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1)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前言

上一分谈到,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受持《金刚经》,其功德无量、无边,这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功德,大于世尊曾供养八万四千那由他诸佛之功德,后者不及前者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是因为《金刚经》能让一佛出世,故其功德无量。

惟因果律律不爽,若前世已造三恶道业,此人若受持、读诵《金刚经》,则今生可能会受人轻贱。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若有人一听闻《金刚经》密义,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所以世尊说此经义不可思议,但果报亦不可思议。

(17)分须菩提尊者重提旧问,祂问世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重答: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菩萨不能有四相,有四相即非菩萨。

自此佛陀提示另一重要观念,说实无有法给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也就是说发菩提心者,无有一法可用,无有一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言之,要修无为法始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无所得法,始能得佛授记,因此释迦牟尼佛于过去然灯佛时,因依无所得法而修,故然灯佛给与授记说未来会成佛,号为释迦牟尼佛。

悟得佛如来境界时,就是证得诸法如其义,所以实无有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一切法中能观其无实无虚,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为怕众生执取一切法,如来又提醒大众,要以实相观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

此在如来重宣无上义、实相义,举出「人身长大」一有为相语,须菩提尊者已悟真实义,即答世尊:「有身即非大身,非大身是名大身。」所以菩萨若执着有众生可度,即不名菩萨,因菩萨不能执取有为相故,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连菩萨亦无名,何有众生名,何有众生可度。最后如来结语,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而如来又怕大众执取无相庄严,所以提出若菩萨有庄严佛土想,执取空无来庄严佛土,这样也不是真菩萨。总之,通达无我、无法者,无有为、无无为者,才能说是真正菩萨。

 

()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在第二品须菩提尊者问:「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这里又重问一次,三十二分之中,十七品又重提旧问,所以世尊所答虽同,但义理又再深入一点。「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所以,你发菩提心是简称,整个应该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要求无上正等正觉,第一个就要先发这个心,说要灭度一切众生,不管是哪一类众生、哪一个众生,希望都能救度他们。讲到灭度,使其得无余依涅盘,才是真正灭度,如果,只有修到有余依涅盘的话,还不算究竟,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众生都一定会被度到无余依涅盘。

灭度一切众生,这位菩萨这么做、那位菩萨也这么做、佛也这么做,好像一切众生都度光了,还有那么多众生吗?不然,众生度不完,若方便升天界,未达究竟解脱,都会再堕落,所以你尽量做,能够度多少就算多少,并不是说你度了这个人,他就究竟成佛,所谓究竟成佛就是成如来,如来才绝对不会再退转。《圆觉经》里面所讲的「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这里面有一个疑义,如果每个人都成佛了,怎么沦坠?就是你度他,度到有点觉了,但尚未究竟时,方便住于天界,他还是会再退转,连菩萨都会退转。菩萨从初地开始到七地以前都是浮浮沉沉的,有时候到畜牲道,有时候入地狱也有可能。灭度众生是很难,不是度完了就完了,未成佛以前随时都会退转,所以你救了他、度了他,有没有究竟?没办法去考虑那么多,此时有缘,帮他一把,之后他因缘不具足跑到别道去,也没有办法完全得度。只是,你发菩提心,就要这么去发愿,我要灭度一切众生。

要灭度一切众生,你要学功夫,不是说几句话,就能度得了人,有的人有善心,但并不积极,众生林林总总,很难说每一个都得度。大菩萨不会常常示现,假借人间的这些菩萨来讲经说法度众,看每个人根基学到什么,学到正定、陀罗尼、四无所畏、四无碍辩等等这些智慧,才有办法去度众生。反正度众生是一个心,有时候,我们度了以后,觉得没有做好、觉得没有究竟、觉得如何又如何,心有歉意。其实不要太在意,因为太在意就是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菩萨就是这样,做尽量做,做完了就忘记了,不要去罣碍,这个众生度了没,还有多少未度,众生有没有成就、有没有究竟?都不要再去管他们,大菩萨就是要这样,佛也是这样。

