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7-9)
               --
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三)、名词解释(续)

7.忍辱波罗蜜 ()

各地菩萨所修之忍辱法依其程度之不同,羼提k=2nti就有不同的意涵,有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羼提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空理地,心安住于理上而如如。依经论所载,忍有多种分类,离不开逆顺行忍与法忍,兹列如下: 

每一地的菩萨所修的忍辱法程度不同,初地菩萨有初地菩萨的忍功,二地、三地到八地之前的菩萨也各有不同境界的忍功,八地菩萨能够如如不动,要到八地才究竟无生法忍。八地之前,位阶愈低的菩萨忍功愈差,地前菩萨更不用讲。地前菩萨心眼还没有开,所谓的忍,都是用妄依于真、真妄合一的那颗心,咬牙切齿的在忍,事倍功半c地上菩萨因为心眼开了比较好修,他可以用真我观照妄我,不随妄心起哄相应。地前菩萨只有一个心,都是用所学的佛法在忍,稍微有不慎就可能爆发了。 

十地菩萨的忍辱法有不同的境界,所以羼提k=2nti就有不同的意涵,既然有不同的忍功,它的意义就有不同的层次。在有为法里,这个名相就很传神,表现出每一种境界不同的内涵。 

第一个最差的是忍辱,我有一个面子在这里,你污辱到我的面子,我觉得很郁闷,我有一个不甘愿的心,但佛法教我要忍,这是很痛苦的在忍;

再来忍耐,比较淡薄一点,外境对你的污辱、恼害,虽然不能够完全无动于衷,但是起码不会迷失掉,它起来以后,可以压下去、控制得了,这是忍耐,我在忍你,我不是怕、我是忍你而已;

再来是堪忍,连我在忍你的这个心也不要有,到最后就自然堪忍,堪忍的境界又高一点,没有不甘愿的心,可以真正坦荡荡的来接受外境不如意的法,这是堪忍; 

忍许,你没有去分析这个境,这个境界好不好这个境界是不是针对我?无论起的是什么法,你都能够同意它,没有排斥闪避的心,无论顺逆,都默许它来,能够这样的话,就有点无我执了。有时候你被考几次以后,就会觉得,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这个人真的要来污辱你吗?有时候不是,是诸佛菩萨假藉这个人,表面来修理你,其实是要成就你,你的瞋心有没有要发起来有没有不甘心的心随时要观照自己里面安的是什么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忍可,这比忍许还进一步,一切法我都坦然的去接受,不会有什么报复心、害心,即使生了不安适的心,也是很轻微,不会很严重,马上能警觉,这样是程度更高了; 

忍可在磨练久了以后,就真的能安忍了,譬如当下被骂了还能自在,你没有感觉,连起一个念都没有,这就考了一百分。但有时候当下你可能会楞住了,不知道要生气、不知道要悲伤、不知道要忿怒,什么反应都没有了,好像修得不错,待回到家去就开始打妄想了,刚刚怎么会发生这事情他怎么会对我这样我当时怎么没有反应愈想愈懊恼,然后就更钻牛角尖,就这样又迷失掉。真正安忍是事后境界也要安忍,不会要再起心念去相应。最好事过了就忘了,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早就忘记了。别拖个尾巴,回去想一想又不甘愿,有时还在梦里起瞋心,表面不能怎么样,做个梦来抗议、抗议,这是潜意识里还有不甘愿的心,这做不到,后面的安忍就没希望了。 

六个名词对应六地菩萨的修证,最后安忍,对应到六地菩萨,到七地已经在修空、无相、无愿,忍不忍,根本不当一回事,如果真证得了这三三昧,那就是八地菩萨。 

羼提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身体有病痛你也不动心,不会自怨自艾----我怎么运气那么不好为什么是我?老天真不公平!没有这些心,反正生病就生病、痛苦就痛苦,你要慢慢学习不要动心,所有的逆境都是成就道业的考验,你如此看待的话,你的心会比较平。不要一直想自己的业障怎么这么重我怎么这么倒霉别人都没有,怎么我有想这些只是徒然让自己的心乱动,对事情没有帮助,对修证上的境界也没有帮助。 

