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5.15.   9 讲(2)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三)、名词解释(续)

4.正法:(五百岁)

  这个名词不是在经文里面的,但是它提到后五百岁,这牵涉到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正、像、末法,佛法分成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要把这三个名词搞清楚,虽然没有正式出现在经典上,但是它讲后五百岁,为什么只讲五百岁后,不讲一千岁或者六百、七百岁?只讲一个五百岁,就是佛法在正法时期仅有五百年,之后就是像法及末法时期了。

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正法又作白法 (梵 c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无所有、不可得之法门,大菩萨相应、不相应之法。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三藏;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及诸大乘经典等。

(1) 正法(saddharma)

dhama是法,前面的正sadd,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在正法五百年间,因为释迦牟尼佛的言教,经过经典的结集,虽然没有值佛在世的众生,有缘接触到这个经典,然后依法修行,便能证得果位,这就是正法,你们懂得这正法的话,如果你今生才接触到佛法,你会觉得很无奈,你说我为什么接触佛法今生不能成就,因为你是在末法时期接触的,但也不能讲我今生接触到佛法是第一次接触的,也不见得是,因为过去生或者过去好几生,在二千五百四十几年之间,释迦牟尼佛在世或者入灭以后已好几生,我真的没有接触到佛法吗?那要看你现在的智慧、对佛法的了解、心有没有解脱?可以去揣测说我以前到底有没有在正法时期修过,甚至于有没有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做过衪的徒弟,这个也许在你内心、在冥冥中多少都有自我认知,这个自我认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正法不管是不是佛在世,佛入灭后五百年间,都属于正法。佛在世时值佛是很殊胜,有人虽然初发心或者刚学佛,如果去参加一个世尊的法会,衪就可以让你证得无生法忍,马上有解脱的智慧,因为您有佛在摄受,心开意解,能够了解衪当下所说的是什么道理,你当下可以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所以说非常殊胜。

佛入灭以后,在五百年以内,你再接触到这个经典,然后再依法修行,那你也能够学习到真正的佛法,也可以证得果位,正法有正法的好处。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当然很多论述的,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典,加以演绎,这些菩萨所讲的法,以他的了解说出来的,后面的论述都是属于这类的。譬如《大智度论》是在阐述《大般若经》,这些论述有龙树菩萨的意见在里面,菩萨因为不是佛,当然菩萨所讲的,我们不了解的还很多,所以我们还有要多学习。从菩萨论述里面也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但不是绝对是对的,要看解释的菩萨是几地菩萨,如果是已经快到金刚如来地的,就解释的好一点,如果不是,当然解释出来就难免有一些盲点的。

正法又作白法 (梵 cukla-dharma)、净法,或称妙法,这是为了求无上心法、求解脱知见,这才是真正的正法。佛法有不正的法吗?所谓不正法叫方便法,像不叫你去悟空的,叫你做善事、学世间禅定,这些都是方便,因为你功夫、知见还没有到菩萨要求解脱这种智能,讲一些比较初浅的,让你去做的。像「心中心法」十持心里面告诉你,佛法不要有良贱之分别,你看到这个法怎么这么粗浅,没有讲到什么心空、断烦恼,只是讲一些修善行,怎么供养诸佛、菩萨就有无量无边福报等等,这就是初基的人要做这些事情,你就要跟他们讲这些,讲这个福报他才会有兴趣,你跟他讲空无、断烦恼,他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一听他头就大了,他天天在看有相,你跟他讲无相,跟他不能契合。所以,方便法也不能够讲是真正正法,我们说正法,一定在讲解脱道、涅盘道的才能称为正法。如果是以义理来讲,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就是不管什么境界,佛法无所不包,欲界天的善行或者是人道的五戒善行,欲界天的十善,或者梵天四禅天的禅修或者是无色界的四空处定,这些虽然都是不究竟,但是还是包括在佛法里面,这样扩大广义来说,这也是正法。不像上面讲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或者辟支佛果或者菩萨道,你一定要有一个相当的水准,过去已有熏习,你才有办法一接触就是正法。

