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12)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7.忍辱波罗蜜()

(2)伏忍、柔顺忍、无生忍等三忍:

据天台宗所言,通教三乘与共之十地中,第一干慧地之菩萨为伏忍,第二性地之菩萨为柔顺忍,第三八人地为人即忍第四见地之菩萨名无生忍。

伏忍:在前面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出现过,是哪些人在修这些忍功呢?据天台宗所言,通教三乘,通就是通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所共修的叫通。通教三乘与共之十地中,十地从干慧地一直到最后的薄地、菩萨十地、如来十地总共有十位阶,这跟菩萨十位不一样的名称。

(1)干慧地(śukla-vidarśanā-bhūmi);

(2)性地(gotra-bhūmi);

(3)八人地(astamaka-bhūmi);

(4)见地(darśana-bhūmi);

(5)薄地(tanū-bhūmi);

(6)离欲地(vīta-rāga-bhūmi);

(7)已作地(krtāvī-bhūmi);

(8)辟支佛地(pratyeka-buddha-bh9mi)

(9)菩萨地((bodhi-sattva-bh9mi)

(10)佛地(Buddha bhūmi)等三乘共十地。

 

柔顺忍:第二性地之菩萨为修柔顺忍,第三是八人地,人者即忍,第四见地之菩萨名无生忍。学过了伏忍、柔顺忍后。第三地开始,就学无生忍。三乘共十地的第四见地,见到要修行的道路,是指四圣谛之义理。但是,还没有清净,所以他要修无生忍。如果你不是进入菩萨初地的话,你要修这个心很难,只有一个心真妄如一那更难。修到初禅境界还好一点,起码有觉知心,能观照妄想心、习气,如果你这两个心都还没脱离,你再怎么修也没有办法进步,都是以你的妄想心修,妄想心怎么修?你不可能自己拿刀砍自己的头,不可能!你要有两个心,一个觉知心、一个妄想心,真心觉知现才有办法去砍断妄想心的头。所以要想办法让你的觉知心跟妄想心分离,真伪分离,才好修行。否则就是你念了几百部、几千部的《金刚经》或持诵百万遍咒语,如果这个基础功夫不得力,就谈不上真修行。为什么密教的咒动辄要念上百万遍?就是要让你熏到脑筋里面去,让你真妄分离、真心现出来。

这一段是告诉你到第四见地要搭配这四个忍法,第三地八人地跟第四地见地的菩萨要修无生法忍,即第五地后的菩萨无生法忍都已经得到了,因为这跟菩萨十地的分法有些不同,这边还是在修,跟三贤位柔顺忍一样也在修。

 

三无生忍:为法相宗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所立的忍法。无生忍,为无生法忍之略称。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称为无生法;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称为无生法忍。盖菩萨观诸法自性空,入于见道初地,而了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是为无生法忍。据《瑜伽师地论》记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可得如下三种之无生忍:

法相宗、唯识宗这些名称都是属于有为法的宗派,法相宗讲三性,这三性,是从《解深密经》里头来的,无生忍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而立,叫三无生忍,为无生法忍之略称。如果你依遍计所执性来学无生忍,就是得到了六尘无性遇法观其不生,当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接触外尘境,没有主观意念的好坏念头想,这样你就没有遍计性所执了。这第一关学的就是要断这个遍计执。如果面临六尘不能够断,你总是有许多自己的看法、执着,跟凡夫一样,这样再怎么修,就算有一点福德,也还在欲界天,没有禅定力,要求解脱道,是不可能的。

对于遍计所执性,修到让它不起一切的心相应,如果做到了,就是证得遍计所执的无生忍。说来说去不都是在讲相同的东西吗?你们能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得无生法忍。这已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不想去做,现在世尊在第十四分已经解出忍辱波罗蜜的内涵,你就要去依此用功,转遍计所执性成无生法忍。

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称为无生法,我们的佛性是圆成实性,也就是大圆镜智,行者具大圆镜智,就能有静态的神通。圆,如佛、大菩萨,往外可以观十方一切世界,可以了知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若是阿罗汉则可观三千大千世界,范围缩小了,阿罗汉可以知道八万劫以内众生的因缘果报,这是圆;成,就有一切法从无中生有产生一切神变,叫做成;圆成实性,就是依实际的空性,能够产生圆成佛性的力量,这圆成实性,只有佛才有开显,也就是一般撑的如来藏;我们虽有圆成实性,但不能开显而出,修得好一点就只有依他起性,遇缘自性起用而有无生法忍就已经很不错了。

