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15)
               --
八品 一体同观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解释名词()

11.若干种心()

百六十心(续)

《大日经》云:建立净不建立无<lb n="0601a22"/>
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乃至长爪先尼诸<lb n="0601a23"/>
大论师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图度此十二因缘义,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
经广明言湛寂者,寂是不生义,谓五根本烦<lb n="0601a26"/>
恼,及百六十随烦恼等皆毕竟不生故名为<lb n="0601a27"/>
湛者是甚深义

《大日经》云:「然彼行者有法执<lb n="0601a16"/>
当心,若修禅定道品种种诸度时,虽不于中<lb n="0601a17"/>
起诸我倒,而心住于禅慧等法稽留淹滞,不<lb n="0601a18"/>
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实巧度故,名淹留修行<lb n="0601a19"/>
然亦稍离下地三执,能拔业烦恼根本无<lb n="0601a20"/>
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lb n="0601a21"/>
无佛性相常尔如前所说,建立净不建立无<lb n="0601a22"/>
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乃至长爪先尼诸<lb n="0601a23"/>
大论师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图度,此十二因缘义,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
经广明

上次讲到「建立净不建立无<lb n="0601a22"/>
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修行修到最后得解脱知见时,能对于一切法平等观。所以要先建立净,不建立不净,最后即净也好、不净也好,能随缘而做,不刻意执着一定要修清净法,或一定不怎么样。在随缘造作后,能以「阿a」字观,观一切法本无生,不执着一切相,便能不退转,如此不执着、不退转就是圆满。种种宗计皆不相应哪一宗,哪一种义理都不去推敲,不去钻牛尖角,简单讲就能这样与一切法都「不相应」。

「乃至长爪先尼诸<lb n="0601a23"/>
大论师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图度,此十二因缘义,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
经广明

 

乃至长爪先尼诸<lb n="0601a23"/>
大论师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lb n="0601a24"/>
这个长爪(Kausthila俱絺罗、拘絺罗)就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先是学外道法,后来皈依了佛陀修学佛法。而先尼外道,梵语 senika。意译有军、胜军。先尼senika,很强盛的力量,此处先尼senika(sen ni)ka不发音。此等外道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相灭」之外道。另一个人的外道论师如长爪梵志,是舍利弗尊者舅舅,他们的理念都是不完整的。起先是外道后入佛弟子中得阿罗汉果。不管如何,我们学佛法,不要像这些外道,太执着一切的不实理念,理念是要,但教化众生可以用,用完就放下。

    修行修到最后,对于一切法要能平等观,所以建立净,不建立不净,净也好,不净也好,到最后随缘而做,不刻意执着一定要修清净法,或一定要怎么样,随缘造作后能作阿字观,观一切法本无生,如此不执着就是圆满菩提,不执着一切相,便能不退转,种种宗计皆不相应哪一宗,哪一种义理都不要去推敲,不去钻牛尖角,简单讲就这样,不让相应,乃至长爪先尼诸<lb n="0601a23"/>
大论师等有很强盛的力量,先尼sena是个外道师,而这个长爪就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

这些人的理念都是不完整的,如《景德传灯录》云:「与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辩。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我此间佛性全不生灭,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如何区别?师曰: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和尚色身岂得便同法身不生灭耶?曰:汝那得入邪道?曰:学人早晚入邪道。曰:汝不见金刚经云:色见声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见,不其然乎。」

再像学「因明论」、「百法明门论」等等的人,是专门在辩论的,辩论是找人家的漏洞语病,然后一针见血的提出来,让对方无法反驳就认输了。除了这样以外,学佛法本来就不必太执着一切相,所以推求诸法实<lb n="0601a24"/>
相,皆亦不能图度。就是不执着一切相,让一切法如实的存在,不加以说好、不好,是、不是,这种概念要学习。不要再用人世间智慧,在那里咬文嚼字,如此便无法自在。所以不要用心去图度,图度者是揣摩、忖度、暗地估量,求真如来法这是不能妄思量。十二因缘,

此十二因缘义,如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gaiji><lb n="0601a25"/>经广明佛讲很多经,里面有提到《阿含经》<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芉譬喻,《稻<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芉经》中舍利弗尊者问弥勒菩萨云:「今日世尊见稻而作是说:汝等比丘!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尔时世尊作是说已默然而住。弥勒!世尊何故说是修多罗?复以何义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皆以何义作如是说。云何是十二因缘云何见因缘即是见法?云何见法即是见佛?

《稻秆经》梵名Śālistamba<gaiji cb='CB00023' des='[/]' uni='8289' mojikyo='M030668'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6587'>系弥勒应舍利弗之请,宣说因缘生法有内因缘与外因缘二种,并以稻芊之由种生芽、由芽生叶,乃至由华生实,比喻十二因缘之次第生起。三国吴之支谦大德所译之《了本生死经》,唐代不空大师所译之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北宋施护大德所译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皆为本经之别译。

此经谈到十二因缘论,这十二因缘论在修行还不究竟时,当然还是要思维,何谓无明?为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处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等等的,这么十二转,你搞懂也能慢慢这么去修证,然后倒回去,每一关慢慢倒着思惟,不是从中间倒转,后面都还没有成就,就想要从中间倒回去思惟姐脱,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你的心常常执着一切有相,一切有就造有漏业,有漏业就是做善事,做恶事、、、等等烦恼事,都放不下。有漏业没有断,怎么去除爱心,执着的心,从后面慢慢这么往上推,道理搞不懂就慢慢去思维。十二因缘搞懂了,就印证到自己的习气,我为什么这个毛病看不开,为什么要钻牛角尖,如果做不到不起心动念,实相观一切法,推求诸法实相,实相即无相,无相即不执着它为相,很简单一句话做不到,做不到就自己去观内心执着什么,这么一直推回去,喜爱的心没有,想做什么的心没有,放下了,这样才能慢慢往前推,推到六根对六尘不动心,或住六根不进入六尘境,眼不见为净,这样才不会有种种喜爱心、厌恶心、烦恼心升起,这已经到六入阶段,这些在《阿含经》里讲很多,大乘里面只提名相,不提细部。

 

