世间法,让血气通顺,用中药或者维他命、求大悲水都可以让它恢复正常,但不是因此对身体执着,此时又必须和它划分清楚。到二禅境界的时候,可以感觉这身体真的不是我的,若是我的,但我的心仍然很清净,痛与否?跟我都没有关系!已经慢慢分离了,这是最初步的了解,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4)悟心空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身体克服了,再来呢?气旺就会进到第七意识的妄想心里面去,第七意识有审慎思量与妄想执着两种不同心;妄想执着是执着第八意识的种子,当在禅观时,问题发生了,要仔细思考是它,要用心观的也是它,它会审慎的去思量,起了念头怎么解决?这样做好?这样做不好?好像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般,这也是一种禅机,要看你心清净否?否则妄想心起来,你把它当真了,所以要磨练,磨练到妄想心真的没有了,若再起心动念时,才是你的自性应缘而起的。

这里补充一段讲解较不清楚的观念,自心是清净的心,这清净的心为什么会生、会灭?本无所生、无所灭,遇缘则生,缘灭法灭,在一起一灭之间,都是幻化的,所以是说无所生,依空而起的法,并非有所生,或者是依空而起的自性,自性应缘所产生的法性、所产生的法相,以理地而言都是不生灭的,不生不灭的自性,本来是空的,就是因缘所产生的生灭法,以理地而言都是不真实的,是应缘幻化而成的,从这观念去思考,就知道有一个不生灭的空体,也有一个生灭应缘而起的法,都要观成是不生不灭。

最圣最灵:这自心应缘而起的时候是最圣最灵,很多事情你不必去问谁?问你自己!但先决条件得看是否破了色身?妄想心是否空掉了?妄想心空掉后,自性应缘而起的心现起,这就是禅机。很多人对禅境不懂,觉得禅似乎是高不可攀、不可说的,其实禅是心的动向,怎么不可说?只是说出来就变成对法的执着了,所以不可言说。你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读它,心起什么?心灭是什么?不去跟别人讲,一讲就有法的执着。自心若是不清净,做了梦、起了念,就执着它是真的,这根本就是妄想。妄想心灭了,自心空了,应缘而起的法,产生的心念、影相、逆境都清清楚楚,此时才知道我们的空心、真心是最圣最灵,我们跟佛一样具有这种空性,为何我们开发不出呢?一则气不够,二则妄想、习气、执着太多、分别心太重,执着这个好、那个不好,执着这个对、那个不对,执着他讲的有道理就去做,讲的没道理就生气,这都是多余的,都要放下!要修大乘佛法、修解脱道,要没有对错、好坏的观念,你讲你的,听了就算,回归到自性空,根本不会去跟它起哄;讲的不好也不生气,也不予以毁谤,也不会写文章去骂人,要回归到自性清净,这样随缘而现的这心,才是最圣最灵,你得去读它。

遇境似有:没有境就没有自心,因为心住在空境中;境起,心就起,因为空性遇到因缘,就起了法性,法性是什么?这样看是什么法?如果是意念,是外来的缘,如冤亲债主、护法神或是菩萨,起了一个念,你感知了(是第六意识分别感知的,来自于八、七、六识转依),起了心,就有念,他的念变成你的念,两者混在一起,这就是遇境似有。

境灭还无:读了、懂了,境灭还无。因缘是无常的,总是会灭的,灭了以后,这心念也没了、影相也没了、甚么都没了,刚刚念头一闪,你懂得什么?这影相一闪是什么事?不去执着它真假,但起码你懂了!

令悟真心:若是心清净遇缘仅有一念,没有第二念、第三念,就没有妄想心了,缘起、境起、法起,缘灭、境灭、法灭,这就是真正悟到真性。要明心见性,你光在这里就搞了老半生了,怎么见性!很多人喜欢讲明心见性,明心是要先心明了,心不明妄想习气压住了真心,怎么现起自性心?就算是第一念的自性心现起,你心还不净,马上又被冒出来的第二念、第三念、…、无数的妄想念淹没,一直接下去妄想,当然就进入了烦恼的境界。所谓的第一义谛空,就是相信你第一个觉知的那个念,你抓住那个念就对了,不要后来又害怕了、又后悔了、又如何如何,乱起第二念,…。

禅宗大德度众很特殊,不知道什么因缘?某一个人,今天我一直想要骂他,修行人怎么骂人?骂人不好,但是我这自性不加思考的就骂了,因缘造成我骂他,骂就骂了,也不要后悔或怕人家批评,都不要!做就做了,就没有第二念了,这就是住在第一义谛空里;第一觉知的那个心是对的,等到你回过来后悔、细想,这样好吗?这样对吗?那已经都是第二、三、四念了,为何说这个心最圣最灵?因其不能用思考去说对、错,第一个直觉做的,好像很不合理、好像反弹力很大,没有关系!做了就做了,要相信你的直觉,这就是自心最圣最灵的微妙处。