我们不是常看经文,灭度一切众生,那么,都灭度了,还有众生吗?有,一大堆,还是一大堆。观念要注意,你发了菩提心,就一定要度众生、灭度一切众生,要有这个心,再来修自己─经伏心菩萨、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如来菩提这五个阶段,发心菩提是第一关,你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你就想我要度尽一切众生,要记得!如果,你不大想管事情,看众生受苦,想帮,有时候帮一帮,自己又起很大的烦恼障碍,有时候又会退转,退转就是你发菩提心发的不是真的。常常要自己反省,不管是发菩提心度众生或者修自己,都是要思惟、要反省。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让众生灭度了以后,也没有去想他到底有没有究竟?度了以后不要去罣碍,这样你才能够没有四相。「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菩萨随缘,度就度了,度完了就忘记了,不要再去罣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你还罣碍的话,你就是心还没有具足般若智慧,还在罣碍,正做当下,跟做完之后都要放下,这才是真正的菩萨,你若是还放不下,就是你还有罣碍,就是你的心还没有究竟。有时候业力就是如此,并非人人都是我们可以救度的,我们不是大菩萨,大菩萨,只要祂要管的话,就可以成就,祂要度这个人,一定可以让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除非这个人没有善根、没有信心,而没有信心的话,他的因缘就不具足。瞧,大菩萨祂没有灭度一切众生,祂不也是一样,很自在?我们做的不够,是因为能力不够,不要太在意,这样你才会自在,随缘度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你发了菩提心要度众生,有度也好、没度也罢,没有一个法是真正来学无上正等正觉的。你发这个心,只是发一个意愿要度众生,你学佛、学一法来利益众生,利益完了,所学的法,该你的,你会记得,不该是你的,你自然不太熟,就会忘记,忘记了也不要在意,以后哪个时候,或许你还会再用到,用几次后你就熟悉了。这个法是很微妙的,要用几次才能熟、才会记得,变成自己的东西了,自然就会用,要用就有,不用就无记忆。就像有些法是要解除你心里的烦恼,跟你讲第一次听是听了,过一阵子就忘了,或者障碍来时,你就会忘了,再提醒你一次、二次、无数次的这么提醒,你就熟悉了,以后再碰到这回事,就是这么对治,自己走出来。发了菩提心,其实没有一法,是发什么菩提心。

再讲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里面还有一个关卡,为什么云何降伏其心跟度一切众生有关?我要降伏我内心习气,但是,这里却要先发菩提心灭度一切众生,因为众生不灭度,他的心就是你的心,你光自己解决没有用,或者是跟你有缘的一切众生,无论是亲缘、恶缘、善缘都是有缘,如果你光修你自己,自己好像有点定力了,但是,这些跟你有因缘的众生,还是拖住你、连累您,过去的因缘结的很紧,您这个心还是不自在,你要成就自己,就要先度他们。第三品也是一样,世尊讲:「云何降伏其心?」,然后又讲,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灭度一切众生;降伏其心跟灭度一切众生有什么关系?很有关系。修自己简单,要修解脱、究竟,你要能让众生的心都能调伏,起码要练到没有四相,我有救、没救、有度、没度,都没有这四相的话,你的心才安住,这就是真的菩提,没有一法,是随缘度他,但是,度完了,就忘记了,做了什么也就忘记了,这就是实无有一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燃灯佛是所有佛里面,常常被拿出来举例的。燃灯古佛,过去释迦牟尼佛供养燃灯古佛时,燃灯古佛就授记衪,未来定当成佛,号为释迦牟尼。衪说,如果我在燃灯佛那里有学到什么法的话,燃灯佛不可能跟我授记,说我未来一定要成佛。一个要成佛的人,一定要学无为法,没有一法可学、可用,没有一法,修忍辱、修无为,只有这样,或用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跟外道学的功夫不一样。修佛法是舍弃一切功夫,回到自性清净,其它的世间禅定或者外道,他们练功夫,练得愈神愈好,然而求无上菩提者不能用一法。我以前也讲过,释迦牟尼佛衪已经是菩萨了,衪应该有神变,为什么衪还没有成佛以前都不用?为什么给歌利王割截身体时衪不对抗?不用一法,只能默默的以无为、欢喜心去承受一切,为的是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没有法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不能用一法于境缘中,尤其是逆境中。

