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11)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三、解释名词(续)

11.诸法如义

契经云,诸法妙体离言,超越法相,称为胜义,诸法亦即如义相。诸法如义有圣凡意境,圣境即说:「如来者,诸法如义」,此处如义有虚空性、自性义、不动义、平等义、…。虚空无相能包容一切。自性能生万法。不动是真如自体常住而不变不动。平等义是显诸法实相,真如体性平等,于一切法皆平等而无有差别。

何谓诸法如义,经文讲如来者,诸法如义。何谓诸法如义?一证到如来境界,就有平常心面对一切境界的能力,简单讲即是诸法如义。为什么呢?因为心已经清净,世间相因缘果报安住的一切法,都能坦荡荡的承受它,所以它可以尽虚空,遍法界,懂一切事却能无罣碍,我们也就是要这么学习,尽量学习每天接触的人、事、物,都能让心慢慢的不执着它,好坏照单全收。我们光一生之间所接触到的有限的人、事、物,就需要很费力的来摆平我们不平之心,佛的知见扩散到虚空无量世界,祂都可以安住,所以我们说实相、实相,到底实相的境相有多大,这是值得思维的,把佛的境界和我们的境界,分别讲清楚,我们修不到那个境界,但要如何做,学习如来者,诸法如义。

契经云,诸法妙体离言,一切法它的体性清净微妙,但要能够让它诸法如义,就不要用嘴巴讲。有部经为《佛说无言童子经》,无言童子生来就不爱讲话,要修行也就是要少讲话、离言。《佛说无言童子经》是讲一个菩萨来出生,出生时佛透过神通和他说,你去出生时要示现道义,不要用嘴巴,嘴巴讲不是真正佛法,嘴巴所讲是方便法,真正佛法不能讲,让自己心净离体,离语言文字,才能悟到佛法。结果他去投胎出生,一生出来不爱讲话,一句话都不讲,表现佛法之道义,如果懂这样就悟道了。少讲话,看这个不舒服不要讲,听这句话不舒服不要讲,安住你的心,为什么会不舒服,就是心不清净才会不舒服,如果你听到、看到都无所谓,心柔软,当然就会成佛。他一直到八岁都不讲一句话,但是长得非常庄严,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很多人由各处来看他,这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子,长得那么好看庄严,众人都很喜欢。他八岁时就和父母去见释迦牟尼佛,有些人就说哎呀!这个小孩都不会讲话。世尊才告诉大众,他是不讲话,不是不会讲话,这菩萨是要示现佛的道义,不用嘴巴道佛法,嘴巴讲不了真佛法,我们在这里讲是多余的,不讲才是真佛法,讲就是心不平、不痛快,才要讲。佛讲他不是哑巴,是示现道义不讲话,接着请这八岁的孩童来开示,无言童子就开始讲偈语,内容是不执着一切相。

我们的自性清净妙体,它是离一切语言文字相,超越一切法相,示现于世间一切法相,它都可以不执着、不在意,就是胜义谛,胜义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讲空性。如来者,诸法如义,有诸法如义相,也就是这个人要出生为哑巴,他就不讲话,要出生富有,还是要出生贫贱,因缘果报之关系,不管世间什么相,现在那里,就让它存在那里,不去罣碍,不去分别,不必怎么样,这就是诸法如其义。看到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好也好,坏也罢,不必去讲他,初步学习诸法如其义,承认有这件因缘事情,但不要加入感情、习气毛病进去烦恼,就是诸法如义。

法住法位,一个法住在法位上,它就是有这个相,有这个事情,不要在意它,一个人修到最后就是这样子,不是学空观否定世界一切相,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不是学空观是要清净内心,得到解脱,没有错,但是你清净内心已经得到微妙体,可以面对一切境界时,外面的境界就是因缘,每个法安住在法位上,就像你们每个人占了课室一个位置坐在这里一样,因缘撮合让你们每个坐在这里,你看了这样就好。为什么佛可以做到这样,因为祂的内心没有执着,才能让一切法如其义的存在。诸法如义有圣凡意境,圣人、凡夫境界当然不同,就像我们现在学诸法如义,我教你们看到这个人做什么事,无论痛快、不痛快,都不要讲话,这只是表面的离言如其义,但心里还有不痛快,你要练到真正好、坏,对、错都无所谓,这样才是住在诸法如义,凡夫只能学这样,但佛就不一样。

圣境即说:「如来者,诸法如义」,祂的心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这里的如义有虚空性、自性、不动义、平等义、...,一切名称都可以解释诸法如义。佛的诸法如义是什么样子,虚空无相能包容一切相,没有执着,心如虚空,如果你带了个布袋,这个布袋很大,里面是空的,那就可以装很多东西,和你的肚子一样,肚子如果空空的,就可以吃很多东西,心里习气毛病都没有,空空的,别人做什么事讲什么话,都可以照单全收,不会反弹回去,内心有东西才会反弹,学佛就是在学这个。像佛的境界就不一样,祂是虚空无相,包容一切相。自性能生万法,什么因缘来现什么相,祂清净的法身,想祂祂就化一个化身给你,千万亿人想祂,祂同时化千万亿身出去,这是祂自性无量神通。你烦恼来,执着烦恼,为什么不把烦恼摆一边,然后自性接收佛心,清净的心。祂给你智能、佛光,佛的神通变化无量,要学习去接触祂,增长我们的智慧与定力。

