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200
4.09.18.   10 讲(6)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续)

()、名词解释()

7.无为法

无为asamskrta,无造作之意,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asamskrta-dharma,原系涅盘之异名,后世更于涅盘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

我们修行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或者《大般若经》《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我们一切用功的方法、修证的境界,都要加以舍弃,这与一般的外道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慢慢的把这佛法搞懂,所经过的境界要把它放下,然后一直往上走,当然你内心的污垢,是必须要加以清净的,我们内心不清净的心,这些污垢都要加以清净,之后所现的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放下就是在修无为法。

在修无为法之间,你没办法一下子做到无为,就要方便的去修无为法,做不到就要背诵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要用一法去对一切法,不要用你的所学,去对内心的烦恼或外在的一些障碍,都要以平常心、无为的心去做,就能够证到真如无为;在过程之间,依你境界的不同,每一个人不可能都做到真如无为,所以就有种种真如无为的方便阶段,现象的发生以无为法对治之,也就有三种无为、六种无为、也有九种无为之说,在这里把无为法加以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上一次我们讲到俱解脱阿罗汉是证到真正的无为、或者是真正的无为再上去就是真如无为,最后证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回到真正无为的体性,那是真如无为的境界,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你是在哪一种的无为境界:

无为asamskrta,无造作之意,是没有造作,第一个是本心,是不必有主观的意念要生起,譬如起个念去想一想某一些人、去想一想某一些事,这是最不好的,真修行时这个心都要常常不动,无聊或者是放不下,就会造作一些心意念,这样是很不好的,妄想就是这么来的;即非由因缘所造作,不是有因缘,没有因缘来,你自己在胡思乱想,也是从你内心八识的种子所诱发起来的,实际上没有外在的因缘来跟你牵扯,是自己造作起意念、打妄想的,让这个妄心起是很不好的现象,所以无为就是无造作之意,非由因缘所造作。

无为是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你不要有生灭的这种心意念发起,不要常常有生、住、灭这种法的起灭,又作无为法asamskrta-dharma,原系涅盘之异名,涅盘就是我们心的寂静,是我们的体性空所现出的那种样子,就是涅盘的境界,这种样子也就是无为的境界,涅盘只是对境以有觉有知,但不起妄想念相应相随,这与无为法,是很相同的一种境界;后世更于涅盘以外立种种无为,在真正住涅盘之间,还有一些并非究竟、有一些是部分的究竟、有一些是几成的究竟,这中间就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无为境界,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

在每一个教派,尤其是小乘的都分有好几种无为,大乘菩萨法的都是直接驱入体性,证得真如无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的真如无为,声闻、缘觉乘智慧比较不具足的,就要分阶段来说明,也就有各阶段的修正,于小乘各部有为法的教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因为他们所修证的都是以心的起灭为主、或心的罣碍不罣碍,他们以这三种无为来修 证。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后面这两种是修行境界的一种无为法的修 证,总共为九种无为。我们比较常常听到的是六种无为,是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等无为,合为六无为。这是在大乘才讲到真如无为,其它的五种无为,都是在心地上清净与否之间的不同状态而已。

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九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为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盘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盘;而涅盘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九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体性只有一个,无为分了六种、九种那么多,到底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你心清净到哪里?执着哪一些、不执着哪一些这样而已,真正只有一个真如无为,正因为小乘行者、或者是大乘行者,比较低阶的菩萨心还有不清净,就有各种无为之说;大乘是以真如无为为目标,是回到真正的如来体性,是属于真如无为的境界。这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真正修证到真如无为,我、法二执没有了,也就没有所谓的断、不断,照样可以让我、法二执现起,但是真如做完了、应缘完了、或者利益众生完了,也就忘记、放下了,所以只有一种法性,不是有多种,虽然是讲三种无为、六种无为、九种无为,但是法起只有一种,因缘起法性也是只有一种。

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为种种之名,真如无为本来就不感应一切因缘,我们不能像诸佛、大菩萨了知世间一切世界、或者各个世界的十二类众生。祂们虽然都了知但是没有罣碍,小乘行者或者是大乘的菩萨道行者,可以感知很多的事,但是还做不到无为的境界,所以才安立了种种阶段性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你心地上还不清净,才会随诸缘而现种种的现象,这中间就有种种方便无为之名称显现出来。

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真如是我们的体性,有真正如其本来的功能,是可以应一切缘,体性是空的,所以空真如体是一面,而我们佛性的另外一面,是可以应外在一切因缘起法的,就有法性产生法界,然后你能够对法、一切相执着实相,实相就是对境不黏、对境不执着,让其境自起自灭,这种是实相观、观一切法无自性,不去跟它相应,这样在有为、无为之间,都是属于无为法;为什么众生只有有为法里面的某一部分,可以做到无为?以心不清净故、智慧还不具足故,才有这些放不开的微习,是法性与因缘相应,然后会产生法界的一切现象,对法界一切现象的这些法相,你不能够客观的对它,所以有的可以无为、有的不能无为。