当然,须菩提尊者衪是悟空第一,他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的义理,所以,他说:不也,世尊!没有,真的没有一个法,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解佛所说义,你所说的义理、甚深的义理,若我懂的话,那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修无为法的,才有办法成佛,如果,你学了一些方便法,譬如咒语去度众生,度了众生,还要没有众生可度想,用了这东西,还说我没有用,不去罣碍,这就是离四相、离一切法,这样才有办法成佛,当然行菩萨道之间,都在累积智慧、福德,难免会用法,但是,真正用了以后,也不能去执着,到最后要成佛都不能执着有法可用。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没有一个法,如来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然灯古佛,衪不会跟我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几个解释名词,解释完了,这个经典一看就清楚了。我学什么?学无为,没有一法可得,才能够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连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个法可说、可得,只要去做就好,不要常常想我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法,你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不要常常去想成无上正等正觉。

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一句很重要,如果能够修无为法,是无有一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时,那就是如来,如来者,让一切法如实的安置在那儿,对你都不起影响,你要有那个能力;譬如你打坐,打坐的现象现,那个现象现在那里,就是那里,这个法住在那里,跟我没关系,这就是这个法如其义的安住在那里。这个义是什么呢?譬如菩萨示现,菩萨示现就示现,至于衪要宣讲什么或这代表什么,你也不要太在意;如果你修打坐,有一点心的能力现起时,世间禅定的能力,譬如有觉有观,或者心欢喜、或者气充满身体、乐俱禅或者一境性等等的境界,那是法,就让法安置在那个境界上,你不要去执着它,如来不会去执着一切境,如来具足般若智慧,本来就不会去执着,让那个法安置在那里,这就是实相观,诸法如义就是实相观。这个法,它要表现什么,就在那里让它表现那个意义,我不去加以研究、不去加以思考、更不去加以执着,就现在那里,这样就好。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之,看到一个境就很罣碍,罣碍,有时候讲一讲是难免的,但是如果执着起来,这等于是一种思惟的障碍,好像好的就很喜欢,不好的就很厌恶,喜欢、厌恶的心生起的话,就不是诸法如义。

这些我们要学法时,不要有一法,能够让现起那个境,以烦恼来讲,当然有好的就有坏的,诸法里面有正法、邪法、有恶、有冤亲债主在作怪,什么事都有,要障碍你,你做得到的话,让他障碍,但是你要不罣碍,如果没有办法,不行也要知道是什么状况,得先把状况搞对。冤亲债主来了,第一个身体会不舒服,第二个心会乱,有人来障碍了,你定的住,诸法如义,可以如如观照它不受影响,那当然最好,不行!知道有人来了,不行就要自救,用动功就是拜佛、念佛,拜佛,拜一百拜、二百拜、三百拜,气打通了,他就没有你的办法。你光在那里喊菩萨、佛赶快来救我,还不如到佛堂去拜佛,因为身是影响心的定,尤其身没有气,就影响心的定力,也就是说你没有气的感觉,你这么拜拜拜,看起来好像在拜佛,其实在练你的身体,把你身体的气脉打通,你把气打通了,外力要控制你就没有办法。

虽然如来得诸法如义,让诸法如其义地存在于法界中。但是,目前你还做不到,因为你还不是如来,功夫不够,那你也要懂得方便,比如拜佛,拜佛最好,念佛,你口里念念念,脑筋在动、嘴巴在动,对身体帮助不大,如果你心还慌乱的话,菩萨要给你加持也加持不进来,所以不如你自己来,到佛堂或者在自己家里,不在意的话摆一个佛像在前面,就在那里一百、二百、三百、五百的拜,能够拜五百下的话,大概精神就来了,血气通顺了,就没有障碍了,顺便跟各位说明一下。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人讲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像第九品讲的须陀洹得到须陀洹果,不能有须陀洹果想,阿罗汉得到阿罗汉果,不能有阿罗汉果想,当然如来也是一样,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也不能说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不能这样讲,你修行,你不能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几地菩萨、或阿罗汉,你就是真的得到阿罗汉果或者证到几地菩萨,你也不能讲,也不能执着,何况是度了众生,还要没有众生可度。究竟是阿罗汉、阿那含,还是斯陀含、须陀洹,没有人跟你印证怎会知道,所以不要去想这些。很多人喜欢研究这个人果位到底证到哪里?常思惟这些,没有学《金刚经》经文就会是这个样子,很容易出问题。