有很多人说:我喜欢大乘佛法,大乘经典我才看得顺眼,你喜欢看没关系,但是你也不要去毁谤小乘的这些法门、行者,因为你以前也修过,只是今生你已经超过那个境界,你不大喜欢去看那一个,但是有一天你要去行菩萨道时,你还是要去懂这些,懂可以不证,因为你的智慧已经超前,过去哪一世走过的方法、境界,你不一定要再去证一次,你读一读经典,知道原来这个小乘的法有这样、有那样。我以前已讲过,释迦牟尼佛当生要成佛了,衪从底下的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想定,然后破了色身,修证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世间的禅定衪都要走一次,然后再上去,八背舍、九处地定、十遍处,再上去是学三三昧,就是空、无相、无愿等三昧,就是慢慢进入圣谛,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了,更要修证,然后再上去阿罗汉、菩萨道,然后六波罗蜜、十波罗蜜,还有陀罗尼门(咒语)、所有的三摩地门(定门),然后四无碍智、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十八不共法等等的,这些快接近成佛的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萨波罗智,这些都要从最开始到成佛这段,每个阶段都要证一次,证一次衪才可以讲得出,所以说世尊成佛时,个种法门当生都得再证一次。

你如果证到大乘阶段,看《大般若经》、《金刚经》,你再回过来看小乘的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等,你也可以一看就懂,你也可以讲,像四念处,你也可以懂得四念处,虽然你没有真正去做,因为修打坐破了色身,回过来看四念处,道理都一样,如何控制身受心法这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你也是懂,我常告诉各位不要去毁谤各个不同的佛法。良、贱不是指有好的法还是下贱的法,是依每个人的根基,恰当就是最好的,譬如说《金刚经》、《般若经》很好,但是他根基不够,你要他来学空有不二的智慧,他没有办法体会,你只能告诉他:你要去吃素、布施、守戒,初基的人反而比较容易去做,对某些初学的人就需要比较粗浅的法,法是没有什么好坏,我们不要去毁谤佛法,因为一切法都是佛说的,衪是依各个因缘需要来讲的,你广义来讲都是正法,所以一切法都是正法,除了害人、破戒的法属于不正法。

如不取不着之法门、无所有不可得之法门、大菩萨相应不相应之法,那都属于大乘根基的真正佛法。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刚刚上面所解释的把它归纳在下面,世俗就是修善行、修心养性、修布施,然后再如何学习做人,如何学习做一个国王,如何学习做一些道德水准比较好的。如果以胜义而言,就一定要讲刚刚讲的常、乐、我、净,去学习这个自性是什么?如果能够明心见性,心空法了,你就能够解脱,这是真正超世俗的。

在讲到《般若经》以上水准的都算是胜义的佛法,而在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三藏,你还要看经典、解释经典、解释戒律,你还要看种种论说,这个经律论叫做三藏。我们如果在这里面打滚,就是还在学世间的一切,如果都证空了,不必学了,住在一境性、无执着之间,那就是胜义的正法。后面讲的,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这些小乘的佛法,这些小乘法可以让你悟得解脱的,你学大乘佛法,虽然可以开悟自心、可以学很多的智慧,它不见得能让您解脱,要到八地菩萨你才能有办法证得真解脱,才能够不被一切的因缘所黏住,不然你造了什么业就被什么业所黏,你没有办法解脱。但是修小乘的佛法,反而可以当生悟得解脱,但智慧比较不够,祇可以自我解脱,你要他讲给别人了解,然后也悟道,就比较难;很多出家师父,他自己修得不错,证得解脱了,但是你要他讲一些道理,他讲不出来,这也没有办法,因为他就是知道如何控制心,你要他反过来教你如何控制这个心,他没办法,我以前就念佛,念佛念得心就不乱了,他只能这样讲,你也念佛好了,只能这样讲,你要叫他说这个心是怎么样,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第九意识、第十意识又怎么样的行相,然后你要怎么去认知与控制妄心,然后对因缘之间的关系要怎么去观,然后怎么知道外面的心跟我自己的心之间是真的、假的,是主、是客,把这些分析的清清楚楚的,让他从义理与实证上面去了解。

反之,如果他是大乘种性,你跟他这样讲,当然是很好,如果他是小乘种性,还没有到那种要学习智能、增加智慧,你跟他讲这些,他可能听不进去,他要打瞌睡。愈高的法、胜义的法,曲高和寡就是这个样子。早上有一个大陆小姐打电话来问法尔在大陆有没有分道场,我说我们经费也没有、人力也少,只有一个道场,你有问题可以写mail过来或打电话问,这是有点曲高和寡的样子。当然她不是学佛法的,因为是身体的问题或是什么,总是喜欢问,这也是善因,能够接触到法尔网站,能够慢慢这样看看、那样看看,也许就种一个因缘。