「言湛寂者,寂是不生义,谓五根本烦<lb n="0601a26"/>
恼,及百六十随烦恼等

言湛寂者,寂是不生义不生义是阿,是本不生义,阿长音是寂静义、不动义,有这两种意思。一是根本涅盘境界不生,那是絶对不生;另一是因缘法,而当起法时不执着,以实相观其境,这种寂静是圆满,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小乘人的心是永远不动的。

谓五根本烦<lb n="0601a26"/>
恼,五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毛病,及百六十随烦恼等或者演变成一百六十个随烦恼,就是这里讲的六十个心或一百六十个心,这些都是烦恼。上面经文言,此五根本烦恼,初再数为十,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第五再数成一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数成百六十心也。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随事异名,辄分为二。此二法可分为色、心,或分为染、净,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是说为二。

谓五根本烦<lb n="0601a26"/>
恼,及百六十随烦恼等,皆毕竟不生故名为「<lb n="0601a27"/>
寂」湛者是甚深义,譬如清潭万仞澄恬镜彻,<lb n="0601a28"/>
临视之者不测浅深故说云三兽渡河各随<lb n="0601a29"/>
<gaiji cb='CB00528' des='[-+]' uni='8FF9' nor='' mojikyo='M038827' mofont='Mojikyo M107' mochar='8151'></gaiji>之所至处独有大香象王能渐次深进<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无言<lb n="0601b02"/>
说道得诸法实相

五根本烦<lb n="0601a26"/>
恼,及百六十随烦恼等,皆毕竟不生故名为<lb n="0601a27"/>
。如果你能安住六十个心不犯,一百六十个心亦不起,甚至于无量无边的心都不动,或动了可以用觉知观照它,毕竟不生还是为寂;寂也有不同层次,阿罗汉可以让心不动,菩萨是心动但不执着,以实相观它,这种是寂之不同境界。像佛祂是凡所有心悉知悉见,我们讲到这里是在讲如来一切世界里的所有众生,他们的心如来悉知悉见。何以故?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段经文在讲这样,所以一直讲到现在是从六十个心,再来是百六十心;讲到这里如来是更上一级,言湛者是甚深义。世尊祂知道所有众生的心,但祂都能无碍,这是最高深的,是谓湛然。此湛然譬如清潭万仞澄恬镜彻,如果一个清又深的水潭,虽都没有污秽东西,没有污浊混浊泥沙,本应可以看的很透彻见底,因清水见底,明镜照心,但当深邃不能见底,入临视之者不测浅深。旁边看的人,不知潭有多深,因为看起来好像很浅,但因为透明其实很深,若是无量地深,虽是万仞亦不能知其深。妄念能知是浅,若是妄念不起,即是湛然,湛然呢?就有三不等,你修心养性就是要学习湛然、寂静,心止不动。

故说云三兽渡河,各随<lb n="0601a29"/>
<gaiji cb='CB00528' des='[-+]' uni='8FF9' nor='' mojikyo='M038827' mofont='Mojikyo M107' mochar='8151'></gaiji>之所至处独有大香象王,能渐次深进<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三兽渡河,是以兔、马、象三兽之渡河比喻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盖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五年,因为听闻教法之人根机深浅不同,乃以方便宣说三乘法;教法虽有三乘之别,然皆同属一味法性,声闻、缘觉、菩萨以所证有深浅,犹如兔、马、象三兽之渡河,兔渡则浮,马渡及半,象乃澈底截流。《法华经玄义》云:「三兽渡河,同入于水,三兽有强弱,河水有底岸,兔马力弱,虽济彼岸,浮浅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强,俱得底岸。三兽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马。菩萨智深,喻如大象,水软喻空,同见于空,不见不空。底喻实相,菩萨独到,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即知声闻悟道最浅,缘觉悟道稍深,菩萨悟道最深。法性之空理,犹如河水,三乘之人虽证同一法性,渡同一生死之流,然因其根机深浅不同而生差别。

能渐次深进<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无言<lb n="0601b02"/>
说道,得诸法实相象渡河,比喻菩萨之人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除见思惑,习气尽净而证菩提,如象之渡河,得至其底。马渡河,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断除见思惑,虽兼断习气,未能净尽,而证真空之理,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兔渡河,比喻声闻之人修四谛法,断除见思惑,未能除断习气,但证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过,不能深入。于《法华经玄义》更分象为大小二种,而以小象比喻别接通之菩萨,以大象比喻圆接通之菩萨。

大象是最重,其他不管是猪狗,还是兔子,体材大小不一样,兔子是最浅,个子小嘛!你要让牠沈到海底构不到,牠只能浅尝到初级佛法,不可能学到高深的佛法。独有大香象王,这个大香象粗重,脚踩下去一定会到底,因为祂太重,踩到底鼻子再提起来,不怕淹身体,这样牠是可以一直走到佛法里的最深处。如果中等的动物,像这些中等身材的动物,要高不高,要低不低,所以就在中间。像小动物浮在水面,学一学佛法,表皮功夫学一学,永远学不到深的佛法。只有大香象王,能渐次深进<lb n="0601b01"/>
入到其源底耳

学佛法,从小乘到大乘,显教到密教,看你有没有能一路赶得上来,赶得上来就是像大象一样,佛法从世尊转法轮开始讲,到快入涅盘时,所说的密法都能够懂得,那是全部学到了,五藏全懂─律、经、论、般若、陀罗尼门等,这就是大象的根机。如果是中等的,在中间学一些小乘法,学一些般若经,就觉得很满意了。哦!这就是佛法,还没进到《涅盘经》、《法华经》、密教里面去,这个中等的。浅机的也许学一学《阿含经》,学一学皮毛的,诵诵大乘经典等,甚至有的做做善事,以为这样就是在学佛法了,这种是更浅机的。

但你学佛是何根机是勉强不来的,不适合学深法时,你一直积福德、积福德,这样智慧跟着慢慢改进,智慧的改进是你舍弃多少毛病,不是你学多少东西。开始学大乘佛法都在讲般若观,般若观智有什么可以学,是没有可学的,都是在舍、抛弃心病、执着,不要强记忆,不要求强懂,习气当然要抛弃,同时所有的能力也要抛弃,心还不净时自性、天性的能力─能观心、观外相、观世界,有这种能力都没有用,因为这是我们自性天性的能力,不抛弃怎么学佛法,真佛法学不来,空观做不到,断习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学陀罗尼门,咒语学不来。每一种根机的人,当然开始也是小乘根机,后来变学大乘,大乘根机成熟变学絶对大乘,絶对大乘就要进入密教里,这才是真的大乘法。