在南传修行者,他们得果位,有这些过来人跟他印证,你有什么现象,身有什么变化、心有什么变化?你说你证到什么境界,身体有什么变化,痛,开始在皮肤,过了一阵子在肌肉,过一阵子痛到肌腱里面,到最后痛到骨头里面去,好,业障,快消得差不多了。再来呢?身见,业障对身体的作用也要销掉,譬如去身见,不是打坐脚不痛了,身见没有了,要把肉体全部的业障都消掉,才是脱离这个身体业障,身见也才会没有,不是心的观念而已,实际上身体也有。南传他们很重视这些,实际修行到哪里,气运到哪里、风怎么走?哪里走到、哪里还没有走到,怎么是有初果的境界、二果的境界?这是由过来人来印证,修行是这么来进展的。

我们大乘佛法,不去讲这个,大乘佛法叫你无一法可得,你还在讲什么境界,你连如来都不能有成如来或者成无上正等正觉的观念,无一法可取、可讲。衪讲,如果是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不对的,不能有这种观念,如来自己不会这样的。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真正的法,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修行过程之间也是这样子,学一法舍一法,碰到一个境界,舍一个境界,碰到一个逆境,心坦荡荡用忍辱去面对它,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在里面转不出来、走不出来,那就是心有所执着,就没有办法得到正等正觉。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一个法怎么说,若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但它又不是假的,不是假的,又不是真的,那是在讲什么?就依你的情况来看那个法的属性是什么?如果你已经很自在了,很自在,因缘所产生一切法,那是真的有因缘,一定有那个法,你不能说这是假的,既然自在,真的,你也无有法去执着它,对你来讲真的就真的,有什么关系?你就承认有这回事情。有这回事情,因为你有般若智慧、有定力,种种三摩地,都不会去罣碍,跟你讲这个法无虚﹔反之,一个定力还不够、对佛法还不能够完全了解的人,他脚跟踏不稳,明明说有冤亲债主在作乱,你也不能说有这回事情,这是菩萨要有方便。

像台中有位同学,动不动睡觉作梦,起来就两只脚瘀青,你说这不是被打吗?你不能跟他说有,是被打,而且是好几个人,不是只有一个,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伤痕?你跟他说没有这回事,是假的,但是,你心里有数,这是菩萨要方便,你不能对心里还不是很健康的人直言﹔又譬如犯了戒,你不能跟他说你糟糕了,一定下地狱,他心里已经很罣碍了,你还落井下石,你这是什么菩萨?菩萨是善导善诱,要解除他的困扰。他害怕,你说没有这回事情,他不怕,已经有定力,你说事情就是这样子,该讲真的就讲真的,要这个人能站得住,你才跟他讲真的,还不行时,你不要落井下石,让他更害怕。

一切法于中无实无虚,要怎么来看?我们每个人修行的境界不同,一个法实际有法之间,你要解脱还不能够究竟时,你说不真,哪里有什么?没有实际的,无实,这样你才放下。像在第三十二品「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这个摆明就是要给你在碰到障碍时用,你要依此去观它,顶多一小时、一天、一个礼拜,事情会过去,这样你就会比较自在一点。我昨天看了一个南传师父在教导这些十天禅修的打坐,他怎么善导善诱他们?第一次来打坐的人,根本没有学过,第一天,整个身体发痛,他告诉师父:「我要回家!」,师父说:「你回家,当然很好,但是,你不能再忍一天吗?明天会好一点。」明天会好一点,那我就试试看,结果,明天更痛,更痛,他又去跟师父说:「我真的受不了了,我要回家!」师父说:「你已经过了二天了,明天一定会好的。」如此连哄带骗骗到最后一天,结果,他也真的都忍下来,到了最后一天,整个气机开始发动,真的不痛。你以前的造业、气不通,就是在这几天在磨,哪里不痛?一定痛。你说有人,是已经学了几年打坐,打坐好久了,突然间参加禅七,那还好,很多人都是一片空白,去参加内观禅,都是这么熬的,到最后气都来了,因为痛苦的色身的障碍都过去了。一样的,菩萨要有善导善诱的心,要观这个众生,要怎么逹到目的,怎么让他不害怕?他已经很害怕了,你还跟他说真的,你不要吓他。