事后发现,原来这种人要这么样刺激一下,才会转、才会在意、才会认真去思考,他错在哪里?跟他讲道理讲了半天,有听没有懂,就算懂了,也不去做,而这么疾言厉色的骂后,却激起他的反应,对方好像是认真的,回去好好想我哪里不对了!要相信你的自心,那个清净的心,那个当下应缘的第一念,不是你那个第二、第三…的妄想念。有时遇到某些人,第一念就觉得他心不净,即使他说他修了什么什么法、念了多少万遍的密咒,你就是觉得他心不正;真心最圣最灵,除非你不清净,否则应可感觉出某个人心性的好坏,但若修得还不够、色身还没有破,心也是没有灵通力的。

心要产生灵通力,就要断了妄想心,当然,第一个条件是身体要通。修心中心法,到了妄想念能够现起时,就要断妄想,这是一定要做的;妄想、妄念断了,才是真心显露的时候,才知此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遇境只能有第一念,不能有第二、第三、……,无数的念,若境灭了还烦恼,是心还不定;譬如在道场听法,听完了当下了解就好了,若回去还要再想一想,是比较浅机的,那是用你的妄想心在回想。

有的人听是听了、当下理解了,回去却忘记了,之前我们提过,受持佛法要忆念、要思虑,但修行到某境界时,想思虑也思虑不来,失念了!失去了记忆的能力,这是要空你的心,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这里要搞清楚什么是空心,这个心是真心,妄想心是在空身之后,所现的妄想念,乱七八糟的、瞻前顾后、怕这个、怕那个、好的、坏的、执着的、…,这些心都要把它灭掉,才会有自心现起,自心现起才有灵通力,可以感觉外在因缘,起心动念才是最威最灵,因缘来的时候因感召境界现起,因缘灭了境又没有了,这一起一灭了了清楚,才是真正悟到了真心,所以先决条件要明心,不明心这真心是起不了作用的。

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现在把这灵知灵觉的心,善加培养、常觉不昧,让它随时清清楚楚,不随你的妄想习气去流转。这一句话就是要断你的妄想心,若是妄想流转的心还不灭,虽然真心照样可以感觉起第一念,偏偏妄想习气一大堆跟在后面,这是修不好的,没做到明心。很多人为何修不好?太喜欢胡思乱想了,遇境罣碍东、罣碍西,有些同学其实可以修得更好的,但五年、十年过去了,还是一样!因为不用心去断掉妄想习气。「不随妄想流转」这一句话很重要吧!老上师所讲的:「念起不随」,这句话有两种意义,一是妄想心,它执着第八意识的种子现起的法尘,这个念起不要有妄想相随;二是真心所感知的因缘、所起的念,行者体会了,也不再产生第二念、第三念,这是念起不随的真实境界。

但依真性主行:念起不随后呢?真心应缘所起的心,依什么?但依真性主行。用真正的自性来反应,做为应缘的工具,当因缘来了,我们的空性才起法性,这法性是什么?是六根面对六尘所起的性用。若是一个影相,用见性看它;若是一个心念,用第六意识的心性来体会它;香臭味用闻性来应对它,应对完后没有妄想跟随着流转,这样才是真正悟到心空。心空不是讲一讲,理念懂了,就可悟到,是要依你真如性,六根真如面对六尘境真如,产生六识真如相应感知后,不再打妄想,六尘过去,一切不留痕迹,这就是悟到有法无主的境界,行者真正证得心空的境界,也就有一点斯陀含果的味道了。

斯陀含果行者的境界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一次,才可证得阿罗汉果;须陀还是已空掉身不受身觉左右了,无身见了,这样都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在三禅天要跑几次?四禅天要跑几次?总共加起来天上、人间还要跑七次,不管在人间或在天上成就阿罗汉道,都是要有七次来回。若是空了心让自性应缘起法,缘灭法自灭,这样再来人间一次,这大概到四禅天去了,因为不好好学佛法,还是又堕到四禅天里面去了,又再下来人间一次,然后才悟到阿罗汉道,这是斯陀含(一还果),悟到了真性主行,没有妄想心相随,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5)悟性空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我们自性本空,这里的自性是真如性,依不同的因缘,现不同的真如性起用。我们的自性还没有发动、起现行以前,是寂然不动的,动了以后也是寂然不动的,这个观念你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有一个不生灭的空体,遇缘它会起生灭的法,遇声尘就起闻性,遇物相就起见性,遇味觉就起味性、……,等等的这些真如性,都称为自性。自性未遇因缘前,本来就是寂然不动的,自性不管应不应缘,都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说是不生灭法。自性应缘起性用时,因是因缘法,有法是假有、无常,不碍真空的存在,缘灭时法亦灭。