证悟真空理地,忍,是一切法里面最难修的,你如果从忍可以悟道,从刚刚讲的六个名相,到最后安忍,这个空性你真的悟得了,空性,我们说自性空,因缘之缘起法,这个因缘来了,你面对它起法,你里面没有不好的种子,不好的瞋心、贪心、无知的心相应的话,那这个法归这个法,你归你,由法起到法灭的过程里,你的心都没有迷失掉,就悟到空、得真空理地。 

真空是你要去悟得的,悟是去看的,看了以后,有时候证得,有时候又迷失掉,这还不真确。小事情你可以观空,好像很快就放过了,大事情来时,你就被黏住了,这是没有真正证空,证空你的自性要能够自在无碍的清净,因缘起法时,不去陷入那种情境,那就是真空理地。 

你修佛法要是有成就,真空理地悟得的话,心自然能安住于理上,理地就是空,空就是理,要能够如如,没有一个好坏心,这事情这样来了,起,然后灭,灭了,就过去了,也就算了,过了一两天自己都不记得了。有些事情,修行境界、大事情,你是怎么走到这里的,你当然比较难忘记,但如果你一个礼拜、一个月前发生的鸡毛蒜皮的事都还记得很牢,那就黏得太厉害了。以如如的心面对一切境,过了就忘了,那不是很自在吗!这种真空理地,是你要实际去修证的,这个修证是要逆境千百回来磨,磨到你一颗心,八风都吹不动,拍马屁你当然不动,逆境、污辱、恼害,你也都能够如如不动,这是要磨练的,心安住于理上而如如。 

依经论所载,忍有多种分类,但大略来讲,离不开逆顺行忍与法忍。逆顺行忍,外境或者业力加诸于你身心上的忍,第二个层次比较高一点,是法忍;法忍,这法忍就包括善境界、包括你的心通能力、包括你一切的神通异能都好,你都要能够忍到心不动、不执着,这是法忍。我们接着讲由外修到内的两个层次的忍,第一个是行忍,忍一切的意念、一切的行为跟外境之间的关系,对内要去除妄想习气、去除我的执着,当然妄想习气会造成你的我执很重,妄想习气去得差不多,你的我执就慢慢没有,这都要忍。先讲最初级的二忍,这所有的名相,它的内涵不见得一样,这里二忍有三种说法:
 

行忍─妄习去除、我执去除
 

二忍:

生忍与法忍:依《大智度论》记载,谓生忍者虽受众生迫害或优遇,仍不执于其违顺之境而忍,能忍耐众生之迫害、礼遇,称为生忍,而在众生之上体认空理,不堕于断、常二边,不陷于邪见,此即生忍,又作众生忍;另外,体认一切事物之实相为空,心安住于此真理之上而不动,能对于心法(即瞋恚、忧愁等)、非心法(即寒、暑、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不属于心等)之忍耐,此即法忍,又作无生法忍。 

先提出二忍,二忍分生忍跟法忍,生忍就是众生忍,你忍众生对你的顺逆境界,能够忍住你的心不跟它相应,这叫做生忍;法忍,就是内心的境界,包括善境界的去执忍。当然《大智度论》跟我解释的不见得一样,但我是这么认为的。 

生忍:依《大智度论》所载,《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写的,解释《大般若经》的论述,《大智度论》里说,生忍者虽受众生迫害或优遇,对你特别照顾或对你特别有坏心眼,仍不执于其违顺之境而忍,你的心八风不动。逆境你要忍,顺境更要警觉。如果你常常作意、没有修到无愿、无作观的话,毘那夜迦用逆的攻不倒你,他就用顺境来让你迷失。你还没有成就,老是执着要度众生,觉得度众生很伟大,自己的心还未清净,习气毛病还是一大堆,就想办道场。你抱着自己一边修、一边行菩萨道的心态,毘那夜迦就逮着你这种心态下手,这时你身边的信徒可能就开始暴增,很多人捐钱给你,甚至甘脆就捐道场给你,你还以为佛菩萨加持,你的起心动念都满了愿,其实已经着了毘那夜迦的暗道。 