无实无虚,一切法于是中无实无虚,你修行的境界到底摆在实、摆在虚?这是很好的一句,实际上的法是这样子,你要修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这样,要练这个功夫,你要带别人是这个样子,你要练自己也是这个样子,如果真有这回事,你也不要太在意,冤亲债主他有一种阴气,一靠上来你就知道,你就是知道也不理他,没有这回事。不要说我都有感觉,不要这样讲,你有没有听过我跟你讲,道场是有很多东西进进出出,我有没有跟你讲过这些?没有!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这是另类众生因缘,他对这些有罣碍时,你还跟他讲这么清楚,他会害怕。你能够看到,那也很麻烦,看到了,你也不要去吓别人。以前有个人,常常去接触那些外道或者接触一些师兄姐,那些师兄姐也是大嘴巴,有一点能力,可以看到鬼神,说你后面跟着一大堆,本来不讲他还不感觉、无所谓,讲了从此心不安宁,其实说不定那一大堆都是菩萨化的,你怎么知道?护法神有时候是天龙八部,长相跟鬼神也差不了太多,护法神就护法神,另类众生就是这样,吓人吗?尤其外道或不究竟的人,最喜欢这样子吓人,但又看不出是好的、不好的、是菩萨、亦是鬼神?

如果你有能力,修到那个境界的话,要观一切法无实无虚,不要去讲这些有的、没有的,我们修行是要修内心要怎么清净,回到无为法、回到究竟像世尊一样最清净觉,还没有最清净觉就是要修,把内心的习气毛病拿掉,过程之间一切法,该看真的、看假的,依你的境界、心态来处理。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世间一切因缘所现的法,不管是正的、逆的、不正不逆的,都可以叫佛法,如果是邪法,邪法你可以拿来方便用,也可以拿来作为负面教材,知道这个不能用。像学世间一切法,你不要说我是佛教徒,我不学外道法,什么叫外道法?世间禅是不是外道法?初、二、三、四禅都是外道法,你会不会经过?还是会。气功气功,身体充满气,那是不是外道法,很多人不懂,你有没有看《金刚经》,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说有气功的法,就不是法,大乘佛法就是真正有气功,菩萨更是身体有气功,这两个是分不开的,你要知道它是什么功能,是哪个境界的人会有这种现象,懂这些的话,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就相信了,你就不会有很多的分别心。

外面很多不讲佛法的灵修课程,他只讲如何来调理这个心、改造你的心,有些人没有佛缘,很喜欢交钱去学这些,他也心安定,痛苦也求到心安,这样那个也是佛法,只要能安心的都是佛法,但问题是他没有办法学到究竟的佛法。让内心完全清净,学佛、成佛,要成佛一切法都可以用,古德有讲到正法,我们说佛法是正法,当然佛法里面的正法,戒律就是正法,戒律即是正法,经典有讲要正法久住,不是你会讲《金刚经》讲的道理很透彻就是正法,就可以久住,不是,是有人要守戒律严谨,末法时期佛法才不会灭掉,这就是正法。正法久住,是在讲能有一个人守住戒的话,佛法就不灭,这在《佛灭尽经》里面有讲,说有一个出家众,他只要能守清净戒,这佛法就不会灭。你说守戒律,不是很当然的吗?这些出家师父,每个都受具足戒?到末法时期不是这样,到末法时期,不重戒律以外,都是找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学佛法,你说要成佛,成佛来我这里,不必吃素、也不必打坐,我这么手一点,你马上成佛或者你一拜谁,马上成佛。末法时期就是这样,众生的心就是这样,不想付出,又想要成佛,搞得佛法灭掉。

