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8-7)
               --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三)名词解释 ()

10.大乘

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在《阿含经》相对言,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我们在还没有究竟以前,常常会分别《阿含经》是小乘法,《般若经》是大乘法,《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是菩萨境界,其实已经在讲心的《解深密经》来讲,《阿含经》也是大乘法,世尊在讲一乘佛法权分三乘。《阿含经》里面的声闻乘或者是辟支佛法,这些小乘的圣人,他们学的是有性教。有性教是在说真如自性它有什么功用?初禅境界有什么功用,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有什么功用?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有六神通,这些都是真如性用,有性教在教我们、让我们知道真如有这些功能。到菩萨法以后,祂只是教你中道观、实相观,观一切法是有,但你跟它不相应,你可以观法的存在,却不受它的影响,要有这个能力,才能够解脱,这是圆满的大乘佛法。世尊到后期都是在讲这些道理,《金刚经》也在讲这些,有性、无性教法当然都包括在里面,但偏重于解脱跟圆满的实相观、中道观,有一点是无性教,因诸法无自性性,也就是说你自性虽然有种种的反应,但是,要观它没有实性。

三性之遍计所执性是凡夫性,因为你对圆成实性或依他起性所起的诸法,会产生心里面的毛病、执着,你的见解跟它相应,就变成遍计所执性,这是凡夫的境界;你眼睛跟圣人一样照样可以看、耳朵照样可以听,但是,看了以后、听了以后,你多一层烦恼,不高兴或者高兴或者喜爱、厌恶,总总的毛病会现出来,后面加进去的这是你的凡夫性、邪真如所生。真正我们眼睛看、耳朵听的这种真如性用,凡夫跟圣人都具足的,都有此佛性,只是我们多了一个遍计所执性。

《解深密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告诉你要无住相布施、无住相的去学般若波罗蜜、无住相去学忍辱波罗蜜、无住相去做种种的善法,表示你做了,不要执着,此在教你无性、无性性,这在大乘佛法里面讲的,以佛所教的经典来讲,衪没有什么大、小乘之分,只是在小学生时,讲小学生的法,等到他长大了,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就要依适当的程度,届时跟他讲适当的法。其实在这条路里面,衪是要教你一乘佛法,大乘佛法,不是教你《阿含经》初级的佛法就完了,以后没有了。我们不要有文字相分别,什么大小乘,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分,一个真正究竟的人,他不会去分大、小乘,他会了解小乘是要走到大乘的一个过路阶段,如果你没有小乘的基础、修证,甚至于没有戒律严格、解脱的知见的话,你光说你在行菩萨道,在讲经说法度众生,基本的解脱能力没有,基本的戒律没有守好,那都是假的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

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这些知见都是有偏颇。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大乘佛教徒说这些原始佛教学徒,即大众部或者上座部、…的教派之称。等到经典结集以后,大概到佛入灭五百年后,才有大乘佛教的兴起,从龙树菩萨以后开始发展。若由部派佛教立场来看,他们称大乘教好像不是佛所教的,释迦牟尼佛在时,是有讲很多大乘经。但有的人讲得更离谱,说这些经典不是佛讲的,他的佛好像就只有释迦牟尼佛,毘卢遮那佛好像不是存在的。

我们刚开始学佛法也是这样子,一讲到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一讲到毘卢遮那佛,你就傻眼了,毘卢遮那佛是谁?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又是谁?搞不清楚,其实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都是同一个,很多密教的经典,会出现毘卢遮那佛,有时候又用报身佛的卢舍那佛出现,有时又是释迦牟尼佛,在同一部经现出这几个名词,你会搞混了,以为是三个人,其实,所有的佛都是毘卢遮那佛衪所应化的,一段时间化一个佛,当然这个佛衪不是一化就成佛,化出来以后,累劫修菩萨道,然后最后有一世就成佛,搞不好你们哪一个就是衪所化的,以后哪一世也会成佛的,所以,我们不懂就不要去乱批评。但话说回来,你要能够全部懂,你也不会去乱批评。大乘佛法,有时候释迦牟尼佛衪是用化一个身去讲的,你仔细看经典,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如果不是佛,可以讲出这样的殊胜经典吗?