修解脱道者不要随便起心动念,否则可能就陷入鬼神道,一旦和鬼神搅和在一起以后,就很难摆脱他们得自我解脱。自我解脱要顺逆境界都能够自在,要六亲不认,这是指让你的心像铜墙铁壁一样,不要被周围的因缘,搞得心慌意乱,比方你罣碍你妈妈,如果妈妈碰到一点障碍,你心就乱了,这就没有办法证得集因缘平等性智。你如果可以做到不罣碍身边的至亲,那么所有外境的非人都渗透不进来,你有这个能力去面对那个境,不会迷失掉,这才是我所谓的六亲不认的意思。 

修佛法的人,对父母亲的恩,一定要常常记在心里,还要能度他们,这是最基本的理念,如果你这样都做不到的话,修菩提道不会成就。你对众生都有菩提心要去救度他们了,对父母亲怎么会没有此心不可能!前几天看到电视上有一个法王,他讲过去有一位仁波切,他有一个徒弟,上师问徒弟:「你想不想你的母亲?」徒弟回答:「不想!因为我很小就出家,什么都放下,不想。」出家人要放下父母亲,好像理所当然。这位上师就告诉他:「你这样好像不大对!」心中有众生当然是对,但最基本的,如果你父母亲都不感念,那你怎么成就菩提心?徒弟也觉得自己这样好像错了,问上师:「那我要怎么改?」「你从现在开始想你母亲。」这徒弟就开始天天想,回忆过去母亲怎么教他,生活的情景,想久了,凡心开始动起来,突然间就非常想念他的母亲,他就告诉师父,他想要回去看母亲,他这个基础的菩提心起来了。这位仁波切就让他回去,回去以后,他和父母亲的互动非常好,把过去那种修行人偏向自我解脱的知见慢慢转回来。 

一个受菩萨戒的人,发菩提心不能放弃任何众生,何况是自己的父母亲?这个徒弟回来以后,他的上师印证他,你的菩提心已经建立在你心中,而且是根深蒂固,累劫不会迷失掉。我们修行,不能舍弃自己的父母亲,要感恩,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一部《父母恩重难报经》,没有父母就没有你,你要这么去思惟,你要发菩提心度众生,但连妈妈都不想度,撇清得一乾二净,怎么有菩提心?众生包括亲疏,你可以去修平等心,不特别优先度你的父母亲,但你不能舍弃自己父母亲他们。修行归修行,世间法里的伦常还是要顾到,比方说要闭关修行,先告知父母一声,否则一声不响就消失了,打电话也联络不上,父母会很着急,你连孝顺父母亲的心都没有,要成就什么道业?一切的菩提心,若能够始于孝,这个菩提心才能够真正坚固的建立,成为累劫永不退转的菩提道的修行基石。 

能忍耐众生之迫害、礼遇,礼遇,提防别人遵从你、供养你或巴结你,你要怎么保持正常的心态而不迷失如果你的病灶是偏向于众生礼遇这一块,你也许就忽略其它比较疏远的因缘关系,这样就没有平等性智;迫害你的,你也不要排斥他们,觉得这个人跟我格格不入,愈是格格不入,你愈是能够一视同仁的话,这迫害就成就你的道业。 

依据《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里所言,在修忍辱波罗蜜时,有时候要自我忏悔,忏悔我是个伪君子,我就只一心在乎自己要成就道业,当对方来造业迫害我时,我一直修忍来成就我的道业。迫害一般居士修行人已经是造大业了,若迫害出家人更是糟糕,罪业更深重。然当此时这个修行的菩萨就要忏悔,他迫害我、让我成就我的道业,造了这个深重业,我修忍辱法自顾成就道业,因此我要忏悔,把我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让他以后受到地狱报时能够超脱。有时候你经典看多了、佛理搞通的话,看待因缘果报的现象就更能面面俱到,不是你修忍功修得好就完事了,他来迫害你、成就你,会受很重的果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对你坏透了,但他其实也算是舍己为你呢!这样你成就了,该不该关照他呢 

不管怎么样,我们能够不执着违顺之境,或能够忍受众生的迫害、礼遇,这才称为生忍。生忍,就是对众生所加诸在我身上、心上,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你都用无为法去看待,这就是生忍。 

而在众生之上体认空理,在众生给你礼遇、给你迫害的过程之间,你去体会什么叫做空这空,不是口头的形容词,也并非什么都没有,是在你真正去体会这迫害给你的境以后,你没有黏上它、没有打妄想、没有不甘愿、没有要加害、要报复的心。如果什么心都没有,那就是空的样子,表示你的空性,已经现起,你对外境的加害、礼遇,八种世间的毁誉,你都没有什么感觉,不会受到它的影响,这是你真的空性显露,要能够体验这种空理。 