正法很难弘扬,我说正法你已经听过了,就是解脱道,我跟她讲高层次的佛法就像是无神论者,她一听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佛教是无神论?后来,我才跟她解释无神论,是有鬼神,但不受鬼神所左右,我就是佛,求自我解脱,不是拜鬼神或者依靠菩萨这个样子,她听不大懂,因为她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其实要解脱就是要这个样子,要练心,为什么我们法会最后都要唱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修行很怕就是你执着菩萨在帮我、指导我,很多菩萨帮你以后,就使你扰乱了,变成是真、是假,让你搞不清楚,不然下一次再来一个魔来跟你做同样的事情,你就认为菩萨在帮你,你就迷糊掉了,连真假都搞不清楚。有时候出现一个善境界,善境界很好,但你不要执着它,也不要执着一定有一个菩萨、一个佛在帮我,过去就过去了,你不要再执着,否则下一次再发生也许真的是这个魔化作菩萨来帮你,你说上一次就是这个样子,这一次好像也这个样子,有时候无知你就会迷失掉。

学佛法完就要回归我们自性,我就是佛,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一切法从我心里起,虽然外面学、外面教,但是最后是不是真的产生一致性,如果学的话,以后面对什么境界,突然间心里面就自发性的产生要用什么法,那就是你自性产生佛法起来了,不要在那里学了半天,然后要用时不会。从外面学的法,严格讲起来不是真正的佛法,你要真正的去面对境界。譬如以「心中心法」来讲,经典是这么讲,但是现在有的人试用过了,家里人生病,我用哪一印,念这个咒,真的就把他的病治疗好了,但是你如果碰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因缘,这中间不是只有一个印,这中间很多印要凑在一起用,这没有人教你,但是当时你心清净,你就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什么印,然后最后可能要把这个怨亲债主送走,又要用什么印,这经典没有教你,你要从内心里面,当下一个念头就这么做了,这种自性而起的法,是你自己从内心里面产生的,这才是真的。学归学,你能不能融会贯通能够用,要看你自性里面如何体会这些,这些都要你真的心清净,很用心的深入,学到「心中心法」的精髓,你有心要去行菩萨道,你要去帮众生分忧解劳,那你就可以派上用场,这也就是正法。

(2)像法(saddharma-pratirupaka)(后五百岁)

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虽有经典教法及修行者,但多不能证得果位者,称为像法。像法就是相像、相似,就是相似正法,因为前面这个是正法,相似正法的那个就是像法,此时期经典是有、修行的人也有,但是就没有像正法时期那五百年间,有修有证就可以成就果位,你不是觉得很无奈吗?经典我也看了、我也依次修行,为什么不能得到果位?因为智慧不够,或者在这一段时间证果的人少,跟我同样活在这个世界同时期的人,没有办法跟你讲的清楚,他教你的已经打了折扣,你自己修再去用功,又打了折扣,这样怎么会得到果位,等于是说老师本来就不是很行的,然后教你的又不清不楚,你自己又依经典去修行,没有办法得到果位。

须陀洹果,有时候我们刚看觉得这个太简单,这个不入流,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接触的色身香味触,这五尘境在内心里面没有罣碍,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的,这样不是很简单吗?有的人就是修了十几、二十年也做不到,你自己反省你自己,有没有很执着,这样做就是对,不这样做就是不对,看了不舒服,这样就是连须陀洹果都没有,如果你做了,我看了说你这样做很好,因为你这样做有这样做的果,那样做有那样做的果,怎么都好,反正你骑摩托车、坐火车、坐飞机都可以到高雄,我管你做什么,这么做都可以到达目的,你看了就很顺眼,你说坐飞机四十分钟就到了,你偏偏要骑摩托车要搞多久,你怎么那么笨啊!对啊,因为他就是笨,你也觉得他笨的可爱,你就看着他慢慢去弄吧!也不会生气,也不会觉得他很笨,我们很多人连这个都做不到,我这样做惯了,要别人也要这样做,你不这样做,我看了就很气,这个连须陀洹果根本都没办法证得,我们常在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知软硬坚实,管你什么我都无所谓,讲起来很简单,但是在你生活起居中,在你待人接物之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须陀洹果,我们说阿难尊者,好像跟世尊在一起几十年,他跟世尊是堂兄弟,但是他的记忆力很好,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内容不要背他都可以记起来,他多闻,但是定力就没有,那时候他才证到须陀洹果,后来因为要结集经典,大家逼着他,要他证得阿罗汉果才能够参加,他才认真去用功,好不容易在七天里面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被逼出来的,心地要超越是很快,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这么突不破呢?就是太执着,所知、所见,我主观意念,这个我没有打破,你没有办法超越,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第一个提出来就是要破这四相,这个「我」没有破的话,你就永远没有办法在人之间,能够断缘,不要跟他们结这个因缘,你这么做就有办法解脱了,但这些在像法时期,有修有证的就愈来愈少了。