有性教是阿含期的经典,只是在讲戒律,讲我们有性之用而已,没有在讲解脱后还有另一转解脱的知见(空有不二),内容没有把大家的修行过程扩大,去顺便救度一切众生。声闻乘上去以后就是菩萨乘,菩萨乘最后要得到的就是如来菩提,你要得到如来菩提,你不去行菩萨道,怎么去得到如来菩提?所有经典,大乘经典也是释迦牟尼佛在当生所讲的,或入灭以后衪的应化身再现所宣讲,其实很多经典可以看得出来是衪的应化身所讲。然而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没有小乘就没有大乘,有小乘没有大乘你就只走一半,没有什么值得傲人的,所以尽量不要去互相批评。

 

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又有说度人入自我解脱者为小乘。大乘认为涅盘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又有说度人入菩萨道者为大乘。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小乘视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因为《阿含经》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他们说这是真正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其它的经典他们不承认,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事实也是如此。不是只有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这样你的心量就大,一个佛跟十方三世一切佛有什么不一样?你看《大随求陀罗尼经》里面讲的,一个佛的能力,不如十方一切佛那么大,因为十方一切佛都是同一个心性,如果各别当然是相同、平等,一个佛的能力是很大没错,但定不如十方三世一切佛跟你授记。大乘佛法不是只拜一个佛,一下子药师佛、一下子阿弥陀佛,小乘讲什么会有阿弥陀佛?哪里有阿弥陀佛?小乘经典都没有看到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经》怎么没有?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太执着,他执着他的,你就是跟他争辩,他也听不进去,这种人大概都是过去没有修行,突然间接触佛法,就开始修小乘,或者过去小乘没有究竟,还得继续修,今生如果喜欢大乘佛法的,过去世应该也修过小乘,今生有幸转入大乘,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转,这看他过去的因缘,诸法从缘起,如果他过去因缘还不是很具足,从小乘要转到大乘,他会怕,为什么?因为大乘佛法要去接引众生,而且还要分担众生的业力,功夫不够,没有办法去承受,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

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小乘是要求解脱,人、我相是没有了,他求我空观;大乘进一步否定法我之实在性,诸法无我,这样才能解脱,是圆融的解脱。每个人的知见,会造成他修证的境界不同,这是因果现象。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调伏烦恼,进一步要灭除烦恼,调伏跟灭除是不一样,调伏是用石头把草压住,不让草去发长,但是,石头拿开草照样还会发起来,调伏是不究竟的,就像没有开悟的人,他潜意识的习气没有现出来,他觉得自己脑筋里面空荡荡的,没有东西了,就觉得我是清净了,这种人的脑筋、黑漆桶被石头压住,现不起微细的习气出来,等到你挖进去了或者把它打开了,它潜在习气就会冒出来。

有的人说我怎么愈修愈退步,以前看什么都很好,不在意,都很欢喜,结果打破黑漆桶以后,你潜在的不甘愿、不平的心还会冒起来,有一个人讲一句比较离谱的话,你心里就不悦,还会冒起来,冒起来不见得你会去发脾气,但你会感受到,这句话很不中听,然后瞋心就一直作势要冒起来,你们自己去体会一下,真是这样,因为你有一个觉知心去看着它,不是用眼睛看,是用心眼看,你会看到心里有火花一直要冒起来,你会有感觉,你知道修行就不会去撑着它,它底下没有东西撑着,它没有根,这个瞋心起到某一点就下去了,但你虽然没有发脾气、没有发出来,你要知道你还有一个种子在那里,这就是观照、觉照,实修就是要这个样子。

没有进入到这个现象的人,修起来会是很累,你要不要修?如果是有一个不甘愿的心、咀咒人家的心,你这个瞋心起来时,你以前没有修行还好,不知道这个心的厉害,修行到一个程度了,心里一咀咒人家,真的就发生事情了,杀人不用刀,用心就好了,这样你还敢让这个心乱动吗?能够这么千百回的去磨练的话,到最后心空法了,没有什么种子会现起来,同样一句话,过去听了不痛快,现在你的心都不动,更没有要咀咒、害人的心。你若是开悟了,登入地上菩萨,你有没有能力?多少有一点能力,初地菩萨也有一点能力,心里面咀咒人家,可能它就实现了;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衪的菩萨位阶更高,以衪来讲,衪虽然在苦行林修六年,也有五神通、漏尽通,衪开悟时,更应该要变什么都可以幻化,佛法懂了以后,一个有能力、有神变的人,祂偏偏要修忍辱法,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回到清净的自性,不去随缘相应,衪在过程之间都一直修舍去一切法,我知道真如性用功能很强,但我不去用它;我知道有能力可以神变,你要杀我,我可以把你的刀变弯掉,你要砍也没有用,甚至于我还可以发强风把你扫掉,确实祂可以这样,为什么衪不做呢?为什么要让歌利王来割截祂身体,是要修自己,没有心性相应,要回到自性清净,回到自性清净以后,你要怎么神变?佛也有神变,衪不用自性真如来起神变,如果衪是以真如性用去变的话,那衪跟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的天神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也会变,会变,那就是佛吗?不是,佛,就是回到觉悟清净自性以后,衪都是用十方一切虚空如来所共有的咒语、所共有的手印,去产生神通变化的。