再来什么都不动,不动是真如自体常住而不动,自体是应缘起法,但无内在习气毛病相应,这种是利益众生的法,本身是不变不动,学佛法是要练这个不动。一切法平等,诸法实相都平等,好的一样、不好的也一样,顺的一样、不顺也一样,顺逆只有人在分别,法有什么顺逆可言?对事情的看法,不要主观意念太强,就是平等。生病不好,如果平常心生病,也没有什么不好。真正生病,你对生病现象,不执着、不厌烦、不气馁、不灰色,吃药就吃药,看病就看病,不会很在意,就是心平了,心平的话,生病和不生病不是一样吗?好好生病,心甘情愿生病,王骧陆上师讲,生病时不要一直想生病,改变生活,放下,不要一直想病,这样就不觉得生病。

所以平等义非常重要,对事情看法有没有平等,对顺逆境界现象有没有看成一如,不要欣善惧恶,没有人一年到头都好,福祸相倚,运势都有好坏轮番来,世间相就是这样。强要分别就没有平等义,佛证到这个境界,诸法如义,生病就是不好的因缘来,诸法如义,你让它生病就生病,好的境界来,没有什么好高兴,无常啦!过几天就没有,这样也就不会有得失心,没有得失心就自在。真如体性本来平等,善因缘来它也反应,恶因缘来也反应,没有什么选择,自性本来就这样,只有你在分别好坏,一切法皆平等没有差别。你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依你的脾气、习气、想法在分别,这样做不到平等性,所以要让诸法如义,现起这个时间点,这个时间发生这个事情都有其必然性,不要问为什么,或者分好、不好,发生就是有它的必然性,要如其义的让它发生就发生,不要陷进心里迷糊境界。

 

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法华经》讲的这一句很好,常常被人引用,诸佛两足尊,福德已经圆满,知法常无性,知一切法,它起法无自性,《解深密经》讲遍计所执性无自性,依他起性无自性,圆成实性无自性,只是因缘空,所起一切法都无自性,无自性会起法,但是无常,所以看成不是真的,就可以学习诸法让它起灭起灭,这样就是诸法如义。佛种从缘起,悟到佛的境界,一切因缘,都有因有缘才会起法,你现在要成佛了,种很多善因,修很多德行,因缘有了法就会起,以后你会成就佛道,世尊慢慢的把你从幼儿园带到研究所,最后《法华经》讲一乘佛乘,没有权乘,没有方便,没有声闻、缘觉乘,直接带入佛乘,佛乘是讲让一切法如义的存在那个地方。

是法住法位,因缘要成立这个娑婆世界,大家的共业,让世界一下,出现一个地球,地球里的人,每个人都是个有因缘果报的个体,今生占了一个位置,让是法住法位,以道场来讲,管讲经的,你就做讲经的工作,当家的,管东西南北,这些杂的事情,管听法的,每天时间到就来听法,如此各安其位,就是法住法位,这样思考就能懂经典在讲什么,这个人这个时间点讲这句话,你就让他讲,不要恼怒他,这也是让他住那个法位上,如果他心不平要发泄,就让他发泄,听一听嘛!不要说哎呀!你现在怎么吃错药啦!反而骂他,不让他发泄,也就是说修到最后承认世间相每个人摆在那个位置,都有它的必然性,不喜欢也要承认接受

 世间相常住,世间一切现象,就是这么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就是这么现在那里,随时都在改变,今天改这样,明天改那样的住在那里,要想改变什么,要去改变因缘,不要改变世间相所现的境,就像你现在要修行,家里不,身体也不好,抱怨没有用,要去修行、忏悔、做好事、种新善因,来改变目前不好的现象,这样才对。所以要懂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必然如此,修到最后回过来要承认这事实,放开你的心胸,习气毛病、好恶,接受世间一切相。

然世尊对于世间相常住的理解,就不像我们这样粗浅的认知此世界事物,祂是能洞悉过去、未来与现在诸法,这就是神通与智慧。因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祂的智慧就能观照到过去、未来与现在诸法,因此法是世间相,因其常住相,所以世尊祂能悟知,不经意的就能说明过去、未来事,这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如来境界,也是如来藏证得者,才能有的神通与智慧。我们也要认知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灭,那我们更要小心地做些好事,让留存于世间相者,都是完美的记录。

此句经文更明白阐述「诸法如义」说,修行可以证空、无愿、无相观,悟得解脱知见,而后承认诸法如义,一切都是从缘起,法住法位,世间相此生彼灭,常住其法位上。

修行可以证空、无愿、无相观,悟得解脱知见,而后承认诸法如义,要先修到解脱,才有能力承认是法住法位,没有想要改变众生各各安住在哪个法位的现象,这样就很自在,处在众生因缘果报之间,也不会很烦恼,修到最后要承认世间相都是这样。一切都是从缘起,法住法位,每一件事、每个人,要发生哪一件事,哪个时间点发生,都有它的自然性,不管过去或未来。有的人搞不清楚,抱怨为什么我会发生这个不好的事情?让我说,是你种福德太多,所以要考一下,福德如果种不够,还轮不到你来被考,考通过就是菩萨,考不通过就沦堕,看你要过还是不过,都在你的一念之间。考时,是法住法位,在考试的法位,在考场里占一席之地。很多人还在考场外面,都没有进去,考场外的这些人也是─是法住法位,所以要赶快积福德,才会被考。事情发生了面对它,让它诸法如义的现,不要抓那个境,不要烦恼,世间相此生彼灭,世间相永远都是因缘起起灭灭,常住其法位上。