正法只有守戒律才不会灭,这些解脱法,讲的那么好的《金刚经》、《般若经》这都是菩萨的解脱法,这在末法时期都先灭掉,第一个先灭掉的是《楞严经》、《般舟三昩》,慢慢的其它经典都没有了,只要真的有一个出家师父守戒严谨,正法才不会灭。一切法,包括戒律、行善,包括什么都是佛法,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你只要往修善的路走的都是佛法,当然佛法你学到这里,知道佛法有高有低,有的是境界高的在学的,像《金刚经》、《般若经》,要成佛的,有的才开始在学走路,他只要能够听一些粗浅的故事,他就觉得很高兴、很受用,最简单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本缘论》,那个学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让你知道我们无始以来都是一直轮回在各界之间,跟谁结善缘、恶缘,这么没完没了的一直在绕,你要怎么跳脱出来?像《金刚经》所讲的,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了这个心就是要成佛,要成佛,要怎么修?要离四相、要布施,修忍辱、般若波罗蜜,修这三个法门,这一品里面又提了几个概念,无为法、无一法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学习诸法如义,把它放在那边,不要去着它,这里又告诉我门一切法,于中无实无虚,你要这么去观一切法。

什么叫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你不要讲说这是外道法,我们不要学,很多教气功的,你除了学我的东西,别的不能学,大概都是本位主义,当然你如果要成佛,要学成佛是要能舍,重点不是学,是舍,一直舍,打坐之间体会什么,把它舍掉!舍掉!看到什么境界把它放下!放下!这样就是无一法可得,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度众生之间你还是要用法,就是心法人家不知道,也是法,这些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能够懂得愈多,懂得它用在哪里,适合谁用?适合对谁讲?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佛法,对初级者讲这个经,对着小学讲小学的经,初中、高中、大学,要讲的《金刚经》、《般若经》,就是大学部的,你要讲研究所的就是讲神通变化的,像《解深密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那些都是讲神通变化,密教更是神通变化,持个咒就可以到哪个佛世界去,你要去十方国土,你要学咒语,不必变,你要持哪个咒、结个手印,我要到西方极乐国土就去了,很简单。

所以,陀罗尼门也要学,学了,那时候已经没有罣碍了,因为他悟到空、无相、无愿三昧,当然学了不会被黏住,记是记了一大堆,有要用才拿来用,佛法是很浩瀚的,你不要说学了金刚就很满足了,佛法是学不完,一切法都是佛法,你不要否定释迦牟尼佛讲的这句话,你是学大乘,就骂密教的人、骂阿含道的人,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去毁谤人家干什么,没有智慧。你既然能够懂得整个修行的概念,当然很好,像其它宗教也在修善,修善也在修佛法,只是现在他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也都是包括在佛法里,这样的话,你就没有分别心。这句话很重要,我特别提出来的,有特殊的意义,在十七品里面,很长,但是,这几句话要记一记,不要念过《金刚经》以后,问你《金刚经》你学到什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几句话也很重要,要记起来。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里又告诉你了,一切法都是佛法,要用一切法来成佛,又怕你执着,所以跟你讲一切法,把它看成不是一切法,到这个境界,方便,要用就用,不然就诸法如义,就让它摆在那里就好,像家里的摆饰品一样,好看,放在那里,你也用不上。一切法要观它非一切法,不要执着它。你不要在那里执着哪个功法很好,比方很简单的甩手,你要一天甩一千下,我看你身体不健康也难,你说那个不行,我这个云手三式、拍手功比较好,法就是法,你要认真用都会就有效,用了,就不要执着,观它非一切法,这是《金刚经》里的义理,提出一个法来就把它推翻掉,不让你去执着它,这样才叫一切法;如果你执着,那个就不叫一切法,那就是变成执着,变成一种不是佛法的法,你要学佛法,学了就把它放下,一执着就不会再进步﹔像你要帮助别人,你所知道的很舍不得教人,都放在自己的脑筋里面,这是把一切法当做真的一切法,因为你很爱惜它,舍不得教人家,一切法对,但是,我懂了,我教人,教完了,我不会爱惜它,为什么?把它看成不是一切法,给人家法。