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无言<lb n="0601b02"/>
说道,得诸法实相声闻、缘觉、菩萨乘,都属方便乘,要入实相观中,都是不用说的,依语言道断、心行处灭而修,口不说、心不打妄想,如是才能修得实相观。一得实相观能力后,皆是能不说而说,在讲经说法时才说,要度某一众生时才说,说后不管好坏、顺逆,你自己都不要执着。真学佛法是很简单,看懂佛法,懂后就放下,以后要讲经说法,看到文字相就会讲,不是依引经据典,这个很像做世间学问,除非很有记忆力,且很有研究的人,才可能这样,一般人可不是这样。

你看密教行者开始修陀罗尼门时,可以让你强记,百咒、千咒、千万亿咒都能记起来,记起来其他的理念也就开显,其他的智能也开显。例说要你讲阿字观,阿字义理可以讲数句义或一百句;佛可以讲一千句,也可以讲千万句,或讲一劫,十劫,千万劫都讲不完的道理。那你怎么有这种智慧,你对世间名相都要懂,起心动念都是一个名相,名相可以用阿字观化解,自性本空,一切法无所执,一切法本清净,一切法怎么、怎么样,这么一直想到什么就破解它,可以讲到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名相。然后又化空它,这种智慧是佛、大菩萨的智慧,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一般人讲完过了就放下,不要一直执着讲好讲坏,得诸法实相,实相者无相,实相者非相,实相者有法但不执取它,如此便是实相。

 

然声闻入法性最浅,故厌<lb n="0601b03"/>
怖生死,自谓已得涅盘,生灭度想辟支佛所<lb n="0601b04"/>
入差深,故于生死不甚<gaiji cb='CB00784' des='[/]' uni='5FE9' mojikyo='M010366' mofont='Mojikyo M102' mochar='7BCB'></gaiji>遽,然不能以方便<lb n="0601b05"/>
力发起大悲菩萨悟如是法时,即知是心垢<lb n="0601b06"/>
渐除,所以净心渐现尔时便得菩提心务力,<lb n="0601b07"/>
能以不住道学种种度门,故同前共一法中

然声闻入法性最浅。佛所说道理是都一样,但声闻乘、阿罗汉、辟支佛,祂们所学到的法性最浅,为什么呢?因为祂们喜欢心安静,喜欢心不动,那只是学到法性的一半,这样在真佛法来讲是比较浅,不究竟,这种是学一半的,就会讨厌生死,因为怕生死就喜欢入涅盘,让心不动,自谓已得涅盘。涅盘就是心能面对一切境而不动,保持永恒空性,生灭度想。干脆进入寂灭状态,这是小乘人心思,祂对于法性真实只学一半,没有学到完整佛性,辟支佛所<lb n="0601b04"/>
入差深。辟支佛是好一点,辟支佛比阿罗汉好一点,因为一佛字安在后面,祂有学七菩提分,有一点智慧,但不多,但比阿罗汉好一点,所以差深就是比较深一点。故于生死不甚<gaiji cb='CB00784' des='[/]' uni='5FE9' mojikyo='M010366' mofont='Mojikyo M102' mochar='7BCB'></gaiji>遽,因此对于生死就较不急遽、匆促</gaiji>遽者是急速也,是恐惧也,对于生死不是很在意,但生死不在意,涅盘也是好的,就是不能方便发起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只有菩萨才能发起悲心,如果是声闻乘祂没有这种悲心,祂直接要入涅盘比较好,而辟支佛虽然不是絶对要马上入涅盘,但祂是发不起慈悲心,自己解脱就很不错了。

菩萨悟如是法时,即知是心垢<lb n="0601b06"/>
渐除。若是菩萨的料子,学真佛法学到时,知道他心习气毛病已渐渐去除,污垢心灭,清净心渐渐抬头。尔时便得菩提心务力很确切能够发起菩提心,从事学习发菩提心工作,这就叫做务力。菩萨发菩提心做什么?《金刚经》都在讲菩提、菩提,常常在讲菩提心是何义?回顾一下,第一个就是要誓度一切众生,第二要修自己习气毛病断,这二个一修自己,一修利益众生,这样务力于自修利他,这种利他力道越来越强,这就是菩萨精神的提升,就<lb n="0601b07"/>
能够以不住道学种种度门,以不住声闻道而学尽种种度彼岸法门。不住阿含道,不住于涅盘道,不进入生死涅盘境界,可以在六道里轮回,是为不住道,不住声闻道,也不住辟支佛道,而是学菩萨道。

菩萨于六道里生生世世学智慧,学种种度门,度自己和度别人,学圆满般若智慧。为什么同样一个东西,你看了就懂,能提纲契领,能讲给别人听,因为你有智慧;有的人就不行,自己看也看不懂,别人讲也一样听不懂,就是学佛法的智慧不开显。你越放得下,越有菩萨的根机,智慧就越来越高,人家讲一句你懂十句。像上了两期的悉昙梵文课,没有上悉昙梵文,搞不清楚咒语在干什么,上了以后你对于咒语体会就不一样,触类旁通。

理法师讲的以前没有上过课,不知道这样,也不知道那样,现在再拿同样东西来,看的深度和了解程度就不一样,广度更大,更能去说法。基础没有建好,学密法好像只会念咒,「嗡、嘛、呢、叭、弥、吽」,这就是学密法?是太粗浅点,学了悉昙梵文后,学了每个字的意义,意义不是只有一个,每一部经都提到四十二字,五十个字,四十七个字,当然解释不是絶对一样的。因为世尊在这里这样讲,在那边又那样讲,大略义理是一样,但不是絶对都一样,这如果把它全部搜集在一个地方,阿a 是在讲什么意思,讲很多,这样你看到悉昙梵文时便能触类旁通。如发音怎么发,转音怎么转,正纽怎么纽,旁纽怎么纽。一般字母的纽还好,如果字和字之间,变成一个长长的名词,这中间怎么转,这些都有规则的,是很繁琐没有错,末法时期能搞懂不可能,但就是要学习。以前说梵天传下来时,有几十万偈,后来改成十万偈,再改成千偈,现在不晓得剩几偈?人的智慧越来越浅薄,无法细细把规则全建立起来,末法时期的悲哀,众生福薄,无法学到全部密法。菩萨是看什么要懂什么,小乘法当然比较容易懂要去实证,般若法就是在学空观、实相观,都要能做到,然后进入密教,密教悉昙梵文的学习,学什么要懂什么,这种懂了就能教人,依众生根机去授教。