为什么佛心空法了可以面对一切世间众生都无所谓,因为祂有诸法如义之心量,可以尊重世间一切相,因果就是如此,你现在因果不好,但是去种了很多善因,祂帮你转业,如果祂想帮你,你不理祂,天天为非作歹,佛也没办法,你福德不够,天天想的是如何杀人放火,佛光照你,你也不知道,佛要救你也救不了,因为你从来就不认识佛。能够听到佛法是有福报,如果你听到什么事情都能放下,佛光就照你,脑筋清楚一点,不会起烦恼,世间相有何好烦恼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发生些事情,你要改变命运,只有种善因,多行布施,多忏悔。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唯有如来事实证得此实相义,三身遍布一切世界,却无世间相之执。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经文讲的,也唯有如来事实上证到此实相义,我常常比喻实相之不同层次,如来的实相观是最高段的,它才可以让一切法大小事情,如其义安住在法位上,我们还不行,小事情看得开,大事情看不开,大事情没有做到诸法如义,所以还要修啊!

世尊的实相义是最究竟的,佛的法报化三身遍布一切世界,而且它又能让诸法如义安住在一切世界上,相安无事,知道很多事,也不会罣碍,我常常讲这很难。如果宿命通知道三天以后,谁要发生不好的事情,那你还能安心吗?你一定很烦恼,要怎么救他,怎么帮他。佛知道哪个时候发生什么事情,祂也不会烦恼,等到事情发生了,祂才佛光普照,让他心安详,祂不会马上写企划书,哎呀!赶快要通知他,赶快叫他准备什么,赶快叫他哪一天不要出去,哪一天待在家里,不必这样子,诸如法义,该发生就发生,发生再来处理,所以你看到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个车子被撞的乱七八糟,人都没有关系,这种事真的不可思议,这些都是诸佛菩萨的杰作。果报诸法一定会现,法在法位上,怎么这种果报事情一定会发生,发生时,让他不会死,甚至于毫发无伤,这才显现出佛法的神通变化多大,我们要学习这些,不要未来的事情知道了,就皮皮剉(台语),想对策如何来处理,不必如此,已经知道好,知道过几天,真的发生了,再来面对事情来处理,这是学佛人的一种心态。

诸法如义是从胜义谛来解,法相宗有四种胜义谛说,胜义谛可分为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此四胜义谛,与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等四种世俗谛,合称「四真四俗」。

法相宗对诸法如义,从胜义谛相来解释,有四种胜义谛的说法,胜义谛可分为

(1)   世间胜义:讲世间相

(2)   道理胜义:讲佛法的解脱,空、无相

(3)   证得胜义: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观,这些道理知道,你要去证啊!光说不练没有用,要证得所得到的心不动,那种胜义

(4)   胜义胜义: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之最高究竟

这四种胜义,与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合称为四种世俗谛,「四真四俗」,就是世间相证到真实法时,就有解脱知见,然后再跨出空、无相的境界,进入一切法,还可以自在,佛法是要这么练的。如果练到空、无相解脱了,还没有能回到人群里也可以得自在无碍,后面世俗谛是无法体会。为什么佛的心空如太虚,可以容纳一切众生相,众生相里每个人偷鸡摸狗,做一些什么坏事,祂照单全收因为祂让它是法住法位,自己的因果自己负,如果种了善因缘,祂救你,但你不受祂救,祂也没办法,这就是因果嘛!诸法住于法位上,所以你知道修行都有真俗谛,此二者最后要交融在一起,如果学到空,容纳不了别人,还有缺失,佛法学了一半,如果喜欢小乘自我解脱能力,喜欢山林自在,不喜欢进入人群,都是学一半,佛法是在世间觉,在和众生搅和之间能自在无碍,这才是完全学到佛法。

此系就真俗二谛各分四种,而成四重二谛。世俗,即显现有相而隐覆空理;胜义,即殊妙智慧之对境。

真俗二谛各分四种,成为四重二谛。世俗,即显现有相而隐覆空理,如果进入世俗谛,世间相里须包含解脱的能力,而在显现进入世俗谛,把空理解脱部份隐覆,但能不失心地解脱相。如果讲胜义谛,就是用证到的空、无相、无愿之解脱胜义,殊胜微妙之智慧来面对境,不动心就是胜义。俗谛胜义之间,偏于胜义即是入人群,偏于世俗谛,一般人没有两样,但隐藏有定力,和真实修行境界没有两样。

又因世俗、胜义二者之有与无、事与理等法皆如实而非虚谬,故称为谛,也就是证得诸法如义之境界,唯如来佛究竟,菩萨当学而迈向究竟,声闻当转于而学。

世俗谛是成佛要接触众生,非避入求内心空、无相解脱,这二者先学到胜义谛,空有解脱能力,回过来进入人群,照样可以自在无碍的话,这二就圆融,佛法是这么修的。世俗谛或者事理,事情和理谛空等法,都能自在显现不虚谬,所以称为谛,证得诸法如义之境界,也就是如来者,诸法如义的境界就是这样。如来的诸法如义是究竟,菩萨当学诸法如义,但因不究竟,所以要迈向究竟,而声闻住于空,理谛、胜义谛,要转学菩萨道度众生,转而发菩提心学习,不同的境界,所悟的诸法如义也不一样,我们要了解的不只是字面上的解释。