感而遂通:有因缘来的时候,空体起性,它一定会感知,因为心空,没有妄想心了,自性主行,你很清净可以感觉,这不是我的念头,是外来的因缘,行者主、宾立分。若是心不空,自性的真心实性没证到,是妄想心挂帅,这样都是胡思乱想的心,你就永远没有办法体知、感知、分别某些因缘,自性的寂然不动。禅宗祖师大德所讲的:「不住一法守真空」,就是让你的真空体性应缘→起法→不住一法→缘灭→法自灭→归于空寂。不管是世尊所讲的佛法或是中国禅宗所讲的佛法,文字不同,语意与道理都是一样的。

变化无穷:妄想心没了,自性寂然不动,空性之体当因缘来时马上感知、马上连结就通了,通达后马上产生自性的变化应缘,此变化能力是无穷的。要怎么变化?不知道!不是我主观意念在决定。这可用禅宗的一句话来描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怎么传?自性依因缘自己就产生无穷的神通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同学发生什么事,你感知了!有的讲、有的不讲,为什么?讲有讲的道理、不讲有不讲的道理,谁来决定?都是真性它自己在决定,只要随着它,你可以很轻松自在地应对,没有主观意念的妄想,也不会说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错了吗?没有这些念头,随它去变化,随它去反应,也就没有烦恼。

威灵莫测:这自性寂然不动的空体,能变化无穷、威灵莫测。也不知道它为何会这样?它也会起心法;很多法要怎么用?有的是主观意念的用,有的是突然间冒出的念头,这次你了解了,但不见得下次还可如法炮制,它随时都在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因外在的因缘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是一成不变的法,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一法可说,无一法可得」,无有一法可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它善于依你的对象在变化,拿不准的!所以才是威灵莫测,这次这样处理、应对,下一次不见得一样。

明明了了:在威灵莫测、变化无穷之间,你的自性与觉知间还是要能明明了了。有人自性可以应缘,但却是迷迷糊糊的应缘,处受阴魔相间时,有一个神通变化的意生身,可以出去办事情,但你不知道办什么事,迷迷糊糊的,就像睡着的人在说梦话,旁边的人很清楚,就你自己搞不清楚,这就还没能做到明明了了。为何未明明了了?因为还有很多习气、妄想在流转,你到底要不要断掉这些流转的妄想?这些都来自于习气、毛病,来自于怕死、怕这、怕那,来自于爱的人、讨厌的人,若把这些都拿掉,妄想流转的心就消弭了。别人可以真性主行,达性空的境界,产生威灵莫测的神变功夫,你却不行,为什么?因为你常常打妄想,将妄想当成神通,这样怎么能够自性应缘时能明明了了?明明是清清楚楚,了了是分别清楚,哪一件事情怎样?其前因、过程、后果,心里面这么一闪,大概就可以知道了,这才能叫明明了了。

自觉自知:还不能做到明明了了,就没有自觉自知,性空就还没证到。因为心不空,自性应缘也没有办法住空,性本空,就是从空性里面应缘以后,也要再回归到空;过程之间你很清楚,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不会应缘了,是应了缘后,又回到空,从空之间遇缘变有相,有相无常相,缘灭后又回到空性,空性是无形无相的一个本体,应缘以后到底是色相、声音、影相、还是香臭味等等的外境,甚至于你所修证到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种种境界,或者是四空处的境界,也都不去执着,所现的境你知道了,不执着,又回到原来的空,这过程自己都很清楚。

灵灵寂寂:灵灵是有因缘的时候所感召的一种境界,寂寂是无为的空体行相,永远住在那里不动,在空有、在应缘之间,都能清清楚楚,这样才有一点见性的样子。要不要学什么法?这只是在修解脱的过程而已,还没到学陀罗尼门的时候,但是你心是可以用,为什么要用?它要应缘,应缘时它会变化无穷,它威灵莫测,修行到这一阶段,都是用你的自性去应缘,禅宗所讲的大部分都是这一方面的心用。

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这个心用,依无为之体,依各个不同的事情,然后产生有为的性用。至于要怎么用?不是用想的,是依它无穷的变化这么去用。无为常为!处无为体遇缘现有为之性用,无事不办,能做到此,名悟性空。你悟到自性本空,知因缘起自性应缘,应缘之间因它无常,应缘完了,又回到空,这过程间你却能清清楚楚掌握,这才是悟到了性空,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性是具有空、有两面,问题就在这,禅宗的行者是善心用,禅机从这现起,若是用这样的禅机去应缘、去解决事情,就如祖师大德所言:「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无心是没有妄想执着的心,就是我们自心寂然不动的无心,应缘来时,刚好恰恰发挥它的功用,无为发挥它常为的这种功用来。