简单讲是以你修证的个性而言,对于比较没有影响心的,可以做到无为,如果触及到你内心里面最脆弱的那一点,就不能无为了,每一个人的毛病不一样,有的执着色相、有的执着声音、有的执着香味、有的执着舌头所接触的酸甜苦辣、有的执着身体对外界所接触的软硬坚实,起了种种的相应、不相应法,这些都是因你内心的清净与否有关,而你犯在哪里?犯在眼根,就是所知、所见就很放不开,就好像你执着哪一点,希望大家都跟你一样,这种心就是执着,没有执着就是无为,所以眼睛要清净就要视而不见,不要管它什么法,什么法对我来讲,我在修行过程之间要放弃一切法,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执着,你就不会犯眼睛看到什么物像、事情、人物 而产生烦恼。

声音也是一样,有的很执着声音,好听、不好听、或者大声或者太小声,当然小声听不到是最好,像我现在你们讲什么,我听不到了是最好,要让我知道就讲大声一点,不让我知道就讲小声一点,我就听不到了,不管你们在讲什么?我很安详!当然在讲什么?有时候不会去注意你们在讲什么,因为一切法对我已无意义。有的对声音就很敏感,对声音敏感也是一种执着;好像小时候杨菩萨,那时还不到两岁,对声音就很敏感,我们家楼上祇要有人稍微一移动椅子,他就会非常的惊吓,怎么突然间会有这种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同时都要跟他说明一下,安抚他没有什么可怕的!像这种执着声音,小孩子因为不懂所以会怕。大人也不必去执着这些声音,尤其是声音的内容,我们有一个海潮音的观音法门,我把海潮音加大很多的音量,也可以试试看你心净、不净?

有的心不净的人,听阿弥陀佛CD中的海潮音,他就会非常的执着声音,认为这海潮音就像是魔鬼的声音一样,况!朴!心有病就会起妄心说着跑着让它追,其实这声音对我们心净的人来讲,海潮音不管频率有多高、声音有多大,声音就是声音,对我来讲内心空掉了,大声、小声、也不是魔鬼的声音,都是自己的心有毛病,像这一次去美国一样,放了这观音法门,大概又怕吵到外面在上课的、或者什么的,就把音响关的很小声,听了以后我心很闷,为什么闷呢?你们只会听到声音有大、小,你们不知道声音的实相,声音有一个音的广度,声音不是只有表示它的大、小音让你听到,它有一个音域、一个范围,如果声音没有让它发展到一个程度,我这个心就很不痛快,而让这声音能够开展出来,心胸也就会开朗。

很多人没有体会到这种声音,是会表示它的感情,不是只有大声、小声之别,也可以说出它的心也是很宽广、很豪放的、很奔放的,这种感觉你没有去感觉到,只会区别声音的大、小声,也不要去执着声音的大、小,你还执着太大声就是自性还有一种排斥,当然有的人耳根很执着,耳根很锐利就不喜欢大声,而你心里面已经没有执着了,大声、小声跟我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但是在道场修法一定要大声,为什么?因为维那唱不出来,底下的人根本都不敢唱,他不敢唱的比维那更大声,这法会就不如法,也就是大家心不清净了,护法龙天也搞得不是很痛快,所以一个法会,这声音大家很投入地把它发展出来,该大声就要大声,不是在讲悄悄话,悄悄话就要小声;对于这些你们不懂,也没有办法体会那种声音,以及道场的有形、无形护法神之间的关系,也就常常执着这声音,为甚么不能够做到无为?因为对声音的大、小很执着。

再来对味道的香、臭味很执着,有的人喜欢香味、不喜欢臭味,当臭味偶而现起,也要自在的去接受它、、、等等的无为法,其实跟你内心有没有执着很有关系,不管外境怎么变,即使外境是逆着你的心、还是冲着你的心而来,你都要能够自在,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做到无为法的境界,我们修佛法是要修无为法,这些理论懂了,要从内心里面去转,转成外在什么现象,对我都没有关系,这样才是修习无为法的。

又以涅盘而言,上记三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盘;而涅盘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为殊胜者,你修佛法是在修什么法?修有为法虽然也是佛法,但是不究竟,你要学习今生能够解脱,就要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要选修哪一个?自己要有一个定见,把目标放一点,《金刚经》是为谁而说?为引发大乘者说、为引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者是什么?是如来乘、是求如来菩提的,你不要去求那些声闻菩提或者是缘觉菩提,这种初到菩提是给比较浅机的人去修的,如来菩提不是只有定,还要求得智慧,智慧与定力能够等持、同样的得到,这样就是真如无为的境界。现在把三种无为、六种无为、九种无为,依不同的无为说,稍微解释如下:

(1)三无为说: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我们自性体空,本来不必有所造作一切心意念,我们寂灭的体空可以映照、可以鉴照,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到外境,这是静态的一种功能,不必起心动念说你照到什么?照到这个现象又怎么样?是好的?是坏的?是什么?不必再起心意念相应,这样就是真空寂灭的道理。所提出来的三种无为是:

(a)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虚空本来无有形象、没有罣碍,我们的体性就像虚空一样,是遍一切处、可以容纳一切物,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的一切现象,对你来讲应该都没有罣碍,若还有所罣碍,对于眼睛所看到的、放不开!对声音的好听、不好听、大声、小声放不开!就没有得到虚空无为的境界,对于香臭味,或者对于食物的酸甜苦辣味、、、等等的这些,即以无碍为性,要没有罣碍,为什么会有罣碍?就是你心里面有所执着,有执着就会罣碍。