初学佛者,未得究竟,不解诸法如义相,总要先朝空、无愿、无相三三昧迈进,试得空、无愿、无相等三解脱门,过程之间总要学习胜义谛。

修行第一阶段要悟空,不悟空没有定力,佛法要学三三昧,空、无愿、无相三昧,从理地的体会进入,进一步以实相观无相就是实相观)的智慧面对一切境不动,试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前进。日常生活、实际修行境界、心的体会,都在做空、无愿、无相三昧,虽说我还没有开悟,但还是得朝这方面来做,没有开悟起码可以证得小乘果位,也可以得到定,虽未见到第八意识真心,起码个性、习气、毛病,能够依空、无愿、无相三昧修习,也可得初步之定,所以不管进入没进入,未究竟以前都是要学习胜义谛空,胜义谛空是不管理念、不管什么法,先观一切究竟空,这是还没究竟以前的空义,执着空,偏向胜义谛即是空,如此才能解脱。

 

据《成唯识论》、《大乘法苑义林章》等载:

(1)世间胜义:即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虚妄之法,而说真如胜妙之义。

(2)道理胜义,即指苦集灭道等四谛;亦即观四谛之理,即为胜妙之义。

(3)证得胜义,谓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为胜妙之义。

(4)胜义胜义,即指一真法界之理,唯有诸佛证知,乃胜义中之最胜义。

 

根据《成唯识论》、《大乘法苑义林章》有提及胜义谛之意,胜义谛是最究竟,前面还有一些方便法,所以分为四种解释:

(1)世间胜义:未破五蕴,六根面对六尘境──十二处,或者产生六个识心──十八界等等虚法,在修行还未解脱之前,都将之视为五蕴皆假,十二处虚幻,十八界不实,如此去破解,亦即让你不执着它;如果已经能不执着,再倒回来看五蕴身、十二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排斥它。要求得初步的空解脱,不动心念,不和人交往,不接受一切外境,这样你才能安心﹔然而真正的佛法可又不仅如此,这样只做一半,学过空、无相、无愿时,五蕴身照样用它、六根对六尘境照样看它,心起灭照样知道,只要不进入烦恼,那就是真如胜妙之义。世间义谛就是还没有修到一个样子,面对这些很烦恼,修到三解脱门,再回过来于五蕴身、十二处、十八界之间,看它有实法但不受其影响,世间一切相,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动,承认世间相如此,这个人因缘果报这样,那个人因缘果报这样,如果不牵涉到要度化他,不加以干涉,学佛学到圆融时即是如此。

(2)道理胜义:世间胜义是过来之菩萨去面对的,初学的人要求四圣谛、十二因缘观等等来解脱,心里的习气毛病,要学着开解出来啊!道理胜义,理解修行之方法与目标,证得空性、自性清净。道理胜义是指苦集灭道等四谛;亦即观四谛之理,理就是观苦不是苦,因缘果报之集,让它不成为果,那就是灭,灭了集便得解脱道,观修行过程之间境界是胜妙之义。

(3)证得胜义:证得空,或由空之间再回有,这种真如性都能懂,自性真如应缘,如实付种种因缘,故证得二空,即是我空、法空,修苦集灭道是在证得我空,法空还没证得,所以再进一步体会诸法不黏,实相观做得到就是法空,让世间法安住其位不动,如此才能证得法空,二空真如之理现起,你便不会罣碍,圆融的修证,彻底的解脱,我法二空证得,是菩萨境界,若证得我空理仅声闻乘境界。

(4)胜义胜义:即一真法界,能够体会一真法界,大概只有如来或大菩萨了。一真皆真都没假,因为无内在妄习,所以祂们所面对之宇宙世界,都是真实的世界,而祂们又一点都不罣碍。懂得越多,认识的世界越大,要不罣碍很难,只有佛、如来、大菩萨,证得种种法,安住其法位上,根本都不会起心动念相应,才做得到真实法界。实相观之境界,有好几个层次,如来之实相观,遍诸十方佛刹土,遍诸一切众生而无罣碍。神通越大,越没有罣碍,这种才是真正一真法界,胜义之胜义,我们只是稍微懂它意思,要证得不简单。唯有诸佛证知,乃胜义中之最胜义,就是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此三者之最胜义,只有佛才有办法证得的智慧。

 

四者之中,前三者为「依诠谈旨」,故属「境界之义」;胜义胜义谛为「废诠谈旨」,故属「道理之义」。

前三种层次,用理念、种种说明来告诉我们修行有这些境界,过程之间懂这个是好,但还不究竟,所以属于诠释境界之义,过程之间的一种境界,路途上每个化城之间所体会之义理,不是一下子得到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是阶段性的悟到,三个都悟到了,也还不究竟,继续修行证得一真法界,才有达到如来的境界,前面这三个方便说,还不是完全究竟;胜义之胜义谛也就是「废诠谈旨」,不必多方引喻,直接谈真正的一真法界的道理,故最后胜义之胜义才是道理之义,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诸法如义之圣境真谛应具三胜义,法相宗将真谛分为义、得、正行等三种胜义。即:

(1)义胜义─义,境界之义理;其体为真如,如实显相而不黏。于前四种胜义中,摄于第四之胜义胜义。

(2)得胜义─修行中有所得,证得之义理;其体为断惑所显之涅盘。于前四种胜义中,摄于第三之证得胜义。

(3)正行胜义─修行中所现行相之义理;其体为修行之胜境,属无漏智。于前四种胜义中,摄于第二之道理胜义。

对一个法而言,如义是何现象,为什么诸法如义都是如来证得,其圣境真谛、真正的义理,应该有三重意思,法相宗将真谛分为义、得、正行等三种胜义,都可以和前面四种胜义互相比较。

(1)义的胜义─有境界、有义理,由义理诠释境界,故义就是境界之义理,若无相就不必谈义理境界,有相就要分别境界、义理是何现象,有为法现起时,其体为真如,因为真如现一切法,其实显相而不黏,实体即是空体,空体是真如自性,自性如实显现其境,但又无习气毛病黏它,清净之人即是如此,故如实显相而不黏。于四种胜义中属于第四个,真胜义,就是胜义之胜义。 

(2)得胜义─修行中有所得,不管是现象、真如能力、真如性用,凡所证得之义理,有所得对佛法而言,是不究竟的,佛法是不得一切法,可以体验,不能执着,故欲趋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知无一法可得,过程可以体会,但不能执着,如此于法相宗而言,修行过程之间的种种现象似有所得,其体为断惑所显之涅盘,所证得之义理,只是断除内在习气毛病之根本,之后所得到的真如体,好像有所得,所以修行境界之间,每个人都有体会,分辨自性真如有能力,所映现之一切法相,若能不受其影响,便能继续走下去,若执着可能跨于小乘或菩萨某个阶段,故得胜义是四种胜义里摄于第三之证得胜义。

(3)正行胜义─正是正知正见,用于修行上,是为正行。修行中所现相之义理,没有现象又显现不出修行境界,有了种种现象现起,才可以印证原来我有这个现象。其体为修行之胜境,属于无漏智。若修行过程之间进入胜境,但不去执着什么现象,便能慢慢培养无漏智慧。密教最会产生幻化之现象,不管化什么境都不去执着它,如果太执着有为法,太执着幻相,真假不能拿捏,有时候会出问题。所以我们抱着平常心,过程之间所现之胜境,慢慢练习不要执着它,知道有这个现象就好了,能看与不能看,其实没有两样。就像念咒语执行法时,你不看,但它产生一些现象,不去在意它,看与不看,不都一样吗?看了也等于没看到,那就是无漏智慧,不执着、不黏着,有为相之间行无漏智,观法不执着它,正行胜义在上面四种胜义之中属于第二道理胜义,道理在讲苦集灭道种种修行法门得到的好处。

 

诸法如义从本识中证,本识者,指第八识,谓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修行都当从本识下手,不入本识修法不真。所以未究竟学者,当认识《瑜伽师地论》第八识之相,依相而修。

诸法如义从本识中证,本识者,指第八识,为什么从本识证呢?第六意识分别心,第七意识妄想心,这两个心虚妄当然不能依靠,所以一定要从第八识中证得,没有开悟的人,你说能证得诸法如义,那说不过去,一定要到八识心田开了,妄想习气灭尽了,才有办法体会,哦!原来诸法如义是这样!因缘和合现一切相,可以自在无碍的让它如实安住其法位上,不会执着,这很自然做到的。诸法如义从本识中证,谓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因为第八识,还未到八地以前之菩萨,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有六根、六尘、六识种种法生起,这里面难免有善恶分别法,此时把善恶分别心摆平,修到一切法依法位而住,不会执着它,那就是诸法如义。

修行过程之间,用有漏智培养无漏智,所以断除善恶诸法,内心之种子,我们无始劫来造很多业,有的还是五无间罪,今生能出生做人,那些恶业未来会成熟,若有生之年能进入第八意识,好好调伏它,就是种子不灭,随缘现起,也都能安住不动,就是诸法如义。我们过去世或今生,犯了一些大重罪,你要练啊!练到起心动念现其境时,都没有罪恶感,就是这么练,如果无法做到,心会害怕,怕受恶报,这是没有诸法如义。现归它现,有什么关系若是做不到,有可能未来种子成熟时会受报。没有进入本识,这些善恶念不会起来,过去造的影像不会冒出来,若进入本识了,妄想念、幻相随缘出来,坐中出来、睡中出来、清醒时出来、气旺时冒出来,等等的这种机缘,如果你都能安住自性不动,这也是诸法如义。

还没有办法进入到本识里面的,怎么知道过去有什么大大小小的重业不知道所体会的限于今生懂事以来的知见,显现很不好果报,最常听到一般人抱怨老天没眼,我也没做过什么坏事,为什么让我遇到这种事生病的、失业的、家庭不和等等恶事,都是依你的因缘演变,能进入第八意识里修,你转了,你的共业,家里的共业,慢慢就会转,到最后什么事情都很如意。很多人觉得不修好像没事,修得越精进,障碍越大,什么事情都一直来切实去修行最后总是有好处,虽然过程之间是很累,如果你能在不如意之间安住这个心,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整个家运都会改观。我们要尽量能进入第八意识里去修,有同学说妄想念很多,妄想念出来才好,若执着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没完没了,那你第六意识执着、分别心、罣碍心还很重。昨天我也讲这个心对过去事不动摇,对未来事也不动摇,对现在事也不动摇,如此才能面对一切境,让它诸法如义,若第六意识不破,无法进步,身体气机不发,没有办法进入第七意识,就看不到法尘现起,如丝丝浮云飘啊飘的。