(3)末法(梵 saddharma-vipralopa)

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像法以后称为末法,教法依然垂世,人虽有受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像法时期证果者少,末法时期根本证果的更少,甚至于没有人证到果位的,你会说某某人不错啊!这些都是再来的菩萨,不是开始从世间智慧或者禅定这么修上来的,都是行菩萨道再来者,今生有成就再续继行菩萨道的,不能列在末法时期的开悟、证悟这个范围里面。

如果是一个初学者,在末法时期,他如何成就,难怪这个道德愈来愈差,众生的业缘愈来愈不行了,没有办法解脱;戒律,受戒,以前七天、五天,现在一天也可以,以前说受五戒要满五戒,现在也不必要了,你如果现在参加二戒、三戒、四戒随便你发心,有的人觉得这个是必然,这是没有错,因为我们是减劫时期,在减劫时期道德水准递减,这是一定的。在增劫时期道德水准就愈来愈好,现在减劫时期,坏人愈来愈多,黑社会当老大、当国王愈来愈多,目前还不致于如此,过了几千岁以后就是这个样子,在这个末法时期,我们有经典能读,又能发心学佛,唯一就是要守戒律、持戒,持戒清净才会成就,如果光有什么法学了半天,不持戒到最后就走到魔道去了,末法时期应该是能够把真假分清楚,能守戒清净也不是没有希望,你看经典里面也有讲,只要大家再发奋图强,守清净戒,佛法能懂多少就懂多少,然后就去做,其实离不开心境不被诱惑,你就可以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甚至于阿罗汉,要不然就多诵经典、咒语,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也会有证到果位的。

末法时期如果靠自力,那当然就很少证到果位的,希望大家发心、守戒清净,要不然就依靠咒语、经教去多诵多诵,有一天你会智慧开。戒律难免都要管你的心,你的心管得死死的话,你就有机会再进入一个果位的境界。《楞严经》中言,要一大阿僧祗劫才能从初发心证到开悟,如果有读《楞严经》、《诵楞严咒》,也许马上就可以开悟,认真诵、认真读,你就省掉很多时间,不管过去你修多久,今生到底是修了多久,你接触到《楞严经》时能够诵楞严咒,也许就可以缩短你未来应该要去修的时间,你当生就可以开悟了,开悟以后,你要修到八地菩萨又要一大阿僧祇劫。现在有一个《大悲咒》,我常在讲,你读诵《大悲咒》天天上下两部,上午下午各一部,这么诵一诵,你几年之间你的心就可以静下来,你心就可以超越,这个又进入不动地的境界,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在无碍、无所谓,这样又省下一大阿僧祇劫,后面这一段要从不动地要证到如来地,这个就还没有看到经典可以让我们省掉时间,马上可以当生成佛的。

你看释迦牟尼佛跟很多的大菩萨、大阿罗汉都印证,你未来未来几千亿年以后,在哪一个世界佛,你的名字叫什么,不是说在可见的未来要成佛,菩萨道里面还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度众生,去培养你的智慧,有一天因缘成熟,哪一个佛,为你授记,你未来在哪一个世界可以成佛。

 

5.佛法三时:

即佛陀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变迁。据《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之说,正法原有一千年,像法为五百年。关于末法之时限,诸经论所说大抵为末法一万年。又有一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此乃由于度女人出家之故,正法减五百岁,所减之岁数移转于像法之时期。

上面是讲正法、像法、末法的解释,第五个名词是在讲它的时间,佛法三时,即佛陀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变迁。正法原有一千年,为什么《金刚经》说后五百岁?后面有再解说,现在我们先看,原来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为五百年。关于末法之时限,诸经论所说大抵为末法一万年,但是有时候很难讲得清楚,以《法灭尽经》里面讲的,末法时期,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一千五百年起算末法时期,到弥勒菩萨下生以前的数千万年之间,应该都算末法时期,为什么有的经典说末法时期只有一万年?这中间,我想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一万年之间,能够修、看到佛经,能够修佛法也能够证果的,像这样持戒清净,应该在一万年之内都还有那种效果,如果一万年以后到未来五亿多年,因为弥勒菩萨下生还要五亿七千六百多万年,扣掉弥勒菩萨下生以前数千万年之间没有佛法,往前推,算五亿好了,五亿年之间是有佛法在,但是大家是不依法去修或者是懂得佛法不守戒去修的,所以没有成就。