释迦牟尼佛用手印,不像我们还要在这里结手印,衪在脑筋里面用观想的,马上印就结成,不像我们还要用手动一动,才结起来,希望有一天你也可以学到一观想,菩提心印马上成立,要用马上能用。我体会佛衪的神通变化都是以咒语、以手印来成就的,从《佛心经》里你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哪一个印、哪一个咒可以成就什么法,各别的如来的愿力,当然是因果关系,像宝髻如来,衪的愿力要度尽一切畜牲道的众生,那是衪个别的愿力,但是,衪不是只有懂这个咒语,衪当然也懂其它的咒语,十方如来所共有的咒语,像《大随求陀罗尼咒》每个如来都会念的,每个手印,心中心法的一咒六印,这六个印衪们也都会,用这些来产生神通变化,成就要做的事。

像维摩诘居士用第六印向忉利天主借天椅下来,给大家坐,《维摩诘所说经》的开头就讲,维摩诘居士向天上借天椅下来,给这些菩萨、阿罗汉坐,这些天椅太高了,都是几百由旬高,这些证到阿罗汉果的,他不会神变时,就坐不上去,因为他心量很小,那些大菩萨心量大,你多高我都没关系能上座。没办法!维摩诘居士就把它们化一下,让阿罗汉他们坐上去。这经典里有提到,衪是用第六印的如来语印去跟忉利天借天椅,你要修到最后,不要说已成佛者,若你能够修到空、无相、无愿观时,《大般若经》里讲的,你就要进入陀罗尼门,要开始学咒语、学手印,如果时间还没有到,你有心要做,也做不来,等到时间到了,你自然就会做。一个人修到空,修到解脱了,修到没事干了,再来要学什么?学最精华的一个字,就可以演变成千万亿个密意,佛法,可以讲给人家听,也可以产生心力,浓缩成一个咒语,这些都是到最后菩萨跟佛的境界时,自然会学习到的。

调伏心地的毛病,不是暂时的压住,要最后一定要灭除这个烦恼;度,指证果开悟,当然先开悟,才能够证果,度有好几种,因为河流有很多,度过一条还有一条、度过一江还有一江,度到最后有世就能成就如来菩提。就像你开始学,你难免对天报道理中修,你要去守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然后要开始学打坐,对于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于四空处定,你还是要走过去,走不过去就卡在那里,卡在那里,果报时就到那一天去。所以不是说他们没有在度河,只是度到三界里面的小河而已,等到有一天你能证到阿罗汉四果境,度到自我解脱的境界时,其实里面只是注重无我相的修持,其祂的法相,祂还没有完全去圆融,祂们是属于声闻、缘觉之道,声闻是守戒律,修心地清净,这在第九品时已讲过。

声闻初果是须陀洹,要断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这三结使,祂就可以证到须陀洹陀果,然后再淡薄贪、瞋、痴三毒,就可以证到斯陀含果;再断除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这五个毛病,比较微细的叫下分,下分就是微细的,是微细的毛病,就可以得到阿那含果,阿那含果就有五神通了。再上去能够断除五上分结,上是微微细、极微细的毛病叫上,是属于色界劫,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现象,你不要被这些境界黏住,要用般若智慧观它,你能够产生有觉有观,喜俱禅、乐俱禅、或者一境性,这些是四禅之间的境界,你都能够舍去,我可以证知,但我不去执着它,最后把它舍掉。如果你的身体能够超越自个肉体或者神我身,进入无形无相时,就只有一个心识,就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处定,这些境界你也要如法度过去,度过去,就是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要执着,这是色界劫、无色界劫,或色界缚、无色界缚,再来就是除掉掉举。

掉举,一个心能够通虚空的话,就可以感招十方因缘,不是只有人来你有感觉,不是,你的心有来没来,照样可以跨世界、跨时空的去感觉,这样其实很烦恼,感知人的层次只要安住你的心就定了,没有烦恼。等到你的心眼开了,你的虚空性遍虚空,虚空,总是会存有因缘,你会感应到,感应到以后,你要观它不真,不真但又有这个因缘,你要练得像菩萨一样,观它是有这回事情,但是不受它影响,要实相观观它,如果能够做到就没有烦恼了。声闻、缘觉到这个时候,也可以感觉十方因缘,感觉之间祂会起心动念去上下思维,如果没有警觉用佛法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的话,一直去仔细探讨这种能力,又变成有性教里面的真如性用,如果不知道学习菩萨那般,是有因缘,但我观无所有不可得,能这样就超越了。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你的掉举心慢慢就减下来。开始身体突破可以感觉众生因缘、或者读众生的心,这样不是很行吗,这样是因为你还没有超越,所以还有有掉举心,没有你的事情,你也去感应,不是你的因缘,你也去插一脚。你说我没有插手,我只坐在这里没干嘛,是你潜意识(阿赖耶识)去起用已插了手,为什么去插这个手?是你的阿赖耶识还有执着性,放不开各中缘,看到、觉到了,就想要去管一下,出自正义感或者慈悲心也好,这些都是自己的毛病,因为还不究竟,难免都会到处感应,你要慢慢修,修到掉举心没有了,不感应了,能安住了,但这样是无灵通力的解脱,还是不究竟的境界。