故同前共一法中,而升沈有异也,佛法是对大众讲,有的学比较浅机,有的学深层的法都不同,所以兽渡河才有浅深不同的学习,上面讲六十个心,总共三个妄执,上一次有稍微提了,内容大同小异,再念一下。

妄执又作三劫妄执、三劫惑。略称三妄、三执、三劫。为密教所立,从生起出离世间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间,所须超越之世间粗、细、极细等三种烦恼。据大日经疏卷二之说,若以净菩提心为出离世间之心,则超越世间三妄执系指超越三劫的瑜祇之行;若依一般之解释,则指历三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觉。然依密教之说,超越一劫的瑜祇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称为一阿僧祇劫;超越二劫的瑜祇之行(即复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细妄执),称为二阿僧祇劫;真言行者复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极细妄执),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说。然若于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执,即得一生成佛。

从生起出离世间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间,所须超越之世间粗、细、极细等三种烦恼。这三种不同烦恼,可以花掉你三阿僧祇劫来修,就是修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要花不可数的时间,去修一个妄执心,把粗心修成细妄执心,把细妄执心修成极细的妄执心,这么三阿僧祇劫完才能完全清净。《大日经疏》里卷二讲,若以净菩提心为出离世间之心,间三妄执系指超越三劫的瑜祇之行;菩提是面对一切境,一切相,一切心都不执着它,这是有菩提心,若做不到即是没有菩提,没有般若智慧。那净菩提心就是没有烦恼的心,空为主,刚开始发净菩提心,出离世间的心生起,则超越世间三妄。

若依一般之解释,则指历三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觉。正觉就是善恶平等,好坏平等,合理不合理都平等,痛苦不痛苦也平等,心乱不乱都平等,这是正等正觉,如果你还执着好的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有这种心态都是没有进入佛法的境界,修行的人要有平等观,平等观就有正觉念,三个无数劫的时间,一劫16,800年,又无数阿僧祇asajkhya,以数学来讲,1051次方,五十一位那么长的数学时间,后面还要加一个劫。如果菩萨已能不在意劫有多长,因为祂没有分别心了,千万劫和一秒没有差别,祂不会去罣碍时间,所以就没有分别。一般人哦!一看阿僧祇那么长,再加个劫,那不得了,时间一定是很长,成佛好像没有希望了。菩萨悟得平等法,每秒和千万劫相当,不会在意时间怎么样子,就是天天、世世,都是要行菩萨道。

然依密教之说,超越一劫的瑜祇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称为一阿僧祇劫;依密教言,就是超越一百六十个心,修好160个不正常心态,上面已经讲过,一百六十个心怎么算出来,五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贪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这五转就是2的五次方,就成32个心。然后瞋呢!毛病有二个,一个好,一个不好,瞋心又分二个,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等五转(25次方)。痴呢?愚痴,不懂因果,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五转变三十二。慢与疑,傲慢心、怀疑心,还是各三十二。所以五个根本烦恼乘三十二,一百六十个心。第一个阿僧祇劫才超越粗重妄执性,对于贪瞋痴慢疑,很粗的毛病,你才超越地一部份,这算是一阿僧祇劫。

那什么细的呢?细就是还有细妄执念,但不影响到你会去做任何行动。我常这么简单解释,你比较能听得懂。粗的习气就是想了又去做,细的习气就是我还在烦恼,贪瞋痴慢疑五项根本烦恼,但它们起来时我不在意它,这就比较细妄执了。再进去更微细了,念一闪,你有觉好,无觉也好,根本都不在意了,这么去分粗、细、极细。如此除细妄执,就超越第二劫的瑜祇之行(即复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细妄执),称为二阿僧祇劫;此时是用瑜珈禅定超越第二层次一百六十个心的重细妄执性。

真言行者复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极细妄执),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说。然若于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执,即得一生成佛。最后你要断极细妄执性,一定要用真言,学咒语。为什么证到空、无相、无愿三昧的人,一定要进入陀罗尼真言门,是要依诸佛真言、手印、观想等身口意三密来加持你,让你断极细妄执性。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入灭前,才在讲密法,因为你修了三、四十年到最后了,要把你导入真言门。你如果今生修不到密教范畴,那真的是很可惜的事。

再如果今生连显教的什么空啊!无相啊!无愿啊!无作呀!等等三昧都做不到,更不要想进入真言门了,因自心还是太散乱了,心不定,只能修一些显教的杂密法来断业障。你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纯密,纯密是虫字旁的蜜?还是山字旁的密?虫字旁的蜜是真的龙眼蜜,不加糖的,从蜜蜂去采龙眼花或一些什么野花,制造出来的蜜,这是纯蜜。如果是山字旁的密,那是很有境界的行者,证到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的人,才可以进入纯密的修习境界,纯密就一定要有坛场,八叶九尊佛、菩萨在里面,总共有三、四百尊佛在坛场里,你能进去里面,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进去,这是最高修行境界。

你能修到纯密境界,就要依《金刚顶经》、《大日经》的仪轨去修,这个要摆在后面阶段,因要懂得悉昙梵文咒语怎么如法念,手印怎么如法结,观想意念怎么观起、…。这些要有上师教也要花12年学习,若不能得个上师传授,那就根本进不了坛场去修学的。你说我修不到纯密,那就先修修杂密。杂密就是一部经典里有讲到显教的经文,也有一段咒语,这个咒语要让你断业障、除病痛用的,或是断犯戒的恶行障,等于是在帮你清净业障。像佛顶尊胜陀罗尼,是断三恶道的因,延长你的寿命。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陀罗尼,让你要德福报,没有饭吃得有饭吃,没有钱得要有钱。当持此咒有钱的时候,不要舍不得花钱帮助别人,要能这边得到钱,那边丢出去布施给别人,这样钱才会源源不断的进来。如果你要智慧,念念念此等咒语,就可以开显你的智慧,像这种都是属于杂密的经教密咒。