「常用恰恰无」,遇大小因缘都用自性去应缘,常用之时灵力推失,自性功能就不彰。今天遇到五个因缘,空性一失性自性就钝了,行者应缘后也不去打坐、也不去练功夫,这刀子砍了一次、两次、几次后,自然就钝了。所以未达究竟前,刀用后就要去磨。禅宗行者在这一阶段,依靠它应缘的这种神通力,要学习心空、性空,最后到醍醐阶段时,是用真言即陀罗尼门,就不必用我们的体性来应缘;但是在修行之间,这过程一定要去了解,以前禅宗的祖师大德,如果是学到这里,甚至于学到下面法空的这一阶段,不知道往前还有个陀罗尼门,还有四无碍辩,…,还有很多的佛法,如佛的十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他们既然有大成就,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当生就把它修成?

佛教每宗都有每宗的缺点,禅宗行者是智慧最锐利的,可以悟到心空、性空、法空,真言他可能不想学,就入灭去了,下一世再来;一些有相宗、唯识宗都是在谈理论较多,谈这心、谈名相怎样,讲一些很高的层次,如来、金刚菩萨的境界,讲了半天,自己也没有实修的境界,习气毛病也没有断,这就不如小乘行者或禅宗。禅宗行者或小乘行者最切实,可以自修这些境界,若懂得佛法,在修行过程之间如何如何?自己即可知悟到那个境界?应该再学什么?冥冥之中佛菩萨也会安排,让你更精进,若要证得性空,就得知道性空是什么境界。

到时应是明心见性了,明心悟得心空,见性悟得性空,以自空体应万种缘之时能明明了了,自觉自知其过程,这样子才是有见性的样子。明心见性还未成佛(觉者),因还未具有解脱知见,要到悟得法空,才是真的成佛,有阿罗汉果的修证。

最后一个是法空,这里经文讲的比较简单,空掉一切法,空掉你以前所学的一切方法及体验;要怎么空掉一切法?法是用来断内心的妄想习气、断内心的执着,现在内心已经清净了、心明见性了(心空就是心明,性空就是见性),所以就把以前所学的都要丢掉,就是要舍掉法的执着、根本的执着,才能得法空。

 

(6)悟法空

「复观如来所说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你所看到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从小乘的、方等大乘经典,《大般若经》、大乘经等,如《华严经》、《妙法莲华经》这些大菩萨修行的境界,讲解给我们听,甚至于金刚密乘的密法、咒语,也是在另一个时空之间传。你学什么?依你的方便来引导你,各个法门都是要洗涤你内心的疾病、垃圾,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你有什么病就拿什么药给你,令你证得心空法了。心空了,以前所拿的药及水,是为了洗你内心的不净尘垢及疾病,现在病好了,让你的心回到空,让所学的一切法都拿掉,过了河就该下船了,不要过河还在船上不下来,以前用过什么法,体会体会就好,不要再用了。

病退药除,名悟法空:没有一法可用了,到最后要用什么?这样没有一法可用怎么办?就进入如来心地法门的真言宗,用咒语去产生神通变化,或者用手印与如来心相应,微尘世界来来去去,办什么事情都可以。修行过程中小乘的这些法,都要丢掉,要学如来法,当悟到法空,就会舍掉所用的法,什么都不用了,得自在心了!

悟得法空就有定力、解脱力,如《金刚经论》中又云:「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所以悟得法空者,定有无穷定力、解脱力,才能脱离三界轮回。

 

(7)结语

「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此四句大开诸佛门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文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

此四句偈的意义,就是凡夫入圣所必经的过程,所以称为进道门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依这四句偈而成佛,不是依世间禅定而成果位。何时讲到世间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方便说,四空处定也是方便说,处世间禅定时,要入心地法门修去妄习。这四句义都是从心地法门入手,都是在讲心的修行;空了身以后才能空心,空了心以后,要把性空悟到,悟性空后要入法空了,要舍弃一切法,这样证得心空法了,就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境界,若不是有因缘难得开其尊口。

十方菩萨依此进道功程而修,所以菩萨是从小乘中来,要证到菩萨的位阶后,得无上正等正觉才能成佛。所有《金刚经》里面就这一段最重要,要抓住这一段的精辟要点,其它法门都是要悟得此四句偈之功用行,知道怎么去做,扩而大之再配合六波罗蜜中《金刚经》所讲的三个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三个波罗蜜多,一个是因、一个是行、一个是智慧,如此就可悟到无上正等正觉。

(2004.11.2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