之后,你如果真正用五根六尘去接触外境,你可以大概了知一下就好,不是全部感应,不会像以前刚开始那么无聊的跨时空去感应十方虚空一切因缘,这样自心怎么能不乱呢?懂得愈多的人,心安不住,这样当然散乱了,这种掉举心,不是讲心七上八下的粗掉举,不要拿那凡夫的心来比,现已提高到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来讲了,提粗的掉举是讲不通的。菩萨都能有灵通力,声闻都有这种心通力,为什么会安不住?就是因为祂们心太敏感了。

我们同学也有人,碰到谁有问题生病,他也生病,当然因缘比较近的,难免都会这样,跟你不相关的,走在路上擦身而过你也会卡到,这就是你的灵性黏境还没有淡薄下来,学佛法灵性不是愈高愈好吗,学佛法学到最后要神通变化是用咒语,而且什么事情都不要预知最好,有事情来再处理最好,这样就很自在,未究竟涅盘者知道的多烦恼就多。大菩萨知道的多,可以不动心,小菩萨知道的多,心会乱七八糟,安不住自性的,安不住就不如不要知道,这些都是修行上很真实的事情,能够走过这条路也不简单,你要有很多来自经典正确的观念,或是有过来人跟你解释这个道理,若仅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搭不上修行的真实境界。

心的灵通跟你自性真如性用的能力,自调、自度,掉举控制,掉举控制再下来「阿罗汉向」,还没有得到绝对阿罗果的向阿罗汉境界,祂还有一个贡高我慢心,这个慢心是五上分结的第四个习气,这个慢字,因祂有神通力,知道很多,甚至可以见世界(指小世界,不是讲十方世界),能神通来来去去,这样的话,难免会有贡高我慢心起来,祂不知道贡高我慢心,也是我们一种心的病,这种贡高我慢心很难断,明明知道谁修得比你差时,你只要想到这点,就有一个慢心起来,这样你的平等性永远起不来,有时候这种情况是很无奈。

譬如我们看到一个师父,照道理是要顶礼,这个顶礼好像很应该,像吃饭一样自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你为什么拜不下去呢?为什么不想顶礼呢?是慢心吗?也许拜下去他会受不了你拜他,若他没有成就的话,会折损他。大菩萨或者有果位的人您向他拜一下,这是理所当然。若您拜的人不是此果位境界,那他也许会很不好。我的皈依师常讲,鬼神如果占据了佛堂里的佛像,你修佛法的人用五体投地拜它,它们会坐不住、会跌下来,因它的德行没有办法受得住佛弟子一拜,能受人一拜的鬼神,此人定不是皈依受戒的佛弟子。修行境界显现在哪里?显现在你的戒律道德、清净的心,若它们没有真福德,它们虽有能力、有神通,鬼神都有神通,但你这一拜,它会受不了,他们会坐不住、跌下来,我师父是这样地说过。你的道德行为良好时,虽然你有心要顶礼别人,有的人是会受不了。那现在你为什么拜不下去呢?是慢心造成的?还是要避免这种不好因果的现象,这实在很难讲。

再来是无明,是根本的无明,如果能够不受十二因缘观影响,这样一直修回去的话,就是有明;我们潜在习气毛病的话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再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这么一直缘下去的十二因缘观,只要有一个无明心,碰到一件事,你就开始让它因缘起法,一直缘下去,到最后去造业,然后成就生老病死。如果心如如不动对一切因缘,能够不相应的话,那你就心明了,心明了,起码有阿罗汉的真实境界。阿罗汉是要断这五上分结,这跟前面的阿那含是包括初果、二果的毛病,只是粗习,根本无明没有灭,到阿罗汉向,要断的是这五上分结,这五上分结作到,贪瞋痴三毒永断,永断的话,他当然就是真实解脱了。

又有说度人入自我解脱者为小乘,大乘、小乘怎么分?这位师父也在讲经说法,他是大乘菩萨,但是,他跟你讲《阿含经》、内观、四念处,让你学习小乘的解脱,这是导大众入小乘法。所以有的人认为只要是把徒众带到小乘的路就是小乘,你能把徒众带到菩萨乘道路就是大乘。现在出家众也有这种师父,他教你就是《阿含道》、内观、四念处,把你带到小乘的解脱知见上,如果这是基础课程,那当然就没有关系,你是这样初步得到了自我解脱知见,然后转成修大乘佛法,那此人就是大乘行者;如果是以小乘的自我解脱境界为依归的,虽然他是在度众生,其实可以说他是小乘行者。