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一些迷惑的、不正常的观念、心念、个性、概念、习性、教育,我们现在很多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教育,变成是一种执着,这样是不好的,修无为法就是要舍弃一切,不要被世间的一切什么法,尤其是现在人间佛教,所提倡的这些,你来上这课是未来的佛,不是现在人间佛教里面的众生,你要去做那些众生,不知道还要修几千万亿劫,都还没有办法悟到佛法,只有做善事,做一些对世界、对人间有益处的,这没有用!要修无为、要修什么事情都不被迷惑、不被污染,这样以无碍为性,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为什么有罣碍?不是自性有问题,是你对外在的一切现象所面对的因缘,所产生执着的问题。

当回到虚空无为,是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世间一切相可以照单全收进到心中,哪怕是物像、声音,或者是味道、、、等等的都可以接受,这也是虚空无为的本来样子。你可以想象的,我们的体性本来是跟虚空一样的广大,但是里面没有一样东西,如果有一样东西,你看到那东西起了共鸣,也就不自在了,执着色相,就对哪一些色相执着,执着声音就是对声音特别执着,执着味道,喜欢香的、不喜欢臭的,这是在你内心里面有所执着,就不能空掉习气,有所习气在体性上包容在外,就不能够容纳世界的一切万相,这是虚空无为,第一点所要修习的。

(b)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如涅盘、解脱:择灭无为是有选择性的用智慧来把它断掉的,不让它跟你内在的习气相应,应该真如无为是很坦荡荡的,不必有所选择,好的、坏的、顺的、逆的,正、反全部照单全收,没有罣碍!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子,所以小乘行者就有选择性的进入无为,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见惑就是见道以后,对于要修的种种这些道理很执着,或者是你思想还有问题,对心不清净,还有这些执着,所以见思二惑,都要能够远离。

知道要修了就是见道,见道就是知道体性清净的一面,但是也看到不清净的一面,而要怎么修?我也知道了!本来知道就好了,但是你又变成一种执着,并非是见道以后,每一个人就可以成道,不见得!有的人入道、见道,都还搞不清楚,以为见道就是看到如来自性、看到如来体性了,不是的!只是让你粗略的看到,我们要修行的道理在哪里?或者心清净与否的边缘在哪里?你知道以后就要去做,不要变成又被绑住了,譬如择灭无为,哪一些是你喜欢的、或者哪一些是你做不到的,都要选择性的用无为法来对治它,就是远离见、思系缚,这中间就要用智慧来选择了,用什么法?譬如对声音敏感,你怎么去选择一个法,来面对这个声音?对这个声音你就慢慢培养出无为的境界,这是正面的。

另一个是负面的,譬如对钱财比较无碍、没有罣碍,可以坦荡荡的去面对有钱、没钱都无所谓,这样不必选择一个法,就可以住在无为境界之间,你自己已经可以做得到,如果做不到,你还很执着,就要怎么来舍弃被钱财所绑住的这个心,怎么想出一个方法来解脱、来解这个系缚?也就是你要选择性的去做与不做的问题,在做之间,择灭无为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还没有做到以前,怎么选一个有为法,来做到无为?又是一种手段、方法,这中间虽然择灭无为,是我们要去修证到的寂灭真空之理,但是还没有做到以前,要选择一些有为法来面对,都是以有为法的智慧,来修到无为法的境界。是以有漏智慧来培养无漏智慧,这是小乘行者或者是修行过程之间,是每一个人要这么千百回的锻炼、这么去做。你可以用智慧来拣择哪一种方法,可以远离见、思这两种系缚,就可以证寂灭真空之理,这就已经是得到涅盘、得到解脱了。

(c)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谓声闻之人证到果位以后,起码要到阿那含不还果的果位,已经断掉了所有的贪心,诸惑不复续起,不会再起来了,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不必要选择,自己可以自在的用空真如体,去面对一切因缘,阿罗汉更不用讲了,阿罗汉对我、法二执已经淡薄一点了,尤其对于我空已经彻底的了解,对法空还没有完全彻底了解,他执着空的一面,不能大胆的去玩这个法,这样就没有办法彻底的了解我、法二空的真如,这是小乘的行者,当修 证到声闻菩提、或者是出到菩提的时候,所悟得的寂灭真空之理,就不必再拣择一些有为法,来面对一切境,说我要去修无为,非择灭无为的意思就是这样。

(2)六无为说: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这种是最普遍的,是大家常常看到的,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一种是「识变」,内心还会随着外境,与你内在的习气起变化,在这「识变」之间就产生了种种无为之说,本来无为只有一种真如无为,为什么要一个心对哪一个解脱,与不解脱之间变化而来安六种不同层次的无为,这是在过程之间必然的现象。

「法性」的无为,就是我们如来的空体,应外在的一切因缘,所产生的自性,它会应缘,真如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是四空处定,各自会现起不同的法性,在这之间的境界,依真如性所现的法性,就不见得是一样的,有的人要修世间禅定,常常执着在光里面,他每一次法性所扫到的都是光,不管是白色、黄光、黑色光、百宝光都一样的,变成是他真如性所现起的一种特性,如果你不加以超越,天天都在搞这种光、没完没了的,这样你的体性也没有完全的再往前走,可能死了以后就会出生到色界二禅天的境界,所以一种是心变化所产生的六种无为之说;一种是你自性应缘的时候,你怎么做到无为?这是从心与性这两方面,来修习走到无为的境界。