法尘是从八识种子现起,现起你还看不到它,第七意识去抓它,它映现在心中,你这才看得到,才知道我在打妄想,在想些什么。没有办法开发第八意识,那些妄想你根本压不住。这种法尘随时都在起现行,倒也不必在意它,只要生活不障碍生活,思维不障碍思维,河水不犯井水,倒也相安无事,要这种法尘完全安定,时间要很长,十年不为多,有时修行没有进入那个境界,不能体会其境,一旦进入了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让根本习气不起,一切妄想习气不来。像刚刚讲的一真法界,能让它真正现起因缘法,感知虚空一切因缘,它起灭起灭都是真的,称之为一真法界,但在第八意识还未清净以前,有时心念起灭起灭,都是虚幻不实,那是过去的因缘法,缘还未来有时它会冒起来,是有因没有错,但那不是果,只是虚晃而已,不执着它就没事。真正有冤亲债主来,那是真实法要去面对,想办法让身体进入第八识好修行,你现在修心中心法也好,或者已经修一千座了,有点好处,有点境界,但不是究竟,还要继续用功。那些不想打坐、没进入第八意识的,不打坐无所谓,用摊尸、宝瓶气,天天1小时、2小时练摊尸,闭气、宝瓶气,也可能会诱发你的气机。

不入本识修法不真,为什么呢?因为不入本识,过去世的法尘,我执、法执等等习气无法究竟断,好像有修但不究竟,何谓究竟?即是根本的断除我、法执,面对一切诸法,诸法住法位不动,此即如实现诸法如义,看了很多事,但和我无关,或我的业力种子现一切法,又不害怕,坦荡荡的面对它,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若自性真如应缘,心起灭起灭,这是本识所现之法,当然是真的,懂得心清净时,真实法就是真实法,虚幻法就是虚幻法。不入本识自性无法映现一切境,修来修去都不真实,也许自己之妄想习气,认识不清,被它摆弄着的瞎跑瞎忙。自性清净时才能应付外境真正有因缘来的状况,所以说不入本识修法不真,那如何让它进入本识修行?身体一定要突破,想办法天天用功。所以未究竟学者,当认识《瑜伽师地论》第八识之相,依相而修:

第八识是什么?要如何依相而修?唯识学里有讲,我们再复习一下。八识有八种不同名称,每一种名称,是它的一种相,一种相代表一种毛病,所以要将之调理。心不清净之人,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成佛之人便无阿赖耶识,称为如来藏识,还没成佛以前,心又清净的,称为阿陀那识,它会执着空之修证,阿陀那识还有个执着在,执着空、无为之毛病。如来不怕有为,以无为相,现有为用,产生度化一切众生的功夫,这是如来的境界。祂看的多、广,能力又够,在空、有不二之间,充分发挥祂救度众生的能力。阿赖耶识还不清净时有八种相,如下述。

 

(1)  依止执受,指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染净诸法所依止,做善事就储存善,修行就执着好的法,比如戒律、无为啦!这些就变成一种净法,那些还不清净的,修得还不够究竟,难免有染法,尤其菩萨,菩萨是心有病,身也有病,因为祂是以度众生为第一要务,修行是有,但不是絶对必要,累积无量智慧,比修行重要。所以在大乘里,失菩提心比犯戒还重要的多,犯戒去忏悔再能不犯就好,若失去不度众生之心─失菩提心,就犯了严重的戒。大乘戒和小乘戒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菩萨有病?菩萨的心还未完全清静,所以心还是有病;菩萨有身病,感染众生之业也会生病,所以身心都是病,但祂度众生之心从不放弃,所以不失菩提心,也不失菩提心戒。修行过程之间,难免犯几样小错误,或学一些不清净法,很多世间法里大家都做的事,那些其实也是染法,这是修行修一半的现象多了一些净法,染法比较少,但还有,染法看成随缘,随遇而安那么也不那么

修行,第八识要认识它,染净诸法都依于八识,执持不失,不会忘掉,这是第八识的功用;八识功用若失去的话,过去的业力无法现,所以不可能失掉,它的能力是如此。它接受好的、不好的法,照单全收,它没有分别心,个法好?个法不好?是人在分别染净,对法来讲里有什么染净?法就是法。你和人结怨,怨无所谓好不好,只是会有个果。你和他结怨,他恨你,下一世踫到你,果报来讨回去,对阿赖耶识来讲此业缘没有什么好不好,就是忠实客观的记忆这件事情。

修行有一些好的现象,一些干净守戒的种子,它也依止,它是未来果报要发生种子之根本。第八意识执取这些,都是果报之根本,不管染法、净法,乃果报之根本。若无般若智慧、诸法如义看它,它会发生果报。一般尚未究竟的人,不能脱离轮回,即是如此。染法有染法的果报,净法有净法的果报,净法就是感召善行生天,染法,和这个结恶缘,和那个结情缘,就是这么搅和不清,随缘受生、受报。第八意识的根本是染净诸法所依止,依止后还有执受,还少一个能藏的名相,能藏就是所有善恶做过的事情,都被储存起来,然后依止就是变成种子。第二个作用,所储存之种子,称为所藏,所以储存起来变种子,所藏后又很执着,变成执藏,渊深七浪境为风,第八识有三种特性,能藏、所藏、执藏,第一个讲它的特性。

 