法,永远学无止尽,不是教出去了就没有,我懂什么,就全部教给大家,这样才可以再学很多新的东西,如果你学了一招半式,很受用,然后,就死守着这一招半式,是佛法,对,你的佛法只有一招半式,那太少了,佛法是无量无边的智慧累成,你怎么只学这一招半式?不行,智慧开时,世间的一切法你都可以学,世间没有,你也可以创造出来,不可思议就是这样。「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怕你执着一切法,是佛法,你就抓住不放,所以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能立能破,能破能立,你到最后守哪里?没有一法可守,这样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行者,《金刚经》就在训练这种观念。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既然讲到法,一切法,非一切法,怎么突然间要转向?转到讲人身长大?你一切法,观非一切法,就不会执着,你无一切法可用,可以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什么心、身?这就是无为心,这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就没有一个身相,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你看起来,上面讲的怎么突然间转到这里说身相,因为上面是在讲法身的概念,你如果让法身现起,能够培养清净法身现时,你就有这个能力,什么能力?没有一法可用、无为法,还有一切法于中无实无虚、诸法如义、「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等等这些概念,就是在讲法身清净体,可以应对这些。刚刚讲空,没有特别讲出来的法身空,现在讲有相空,譬如人身又长又大,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长得很高大,释迦牟尼佛一起个头,须菩提尊者马上知道衪要讲什么,因为他对《金刚经》太了解了,虽然刚刚上面没有提到法身相空的样子,其实都在讲法身空,释迦牟尼佛一讲到人身长大,须菩提尊者马上接着讲: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如果真的有一个人的身很高大,那除非这个人的身是无相的,不然不是真的大身,不是真的有身的身才是大身。

什么身最大身?无形无相的身才是最大身,你有形有相的身,叫你再大还是有个限量。须弥山王,须弥山是四万八万千由旬很高,他的身体到海底还有四万八千由旬,只要你讲得出数字就不算大,因为大还是有一个数可以概括,就是你讲无量微尘数,无量微尘数是很多,但是,还是表示得出来。法身、空、虚空多大?不能讲,虚空多大,那法身就多大,这才是大。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尊者替世尊把这个道理讲出来。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你发了愿,不要执着发愿,你用了什么法,不要执着那个法,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这前面挂两边,前面你说人身长大,菩萨也不要执着有为身、有相身,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如果把刚刚发菩提心的一个目标,我要度尽众生的这种誓言,你一执着的话,那你就不是菩萨,天天找人来度,天天在罣碍要度众生,那不是很累吗?你叫菩萨就要能放下,该度则度,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然你天天要找人度,菩萨!如果你要常常有我当度尽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的心,这样你心里有一个罣碍的话,那你也不是菩萨,因为你还有一个众生可度想,有个众生跟你对立,你要度他,这个就不是菩萨。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讲呢?菩萨不能有名,法,不能用一法,所以,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你不能说本菩萨怎样怎样,如来常常说佛怎么样,衪不讲我,我.就是对你执着是我,讲佛或者讲如来,是讲衪自己,讲如来也没有执着如来、讲佛也没有执着佛,那你讲说像立法院的讲本席怎么样怎么样,本席,我们学佛法不要这样子,不要执着这个相,你是去受了菩萨道没有错,你在学法之间,菩萨法就要度尽一切众生,不要成为一个罣碍,不要常常说我是菩萨,无有法名为菩萨,譬如人家赞叹你,这个老菩萨很慈悲怎么样,你就不要想我这个菩萨怎么样怎么样,不能执着,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又没有人、我、众生、寿者相。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现在有相了,一切法不执着,回过来,刚刚讲人身不管多大,那不是大身,那就在讲无为身、法性身、法身,那才是大身。这邉跟他相呼应,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庄严是无为、清净就是无为,不是用花去装饰或者把佛堂布置的很亮丽就是庄严,这是有相的庄严;佛法、佛土是无相的庄严,所谓无相的庄严,是以清净的心来供养佛土、来供养诸佛菩萨,那是最好的。我们说要庄严佛土,庄严佛土不是有相的,你说,那这样我心清净就好,不要用有相的来庄饰道场,也不能这样,那你又执着了,执着空相,不执着有相,这样也不对,佛法是不让你执着那一边的,你要执着有身,有身就是大,不是,法身最大,法身是空、无相最大的,那你就执着,那法身无相是最好,那庄严佛土,它是无相,这样也不对,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你不是说你修的清净,我用清净心来庄严佛土,那我就是会执着,这样你也不做菩萨,菩萨执着前面一切法也不对,执着清净的、庄严的也不对,反正你就是不能执者,所以,实无有法能够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从头到尾都没有矛盾,跟你讲这些道理,反正就是不执着两边,都让你放下,你不执着两边,放下,放到不能再放时,你就能够悟道。