大乘认为涅盘有积极之意义,涅盘不是只有自己心清净、无为就好了,要进一步的去度众生,讲经说法让他们离苦得乐之间,自己的心也可以住涅盘。在前面《金刚经》已经讲过,你第一个要先知道怎么去安住自心?你要发起度一切众生的心,等到度了一切众生度,你又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想,如果你认为有众生可度,那你就执着了,为什么我做了度众生的事,没有说我在度众生这种念头,因为我的心永远住在涅盘之间,我的心永远恒一,永远都在解脱的状态,我做很多事情,等于没有做过事,《金刚经》就在讲这个道理,乃自利,自修、利他,我帮他做很多事,但是,我又没有被他黏住、抓住,也没有跟他比较亲近,永远都很自在,自在就是涅盘的境界。

若有一位施主捐了一两亿,有师父难免会对他特别的看待,这是还不究竟,很少人可以做到对捐一两亿跟一两千元的信徒完全平等以对,就是师父可以做到完全的平等,捐一两亿的人他也会觉得不舒服,说我那么护持你,你怎么对我跟对他们一样?信徒到底还是不究竟。像这样师父本身没能平等观一切众生,是没有涅盘的境界,如果你在跟众生行利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大小因缘等事,能够超越你的一般凡夫情见,这样就是涅盘境界,你的心就能够保持一个永恒的空性,不管怎么做、怎么转,你都不会被抓住,菩萨是学这个能力,有的说不爱涅盘、不怕生死,讲很简单,你不爱涅盘,那你起码在利益众生之间,你的心还是要涅盘,如果不爱涅盘,那你这个心不就是乱了吗?就跟凡夫心、跟世间禅定心一样,当然跟声闻、缘觉乘的心不一样,因为他们空一切法,他们不去利益众生。菩萨在入世间利益众生之际,要有真正的能力,永远住在涅盘之间,能够玩法,但又不被法逮住,你能够度众生,又不被众生的因缘网住,这是要有相当的修证,光讲大乘菩萨是很容易当,如果我们不究竟,心没有平等性的话,很容易陷入情见里头,这种情见是不警觉的显现出来。大乘要有这个积极的意义,涅盘安心为主要,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又有说度人入菩萨道者为大乘,你从小乘慢慢带徒众,经过不大不小的中间境地《方等经》,然后带到大乘经里面去学习,教他行菩萨道,并不是光跟你们讲大乘经,就是在带他们入大乘,要训练他们可以独当一面去利益众生,而在利益众生之间还不会被缠缚住,这种功夫做到,我说你是真菩萨,真的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教出来的弟子,都能够这么去做利益众生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大乘,并不是讲大乘经典,讲《金刚经》就是大乘,会讲《金刚经》的人一大堆,讲的层次又不一样,你也不能说他对或不对,他当时悟多少就讲多少。有一位网友写信来问,他看很多人批注《金刚经》,到底是哪一个人好?他有怀疑,有怀疑又没有能力分辨。我说你喜欢看哪一本,且看得下去,表示你的程度跟这个人讲的一样,如果这个人讲得很深,你看不下去,表示你程度还没有到,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你程度上相不相应。深的,你看不下去也没有用,浅的,你看得津津有味,你的程度就在那里,没什么好不好!你在哪个阶段,该接受到什么法,冥冥之中就已经定型了。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

 

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毘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谈到小乘教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经典,《阿含经》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戒律,讲很多世间相,讲过去很多人的因缘如何如何,四分律跟五分律都在讲戒律,要成就佛道离不开戒律,要解脱也离不开戒律,佛讲戒律不是讲来给你守的而已,真正戒律是当你修到紧要关头时,人家来考验你,你不会出烦恼,戒律的用意在此。你天天守戒守得很严谨,但哪一天被考试,人家说你偷张纸、是犯戒,如果你没偷,你心自然很自在,如果真的有拿过,犯戒了,糟糕,我拿过,犯戒了怎么办?当境界来考时,一连串胡思乱想心就起来,马上你定力的防守线就崩溃了,这是很可怕后果。所以为什么在修行还没有成就以前,要非常小心的去守这个戒律?就是让你在逆境、魔障来时,你的心能够笃定,平时不行恶,半夜敲门心不惊。