(2)  最初生起,指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

第八意识先来后去作主公,要去受胎第八意识先去,死的时候,最后离开。气绝时第六意识已经没有分别心,失去知觉,五根都不起作用,第七意识还在打妄想,第七意识慢慢灭了,选择要去那里受胎、轮回,第八意识最后才离开,所以先来后去作主公。要受生时先来,死的时候最后去,它是我们的主人翁。最初生起,要托母胎时这个意识先来,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好像磁石一样吸铁块。为什么和未来父母亲两相吸?过去的业缘。一个是铁,一个是磁石,两个碰一下就吸上。如果没有业缘,不会像磁石和铁一样相吸,你和未来父母有缘,才会有一条道路,过去的因缘,父母交合时,你在中阴身之际会看到光,你看到光,也感受到淫欲心,像磁石一样,马上把你吸过去,那怕几千万里,照样一下子就到了,所以要出生到哪里,不一定,美国、苏俄,好像很远,中阴身一下子就到了,都是第八意识首先去受胎,这在讲第八意识投胎的情形。

 

(3)  有明了性,指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

所有法,都有善、恶、无记三性,三性是我们分别,法就是法,有什么善恶?都是我们自己分别,若你不修行,不会分辨善、恶、无记法。开始修行才会去思维,哪个好,哪个不好,你看那些流氓的所作所为,他会说自己不对吗?不会,我喜欢这样做,喜欢那样做,随其个性发展。修行以后才知道这样不对,不恼怒诸众生,恼怒众生不好,不修行的人没有这种概念,也不知道法之善恶,开始觉悟要修行了,这一念之间,第八意识才有分别善恶观念,不然法就是法,没有分别。若过去世有修行,这个观念越明显。我们看一个人嫉恶如仇的心很重,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以世间法来说这个人也许是个好人,但这样不适学佛法,学佛法不能太有正义感、分别心,去说善,道恶。学佛法是从因果的道理来分别,这样会比较容易原谅、接受人家,如果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一板一眼的话,自修可以,要行菩萨道障碍会很大。

第八意识到某一个觉醒时,有时说本觉,自性清净,觉悟一切法之根本,始觉,法的开始是它开始觉知,修行开始要觉悟,刚刚讲能分辨善恶,也是这个始觉,开始要修,这个法是好,是不好,开始接触法是一回事,能分辨善恶法又是一回事。有的人为什么这个明显是不好,没有人和他讲,他搞不清楚这是不好吗?他们没有这种槪念。所以慢慢真正开始修行的话,第八意识有种选择性,那个好,那个不好,会有分别。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若不修行,第八意识善恶分别很暗昧,不清楚。

我们最根本起心动念都不对,这是修菩萨道的人,要去感觉的,起心动念没有牵涉到善恶法,也没有说要害人,也没有升起不好的心,只是一般的起念起念,这样就已经不好,修行要控制这个心,不要起妄想,你那颗心晃来晃去的总是不能定,这样自性无法显露,所以连这个也要控制。修大乘佛法,就是要管这个心,那里有什么善恶分别?初学的人才会这样,了解第八意识开始修行,有善有恶,开始分别,比方你开始感觉我不喜欢受这种业,这种业不好我不喜欢,一种心里对善恶的分别对待。

 

(4)  有种子性,指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

所造的业,第八意识接收后成为种子,种子以后会发芽,所以指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它永远不会忘记,若忘记宿命通便起不来,第八识永远不会忘,上面所讲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既然能依止、执受,所造的一切业变成种子,这第一项所讲的。

 

(5)  业用差别,指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差别不同。 

没有修行的人,业缘无法转,好的果报就现好的,不好的果报就现不好的,这是业用差别,一般人是这样。指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如果心里的坏胚子很多,出生后到某个时间,因缘成熟开始变坏,业缘里恶的就开始发作,我们有时很无奈的说,这个小孩到初中、高中就变了,恶缘发作时,他就不规矩,没有善因缘来控制它的恶缘发作,善缘有善报,恶缘有恶报,差别业用是这样,净缘随善缘受善报,恶缘随恶缘受恶报,一般人都是这样。我们修行在做什么?就是面对恶缘来时,能管制因和缘,不让它和合发作,恶缘也可以转,修行的好处就在这里。

上面讲善恶能分别,到修行面对恶业时,控制习气不要发作,或者少发作一点,只要能错开时空点,业缘就不成为真正业缘,减低它的伤害度。我们世间常讲发生一件事情,商业行为、买卖股票也是一样,哦!赶快设一个停损点,损失多少,我能忍受的底限在哪里?做生意没有包赚的,亏的时候,我能忍受多少?断然把它切断,就亏这么多,这就是有心能控制业缘受报时减损最小,减损最小依什么来做到?依内心习气毛病还留存多少,若习气很多,停损点低会付出很大代价,若已经清净到剩下一、二分,停损点会提的很高,损失一点点而己,为什么?因为比方恶业来,要失去理智大发脾气,甚至摔盘子、打架,如果能够控制恶习气,一念之间,不要失去理智的发作,不去做这些动作,果报减低下来,过一段时间风平浪静,恶业现不起来,所以有修行、没修行,就在差别业用时如何转,佛法就在学这个。有的人不学心里面的清净,一直求菩萨我家里有事情,要帮我摆平,拜托!拜托!一直拜,有香烧到没香,这样还是不究竟,哪里每件事情都要求菩萨帮忙?自己要用功啊!面对恶缘时要如何控制心念,善缘当然尽量随缘受报,如果你说哎呀!我升天也不错,去休息一下子,那也好,总比堕落到三恶道要好,每个人的因缘不同。