体验空理以后,你能够不堕于断、常二边,断,就是我证得了空理,我永远守在这个空寂上,死守住空就变成断执;或者是守在有(有为法),就偏向于有法,空、有都不堕,不断空也不断有,这空证得以后,就是真的所谓常,因为空性是永恒的,所以是常,但是,你不要执着这个常、或这个空。《金刚经》在二十七分里,告诉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应有断灭相,就是在破解你所证得的空,这个时候你所感召的一切境、一切心、一切什么法,该做有为法就去做,不要说我在修无为法,不能用一法的,您说要永远守住空寂。这样你就永远没办法进一步去体证,在空性之间,用有为法去产生一切法来利益众生,做完了,还是等于没有做,要能体会这些。 

刚开始不要用法,到最后也不必不用法。刚开始你修解脱、修无为法,用法做什么但是,对众生,因为你要利益这个众生,他在受苦受难时,你如果不用一些有为法的话,没有办法让他离苦得乐,这个时候你用心法、用咒语、用一些有为法使他得利,像诸佛菩萨一样,衪要解度这个众生的苦难,衪的心还是要动,心动就是有为法,衪心不动,就不能直接去帮助这个众生。 

体验到空理以后,不堕于空、有,不堕于断、常两边,更不陷于邪见。理念不通,自以为是的,认定是这样、是那样,尤其执着佛法是讲空解脱,你就执着空到底,就变成一种顽空的境界,那也是一种邪见。当然如果你还没有证到空,讲一些怪力乱神的有为法,那更是邪见中的邪见。佛法,还不懂就不要讲,因为佛法是要去证的,证到什么境界,可以看什么经典了,了解以后,前面还有呢!再更前面还有呢!佛法是永远学不完的。是以最好少讲话,世间法里面没有一个绝对的,出口则乖,你一讲就不对了,尤其你还执着要像自己这样讲才是对,那更是错上加错,这是邪知、邪见,不成熟、不圆融的道理,如果一定要怎样才是绝对的对,那表示你太执着。佛法很多时候因人而异,公案里很多祖师大德这会儿是这么讲,下回又不是这么讲了,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对方的毛病,他要破解对方的执着,所以依病给药方。 

譬如有一个人很执着有为,喜欢念咒,你念咒你也得不到解脱,念咒干什么?你这样破解他的执着,叫他好好修心,关掉五根,关掉后,不是不知、不觉,眼睛照样看、耳朵照样听,但是心如如不动。能够修到这样的话,就有第一步的解脱,慢慢的你才能去体会到空解脱是什么样子;证得空以后,空也不能空到底,要再回到有相,这时候才真正是学一些咒语、一些方便法,是要利益众生时要学的。 

在证空以前的过程间,自修、自利就好了,不要去发表自己的高论,更不宜写书,写书是有见证的,你一出招,人家就看出你的破绽。修行有很多层次,不要自以为是,不知道就少讲话,多修自己的内心,关闭五根和内心的战斗,它不耐寂寞就把它压下去,嘴巴要讲,就把它封死,起心动念都把它踩死,看它还怎么作怪三五年以后再来看它,如果这个心压不下去,永远也体会不了什么叫做体证空当然解脱也没有办法做到。此即生忍,又作众生忍,对于外境的这些人事物,众生所引发因缘之间的人事物,你都能够用这个忍去面对它的话,自然就能够在众生之上体证空理。
 

法忍:《大乘义章》云:「于法实相安住名忍」,要先能够体认一切事物之实相为空,《金刚经》里讲的「实相者,即是非相,是为实相。」实相,是有这个相,我看它时,不去执着它为真,有这个能力的话,所见的法相方为实相;这实相本来有相,我观它空、非相,这是第一阶段要修证的;实相到现在讲到第十三分才出现,因为前面要你先能破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破掉你所用的各种波罗蜜多,用了布施、忍辱跟般若波罗蜜,也没有我自己在用波罗蜜的念想,这才是真正做到实相观,你要体证,体认只是认知而已,你要进一步的证到真正的实相。 