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一切法,当因缘来时,有生、有灭,但是我对空体而言,这个因缘是不生、不灭。在有生有灭与不生不灭之间,我们唯有远离生灭的那一头,才能回到真如实相空的这一边,能够做到就是有无生法,证得就有无生法忍智;这种忍,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真实的境界就是说你内心如果没有罣碍,有一个因缘,产生一个念,你用心、用意念感知了,这个念在你心中起,你知道一个念头起来,但知这个念头不是你的,是外来的因缘的念,你知道这个念头在讲什么,这念头一闪它就灭了,灭了,你也不执着,你不会再去起一个念回想刚刚那个念是什么,你当下不久就忘了,这才是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你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无生法忍智;如果你用心通,感知一个念头起灭后,你还是遍计所执,它在讲什么跟什么?真这样吗?我要怎么预防?那你再怎么修还是凡夫一个,你没有无生法忍智的功夫。有无生法忍的功夫,就是真正的智慧,安住于空理而不动。法,起灭是必然的,因为因缘起一切诸法,在起诸法之间,你没有妄想遍计所执去相应,这样就可以远离生灭。

盖菩萨观诸法性空,菩萨还是要观,这是比较低阶的菩萨,如果刚刚讲的无生法忍智证得了,这种高阶菩萨不必观,什么空不空?本来就是空,我无遍计所执相应,法起法灭我了知后不加以执着,就是这么简单,这是大菩萨、上上根机的;如果你了知了以后,这个心也起来了,在动第二念、第三念的当下,你警觉了,不行,我不能动心,我要观诸法性空,像这样还需要有警觉,但因定力不够,这是见道的初地菩萨在修的无生法忍。

开悟的人,首要修的就是这个无生法忍,所谓执杖牧牛就是像这样地牧。你开悟自心性以后,你的心通虚空,众生心跟你同一个心、众生体跟你同一个体,面对这些心的拉扯纠缠,你怎么观它为空?因为你不行、还不熟悉,你要用你所学的佛法,观诸法性空,不要去执着、放下放下,要提醒自己遍计所执性很强,要去掉一切的执着,一回生、二回熟,慢慢练习,慢慢牧牛,当你熟悉了,无论它是好是坏的法,你都能让它自起又自灭,这样才能够自在。

这里见道指初地,此见道仅知四圣谛义理,未亲证得,所以应该讲入道,因为开悟的人,是在入道位,以修证的境界来讲,第四地菩萨焰慧地时,祂才是见道位,祂有能力看到未来的目标,他的智能焰烈如火,可以灭掉自己的烦恼,所以第四地焰慧地以后,才能够进入现前地、远行地,这么地地往前走,三僧祇劫远不退转。我是喜欢用入道,有人写的是见道,见道一般来讲在声闻道之见道。菩萨道里面应该己经是第四地焰慧地,这里跟你们交待一下。

而了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一切法,因缘起灭、起灭是有,但是,我空性对这个境,没有遍计所执的话,就能够远离生灭相,用思惟的心去了知,一切法毕竟不生;不生当然是空,生就是因缘起灭的法;生,不可说是那当然的,生、不生不可说,有生,你以空对它,了知一切法毕竟空。前面的生,用后面的不生来观它,那两个都不可说,这种组合你去思考,能够做到,就是有无生法忍智。

能够以不生来面对生,这定力比较强,以空性面对生灭法的生灭,你就可以自在离这个生灭相。如果生,用不生放在后面,空放在后面,你让它起灭,这样你还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遍计所执,这是我们的空性要让它显露,不要执着这个生灭法。你要这样慢慢的练习,才能成就无生法忍,一个是究竟法、一个是生灭法,你要懂得它在讲什么。据《瑜伽师地论》,这是弥勒菩萨编写的,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依、圆等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可得到下面三种不同层次的无生忍:

 