 

(6)身受差别,身以积聚为义。指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故称为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故称身受差别。

第八意识还有身受差别,你到底是要出到哪里,哪一个身,都依你的业力在改变,所以身以积聚为义,你的业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念而已,业力上体显现,就是你的身,比如说,你出生做人就是人身,出生做动物就动物身,出生做鬼神就鬼神身,天神就是天神身,天神的身都很高,由旬几百由旬,地狱就是地狱身,这谁来决定?就是阿赖耶识的业缘。业缘只是个念,过去的种子,显现在果报上就是这些身,所以身受差别。

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故称为身,它可以从一个心念,化成一个身,果报的根本也是一个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第八意识的果报身,由第七意识,末那识领受,染法或净法诸缘所熏习而成,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法就是法,对第八意识来讲,没有什么善恶,但一般人修行,常常会将善恶强加分别,所以就有善恶诸法,分的很清楚,所以身受差别,善法受善报,去受善的身,恶法受恶报,去受恶的身,这里的恶,就是下三道,畜生、饿鬼、地狱。所以要讲第八识当作身受差别,非一成不变,它本识身受差别没有错,但它感受善恶缘往生投胎的地方不一样,这也是有差别相,这里对第八识在讲而已。

 

(7)  处无心定,指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灭受想心,断出入息,而此识不灭。

你有修行,没修行,就在这里分别,有修行的人,为什么可以处在心不动的境界,恶缘善缘对他都感召不了?就是已经修到有定力,定力是什么意思?就是内在习气毛病已经淡薄,甚至于没有了,才有的定,所以第八意识处在无心定。第八意识清净,自体显相时,一切习气毛病,委靡衰落,它就现有这个定,进入无想定、灭尽定时,七情六欲没有了,忧喜苦乐的觉受没有了,没有的话,那些种子善恶有何关系,起不了作用,所以会入感受灭尽,胡思乱想的心没有了,得到想受灭尽,想是念头,受是忧喜苦乐觉受,这些个都没有了,会进入想受灭尽定。

虽灭受想心,断出入息,而此识不灭,断出入息已经到四禅境界,超过无色界境界的人,没有断出入息,在人世间也在修行,修行到心死了,没有感情,觉得空空的,对周围之间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好坏,有点像行尸走肉,有的人很害怕这种感觉,什么都没味道,什么都无所谓,有一点觉受失去,证到空就是这样子,解脱也像这样子,一般亲人有什么三长两短,伤心的痛哭流涕,证到这个境界的人,好像没有感觉,死就死有什么好伤心?原来我们的自性就是这样,只是我们熏习的情爱、亲情,把我们那种心,定力搅和没有了。第八识为什么可以去掉这些?种子还是在,善恶种子还是没有灭尽,为什么它可以定住心不动?因为它的忧喜苦乐的觉受没有了。好棒!是不是?练啊!练到习气毛病没有,就会现出它的本来面貌,既然这个样子现出来,第八意识没有灭,如果有灭便没有轮回,这个是不会灭,过去所种的种子也不会灭,如果种子会灭,那这个也会灭,大家很自在,为非作歹没有果报,还怕什么?它永远都在,所以永远会去轮回,不轮回者如圣人住于涅盘中,菩萨在六道之间出生度众生,如来比较有成就,住法身清净之间,化无量身度众生,如来这时的第八识是为如来藏识,因为境界不同,第八识的名称就不同。

 

(8)  命终时识,指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则四大分散。

我们命终时还是它在作用,看它是什么作用,指命将终时,冷触渐起,觉得发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则四大分散,阿赖耶识不执取肉体,这个肉体完蛋了,慢慢冷却了,过一天开始流血水,慢慢淤青,细菌产生,肉体慢慢腐烂。第八识,不执取肉体,人就会死亡,要学习死亡,如果有一天肉体不能用要死亡时,知道要怎么出离,希望有修行能从头顶出离最好,修佛法者都希望从头顶出去,就怕有的人临终时迷糊了,不能安住,所以要有人助念,才不会迷糊,所以助念有好处。今生有修行,往生时又有人助念,你一定不会迷失,若今生能体会一下死亡,那就更有把握,死亡已经体会过,抓住一句佛号不放,周围之间幻化什么现象都不去在意,最好什么幻相都不要起来,专心持一句佛号,让阿赖耶识没有时间起其它的幻相,受生的种种因缘就不大容易现起。

当然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打坐能把身体突破,阿赖耶识也会一直要脱离,面临死亡境界,如果真的离开,那就是羽化,修行到一个境界,灵体脱离你,一直要往天上飞去,第八意识离开本体,肉体就死了,以前道家讲羽化,就是这样子。灵体是没有重量,打坐到身体打开,灵体就开始脱离,脱离出去不回来,肉体在那里打坐,其实已经没有灵,等于死了,就是坐化。若打开了它一直要走,有个分别心说不能走,不要走不要走,还要留下来继续修行度众生,一直抓住它,阿赖耶识它是随分别心在控制的,要有能力抓住它,它要走用意念把它拉住,提醒自己去哪里也一样,升天也一样,若自在的话,在台湾、地球上也很好,有成就去度人家的心,增长人家的慧命,让一个人成为菩萨,功德不是比较大吗?

(2007.10.21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