有的人对心与性,常常会搞不清楚,心是对外境的一种认知,性是我们本体自性空,应缘所产生一切法的根本基础,这些你要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无为法到底是怎么样?这就从心与自性上面来讲,以下即是说明:

(a)虚空无为─指远离烦恼障、所知障,所获得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虚空无为是摆在第一个,如果你得到虚空无为的境界,要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这里的空就是你了解、证到了虚空无为,就远离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妄想心所起的,是在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想阴魔相里面的,都是有这个烦恼障,若是在受阴魔相,就是觉受还没有灭。

在每一段人类的生、或者是人类的毁灭,都是分段的,在这一段期间人类生了,然后又全部死掉了,这就是我们的劫浊,劫浊可不是世界毁灭的绝,是我们人类阶段性毁灭之间的一种劫浊,人类要毁灭的时候,你到四禅天一定不会被毁灭,或者是上界生的这些天,都不会被毁灭,因为你已经不来人间了,但是出生在人间,会有阶段性的毁灭,就是没有破掉色身。

第二个是破了色身,有一些觉受就进入受阴魔相,是还受到感情领纳的作用,感情领纳作用是犯了见浊,浑沌不清称为浊,六根不清净,所知、所见变成一种执着,对于声音、对于外相、或者是对于味道、对于食物里面的酸甜苦辣、、、等等的这些执着,都是第六意识的功用,变成以见为主的执着,这样就没有办法超越见浊;见浊完了、六根清净了,不被外境所影响了,然后就会回归修心,进入第七意识的功用,是对你内心第八意识所映现的一些因缘,第七意识的内心去执着它,变成一种烦恼障;当你还不清净的时候,懂得越多你就越烦恼,一位修行人,成就越高、懂得越多、感应的越敏感,然后你又还放不开,也就烦恼无量。

另外还有一个所知障,知道心可以这么用、可以那么用,甚至于知道一切世间相,在修行过程之间,一些特殊法性所现起的种种现象,你都知道了,反而变成是一种障碍,这就是所知障,最简单的你还没有 证到一个境界的时候,我们所知障来自于教育,教育告诉我们,树上的苹果一定是往地上掉的,因为有地心引力,所以牛顿发现这个道理的时候,不得了了!影响我们很大,我们也知道人是有重量的,因此你要飞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球有地心引力,我们也是物质所以会被吸在地球上,也就不能飞了,这也是造成我们的所知障,是一种妄学习来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正的像古代的这些高僧大德,或者是世间还在世的时候,他教导你的是超越所知、所见,你不被所知障所障碍,当我们气通的时候,我心观物质、不是一个物质,把色变成空,这样你就可以飞起来了,这些观念一般我们会变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来障碍我们本性彰显它的功能,这是我们一般人比较能够了解的。

现在更进一步的谈到禅修人的境界,当悟到初禅是有觉有观、二禅是喜俱禅、三禅是乐俱禅、或者是四禅的一境性,等等的这些现象,是你所学习到的,结果却变成一种障碍怎么办?也就是为什么般若波罗蜜一直在强调,一位修佛法已到大学程度的人,是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观你所知的这些现象,不一定是绝对是这样,若是绝对是这样,就被你的所知障碍了,怎么再修到无为呢?所以我们要转这两种烦恼,因为所知障、烦恼障是盖住我们的菩提自性,没有办法让它彰显真正的功能,所以佛法修到如来地的时候,应该可以神通变化无量、应该可以这个世界来、那个世界去,这么来来往往于十方世界。

虽然有的修证到肉体还在,但是他确实当生可以游戏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之间,为什么我们不能?除了烦恼、不清净,障碍我们的自性以外,有时候我们所修习的一种境界,变成是一种障碍,没有办法得到,原来自性可以发挥到极致的这种神通变化,所以你要证到虚空无为,第一个一定要断掉烦恼障,就可以超越我们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想阴魔相,甚至于所知障,还深入到行阴区宇之间的种种众生因缘牵扯的微细业流,当你知道这个跟那个有缘、那个跟这个有缘,而你断不了这些因缘,那也是一种障碍,这就进入行阴区宇了。

行阴区宇能够断掉了,众生与众生之间的因缘牵扯,你不受它的左右,能够做到感召悬绝,这样就可以悟到超越了众生浊,这就不跟众生来往了,所谓不来往就是不互相攀缘了,以至于所结成的这些因缘,也就可以超脱轮回了,这是行阴区宇的现象,若是再往前修 证,行阴区宇之间有一些的宿命通,可以观照众生的因缘果报,种种的现象都了解了,也不受他们的感应了;然后更进一步就进入识阴区宇,这就有一点更不得了了,行阴区宇是可以鉴照虚空十方世界、可以证到十方虚空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现象,现在超越这些众生浊以后,就进入识阴的魔相,就可以知道我这个心有多大的功能、我这个心可以创造一些什么东西?