心安住于此真理之上而不动,无论你看了什么、感知什么,你都不会动心开口去说什么,像禅师一样,于世尊所讲的六种不可说之间,古井不波,这就是心安住于真理而不动,因为你要先得解脱,不能为外境所转;然而如果人家向你问了,就算这个问题很困难,你也要帮人家化解,这是他的因缘,如果你还不开口,那就是没有菩萨心。你要这么慢慢的去体会、安住这个心,先安住自己,才能成就众生,这是第一阶段观一切事相如空,心安住于真理之上而不动;如果你的心安不住,动用了有为法,那是诸佛菩萨的能力,与你没有干系。 

就是你证到实相观、证到心如如不动,有时候为了要利益众生,还是会用到有为法,或持咒、或结印,假藉诸佛菩萨的法身,有所作办,让众生离苦得乐。但是,经典上又讲不能随便用法,到底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呢有的人业障还在受,你要让他去受,受到有一天他该出运了,他才会忽然想到要去求救,不喊,你不要去帮他,就看着他,看他承受这种业力,这于他有益,他在建立他的忍性,待有一天他觉得这些病都无所谓,随它去了,他已经悟了,这时反而病就好了。尤其是有些病医好了又发,老是去而复返,阴魂不散似地,这多半是业障病,这时候你愈在意,阿赖耶识愈执着,这个业力愈会现,它有道理可以现。你豁出去不理它,它没有共业、共振,没有这种拉锯力的心来成就业力,它到最后就不了了之。 

《大智度论》里讲,能对于心法、非心法之忍耐即为法忍。心法,内心不清净的瞋恚、忧愁的心,非心法,亦即外境寒、暑、风、雨、饥、渴、老、病、死等,它们的存在有无,不因为你的心在不在意而改变,外境还是外境,你对于心法、非心法的忍耐功夫是法忍,你要做到对众生这种忍不成为忍,生活周遭的这些心法,也都不会干扰到你,这样初步的无生法忍就有了,但还不究竟,接下来讲的世间忍跟出间忍,是更进一步的法忍。

 

此外尚有其它种种法忍: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谓,初心菩萨以有漏心,依诸果报福业,对所遇世间苦乐违顺之事加以忍耐,称为世间忍,即有相、有漏之忍辱;大菩萨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现各种作用,而无丝毫执着,称为出世间忍,即无相、无漏之安忍。 

世间忍,一般来讲世间忍有三心,有欲界忍、有世间禅定忍、无色界禅定忍,你布施或者有善心,你不要执着它的果报,这是忍,不要享天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种种的境界现起,你也要忍,不能去执着;无色界的心,可以回想过去、知道未来,你也要忍,不去玩这个心。 

而出世间忍呢那是已经修到空了,忍什么呢?忍空!不能再去执着空,还是要空忍,要从空境里走出来,才能够进一步的达到空有不二的修证,空有不二也要忍,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修忍法。这一段讲完以后,你就知道《金刚经》为什么讲这些名相,其实要做到,都要忍辱波罗蜜来成就。以前也许你知道要去忍人家的迫害、委屈等等不如意的事,这些其实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有境界以后才是真的走上了忍路,随时随地都要修忍功。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谓,初心菩萨以有漏心行忍,什么叫做漏?就是过去所造所为都有果报,你逃不掉,这是行有漏法;如果,你没有用忍功夫去观它的话,你会受天界的果报,这是有漏心;当然更差一点的是有烦恼,那是指烦恼心,凡夫心为非作歹,所得到的是恶报。依诸果报福业,对所遇世间苦乐违顺之事加以忍耐,这是有漏心,你做善事,有善事的果报,禅定有禅定的果报,这就世间禅里面,色身的痛苦、世间的八苦或者是禅悦之间的快乐境界,违逆或是柔顺,这些都要加以忍耐,无所不忍,好的要忍、不好的更要忍,这就是世间忍,自学就是在忍这些,你做到的话就是忍者。忍到心空法了时,一般来讲就有神通力,心清净才有神通,什么叫世间忍呢?即有相、有漏之忍辱,对一切有为相、一切有漏法,你都要去忍耐,不要去执取那个境。 