这些很多经典很难去兜起来,你说末法时期只有一万年,另一部经又说弥勒菩萨下生以前的数千万年之间没有佛法,那表示数千万年以前还是末法时期,还是有经典可以看、可以懂,但是就是光说不练或者是光懂佛法不去守戒律,就没有办法得到果位。大家要知道,果位是依行者心净的程度去断定的,若心不清净,光懂佛法也没有果位。

《法灭尽经》佛说:如果出家比丘能够真的守戒,守清净戒,只要一个人这样守清净戒,学习无量的智慧,然后度众生,这样佛法就不会灭了。问题是有没有这种人?有没有这种在末法的时候守戒清净的,如果有的话,佛法还是预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给你们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没有佛的智慧、神通,所以这里讲那里讲的,有时候我们兜不起来,应该是一万年很快就到了,没有佛法吗?应该还有佛法,不然《法灭尽经》里面这么讲:弥勒菩萨下生以前的数千万年才没有佛法,佛法还没有灭,应该五亿年之间都还有佛法,另外再看到新的经典,也许可能有多一点的信息可以研判,起码现在看到的经典这两个是兜不起来。

我们看像法跟正法之间的年代,又有一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上面讲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五百年,像《金刚经》里面就讲「后五百岁」,显然在讲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乃由于世尊度女人出家之故,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一念慈悲,允许女人出家修行。大家说:到底女生能不能证得佛性?这个在古代就有争论,如龙女菩萨她到底能不能成佛?龙女菩萨衪说可以,别人说不行,在释迦牟尼佛当时,龙女就以茹身而成佛道的。当然一般女人的业障比较重,贪、瞋、痴、慢、疑,其它的十个小烦恼、二中随烦恼、八大随烦恼都很重。释迦牟尼佛又在讲众生平等,为什么我只能度男众?那时候衪就开放女众可以出家,因为这个缘故,正法本来可以一千年,正法为度这些女生减掉了一半,剩下五百年,把另五百年移到后面的像法时期,所以像法才从五百年变成一千年,这是好几部经典写的。如果你光看一部经典就会觉得有的经典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有的经典又讲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这个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一念慈悲,允许女众出家,正法才减了五百岁,所减之岁数移转于像法之时期。

你看很多出家师父,说这里是男众道场,女众不要来,我也不要收在家的女生,这样的行为也没有不对,他怕智慧、定力被这些业力重的女众把他退转了。菩萨,有时候像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一体平等,当时衪打破印度的四种阶级已经是一个突破了,衪开悟的第七周碰到斯里兰卡两个商人,在菩提迦耶收他们为徒弟,出家人收在家人为徒弟那是第一遭,打破了婆罗门跟剎帝利才可以修佛法,这种第三等级的商人也可以学佛,等到僧团成立以后,衪又开放女众可以出家,当初的心里就是慈悲、平等,既然你出生是女众也允许出家是这个样子的,正法才缩了一半,像法就增加了一倍;当然像法时期,证悟的就愈来愈少。

这中间又牵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难道出生做女生就比较笨、修的不好吗?你想想,我有没有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习气一大堆,如果真的没有,那我很完美,我跟男的有什么不同?甚至于我心清净,比男的还要好。其实男女相不是绝对的,也许你上一世是男生,今生出生做女生,也许上一世是女生,今生有时候出生做男生,但是骨子里面还有扭扭捏捏的个性也有,佛法是以通称讲这些道理,你如果仔细去分析,也不是绝对的。上一次我也提过,在未来末法时期之间,男的修佛法愈来愈少,女众修佛法愈来愈多,现在就已经是有这个趋势了,你去看那个大法师在演讲百分之八、九十是女众,男众是点缀点缀,万红丛中一点绿,这是末法时期的必然现象,经典上也讲女众的寿命愈来愈长,男众的寿命愈来愈短,这是一个现象、趋势。这些,也许是女生在末法时期比较上进,男生愈来愈退转,为何会如此,仔细思虑一下,也许出生做女生,暴力较少,被诱惑力较低,所以末法时期,女众修佛法比较来得有利。

 

6.三时行证说:

另就三时之修行证果而论,有谓正法时期,光持戒清净即能成就,称为戒成就;像法时期,修禅即能成就,称为禅成就,当然还要持戒清净;末法时,惟依净土念佛法门方能成就,称为净成就。上面讲的是时间,现在讲的是修行有没有果位?