以这个识变在第八意识的变才是厉害的,讲后再回到前五识的变,也就有神通变化了,这些就进入识阴区宇的境界,所以心的变是非常殊胜的,但是不究竟,还是要放下这些所知障,你知道了才能够回到自性清净,所以五阴灭尽、终归无所得,这样你才了解虚空无为原来是要超越烦恼障、所知障,断掉这两个障碍以后,所获得的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这种心地要真正的清净,七地菩萨往前还有障碍,所以七地菩萨要修空、无相、无愿观,才能证得虚空无为。

(b)择灭无为─指远离一切三界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有选择性的用有漏智慧,去断内心的执着,你对外在的因缘也就不会去牵扯了,外在因缘包括众生浊,对众生之间因缘果报牵扯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人与所有一切世间众生心之间的牵扯,你都要能够超越,不能够超越就要选择性的用一些有为法,来做到有漏不被系缚,能够做到这样,不受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现象,远离一切三界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

(c)非择灭无为─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现之真如性,称为非择灭无为:你不必再选一切有为法,来面对内心的不清净,因为你内心已经清净了,当回到自性清净真如的时候,不必再选择一法,来培养无为的这种功夫,这样所显现出的无漏智慧,所现的真如性,就是非择灭无为的境界。

(d)不动无为─指显现于第四禅定中之真如体,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性入一境性中,自性真如面境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这时候四禅天有神通了,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然后他自性清净,对于一切所知、所见都能自在无碍,「自性真如面境寂静不动」,就是在讲这种境界,如果你都没有自性真如现起,对外境也不能鉴照,这样就没有做到不动无为的境界,所以要在四禅境界之间,找出你的真如体性,以第四静虑灭掉苦、乐二受,对内在的一面镜子,面对外境所产生的一切境界,所鉴照到的一切现象,都能够自在无碍,这称为是不动无为。

(e)想受灭无为─指显现于想受灭尽定之真如体,因灭尽定已灭第六意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想受灭无为有时候可以加一个尽,是胡思乱想的心没有了、感情领纳作用也没有了,本来以五阴修证的时候,应该先灭掉受阴,然后再灭掉想阴,我们一般人有很多粗的妄想,所以现在把想阴放在前面,没有胡思乱想的心,开悟以后也可以灭掉一切感情领纳的觉受作用,这样想受灭尽的这种无为,也已经是不得了了!他是第六意识心灭掉苦、乐二受的执着,所以称为是想受灭尽无为。

不管是入定或者是出定,你的心自在、不胡思乱想,你的感情领纳作用,也保持一个平常心,不起高、低的这种心意念去相应,所以想受灭尽无为已经快接近到真如无为的境界,就差一脚没有跨到真如无为的境界。迦叶尊者是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委托,要把衣钵传给弥勒菩萨,未来要成佛的,这位迦叶尊者也只是做到想受灭尽无为的境界,这是多高了!想受灭尽无为境界不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的,不要以为想受灭尽无为境界是很简单的,不简单的!

(f)真如无为─指真实如常,恒不变易之真性,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有应缘的时候一定是真性真如去应缘,而且在应缘之间,没有烦恼所产生的种种毛病,这就是称为真如无为的现象,正是我们修大乘的人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让你自性坦荡荡的去面对一切因缘,而不起心动念、不起虚妄的心与它想应,这才是真正真如无为的境界。再下来是九种无为:

(3)九无为说:乃小乘之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所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空无边处无为、识无边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非想非非想处无为、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等。小乘之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所立,对于这些名词有兴趣的,对各个教派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大概都是小乘的比较多,是依一些经典体会出一些道理来,也就变成自己的一个派别。

他们立了九种无为之说,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空无边处无为、识无边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非想非非想处无为、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等,后面这两者是用佛法修证到无为境界的一种方法,这样也把它归类为一种无为,只是用什么法,修证到一种真如境界,要把它安一个名称,是依十二因缘观修到无为的、或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八圣道,所修证到无为境界的,把它分成这种无为,这是比较偏向于境界之间的一种无为说。

四空处定的空无边处无为、识无边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非想非非想处无为,各个定之间、有各个不同层次的执着,但是又有某一部分的无为,所以把这四种境界,安在无为里面;后面的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这两者是小乘圣人所修证到的境界,也称为是无为。这九种无为除了虚空无为之外,好像都是心里面多多少少还有一些执着,有执着的这种无为还是不究竟的,以下是九种无为的解说:

(a)择灭无为:即简择力,乃依智慧力而得之灭。让你的妄想无为境显现出这种无为的境界,但还是依智慧力来选择而得之灭。

(b)非择灭无为:乃缘缺法不生时所显之灭。因缘不来的时候、法不生起,不必再选择有为法去应对,在无选择之间所证到彰显的无为,就是非择灭无为的境界。

(c)虚空无为:以无碍为性,不障碍他法亦不为他法所障,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恒常不变。虚空无为是我们的体,以无碍为性,不障碍他法亦不为他法所障,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但还是不动无为存在,所以恒常不变。

(d)空无边处无为:就是你的心量可以扩展到无量无边,你没有心意念,就进到无为的境界。

(e)识无边处无为:你的心可以缘过去、缘现在、缘未来,可以知道很多过去事、可以知道很多未来要发生的事、知道现在所面对的因缘,一切事你都知道,但是你有某一部分的禅定力,可以住在无为的境界里面,这样可以说是识无边处的一种无为。