大菩萨安住法性之理,祂不执着有漏法,以真性主行,会依因缘起自性,起自性以后,依空性而起的法,祂安住在这个真性应缘之间,自在表现各种作用。如果以出世间忍的话,祂一直守在空,这个时候空也要把它忍过,不要执着空,有因缘,祂以自性应缘发挥作用起心法。菩萨境界就是该用心就去用,还能没有一个用心想、不去执着,这是更高层次的忍,用与不用之间无丝毫执着。 

在出世间智慧修证阶段,尽量的不要去起弄心用,而大菩萨的心,用不用,随意自在。祂是住出世间忍,境界不同,祂所具有的忍功对象也不一样,大菩萨偏向于无相、无漏之安忍,这里包含出世间的阿罗汉、声闻,声闻乘祂是绝对的无相、绝对的无漏,这种安忍对于法上,祂没有丝毫的烦恼。严格讲起来,所谓大菩萨就不是只有执着无相、无漏,祂可以随缘去发挥心用,作意去利益一切众生,但是作意之间,没有我在用心法想,是很自在,用完了也就忘了。 

这严格讲起来有三个层次,《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二个层次: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大菩萨应该安住在出出世间忍,就是该用法就用法、不用法就不用,用与不用之间都没有执着,这是另一种忍功,不落于无为相,这是最高层次大菩萨的安忍。
 

亦有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大明三藏法数》中云,安受苦忍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为所动;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而心无妄动,安然忍可 

另外,在《大明三藏法数》中,亦提到两种法忍: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二忍之间,前者是安然的,没有痛苦去忍受外在逆境的忍。安受苦忍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面对身心疾苦、水火灾苦、刀杖刑苦,你可以很安心自在的去忍受,心不为境所动。最经典极致的例子,就是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例,为什么可以做到没有瞋恨心?因为就是无我,无我就无人,无我就可以安受苦忍,这属于对外在境界的忍。 

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体性虚幻,这是真正从理体上去观这个法的发生。如果你要做到像忍辱仙人这样不起瞋心,那你可以用观察法,回心反看,被割的肉体好像不是我的,只是一件事情在进展,这样诸法体性面对诸法的过程之间是虚幻不实在,一切法没有生、没有灭。当然要能够做到这样,首先要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深刻的观察清楚,你才能够产生巨大的信念,才有可能在手起刀落、砍到你身上来时,让你的信念超越身体的觉受,真实的去运作观察法忍。 

能做到心不妄动、安然忍和,视眼前的景象只是一个法的生灭而已,这样才是真正的法忍真实工夫;如果对逆境还有一个要忍的心的话,那还是很初浅的修行。要修证到原来我有一个空性,面对来的逆境,只是一个法的生灭观照而已。生灭法,我的体性是不生不灭,这样你安心不动,自然遇缘可以做到安忍。思惟,你可以从理念上去了解,逐步修证,果能真实做到的话,你这个心慢慢也可以没有妄动。有妄动时就是还有余习、还有不清净的心,我们不像忍辱仙人修了五百世的忍辱功夫,所以现在当然做不到,但义理懂了之后,慢慢朝这方面去做,至少对于生活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但要忍,还要很自在的去忍。

 

三忍:

据《诸经要集》记载,菩萨修行时,有身、口、意三种忍行,即:(1)身忍行,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称为身忍行。(2)口忍行,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贱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争,称为口忍行。(3)意忍行,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辱骂、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称为意忍行。 

所谓的三忍,怎么有这么多忍法?因为我们把经典上看过的所有忍功法门都拿出来解释一下,有些是大同小异、略有重复,但你可以知道,每部经在讲什么忍法。据《诸经要集》记载,菩萨修行时,有身、口、意三种忍行。身体要忍,忍热、忍冷、忍饥饿、忍种种天灾人祸加诸在你身体上的苦。嘴巴要忍,不冲动,要能沉得住气,修行,就是嘴巴少讲、身体少去犯戒、心少去胡思乱想,把这三意都安忍,都做到了,怎么不会有成就呢 

身口意三业清净,怎么清净法?就是修忍功。好事,身体去做,做完了,要忘记它;坏事,身体不要去做,如果无意中犯了戒,要忏悔,菩萨是通忏悔的,但不要再犯,这是真忏悔;如果老是犯、老是忏悔同样的毛病,那不叫真忏悔。嘴巴少讲,该你的职责自然是要讲,开口讲了,有什么因果来也要忍,最好是无忍之忍,你连心都不动,坦然以对;至于不关你的事,你就别讲,世间的事情随着因缘在变,随缘就好,你讲了,结果也不见得就完美。最好念头不要乱动,不想,嘴巴就不会去反应。 