(a)  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菩萨观遍计所执之体性都无。

本性无生忍,这从佛理地来观一切法性无性,所以说无生,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菩萨观遍计所执之体性都无。生等于没有生;你有习气毛病,犯了,等于没有犯,你才不会有罪恶感,有罪恶感,你还是凡夫,因为你还有遍计所执性,等修到圣人的境界时,要利益众生,要从圆成实性、成所作智之间去起神变幻化,这时如果起心动念中,还是没有遍计所执,神变的力量就起不来,这和修解脱的境界不同;修解脱的话,尽量观无生法,不去跟生灭法相应,但你要利益众生,就要反过来,从空性之间、圆成实性里去化成一切,在做的过程中要观没有人在做,要能够自在,因为你所有作为都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现在讲修无生法忍,你从理地上去观本性本来无生的话,那遍计所执性的体也是没有,你从这一点切入,你可以去否定你所有的行为,虽然我做得不完美,但是,我认知是这样,慢慢有一天我可以做到这样。

 

(b)  自然无生忍:谓菩萨观依他之诸法皆为因缘所生。

自然无生忍,就是我们讲的依他起性,我的自性依来的因缘,起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与之相应,在相应的过程间我又不跟它有遍计所执,任它缘起缘灭,这是自然无生忍,阿罗汉境界就到这个境界。你学遍计所执性观它没有,但是,你还有无量的执着,你要修证到没有,还要再走,慢慢走,走到自然无生忍、依他起性,就是四句偈所讲的空心,你令入自性,让真性主行,之后遇境似有,并没有妄想相随,感知这个境有起灭,但是,没有你接着发作下去的胡思乱想,这是真性主行。真性主行的境界,就跟这里讲的自然无生法忍的境界一样,这是菩萨观依他之诸法皆为因缘所生。

如果你可以这样观,你就可以回归到你的心里去看这是什么因缘,你自然的自性,应那个缘所产生的依他的性,感知了,你不要有遍计所执,你要当作没有这回事,你才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天天坐在那里,无所不知,但是,无所知;是知道了,无所知,就不会去讲,你要学的就是这个、这么简单的事情,嘴巴闭不上又喜欢讲,你就成不了菩萨,因为你没有做到自然无生法忍。

 

(c)   惑苦无生忍:又作烦恼苦垢无生忍。菩萨证知诸法之实性为真如法性,安住于无为,不与一切杂染相应,而本自寂静。

惑苦无生忍,迷惑痛苦,文字上来解释,又作烦恼苦垢无生忍。菩萨证知诸法之实性为真如法性,邪真如,它遇到邪因缘,它就起它的法性;性真如,它遇到善因缘,它起了法性,不管它什么真如性,诸法产生时,你都能够安住于无为,能够安住于无为,什么迷惑不迷惑,你都不会迷惑,什么痛苦不痛苦,你都不会觉得痛苦,有污垢你也不会觉得它是污垢,《大般若经》到最后告诉你戒不戒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圆觉经》也讲了守戒亦不爱,毁戒亦不憎,这不是鼓励你去犯戒,但是证到菩萨,依圆成实性要去利益众生时,正、逆行为都随缘示现,你很难去裁定对不对,菩萨内心没有什么对、错,他只有慈悲心度众生,只要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这样去观的话,一切安住于无为,不与一切杂染相应,祂有这种豁达的能力,祂证知诸法实相、真如法性以后,对自己,去烦恼、去痛苦、去污垢,对众生,祂还是可以用一些法,即使有时候是不清净法,当然不会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荣华富贵,但是菩萨在做不做之间都安于无为,不与一切杂染相应,而本自寂静,这是另一个角度在讲三无生法忍。

 

《成唯识论》云:「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证三性时,得此三也。

《成唯识论》里说,「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证三性时,得此三也。」刚刚讲的本性无生法忍、自然无生法忍、惑苦无生法忍,这个在初地已去,「已去」就是以上,去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这三性,证得这三个,这是法相宗在讨论的三无生法忍。

 

四忍:

《思益梵天所问经》是佛为网明菩萨与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其提及四忍。忍,即菩萨之智于理予以忍可或安忍之义,亦即菩萨修行时,面对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恨心,或遇苦难而不动摇信心。若能证悟此四忍之真理,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