(f)无所有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是什么样呢?就是有一点佛法的概念在里面,是你对外境因缘所现的一切相,你都抱着若有若无的心,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有的佛教徒以无所有处无为,当作佛教有顶天的一种修证,佛教徒退回到无所有处为有顶天。无所有处就是我们的体性空,面对一切因缘所鉴照的一切相,它会起灭,但是不被这些相所左右,这种就是无所有处定,也是无为法的一种。

(g)非想非非想处无为:佛教不以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有顶天,因为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没有真正有一点解脱的味道,该有想他就想,该无想他不想,所以不是不想、也不是要想,只是有因缘来的时候,他就有所感召,然后心就会起想,这种还是不究竟,

此四无色所依之定体,彼能依之五蕴,原为有为法,今就其所依之处,故立为无为。这四空处定是四无色所依之定体,所显现的无为说,前三种无为加上四空处定的无为,一共有七种的无为,彼能依之五蕴,原为有为法,凡夫与欲界天以色欲为我,执着有一个色身,色界天以色、受、想、行、识五蕴为我,无色界天以五蕴的后三个的想、行、识为我,是以心为主,所以修行过程之间,这四空处定,都依五蕴为我,原为有为法,为什么在这里把它安成是无为?因为他有某种程度的解脱知见,但不是真的解脱,只是对一种法的现起能够自在而已,这些都把它当成是无为法的一种。

(h)缘起支性无为与(i)圣道支性无为:后二乃修十二因缘观起及八圣道支之理法。也就是你修行要悟到空、无相的真如体,这样的法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无为的境界,缘起支、圣道支虽为有为法,来修到无漏智,然其理法所得到的体性,是寂然不动而无变易,故立为无为法。

三种无为、六种无为、九种无为之说,你已经有一点概念了,有的是依修行境界而立的、有的是依修行方法而立的、有的是依境界不同而立的、心清净到哪一个程度而立的,也就有三种无为、六种无为、九种无为的不同说法;要了解我们大乘唯识家所讲的六种无为法,是比较好一点的。

 

8.有为法

有为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俱舍宗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大而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心法(心识)、非色非心法(不相应法)三种,称为三有为法。

无为法以后就要讲有为法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用无为法以外,就要用有为法了,什么是有为法?有为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外在有因、有缘来的时候,你心跟它相应、起作意了,这样就是有为法,譬如碰到冤亲债主,来让你生病了,你也不必要念咒语、要用一种法、要结金刚拳、或者是要干什么来跟它对抗,也不必这样!如果是这样就是有为法,若不是这样,要修忍辱波罗蜜,也就是在修无为法,当有因、有缘来的时候,内心有一个念要与它相应,然后就产生种种的现象。

以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修行要用什么法门?或者是要精进,要用八万四千的哪一种?你自己要加以选择,然后用这种有为法,去做到无为的境界。这种狭义的人,所造作的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一切有为法离不开成、住、坏、空,要讲生、住、异、灭也可以,法的生起就是生了,一生起就住在法的有为境界了,在有为法之间,又会有所变异,不是永远不变的,一下子识变在六种无为之间,有时候会想一些方法、过一阵子又改那样、又改这样,常常是变来变去的,所以这个心是有,从开头到现在同样是一个心,但是它都一直在变化,还没有灭,而到最后不用了,法的因缘灭了,它也就灭了,这个成、住、坏、空,是讲法性的一种事实的变化,成就是一切生了、住就是一切法在法用的当下、坏是因缘灭了、法也灭了,也就坏了,坏了以后回到空,这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是这么样的。

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或者在讨论每一个人的意识变化之间,要加一个意,也就是法住的时候,难免还会有心的变化,这中间就是意,然后因缘灭了、法也灭了;成、住、坏、空与生、住、异、灭的意思是大同小异,只是加了一个住在一切法之间,有一些变化。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有因、有缘的有为法,一般俱舍宗有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有五位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除了五遍行与真如无为,其它都是有为法,大而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形象的代表,是色、声、香、味、触、法)、心法(心识、有八个心王)、非色非心法(也不是色、也不是心的不相应法,不相应法在唯识里面有二十四种,这里面包括不因为修行与否之间所现的一种现象,最主要是因果关系,不因为心地的清净与否,而来改变它,这是你所改变不了的,当然有的谈到实际的例子来讲,二十四种不相应法里面,譬如时间跟你没有关系,但是在某种情况之下,时间又跟你很有关系,譬如,约会、约某人要见面的时间,这时间就变成你会执着的一个对象,这样不相应法就变成相应法,这些在唯识课,你们听了以后都应该已经懂了。)这三种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称为三有为法。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剎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为有为转变。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因为一切有相皆归于成、住、坏、空,你要回到空性的无为境界,才是永恒的,所以有为法乃无常之法,是没有办法永远保持一个连续的现象,我们懂了这些以后,你应该了解,怎么用无为法在我们的生活起居之间,种种的顺、逆境界上,而你学了佛法、听归听,不会用在生活上,那是很冤枉的!我们学无为法,要观一切法都无常,只要我忍耐一阵子,那种不如意的事情,都会过去的,不要一直冲、不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有时候我们修行人难免就比较慈悲,好像比较息事宁人的心态,反正我在修行,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在无所谓之间,你应该掌握这种无为的境界,要观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现象,这样就能依时空的改变,事情也没有发展到最后是那么不如意的结果上去,每一个人都有不如意的事情,我也是一样的,常常碰到身体的这种障碍,你们看我好像生龙活虎一样,好像天天在道场工作,一直做什么、做什么的,其实我随时都处在那种障碍之间,那是维持我们对法的一种执着,就是以空无的心,面对一切有为、无常的法,它不会永远的,三天、五天、一个礼拜,它发挥不了作用,你就转过去了。