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外道,慕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送了两盆很漂亮的花,远远的释迦牟尼佛才看到,衪就出声叫他放下!放下!叫我放下!他就把右边的花放下!释迦牟尼佛又讲一次放下!放下,他又把左边的花也放下,两个都放下了,释迦牟尼佛又讲再放下!怎么还放下?手上都没东西了,还叫我放下?世尊是你连供养的心也要放下!要学佛的心也要放下!连你要请法的心也要放下!什么都放下,你就悟道了,佛法就这么简单。全部放下,心里面的烦恼,就观它无实如虚、诸法如义,有冤亲债主要捣蛋,你在那里捣蛋,我在这里「享受」你的捣蛋,诸法如义的意思就是这样,你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就是定力不够,学禅定、学挨打的功夫、学释迦牟尼佛以前做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衪都没有怨恨心,学这种忍辱的功夫,你要能够全部放下,就是在学佛法,这一品就在讲这个道理,不要去执着一个法,无一法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法、佛法,你也不要执着,一切法里面没有四相,你就可以做到一切法,不是一切法的观念。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你要庄严佛土,不一定要去真的做庄严的事,把你的心放下、放下,放到不能再放,就是在做庄严佛土的事,你要供养佛,最大的供养就是心清净供养,就是最好的供养,行菩萨道,为释迦牟尼佛续佛慧命、度众生,这就是最大的供养,你要懂这些,「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是菩萨者,即非菩萨,是为菩萨」、「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里出现几个三段式说法,都是在讲不要执着一法的法。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真正菩萨,就要通逹无我、无法,无我法好像一个名词,里面可以看成两个无我跟无法,我,当然是一个法,没有以我为主观意念的话,一切法当然不成为一个法,你菩萨就要通达,不是诵持,还是光念,读诵只是这么读而已,受持是已经在学习了,在受持,不要用一法,不要用一法,若要用有为法,做了什么就不要在意,到最后,你要通达,能够做到、圆满,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所以,从善男子、善女人,到要跟你训练要成为菩萨,叫你要发心度众生,度众生,度多少不要在意它,光做就对了;对法,怎么看待它?无有一法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要去执着一个法,现在、今天用这个法,可以处理你目前的困难,明天也不一定要用那个,随便一个法也一样可以做得到,不要执着光一个法到底,这样你就可以学会八万四千个法门,智慧就这么一直源源不断的来。如果你学一个法,像我们但电影一样,一招半式走江湖,不伦什么情境,我都用这一招,这样不会进步,佛法不能这样。为什么要修无为法?无为法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你可以学很多、无量的智慧,不让你固定下来,你去哪个国术馆学功夫,师父教人,一招就是一招,学完就没得学了,你一生就学那几招而已,佛法不是这样,它不让你学一法,在不让你学一法之间,智慧愈来愈高,无量无边地法一直现出,无为法的妙用就在这里,不要以为无为法就只有挨打,到你被打到无所谓、自在时,你就有无量的智慧神通,无论学咒语或学什么,对你来说都是轻而易举了。(待续)

 (2007.07.2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