另就三时之修行证果而论,有谓正法时,持戒即能成就,在释迦牟尼佛在时,你只要持戒清净就有果位,要持戒清净就控制你的心不要胡思乱想,没有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持戒清净,果位就出来了,这很简单的,称为戒成就;你看小乘行者修行,释迦牟尼佛当时讲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七十五戒等等的这些戒律,用戒来规范行者的心,让你不去犯这个、不去犯那个,不去受诱惑,守戒不是被动的守,其实它有积极的意义,你守了这个戒以后,你对外在的诱惑就不会动摇,不会动摇你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当然就有果位,所以在正法时期时,持戒就可以成就。

像法时期,禅修即能成就,又称为禅成就,这样我们就比较放心一点,你说像法时期有经典也悟道的少,那不是完了吗?现在何况是处于末法时期,像法时期虽然已经过了,现在是二千五百多年,像法时期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间,那他禅修也是可以得解脱,这个是禅成就;当然禅修时要依世尊的经论去除心垢,这样才能真的得解脱成就。

末法时期有没有希望啊?惟依净土念佛法门方能成就,这个也是末法时期的一个好消息,末法时期众生业力重,阿弥陀佛的愿力刚好发挥衪的功用,只要你一天很虔心的在念阿弥陀佛佛号,没有杂念,你就可以悟道,要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来接你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有另一法门,就是可以修「般舟三昧」,就是你不躺下来睡觉,你天天就在一个小房间里面站着一直念佛、念佛,走香、走香,念到整个人气通了,入禅定了,所有十方诸佛都现在你的面前,站在那里给你看,这叫般舟三昧,末法时期能成就的是净土法门为优胜。

现在为什么有的人说念佛不好,念佛是很好的,你说禅修才好,禅修到最后有成就,一样的还是要以佛号来增加你的定力、维持你的定力。念佛也是可以开悟,如果你是心清净、守戒清净,那诸佛、菩萨跟你加持,你也有开悟的可能,有开悟成地上菩萨的境界,虽然初欢喜地、二离垢地,看起来好像是很低的菩萨位阶,其实已经要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得到呢!那也是不低了,如果是在末法时期,念佛还是比较好一点,如果把像法跟末法时期合起来讲,那禅净双修不是很稳当吗?很多师父就弘扬禅净双修。现在末法时期以念佛为成就,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念佛不成就?没有念到心里面去,没有很虔诚的发持戒的心,然后没有善因缘感招诸佛菩萨来加持,有的人念佛念了十几、二三十年都没有成就,如果我从像法时期之间的打坐禅修,这样把身体的气机练起来,把戒律守好,心能够规范好,这就是禅定,那这样有一个基础后,诸佛菩萨应该会给你机会,当生应该也可以成就。

念佛,其实是很好的,一方面可以藉诸佛菩萨的威德力来消我们的业障,二方面你在心乱或者业障来的时候念佛,也可让你心清净摆脱业障,甚至于你光念佛也可以当生开悟,其实要开悟都还要诸佛菩萨的加持,把你的身体制造一个机缘,让它色身气机通了,然后就可以开悟。我们虽然修「心中心法」或者早期的禅修里面都掺杂很多念佛法门,意思也在这里,不要放弃念佛法门,因为末法时期的成就在于净土,净土其实是专指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一天到七天之间虔心念佛的话,衪就会来给你加持,往生时会来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在这里当菩萨那也可以,但是你要先自己有成就证得开悟,然后继续地地菩萨的修证,往上去成就。

这样我们从正、像、末法时期的意思解释给你们知道,然后三个时间,你要修果位要依靠哪一种?你要选择好一点的,这样你对三时成就就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光知道三时,你说末法时期有没有希望?也不是没希望,我们就依念佛法门来成就,当然不能忘记持戒、禅修一同。

 

7.持戒:

戒,梵语s/ila,音译尸罗,六波罗蜜之一。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尸罗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严具、明镜、阶陛、增上等义,就清凉义而言,恶能热恼身心,戒则使之安适,故称清凉。为什么要持戒?因为刚开始修行,我们很容易受诱惑,很容易发作内在里面一些习气,藉守戒来改善我的内心,要护持我们这个戒法。有持戒就有破戒,有破戒就有持戒,这两个是对待的名词。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就是持戒,这是从字意上去讲的。律宗或其它经典专讲戒律的,讲了很多的戒律,像比丘尼三百七十五戒,总略称五百戒,这个戒律是很严格,早期,在社会不发达时是有可能的,你说现在这种科学发达的社会,有时候你很难去把这个戒律像古代那样分清楚,然后守得很清净。譬如有时候,晚上太阳一下山,男的就不能跟女的在一起豁一屋檐下,女的不能跟男的在一起,现在有电灯,有法会男的、女的还不是在一个屋檐下,这些实在很难去说。