大部份列在《金刚顶经》、《大日经》里头的法都是纯密的法,列在一般密教经典里,一部经里有经文与咒语,你看经典是在说什么义理,持此咒有什么好处,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后,就能依法修持得利。有一部经是在灭小孩之障,得保住性命,称为《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若有小孩要夭折了,念这个经,不管在肚子里,或出生以后,他就不会夭折,念念念,里面除了一些佛号外就是含有两个咒。

你念念念就可以让小孩不夭折,像这种就是属于杂密,杂密随时都可以修,但也要有比较严谨仪轨,不要拿了就念,打妄想心在念,为什么你修不好,诵一部经妄想心无量无边,你说我修了几十年,诵了几百部经,讲起来就是你连一部都没诵,为什么?你一诵经就胡思乱想,妄想一大堆,那叫什么诵经,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诵经没有功德,不清心修行,诵经都没有好处,所以你还是要修禅定,有禅定的基本心再去诵,在诵之间看里面的义理,不要打妄想,这样才有功德。为什么你自己不行,不行就共修,大家共修的能力互相分摊一下,业障相互支持摆平,拉别人的衣尾往上爬,自己不行又闷在家里,那更是会东倒西歪,定力不够障碍很重。

连基督教每个礼拜都要望弥撒一次,去教堂清净地方,连这种神教都这样,何况你要学佛法,脱离三界就没那么简单,还是要有佛在的地方,才是正式道场;有《金刚经》在的地方就有佛在,有佛在当然你能来这里学习,才能得到好处。所以说你今生修行,最后一定要进入真言门,如果一路走来都赶得上,那就很好。不要学什么新的咒语,你就说哎呀!我不行!不行就要更用功,五十个字母基本背起来,背了后就开显智慧,人家教你就可以背,长的咒背不来,先背短嘛!都可以的,慢慢增加。

真言行者复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极细妄执),始得至佛慧之初心,极细毛病都断了,只有沾到一点点佛的智慧才入门,你的妄执心没有怎么进入佛的智慧,这三种粗、细、极细的妄执性灭了,你才初步开显佛心,这个时候再来学佛的一切法,比较能接受,能学得进去。后面《大般若经》的这些名相,四无所畏、四无碍辩、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恒住舍性、无忘失法、一切波罗蜜、一切陀罗尼、一切三摩地、一切智,什么跟什么,你都能懂,这才是真正具有佛的智慧。我们对于这些名相的内涵都还搞得不清不楚,还没进入佛心之初步,学了半天还没进入佛门。

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成佛」之说。修行本来就是要具有这么三阶段过程,但是后面有讲,如果你今生一下子能进入真言门,也许可以把三阿僧祇劫变一劫就好了,起码你要有点基本的工夫,不是你会念「嗡、嘛、呢、叭、弥、吽」,这个四臂观音咒就进入真言门,真言门就是你可以懂千万,无量无边的咒,不能光学一个六字大明咒就是入真言门,那么简单的事情,那学佛有何难?然若于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执,即是一生成佛,这句话大家最喜欢看的,尤其密教的修行人,但不是这回事,自己不懂什么是一生成佛,一看就很向往,念一个什么咒就想要成佛,真是一厢情愿,成佛就是觉了,觉要有菩提心、智慧,摆脱三大妄执性。此三阶段修入断三忘执,有如《地持论》所言,要经三净,炽燃为一,不动为二,快净为三。入菩萨十地是净中之胜,一生穷极名曰后身。末法时期那有此种一世成佛的,依密法言,依陀罗尼门修习后,还要经十六世才能成就,这十六世的菩萨行也就很遥远了。所以今生之学佛者能一生成佛,此佛非彼佛,不要一厢情愿,胡乱肯定自己,迷头认影,不免沦落。

依《地持论义记》言:三净,炽燃为一,不动为二,快净为三。总结能入净心地者炽燃不动,是名炽燃者。初地菩萨已上,修心勤无暂间阙,故名不动。以修不动/故名炽燃。又言:净心菩萨一切善法不思起者,修心纯熟,离于动摇,故名不动。以修熟故,不假思惟,任运能起。所摄善法,则不退下,行成坚固,名为不动。又能于未来不退,胜进不动。地三快净阶段,即住究竟地,就宽通举一生相续。快净之中经生得果,名为一生。若最后身快净之极,即生成佛未成已前,名为后身。所得善根名快净者,通而论之,十地皆是净中之胜。一生穷极,名曰后身。此显净处,于上更无释快净义。

《秘藏记》于三妄执之外别立微细妄执,谓三妄执乃十地所断,微细妄执则佛地所断,此说异于《大日经疏》。

秘藏记系日僧空海大师由其唐师惠果阿阇梨之口说而笔记者,其著作年代不详。内容为有关密教口诀(口传书),约有一百条目,系解说密教事相(行法)、教相(教理)之杂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六册。

秘藏记于三妄执之外,别立微细妄执,谓三妄执乃十地所断,十地菩萨才能讲三妄执要断,微细妄执性是在佛地才能断,你如果没有菩提心,沾不到佛的智慧边边,而微细妄执性无法断,不管你有什么通,有什么心力,可以知道过去,知道未来都没有用,因为你断不了妄执性,凡夫、外道、世间禅,都不能修断一切妄执性。学佛法都是在去掉、舍掉你的这些能力,过程之间不舍这些能力,把这些感知当真,会死在那里,连佛法的边边都踫不到,所以舍一切法,舍一切能力,舍一切神通,那都不是真的神通的神通,再往下就讲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那要去修啊!你不修光一些小小神通,那都是你的妄执性,不是真实的,是实性里的妄执性。

好!六十心,凡所有心,如来悉知悉见,把它大略解释了。

 

12.非心

非心者是指与心不相应,是为非心,不住色生心,不住法生心,即是非心,故非心有如唯识所言,非色非心法,此是不相应法。又《小乘阿毘达磨》将一切有为法分为三聚,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其中,既非四大所造成(非色),亦非与心相应(非心)之法,称为非色非心法。于俱舍宗所立七十五法中,不相应行之十四法即为非色非心法。又成实论以无作色(俱舍宗称为无表色)为非色非心。