《思益梵天所问经》所提到四忍,是佛为网明菩萨与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其提及四忍。忍,即菩萨之智慧于理地上予以忍可或安忍之证悟来做到的智慧,安忍、认可一切的法,你能够安忍面对顺逆、善恶等诸法,不起一法相应,这就是忍,也就是菩萨在修行时,面对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恨心,或遇苦难而不动摇信心。苦难,菩萨没有苦难吗?菩萨心通虚空一切众生,身跟众生同一个体,有没有苦难?连维摩诘居士这位未来佛、补处佛,他都要示疾,何况是这些菩萨?所以苦难是一定有的,但是不能动摇、退转。

不动摇、退转,讲起来好像很简单,要到八地菩萨心才不退转,要到初地菩萨才是行不退转,要证到十住的第七位才是位不退转,前面这两个都是方便说。这里所讲的,你有没有遇到苦难而不动摇信心、不退转?这证到七、八地菩萨的境界,因为他悟到空才有这个能力,这里是在讲心不退转、不动摇信心,讲这个心,不是在讲位。若能证悟此四忍之真理,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即使你过去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你能够证到这个境界,证到这四种无生法忍,你就悟得解脱,你就不会再罣碍了。哪四个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无灭忍、因缘忍、无住忍。

 

无生法忍:忍可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无生之理。

无生法忍,忍可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无生之理。你已经做到了,可以让你的自性应一切因缘,但是在因缘之间,你可以体会到自性本来空寂、无生的道理;这不必观,已经做到了,如果你还在柔顺忍的阶段,你要提醒自己要忍要忍,有一个空性,这个法它是跟你没有关系,这么提醒,不对,已经忍可了。

 

(1)  无灭忍:忍可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亦不灭之理。

无灭忍,你有能力面对那个法时,就不一定要灭掉它,让它自然心起自然心灭。有时候,有些修行人,心还不得大定时,他尽量不让它起来,好像不好的相要起来,最好不去看,这种心态就是没有无灭忍。你好、坏都任它起灭,你只有清清净净的用自性空,忍你自性空对那个境,生灭生灭,不必想去灭它,可忍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不灭,你不必去灭它,这是空有不二修证的过程。第一阶段要修绝对空,管它真的、假的,因为你心还不清净,我不要知道是真的、假的,那是观所有法皆是虚幻,到了这个阶段的菩萨要有能力自然看它,任它在你心中自起自灭,修无灭忍。

 

(2)  因缘忍:忍可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本来无自性之理。

因缘忍,忍可一切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没有你的妄想、没有你的遍计所执,你心清净了,有因缘来,你就生;没有因缘来,你不起一法,不生,然后有因缘让它因缘起法,自生,因缘灭了,法也灭了,自灭,你都不去加以阻挡它,但是,你也可以读它,这过程有因有缘,一定有法。忍可一切诸法由因缘而生,如果没有因缘而生的法,那是你的妄想习气,并不是这里所讲的境界。这里讲的是心清净的人,有因缘来了,感召心意,起了心法,起了心法以后,他读知了,这个念过去了,它就灭了,灭了就没了,这过程之间是因缘所生,本来无自性,既然无自性,刚刚所体会的那个念也不必去在意。

 

(4)无住忍:忍可一切诸法本来无住之理,且心不住着而无异念相续。

无住忍,上面讲的这三种法忍,你都能自在无罣的做到的话,你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忍法,忍可一切诸法本来无住之理。有所住,是你习气毛病还在,才会住,如果你习气毛病没有的话,回到空性,这四种无生法忍其实只是一个,名称不同,意义其实只有一个,境界不同才有四种之分。

忍可一切诸法本来无住之理,且心不住着而无异念相续,没有你的第二念、第三念相续,先体知无生法忍,然后因缘法,是依他起性,因缘来了,依他起性起了心法,你没有遍计所执性,这法无所依,有所依的话,才有第二念、第三念,你就有无量的妄想接续其后。无住忍法,它起因缘,下去,因缘灭了,你感觉到,不必执着它,这是已经自在的人心起自灭,没有一法去分别这个念好、不好、要接受还是逃避?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里面讲的就是这个境界,无住忍。

这四个法忍,如果你全部做到的话,因缘来了,你就有能力依他起性,起了法性,圆成实性,观照它,然后没有一个妄心执着,没有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妄想念相随,这样你就清净自在无罣,这是静态的一种解脱的修证,就是要这么修。 (待续)

(2006.07.2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