开悟或者弥留时精神状态都是很脆弱时,在精神状态最脆弱时,要面对妄想、幻境,你都可以自在。我们这里不去探讨四分律、五分律内含,这个戒律经典还不能随便看,只有出家众可以去看,一般人不能随便看,当然网络上什么经文都有了,有的人不懂就点进去乱看,看了反而起烦恼,这样也不能做、那样也不能行,一般居士是要尽量去修心,有一些戒律是出家众他们未来要成佛,要快点去做的,所以不是我们适合去看的。

毘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也是属于小乘的经论,俱舍、成实都是比较偏向唯识,其实刚开始学禅宗、空观的人,比较不喜欢唯识方面的经典,等到你懂了,我心动起念、心起动念,其实也是可以修到解脱的,这也是空观里面的无相观。如果不让你的心去胡思乱想,让你的掉举心去感应外在因缘,真的心动起来时,你起码就知道现在有什么事情在进展。问题是你知道以后,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讲出去,很多人知道以后喜欢去讲,以求名闻利养,讲了,就代表还有法的执着,你没有像诸佛菩萨一样,知道很多事,但又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这样修到最后,你的心照样可以动,知与不知之间都一样不去在意,过去就算了,这样你就很自在了。你懂不懂有什么关系?真还是假有什么关系?真也好、假也好,你都很自在。

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般若经》是在讲中道解脱,《法华经》在讲神通变化的,《华严经》是对菩萨讲,那更是十方世界、华藏世界的道德行为所显现的一种境界,这些都在讲神通变化。另外中论、摄大乘论等论,都是属于中道观,中论就是中道,中道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一切法可以观,但是要看它无所有不可得,这种智慧是要培养。

般若智慧,可大可小,大就是大事情、业障、魔障,你有能力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小事情、一句闲言闲语,你也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有的人碰到大事情就没办法,这是每个人的般若智慧强弱之别,他是有点般若智,但是比较弱,所以小事可以看得开。如果你的毛病很在意钱财的话,你对钱财看不开,其它的都可以看得开。有的人是钱不要,就是情很重,你怎么样都没关系,就是你不能背叛他,每个人的毛病都不一样,你说他没有般若智慧吗?是有,显现在他比较不在意的地方,碰到死穴时,他就看不开了。在你最在意的那块心地上,就是最需要般若智慧时,你们自己想一想,自己的主要毛病到底在哪里?

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有优越感,如果有这种心态,就表示心还不是很健康,道理没有搞懂,你说你是走到后面的修行境界没有错,他们是走在修行道路的前段,小乘的经典,对大乘来讲实在是太粗浅了,注重在守戒律,其实没有到解脱境界的话,戒律不守,你不仅是修不来,就是在中间就会被毘那夜迦干掉了。毘那夜迦者,是当一个开悟的人,最会碰到的一种魔障,这是魔已不能进到这人的身体里,它可以让你头部沉重,不想打坐修行,也可以让你顺着缘,声名大噪,供养无量,徒子徒孙一大堆,让你迷失掉道德行为,毘那夜迦有六种不一样的顺逆境界障碍你。真正修行者,他是不会特别要搞很大的声望,甚至于失去原有修行的道德行为。着邪魔在度众的人,看起来门徒是一大票,几万人跟着在跑,但哪一个人会有成就?真没有成就。

对大、小乘,我们做一个比较细部的探讨,你不要说大乘很优越,如果有大乘优越的心,代表你小乘的功夫练的不够好,你的戒律守得不好,你还有慢心、贡高我慢心,向阿罗汉就有这个毛病。你说你是大乘菩萨,你怎么可以有这个毛病?大乘看小乘三藏的价值不好,经、律、论不好,你一有看成不好的心,就是你心有病,世尊曾说对于佛所说的经典,不要有优劣粗细等分别想,希望大家小心一点,在大乘、小乘之间最好不要去分高下。而小乘教行徒则不要以为大乘经论非佛说,修小乘的说大乘这些都不是佛讲的,这样犯无知之病。

 

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1)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毘佛略(vaipulya,方等)之教法(法大),(2)发菩提心(心大),(3)领解其教法(解大),(4)以清净心(净大),(5)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6)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7)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大乘说殊胜是很殊胜,但你做得到、做不到,又是一回事情,不是殊胜就是大乘,就是我喜欢,你要做得到。《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大乘的它意义是这样:

(1)法大,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毘佛略(vaipulya,方等)之教法,《方等经》是要跨入《大般若经》期佛所说的,是跨于小乘跟大乘之间的经典,它说这种法最大,为什么最大?它不是只有小乘行者修的,它兼具圆满跟中道实相观,解脱跟利益众生都具足,所以说有法大之要义。