众生之心是为非心,第十二个非心讲不是心,不是心是什么意思?非心者是指于心不相应,不是一个心,心就是心,怎么不是心,有用空智来观这个心,这个念,那就不是心,实相者非相,是为实相,不是说相不是相,那个相就是一个法相,一个法相观它只是一个法相,不受它影响,就是非相。

若是你变成钻牛尖角说:真的啦!我感觉是这样,絶对没有错啦!那就死掉了,心就是心,相就是相,你的感觉都要推翻,你如果修行过程之间,不会推翻你的感觉,那是很笨的,愚痴啦!所以就无法修实相观,感觉真的、假的,不要去管它,过几天以后再去看是真的、假的,或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要在意,因为一切法无常,会好就会坏,会坏就会好,都是这么转来转去,不要太在意,如果你没有这种学正法的观念,永远在兜圈子,没有做到非心。非心者是指与心不相应,是为非心,不住色生心,一切色法,五根六尘所面对的一切外境人事物,不要在人事物上生心,不住法生心,这样就是所谓非心。

故非心有如唯识所言,非色非心法,此是不相应法。不相应法不学佛法,很难真正修入,尤其是真正禅观。佛法有一阶段要修四寻思,乃以万法唯识之观点,来唯观察─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是为假有实无之观法。即未生印可决定智之前,犹在寻求思察。印可指印证认可,修道成就时,有智者加以印证过后,承认、许可其所悟境界。因此也就是说,己智于离相智还没证得时,是不被印可的,是不能用一切法,而要观一切法为空、无着,离一切相。所以在四寻思修证过程中,唯知其「名」,唯见其「义」,唯观其「体性」,唯知其「性用」假立,待已得决定智后才能来使用自性或善用自性。寻思者是遍满加上企求,pari是遍满、各处、…。e=a52是期求,此词连音后成paryesanā,即谓寻思或遍寻思,寻中所知之境都要谙个「唯」字,不能执取一切相。

据《瑜伽师地论》所举四寻思,即:

(1)名寻思,又作名求、随名求。名,能诠之义;指色、受等诸法之名。谓菩萨于名唯见名,故称名寻思。

(2)义寻思,又作事寻思、事求、随事求。义,指依名而诠,为所诠之体事。谓菩萨于事唯见事,故称事寻思。

(3)自性假立寻思,又作自性施设求。自性,指色、受等各自之体性。谓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故有此称。

(4)差别假立寻思,又作差别施设求。差别,指色、受等诸法之相用。谓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故有此称。

依唯识宗言─非色非心法,此是不相应法。讲色法本不是,色法是看到一个人,我起了一个念说这个人,我看到这个人就是色法,我起了这个念说:他叫某某,这就是心法。这个两个层次不同,如果看到这个人,有看到却没有进,管他阿猫、阿狗,不去起心动念,不在意的话,没有色没有心,修行就要这么安住你的心,如果不学不相应法是外道,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因为你没有修到解脱,佛法没有学到,都学些神准的法,感觉这样是真的,感觉那样是真的,就永远走不出来,死在那里。

又《小乘阿毘达磨》将一切有为法分为三聚,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色法和五根有关系,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色法,如果五根面对六尘所产生的念,那就是心法,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心法,是非色非心法。其中,既非四大所造成(非色),亦非与心相应(非心)之法,称为非色非心法。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的本是色法,括号内说(非色),要您未得决定智前要观成非色,非色就是心法啊!心法才非地水火风四大,其实只言不和心相应就是非心,非色非心法,是不执着地水火风这色蕴法,也不执着受想行识这四种心法的功用,这就住非色非心法。

《心经》里很简洁将此理以二百六十个字告诉你,不执着色法,不执着一切法,不执着顺法,不执着世间法,什么法都不执着,然后没有恐怖心,便能成就一切道,把佛法浓缩在二百六十个字里,这就是无上解脱佛法,证得决定智的法,所以您要天天背。不要背了半天,也搞不懂经文是在讲什么道理;叫你不要恐怖,你偏偏要恐怖;叫你无色受想行识,你又执着色受想行识,和你说没有四圣谛,你就执着四圣谛可证,说没有十二因缘观,你又执着十二因缘观可修,没有老病死,你又执着有老、有病、有死,难怪修行中遇到状况,就要心慌意乱。所以就要学观一切法都是非心法,有心法不当是心法,有念不当是念,不要理它,当它放屁一样,念头闪一下不理它,念头晃一下也不理它,好的也不理它,坏的也不理它,这就是学习非心境界。

于俱舍宗所立七十五法中,不相应行之十四法即为非色非心法。又成实论以无作色(俱舍宗称为无表色)为非色非心。刚刚提到的五位百法后面的七十五法中不相应行,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本来是和你没关系,自然的会不相应,但烦恼的人什么都要相应,时间和你有什么关系,滴答滴答一秒一秒过去,你是说一秒过去答答答,实在是很恐怖,滴答了六十下就一分钟,六十分钟就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一天过去,一天过了三百六十五天过去,又老了一岁,天天在烦恼这些,这就是你放不开时间,其实时间和你没关系,你去抓时间来烦恼,就入无明心的相应。其他十三法也都如此,譬如说方位,方位和你也没关系,你说哦!这个头睡一边比较好,睡那边气机就不通,睡那边心就慌乱,一年到头转来转去,也没有一次转对的,这时方位和你就很有关系,因您执着而成为有关系,是相应法。其实方位─东南、西北和你有什么关系,有些人就很有关系,喜欢去算命,喜欢搞风水,受这种不相应法执着,不相应法里面有十四法,其实总共有二十四。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

又《成实论》以无作色(俱舍宗称为无表色)为非色非心。无作色就是无表色,没有色相,也没有宇宙之间很奇妙颜色,颜色也是色法,有相可见。像五十个梵字都有它自己各属的颜色,如果没有执着,修到空不会看出这些颜色,有的人尚有五根毛病时,他会看到这个色彩,随时都会看到种种颜色,没有五根就看不到色,要看色彩要自己去幻化。怎么从四个譬喻,产生一切幻相化一切相,菩萨心中本没有色法,所谓菩萨就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没有色身,没有色身就看不到什么,所以要去幻化,化它就会现宇宙间一些色法,一些颜色,一些事项。