身口意三根,意业最重,因为有意业、有我执、有一切的执着,嘴巴才会去说、身体才会去行动。意业是控制口业跟身业,如果意业都忍了,那口业跟身业不会去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我们听到第九分讲四果位,第十三分这里讲真正的修行,修忍法、忍功。三忍里意业最难修,上上根机的,直接从心里面去忍,把念头打死,口业、身业也随之而去;若做不到,所以先身忍、再口忍,先让自己的所做所为中规中矩,合乎律仪,不犯错,少造业,嘴巴也能忍着少讲,着重修自己,真修行人不大管别人,接着再把意业忍住了,这三种忍清净了,想不成就也难!
 

(1)身忍行,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这个不简单!释迦牟尼佛修布施是非常彻底的,要像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是不简单!听说去瞻仰一下这个舍身喂虎塔圣地的话,你能成就道业,最少还能升天。叫我们发心在钱财上布施是可以,卖命工作也可以,但是叫你把眼睛挖给别人就很难吧人家缺了一个心脏,你可以把心脏布施给他吗修行真的不简单,大菩萨的这种舍身、舍命精神,如果你能够做到,就真的没有吝惜,这样才能成就。有时候我们执着这个肉体,如果你看开,今生舍报了,我的道业马上又前进一大劫,也许你会想,我来舍身也很好,因为你舍身去完成众生需求的话,你的慈悲心进了一大劫,道业也进了一大劫。 

菩萨生生世世转换这个肉体很简单,有这种体验的人,他才有办法舍身、舍命。舍财虽说是小事情,但要你把所有财产都舍出去,我看你也要大大地考虑,先留一点养老金、再留一点照顾小孩,有剩余的,才好不容易拿出去布施。大菩萨有大菩萨的功德,我们都学不到,但我们要去思维,祂们怎么能够做到?如果你看到身忍行对前进菩萨道的突破,也许你就会考虑去舍身、舍命,就有超乎常人的行为出现。 

像美国那位股神,他捐三百多亿美金出来,自己剩下几十亿,这也是有菩萨的精神,当然他是比不上大菩萨,没有全部捐出来,多少会留给自己一些后路,我们看到这些例子,要思惟人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魄力?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舍身、舍命、舍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称为身忍行。 
 

(2)口忍行,菩萨修行时,虽为人轻贱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争。一般道场,很少有骂街式的对骂,更别提全武行了,顶多是听到什么话,心中不快,尤有甚者,背后放些话出来而已,很少对骂的情形。我们要学习,被人有意、无意轻贱时,你要忍,被人污辱了、委屈了,也不必去讲什么,更不应该起斗争,恶语回敬对方。你说我解释解释几句总行吧?其实也不必!很多时候愈描愈黑,本来想解释一下,结果一时不察、多讲了几句,当面还好些,若是话转了几手,肯定又生出其它口舌是非出来,这时对方听到了,再跳出来响应一下,岂不没完没了、歹戏拖棚想想这些情境,或许你的嘴巴就能够忍住不讲,修行就在修这个,修这个口忍行。 
 

(3)意忍行,菩萨修行时,虽为人毁訾辱骂、瞋恚呵责,闻已能忍。当下打你,让你身体痛苦,要忍;骂你,让你听起来不快,要忍;身、口这两业加在你身上时,除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外,回去你的心也不能秋后算帐,他凭什么动手打人为什么这样委屈我、辱骂我?真是欺人太甚了!想这些都是自己起烦恼,让一颗心愈想愈不甘愿,如果愈想愈忿恨,再起报复之心,下一次我要找机会讨回公道,这就太离谱了。过去了就不要在意了,言一过耳的当下,这个声波其实就随风而逝了,你还能留住个什么就算是山谷的回音,也不过几秒钟的事,这个法就灭了,恶语如此,良言亦然。身口意三忍行,要确实去做,否则你念再多的《金刚经》也没有用,因为要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要从逆境中去修身口意三忍行

(2006.07.0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