你要彻底懂得有为法是无常的道理,我碰到业障、业力或者这件事情该处理、不该处理的时候,你就放下,不要去处理,用空无的心、没有罣碍的心去面对一切事情,以「一动不如一静」,你要一动就有有为法,有为法就有不同的果报会发生,你决定了一件事,这样做就有那样的变化,那样的果会出现,晚一点去做决定,待了一天、待了十天、待了一个月,这种无为的心去对有为法,有时候我们的业力就这么错开了,本来该发生的、该怎么样的,你以无为法去对它,它就会改变了,最后结果就不会像当初你所决定的,无为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可以转一切的业力,这是最好的!我们天天处在这种色身的病痛、或者家里的突变、不好的业力所牵引之间,你要了解于每一剎那,有为法都是在转变的、都是在迁移的,故又称为有为转变。

既然是在修学佛法,就要学以无为来面对这种转变,要让它最后变成好的、要让它有为法转变、迁移,转变到最后我不变,这样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可能就这么错开来了,到最后也许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的四种法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

在有为法、无为法之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当然在修无为法的择灭无为或者是非择灭无为、还是证到虚空无为、想受灭尽无为、真如无为,这是跟你自己的修证是有关系的。

 

9.差别:

差别者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有个个之性类。行者修有为法、无为法是有其成贤、成圣之差别相。菩萨修行有九种差别相,即:(1)善行生死,指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而不为生死所染着。(2)善行众生,指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若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3)善行自心,指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4)善行欲尘,指菩萨虽处欲尘而不染着,精修梵行,增长法财。(5)善行三业,指菩萨精修于身、口、意三业,思惟策励,皆令清净。(6)善行不恼众生,指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亦不生瞋恼。(7)善行修习,指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8)善行三昧,指菩萨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9)善行般若,指菩萨以清净智,照了世间一切诸法,心无疑惑。

差别者别异之意,有分别、不同的意思,也就是平等法的一种对称,一位开悟的行者,能够见到自性、根本智慧,但是我们差别智还没有办法显现,为什么?因为你内心还有很多的妄想、执着没有灭掉,所以根本智慧是有了,但是有时候抓不住根本智慧,根本智慧有空、无为法的这种特性,你要抓住这一部份,让你无为法一直显露出、一直抬头、这种力量让它越来越强,这样你可以证到自性空的这种境界,然后再学习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差别智,所以根本智 证得以后,心清净了,为什么没有办法掌握根本智慧?因为你还有妄想、习气、微习没有断尽,现在假设你修无为法,证到根本智能以后,你就反过来学习后得智,也就是根本智慧得到以后,所得到的后得智。

后得智就是差别智,差别智是用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去面对外在的一切人、事、物,就可以看出他的差别在哪里?这就是你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是从这里面起来的;而差别在刚开始不是很在意一切法的不同,而你执着好的一面,但是,差别智现起的时候,就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你可以观众生的根基、观众生的一言一行、所现的毛病,这就是差别智慧,而你执着内心不清净的一切法,差别智就现不起来,所以根本智先得到以后,差别智再得到,就有妙观察智。

我们修有为法或者是修无为法,是有其成贤人、成圣人之差别相,其差别就在这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把目标定在哪里?既然诵读了《金刚经》要听《大般若经》的功夫、技巧、方法,就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如来菩提,这样你就能成为圣人,如果没有、你去做一些有为的布施、做一些善事,对人间、对这个世界,好像是做善行,这样你只能做贤人,没有办法从心地里面去修无为法,也就成不了圣人。

行者修有为法、无为法,菩萨修行有九种差别相,即:

(1)善行生死:指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而不为生死所染着。对于生死法,你可以很如意的去做到生死,要生就生、要死就死,而且是自在无碍,这是只有菩萨才有的差别相,而修有为法就做不到这样,因为你会执着性命、执着寿命、执着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那怎么去自己掌控生死呢?也就没有办法做到,但是菩萨来受生,不是因为业力来受生,他是因为要度众生的这个心而再来受生,因此他不怕生死,在生死的沉沉浮浮之间,虽出没于生死中,而不为生死所染着。

(2)善行众生:指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若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修行要发菩提心,才能诱发起大悲心,菩提心是自己要修行的第一个要上求佛果的发愿,发愿不见得就有大悲心,大悲心要到一个相当程度的时候,就会发起来,为众生起大悲心,这大悲心发起,你就有为众生离苦得乐去着想,若有病苦,常行救济、总是一定要去救济他,不生疲怠,而且不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自己却连带的产生障碍,也就不敢去做了,虽然做了这一件事是很疲累,却从来不生疲怠、疲倦、怠慢,不想再去做了,不会的!这是第二种的善行众生,是你度众生的心态。