我和你讲阿字本无形无相的空字,你要在里面化一个人在心地上,祂就会化出,你要去想啊!不想祂化不起一切。可以看到外相的人,事实宇宙之间现象在那里,菩萨是没有色根,祂是看不到,看不到祂要无中生有,就要用心去化,如果要忉利天宫,一直想想无中生有,忉利天宫啪一下就现在你心中,那时我才来看,不然这个相在我心中是没有的,菩萨和地前菩萨差就差在这里,什么相都没有,不会随时看到阿猫阿狗在旁边,这是非人啊!都看得到吗?不会!有些时候气脉通一点是会看到,但很少看到,如果可以看到,你心还是有色法,色身还是有在,五根还是有功用。什么叫做没有色,色受想行识都没有,这是你讲没有五蕴,所以能入无余依涅盘,祂心可以遍虚空尽法界,没有一个色相,所以可以无所不在;你要现一切境,就要用一切心法去化,这个时候是要学心法的,等您得「决定智」后才可以去做。

 

若能有所心,视为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当能超越一切境。譬如说经云一境四心,以一水为例,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别之异。四者即:(1)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殊胜,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2)人见是水,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而皆是水。(3)饿鬼见是脓血,谓由宿世悭贪,罪障深重,堕饿鬼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既因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意欲饮之,速趋岸傍,皆是脓血。(4)鱼见是住处,住处,即窟宅。谓鱼以水而为住处,潜跃游泳,不见水相。故能观是心非心,即名为心。

若能有所心,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果你心有感觉一些外缘,所产生的念头影像,你要看它没有这个念,没有这个影像,不要当真,把它看成非心,这就是名为心,这才是真正的所谓「心」。如果你很执着看到的是真的,真的以外,还有第二念、第三念,又进入钻牛角尖的状况,这不是只有非心,真心之心,是有更大的妄想心、妄执心,和修佛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你能观所有心是为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当能超越一切境,最后才能得到究竟智、决定智。

有时一些比较敏感的文章上网,一些无聊的人就会作怪,觉得这个干扰来源是从哪里来,想归想不要太当真,太当真就会变成所有心,是为心,不理它是名非心,这不是真的心感应,因为你执着是真,就所谓心。但不执着真时,身体会不舒服啊!不舒服时就化解,不要说这个来源从哪里来,有这样的宾态,才是正确的心,才能得决定智。然后只要面对困扰去化解就好,至于真的从哪来就不要去管它,这才是正确学佛法的一种解脱道理,不要去钻牛角尖。就是你知道是谁又有什么关系,您又不能害它,不能修理他,一有这种心态,您的瞋心永不能断,怎能奢谈解脱此心病?当然不是说不去探讨它,你就不会知道,你也可以知道,这种人心有连结上线,也会现他的境,会现他的样子,不是一个人的整体样子,反正这个人也不曾见过,所以不会认识,那和知道不知道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所以太爱钻牛角尖的人,可能说这个是真的吗?这个人就是这样吗?看清楚一点,看清楚又如何?人的影像差不多都是这样,无聊的人都一样,观空无即能无碍。

譬如说经云一境四心,同样是一个境,四种不同果报的人看就不一样现象发生,一水为例,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所见就不同。譬如说:经典上讲一个水为例,我们天天在喝的水,但会因果报不同的天、人、恶鬼、畜生,这四种众生看水的样子,所看的境界就不一样,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别之异。

(1)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殊胜,第一种天神见了这个水,就说:哦!看起来好像宝贝庄严琉璃珠宝,金刚宝石样,金刚是无色,琉璃透明,非常庄严,因为天所感召的果报,看这些水就是这样子的,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

(2)那人来看水呢,水就是水,顶多看是清净或污浊的,还是水啊!

(3)饿鬼来看水,一看到的水不是水,会看成是溶血,看后又很害怕,看到红的就害怕,因为祂业力的关系,不会看到白白、透明色,我们看的水,祂看成是红红的浓血,那怎么喝啊!害怕啊!因世世悭贪,一毛不拔,不知布施,罪障深重,所以堕饿鬼道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一看到水就看到脓血,既因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意欲饮之,一靠近它就变脓血,怎么喝啊!其实他如果有学佛法,就把它喝下去,脓血就脓血嘛!那不是喝到水了吗?就是没有这种智慧,如果有这种智慧,学佛法怎么会堕到饿鬼道,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就没有学。

(4)鱼见是住处,住处,即窟宅。谓鱼以水而为住处,潜跃游泳,不见水相。对于鱼来讲,把水看成是它居住的地方,就和我居住的房子一样,牠在水中不是说我在水中,是认为我是住在我的家里,所以鱼看成是窟宅,鱼把水看成是住处,能沈下去,跳跃出来,能游泳,但牠没有看到水的样子,以为在家里蹦蹦跳跳,住在家里一样,处水中不知是水,不见水相。

故能观是心非心,即名为心。所以一个人的心,依你的心境有不同,面对境界会化这四种相。烦恼心很重的人,看到普通的一念,本是没什么事情,你说今天,天上比较暗,哦!要下雨了,明天搞不好下大雨,搞不好台风来了,看到什么烦恼什么,没看到什么还是要烦恼什么,不必烦恼。你要烦恼,自己家人都让您烦恼乱想,一看到他更烦恼,要问:你有没有吃饭?饭吃得多不多?连这些也要管一管。那不看到更是烦恼,到底现在好不好,有没有怎么样,盖被被了没有,东西有没有吃,也是要烦恼啊!