有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有讲,这个佛法要灭的时候,就像蜡烛一样,蜡烛烧到快没有时,有一个现象,就是特别明亮,佛法要灭时也一样,就是佛法特别兴盛,然后,啪一下没有了。我常在想现在这个印刷术、计算机对于佛法弘扬很有帮助,以前要读一部经,要一个人在那里刻、写,写一部经的功德真的无量无边,你写了这部经好多人可以看。现在不用了,印刷术不用讲,用计算机一拷贝,你要几部经都有,然后世界上的人一进到网站,你要读什么经都有,这样不是有点像火花最旺盛的时候,我不知道以后佛法有没有像这么简单取得,我也担心是不是最后佛法要灭掉了,当然是妄想,因为还有五亿年,应该还有佛法,未来的科学是不是更发达,以后都是机器人,用“0101”来操控你。戒律,其实就是佛法一个最根本的,佛法根本是什么?就是因果,因果引申下来的就是行为,行为就是戒律,你戒律守得严格,你做的都是善事,你就不会去犯这个错,就不会去结恶缘,这样戒成就,应该是一切佛法的基本。释迦牟尼佛衪在入灭前,阿难去问四件事情,这个很重要的,第一个有关世尊所讲的经典,第一句话要安什么?世尊说:「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件事情,世尊入灭以后,我们没有导师,那是不是由这里面的谁来当导师,还是以谁为师?衪没有说谁,衪说「以戒为师」,你有这个戒律,随时带在身边就是你的导师,你碰到诱惑时,我不能动心,如果菩萨观心在动,然后不动,那是最好了。那小乘的行者心动,但是行为没有去做,那还守得住,这是第二个疑问要「以戒为师」。

以前在大乘经舍上课,有个女孩子,不知道去听那一个法师讲的,说应该以法为师,她说学佛法应该就以法为师,我说释迦牟尼佛没有讲以法为师呀!她好像很坚持,你自己想一想,什么叫法?法有善法、恶法、邪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我举一个手也是法,我打个喷嚏也是一个法,所有一举一动都是法,那个木头也是法,有相的都是法,无相的也是法,空也是法,那你要以哪一个当老师,那就是不懂得佛法。她就以为我学射箭,练得很精准就是箭法,以那个为师,这些都不能够解脱的,要以戒为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守戒、守戒,你就会有成就。

第三个他问,如果我们僧团里面,有人犯戒了,我们要怎么规劝他,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情,因为世尊在时,衪神通广大、福德具足,讲一句话大家都心服,没话讲,现在世尊入灭了,每一个人,对于有修有证的当然不管这些事情,就怕那些还没有成就果位的人在那边扰和,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在那里互不相让,那要怎么办?世尊回说:默摈之,就是默默的不理他,把他排斥在外,这样让他自我反省,我犯了这个戒大家都不理我,等他反省好了,有反省的心大家再慢慢的接纳他,这是第三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世尊入灭以后,如果有初学者,我们要用什么法来教导他修行?世尊衪就提出三十七道品最基本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觉观法门;正法时期也是一样,修行还是从四念处下手,像法时期的禅观还是从四念处下手,末法时期的禅净要双修,不然你不能成就,还是要以四念处下手。

四念处就显得很重要,四念处其实南传又把它变成一个内观禅名词,内观禅初学者没有办法内观,还是观身体的痛、观还是有个我,然后慢慢观自己的觉受麻、胀、痛、热,慢慢观心的起灭,慢慢观一切法,自己内心的、外在的、周围之间的人事物,你怎么去看它,其实这四个身、受、心、法能观成就的话,起码就有小乘的果位,如果悟了以后从内心去修六度,慢慢把无始劫种子翻修让它清净下来,也可以得到清净自性。这四个问题是阿难尊者在世尊入灭前,这些大阿罗汉要他不要光在那里哭,要赶快去请教这些问题。