(2)发菩提心,大乘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悟是一种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又是什么?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你能够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你内心所想的、业力所感招的,你都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甚至于你修行过程所发生的一切现象,你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你实修上要得的是这种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最后你才能够回复到你的「清净自性」,不会被真如自性所现功能所迷惑。世间禅,不管色界、无色界或者天界里面的善心天性,这些你都能够超越,就是有般若智慧。因为每个境界都有它的真如性发起作用,这些真如性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回到我们的清净自性,没有让这些真如性去发挥作用,迷失去您自己清净自性。你一回复到清净自性、真佛性时,你要神变、要度众生,就利用咒语跟手印,不要用自己的自性心力。学禅宗的人最喜欢用这个心力,这个心力,也是真如性用的一个体性,起心动念,用心意就可以成就度众生。有时候常常被考试,看到这个人家境还不错,一个念头进来,叫他发心送钱过来,有这种念头,赶快压死它,已犯贪念心!护法神就会这么考你。

所谓心大是指发菩提心,菩提心发就是我未来要得到如来菩提,如来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发菩提心就是要得到如来那种心地,如来什么心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什么法都知是不可得,你不要在过程之间,有性教之间的如来性心用之间去学一点、留一点,这样都是不行的。我刚才讲禅宗是用心,要人的钱是可以用心。但要利益人也可以用心,用「清净」两个字跟他扫一下,奇怪,他真的就没有障碍了,这是禅宗人用心地去利益众生。你这么用用用,一天用几次,你心性就会发钝,禅宗就是讲,这个刀用了还要去磨,怎么磨?赶快打坐,那都是用我们的心力,所以会很累、很累。怎么不用咒语?不用十方如来的咒语、手印,这样不是很简单能利益众生吗?藉衪的如来清净体来用,这样利益众生,不伤我们灵性。你要得到如来菩提就是这样,不在过程之间取一法,你知道我有这个能力能做这个事,但我不要做,或者做了像菩萨一样,又不被黏住,那就没关系,你可以学很多法,有的人只学一招,这一招很管用,天天练这个,练到最后就卡死在这里。佛法你要懂它心性的功能,心力、心念,它都有它的功用,你可以懂,但不要执着它。

我常讲,你学「心中心法」利益人,要用哪几印、什么次序?这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得到的病,有没有冤亲债主,背景都不一样,你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用?修法下去就知道了。你用第四印就知道有冤亲债主,要送冤亲债主去往净土,如果第四印转回来又用第三印,也许在治他的病,也许是治自己的病,不一定。第一印,是万印之王,行法前一定要奠基,第一印结了,如果转到第二印,代表还有业障,是自己业障,还是对方还有业障,还是连冤亲债主都有业障,还是你的苦主跟冤亲债主都有业障,这些境地都有可能,反正你就用第二印消他们的业障。法,你是要懂,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用那个法,没有那回事情,你学了以后,从虚无之间、从空性之间,我们的阿赖耶识、我们的佛性,它自己知道怎么去用,用了就忘记了,每一次的程序都不见得是一样的,没有标准顺序,没有这回事情。你学发菩提心也是这样,你过程之间可以学很多的东西,但又没有一个东西可以留下来,这就是般若的智慧。你发菩提心以后,你有般若智能这么去做,不要光说不练,没有学到究竟的佛法。

你说大乘菩萨,一定要发菩提心才叫大乘。发菩提心有五个次序,第一个发了菩提心以后,就是要调伏你的内心,调伏内心就是第二的伏心菩提。为什么伏心加一个菩提呢?伏心,是我要做的一个工作,要怎么做?就是用我的菩提智慧,菩提,是什么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要观我的习气毛病是无所有不可得,你起心动念这种习气毛病,你不要被它牵着走,你可以看着它,我有这个毛病,心又在冒了,又来了,知道,但你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是假的、假的,这习气毛病是妄念、妄念,你不要被它牵着走,这伏心菩提是在第二阶段做,如果能够做到了,心就明了,心明不会乱起心动念、不会乱攀缘、应缘。明心菩提也是用你的菩提智慧来观照你的明心,明心的人多少都有一种掉举的心,感应众生心、感应虚空之间一切的因缘的心,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心是不明,有因缘来不明的就会散乱。

很多同学修到知道自己自性在动,但是,它在做什么事我不知道,这心还没有明,心若明了,就可以见性,见性你自性在做什么,大概是跟哪一个人、哪件事有关,过程你都是清清楚楚,这种才是明心见性的人,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能够有那个能力,就是明心菩提,这种人就有阿那含向的境界,若是具足五神通,那真是得阿那含果了。

明心菩提感应以后,你可以用菩提智慧照它,不受它影影响,那就得到出到菩提,要从烦恼的那一岸,出来到解脱的这一岸,出到菩提得到的人,就是有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阿罗汉、辟支佛你又要用菩提去照它,这种小乘的解脱是不究竟的,要用菩提去照它,你不要执着空、不要执着无相,这样你才翻过这座山头,继续追求当是如来菩提,就会进入菩萨道之行。