到底什么才能不烦恼,你常常把这个心,看成是你的心,无法让心不相应,起了念就相应,怎么不会死在那里,学了佛法二十年,一辈子也学不好,就是这样子,舍不得把它打死,把念头打死。

 

13.三世心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心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剎那生灭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任何一世,皆不可得,称为三世心不可得。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讲的很简单,天天你就过去心好可得,现在心更可得,未来心想一想也可得,三心真的可得,烦恼就无量,三世心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剎那生灭于,过去的拿来回锅就过去心,现在面对境,眼睛看到什么就起念,耳朵听到什么就起念,这是现在心,未来心还没到的,先想到未来,还没有来的你就想会来,本来就不会来,你也想会来,在那里胡思乱想,有一些心通的,观过去的宿命通,观现在的人,观未来的果报,都能搞清楚,这种人也要观他不可得,才能安住这个心,有宿命通,有天眼通知道未来,放不下,不是死掉了,更心慌意乱,三世心很简单,过去、现在、未来的心,三心了不可得,所以比较简单,因为心已经从六十心,讲到一百六十个心,讲到无量无边的心,总归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14.三世心不可得

德山三世心不可得,禅宗公案名,又作婆子点心。此系唐代德山宣鉴禅师与一卖油饼婆子间之机缘语句。德山虽精通金刚经,然局囿于文字义理之研究,经婆子点破,方知自己执迷之过。

此系唐代德山宣鉴禅师与一卖油饼婆子间之机缘语句。此段是禅宗公案的名称,三世心不可得,有时叫婆子点心,婆子是卖点心的,婆子问宣鉴禅师要点哪个心,她问他你要点哪个心?德山虽精通了《金刚经》,义理搞通了,修证还没到那个境界,或修证也够了,但还执着有相,然局囿于文字义理之研究,喜欢经文不是说不好,要真正懂它的义理,金刚经经文即是讲空无那一面,不要执着表面的,光理解没有用,经典会背,背了要知道其真实用处,这样喜欢研究文字义理,但又没把整个《金刚经》重点搞清楚,所以被人家一考就考倒,经婆子点破,方知自己执迷之过。

 

据《碧岩录》第四则所载,德山精究律藏,通达金刚经,闻知南方盛行禅风,倡言「即心是佛」,遂担《金刚经疏钞》欲往破之。途中,遇一婆子卖油糍(饼),德山放下疏钞欲食点心。婆子却问持何经典,德山答言《金刚经疏钞》。婆子闻言,意欲考虑德山,遂谓若能回答所问,即布施油糍;若未能答,则另请前往他处觅食。随即问德山:「《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德山为之语塞。于《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等语之上文有「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之语,婆子略去上文而截取下文以问,德山未及究竟,却为文字所缚,故作答不得。

 公案是这么说的,据《碧岩录》第四则所载,德山精究律藏,后来研究完律藏再进去时,当然还是要研究《般若经》,通达《金刚经》。出家人开始是要学律宗,去受具足戒的人,会很严谨的守戒,一板一眼,不能去犯戒,当然小乘是这么修的,所以很容易成就阿罗汉道,产生五神通,甚至于得到六神通,漏尽通。若是要转入菩萨道,学金刚经看法又不一样,既然三心了不可得,你守戒的心在哪里,所以少欲知足后,一到境界时就要转。

闻知南方盛行禅风,倡言「即心是佛」,遂担《金刚经疏钞》欲往破之。《金刚经》作批注,拿去大概可以破解什么说「即心是佛」。途中,刚好肚子饿了,遇一婆子卖油糍(饼),德山放下疏钞欲食点心。婆子却问持何经典,德山答言《金刚经疏钞》。婆子闻言,意欲考虑德山,遂谓若能回答所问,即布施油糍;若未能答,则另请前往他处觅食。随即问德山:「《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

上座你要点哪个心?这有两个意义,你要吃点心,你要点哪个心?你批注《金刚经》有三心了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心是不可得,你是点哪个心?或是你要批注《金刚经》是哪个心在批注?这下考倒他,这么简单问题,实不知道怎么答,如果要强说辩论,就把经典背一下,三心了不可得,上面那一句讲什么,也可以回答她:「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你这样问我也不对啊!是用哪个心问呀?或者回问:「本是无心可卖,您是卖哪个()心?」但他脑筋转不过来,大概修得空掉了,把《金刚经》学得太透彻,所以都空掉了,一下子不晓得要讲什么。菩萨就是入空再回有,回有后能用你讲的话,破解你提的问题,这是菩萨的智慧,不是学空就好了,学空后要学智能,菩萨这么累劫修智能,学辩才无碍。但是他被她问住了,德山为之语塞。最后点心也没吃到,后来可能一懊恼呢!就把《金刚经疏》给烧了!?这里是没讲这段,但古德解释是有这么一说。

于《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等语之上文有「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不要去执着那个心就好,一执着就有心,有心就不是心,你对一切心不执着,不执着就是非心,非心就是原来之真心。婆子略去上文而截取下文以问,德山未及究竟,却为文字所缚,故作答不得。一直钻牛角尖去批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心,是怎么、怎么,然遇到问题却答不出来。

《金刚经》讲要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事相要破就是破你的执心,你的心常常于过去、未来、现在中在打转,或对自己妄想念执着,或对缘起法执着,真缘起是真的有法的因缘,就是如此的缘起还得实相观之。我看你们有的修了一、二十年都有了,民国七十二、三年(19834)就认识了,快二十五年了,四分之一的百年,光就自己一个心都搞不定,这样就是太执着你的自性能力,感觉是对的,我所有的感觉都不和你们讲,如果一讲就死掉了,因要守住空寂。最近来建国北路法尔这边,我才和你们讲一点点,以前你曾听过我讲什么?我知道什么都不会讲,真的也好,假的也好,不会去和人讲。现在和你讲一下,有时还是懒得讲。前几天有人失心了,失心就失心,我不会去问你:你到底是怎么样?你这个心怎么不见了?你踫到什么障碍?你不讲我也不会问。

有人就说了去扫墓,去干预人家的事情,所以卡到什么东西,卡到什么,自己又不知道,不知道就病了、心乱了,当然心都不见了。有时你在问,什么事情会怎么样,有时是随心讲一讲,讲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有时都是随兴而说而已,这种心不要太在意,你要修解脱道的人更不能在意这些心念,弘扬佛法度众生也一样,不能太在意。若你太在意,鸡毛蒜皮的一件事也在搅和,你便无法心空法了,无法处在虚空之间,虚空众生无量啊!虚空的心无量啊!你都安不住的话,不是很热闹吗?和你没关的也来,和你有关的更是来,那怎么解脱,自己都解脱不了,还要管很多事情就很麻烦。

好不容易将六十心讲完,下一次回过来讲五眼如何修,先讲大意,大意讲完了就讲如何用这一段来修行,一般人不会讲那么深,菩萨的五眼境界是如何?我们会探讨一下。今天讲到这里,下一次是母亲节停课。

(2008.05.04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