我们讲戒,它有很多的意思,一个是可以清凉,在你碰到引诱时,你一想到戒律,它就可以让你心清净下来,就不会在那里胡思乱想到底要、不要?不用了,安静下来,你就清凉了。戒称安眠,可以让你好好睡觉,如果这个眠,当成烦恼时,就是让你的烦恼安定下来,心没有烦恼就可以安静下来,就可以好好睡觉。其实这个眠,有时候我们说随眠,在古代翻译时,眠有迷糊、烦恼的意思,安眠就是让你的烦恼清净下来,这跟清凉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看近代的意思安眠好像是可以好好睡觉,你没有胡思乱想,当然可以好好睡觉。戒是数习,习如果是数你心里习气毛病,你可以清楚的来分辨它。戒是得定,如果是已心清净,呼吸能够顺,那也是数息,从呼吸间,如果数息清净,就能够随息,能够得息,就能够得定。戒是严具,庄严具足,守戒清净的人,样子看起来就庄严具足,你守戒可以像明镜一样,可以照很多外境,看得清清楚楚,对、错都能随意而知。戒是阶陛,就是你心清净、不清净,还有很多层次的,你能够很清楚的说内心里面如果不住戒有哪一些毛病,也许你对贪没有了,大、小贪我都不在意,我都不想那个念头,那你就是贪没有了,有的是犯在瞋,菩萨都最容易犯在瞋,因为知道的多、看的多,但是脾气不去断,看了就生气,对外在的人、事、物就老是觉得不如你的理想,你就从这个守戒之间,到底犯了贪、瞋、痴、慢、疑等什么毛病,你要归列在哪一阶?你自己就能够清楚的去了解。持戒是增上,本来是心不净,你现在让你的心更清净,本来心清净,你可以让你的德行更往上推,让你的执着更少、让你的妄想心更没有,这样你自性清净就能慢慢的增上,让它愈来愈显露。

戒依不同的解释,有很多不同层次,你可以把它安放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在身心上面可以把它下一个定义,这些其实都是广义的在说明戒的意思,不是我们以狭小的在解释戒律,局限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为什么守这五戒?守了以后有什么现象?我们就是广义在说明这些现象,你就了解,原来戒有这些功能,可以得到这些,从身、从心、从你的自性清净方面去分析,有很多层次不同的。就清凉义而言,就是更进一步来说明这些意思,恶能热恼身心,一切的不清净,能够让你的烦恼发作,身发作难免都有淫欲心,心发作热恼难免都有烦恼心,这个热恼,你要翻译作烦恼或者欲望都可以,因为欲望一起来我们身体就发热,然后烦恼就来了,尤其是我们人的淫欲心,人的淫欲心起来,你就感觉整身发热,然后好像没有去行淫就得不到心安一样,一般人都是这个样子,你如何能够让他清凉下来,不犯邪淫,或者是连夫妻之间的正淫都不去犯,甚至于出家人更没有这个对象,没有对象,意念来了还会起烦恼,如何转意念,如果根本连意念都没有,那这个就是真正根本种子都没有了,就是真正热恼都没有了,是心有热恼,身就没有热恼,那心有贪、瞋、痴、慢、疑或者其它种种的毛病,当然身体就会去做,这是一切恶源,你用戒来让它清凉下来,故戒使之安适,故称清凉。

另外,《大智度论》将持戒之人分有四种:(1)为得今世之乐,或为怖畏、称誉名闻而持戒,是为下人持戒。(2)为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之福乐而持戒,是为中人持戒。(3)为求解脱涅盘而持戒,是为上人持戒。(4)为求佛道,怜悯众生,了知诸法求实相,不畏恶道,不求福乐之持戒,是为上上人持戒相。

(1)为得今世之乐,或为怖畏、称誉名闻而持戒,我今生如果持戒的话,我今生好像就可以得到福报,为得今生之乐我来持戒;有的人说因果报应非常的可怖,我来持戒;有的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他的守戒严格清净,这个戒律严格而守戒的人,以这样心态去持戒的,这些都是下下等人持戒,为了今世的福报、快乐、可怖、给人赞叹,所以去持戒的,这些都是有目的去持戒,叫做下人持戒。

(2)如果为了求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之福乐而持戒,一般人大概都是属于这一级的,是为中人持戒。

(3)上等人持什么戒呢?为求解脱、涅盘,不为未来得往生天上享乐或者今生可以富贵、荣华,只要求现在能够心安,能够涅盘、寂静,解脱一切烦恼,为了这样守戒的,这样才是真正的上上智慧的人在守的戒,是为上人持戒。第三,这是声闻、缘觉,求自我解脱的持戒。

(4)为求佛道,怜悯众生,了知诸法求实相,不畏恶道,不求福乐之持戒,这个更上,是为上上人持戒相,这是第四种菩萨持戒,他守戒不是为自己,他还要怜悯众生、去度众生,因为经文里面讲到持戒清净者能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提出这个持戒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一下。今天就上到这里。(待续)

(2004.05.15.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