最后是如来菩提,为什么每个阶段的名词后面加一个菩提?就是要你不要死在那一关卡,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你不去调伏,就卡死在那里;有在调伏,用什么方法调伏?用菩提智慧来调伏,如果你用不三不四的方法,外道法、打压法,那不是菩提,菩提是先认清楚它,它就是你的个性习气,然后怎么跟它脱黏?后面都安一个菩提,觉性,觉悟的心,觉悟一切法,每一个阶段,调伏内心习气,调伏以后心就明了,心明以后还是要用菩提,不要被心明的境界迷惑掉,才能够再超越,进入出到菩提,出到菩提还是要用菩提智慧、般若智慧观它,才不会死在阿罗汉、声闻乘的境界,才能进到菩萨的境界,最后有一世才能得到如来菩提,如来菩提是什么法?一法还是都没有!但祂有无量的神通变化,无量的神通变化来自于祂的陀罗尼,无量无边的陀罗尼进到脑筋里来,是十方如来给的,也得到十方如来心相应,最后得到如来菩提。这第二个心大,大乘应该要发菩萨提心,所以是心大。

(3)解大,领解其教法,光看《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你不懂它是什么道理,有的解释是解释名相,并没有解释修行的境界,没有解释心跟它之间的关系,搞了半天还是有听没有懂。大乘经典都在讲名相,为什么讲名相,因为跟你讲名相,你应是大乘菩萨的话你应该懂,可惜我们不是以前的大乘菩萨,没有从小乘这么修上来,跟你讲一个名相,你还要去问,到底这个名相是什么意思?有时名相里面还有一个名相,永远被名相搞迷糊。若你是大乘菩萨,假设你应该是从前头修上来,修到今生,你什么名相都应该要懂,因为你们己经是过来人,应该世尊讲什么你都听得懂。如果没有,今生第一次接触,得从头再跟你们讲名相的意思,这样你才能懂,大乘菩萨要懂得大乘菩萨经典的教法,要了解,如果光会读、光会写,不去了解,或者了解了又不去受持,那也不行。

(4)净大,以清净心来做,佛,衪是最清净,《解深密经》讲到薄伽梵最清净觉,为什么加一个最?只有佛,衪的心才是最清净,所以加一个最,衪的真如性不是一般的声闻乘能有的,也不是一般的菩萨能比的,要到如来境界才是最清净的,当然八地以上菩萨境界,是比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要清净而有智慧。

(5)庄严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菩萨当然不去求福德,要求智慧,你如果心清净了,自然福德跟慧德就会兼有,不用怕没饭吃、没衣穿。大乘菩萨当然以修智慧为要,智慧又只有一个般若智慧,很简单,回到菩提性有般若智慧,这两个具足就是庄严大,庄严就是清净,庄严是福德两足尊。

(6)时大,如果有福德、慧德的话,继续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你就会成佛,这个时间很长,时间点也很大,阿僧祇是不可数的一个数字,你要成佛的那个时刻,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另外讲,如能修入如来菩提,入大般涅盘,那永离生死,才是寿命最根本的,所以佛性能入永恒,永恒是不断的时间里都存在,这样才能称为时大。

(7)具足大,具足为具备满足之略称。先从相说起,大乘行者可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能具足相好。相好是三十二好相具足,八十种随好相又具足,始能称得无上菩提。菩萨有三不等的一种相好,譬如三十二相你是具足几项?有的人只有一项,只有转轮圣王跟佛才可以具足三十二相,纹路很清楚的话,是佛的真三十二相具足。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里,但其相纹路不清楚,还是有模糊的现况,这样就有分别了。世尊卅二相纹路很清楚,所以出家修行就成就如来道。如果世尊不出家修行,就会变成转轮圣王,但因果就是这样,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出家修行。如果卅二相纹路不清楚的,保证他是转轮圣王的因果,成就转轮圣王之位。转轮圣王是统御我们这个世界的国王里面最大的,威权力最高的,当然祂也是以戒律来教导祂的国民。而阿育王是四分之一的转轮圣王,看祂统御祂的国家,威权也蛮大的,祂把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全部都收回来,原先八大国都分掉了,祂把舍利都收回来,然后,造了八万四千个塔、庙去供养这些八万四千个份的舍利子。

再来说法具足,菩萨道慢慢修可具足诸法,具足依义,可说有具足世间、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智,是能为众生之所依。神通智慧具足三千,修菩萨道者能学习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尤其如来更圆满具足,这是具足大。

以上七点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2007.03.04.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