(3)善行自心:指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光度众生可以学到很多的佛法,那是没有错!但是你这个心怎么去调伏?怎么破除烦恼障?你就要善于在自心里面去调伏,破除烦恼,增长菩提、觉性、智慧,这是在修自心。

(4)善行欲尘:指菩萨虽处欲尘而不染着,精修梵行,增长法财。我们处在五浊恶世之间,不被五浊恶世所埋没,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这种种的六尘境,更不受我们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来迷惑,自心调伏再来要调理在五浊恶世之间,不被它所染着,自己要精修梵行,增长法财。

(5)善行三业:指菩萨精修于身、口、意三业,思惟策励,皆令清净。我们要精修于身、口、意三业,也要有所成就,精修身业能够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最难!但是也要让它清净,在身、口、意之间勤于修习,断掉习气毛病,思惟策励,皆令清净,这是善行三业,你不要光说不练,听是很喜欢听,回去妄想照打,面对因缘果报来的时候,照样迷糊了,搞得心慌意乱!也不知知道怎么去调理这个心、如何安住这个心?时间久了把身体也搞得很差了,这些都没有办法达到、口、意三业清净,菩萨就要善于调理这三业。

(6)善行不恼众生:指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亦不生瞋恼。你不要去烦恼众生,外道最喜欢一个心,善于这边想一想某甲、那边想一想某乙,这么蜻蜓点水,每一个人、每一天都点到了,这就会去扰乱众生,你心不去想他,他本来是无碍的,你心去想他、也许他感受到了,却障碍他了,所以菩萨的第六个要学习的,不要去扰乱众生的心,心与心之间能够感觉了,我讲的这个层次,你应该能够了解了,一般我们讲的比较日常生活之中的境界,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亦不生瞋恼;众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应缘之间,可能用语言、文字来加害于你身上,你不要产生瞋恨心、烦恼心,要坦荡荡的去面对,这是对度众生方面的,我刚刚讲的是真正的心,当你的心开了,不要常常胡思乱想,去干扰到众生的心。

(7)善行修习:指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要怎么来修习佛法?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菩萨是没有果位的,是要上求佛果,所以在十地菩萨之间,一直在累积一些智能,在地地之间增长无量的智能,在未来的哪一世能够成佛;刚刚上课前所发给你们的那一张咒语,也就是有机会修到忏悔印的根本菩提心印的时候,已经是列入未来成佛的主要关键,你不要小看了这心中心法的菩提心忏悔印,是未来要成佛的,不是一般的菩萨可以接触到这个法,这个法是非常殊胜的,既然来行菩萨道,你就要有上求佛果的心,要勇猛精勤,所接触到的这些法,在法尔来讲是属于比较高的、追求如来地的这些法门,我们要勇猛精进的去修习。

(8)善行三昧:指菩萨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要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我们没有定力,心就会散乱、没有智慧,就转不了业力,当业力来牵扯的时候,那种障碍,要勤于修习禅修,以得到正定,来增加你的功德资财,不要常常一个心乱七八糟的,想一些有的、没有的、或者罣碍世间事,在这里我们是要求你修行,在别的道场可能不是这样,或许要的是你出钱、出力,或者是做世间的一些工作,这当然积福德是不错的,但是天天在搞这些,从来没有跨过要行菩萨道,要来修内心的清净,这样搞来搞去,这一生很快就过去了,所以不必再去寻世间禅定的那种善行去搅和,今生要把握住几十年,没有再来一个几十年了,在座有的年纪大的、有七十了,年纪轻的也已经三十几岁了,一晃几十年又过去了,要抓住这个机会,上面所讲的这些法门要去做,让你的心永远在正定之间、不要慌乱,不要一碰到事情就迷迷糊糊了、哭哭啼啼的,永远没有办法得到正定,修行佛法就一定要在心地里面,要耕耘、长出菩提树,这菩提树长起来的时候,智慧就无量无边,解脱的智慧就会慢慢的一直出来了。

(9)善行般若:指菩萨以清净智,照了世间一切诸法,心无疑惑。上面所讲的这些,不管是有意、无意地去做这些工作,都要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它,般若智慧是什么?就是菩萨以清净智,照了世间一切诸法,心无疑惑,在疑惑之间就用般若的智慧来观照它,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在生活起居之间也是一样的,面对家里的变故、面对家里种种不如意的事,要用清净的智慧、无为的智慧来观照它,看这些世间相的成、住、坏、空,很快就会过去的,心没有怀疑、也不会迷惑,这样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讲来讲去,这九种菩萨,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的善行般若,是用我们清净的智慧去观、去修,修是要修,但是得、不得不在意,面对外在的一切因缘果报现象,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因为一切有为法是成、住、坏、空,你熬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海阔天空、你就自在了!所以差别在于菩萨修无为法,菩萨有九种差别相,就是上面所讲的这些,你要能够安住在这九种法门上。我们已经把第九讲义的名词解释部分说明完毕了,下一次就解释经文,再说明如何修行?如何依《金刚经》的经文来修行?

(2004.09.18.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